护教学

《将人的心意夺回 - 基督教护教学简明手册》(理查德 L. 柏瑞特)

原著:理查德 L. 柏瑞特(1979)  翻译:王志勇  (校对:陈彪 2006

献给我肉中的肉


序言 

约翰 M. 傅瑞姆 

威斯敏斯德神学院护教学和系统神学副教授(现归正神学院系统神学和哲学教授) 

理查德·柏瑞特年纪轻轻,就已经成就非凡。还没有上神学院之前,他就已经有数年的时间担任牧师之职。目前他正在威斯敏斯德神学院上“荣誉学位项目”(the Honors Program),这一项目是为那些最聪明的学生保留的。现在他写了一本训练年轻人护教的书,在他所牧养的教会中的年轻人中间得到了验证。这本书在许多方面都很卓越,使得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期盼柏瑞特将来写出更精美的著述来。 

这本书当受到特别的欢迎,原因有三。首先,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了改革宗护教学,也就是“范泰尔式”的护教学。一直有人尝试从事这样的工作,但大多数早期的“普及化”在关键问题上都陷入哲学化的语言,而且搞得晦涩难懂。之所以造成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一直存在一个假想--若是不用范泰尔所用的术语,就不能准确地阐明范泰尔的思想。这个假想一直极大地拦阻了对范泰尔思想的传播、接受和应用。在这一方面,柏瑞特先生所著的这本书可以说是个突破。我希望这一成就能够使这本书为更多的人所接纳。 

其次,目前有很多书诠释范泰尔的思想,但这本书并不是诠释,而是一个“培训手册”。一般说来,改革宗人士在培训他人护教方面是个弱项。我们一般都是把理论讲出来,希望理论能够自动得到施行。这种态度使得改革宗护教学常常是学者的游戏,这是不应当的。范泰尔深刻的思想洞见能够改变人的生命,能够改变世界。有恩赐的护教士应当行动起来,勇敢地向朋友、邻舍和我们周围不断地制造各种意见的文化传讲圣经的主张。 

最后,这本书所面向的是高中生(或大学生——校者著)!我发现很难相信竟然有人试着向这一层次的人教导护教学,但柏瑞特先生确实这样做了。他向年轻人传递真理的恩赐真是非同寻常的。他已经证明确实可以这样做。当然,既然能够做到,也是应当做到的。要搞清楚自己到底信什么,为什么信,高中阶段是最理想的时间。在这一时期,常常有一些很了不起的问题浮现出来,需要进行深刻的探讨。高中生很喜欢对基督教信仰提出各种疑问,而且他们会以巨大的热忱和果效向自己的朋友传福音。我们中间很多人都可以见证说,正是在高中阶段,圣经在我们生平中第一次变得活了起来,我们开始真正地认识到基督教是可信的,我们开始第一次深深地关心那些还没有接受基督为救主的人。在这一年龄段,护教学方面的讨论尤其令人感到兴奋。如果教会没有充分发挥年轻人这种巨大的热情和能力,就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因此,我非常高兴见到《将人的心意夺回——基督教护教学简明手册》出版印行。这本书是一个标记,标志着改革宗护教学开始走出神学院的课堂,不仅走向中学,更是走向世界。惟愿我们至高无上的上帝成就这一切。

作者小序

在《哥林多后书》10章5节,使徒保罗阐明了他作为使徒的使命。他说:“将各样的计谋,各样拦阻人认识上帝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林后10:5)。  

寥寥数言,保罗说出了两大目标。我把这两大目标作为这本培训手册的基础。基督徒爱慕上帝,爱慕他的圣言,我们要“将各样的计谋,各样拦阻人认识上帝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不信者想方设法要用其他观点来取代对上帝的认识。但是,基督徒晓得在生活各个领域中承认上帝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定志挑战并摧毁那些替代品。又真又活的上帝使我们不得不摧毁人所制造各种各样的偶像。

另外,基督徒明白,他们的任务不单是推翻各种败坏的不信,而且还要“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非基督徒确实需要救恩,摆脱犯罪和叛逆上帝这一现象和后果。只有全心归信基督,这种救恩才会临到。当人做出这种归信时,他的思想也从抵挡上帝转向“顺服基督。”在这本书中,我向基督徒所阐明的就是这两方面的任务。基督徒所从事的是一场全方位的争战。因此,我们一定要揭露各种理论思辨的虚妄性,从而予以彻底的摧毁。同时,我们必须使所有的心思意念都降服于耶稣基督,这样我们才能完成我们的使命。  

基督教护教学方面的书籍已经是汗牛充栋,为什么还要出版这本护教学手册呢?我们需要做出一些说明。这本手册本身并没有什么原创性,我的目的并不是要设计一套全新的或独特的护教学。粗粗阅读本书,就知道我所借助的是范泰尔博士的著述。本书大量地借鉴了范泰尔博士的各种著述,无法一一注明。作为本书的一个小注,我在此重申,范泰尔博士无疑是我们所在的世纪中最伟大的基督教护教士。 

如果这本手册能够荣登你的书架,这是因为本书确实努力争取在方法上完全合乎圣经,在表达上尽量通俗易懂。我已经注意到这样的一个事实,大部分护教学方面重要的著述一直是平信徒很难掌握的。本书写作所面向的读者就是这个层面,我希望用简易明了的方式把基督教护教学的基本内容介绍给大多数信徒。

这一手册分为十三章讲授,十四章是一个应用性的例证。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为了能够在主日学或查经班使用。每一课都在前面的基础上建造,建议大家按次序学习。每一章过后都有思考题,可以用于复习和讨论。 

我对这些课程有很多期望。我祈求上帝祝福这些课程,使人借助这些课程,能够用有效的令人信服的方式,把基督的福音传给不信者。另外,我也希望这些课程能够用于坚固已经信主的人,使他们更有自信和勇气,宣讲基督拯救罪人的信息。

最后,这一手册所面向的是初学者,我希望通过这些课程把比我更有能力的人引介进来,教导我们如何捍卫基督教真理,使我们在将来的岁月中更上一层楼,能够更好地使所有的心思意念都顺服基督。 

承谢

这本手册的形成浸透着许多人的辛劳。我特别感谢范泰尔博士,他的著述已经在教会历史上成为一个里程碑。感谢傅瑞姆先生,他对范泰尔思想的诠释非常透彻,并且有创造性,我们非常需要这样的诠释。谢谢阿诺德博士,他在教牧方面的恩赐,在我多年的基督徒学习中,一直使我受益良多。最后,谢谢都宾斯先生为本书设计封面和插图。还有许多人奉献出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为本书作校对和打字的工作,在此不一一言谢。

第一课 坚固的根基

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

顺从圣经教导的生活,就像建造在坚固根基上的房子。主耶稣在结束登山宝训时说:

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得很大。(太7:24-27)

主耶稣指出一个明显的事实:根基的坚固程度,决定了房子抵抗暴风雨的能力。如果房子建在沙土上,它很快就会倒塌;但是,如果建在磐石上,即使狂风暴雨来袭它,房子也会毫不动摇。在以下的课程中,我们将试着去建造一所房屋。这样,当不信的风雨击打我们的房屋时,我们可以安然而确信,我们的根基是基督的话语,是坚固的磐石。

然而,在打房基以前,最好首先明白我们要造的是哪一类的房屋。让我们首先来考虑这一基本的问题。

护教学之屋

“护教学”(apologetics)这一词语常常被人误解。它往往使人联想到,当我们对朋友和亲人做了错事时,需要向他们说“对不起”的那些时刻。虽然人们在习惯上这样应用“辩护”一词(apology),但在以下课程中,我们将把这一词用在有限的范围内,并作为专门的术语来用。在英文中,“护教学”(apologetics)一词和“辩护”(apology)、“道歉”(apologize)同属一类。它们源于希腊语APOLOGIA。这个词在希腊异教文化经常使用,在基督教文学和新约全书也经常用到。《苏格拉底的辩护》(Apology of Socrates)就是苏格拉底本人在雅典法庭上为自己所提出的“辩护”(defence)。殉道士游斯丁(Justin Martyr)在他的《护教书》中,竭力为他的基督徒朋友们辩护,反驳那些非信徒对他们虚妄的控告。保罗在耶路撒冷面对一群暴徒时,说:“诸位弟兄请听,我现在对你们分诉”(APOLOGIA)。“分诉”在这里的意思是就是辩护;辩护是辩护人提出的分诉,而护教学则是一门研究辩护的历史发展和实际应用的学问。

在某种意义上,护教学是一个世界上许多宗教和哲学都关注的领域。在以下的课程中,我们将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基督教真理的辩护上,这些真理是在新旧约圣经中向人类启示的。因此,这种护教学被称为“基督教护教学”,它“针对各种形式的非基督教人生哲学,来为基督教人生哲学辩护”1。我们在此所关注的并不是广义上的护教学,而是一种特定的护教学。用前面提到的比喻来说,我们在这些课程中,所要建构的房子是基督教护教学之屋。

1 Cornelius Van Til, Apologetics (Class syllabus), p.1

二.圣经护教学的意义

当主耶稣谈到,在生活中每个领域中,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根基的时候,他是特别有所指的。他说,只有以他的话语为根基,我们才会有力量,战胜罪恶和毁坏的狂风巨浪。新旧约圣经就是上帝的话语。所有基督徒都一致承认:

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6-17)

对于基督徒而言,圣经是唯一的指南,具有绝对的权威。没有圣经,对于上帝的心意,我们只能主观性地猜测。但有了圣经,上帝对我们生活各个方面的引领,都是非常肯定和明确的。我们可以用《诗篇》作者的话来说:

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诗119:105)

 

主耶稣也是这样引证他所说的话语的。他的话语处处都证实,成文的上帝之道是我们建造房屋所必须依靠的唯一根基。没有圣经,我们所有的努力都会土崩瓦解。(见图一)

仅仅说圣经是护教学的根基,还不完全。即使没有经验的信徒,也不难认识到,在他需要为自己的信仰辩护的时候,圣经的权威性是极其重要的根据之一。世人对基督教信仰的攻击,大多数是瞄准圣经本身的。他们经常指控圣经有错误,与其它著述相比,没有多大的权威性,即使有权威性,也不会超过其它的著述。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对经文的信仰加以辩护,所以,有时候就对护教学与圣经的关系产生误解。圣经既是我们辩护所依据的根基,也是我们必须予以护卫的信仰根基。然而,我们经常忘记圣经的这种双重角色。有些基督徒们用心良苦,但他们没有认识到圣经的根基性,他们倾向于把护教仅仅建立在人的智慧和推理上。他们把上帝的话语放在思维架构的顶部,用护教学来支撑上帝的话语。然而,这种思维架构是以人的智慧为最终权威,以此来维护圣经的权威会引发无法克服的巨大困难。建造这种房屋的人,可以闭着眼睛说没问题,但正象建造在沙土上的房屋一样,毁灭是不可避免的。(见图二)

 

作为基督的追随者,我们必须牢记的是:对基督教信仰的辩护,一定要建立在圣经的坚固根基上。如果这样做,就没有支撑不住的重物,没有抵挡不住的大风。

因此,我们可以一个国王和他的将军之间的关系,来比较圣经护教学。显然将军的责任是保护他们的国王,就像护教学护卫圣经一样。但是,同样重要的是,忠诚的将军要照国王本人的命令和指示来保卫国王。护教学更是如此,它在为圣经保驾护航的时候,必须完全顺服圣经中所启示的护教原则和指示。

在《彼得前书》3:15节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圣经对护教学的这一指导作用:

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在这一节经文以前,彼得写到每个基督徒都必须经历的苦难。他知道,在经历这个罪恶世界的攻击、遭受苦难的时候,我们经常忘记我们所服事的是基督,不管是在什么样的试炼中,我们必须自始至终地服从他、信靠他。

彼得希望他的读者们能够正确地回答对手所提出的问题,所以就教导他们摆正对基督的心态,准备接受将来的苦难。请特别留意这几句经文的前后秩序。首先,彼得说:“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然后加上:“就要常作准备……”。在辩护之前,必须尊基督作主,由他来统治并掌管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部分。请注意,我们要在心理尊基督为主。这不等于说,我们可以根据现代观念思考,认为仅仅是情感上的平安需要依靠基督,而我们的理性则可以在护教学的领域中随心所欲,任意驰骋,不需要依靠基督。我们的思想经常会面临这样的诱惑。另外,这也不是说我们只是在心灵深处尊基督为主,而我们对世界各种问题的回答则不受基督主权的影响。圣经教导我们说,心是我们位格的中心,“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4:23)我们心里所想的一切,不仅控制我们的情感,而且控制我们的理性和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进一步来说,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意味着在我们一切外部活动中,基督也是我们的主,这包括我们对信仰的辩护。因此,照彼得的话来说,要对我们的信仰作出正确的辩护,就必须顺服基督的权柄。作为我们的主,在我们为信仰辩护的时候,基督亲自带领我们。这种带领是通过他的话语进行的;没有这样的带领,一切都是枉然。

在以下的课程里,我们所关注的是建立基督教护教学,这种对基督教信仰的辩护要牢牢地建立在圣经的磐石上。护教学方面的书籍也不在少数,一些比另外一些强,这些书籍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为基督教真理辩护的方法。这些书籍五花八门,常使基督徒感到困惑,不知从何读起。但是,尽管有困惑存在,有一件事情还是很清楚的,那就是我们不应该因为某种护教学的方法,被各种名人使用过,就因此而采纳,也不应当因为某种方法看起来有很多的成功之处,或者能增强我们个人的信心,就因此而接受。我们必须采用合乎圣经原则的方法。如果我们希望确实站立得稳,用不跌倒的辩护方法,就必须把它建构在上帝的话语上。

三.护教学的重要性

学习护教学,开发为基督教真理作出正确的辩护的能力,每一个信徒的责任。不论老少贫富,聪颖与否,每个信靠耶稣基督为救主的人,都有责任学习护教学。然而,有些基督徒用心虽好,却常常对这一责任不够重视。忽视护教学的一个普遍原因,是误解了耶稣在《马太福音》10:19-20节所说的那番话:

你们被交的时候,不要思虑怎样说话,或说什么话。到那时候,必赐给你们当说的话。因为不是你们自己说的,乃是你们父的灵在你们里头说的。

人们常对这段经文产生严重的误解。特别是对英王钦定本误解:“不要去思考你们要说的话,也不要考虑要怎样说。”人们常常认为,这段经文教导我们,在维护信仰的时候,要完全依靠圣灵的引导,完全不必作什么准备性的学习和研究。事实上,有人甚至认为,学习护教学是信心不足,没有真正顺服上帝的表现。但是,仔细考察这段经文本身,就知道这种解释这站不住脚的,也与圣经中其余的经文不相吻合。

首先,主耶稣没有说:“不要考虑你将说些什么,”就像英王钦定本对我们现代人所提示的那样。相反,正如最近的一些译本所显示的那样,主耶稣在这段经文中重点是警告我们不要担心和焦虑。在《马太福音》10:19节前面的经文中,主耶稣说,他的使徒们将被带到诸候君王面前。来到这些显赫人物面前,可能是一件令人战兢的事,但是主耶稣事先鼓励门徒们不要担心害怕。那些维护自己信仰的,应当一无所惧,因为他们绝不是孤军奋战。主耶稣说,上帝的圣灵将在需要的时候,赐给他们力量和智慧。正如保罗所说:

我初次申诉,没有人前来帮助,惟有主站在我旁边,加给我力量。(提后4:16-17)

知道在为信仰辩护的时候,圣灵会亲自动工,加添我们的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但这本身并不能取代实实在在的学习和准备。虽然主曾经劝告我们不要为吃什么、穿什么担忧(太6:25),但他仍然命令我们劳碌工作,赚取衣食。同样,我们也必须自己担负准备的责任。彼得写道,我们应该“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 在这些方面疏忽大意,就没有顺服基督为主,也没有信靠圣灵,因为真正顺服基督、信靠圣灵,就会对护教学仔细学习研究。

忽视学习护教学的另一个常见的理由,就是认为为信仰辩护是所谓的专业人员的事,与一般平信徒无关。人们期望教师和牧师应该掌握一套仔细设计的护教体系,而对一般平信徒来说,护教学则被认为是哲学性太强,抽象难懂,不切实际。

许多人认识到平信徒也有传福音的责任,但他们认为平信徒的责任仅仅是传福音而已,如果有人对基督教信仰的可信性提出疑问,就把他们介绍给牧师好了,牧师就是所谓的“专家”。牧师和教师在护教学上的责任确实比大多数信徒更重,但每一个信徒都有护教卫道的义务。我们也不例外。每个人都必须为基督而受苦,每个人都必须做好准备,随时为自己在基督里所存的盼望提出理由。 

另外,保罗也曾清楚地表明,每个信徒都有责任维护自己的信仰。作为一个使徒,保罗的使命是“辩明福音”(腓 1:16)。然而,保罗知道为基督教辩护,并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责任。因此,他对腓立比人说:

...你们常在我心里,无论我是在捆锁之中,是辩明证实福音的时候,你们都与我一同得恩。(腓1:2)

保罗为传福音而入狱,但是腓立比的基督徒们并没有遗弃他。他们通过教会的代表给他寄送礼物。他们积极地参与保罗的使徒性事工,以至他们像保罗一样,分享同样的经历(腓1:30)。“辩明证实福音”就是他们与保罗一起分享的共同经历的一个方面。(腓1:7)保罗之所以这样称赞腓立比人,就是因为他们认真地对待护教的工作。所以,每一个参与基督教信仰辩护的人,都为上帝的话语所赞许。护教学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每一个人的事。

在其他许多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护教学的重要性。维护我们信仰的能力,可以使我们的传教事工更加有效。如果我们有能力回答朋友和邻居的问题,就不必害怕在他们面前提起基督教的话题。如果我们有能力维护信仰,就根本毋需惧怕那些知识程度较高的非信徒。学习护教学,可以增加传福音的火热。更重要的是,如果听福音的人所提出的问题得到正确的解答,他们的疑惑常常可以消除。此外,建立在圣经基础上的护教学,还可以增强信徒的信心。许多基督徒们被疑惑困扰。这些疑惑常常导致信徒不能充分地发挥潜力、为基督做工。同时,护教学还能使信徒抵挡诸多导致不信的引诱。拥有护教的能力,可以使信徒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学习和事工上。即使从来没有遇到疑惑的基督徒,也可以通过全面地学习护教学而增强信心和热忱,从而更加顺服上帝。对我们所有人来说,护教学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每个人都应当认真学习。

在以下的课程里,我们将以上帝的话语为牢固的根基,一砖一瓦地建造这座护教学之屋。我们之所以这样做,只有一个希望:就是信徒们能够装备得更齐全,顺服上帝,有效地赢得灵魂,以此服事主耶稣基督,建造上帝的国度。

复习题:

1.在以下课程中,将要用到的术语“基督教护教学”的含义是?
2.请描述圣经和护教学之间的双重关系。
3.反对学习护教学的两个常见的理由是什么?你怎样回答?
4.学习护教学,你自己会得到什么益处?
5.请指出几种把《彼得后书》3:15节与学习护教学直接联系起来的方式。

第二课 万物的起源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创1:1)

在前一课里,我们认识到如何把圣经与基督教信仰的辩护联系起来。我们要确立对基督教信仰的辩护,必须首先查考圣经,并且把在圣经中发现的原则运用到护教过程中。我们要把这一主张贯彻到底,就需要对相关的几个问题加以探讨。我们首先来看圣经中的创造论。 

一.上帝和他的受造物

圣经开卷明义,毫不妥协地庄严宣告:上帝是万有的唯一创造者;之所以如此开始,肯定有着重大的意义。圣经是一本宗教典籍,它所指明的是真的宗教之道。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它就清楚地表明承认上帝是万有的唯一创造者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说,整本圣经都是在阐述上帝是独一的主,是独一的创造者这一主题,也不为过。没有上帝的创造,人在犯罪前就不可能住在伊甸园里,人的堕落犯罪也不会发生,而通过主耶稣的受死与复活而完成的救恩,也就毫无意义了。伊甸就是上帝与受造物之间和谐的关系。罪就是受造之人背叛他们的创造者。救赎是受造之人从罪里得释放,重新与上帝建立正确的关系。使徒约翰在谈到上帝的创造性这一基本属性时说:

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约1:3)

只要对《创世记》第一章第一节略加思考,就可以发现创造这一行动形成了一个最基本的划分。一方面是施行创造的那一位,另一方面是他所创造的万物。所以,在创造万有的上帝与上帝的受造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区别。我们把这一区别称为“造物主与受造物之别。”造物主与受造物之间的这一区别,我们一时一刻也不能忘记,不能忽略,因为要确立合乎圣经的护教学,这一区别是不可或缺的。

1上帝独立于万物之外 

当今的基督徒常常把上帝想象成一位坐在云层里的老祖父,他望着地上的滚滚红尘,虽然大失所望,但却无可奈何。人们认为上帝在实际生活中没有用处,无足轻重,除非是忽发奇想,有所期冀,才想到让上帝来帮忙实现。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世界历史的进程并不需要上帝。他们说:“只有发生天灾人祸的时候,才需要上帝。”更有甚者,竟有许多人认为上帝需要依靠受造之物。上帝希望事情有所不同,但却无力改变现状,而一些聪明人的举动也常常使他措手不及。这种思想在当今教会里日益蔓延,与圣经中所描述的上帝差之千里1。上帝绝不是一个依赖人的“慈祥老爸”;他是全能的创造者,万物的存在都依靠他的护理。《罗马书》11:36节谈到这一点:

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依靠他,归于他。

如果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在这段经文中,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关于上帝的知识。首先,保罗说,所有的受造物都是“本于他”。换句话说,上帝是从无中创造了万有;万有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自行产生的。最后,保罗说万物都是“归于他”,也就是说,万物最终都是为了他自己的荣耀和旨意而造的,而不是为了人或其它受造物而造的。这节经文对创造的第二个描述也同样颇具意义。万物的存续都是“依靠他”。此处,保罗所讲的不是在起初的时候上帝与受造物的关系,也不是在末日的时候上帝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保罗所讲的是,上帝每时每刻都在保持和维系所有的受造之物。万物都是借着上帝而存续的。这里的基本点是:上帝是起初时创造的力量,也是现在维系的力量。同样,起初上帝不是被受造之物创造的,他现在也不是借着受造之物来维系自己的存在。《使徒行传》17:25节指出:

上帝也不用人手服事,好象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

简单说来,上帝不需要受造之物提供任何东西来满足他,事实恰恰相反,受造之物的一切需求均由上帝满足。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上帝是独立自存的。

2.万物依赖上帝

在谈到上帝独立于受造物时,我们必须同时强调受造物对上帝的绝对依赖。我们都知道,小孩子必须依赖父母。但是,当他们渐渐长大时,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就越来越少。甚至一个新生儿也可以在没有父母照料的情况下生存一段时间。受造物对上帝的依赖,不是这种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受造物片刻都不能离开上帝的维系。圣经上多处谈到这一点:

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使17:25)
他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他而立。(西1:17)

上帝联合、供应、维系万物,无一例外。从大到小,受造物的每个方面,都需要完完全全地依靠上帝才能持续。我们必须同意加尔文的说法,在相信上帝是造物主的同时,也必须相信他是历史的主宰。世界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持续下去。所有存在的东西都是本于上帝,依靠上帝。确实,我们必须认清受造物是绝对依赖上帝的。(见图三) 

 

图3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将看到,承认独立性的上帝和依赖性的受造物之间的区别,是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分水领。基督徒力求从受造物对上帝的依赖性这一角度来看待一切,而非基督徒则反其道而行。也许某些非基督徒强烈地否定此点,但在事实上,任何不信靠基督得救的人,都是以某种方式,把上帝和受造物置于互相依赖的地位,赋予受造物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尽管非基督徒之间观点各不相同,但他们在一点上却看法一致:那就是否认造物主和受造物之间的区别(见图四)。

3.上帝已经向人启示

作为基督徒,我们必须坚持强调上帝与受造物之间的区别,绝不要忘记上帝已经把自己和他的旨意启示给了人。虽然在不同的时期,上帝以不同的方式把他自己启示给人,我们还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两个基本启示方式上,在各个时期,上帝都是以这两种方式为基本,把他自己启示给人。

(1)受造物的各个方面

上帝神奇地创造了整个受造的宇宙,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在把上帝启示给人。世界上的每个成分,都毫无例外地向人揭示上帝的存在和旨意。

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诗19:1-2)

奇妙的创造彰显了上帝荣耀的本质和他对人公义的要求。正如保罗所说:

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他们虽然知道上帝判定行这样事的人是当死的……(罗1:20-23)

虽然堕落的人类对此不予承认,而基督徒也经常难以晓得,但圣经清楚地教导我们说,上帝已经借着受造之物的各个方面,甚至人自身的构造,将他自己明明白白地启示给人。上帝的启示是人无法回避的。若不将眼光转向造物主,我们就不可能认识受造物的任何方面。

诸天表明他的公义,万民看见他的荣耀。(诗97:6)

人要认识自身与周围的万物,就必须承认其中所启示的造物主和受造物之间的区别,并借着观察万物,从而更清楚地认识上帝的旨意。比方说,仅仅知道牛吃草是不够的。对牛和草的真正理解使人认识到上帝的护理和眷顾,以及上帝赐给人的治理的使命:要治理这地,管理万物,以荣耀上帝(参创1:28)。人无法真正理解地球与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之间的距离,除非人先承认它所显示的上帝,因为这几光年的距离对上帝不过是举手之劳,这表明人需要向上帝谦卑自己,需要对上帝的恩典存感恩的心(参诗8:1-15)。受造物不可能离开上帝而存在,它也不可能不诉说上帝的存在。人对宇宙中的任何事实了解越深,上帝和上帝的旨意就会借着这一事实更多地向他显明。

(2)上帝的特殊启示

出于各种原因,上帝除了在受造物中显明自己以外,同时还运用特殊启示来彰显自身。在伊甸园里,上帝还用听得见的声音向亚当讲到分别善恶树。向旧约中的族长们,上帝又借着异梦、显现和异象启示自己。上帝在燃烧的荆棘中,也借着石板,向摩西说话。对于使徒们,上帝则通过他儿子耶稣的生平和话语对他们说话。对于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上帝是通过圣灵默示的圣经向当代人说话。

上帝运用受造物的某些方面来启示自己,是为了以某种方式补充其它受造物的启示性。在罪进入世界以前,人的顺服是受特殊启示的考验。在人堕落以后,特殊启示有双重目的,一是指出通过基督得救赎的道路,一是帮助人更清楚地理解上帝的启示和上帝对受造物的其他各个方面所存的旨意。罪把人置于审判之下,同时也蒙蔽了人的眼睛,使人无法真正晓得在万物之中所显明的上帝。因此,圣经成为我们认识自身、世界与上帝的工具。

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6-17)。

上帝在圣经中把启示赐给我们,是为了引领我们走向真知识。

上帝在万物和圣经中的启示,并不消除造物主和受造物之间的区别。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上帝的启示形成了人能够并且必须承认这一区别的基础之一。(见图五)

二.人对上帝的依赖 

《诗篇》的作者用以下的话语,教导我们记住我们是谁:

你们当晓得耶和华是上帝;我们是他造的,也是属他的;我们是他的民,也是他草场的羊。(诗100:3)。

人和其它受造物一样需要依靠上帝。因为人的受造来自上帝,人的存留也在乎上帝。人是上帝创造的冠冕,但他仍然是受造物,最终要归于尘土(创3:19)。“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使17:28)。离开上帝,我们一无所有。人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来自上帝的赐予。与其它被造物一样,如果上帝把他的手从我们身上拿开,我们无法继续生存。我们的存在完全基于上帝的旨意。人对上帝的绝对依赖有许多含义,其中有两个方面我们需要上帝,这在进一步研究护教学的时候显得尤其重要。

1.人的依赖性知识

人是否有能力认识自己、世界和上帝,造物主与受造物的区别影响基督徒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在以下几课中,我们将详细探讨人的知识,特别是受罪影响的知识。但是,首先让我们先注意一般性的知识,这是很重要的。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人完全依赖上帝,这也包括人的知识。上帝对他自身的受造物的认识是完全独立的,而人的知识则是依赖性的。《诗篇》的作者这样说:

在你的光中,我们必得见光。(诗36:9)

离开上帝在世界和圣经中启示之光,我们永远也不会认识光。上帝无所不知,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什么,就必须依赖他的知识。人所具有的一切真知识都是有意无意地从上帝那里取得的。正如我们将看到的,从人类的始祖起,一直到现今,知识的取得都是如此。主耶稣亲自宣称: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14:6)

保罗也证实这一点,他说:

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都在他里面藏着。(西2:3)。

不仅包括所谓的“宗教真理”,一切配得称为真理的,首先是蕴藏在上帝里面。如果不把上帝关于他自身的启示视为真理的源泉,就不会真正地认识真理,因为教导人知识的是上帝(参诗94:10)。我们稍后将看到,人在知识领域中依赖上帝,这并不等于说人没有思考和推理的能力,也不等于说人的思想就像电脑一样,按上帝编排好的程序运行。事实上,人确实会思考,但真正的知识仍然有赖于上帝,并且源于上帝,这知识是由上帝向人启示出来的。

2.人的依赖性道德

在一般知识上,必须依赖上帝;同样,在道德领域中,也必须依赖上帝。在当今时代,传统的价值和目标受到人们的质疑,我们更需要重新求问:到底应当如何区分对与错,好与坏。对于这一问题或类似的问题,要成功地找到答案,唯一的方法就是重新确认造物主与受造物之间的区别。作为创造者,上帝从一开始就是赐律者,他虽在律法之上,但期待受造物遵从他所赐下的律法。当上帝说“这是好的”时,他是在宣告他自己就是善恶的审判者,直到今天,判断善恶的权柄仍然保留在时代的手中。他曾经对亚当和夏娃说:

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创2:17)

他也曾经向摩西宣布:

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上帝。(出20:2,3)

关于耶稣,上帝说:

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太17:5)

世上任何法庭都无法拦阻上帝的审判;他是至高无上的审判官。他所宣告的道德诫命对所有人都有约束力。如果我们想知道善恶,就必须记住我们是被造物,在道德判断上,我们必须依赖他。

用合乎圣经的方法来研究护教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上帝是创造者,我们这受造的人如果想得到真正的知识、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必须完全依赖他的启示。

1 译者注:它实际上也就是对上帝的描述差之千里。

复习题:

1.圣经以《创世记》1:1节那样的话作开头,这一事实有什么意义?
2.我们所说的造物主和受造物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意思?
3.上帝怎样独立于万物之外?这意味着他与世界毫无关系吗?
4.被造物是怎样依赖上帝的?你能不能用圣经的话来支持你的答案?
5.今天上帝用以启示自己的两个基本方式是什么?我们需要其中哪一个方式,才能正确地理解另一个方式?

第三-五课 人的特性

第三课 堕落之前人的特性

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创1:27) 

要了解圣经护教学,必须对人的特性有正确的认识。“认识你自己”,这句格言在哲学发展的早期阶段就在思想家中广为流行。只有认识我们自己,才可以更好地装备自身,去完成我们世上的各种职分。圣经把世界和人类历史分成三个阶段:创造、堕落、和救赎。世界被创造出来,又落到罪的咒诅之下,并借着耶稣基督的受死和复活而得赎。我们将根据这三个阶段的划分,考察人在这三个范畴中的特性。在本课中,我们考察的是堕落前之人,在接下来的两课中,我们将分别考察堕落后之人和得赎之人。 

一.具有上帝形象的人

人与其它被造物的区别,就在于他是按上帝的形象造的(参见创1:27)。这一事实含意深广,在此无法详细讨论,我们只能简略地回顾一番。从外表看,人的体质和体力与上帝相仿。从内在看,人有思考和推理的能力。人有上帝的形象,这是独一无二的,原因就在于他有一个不朽的灵魂(参见创2:8)。人与上帝相象的另一点,就在于人之受造,是来作王治理全地的。作为上帝的代表,人不断地发掘出隐藏在世界中的各样潜能,用来服事上帝(参见创1:27-31)。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现在世上所有人都有这些特性,但人在堕落之前有着上帝的形像,那是一种特别的方式。在犯罪以前,人受造所具有的是完美的上帝形象。本来上帝造人原是正直。(传7:29)因此,那时人所具有的上帝的形象是完全没有罪的玷污的。在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与上帝和谐相处。他们上帝面前行走,并不羞愧。保罗把人的这种状况描述为:

…在知识上渐渐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象…。(西3:10)。

保罗在别处还说,如果一个人恢复了亚当原本的特性,他就:

是照着上帝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以4:24) 

从这些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人在犯罪前有两个重要的特性。第一,他有“真知识”(西3:10)。换句话说,在他们的知识方面,亚当和夏娃从来没有忘记造物主与受造物之间的区别。他们把上帝对自身的启示作为真理的来源,并将他们的一切思想与上帝所启示的真理标准吻合。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亚当可以承担起管理伊甸园,并给每类动物起名的艰巨任务。他明确地意识到,要想得到真知识,就必须在一切情况下都听从上帝的话语。同样,在犯罪之前,人的道德特性也促进了他对真理的认识,他拥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亚当知道,因为自己是受造物,他需要从上帝那里学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因此,他和夏娃完全顺服上帝的所有要求,与上帝和睦同处。在犯罪以前,人可以在各个方面认识真理,并且按真理生活(见图六)。 

 

二.无罪与有限

虽然人在犯罪前有着上帝的完美形象,但这一形像仍然是有限的受造的形像。上帝无所不在(参见王上8:28;赛66:1),而人则受自身肉体的局限,是有限的存在。上帝是全能的(参见诗115:3);在他没有难成的事。虽然随着近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也变得大有能力,但比起上帝的能力来,人仍然是软弱的,在上帝面前,人仍然是有限的。同样,人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而上帝则无所不知的(参见伯:37:16;诗139:12;箴15:3;耶23-24)。《希伯来书》的作者说:

被造的,没有一样在他面前不显然的;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希4:13)

甚至亚当也会同意以赛亚的话:

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赛55:9)。

确实,与上帝的知识相比,人的思想意念不过是“虚妄的”(诗94:11)。所以,人的认识只能局限在上帝所启示的事物中,而且人必须满足于这种不完全的知识。

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上帝的;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于我们和我们子孙的,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的一切话。(申29:29)

人的知识的有限把我们带到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虽然亚当不是无所不知,但他仍然有真知识(参见西3:10)。人对所知事物的理解受到他看事物的角度、时间、和事物变化的局限。这些局限和其他的局限都是受造秩序中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记住:亚当在犯罪以前所具有的知识,都是依靠上帝的启示,从上帝那里得来的。亚当所知的一切都是真知识,因为他的知识是从真理的源头那里得来的,这真理的源头就是上帝。显然,人的有限性并没有阻碍他得到真知识。只要知识是从上帝那里得来的,那就是真知识。

由于亚当是有限的,他面对许多的奥秘,也就是他所无法明白的“隐秘的事”(参见申29:29)。甚至亚当这样完美的人,也不可能把他所具有的知识的各个层面都系统地整理起来;在他的思维框架中,仍然有松散的地方,也有人类所无法解决的困难和种种反合性。尽管存在着很多的难解的奥秘,但不能因此就说人的知识算不上知识,也不能因此就把人的知识的确定性排除。亚当的知识是确定的,因为这知识是建立在上帝的启示上,而不是不依赖上帝,仅仅靠他自己的能力得到的。

只要我们依靠上帝,上帝对万物的完整知识就能使我们的不完整知识变得真实有效。让我们举例来看看令当代人困惑的一个奥秘。人类救主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是充满奥秘的。我们承认,他既是上帝,又是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他的真正的神性和人性。但是当我们进一步探讨这一教义的含义时,就发现我们的理解力到了尽头。既然耶稣是无所不知的上帝,我们怎样解释《路加福音》中所记在的耶稣的“智慧和身量......都一齐增长”呢?(路2:52)我们又如何解释耶稣既然是上帝,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作出一些的回答,但都是缺乏力量的,任何诚实的人很快就可以发现这一类的问题是超越人的理解能力的。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把握这些概念,我们仍然能够肯定耶稣既是上帝,又是人,他的智慧增长,并且死在了十字架上。即使我们不能完全理解这些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们对知识的确信并不是建立在我们自己能否理解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上帝的启示上。

我们对基督教真理认识得越多,就会越多地发现:彻底研究圣经中所启示的每个教义,要理解整个的概念亦即它们与其他真正概念的关系,都超出了人的能力。

因此,在基督教真理中,有许多表面上看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我们不能因此怀疑圣经的教导。原因有二,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受造性,保罗说:

深哉!上帝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踪迹何其难寻!(罗11:33) 

第二,当我们不能把一切都拼好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怀疑圣经,因为在圣经启示的后面是上帝的思想。对上帝来说,不存在任何难解的奥秘。我们所无法调和的思想,在上帝那里则是完整和谐的。上帝对于一切都有完全的认识。奥秘的产生是因为我们人的有限性,并不是由于造物主的有限性。只要我们依靠上帝去寻求知识,即使最深的奥秘也不会拦阻我们认识真理(见图七)。 

 

三.逻辑、上帝与人

探讨圣经护教学的时候,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在上帝与人的关系中,逻辑有什么作用,扮演什么角色?在这一课中,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问题的一小部分上;其他部分将在以后的讨论中提及。亚当是一个会思想、能推理的受造物,因此他和其他动物截然不同,他是被造来反映上帝的智慧的(参见彼后2:12;犹10)。正如我们所见到的,在伊甸园里,亚当在使用推理能力的时候,是以上帝为依靠的,他按照上帝的指示来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的确,亚当运用了逻辑,至少是一种简单的逻辑,但他在运用逻辑的时候,是在对上帝的顺服中运用的。他从来也没有认为自己的逻辑可以给他独立观察的能力,从而忽略对上帝的依靠。因此,亚当在发挥自己的推理能力时,总是顺服在上帝的启示所界定的范围之内,并顺服在上帝的启示的带领之下。亚当总是把上帝视为真理的根基和指导,因为那时亚当仍有上帝的形象,没有犯罪。

在人未犯罪之前,逻辑推理在人的生活中所扮演就是这样的角色,由此看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几点:

首先,理性本身并不是恶的。基督教会一直遭受到许多自称“讲理性”、“讲科学”的人的攻击,因此,一些基督徒们就认为,唯一解决之道是排斥理性和科学,认为理性和科学本身就是恶的。然而,人对理性的运用并不是一件恶事,因为在伊甸园中,亚当也运用了思考和推理的能力。他给各种动物起名,还负责看管伊甸园。的确,如果人的理性偏离上帝,必将导致虚假和错误,但是,如果依靠上帝的启示来运用理性,就能发现真理。所以,理性本身并不违背信仰和真理。  

第二,逻辑不能凌驾于造物主和受造物的区别之上。当我们谈到人对理性的运用时,我们必须牢记,逻辑最多只能用来反映上帝的智慧和知识。在圣经中,上帝降卑自己,根据受造之人的理性,将他自己启示出来。但是,逻辑并不在上帝之上,也不与上帝平等,更不是上帝的一部分。即使最精密和最复杂的逻辑,也只是在受造物的范围内,它是人作为上帝形象的一个特质,绝不是上帝本身。 

由于逻辑是受造物的一部分,它是有限的。首先,逻辑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体系。事实上,逻辑体系不只一种,不同的逻辑体系在某些观点上相互冲突。甚至“逻辑”概念本身,也没有一个人人都认可的定义。此外,即使所有的人都一致采用同一推理体系,仍然不能把逻辑用作判断真假的标准。在某些方面,基督教是合乎理性和逻辑的,但是,当涉及到基督道成肉身和三位一体的教义的问题时,逻辑就走到了它的尽头。逻辑不是上帝,我们绝不能把单单属于上帝的荣耀加给它,只有在上帝的审判宝座前,我们才能找到真理,在逻辑的法庭则无法做到。

涉及理性和逻辑,我们必须谨慎,要避免一般人对理性和逻辑采取的两种极端态度。一是盲目相信,完全排斥理性,一是赋予逻辑某种程度的独立性,使其脱离上帝而单独存在。这两种态度都不符合人在犯罪以前的性情。人是有理性的受造物,但是他应该认识到他的理性有着许多的限制,他的逻辑所依赖的是造物主(见图八)

在罪进入世界以前人所具有的特性,是研究护教学的基础。虽然现在没有一个人是完全无罪的,但人在原初犯罪之前的某些特性,仍然遗留到今天。我们护卫基督教信仰,所面对的男男女女都是亚当的后裔。因此,牢牢掌握人在犯罪之前的状况,是十分重要的。

 

复习题:

1.我们必须在哪三个范围内思考人的特性?
2.人有上帝的形象,这是什么意思?
3.请描述亚当在犯罪前对自己的知识和道德抉择的看法。你能否用圣经中的话来支持你的答案?
4.人的知识如何受其有限性所局限?
5.为什么有些奥秘是人所无法理解的?你能不能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6.既然有些奥秘是我们所无法理解的,我们怎能确知某些事呢?
7.亚当在堕落之前对逻辑的应用,可以给我们哪两方面启发?

第四课 罪中之人的特性

然而属血气的人不领会上帝圣灵的事,反倒以为愚拙;幷且不能知道,因为这些事情惟有属灵的人才能看透。(林前2:14)

在前一课里,我们讨论了人在犯罪之前的特性。但是,不考察罪对人的影响,我们对人的考察将是不完全的。“我们对自己的了解首先在于思考我们在受造时得到了什么......其次,我们要考虑亚当犯罪之后我们所处的悲惨状况。”在罪的咒诅之下,人的特性已经改变了。人不再具有上帝完美的形像;人的所思所行,不再像亚当和夏娃堕落之前那样了。事实上,正如我们在这一课里将看到的一样,罪对人的影响非常严重,以至于他拒绝对上帝的完全依靠。为了理解人的这一状况,我们将首先讨论人的原初的堕落,然后讨论此后的状况。 

一.人类的堕落

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像造男造女,幷把他们安置在伊甸园里。当时,亚当和夏娃承认他们的受造性,所以心诚悦服地献身于上帝的事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对上帝的忠心受到了考验,上帝把分别善恶善恶树置于园子的中间,说: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吃的日子必定死!(创2:17)

对人来说,问题不仅仅在于不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还有更重要的事情。“上帝禁止亚当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是要考验他的顺服,证实他是不是甘心乐意地顺服上帝的诫命。”2 对于禁树,上帝已经发话,显明了他的旨意。亚当和夏娃所受到的考验就是:对于上帝的权柄,对于他们对上帝的依靠,是承认,还是拒绝。 

《创世记》第三章集中谈到人的堕落。那条蛇,我们在圣经的别处看见它就是魔鬼(参见创3:15;罗16:20),接近夏娃,引诱她离弃上帝的诫命。魔鬼把夏娃一生中最重要的决择放在她面前,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上帝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恶。(创3:4-5)

1 John Calvin, Institues, II, 1, 1.
2 Ibid., II, 1, 4. 

魔鬼的话显然与上帝的启示相矛盾。夏娃所面临的是一个这样的选择:谁更可信?上帝说过“你们必定死”,而蛇却说“你们不一定死”。夏娃不是相信上帝的话,就是相信魔鬼的话,二者必居其一。狡猾的魔鬼幷不满足于仅仅说上帝错了。他更进一步地暗示说,如果夏娃吃了禁果,造物主和受造物之间的区别就会一笔勾消。他吹嘘说:你们便如上帝。(创3:5)

这事虽然显得很愚蠢,夏娃还是中了狡猾的魔鬼的骗局。能变得如上帝一样,这个应许的诱惑力太大了,夏娃对她的创造者的敬畏之心被动摇了,她决定不再依靠上帝去获得真知识和道德的引领。魔鬼对上帝在这些事上的可靠性提出质疑,而夏娃则顺从了魔鬼的建议。

在此之前,夏娃接受上帝的启示,承认她对上帝的完全依靠,但现在她认为对上帝的依靠是可有可无的。细读《创世记》三章六节,就可以看出夏娃错误的本质。“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夏娃幷没有立即拒绝上帝的话,也没有立即接受魔鬼的话。她亲自察看了那棵树,幷离开上帝的启示,自行断定这树的特性。她对自己说,“为什么我要听别人的话?我要自己为自己制定律法;我要独立自主!”这样做,夏娃就拒绝了造物主和受造物之间的区别。她把独立的上帝的启示与魔鬼的话放在同一水平上,把自己当作两者之间最高的裁判者(见图九)

图9 

夏娃把禁果拿给她丈夫亚当。他也吃了,人类从此就堕落在罪的权势之下。这就是罪的本质:拒不承认他在所有事情上对上帝的依赖,自负地假定自己有独立于上帝的能力。 

不管我们选择承认,还是选择不承认,造物主和受造物之间的区别永远不会消除,牢记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亚当和夏娃在犯罪后同样需要依靠上帝,和他们在犯罪前对上帝的依靠没有两样。他们只不过是拒绝承认这种依靠罢了。一个刚学走路的幼儿可以欺骗自己,认为自己不需要父母了,但他仍然是一个要依靠父母的孩子。同样,亚当和夏娃以为他们独立于上帝了,其实他们仍在所有的事上都需要上帝,甚至他们拒绝上帝的能力也是上帝才能存在。上帝要求亚当和夏娃承认他们的信靠,过一种信靠上帝的生活。他们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堕入罪中。他们原以为自己聪明,反成了愚拙,因为上帝的话是完全信实的;他们的结局就是死亡。 

二.堕落的影响

人在伊甸园中的堕落,幷不是一个与今天的人毫无关系的孤立事件;这个堕落使所有的人都陷入罪的捆绑中。

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5:12) 

所有人生来就被罪败坏(参见诗51:5;弗2:3)。亚当和夏娃拒不承认造物主和受造物的区别,同样,今天所有的人,也都拒绝上帝在受造物中的普遍启示,和上帝的特殊启示。

保罗在《罗马书》1:18-32节中,描述人是怎样拒绝上帝在受造物中的启示的。保罗说,虽然受造物清清楚楚地显明了上帝的特性和旨意,不信的人还是压制真理,“行不义阻挡真理”(罗1:18)。他们拒绝承认在受造物中所显明的上帝,因此,“无知的心就昏暗了”(罗1:21)。“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罗1:22)。所以,他们就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拜奉那造物的主”(罗1:25)。“他们既然故意不认识上帝,上帝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罗1:28)。堕入罪中的人,拒绝承认上帝在世界各个层面的启示。

不信的人同样不把上帝的特殊启示放在正确的位置。耶稣曾用葡萄园主和园户的比喻,来描述以色列人是如何拒绝上帝的特殊启示的(参见太21:33-44)。园户们是因为园主的怜悯才得以维持生活,可是他们却拒绝尊敬他。园主派了特别使者到园户那里去,幷且把自己的儿子也派到那里去,可是园户们仇恨他们,幷且把他们都杀死了。同样,虽然所有的人都应当顺服上帝在圣经中所显明的特殊启示,但不信之人却断然拒绝。事实上,罪对人的影响如此深重,人根本就没有能力顺服圣经。

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上帝为仇;因为不服上帝的律法,也是不能服(罗8:7)。 

所以,在堕落状态中的人,是无法理解上帝的启示的。

 

图10

因为这些事惟有属灵的人才能看透(林前2:14)。

人不仅不顺服上帝的启示,反而效法亚当夏娃,认为世上的一切都必须“用他们自己属血气的愚蠢尺度去衡量”3(见图十)。

3 Ibid., I, 1, 2, 2. 

人不承认上帝在自然中的启示,不接受圣经作为认识上帝及其旨意的路径,就陷入困境之中。耶利米曾在他所处的时代大声疾呼:他们弃掉耶和华的话,心里还有什么智慧呢?(耶8:9)

如果闭上双眼,我们能看见什么呢?如果井干枯了,什么能为我们止渴呢?什么也不能。对于智慧和知识来说,也是如此。只有上帝才能通过他的启示教导人知识。如果我们拒绝上帝的话,我们就是在拒绝所有的真理,原则上来讲,我们除了谬误之外,就一无所知。 

“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1:7)。自以为是的人(箴28:26),不喜爱明哲的人(箴18:2),都是愚昧人。愚昧人恨恶知识(箴1:29),从他嘴里找不出知识的话语(箴10:18;14:7;19:1)。因为他们拒绝上帝的启示,就像外邦人存虚妄的心行事;他们心地昏昧,与上帝所赐的生命隔绝了(弗4:17-18)。

因此,圣经上告诉我们说:主知道智慧人的意念是虚妄的(林前3:20)。

上帝 

和 

受造物 

人的尺度

只要人仍旧拒绝上帝关乎他自己和他的旨意的启示,就无法真正认识自己、世界和上帝。

三.自相矛盾和表面真理

非基督徒在其一生中,轻易地否认圣经中所启示的真理,粗暴地歪曲周围的世界,我们由此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罪对他的生命的影响。可是,罪人的想法和言词幷不都是如此显明。

为什么非基督徒也可以思考和表达一些正确的思想呢?信徒和非信徒都主张二加二等于四。几乎没有人会否认这张纸上打印的字。事实上,甚至圣经里也有几处提到堕落的人也有真理(参见太23:3;使17:28)。罪人既然拒绝上帝为真理的源泉,我们又该怎样理解这其中的关系呢?

只要仔细考察罪人的状况,考察罪人的知识的两个方面,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虽然非信徒拒绝上帝关乎自己的启示,但他们不可能把这种拒绝贯穿一致,他们的做法始终是自相矛盾的。在某种程度上,每个罪人都有这种不一致之处,原因就在于罪人也是照上帝的形像造的,他们身上仍然保留了许多人类最初的能力(参见创9:6;雅3:9)。人仍然能进行思考和推理;他仍然在感受这个世界。这是因为上帝的普遍恩典约束着罪恶和败坏,使非基督徒确实能够思想,幷根据他们身上所残留的上帝的形像而有所行动,虽然他们幷不承认上帝是他们的创造者。

   

图11

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罗2:14-15)。

罪人思想行事的出发点是他自己的独立性,他们认为自己能够独立地认识真理,不需要上帝。如果罪人把这种假定贯穿一致,他就不会得到任何真正的知识。当然,事实上,罪人是无法完全贯彻这种假定的。依靠上帝是通向真理的唯一道路。非基督徒无法保持前后一致,而且也确实处于自相矛盾的状况。他们经常转向所保留的上帝的知识,在上帝启示的真理和世上的谬误之间来回摇摆(见图十一)。因此,他们的所思所言,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真理。 

启示真理

谬误

不一贯

藉着恩典

独立之路

罪人试图抵挡上帝的启示,不可避免地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我们认识到罪人的这一处境,幷明确罪人对真理的把握的特性,就能够理解他认识真理的能力。堕落之人的“理解能力......在上帝的眼里,是一个不稳固的暂时性的东西......”4。非基督徒之所以能够认识真理,就是因为他们幷没有把他们罪恶的思想原则贯彻始终。正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自相矛盾,所以他们所得到的知识,最多不过是表面性的真理。举例来说,主耶稣常常指责法利赛人表里不一。他们的宗教使命固然有伟大的价值,但却因为他们自义和骄傲的动机败坏了。

4 Ibid.,I,6,1.

《箴言》甚至说:恶人献祭,为耶和华所憎恶(箴15:8)。

法利赛人在行为上,在表面上很敬虔,然而在外表行为的后面,却是自义和骄傲。所以,他们的敬虔徒有其表,不蒙上帝的悦纳。

在一般的知识领域里,我们同样可以发现这种不同。我们绝不能以罪人貌似真理的言论为满足,必须对隐藏在这些思想后面的东西有清醒的认识。比方说,一个异端“耶和华见证人”的信徒,或许发自内心地说“耶稣是主”。我们都会同意他这句话在表面上是对的。然而,“耶和华见证人”这一异端组织否认基督的神性,认为耶稣是主,只不过如一个特殊天使的地位一样。因此,我们必须认定那人的言词是虚谎的。我们之所以可以同时承认和否认“耶稣是主”这一说法,是因为其表面陈述与背后内容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可以从以下的事例中看出:一个人所说出的话和他所想表达的内容,或者断定某事是个事实与这事实到底指什么,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识别这一原则的一个方法是:总是要质问所说出的话语和所表达的思想到底是什么意思。罪人或许说世界是圆的,可是他们所言的“世界”到底是指什么呢?是圣经中所启示的上帝所创造的世界,还是经过漫长进化过程而成的世界呢?他们或许会说诚实是好的,谋杀是坏的。可是,他们所言的“好与坏”到底是指什么?这好与坏是按上帝的律法界定的好与坏,还是依据其他原则来界定的好与坏?一株美丽的树被栽到有毒的土壤上,就会被毒化;同样,非基督徒拒绝真理,离弃上帝不容否认的启示,表里不一,自相矛盾,虽然他们说出的话语表面上看似真理,但因为他们的思想脱离上帝,所以,他们思想的土壤是有毒的,这有毒的思想土壤就败坏了他们所言的表面上的真理。有时,要发掘出对方虚妄的意思,我们必须深入到非信徒思想表层土壤的下面。这样,我们就会发现,非基督徒所陈述的每个主张,所表达的每个观念,其根源都不过这样的的假定:“我独立于上帝之外,我得知一切全靠自己,不需要考虑上帝和上帝的旨意”(见图十二)。

 

图12 

总之,对待非基督徒所发表的真实的言论,从正确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说这些言论既是真实的,同时也是虚假的。有时,非信徒们的思想是从上帝的不可逃避的启示而来,是上帝的普遍恩典的产物,因为非信徒身上仍然有上帝的形像所必然具备的品质。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非信徒也能够思索真理,讲说真理。进一步来说,非信徒的某些言论之所以是真实的,是因为上帝的启示在表面上确实证实这些言论。如果为这些言论提供另外一个框架,上帝的启示可以引领他们承认上帝,顺服上帝。但是,我们同时也可以说,非信徒的那些言论是虚妄的,因为它们不是自愿顺服上帝启示的结果,而是源于对造物主和受造物之间区别的否认。

此外,这些言论还受到非基督教思想框架的歪曲,从而导致人偏离对上帝的敬拜。归根结底,仅仅坚持人的独立性这一点,就足以使所有非基督徒的言论大错特错了。

要捍卫基督教信仰,至关重要的是要认识人堕落在罪中幷刚硬不信的状况。如果晓得非基督教思想的徒劳无望,我们基督徒就会明确方向,更有信心地捍卫我们的信仰。

复习题:

1.夏娃在伊甸园中失败的本质是什么?这个罪是如何成为每个非信徒生活的根源的?
2.非信徒怎样对待上帝在受造物各个层面中的启示?怎样对待上帝的特殊启示?
3.坚持独立自主的做法,对非信徒的知识和道德有何影响?你是否用圣经中的话来支持你的回答?
4.为什么罪人仍然能够主张真理,做出善事?
5.在哪个意义上说,非基督徒也可以说出真理?在哪个意义上说,他们正确的言论也可以说是错误的?

第五课 被基督救赎之人的特性

若有人在基督时,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5:17)

如果不是因为上帝的恩典,每个人都会在罪中沉沦,幷受到上帝的审判。但是因着他极大的怜悯,上帝差派他的爱子耶稣基督来到世上,幷且死在十字架上,代偿我们的罪债。借着主耶稣的复活,一个生命的新纪元开始了,所有相信他的人,都得以脱离上帝的愤怒,脱离咒诅,进入上帝的祝福中。因此,不讨论在基督里得赎之人的特性,我们对人的看法就不完全。

一.从堕落回转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生命的得救,视为堕落之时所发生之事的回转。如果你还记得的话,夏娃最基本的错误,就在于她拒绝甘心乐意地顺服上帝的话语,认为自己可以独立自主。夏娃认为自己能够脱离上帝,靠自己的领悟认识,从而否定了造物主与受造物之间的区别。对于一个相信基督的人来说,他的生活则恰恰相反。保罗清楚地指出这一点,他说:

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上帝,上帝就乐意用人所作所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林前1:21)

如果象夏娃那样,用人的智慧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就必然会偏离上帝,陷入谬妄之中。因此,十字架作为得救的道路,使我们转离人的独立性和罪恶念头,去认识上帝。夏娃认为自己是独立自主的,她把自己看成是最终的审判者。当我们真正相信基督的时候,我们就清楚

地认识到上帝的话是无可争议的智慧和真理,我们必须信靠。接受上帝的话是在基督里得赎的开端。

可见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10:17)

从堕落回转幷不是停留在最初的悔改相信上。这个回转贯穿于整个救赎过程之中。相信福音信息的人,都和保罗一样确信:

上帝是真实的,人都是虚谎的。(罗3:4)

尽管所有罪中之人都有离弃真理,虚妄地主张自己独立于上帝的倾向,然而信徒却坚信上帝的话是永远可靠的,因为他是信实的。正如以赛亚所说:

我耶和华所讲的是公义,所说的是正直(赛45:19)。

上帝的话是真实可信的,信徒在基督里,承认自己完全依靠上帝的话。不管环境如何恶劣,

不管别人怎么劝告,不管撒但如何引诱,信徒们坚称:

除他以外没有可比的,也没有盘石像我们的上帝(撒上2:2)。

这种对上帝话语的态度就是从堕落回转,保罗在写给哥林多人的书信中清楚的指出这一点。

“我曾把你们许配一个丈夫,要把你们如同贞洁的童女,献给基督。我只怕你们的心或偏于邪恶,失去那向基督所存纯一清洁的心,就像蛇用诡诈诱惑了夏娃一样”(林后11:2-3)。

在这段经文中,保罗警告哥林多人,不可离开他所传讲的上帝的话语,他们应该一心忠于基督。保罗之所以这样警告哥林多人,是因为他担心他们会象夏娃那样中了魔鬼的诡计。他担心他们会失去“那向基督所存纯清洁的心”(林后11:3)。夏娃在犯罪前,一心听从上帝的话。在堕落的时候,她背离了上帝的话。作为基督徒,我们要持续不断地以单一纯洁的心,领受基督的话语。我们的言行,必须与夏娃犯罪时所作的完全相反。在基督里得救赎,就是从堕落回转的经历(见图十三)。

二.因重生而复兴

我们想到在基督里的救恩时,往往想到的只是果效:信耶稣,得永生。这个目的当然重要,但是目前我们要把焦点集中在人从堕落中回转,对他在知识和道德领域所产生的影响。

耶稣曾经把进入上帝国的条件,告诉尼哥底母:

你们必须重生(约3:2)。

不信的人必须有新生命。因为生在亚当中,陷入了罪的捆绑,他必须有一个新的开始,必须重生。保罗这样说:

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5:17)。

我们从罪里被救出来,不仅得到了个人的重生,幷且得以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成为新造的人。所以,信徒的整个生命都要经历重生的改变。

保罗在这里用“新造的人”一词,相当有意义,因为它指出救赎和在犯罪前最初状况之间的关系。当初创造世界和人被造时,幷未受到罪的影响。可是因为人选择了独立自主,背离上帝,整个受造物都因此而陷入罪中。因此,从许多方面来看,基督的救赎工作都是复兴人和万物,回到最初受造时的状态。

...幷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上帝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弗4:24)。

...穿上了新人;这新人在知识上渐渐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歌3:10)。

信徒们在基督里得以恢复原来所具有的上帝的形像。他们重新得到公义,圣洁,和真知识,这一切曾在人类始祖堕落的时候失丧了。要特别一提的是,人因重生而得复兴的,幷不仅仅是他的某一部分,而是他整个的属性性格,甚至包括他的思维过程。

...又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林后10:5)。

实际上,基督徒在位格的各个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恢复到人类堕落之前原初的境况。我们得救不仅仅知识为了一个甜蜜的未来,我们乃是被带进一个新的创造里,借着重生而恢复上帝的形像。

得赎之人既然恢复了上帝的形像,就会努力去欣赏上帝的启示,不管是在受造物之中的,还是在圣经中的。他认识到,仅仅知道雨是水蒸气凝结的结果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地探求雨到底是什么,如何显明上帝的属性和旨意。如果世上没有罪,这就不成问题。人可只要观察世界,就可以认识上帝。然而,因为罪的影响,“我们需要另一个更好的帮助,来把我们引向宇宙的创造者。”1

这一更好的帮助就是圣经。基督徒致力于查考圣经,学习各样的真理,包括带领人明白救恩之道的真理,也包括带领人认识受造之物的真理,因为受造之物也在彰显上帝的存在和他对人的旨意。当然,这幷不是说我们可以把圣经当作自然科学教科书,仿佛基督徒不需要观察世界,而只须读圣经就可以得到科学真理似的。事实上,圣经所奠定的是基本的原则,对世界的各样观察和研究,都必须以这些原则为依据。举例来说,对雨的真知识可以向我们显明上帝对人的怜悯,从中我们也可以明白,上帝期望我们对敌人也要恩慈相待(太5:45)。

当然,对雨的科学研究,可以加深基督徒对自然的认识,但在对雨的调查研究中,要发现真知识,就必须以圣经中所启示的基本原则为根据。基督徒既然已经得到复兴,在知识和道德方面就要坚持造物主和受造物之间的区别,从而把上帝的启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1 John Calvin, Institutes, I, 6, 1.

三.信徒和残余的罪

基督徒的生命幷不是完美无假的。虽然他被恢复到堕落之前的状态,但这个复兴仍不完全,知道基督再次降临。基督徒每天都处身于公义和罪恶的激烈争战中。保罗用下面的话来描述这种争战。

因为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这两个是彼此相敌,使你们不能做所愿意作的(加5:17)。

住在信徒里面的圣灵,不断与属肉体的叛逆思想发生冲突。结果就有两个律在信徒的心里作工,一个倾向于顺服上帝,另一个倾向于悖逆上帝。虽然基督徒想要依靠上帝,依照上帝在知识和道德方面的启示行事,但他不可能一致地把这种意愿行出来。有时,基督徒拒绝承认造物主与受造物之间的区别,或干脆置之不顾,从而又回到罪中。这种倒退就表现在拒绝承认上帝在万物中的启示,包括上帝在圣经中的启示上。非基督徒不可能完全摆脱上帝的形像所赋予他的品质,同样,基督徒也不可能完全摆脱生命中所残存的罪。他无法一致地坚持在原则上对上帝的完全信靠,因而在思想和行动中难免不犯错误(见图十四)

启示谬误

真理

因为罪

变得不一致

图14

因此,圣经不断勉历基督徒要避免犯罪,抵挡罪恶。保罗说:

这样,你向罪也当看自己是死的;向上帝在基督耶稣里,却当看自己是活的。所以不要容罪在你们必死的身上作王,使你们顺从身子的私欲(罗6:11-12)。

他又用更积极的方式说: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罗12:2)。

即使对基督徒来说,在知识和道德方面完全依靠上帝也不是自动发生的事。这包括立定心志,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希12:14)。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是,如果我们真想认识上帝和他的旨意,就必须坚持不懈。一方面,我们知道基督徒因重生和回转,而具备了真正认识上帝及其旨意的能力,同时,我们必须牢记,罪仍然在影响着我们基督徒的生活。

认识在基督里得赎之人的特性,是学习圣经护教学的基础。基督在十字架上和复活之事上所做的工,使一切信靠他的人得以更新,给他们带来真知识、真公义。虽然罪仍然存在,但是被基督救赎之人,在知识和道德上,可以信靠上帝。

复习题:

1.为什么说重生是堕落的回转?
2.在什么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得救之人恢复到人堕落之前的状态?
3.信徒所经历的回转和恢复,如何促使他去面对上帝在万物和圣经中的启示?
4.残余的罪如何影响信徒的知识和道德?

第六-七课 世界观

第六课 非基督徒的世界观

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歌2:8)

在前面的几课里,我们简短地分析了人的特性。很明显,有两类人生活在当今的世界上,他们对上帝,世界和自身的看法截然不同。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我们分别称之为基督教哲学和非基督教哲学,因为它们的根基完全不同,一是持守对上帝的完全信靠,一是强调独立自主,不靠上帝。更进一步来说,这两种观点之间的不同,远远不至在所谓的“宗教事务”和“神学问题”上,而是涉及生活的所有层面。在本课中,我们将对非基督徒哲学作一简要的综述。在接下来的一课中,我们将重点分析基督教哲学。

一.非基督教哲学的框架

非基督教哲学得特征源于非基督徒的特性。在《以弗所书》4:17-19节中,保罗描述了非基督徒的特性,指出非基督徒所能够形成的哲学种类。保罗说:外邦人存虚妄的心行事,他们心地昏昧,与上帝赐的生命隔绝了,都因自己无知,心里刚硬,良心既然丧尽,就放纵私欲,贪行种种的污秽。

非基督徒处于罪的咒诅之下,他们否认造物主和被造物之间的区别,不信靠上帝,坚持独立自主,因而生活在虚妄之中。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昏昧的,充满了各样的污秽。正因为如此,保罗在别处也用这样的话来描述非基督徒的哲学:

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歌2:8)。

我们必须谨慎,方能正确地理解保罗在此处所说的话。他所反对的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他自己本身就是某种类型的哲学家。他所反对的是非基督教哲学。非基督教哲学所效忠的基础是独立自主,这种脱离上帝的哲学,声称有真理,然而他们所提供的除了毁灭和永死之外,别无它物。因此,保罗称这种非基督教哲学为“虚空的妄言”。许多人被那些不信基督的人的哲学观点蒙蔽,终有一天,他们将会发现,其中所有的只是虚妄而已。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重要的人物,他们不信主耶稣基督,对人类的知识和生活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但从总体上来说,非基督教哲学只不过是虚空的妄言,幷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

乍一看,我们也许会认为保罗所说的有点言过其实,但是他接下来的话却证实了他是正确的。

…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歌2:8)。

在各种非基督教的思想中,尽管也能发现某种有价值的东西,然而有一件事,使非基督教哲学成为虚妄和骗人的东西,这是所有的非基督徒都普遍坚持的,亦即:哲学必须建立在人独立自主的基础上。非基督教哲学不是建立在中立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人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的基础上。对于非基督徒而言,不经过独立自主的人类思想的检验,没有任何东西是真实可靠的。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保罗指出,非基督徒这种对人的独立自主性的坚持,实际上是具有宗教性的。他说,非基督教哲学“不照着基督”,而是以人的东西前提。换句话说,所有的非基督拒绝接受基督所传讲的真理,而坚持自己的独立自主性。基督宣告他是不容质疑的世界之主,但那些寻求所谓的中立的人,对基督的宣告却是一口否认。他们声称基督教可能是真实正确的,其实,也就是说,基督教也可能不是真理。

但是,上帝要求我们对他的话完全忠实。保罗寥寥数言,就揭穿了非基督教哲学的实质。

除了不一致之外,非基督徒思考和行动不以任何原则为根本,而是从自己的所谓的独立自主性出发。非信徒只有在蒙召重生之后,他才会改变过来。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非基督教哲学比做一座大厦,这大厦是唯一的支柱就是人的自我独立性(见图十五)。

图15

非基督教哲学坚持自我的独立自主性,是非基督教哲学的根基。不管非信徒作出什么样的主张,他所提出的理由实际上都是以这一信念为基础。假如有人向一个非基督徒发出挑战,请他对自己这种宗教性的信念作出解释,他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回答,但他所提出的理由最终总是落实在他所声称的自我的独立自主性上。他可能会争辩说,他的经验在某些方面支持他那种自我独立性的信念,可是他信靠自己的经验,把自己的经验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本身就是建立在那个自我独立性的主张上。从根本上来说,非基督徒是自己给记在打气,用基于自我独立性原则基础上的理由来支持这一原则。因此,我们又可以把非基督教哲学比喻为一座屋顶支持根基的楼房,它缺乏坚固的根基(见图十六)。非基督教哲学确实是“照人间的遗传”非基督教哲學依據的是人的獨立自主性而建造的。

图16

二.非基督教哲学的困境

假如人拒绝承认造物主和受造物之间的区别,脱离上帝,独立自主,就排除了获得真知识的所有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非信徒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困境之中。这一困境显明了罪人思想的虚妄。在古希腊戏剧中,同一演员往往通过更换面具,在同一出戏剧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样,不信者灵命被蒙蔽,又聋又哑,我们所坚持的就是戴两副面具。大拿同盟国背离上帝的时候,不信者“绝对肯定”地声称,圣经所指出的造物主和受造物之间的区别是错误的;因此,这时,他所配戴的是“绝对肯定”的面具。但是,当他们背离上帝的时候,不信者对于知识幷没有坚固的根基,因此,他们必须再配戴上“完全不肯定”的面具。在不同的时间,不信者或许配戴不同的面具,但在这些面具的背后,非信徒陷入一种无法解决的困境之中――绝对肯定,同时又完全不肯定。揭开非基督徒言论的面具,暴露不信者这种思想的困境,是用圣经捍卫基督教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对于不信者的这种思想困境,我们应该予以更仔细地研究。

一方面,假如一个非信徒主张“绝对肯定”,他之所以能够这样主张,只有通过无视“完全不肯定”才能做到。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非基督徒拒绝真知识的唯一来源,仅仅靠人有限的思辨,对他们来说,肯定性是不可能达到的。非信徒要顽强地坚持任何一个观点,都必须完全无视他有限的认识,和他对上帝的抵挡。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非信徒声称完全的不肯定性,质疑人有得到知识的能力,他只能无视他对绝对肯定性的赞成,才能做到这样。为了避免傲慢和武断,非信徒常常试图采用这一立场。他可能会说,我们不可能肯定我们认为我们知道的东西,我们只能得到“可能性的知识”。表面上看来,这种立场好象不那么专横,但实际上,这种主张既是绝对肯定的,同时又是完全不肯定。非基督徒主张,人的知识是完全不肯定的,他就是在说:“绝对肯定的是,世上绝对没有绝对肯定这回事。”只有在无视他必须绝对肯定地坚持他的主张的时候,不信者才会继续坚持他的这种主张。

让我们更进一步地来考察非基督教哲学所存在的这种困境:主张绝对肯定,同时又主张完全不肯定。我们首先来考察人类思想的三个主要方面:上帝,外在世界,和人本身。以下的描述幷不完全,只是简单地列举几个例子予以说明。对于圣经护教学来说,这些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将在以下的课程中,更深入地加以探讨。

1.关于上帝

在上帝到底存不存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也能观察到非基督教哲学的虚妄性。一方面,非信徒可能是一个无神论者,坚持没有上帝是绝对肯定的。然而,在坚持这一观点的同时,非信徒试图忽视这一事实,他对宇宙内外的考察都是有限的,上帝存在与否,对他来说,是完全不肯定的,这就是他的思想基础。既然非信徒不可能完全考察上帝可能存在的证据,所以他不能绝对肯定上帝是不存在的。这幷不等于说,非信徒可以声称上帝的存在与否是不确定的,这样就安全地脱离了自相矛盾的困境。采取这种不可知论立场,非信徒与无神论者陷入同样的困境。非信徒坚持“完全不肯定”这种观点,可是他忽视了不可知论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绝对肯定”。不可知论所“绝对肯定”的就是:上帝对他自身的显明,还没有达到要求所有人都承认他,顺服他的地步。不可知论者所绝对肯定就是:上帝的存在是不肯定的。因此,非信徒否定上帝的存在,或者声称不知道上帝的存在,所表现出来的是他对上帝的背逆虚妄性。

2.关于外部世界

非基督徒对他们外部环境的看法,也显明了非基督教哲学所面对的困境。例如,非基督徒说,在某种意义上,世界是有秩序的,是可以理解的,此时,他是主张“绝对肯定”的。

他所绝对肯定的是:他所认识的秩序是确实存在于现实之中的。然而,非基督教徒面临的事实是,他幷没有,也不可能对整个外部世界进行彻底的探索,从而避免“完全不肯定”。未知事物的存在,使人们不得不对非信徒声称知道的一切提出质疑。对外部世界的“完全不肯定”常常与以下的观点联系在一起:世界是没有秩序的,完全被偶然所左右,对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很明显,非信徒虽然否定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但仍然对世界的特点,作出了一个“绝对肯定”的主张。他知道世界肯定是这样的:这个世界没有秩序,仅仅是偶然的结果。

非信徒再次面对同样的困境:绝对肯定,同时又完全不肯定。

3.关于人

在涉及上帝及外部世界的问题上,非信徒思想的虚妄性暴露无遗,这不足为奇。我们还必须看到的是,非基督徒彼此交谈,互相恭维,但他们无法逃避这一问题。非基督徒在试图描述人的时候,采用的是绝对肯定的立场。他们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曲解圣经中人有上帝的形像的描述,用他们自己对脱离上帝的人的概念来取而代之。他们要么把人看作上帝,要么把人看作动物。或者认为人是重要的,或是认为人是不重要的。不管在哪一种情况下,非信徒都对人性作出了绝对肯定的主张。但不信者忽略了这一事实:他对人性有限的探索,使他回到“完全不肯定”中去。另一方面,一些非信徒可能确信人不可能对自己是什么作出肯定的答复。可是,他的“完全不肯定”是对人类本性不可知“绝对肯定”的宣称。非信徒对自身存在的想法,使他陷入背逆上帝所导致的思想困境之中。

不管他主张什么,宣告什么,不信者总是不可避免地绝对肯定,同时又完全不肯定。因此,对上帝、世界及人,他们是无法言说的,甚至对他们自身也不肯定。非基督教哲学是建立在人独立自主的信念上的。这种信念导致人走向虚空和无望。

在护教学中,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非信徒及其思想方式。因此,了解他们观点的特性是很重要的。这里所描述的不信者的思想架构和困境,幷没有囊括一切,但此处所函盖的各个因素,适用于各种非基督教思想,基督教护教者应当予以了解。

复习题:

1.如何理解非基督教哲学都是建立在非信徒对自我的独立自主性的信念上?
2.为什么无法支持自我的独立自主的信念?
3.非基督徒所共同面临的思想困境是什么?
4.描述非基督徒关于上帝、世界和人的思想困境。

第七课 基督徒世界观

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西2:8)

在上一课里,我们考察了非基督徒的世界观的基本架构,及其所面对的无法逃避的困境。在这一课中,我们将考察与非基督教哲学相反的基督教哲学。首先,我们说明基督教哲学的特征,然后探讨这两种哲学之间的关系。

一.基督教哲学的架构

与非基督徒所不同的是,基督徒的哲学远远胜过非基督徒哲学的暗昧和虚妄。正如使徒保罗所说的那样:

我们所领受的,并不是世上的灵,乃是从上帝来的灵,叫我们能知道上帝开恩赐给我们的事。(林前2:12)

基督徒能够知道并遵行上帝的启示,因此,他们所创建的哲学不是以独立自主的人的观点为根基。基督徒确实能够开发一种出蒙上帝悦纳的哲学思想。这是因为基督徒世界观的根基是明确的宗教性信念。在《歌罗西书》二章八节中,使徒保罗所描述的是非基督教的哲学,保罗继续讲明这一作为基督教哲学根基的宗教性信念的性质。

因为上帝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地居住在基督里面,你们在他里面也得了丰盛。他是各样执政掌权者的元首。(西2:9-10)

在这几节经文中,保罗讲明了以基督为根基构建基督教哲学的理由。

首先,“上帝本性一切的丰盛,都…在基督里面”。基督是上帝在肉身显现,对基督和他在圣经中所启示的话语的信念,应当成为哲学的根基。惟独上帝知晓宇宙中的一切;惟独他能把真理教导于人。既然,基督就是上帝,我们要想避免虚空的妄言,就必须信靠基督。

其次,“你们在他里面也得了丰盛”。只有借着信心与基督联合,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上帝、世界和我们自身。假如我们不信基督,不以他为我们生命中最基本的信仰对象,我们就不可能构建真正的哲学。

第三,“他是各样执政掌权者的元首”。完全依靠上帝是基督教哲学最基本的原则。假如我们把其他任何原则视为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就是在假定还有比基督更高的权柄。但是,我们不能把基督带到在任何法庭之上。没有任何审判官享有比基督更大的权柄。所以,基督所宣告的一切,我们必须毫不怀疑地接受,在所有的事上,基督都是绝对的权柄。基督教哲学的各个方面,都必须以信靠上帝为依归。基督教哲学就像一座大厦一样,唯一的支柱就是对基督的依赖(见图17)。

基督徒对基督的信赖,常常在两个方面被误解。一方面,人们经常以为对基督的信赖是指在与教会有关的事务上。而所谓的世俗的事务,就不需要这种信赖了。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基督徒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要忠实地以信赖基督为原则。即使是耕田种地,基督徒也要承认自己的知识是来自上帝的。

他拉平了地面,岂不就撒种小茴香,播种大茴香,按行列种小麦,在定处种大麦,在田边种粗麦呢?因为他的上帝教导他务农相宜,并且指教他。(赛28:25-26)

所有的智慧和知识都是来自上帝的,教训我们胜于地上的走兽,使我们有聪明胜于空中的飞鸟。(伯35:11)

基督徒所寻求的就是在一切的事情上都信靠上帝,并根据这一原则来处理所有的事务:

无论作什么,或说话、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稣的名,借着他感谢父神。(西3:17)

图17

另一方面,有时人们把这种对上帝的完全信靠误解为:基督教哲学只是从圣经和祷告中照根据。圣经和祷告固然重要,但基督徒并不是从圣经和祷告中,建构他们整个的哲学体系。

基督教哲学

对上帝的信靠

这种对基督教哲学的消极性的描述是不正确的。基督徒积极探索世界,主动调查研究,从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对于我们所提出的每一个具体的问题,上帝并没有在圣经中详细地启示所有答案。但是,上帝确实在圣经中,为我们建构基督教哲学,提供了指南。当上帝吩咐诺亚建造方舟的时候,借着特殊启示提供了一些确定的框架,但诺亚仍然需要学习把这些原则应用到他具体的处境之中,并从中学习更具体的东西。譬如说,上帝吩咐诺亚用松香把方舟封好,但到底适用多少松香,上帝并没有具体指明。所以,诺亚需要观察,看看到底需要多少松香才能使方舟不致渗水,这需要诺亚自己来决定松香的用量。上帝吩咐基督徒“治理这地”(创1:28),但是,怎样治理这地,上帝并没有在圣经中,把各个方面所需要的每个具体细节,都启示出来。要建构基督徒哲学,并不是说只要读经祷告就够了。基督教哲学的建构是一项建造的工程,所需要的基本原则和架构在圣经中已经显明了(见图18)。

与非基督徒所不同的是,在依赖上帝这一宗教性信念的基层,基督徒所拥有的是坚固的根基。当然,假如基督徒想用某一证据来证明自己对上帝的信赖是合理的,这一证据本身所根据的也是人的依赖性。譬如说,基督徒可以争辩说:与无限浩瀚的宇宙相比,人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这就是信靠上帝的理由之一。即使如此,也只有在当人接受对上帝的依赖性的时候,这一理由才有说服力。在非基督教哲学中,循环论证是不可避免的,在基督教哲学中也是如此。

图18

然而,在基督教哲学与非基督教哲学之间,仍然存在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基督教哲学主张,人的依赖性本身并不是终极性的支柱。人的依赖性要以上帝和他的启示为坚固的根基。当人问及基督徒为什么依赖上帝的时候,基督徒的回答就是:上帝的启示是这样吩咐的,圣经就是上帝的话语,是基督徒所顺服的权柄。如何知道圣经是上帝的话语呢?基督徒的回答是:因着圣灵的见证和基督的救赎,他知道圣经是上帝的话语。上帝、基督、圣灵和圣经彼此引证,因为不可能存在更高的权柄。基督徒知道,没有任何受造物比上帝更伟大,上帝也不用凭借任何受造物来宣誓作证,用以证实他的权柄(见图19)。

在这一点上,有人指责基督徒,说基督徒对上帝的信靠也是一个处于人的独立的决定。换言之,非基督徒或许指责说,基督徒对上帝的信靠也是经过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然后得出结论:基督教是世界上可以选择的最好的宗教。最起码,在非基督徒看来,事情是这样发生的。但是,基督徒明白事情并非如此,他并没有在经过独立思考之后,才决定信靠上帝。他是因着上帝的恩典重生得救的,和他个人的意志并没有关系。重生之后,他才得到能力完全地信靠上帝。

据此看来,这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发怜悯的上帝。(罗9:16)

在归信基督之事上,并没有人类独立性的选择。讲说他自己和他的启示的造物主,才是基督教信仰唯一的根基。

基督教哲學

上帝

聖靈 基督

聖經

自證與彼此印證

權柄的堅固根基

图19

基督徒和非基督徒都有循环论证的问题。当涉及到我们最基本的确信的时候,这是不可能避免的。但是,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之间仍然有着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非基督徒的循环论证所包含的是:非基督徒不信基督,所以他的思想根基是独立自主,但这种思想根基本身并没有依据,他为了自圆其说,不得不陷入循环论证之中。但基督徒的循环论证所包含的则是对上帝及其话语的最终权威性的承认。前者所显明的是:非基督徒企图自圆其说而进行的徒劳无益的思想挣扎。后者所显明的是:得蒙光照的理性归向独一的上帝,万有的创造者,在他之外,并不需要任何其他的依据。尽管两者之间有类似的地方,但这些不同之处却在这两种世界观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鸿沟,一个人除非是被上帝重生的恩典改变,否则是无法跨越这一鸿沟的。

二.基督教哲学所提供的答案

基督教哲学提供了避开非基督教哲学的虚妄的路径。在基督里,我们发现了人的确定性和答复他的不确定性的基础。基督教哲学的基础是依赖上帝的信念,基督徒所信赖的是上帝和他的启示。基督徒把上帝视为一切知识的源泉,因此基督徒就不会面对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不可调和的难题。当然,在基督教哲学中,有确定性,也有不确定性,但在耶稣基督的主权之下,这两方面则成了彼此协调的伙伴。

一方面,基督徒对人的知识是有确信的,只要这一知识是以上帝的启示为根据。把我们的哲学建立在上帝及其启示的根基上,就是说,我们把上帝所启示的一切视为是确定无疑的。

与非基督徒不同,未知的东西并不能消除基督徒的确定性。上帝无所不知,人虽然有限,上帝仍然能为人提供某些知识。人只要依赖上帝的启示来认识上帝、世界和人本身,他就会得到可靠的知识,毋需害怕谬误。

另一方面,对基督徒来说,也存在着不确定性。他认识到自己并不能穷尽万物,知晓一切。总有些东西是他所不能理解的,上帝也没有向他启示显明。在这些领域中,基督徒承认不确定性,完全信靠上帝的智慧和聪明。譬如说,耶稣基督神人二性的问题,就是基督徒不能解决的奥秘。但是,他仍然相信,对上帝而言,是不存在什么奥秘的,之所以耶稣基督是神人二性,是因为这是上帝的启示。依赖上帝,就是在那些我们无法理解的领域,完全信靠他。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说基督徒所有的是依赖性的不确定性。

为了明确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之间,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问题上的不同,我们将会一一考察基督徒对上帝、世界和人的观点,由此来具体说明。不信者处于绝对确定和完全不安确定的困境中。然而,基督徒则发现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就是“依赖性的确定”,和“依赖性的不确定”。这一解决办法,在基督徒对上帝、世界和人的看法上显明出来。

1.关于上帝

基督徒接受上帝在圣经中的启示,认为这是真实可靠的,所以在关于上帝的存在与属性的问题上,他所主张的是“依赖性的确定性”。上帝已经在圣经中说话,并把他自身启示出来,那些归信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的人,就可以认识他。虽然如此,基督徒仍然主张有理想的不确定性,因为他知道自己对上帝的认识仍然是不完全的。上帝保守了一些隐秘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信徒生命中残余的罪,也使他无法完全认识他本来可以晓得的上帝的启示。即使这样,这种不确定性并不能破坏基督徒认识的确定性。基督徒确实认识上帝,因为上帝无所不知,他的启示就是基督徒的哲学的根基。

2.关于世界

基督徒哲学则思考外部世界的时候,不会陷入非基督徒思想所面临的困境。圣经教导我们说,上帝创造的是一个有次序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而且上帝在圣经中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这个世界的指南。所以,基督徒在对世界的认识中,主张依赖性的确定性。同时,在基督徒哲学中,以主张依赖性的不确定性,原因有几个。首先,要把圣经中的教导运用到宇宙中的许多方面,是需要时间的。更重要的是,罪的存在使基督徒有可能忽视圣经的教导,对世界或圣经产生误解。因此,在考虑到外部世界的时候,基督教哲学既主张依赖性的确定性,也主张依赖性的不确定性。

3.关于人

当考虑到人本身的时候,基督徒也是既主张依赖性的确定性,同时主张依赖性的不确定性。基督徒知道人有上帝的形像,因为上帝在圣经中是这样启示的。但是,外部世界有未知的方面,关于我们本身也有诸多人所不解的奥秘存在。而且,罪导致基督徒产生误解,有时拒不承认他的真实特性。虽然如此,基督徒相信上帝完全晓得人的特性。所以,基督徒一方面是依赖性的不确定,同时又是依赖性地确定。

非基督徒断开他们与上帝的关系,因而受到上帝的审判,限于思维的困境之中,基督徒则是与上帝重新联合,在他里面找到了维系确定性所需要的信心,也找到了解决不确定性所需要的方法。

三.中立的神话

我们已经明确了基督教哲学和非基督教哲学的不同之处。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人所能够采取的立场只能是这些观点,并没有别的选择。不管是基督徒,还是非基督徒,在主张他们的观点的时候,都会出现多多少少的不一致的地方,但必须清楚的是,在这两种哲学之间是没有任何中立地带的。有些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并没有认识到:或者是忠心地仰赖上帝,或者是忠心地依赖自己,在这二者之外,是不存在任何中立的态度和区域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不信者都主张中立性,因为有些不信耶稣基督的人坦诚地忠于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然而,在二十世纪高抬科学的架构中,有些非基督徒声称他们并没有忠于任何宗教性的信念,或者至少是从中立的立场来观察世界,然后才得出自己的结论的。我们几乎天天都听到有人说:“我只是向探讨原原本本的客观事实,我不想沾染宗教性问题。”也许他们的意思是好的,然而实际上,这些非基督徒远远没有保持所谓的宗教信念上的中立。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即使他们是在寻求中立,本质上也是对耶稣基督的排斥。主所要求的并不是这种“中立性的诚实”,这样的姿态所伪装的不过是对自己的忠心依赖。正如主耶稣所言:

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太12:30)

看起来有些奇怪,但有些基督徒确实也在试图寻找一块中立性的地带。事实上,在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之间是否存在一个中立的地带,一直是护教学上的一个核心问题。从根本上说,基督徒有时是在错误地寻找一个介于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中立地带,由此来证明基督教的可信性。考察这些自称的中立的主张,明白它们其实一点也不中立,对于建立合乎圣经的护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逻辑的一致性被认为是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共同遵守的一个原则。如果我们要向非基督徒证实,基督教是真实可信的,我们就要表明信上帝、基督和圣经是合乎逻辑的,并由此推理,劝说非基督徒进入上帝的国度,或者至少要按这个方向来引导不信者。此处我们要留意,基督徒和非基督徒或许都同意,一定要把思想组织得井然有序,关于逻辑的限度和功能,基督徒的观点与不信者是大不相同的。人类理性,即使其最纯粹的最复杂的形式,也仍然是受造性的,并受运用理性之人所信靠的前提的影响。逻辑绝不是中立的。

有人说,感性经验是一个中立的区域。不管是信者,还是不信者,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是一样的,因此人的感性经历是一个中立的区域。即使如此,我们必须牢记,虽然两者所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但基督徒对信息的处理是根据上帝启示的光照来理解,而非基督徒则是根据他们的自主性来曲解周围的世界。事实上,在任何一门科学中,都不存在信者与不信者共同认可的所谓的事实。在心理学、生物学、历史学、数学、哲学、神学等各种学科中,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对科学事实都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这些事实并不是中立性的。谈及“事实”,是不存在任何中立性的,每个“事实”都受我们所持守的基本信念的影响。我们或者是从基督徒的角度来理解事实,或者是从非基督徒的角度来理解事实。

不存在所谓的中立性的事实。有人用以下的问题来反对这一主张,他们说,基督徒如何能与非基督徒达成有效地沟通呢?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在于以下的事实:虽然在信者和不信者之间,并不存在中立性的事实,也不存在双方都认可的观点,但我们确实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我们的都是上帝按他的形像受造的,基督的福音都是白白地赐给我们的。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生活在同样个世界上。我们走在同一条大街上,在同一个商店里买东西,吃的是同样的食物。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执行同样的机械功能。人都有上帝的形像,即使是堕落的人,也能推理、思考、感受事物,能够运用人类的语言。因此,虽然根本的区别仍然存在,但我们还是能够沟通,确实达成表面上的一致。不仅如此,非基督徒也有上帝的形像,他在心中也认识上帝,知道他的要求。虽然他对此予以否认,但受造之物方方面面都在向他述说上帝。基督徒讲说对上帝的认识的话语,非基督徒并不能完全逃避。最终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与非基督徒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因为圣灵更新的大能是时时存在的。福音虽然是讲说给耳聋之人,但圣灵却开人的心窍,带来对基督的信心。我们承认中立性是虚构的神话,并没有消灭与不信者有效沟通的所有希望。事实上,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存在所谓的中立地带的时候,我们才真正地开始与不信者沟通,我们所传达的信息才能与不信者的处境相关,使他们意识到对基督的需要。

在当今世界,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世界观。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就不可能发展圣经护教学。

复习题:

1.基督教这些的基本信念是什么?
2.基督徒应当怎样解释自己的信念?
3.为什么说,在我们的信念中,以上帝和圣经为坚固的根基是重要的?
4.基督徒的循环论证与非基督徒的循环论证有什么不同?
5.基督徒对非基督徒的思想困境是解决办法是什么?
6.为什么说在基督教哲学中,依赖性的确定性和依赖性的不确定性是互补的?
7.有些非基督徒和基督徒是如何主张中立性的?
8.如果没有中立地带,信者与不信者怎能展开有效的沟通呢?

第八课 态度与行动

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存着无亏的良心,叫你们在何事上被毁谤,就在何事上叫那诬赖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彼前3:15-16)

前面,我们考察的是在人及其哲学方面合乎圣经的教导的某些方面,现在我们来探讨与护教学实践关系更大的一些事项。我们此前所谈及的那些观念,有重大的意义,是捍卫基督教信仰所需要背景资料,但在圣经护教学中,更需要的是“如何”护教。在本课中,我们所探讨的是些基本的态度和行动,这些对于捍卫基督教信仰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第一课中,我们引用了《彼得前书》三章十五节,来说明时刻准备护卫基督教信仰,是每一个基督徒应尽的责任。假如我们更加仔细地考察,就会发现这段经文所启示的不仅是教导我们要捍卫基督教信仰,也为我们如何捍卫基督教信仰提供了宝贵的指南。“心里尊主基督为圣”(彼前3:15),首先,彼得在此处所说的是护教学的态度和行动,他所集中强调的是合乎圣经的方法。其次,彼得告诉我们,在接触非基督徒的时候,我们要用“温柔和敬畏的心”,这是指我们的态度。第三,他讲到“存着无亏的良心”和“在基督里有好品性”的重要性彼前3:16)。根据这些基本的范畴,只是把次序颠倒以下,我们发现圣经中很多地方谈及护教学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态度和方法的关系。

一.一致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表里如一,贯彻始终,是圣经护教学必不可少的方面。很多时候,基督徒注重的是护教的技巧和理论,但却忘记了他们的生活对护教的影响。正是这种对具体的敬虔生活的忽略,使基督徒的护教变得毫无力量,仅仅是空虚的言词。针对这种情况,彼得警告他的读者们要“存着无亏的良心”,即使被骂受辱,也只能是为了“在基督里的好品性”(彼前3:16)。非基督徒世界对福音的判断,都是根据可见的基督徒的生活是不是具备一致性。

在教会中,在家庭生活中,在单位工作上,假如我们的生活表现是表里不一,我们对信仰的辩护就没有什么果效。有时我们听到基督徒在不信者面前为基督教信仰作出辩护,但他却同时攻击在一些在次要的事情上与他观点不一致的基督徒弟兄。这样的基督徒就没有意识到他开口反对前提信徒,其实就拦阻了他对信仰的辩护。事实上,基督教护教学最大的拦阻就是教会内部的相互争吵。教会的不合一会影响到教会对世界的见证,这也是基督所关注的,他说:

我在他们里面,你在我里面,使他们完完全全地合而为一,像我们合而为一。(约17:23)

如果我们要说服不信的世界,基督徒在教会中一定要有爱心与合一。不管是在工作岗位,还是在学校里,经常拦阻护教果效的基督徒在同学和上级面前生活上的失败。如果礼拜天是圣诞节,礼拜一上午本来可以向同事传讲耶稣,这正是“圣诞节的真正含义”。然而一个在单位里曾经酩酊大醉的人,很难坦然无惧地站在同事面前传讲福音。如果基督徒学生曾经作弊被捉,也很难为基督教作出辩护。在我们自己所住的地方,我们的家庭是不是和睦,房子的外观是不是修理得整齐,我们对邻居是不是友善好客,乐于助人,都会影响到我们护教的能力和果效。如果根据圣经的标准,我们的生活有亏欠,那么我们的护教也就会有亏欠。主耶稣的名就可能因我们的缘故被人羞辱,受到亵渎。

即使我们基督徒生活中更隐私性的区域,也会加强或削弱我们为基督教信仰所作出的辩护。每天读圣经,默想经文,祷告,对于圣经护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根据诗篇第一篇,义人的特征就是:

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诗1:2)

我们每天都要阅读上帝的话,并且把上帝的话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否则,我们就会脱离义路,我们对信仰的辩护也就成为假冒伪善。更重要的是,正如我们所见到的,合乎圣经的护教方法的核心就是:信心就是用合乎圣经的答案回复非基督徒的反对意见的能力。只有经常性地阅读圣经,并反复默想,才能熟悉上帝的话语,拥有充分的知识,对非基督徒的提问给予合乎圣经的答复。不明白圣经,就不可能对基督教信仰作出合乎圣经的辩护。

此外,护教学要有果效,持续不断的祷告生活也是一个关键。基督教并不是与个人无关的特定观点的堆切,只要理性上表示赞同就可以,不需要个别性的参与。对基督教的辩护也不是僵硬的辩论就够了。基督教是心中借着基督与上帝建立活波的个别性的关系。我们在祷告中呼求上帝:“我们在天上的父”。祷告的生活事我们可以亲近上帝,晓得圣灵的大能。保罗说:

不住地祷告。(帖前3:17)

只有当我们在生活中不住地祷告的时候,我们才会见到圣经护教学在我们生命中的成熟。是在具体的护教行为中,尤其如此。很多时候,基督徒研究护教学,对自己产生信心。这种资信的表现方式通常是:他们接近非基督徒的时候,丝毫意识不到他们自己也需要上帝的帮助。

虽然他们很有信心,也是竭力为信仰辩护,但他们的工作很少见到果效。他们可以在辩论中挫败非基督徒,但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并不能使不信者归信真神。无论在我们接触辩论对方之前,还是在我们同对方说完之后,我们都要持续不断地祷告,这样使我们确信的不是自己的能力,而是惟独主耶稣基督。

怎样强调基督徒生活的一致性,都不会过分。没有表里如一的基督徒生活,我们在护教学上的努力都是徒劳。如果我们想劝说非基督徒进天国,而自己却生活在沉沦之子中,就不要期望有多大的成功。假如在具体的生活中,不能把上帝的真道以一致之地行出来,最有能力的护教者也会最终跌倒。

二.谨慎的态度

在《彼得前书》三章十五节到十六节中,彼得讲到我们接触非基督徒时的方式,亦即在护卫基督教时所应采取的态度。我们应当“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得提醒我们说,当我们对非基督徒说话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谨慎;在对基督教信仰作出辩护的时候,不同的态度,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有时候,我们的态度比我们的话语效果更大。有许许多多的事例说明,非基督徒没有被护教者的论辩折服,但他们被护教者对他们说话的态度折服了。

我们查考圣经中的几段经文,然后予以综述:

你们要爱惜光阴,用智慧与外人交往。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西4:5-6)

你要提醒众人,叫他们顺服作官的、掌权的,尊他的命,预备行各样的善事,不要毁谤,不要争竞,总要和平,向众人大显温柔。(多3:1-2)

惟有那愚拙无学问的辩论,总要弃绝,因为知道这等事是起争竞的。然而主的仆人却不可争竞;只要温温和和地待众人,善于教导,存心忍耐,用温柔劝解那抵挡的人,或者上帝给他们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叫他们这已经被魔鬼任意掳去的可以醒悟,脱离他的网罗。(提后2:23-26)

在护教学方面,圣经中谈到我们态度要正确的经文很多,不可能一一引证阐明,此处只是举几个例子予以说明。在我们我引证的这几段经文中,仍然显明了几条指导性的原则。这些指导原则的主旨,就是帮助护教者避免在接触非基督徒时,经常出现的各种极端。

1.温柔且坚定

当基督徒接触非基督徒的时候,或者是太坚定,显得强硬,或者是太温柔,显得懦弱,这两种态度看来似乎是非此即彼,很难兼顾。彼得告诉我们在护教的时候,要“存温柔的心”(彼前3:15),保罗也告诫提摩太要“用温柔劝解那抵挡的人”(提后2:25)。护教者努力遵行这些圣经中的训诲,有时认为温柔就是在自己对上帝的信靠上不要表现得那么明确。这这种情况下,基督徒有时受到试探,说处诸如此类的话:“嗯,我也不能确定基督教是不是真实可靠的……”或者说:“我想,也许是我说的错了……”对于这样的信徒,就需要提醒他注意坚定性。温柔绝不是在坚定地持守上帝话语的可行性上打折扣。在另一方面,有些基督徒认为在信仰确信上需要强硬,他们就手持冒着烈焰的枪追杀非基督徒。他们把自己视为不可战胜的十字军战士,追赶非基督徒,毫无怜悯地劝说他们,试图把不信者赶进上帝的国度。对于这样的人,就需要提醒他注意圣经上所说的接近非基督徒时的温柔。假如我们没有态度坚定地把福音的吩咐传递给不信者,对他们就有所损害。当我们见到一个朋友要跌下悬崖的时候,我们要语气坚定,大声疾呼,说明真理,劝他回转;我们对非基督徒也要如此。

但是,同时我们又要保持温柔,以免我们的热情不仅没有从死亡中救拔他,反倒促使他跳下了悬崖。温柔又坚定,这是基督徒在讲解和护卫基督教信仰的时候,应采取的态度。这种态度可以与两个朋友的例子来比喻,其中一个是瞎子。眼睛好的朋友需要小心翼翼地把瞎眼的朋友引到安全的地方。唯一的安全之地就是主耶稣基督为我们所提供的救赎。

2.敬重且挑战

彼得也告诫我们要以“敬畏的心”来护卫我们的信仰(彼前3:15)。这种告诫同样也被许多护教者误解了。很多时候,基督徒认为尊重非基督徒就是不要对他发起挑战:“他比我聪明许多。我无法和他争辩。”确实,根据人的标准,有时基督徒或许在聪明和威望上赶不上非基督徒。

弟兄们哪,可见你们蒙召的,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林前1:26)

但这并不以为着我们就不应当挑战不信者了。即使世人中最了不起的人,我们也应当挑战他们的思想。我们要“回答各人”(西4:5-6),“劝解那抵挡的人”(提后2:25)。我们必须时刻作好准备,向不信者发出质问。事实上,护教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向非基督徒的思想发出挑战,证明没有理由骄傲,他对自己的能力的信心并没有根据。我们一定要让不信者知道:他不过是人。

当然,有些基督徒发出了挑战,但他们对不信者缺乏尊重。他们自言自语:“不管他自己认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这个不信主耶稣基督的人算不了什么,不过是个大傻瓜而已。我是唯一掌握真理的人。”有的基督徒学生质问不是基督徒的教授,认为他们愚蠢透顶,无可救药,他们高高在上,说话的语气充满了傲慢。在这些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对不信者的不敬重。需要提醒这些信徒圣经中吩咐我们对不信者要予以尊重。我们“不要毁谤,不要争竞,总要和平,向众人大显温柔”(多3:2)。我们要挑战不信者的思想,劝解他们放弃自己所谓的独立自主,信基督得救赎,但我们这样作的时候,不要失去对不信者的尊敬。尊重且挑战,在圣经护教学是我们当持的谨慎态度的重要方面。

3.引导性答复

在接触不信者的时候,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忽略不信者的问题,总是把谈话拉向自己的目标,或者随波逐流,不信者谈什么,就随着他说什么。这两种倾向也需要平衡。

一方面,有人认为,既然圣经上告诉我们要“回答各人”(彼前3:15),那么不管谈话的趋向那个方向,基督徒都应当跟随。当然,这种想法的意图是好的,是真诚地关心非基督徒的问题。但是,圣经上从来没有吩咐我们一定要回答非基督徒所提出的每个问题,毫无例外。

彼得所说的回答各人,并不是回答每一个问题。事实上,保罗告诉提摩太“那愚拙无学问的辩论,总要弃绝,因为知道这等事是起争竞的”(提后2:23)我们一定要作好准备,乐意回答不信者的各种问题,但要保持谨慎,避免那种没有结果、没有益处的争辩。我们要引导我们与不信者的谈话,“或者上帝给他们悔改的心”(提后2:25)。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那就是引导失丧的灵魂归向主耶稣基督。不要只是试图显示自己论辩的能力。我们对不信者提出的问题的回答,要有选择性,抓住其中的蛛丝马迹,引导整个谈话,导向我们的目的,就是:使人悔改信耶稣,顺服他,以他为主。

1.关心性预备

如何把圣经护教学实行出来,是一个很难探讨的问题,因为这一问题的核心是把圣经的原则与一个环境不断改变的世界联系起来。这一困难曾经使护教者从这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种观点主张,我们一定要关心不信者的个体性,接触他们的时候,应当避免系统的护教学的方法。有些人说:“不可能有时时都适用的‘体系’或‘方法’,所以什么方法都不要预备。”这些基督徒的用意虽好,但他们忘记了圣经中让我们预备护教的吩咐,他们也没有意识到,只有那些有着巨大的创造性,极有恩赐的人,才能事先不预备任何框架,才能信手拈来,侃侃而谈。另一方面,有人认识到需要一合乎圣经的护教方法,在经过一番研究之后,就提出了一套任何环境下都可适用的具体方案。保罗在《歌罗西书》四章五到六节中所讲的就是这种事情。我们一定要用“智慧”与不信者交往。虽然,我们是借着智慧行事,但我们说话时“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这样,我们就能够“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

我们既要为处理将来的问题作好预备,同时又要有灵活性,用基督徒的真诚和爱心心来面对每个环境和每个人。护教学中的智慧就表现在对这两方面的调和上。一位躺在病床上,濒临死亡的老人的需求,就与年轻大学生的需要不一样。假如我们在护教方面所作的预备是关心性的,就能够面对不同的个人和环境,我们的事工既能蒙上帝的悦纳,也能确实帮助到我们的邻居。

当我们与非基督徒相遇的时候,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应当如何,涉及到很多的方面。我们在此我谈及的只是一些核心性的问题。惟有在圣经的光中,时时回顾,才能确保我们谨慎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就会为圣经护教学打好成功的基础。

三.正确的方法

对于圣经护教学来说,不仅需要贯彻始终的基督徒的生活,和谨慎的态度,正确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针对非基督徒所提出的问题,我们所提供的答案对于维护基督教信仰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要建立正确的护教方法,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在以前的课程中所探讨的圣经启示的原则。重新申明其中的几个原则,对我们会有所帮助。

1.圣经护教学的方法是以圣经中的教导为根基。

在护教学方面,圣经中有诸多的教导。它所提供的神学背景奠定了护教学的基础和目标。圣经神学也为护教学原则提供了基本的指南。不仅如此,圣经中有无数的经文,特别提及基督徒面对不信者时应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除了这些深邃的洞见之外,圣经中还记在了许多历史上上帝的仆人护教的事例,当我们建立护教学的方法的时候,也要予以借鉴。圣经护教学的根本就在于必须合乎圣经。

2.圣经护教学要求基督徒在为基督教辩护的时候,要完全确信他的信仰是真实可靠的,是完全可以辩护的。

当我们为基督教信仰辩护的时候,我们的辩护所依据的是基督教的真实可靠性,我们回答各种不信也是由此出发。正确的护教方法必须始于对耶稣是主的确信(彼前3:15),始于对主耶稣的话语真实可靠的确信。基督徒绝对不能因为自己是有限的,或许能在以后发现新的“事实”证实基督教不可靠,就承认基督有可能不是主。他知道自己的信仰是真实可靠的,因为它是无所不知的上帝所启示的。基督徒护教者经常受到的试探就是弃绝这一原则,争辩说基督教只不过是一个“可能性的假设”,或者争辩说基督教“或许是真实可信的”。这样进行护教,就是承认基督教“有可能”不是真实可靠的。圣经护教者是不能接受这种方法的。

当我们为我们的信仰作出辩护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坚定地仰赖上帝。

3.圣经护教学一定要坚持创造者与受造物的区别。

基督徒一定要时时牢记,在为信仰作出辩护的时候,绝对不要把人的理性视为最终的决定性的权威。护教学的目的就是使人顺服上帝。非基督徒习惯于自己任命自己为法官,来审判基督教的真实性。我们不可纵容非基督徒的这种倾向,使他们继续自命非凡,对基督教妄加裁判。很多时候,护教学只是质问非基督徒,让他们除掉自封的独立理性的某些污点。但是,在圣经中没有一个地方吩咐人,坐在法官的宝座上,对基督的宣告作出审判;圣经倒是不断劝解人放弃愚拙的叛逆之路,承认自己对上帝的完全依赖。

4.圣经护教学注意犯罪和重生对人的认识和归正能力的影响。

非基督徒拒不承认上帝是真理的源泉;相反,基督徒承认对上帝及其话语的依赖,努力全身心地顺服他。因此,基督徒不可能把他们的信仰建立在所谓的“中立性的事实”上。在信仰之路上,是不存在这样的踏脚石的。基督徒所寻求的是根据圣经的光照来认识所有的事实,而非基督徒则是竭力拒斥对上帝的承认。正确的护教学方法必须依此明辨所有“事实”的特性。

5.圣经护教学所寻求的是有效地与非基督徒沟通,并使他们悔改归信,其所根据的就是非基督徒也有上帝的形像,也知道自己的受造性。

有人主张理性或逻辑是非基督徒归信基督成为可能。护教学在历史上一致受这种观念的困扰。事实上,在某种方式上,大多数护教学方法所面临的困境,都是这一观念造成的。根据圣经中所启示的方法,我们一定要牢记,有效的沟通是基于以下的事实,亦即堕落之人仍然有上帝的形像,因此他是知道上帝的,虽然他拒绝承认上帝的存在。当我们接触非基督徒的时候,我们之所以有信心,并不是因为他讲理性,讲逻辑。我们可以向他说话,就是基于他有上帝的形像,并且知道上帝的存在。

在本课中,我们开始介绍护教实践。虽然这些方面都是初级性的,但我们的生活、态度和方法,确实是实践护教学不可或缺的方面。

复习题:

1.我们基督徒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我们的护教有什么影响?
2.请列出接触非基督徒时所应牢记的三大原则。你能用圣经中的经文支持这些原则吗?
3.当我们护教时,指导我们护教方法的五大原则是什么?你能用圣经中的经文支持这些原则吗?

第九课 流行的技巧

你们要爱惜光阴,用智慧与外人交往。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就可指导该怎样回答各人。(西4:5-6)

教会历史上护教学方面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由此而确立了各种各样的护教方法。保罗警告歌罗西教会的人“用智慧与外人交往”(西4:5),如果我们要遵守使徒保罗在此处的吩咐,就必须以圣经为标准,省察所有这些护教的方法。我们在此所特别考察的是大多数更正教教会所普遍适用的方法,特别是那些的福音派教会和校园服事中比较通行的。这一考察不会是一个综合性的考察,只是探讨其中关键的地方。虽然我们在评估这些通用的技巧的时候,主要是持一种否定的立场,但我们承认,那些在这些领域中辛勤耕耘的人,确实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他们的动机是纯正的,他们的很多工作也是颇有价值的。然而,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他们的方法的失败之处。里特(Paul E. Little)曾经出版过一本名为《知道你为何信》的小册子,写得很好,集中表达了流行的护教方法的着重点。我们就把这本书作为我们考察的指南。

一.人类理性的作用

常见的护教学对人类理性的看法是不合乎圣经的,这种看法是一般护教学的核心。在里特对基督教所作的辩护中,假如要找一条最重要的事项,那就是对人类理性能力的价值的强调。因此,里特干脆就把《知道你为何信》一书的第一章的题目定为“基督教合乎理性吗?”,并指出在今日基督徒中,在护教学的问题上有两大错误。其一就是他所说的“反智”,福音被视为“假如不是非理性的,至少是不合乎理性的”。1 与此相反,有人认为成为基督徒“完全是一个理性的过程”。2 归信基督教就是理智上对特定的宗教观点表示赞同。这是两个“同样错误的观点”。3

针对这两种极端,里特提供了第三种选择。在对基督教的归信中,也有理性的成分,就是对“一系列理性真理的理解”。4但是,在真正的归信中,还包括道德的选择,这一选择所要依靠的则是圣灵。对于里特来说,人的问题并不在于他的理性能力,而是在于是否选择基督教。

1 Paul Little, Know Why You Believe,(Downers Grove, III.:Inter-Varsity Press, 1968), p.2.
2 Ibid.,p.3.
3 Ibid.,p.1.
4 Ibid.,p.3.
5 Ibid.,p.4.
6 Ibid.,p.5.
7 Ibid.,p.6.

他们不想信基督教……这基本上一个意志的问题。5

因此,里特说:对基督教的信仰基于证据,基督教信仰是一个合乎理性的信仰。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说,信仰是超理性的,而不是反理性的。6

总之,里特说,确实,“基督教是合乎理性的”。7

里特对理性的看法有几大困境。首先,就是没有把理性视为是完全依赖上帝的。里特鼓励基督教护教者要把基督教作为一种观点来描述,这种观点要经得住独立的人类理性的考察和判断。信仰所依赖的并不是上帝的自我见证,而是依赖人理性所能理解的证据。其次,里特没有注意人类堕落对理性的影响。对里特来说,人类的问题并不在于对真理的盲目,而是不愿意选择他完全能够理解的真理。因此,里特把理性推理和逻辑分析视为是中立的,对基督徒和非基督徒都是一样。合理的证据和证明是中立的工具,不信者可以藉此确信基督教的真实性。对里特来说,护教者所需要的就是帮助不信者更清楚地、更合乎理性地独立思考,由此不信者就会逐渐对基督教的真实性产生确信。

毋需多言,正如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所解释的,这种对人类理性的主张,与圣经中所启示的观点是矛盾的。人类的堕落是全人的堕落,人的位格的各个方面都被罪败坏了。由此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理性不是真理的裁判;只有上帝才是真理的裁判者。再者,罪对人类的影响是如此深重,即使人的理性能力也不是中立的。基督徒所寻求的是依赖上帝发挥理性。而非基督徒所寻求的则是独立自主地运用理性。在面对不信的时候,并不存在中立的地带。人的理性既可以拦阻人对上帝的认识,也可以帮助在基督里的信心。圣奥古斯丁曾经说过,“信仰然后可以理解”。把我们的信仰建立在独立的理性的基础上,就是在叛逆上帝。理性必须根基于我们对基督的信靠上,我们的信仰一定要仅仅以上帝为依归。

二.辩护的方式

基督教信仰有三大方面,一是上帝的存在,二是基督的神性,三是圣经的权威。在里特所代表的护教学技巧中,典型的倾向就是对信仰的这三个方面分别处理,任凭它们彼此引导,由此来说服非基督徒归信基督教。

1.上帝的存在

在里特的方法中,最有限的就是上帝存在的证明。他列出了几种对上帝存在的证明。首先就是以下的事实:“不管是在那个时代,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大多数人都是信仰某种神灵的。”其次,因果律也指向第一因或“无因之因”。9 第三,就是宇宙论证明,世界奇妙的涉及说明有一个神奇的设计师。10 虽然这些证明只不过是“上帝的迹象”11,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证据,但里特仍然根据这些证明来说服人相信上帝的存在。

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很多。首先,里特并没有把人的理性对上帝的依赖考虑进去。虽然上帝确实存在,里特却怂恿不信者对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作出独立的判断,仿佛不信者就是上帝,有能力作出裁判一样。根据里特所言,非基督徒不需要彻底改变他在对待上帝是否存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他所需要的只是清理掉他思想中所存的一些难题。其次,里特并没有指出罪对非基督徒的推理过程的影响。全世界的所有证明都不会使不信者归向真理;他必须首先悔改归正。事实上,里特所提出的上帝存在的证明虽然对信徒很有说服力,但不信基督教的哲学家却不屑一顾,在很早以前就予以拒绝了。从非基督徒的角度来看,这些“上帝存在的证据”都缺乏说服力。第三,在里特的推理过场中,他所假定的是善于思考的不信者能够在受造之物中认识上帝。然而圣经教导我们说,即使那些不善于思考的人,也能借着受造之物,认识圣经中所启示的上帝的存在。试图说服不信者相信某种特征毫无界定的神灵的存在,就像里特所作的那样,其实反而误导不信者,使不信者偏离他已经具有的对圣经中所启示的真神的认识。因此,如果像里特那样证明上帝的存在,明显与圣经中所启示的知道原则矛盾。

2.基督的神性

一旦确立了上帝的存在,里特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证明基督教中独特的主张:基督是上帝在肉身中的显现。他探讨基督本身对自己的神性的主张,亦即复活的神迹,以此来证明基督的道成肉身。根据里特所言,对基督的自我见证,有三中可能的反应。或者说基督是一个骗子,或者说他是一个疯子,或者说这只不过是传说,或者相信基督真是道成肉身的上帝。对于说基督是骗子的反应,里特说:即使那些否基督的神性的人,也肯定地说,他们认为基督是一个伟大的道德教师。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两种说法是自相矛盾的。12

对于说基督是疯子的反应,里特说:

8 Ibid.,p.8.
9 Ibid.,p.9.
10 Ibid.,p.10.
11 Ibid.,p.12.
12 Ibid.,p.17.
13 Ibid.,p.18.
14 Ibid.
15 Ibid.
16 Ibid.,p.21.
17 Ibid.,p.27.
18 Ibid.,p.31.
19 Ibid.,p.38.
20 Ibid.,p.79. 

当我们来看基督的生平时,找不到紊乱之人通常所具有的那种反常或不平衡的证据。13

对于说这只不过是传说的反应,里特争辩说:福音书的版本日期比较早,这说明传说理论是站不住脚的。14

所以,里特得出结论说,“唯一的选择就是基督所讲说的是真实的。”15

里特的主张仍然没有质问不信者。悔改和信心是真知识的根基,里特对此不仅没有坚持,他的论证仿佛是在说,对于耶稣基督的主张,不信者只要讲究逻辑,就能够得出合乎真理的结论。里特的见识虽然对基督徒也有价值,在许多方面也能帮助基督徒捍卫信仰,但从非基督徒的立场来看,他们肯定会予以拒绝。从罪人的角度来看,基督是骗子、疯子、传说,还有种种其他的可能性,里特并没有一一排除。并不是所有的不信者都相信基督是一位伟大的道德教师,也不是所有的不信者都同意基督非凡的生活与疯子有着质的区别。并不是所有的非基督徒都一致接受最近对福音书记录的日期认定,他们并不一定都赞同福音书中所加载的都是事实,特别是在神迹奇事上。再者,不信者绝不会因为逻辑的结论而不得不相信基督真的是上帝的儿子。里特的动机是好的,但他的态度和方法并不合乎圣经中所启示的护教原则。

里特在证明基督的神性的时候,除了引证基督自己的话语之外,还把基督的复活作为他的神性的证据。

基督从死里复活,就是至高无上的证明文件,证实基督对他自己神性的声明是真实的。16

确实是这样。假如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信的就是枉然。但里特对基督复活的意义的理解却是错误的。他认为如果从历史性的角度证明基督的复活,就证实了基督的神性。所以,里特就千方百计地用各种方法消除对基督复活的错误看法。他以圣经的记录为自己的指南,他认为空坟墓就是基督教真理无可辩驳的证据。基督的身体不可能被偷走。那些妇女所去的不可能是错误的坟墓。基督确确实实地死了,他的复活不可能是幻象。里特认为:

唯一能够正确解释空坟墓的理论,就是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了。17

里特的论点看起来好像是从基督教的角度出发的,但是,这些论点对非基督徒而言,仍然没有什么分量。很明显,里特是根据圣经的记录来“驳斥”对耶稣复活的各种解释,而非基督徒所质疑的正是圣经的记录。譬如说,有人说基督埋藏的时候并没有死,里特就反驳说,基督的身体被层层包裹,坟墓门口又挡上了一块巨石,哪怕是基督没有死去,一个脆弱的人也是无法自己从坟墓中出来的。然而,如果不信者所质疑的就是圣经中对耶稣复活的记录的准确性,再用圣经中其他部分的记录,来回答这样的质疑并不是适宜的方法。仅仅是这种证明是无法充分地回答不信者的反对意见的。再者,即使里特能够证明基督复活的历史性,他也没有证明基督的神性。圣经中记载了死人复活之事,但在其他宗教典籍中也有类似的记录。

而且,空坟墓虽是一个,但对空坟墓的意思的解释则有各种可能。如果没有圣经中所记载的复活的信息,复活就可能有很多不同的意思。事实上,不信的人会对圣经中所记载的空坟墓之事附加上各种意义,但就是不赞同正确的合乎圣经的意义,甚至把复活之事放在无法解释的事件之中。假如偏离圣经的启示,复活并不证明任何东西。所以,在五旬节那一天,使徒彼得并没有把他在耶路撒冷的听众带到空坟墓那里,说:“看,坟墓是空的。耶稣就是基督,这是不容质疑的。”他知道对空坟墓的错误解释已经在世上广为流行。因此,彼得并没有这样作,他向犹太弟兄们引证旧约圣经中对此事的预言,说:

主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等我事你仇敌作你的脚凳。(徒2:34-35)

今天,我们在传讲基督复活的信息的时候,也必须牢牢记住这一点。如果把圣经中所启示的意思除掉,复活就不证明任何东西。如果是根据圣经真理的上文下理来宣讲,复活就是得救信心的根基。最后,以前我们对里特的方法的评价,在此处也适用。通过鼓励不信者独立思考,并不能引导他归信基督。从本质上而言,里特的方法就是奉劝不信者以历史和逻辑为标准,来考察圣经中所启示的基督复活的真理。不管里特是怎样引入圣经信息的,他并没有表明人的理性需要完全依赖上帝在圣经中的启示。因此,里特所代表的这种护教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捍卫基督的复活和神性来说,是不合适的。

3.圣经的权威

在里特的护教学中,最后所辩护的就是圣经的权威。对于这一主题,里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他首先是引证圣经中关于圣经神启的见证。然而,他提醒读者说:

虽然圣经中的陈述和主张本身并不能证明自己,但却是重要的记载,是不可忽视的。18

用圣经中的经文阐明他的观点之后,里特得出结论说:

这样的证据有许许多多,我们完全可以把我们的信仰建立在这种合乎理性的基础上,亦即圣经就是上帝的话。19

他进一步讨论的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文本的保存和可信性。考古学和科学的报告都支持圣经的权威,没有任何此类的证据是反对圣经的权威性的。但是,此处里特所作的断言却是正确的。他说:

不管我们读什么,听什么,我们都要问自己“这人的前提是什么?”,这样我们就可以以此来解释他的结论。20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里特在为实践的权威辩护的时候,并没有把这样的观察结论付诸实践。

在圣经与科学的关系上,基督徒与非基督徒的前提是截然不同的。里特很少提及这一点。如果有不同,也是微不足道的。这样,至少在理论上来说,圣经的权威性就随着科学的发现而改变了。里特用科学的证据来证明圣经的可信性,但是当这所谓的证据被推翻的时候,里特所适用的“科学”则破坏了圣经的可信性。因此,里特的护教学是去保持圣经的可信性的。

圣经就是上帝确实的话语,绝不能把圣经的可信性建立在人的证明上。

当今许多护教者通常使用的各种护教方法,存在很多问题,集中体现在“权威”的问题上。奠基石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非基督徒应当离弃他所依赖的独立自主,转而信靠基督的权威。假如对基督的信靠是建立在逻辑的一致性、历史的证据、科学的证明等等基础上,就没有把基督视为最终的权威。这各种各样的基础就比基督本身拥有更大的权威。用另外一个比喻来说,如果只有在经过独立的人类判断机器证实之后,才能接受对基督教真理的信仰,那么人类的判断仍然是最终的权威(见图20)。

因此,那些支持这些流行的护教方法的护教者,他们的工作虽然对我们也有益处,但我们一定要离弃他们构建圣经护教学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复习题:

1.仔细考察当进流行的护教方法有什么重要性?
2.在里特所代表的护教学中,理性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3.里特的方法有哪三大步骤?
4.应当记住的对里特观点的几种批评是什么?

第十课 圣经护教学的基本架构

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箴26:4-5)

在前一节课中,我们考察了其他人在护教学上所犯的错误,这肯定是很有价值的,但更重要的是积极地建立合乎圣经的护教学体系。在本课中,我们寻求的是提供一种护教学的基本架构,这种护教学所注重的是圣经中所启示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开始之前,我们必须记住,圣经并没有为我们提供详尽的护教指南。因此,我们必须承认,以圣经原则为基础的护教架构有很多,本课所提及的只是其中的一种。其中的提示对一些人可能有帮助,对另一些人则没有帮助。而且,有时这些观念只是适用于某些具体的处境。不管还有什么别的选择,我们一定要保证所应用的护教架构与方法与前面几节课中所探讨的圣经原则相一致。

一.传福音与护教学

在护教学架构中,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护教学与传福音的关系。很多不合乎圣经的做法就是因为对这一关系的误解而导致的,确立正确的角度,就会发现许多很中肯的见解。在几个方面来看,传福音与护教学类似。在某种程度上,这两者都是所有基督徒共同承担的责任。

每个基督徒都有责任传讲基督的福音,并用行为和话语为基督教信仰辩护。传福音和护教学有一个共同的假定,就是不信者在一定程度上愿意聆听并探讨基督的话语对他的生命的意义。不管是传福音的人,还是护教者,都不应把珍珠一般宝贵的真理投在那些不仅不想要,还想嘲笑主耶稣基督的人面前(太7:6)。在这两个领域中,基督徒所面对的都是生与死的大问题。很多人认为护教学只不过是智力游戏,这种辩论输赢无所谓。但是,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言,在为基督教信仰辩护的时候,我们向不信者所提供的是救赎与审判的选择,正如在传福音时所作的一样。在这种意义上来说,护教和传福音一样,都不能保证失丧灵魂的归信。

不管我们怎样努力,不管我们如何雄辩,如果不信者没有被上帝的恩典触动,因而发自内心地愿意相信,他是不会悔改信主的。学习护教学并不会使任何人自然而然地就赢得灵魂;只有借着上帝的恩典,福音的呼召才会生效。传福音与护教学之间这种密切的关系,在圣经中也能看到。在《使徒行传》二十六章二节中,圣经告诉我们,使徒保罗在亚基帕王面前为基督教信仰辩护,但他在辩护的过程中,也提出了基督的福音。在保罗的分诉中,这一部分如果说不是高峰,至少是重要的部分。他说:

就是基督必须受害,并且因从死里复活,要首先把光明的道传给百姓和外邦人。(徒26:23)

而且,保罗在写给提摩太的书信中,提到他为基督教所作的初次申诉,他说他希望在这此分诉中“使福音被我尽都传明,叫外邦人都听见”(提后4:17)。换言之,只有当保罗向外邦人讲明福音的时候,他的分诉才算是完全了。不管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一定要把护教和传福音结合起来。这福音让人从罪与死中得赎,是因着上帝的爱子耶稣基督的受死与复活而临到世间的。

如果我们把传福音与护教学的相似之处记在心中,就会避免一个常见的误解。护教学并不是仅仅针对非基督徒的心思意念,而把意志和情感的方面留给传福音。假如我们是用正确的方法和态度护教,我们就不会仅仅是为基督教辩护,准备以后再劝解他悔改信主。护教学是用上帝在基督里的吩咐去面对不信者整个的人。为福音辩护不仅仅是传福音的前奏,也包括福音的宣告。

注意传福音与护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当然很重要,但是也要明白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否则,就会导致以下的倾向。

一方面,基督徒可能放弃各种对信仰的辩护,只是传福音而已。如果传福音和护教学完全一样,基督徒就会拒绝不信者提出的问题,简单地说:“我所说的你必须信,因为你必须信!”毋庸置疑,这种宣教的方式,大大背离了耶稣基督和使徒们的宣教方式,他们总是认真地对待不信者所提出的反对意见。

另一方面,如果不分清宣教与护教的不同,就有可能使基督徒认为,在不信者信靠基督之前,必须详尽地把基督教的真道分诉清楚。当非基督徒接近这样的基督徒,说自己想归信意思的时候,他就会说:“等一等!如果我没有把一般人反对信耶稣的意见都向你讲解清楚,你不可能真心相信。”我们必须记住,保罗对同样的处境的回应是:“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16:31)把宣教与护教完全混在一起,经常导致一些不合乎圣经的方法和行为。一定要留心二者之间的区别。

宣教和护教的重点或目的有所不同。宣教的重点是向不信者宣告将来的审判,以及在耶稣基督里的受死与复活里带给世人的救赎的好消息。要清清楚楚地告诉不信者:

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约3:36)

而护教所关注的则是把福音的呼召解释清楚。我们在护教时是要回答向我们提问的人,把我们心中盼望的缘由给对方解释清楚(彼前3:15)。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宣教的中心是我们应当信什么,而护教的中心则是我们为什么信。当然,二者有许多共同关注的方面,但是,我们可以把护教视为是延伸性的宣教,因为护教是为福音中所宣讲的审判和盼望的信息作出辩护,使不信者因而相信。(见图21)

在这一基础上,我们能够更清楚地指出如何开始护教,如何结束护教。我们已经注意到,在《彼得前书》三章十五节中吩咐我们常作护教的准备,这样当别人问我们为什么作基督徒有盼望的时候,就可以有效地回答对方。在与不信者所进行的一般性的谈话中,在

失丧灵魂的归信

图21

谈到有争议性的问题或事项的时候,也需要从护教的角度说话。假如基督徒讲明他对事情的观点,他就有机会表明他的主张是源于基督教的信仰,此事就能够为他对基督的信靠作出辩护。在结束辩护的时候,他可以挑战不信者顺服耶稣基督的福音。(图22)

图22

譬如说,一个基督徒可以解释他对战争、死刑或其他争议问题的主张。不管对方有什么反应,只要对话继续下去,有充分的时间,基督徒就可以解释他的主张是来自他对基督的信仰,从而为信仰辩护。一旦开始护教,一定要结合福音的传讲,逐渐导向挑战罪人的独立自主性,呼召他悔改信主。在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对话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为基督教信仰的真实性作出辩护,这种护教最终就导向宣教,有效地令人信服地传讲耶稣基督的福音。

傳福音

宣告“信什麽"

…………………

護教

解釋“爲什麽信"

傳福音

護 教

特殊爭議問題

審 判

盼 望

二.双向解释

如何解释福音的信息,《箴言》二十六章四至五节对我们很有指导性。在这节经文中,包含了丰富的具体指导。这两节经文所教导的都是如何回答愚人所提出的问题。在《箴言》中很多地方讲到愚人。什么是愚人呢?从本质上来说,愚人就是怀疑上帝启示给人的智慧的可信性的人。他所排斥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因而也排斥了一切的智慧。从我们护教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愚人视为要求对基督教信仰作出辩护的非基督徒。一方面,圣经上告诉我们,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箴言26:4)。这就是说,在我们回答非基督徒的提问时,不要放弃我们对上帝的启示的信赖;我们一定从基督教哲学的角度来回答。另一方面,圣经上也教导我们,“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箴26:5)。我们也需要运用非基督徒的视角,来为基督教信仰作出辩护。以下我们所考察的就是,如何从这两种角度来为基督教信仰辩护。

1.据理力争

据理力争就是从基督教或圣经的角度,回答非基督徒对于基督教的可信性所提出的反对意见,和各种问题。请注意为什么箴言的作者告诫我们要据理力争:

不要着愚昧人的愚枉话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箴言24:4)

愚昧的不信者无法摆脱罪的影响。靠他自己的哲学,他是无法找到上帝的,甚至对他自己后周围的世界也不会有正确的看法。假如基督徒认识不到据理力争的重要性,他自己也回陷入同样的虚妄。很多时候,基督徒试图为基督教的合理性作出辩护,但他们所采用的护教法本身却否定了基督教信仰,这样他们就和愚昧的不信者一样思考了。在雅典的时候,保罗是从基督教的视角来讲明上帝的真实属性,他是这样开始他的辩护的:

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上帝,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和万物,赐给万人。(徒17:24-25)

在使徒行传22章,保罗首先是从基督教的角度,讲述自己归信基督的事,由此开始他对基督教的辩护。是不是在每一个场合度要根据基督教的真理据理力争,这本身并不最重要的,关键的是,我们切切不可抛弃这种方法。因为这种争论中,对于圣经护教学来说,从圣经真理的角度据理力争是必不可少的。

基督徒如果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论述基督教真理,就能够系证明对上帝的依赖不仅不会自我矛盾,反而能够使人摆脱罪的辖制所导致的思想的虚妄。正如使徒保罗所言:

我不是癫狂,我说得乃是真实明白话。(徒26:25)

从圣经的角度据理力争,也会根据我们所接触的环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形式,但是,无论是采取什么形式,我们回应不信者所提出的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圣经中所启示的上帝的真道回答。因此,对于基督教护教者来说,对圣经的经文一定要经常研究,非常熟悉才行。

假如一个人本身对真理不知道,是很难据理力争的。在护教学中,圣经中上帝的启示的每个方面都会用到,护教者护教的果效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2:15)的程度。在上帝的真道中,有圣灵的同在,只有圣灵才能使不信者意识到他对救主的需要,信服基督的救赎和复活对得救来说是充分的。我们基督徒顺服上帝的话语,作为顺服的仆人,我们绝“不要照着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而是根据上帝真道所启示的真理来回答他。

根据圣经所启示的真理来据理力争,共有三个步骤。首先,基督徒应当承认他的回答是源于他对救主基督的信赖。可以简单地向人讲明自己的立场,也可以比较详细的说明自己信耶稣的过程。无论如何,若是省掉这一步骤,就会导致混乱,只要清楚地说明我们对基督的信靠,就可以根据基督教真理据理力争了。

第二步骤可以采取两种形式。假如你在为基督教辩护的时候,对圣经中的记载并不是很清楚,也不要为此感到沮丧。基督教甚至对我们的无知也提出了解释。我们之所以对某些事情不知道,是因为我们作为人本身就具有的有限性。但是,我们可以确信的是,如果想找到答案,必须要依赖上帝的启示才能找到。譬如说,大多数基督徒并不知道所谓的支持进化论或反对进化论的科学根据。但是,我们并不因此就怀疑圣经中说记载的创造论的确实性。基督徒并不是无所不知的,单基督徒知道万有的本原,确信上帝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并因此而有真正的平安。基督徒反对不信所导致的种种虚妄。虽然仍由未知的领域,但是对于基督徒来说,这并不会威胁到他从上帝的真道中所知道的一切,因为只有上帝是无所不知的,他的启示是完全可靠的。所以,不管在实际情况中,据理力争到什么程度,总是据理力争,真理是永不失败的,即使我们很多方面并不清楚。我们仍然要如此从圣经中所启示的真理来为基督教辩护。

另一方面,如果信徒知道基督教对不信者所提出的反对意见的答案,就应当直接对基督教的立场作出合理的解释。要确立基督教的观点,就必须引证圣经和其中所包含的答复,但更多的内容还是在我们根据圣经所进行的推论中。如果我们从圣经的角度来看,外部世界、基督徒个人的经历和思考,都会支持基督教的立场。世界和人就是圣经中所说的那样,基督徒应当利用受造之物的各个方面来支持基督教的立场。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把圣经之外所发现的证据作为中立性的工具来使用,不考虑证据本身所涉及的宗教性信念是什么样的性质。这种证据与圣经中的证据一样,都受所隐含的宗教信念的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基督徒,我们所确信的是,圣经中对世界和信徒的个人经历所说的一切都使真实可靠的,圣经与基督徒的生活有直接联系,因此基督徒避开了罪人思想的虚妄性。这样,我们才可以理解使徒保罗在歌林多前书15:3-8节中对基督的复活的辩护。保罗在这段经文中的论辩可以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3-4节,保罗根据旧约圣经和使徒的传统来论证基督的受死,埋葬和复活。保罗说,“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林前15:4)第二个层面上在5-7节,保罗所提出的是外部的历史性的证明,这一证明得到了许多见证人的陈述的支持。

第三个层面上第8节,保罗用他自己前往大马色路上的经历来支持耶稣基督的复活。“也显给为我看。”(林前15:8)我们一定要明白使徒保罗并不从一个中立性的立场护教,而是旗帜鲜明地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论证。另外,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保罗所证明的并不仅仅是耶稣基督复活的可能性,圣经的证据清楚地表明耶稣基督的复活是确确实实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以下的事实,就是保罗毫不犹豫的根据圣经来使用圣经之外的证据。根据使徒保罗的路径,要根据圣经的真理为基督教辩护,可以使用三种证据。一是圣经中的证据,二是来自外部世界的证据,三是我们个人的经历。对于这些证据来源,我们需要详细地考察。

(1)来自圣经的证据

基督徒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必须以圣经为来自上帝的权威。因此,不管用什么方法来护教,使用来自圣经的证据来支持基督徒的观点是最基本的。用圣经作证,支持我们的观点,并不仅仅是引证一节经文来证明争议的观点。这种做法往往证明不了什么。联系圣经中所启示的原则,以此来支持我们的立场,往往更能说明问题。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圣经逻辑。

不管是遇到什么问题,如果基督徒对争议的事项有正确的了解,并明白圣经中有关的原则,就能够使自己说辩护的立场有依据。在圣经中,我们所发现的是上帝对所争议的问题的声音,这对护卫基督教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来自外部世界的证据

从圣经的角度来看,外部世界也为基督教立场提供了许多的证据。当然,在使用这种性质的证据的时候,要十分小心,因为虽然我们是基督徒,但在很多时候对周围的世界并没有正确的认识。有时候来自外部世界的证据并没有证明我们想证明的东西。譬如说,以前有很多基督徒使用太阳围绕地球旋转作为证据,来“证明”地球的核心性,以及上帝对地球上的居民在宇宙中的计划。对于这一证明,在很长的时间中,基督徒毫不怀疑其正确性。但是,时至今天,科学已经证明,并不是太阳围绕地球旋转,而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以前证明基督教立场的证据,现在就不适用了,世人不再接受,甚至基督徒也不接受了。所以,在使用外部世界的证据来证明基督教的立场的时候,一定要留心,要有所保留。

虽然我们要谨慎,但在可能的时候,我们仍然要使用外部证据来证明基督教的立场。基督教的信仰确实影响到基督徒对外部世界的看法,这一事实我们无须隐讳。一些现代神学家声称,不管事实如何,基督徒仍然要信基督教。但这种观点并不合乎圣经。基督徒之所以信基督,也是因着事实的缘故,但所不同的是,基督徒并不赞成罪人对事实的错误解释。基督徒必须从圣经的角度来对科学的/历史的/逻辑的证据加以正确的运用,来证明基督教的立场是正确的。在基督教护教者中有一种倾向,那就是把基督教的正确与否建立在这些证据的基础上。这种主张抛弃了理解证据的唯一正确的方式,就是对基督和他的话语的信靠。另一方面,有些基督徒希望牢牢地坚持对基督信仰的信靠,但他们认为外部证据是没有什么作用的。这样主张的人并没有认识到圣经的充分权威性带来的深远意义;圣经清楚地描述了外部世界的真实特征。合乎圣经的立场是:外部证据也是重要的。保罗经常所用的就是外部证据。

譬如说,在向路斯得城里的人传道的时候,涉及到关乎上帝的知识,保罗就指出外部世界的次序就是上帝的见证,他说:

然而为自己未尝不显出证据来,就如常施恩惠,从天降雨,赏赐丰年,叫你们饮食饱足,满心喜乐。(徒14:17)

他还提醒非斯都,说:

因都不是在背地里作的。(徒26:26)

约翰所记载的福音书极其强调的就是历史性的证据,亦即耶稣神性的记号:

耶稣在门徒面前另外行了很多神迹,没有记在这书上。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上帝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约20:30-31)

如果加以正确的使用,在根据圣经为基督教真理辩护的时候,外部证据就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3)来自个人经历的证据

在根据真理护教的时候,个人的经历也是证据的来源之一。这种个人的经历是基督徒个人基督教信仰的经历。来自外部世界的证据,经常用作公开的见证,而来自个人经历的证据则经常用于个人性的分享。人归正的经历,基督徒的灵命成长以及与上帝的关系,是护教中经常使用的证据。保罗经常分享他在大马色路上的经历,来为他的信仰辩护(徒26:12-20)。他说明他自己与基督相遇的经历,作为一项事实让人接受。当然,真正的相信耶稣,还必须有可见的外表的生命改变来证明,但是归信以及与圣灵继续亲近的经历,从基督徒的观点来看,是无可否认的证据。

图23

在摆出摆出各种证据之后,就进入据理力争的第三步。很显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信者对于基督徒在第二步骤中所提供的各种证据的解释并不满意。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深入一步。在根据圣经真理讲明基督教之后,必须向不信中指出,他们之所以不接受基督徒所提供的的证据,是因为他们所信靠的是自己的独立自主性。与基督教所矛盾的一切思想都是来自非基督徒试图独立自主,自己来做真理的审判者。在我们当今所生活的时代,很多非基督徒认为他们所持的是中立的立场,是客观的立场。所以,我们在为基督教真理竭力争辩的时候,一定要揭开非基督徒的宗教性信念。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来达到这一目的。非基督徒所信的是他自己的独立自主性,如果基督徒想证明非基督徒的这一信念,可以直接指出这种情况,然后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这样信呢?”或者说:“你怎么知道这样呢?”这样不断地提问,直到最终要点显明出来。非基督徒之所以如此想,如此信,是因为他自己作主,认为这就是正确的。譬如说,不信者可能会争辩说,基督徒所信的上帝并不不存在。当我们问他“为什么”的时候,他或许会说:“你没有向我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当被问及为什么他认为基督徒所提供的证据不令人信服的时候,他就不得不承认,是因为证据不合乎他独立的判别真理的标准。假如你继续问他为什么他接受他自己那一套判别真理的标准,就能够显明那一套判别标准是他自己独自所作的决定,是既不顺服上帝、也不顺服圣经的独立判断。

(见图23)

总之,据理力争就是根据圣经真理回答非基督徒的反对意见。一共有三个步骤。首先,基督徒应当承认,他的所有意见都是根据他对基督的信仰而加以规范的。第二,他应当提出基督教的证据,或者解释他对某个的问题并不明白。第三,他应当证明为什么非基督徒不会接受基督徒的观点,原因就在于他所依据的就是自我的独立性。如果记住这三大步骤,就不难根据基督教真理,为基督教信仰作出合乎圣经的辩护。

2.以愚治愚

箴言26:5也说,我们要以愚治愚,就是要照着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我们要根据

非基督徒

爲什麽?

爲什麽?

所信靠的是人的獨立

爲什麽?

愚昧人自己的角度和观念来回答他。但是,一定要明白这样的回答方式并不是积极地确立基督教的观点和立场,而是证明罪人思想的愚妄性。

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免的他自以为有智慧。(箴26:5)

基督教护教者采纳不信者的思想系统所认可的证据和推理,目的是为了破除非基督徒对自己的盲目自信。非基督徒没有真智慧,却满有信心,不过是自欺欺人。非基督徒拒绝以耶稣基督为主,是基于他们自相矛盾的角度,绝不会引导他们真正认识自身、世界和上帝。基督徒如果能够有效的证明非基督徒思维方式的缺陷,就会打碎他们的幻想。非基督徒的哲学处于上帝的审判之下,不仅不能帮到他们,而且自己打败自己。耶利米讲到罪人离弃耶和华,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

你自己的恶必惩治你,你背道的事必责备你;由此可知可见,你离弃耶和华你的上帝,不存敬畏我的心,乃为恶事,为苦事。者是主万军之耶和华说的。(耶2:18)

那些离弃上帝的人,他们自身所行的事就会责备他们。诗篇的作者也是这样祷告,上帝啊,求你定他们的罪。他们因自己的计谋跌倒。(诗5:10)

我们在圣经中还读到:

外邦人陷在自己所掘的坑中;他们的脚在自己所暗设的网罗里缠住了。耶和华已将自己显明了,他已实行审判;恶人被自己手所作的缠住了。(诗9:15-16)

不信者所有的计谋,诡计和努力都转过来反对他们,成为上帝显明在他们身上的审判。基督徒指出不信者思想体系内在的不一致性,就显明了非基督徒根深蒂固的虚妄。在这各方面,护教者向他的论敌所传达的就是审判的信息,他因为拒绝基督,思想就陷于绝望和虚妄之中根据基督教真理据理力争有三大步骤,以愚治愚也有三大步骤。事实已经揭明,非基督徒所信靠的是自己的自主性。如果我们请他解释为什么信靠他自己的自主性,他的思想立场的虚妄就会显明出来。假如非基督徒试图对自主性作出合理的解释,或者声称他的自主性是无须解释的,要证明他这回总回答还是依据他的自主性,并不困难,只要问他为什么认为他的回答是合理的就够了。这样问,不信者就没有什么解释的余地了,他的回答已经清楚的显明他对独立性的依赖已经渗透到思想的各个方面。如果不信者争辩说,他对独立性的信念是无法解释的,那么基督徒就可以问他,既然解释不了,为什么还以此为依据呢?不管非基督徒如何回答,不难证明他对独立性的信靠是盲目的,而且他对基督教的否定是没有合理的理由的。再者,非基督徒本人就会陷入沮丧之中,他本来希望自己能站在一个合理的立场上反对基督教,结果发现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恶性循环之中,除非归信基督,他说无法打破这种循环的。

非基督徒的推理是循环论证,基督徒的推理也是循环论证。以愚治愚的第二步和第三步要证明基督徒的循环论证和非基督徒的循环论证说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人在地上的目的可以成就,而后者则把不信者置于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漩涡之中。很明显,不信者对个人独立性的信念没有任何的根基,他们的不信是虚妄的;而且,不信者在个别事项上对基督教的反对,也是虚妄的,这也是清晰可见的。

以愚治愚的第三步就是:根据不信者所提出的反对意见,用以下的两种形式之一,把他们思想的虚妄显明出来。一方面,如果不信者作出一个绝对确定的主张,基督徒就要指出他的说法是完全不确定的。另一方面,如果不信者作出一个完全不确定的主张,基督徒就要指出他的主张是绝对确定的。换言之,基督徒可以使非基督徒意识到,他的主张是自相矛盾的,是绝对确定的,同时又是完全不确定的。我们来看非基督徒在关于上帝,世界和人的观点上,是如何自相矛盾的。

(1)非基督徒对上帝和上帝的启示的反对意见

关于上帝和上帝的启示,非基督徒的观点是不具备任何的确定性的,因为他对受造之物就无法完全了解,更不用说对上帝了。他的无知使他处于完全的不确定状态之中。但是,对于非基督徒来说,困境就是他也无法做到不确定,因为如果是不确定,那就意味着确定性的不确定,而非基督徒是无法拥有这种确定性的。如果我们指出他们在宗教有争议问题上的无知,大多数非基督徒都会意识到他们所处的二难困境。对于上帝和上帝的启示,他们的说法是无法保持一致性的。

(2)非基督徒对世界的反对意见

在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上,非基督徒往往反对基督教的立场。虽然如此,非基督徒无法一个确定的立场,因为他无法明确世界的各个方面。但是,非基督徒也无法主张不确定的立场,因为这种立场就是明确地说明世界的特征。不信者不得不陷入二难困境之中。对于外部的世界,总是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主张,这就使得不信者的立场既是绝对确定的,同时又是完全不确定的。他是无法逃避这一问题的。

(3)不信者对人的反对意见

同样,不信者在对人的看法上,也是完全的不确定,同时又是绝对的确定。因此,虽然不信者根据自己对人的看法,来反对基督教的立场,但基督徒可以向他指出他的立场是无法贯穿一致的。

我们可以把以愚治愚的护教方法总结如下。基督徒可以向非基督徒指出,他并没有考察尽宇宙中的所有证据,所以他无法持有任何确定性的主张。他也可以参考某些非基督徒也可以考虑接受的证据,而这些证据本身是支持基督教的立场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基督徒应当指出非基督徒并不能够考察所有的证据;他的有限性就使他无法进行这种完全的考察。既然一些未知的事实或许会证明他有限的理解是错误的,证据是否真的不利于基督教的立场,非基督徒完全无法确定。如果他仍然冥顽不化,那就是盲目的排斥基督,完全不是因为证据的缘故。

圣经护教学基本架构

一个特别的事项经常带来传福音和为基督教辩护的机会

承认自己的信仰

独立性的确定 独立性的不确定

如果不信者并不信服,指出他的不信是建立在他对独立性的信念的基础上。

指出对个人的独立性的信赖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

绝对的确定 完全的不确定

挑战不信者,是他认识到他的思想之所以

成为虚妄,就是因为他对独立性的依赖。

讲明悔改归信的福音信息

图24

如果知道答案,就把對方所提出的問題的聖經上的答案和證據講出來

如果不知道答案,解釋說你不知道,并說明基督教仍然是確實可信的。

如果不信者確定的說,證據是反對基督教的,就向他指出,

他不可能有充分的知識,足以斷定他對證據的理解是正確的。

如果不信者說無法確定,因爲證據不充分,向他指出他現在和將來所知道的都是有限的,并不足以斷定絕對不肯定。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以下的话来总结完全不确定的主张,那就是证据总是不充分,不足以使人说出确定的主张来。不信者或许对基督徒说,“你太教条化了。对于这些事项,我们不能那么肯定。”初看起来,这种说法好像不如上面提到的那种说法大胆。但是,必须认识到,当非基督徒说证据不充分的时候,和说证据与基督教相反,其实是一样的。前者与后者一样,都是反对基督教信仰的。向不信者说明这一点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针对他的反对意见,回应说:“你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肯定知道我们不能那么肯定。”如果非基督徒回答说他确实对于他的反对意见不那么肯定,他的回应就算不上是反对意见,只不过是在表达个人的怀疑,但这种怀疑并没有必然性。因此,我们可以说,不信者既不能主张证据是反对基督教的,也不能说证据不充分,因为他对着两种说法都不确定。未得救的人不断地陷入这汇总无休止的二难困境之中。他既不能一致地主张确定,也无法一致的主张不确定。他被自己的计谋套住了。

以愚治愚的第三步就是说明为什么不信者所面临的是思想的虚妄。这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独立性的依赖,他不承认造物主和受造物的区别,就被自己的模式套住了。在结束以愚治愚的护教时,基督徒应当挑战不信者对独立性的依赖。必须告诉叛逆上帝的人,他所需要的就是悔改信主。在大多数情况下,圣经护教学是以传福音开始的,当然也应当以传福音结束(见图24)。

这节课中所探讨的问题只是一个框架性的。在以下的几节课里,我们会具体地举例说明。

应当注意的是,在具体应用的时候,要考虑到多方面的需要,必须对本处所提供的框架予以修改或简化。无论如何,基督徒应当竭尽全力把握此处所讨论的各种事项。掌握此处所提出的基本框架,对于提高基督教护教者的护教艺术是不可或缺的。

复习题:

1.宣教和护教有什么类似的地方?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2.为什么我们可以称护教为“延伸的宣教”?
3.我们何时应当展开对基督教信仰的辩护?
4.在箴言26:4-5节所描述的两种方式是什么?
5.根据基督教真理据理力争的三个基本步骤是什么?
6.护教时以愚治愚的三个基本步骤是什么?
7.合乎圣经的护教应当如何开始,如何结束?

第十一-十三课 为真道争辩

第十一课 为真道争辩(1)

“将各样的计谋,各样拦阻人认识上帝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林后10:5)。

我们已经讲明了圣经护教学的基本框架,现在我们必须面对具体问题。在这一课和接下来的两课中,我们将探讨如何面对不信者在谈话中可能提出的一些问题。请一定记住,我们所考察的只是一些有可能遇到的异议及其答复。这几课的目的就是为人有效地运用圣经护教学提供一些帮助性的基本建议。到底怎样回答,最终还是根据护教者的能力而定。在为真道辩护的过程中,随着经验的积累,护教者必会学会充实自己特色的论辩方法。

一.对上帝的异议

很显然,在护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关于上帝的问题。在谈及与上帝有关的问题时,常常有护教的需要。

1.上帝的存在

在基督徒与非基督徒的谈话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虽然非基督徒提出异议的方式各有不同,但他们一般都会这样问:“为什么我要相信基督教所信的上帝存在呢?”

(1)据理力争

要据理力争,有三大步骤。要捍卫上帝存在这一真理,每一个步骤都是非常重要的。

步骤1:基督徒应当承认,他之所以相信基督教所信的上帝存在,最基本的理由就是他自己对基督的信心。

步骤2:然后,护教者进一步阐明基督徒之所以相信上帝存在的证据。

来自圣经的证据:

1)圣经以上帝的存在为前提,没有提出任何证明,就根据上帝存在这一事实而展开(创1:1)。即使没有任何外在的证据表明上帝存在,上帝仍然是存在的。

2)相信上帝的存在是一切智慧和聪明的开端(箴1:8)。惟独上帝才是真智慧的根基,人的理性所设想的东西并不是。

3)圣经教导说,只有愚顽人才否定上帝的存在(诗14:1)。任何明眼人都会认识到上帝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假如没有上帝,任何东西都不会存在,就连他是否存在这一问题也不会出现了。

4)旧新约圣经中的预言或者已经应验,或者正在成就,这一事实说明基督教所信的上帝确实存在,并且他按自己的旨意运作万事。

来自外部世界的证据:

5)上帝在自然界中清楚地显明出来(诗19:1;罗1:18)。世界井然有序,也指向上帝治理的智慧。世上一切美善的东西都在显明上帝的荣耀。我们周围世界为我们相信上帝的存在提供了充分的证据。

6)基督徒知道上帝存在,还因为他已经蒙恩归向上帝,而福音的信息已经使他无误地认识到上帝的同在。许多基督徒曾经经历到上帝的同在;他们知道上帝存在,并且明确地主张上帝确实存在。

7)基督徒必须认识到,在很多情况下,这些论证并不能说服人。因此,他一定要告诉不信者,这些论证本身并不能说服人,因为他所坚持的是个人的独立性。然后,他可以根据第十课所提出的程序,说明这种对个人独立性的信奉是虚妄的。

步骤3:基督徒必须要意识到在许多情况下,这些论据不见得有说服力。因此,基督徒必须告诉非基督徒,这些论据之所以对他没有说服力是因他对独立性根深蒂固的依赖。然后,基督徒可以用上一课的方法来显明不信者的这种信奉。

(2)以愚治愚

以愚治愚就是要努力向不信者说明,他拒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并没有坚固的根据。

步骤1:基督徒当向不信者指出,不信者所提出的一切异议所依赖的都是他对自己的独立性的信奉,而这种信奉本身是无法立足的。不信者落在自己所挖的陷阱里。

步骤2:也可以证明非基督徒所主张的立场本身是自相矛盾的。

绝对确定的立场:

“没有上帝。”

1)向不信者指出,关于上帝的存在,他并没有考察所有地方,而且他也无法做到这样。

2)必须向不信者指出,他不能这样明确地否定上帝的存在,因为让人确信上帝存在的证据可能在他还没有考察到的地方。

“有上帝存在,但并不是基督教所信的独一的上帝。”

1)基督徒可以询问非基督徒到底信什么样的上帝,然后可以向他指出,在上帝的属性方面,他并没有一一考察所有可能存在的证据。

2)应当向不信者指出,关于上帝的属性这一问题,他无法考察所有有关的证据。

3)因此,他不应当声称他的观点就是正确的,因为他无法确定他关于上帝的立场。

2.邪恶的问题

另外一个不信者常常在谈话中提出来的问题就是邪恶的问题。既然上帝是美善的,既然是上帝创造了一切,那么基督徒的上帝观必定有问题,因为世界上仍然存在邪恶。我们必须留意圣经中对邪恶这一问题的启示,并把圣经中所启示的观点解释给非基督徒。

(1)据理力争

步骤1:信徒应当承认,他要从基督徒的角度来解释这一问题。

步骤2:要回答这一问题,圣经中有很多方式。我们只是引证其中的几个。

来自圣经的证据:

1)上帝创造这个世界是好的,但是,因为人悖逆上帝,就使这个世界陷入罪恶之中(创1:27;3:17)。另外,根据上帝的属性,他给人的只是美善的恩赐(雅1:17)。

2)此外,人好遭受更大的祸患,因为上帝对他所创造的整个世界的安排就是种什么,收什么(加6:7)。

3)罪恶也在上帝的整个计划之中,他的计划就是使他自己得完全的荣耀,而罪恶就是上帝要击败,要征服的(诗110:1)。

4)上帝绝没有试图让人犯罪,即使他试验人对他是否忠心,也绝不是让人犯罪(雅1:13)。

5)上帝所行的都是美善的,这并不是因为他的行为合乎人所定的善恶标准。上帝是美善的,因为他是上帝。他向他所创造的万物所施行的一切都是美善的,都是圣洁的(雅1:13)。

来自外部世界的证据:

6)上帝继续掌管他所创造的世界,使人得益处(参考创8:22)。

7)上帝不断地把美好的恩赐赐给世人(雅1:17)。

8)上帝仍然让我们继续活着,这一事实本身就表明他对我们的慈爱,因为我配得的就是死亡(罗3:23)。

来自个人经历的证据:

9)信徒借着基督从他们自身与基督的相遇晓得,邪恶在世界上仍然存在,这没有使人怀疑上帝的美善。信徒晓得上帝的美善,他借着他的爱子把生命赐给他们。

步骤3:说明非基督徒所信靠的是个人的独立性,解释他们之所以拒绝圣经中所启示的真理,是因为他们所坚持的就是个人的独立性。

(2)以愚治愚

以愚治愚这种护教方式所要证明的就是,非基督徒对邪恶的存在这一问题所提出的答案是不正确的。

步骤1:向不信者说明,他们的主张并没有坚定的基础。

步骤2:不信者所采取的立场是自相矛盾的。

绝对确定的立场:

“上帝是邪恶的。”

1)基督徒一定要挑战这种观点,用的方式就是向非基督徒指出,他们没有也无法测透上帝隐秘的动机和旨意。

2)因为这些巨大的局限性,非基督徒不能因为这个世界上仍然有邪恶现象存在,就主张说上帝是邪恶的。

“既然这个世界上仍然有邪恶现象存在,上帝肯定不存在。”

1)基督徒当向非基督徒指出这种结论是不合适的,用的方法就是向他指明,他并没有听到,也不要期望自己能够听到关于上帝与邪恶之关系的每种解释。

2)他无法绝对确知,在一美善的上帝所创造的世界中,就一定没有邪恶现象存在。

完全不确定的立场

“上帝的属性和存在令人困惑,表明这类宗教思辨没有什么意义。”

1)基督徒应当向不信者指出,这种立场并不是中立性的。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立场,是明确反对基督教的。

2)另外,此类非基督徒还没有遇到,也无法遇到证明上帝之属性和存在的所有证据,这一事实本身就表明他们不能坚持在宗教问题上保持沉默。

步骤3:应当告诉不信者,他的思想之所以徒劳无益,是因为他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导致的。因此,他要信靠基督,就必须放弃这种对个人独立性的依赖。

二.对基督的异议

关于基督的位格和工作,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在许多点上都是彼此冲突的。当然,此处我们只能评论几点。所以,我们来一起面对最常见的两个争议点。

1.基督的神性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很多人相信基督确实曾经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也相信他在过去曾经教导人们,但却拒绝承认基督对其神性的主张,认为他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已。基督徒的立场常常受到嘲笑,因为基督徒坚持基督既是真正的人,也是真正的上帝。

(1)据理力争

步骤1:基督徒应当承认,他之所以相信基督的神性,是因为他信靠基督,信靠他的话语。

步骤2:基督徒关于基督神性的证明是不胜枚举的。

来自圣经的证明:

1)在整个新约圣经中,耶稣都被称为“上帝”(彼后1:1;多2:13;约壹5:20;约10:30;20:28;1:1)。因此,他与所有受造物都截然不同。

2)耶稣自己声称是旧约中的主,他说:“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约8:58)。

3)在旧约中也说弥赛亚的到来是“上帝与我们同在”(赛7:14),称他为“全能的上帝”(赛9:6)。

4)假如耶稣并不是上帝,只不过是一个受造物,那么救恩就是由一个受造物带来的,而不是惟独来自上帝。

来自外部世界的证据:

5)耶稣对外部世界的王权,他对万事的无谬的掌管,证明了他真正的神性。

6)在历史过程中,不仅是过去,也包括现在,基督的一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证明了他的神性。

来自个人经历的证据:

7)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当他们信靠基督得救的时候,他们就与他相遇,就认识他,不是作为一个受造物,而是作为他们的主和上帝(参考约20:28)。

步骤3:向不信者指出,他之所以无法认识到这些论证的可靠性,就是因为他在宗教上所信奉的是他个人的独立性。

2.以愚治愚

以愚治愚的护教方式就是向非基督徒说明,他所接受的就是他自己的标准,没有其他出路。

步骤1:向非基督徒指出,他之所以反对基督的神性,是因为他所信奉的就是个人的独立性,而他所信奉的这种独立性是无法得到支持的。

步骤2:非基督徒所持守的特定立场使他无法认识真理。

绝对明确的立场:

“基督既是上帝,又是人,这是不可能的。”

1)信徒必须向非基督徒指出,他的反对意见是无法得到支持的。他不能了解全宇宙,更不用说认识上帝了。他要作出这种明确的陈述,必须完全地了解世界和认识上帝才行。

2)你是谁呢?你既没有见过耶稣,也无法见到耶稣,怎么就能检验基督对其神性的主张是否属实呢?难道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就能断定什么对上帝可能,什么对上帝不可能?

3)既然上帝是一切可能之事的创造者,假如他愿意的话,他肯定能够成为一个人。

“耶稣不过是一个好人而已。”

1)信徒可以指明这种说法的贫乏,方式就是向非基督徒在这个领域中的专门知识发出挑战。不信者肯定无法用历史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立场,除非他胡编乱造。

2)不信者应当认识到,要证明他的立场,他无法搜集到足够的相关证据。

“耶稣是上帝的一个儿子,正如人人都是上帝的儿子一样。”

1)要确知人一半是受造的,一半是神圣的,不信者并没有这样的经历,也不可能对此有充分的经历。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事实恰恰相反。

2)不信者尤其不能证实耶稣如每个人一样,不过是上帝的儿子而已。基督绝没有这样说过。圣经明确地说,他是上帝独生的子,与他人截然不同。这种不信是没有任何依据的。

完全不确定的立场:

“我们无法知道基督是不是说过他是上帝,更无法知道他是否真是上帝。”

1)应当向不信者指出,他对圣经已经历史证据的可信性作出了非常武断的主张。

2)不信者应当意识到,他无法用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立场。

步骤3:应当向非基督指出,他的立场之所以徒然无益,就是因为他所信奉的就是自己的独立性。要信靠基督,他必须放弃他的这种对自我独立性的信奉。

2.基督的复活

在早期传福音的时候,在许多时候,一个争议点就是基督从死里复活的教导。基督的复活对于基督教而言是生死攸关的,若是基督没有复活,基督教就没有使人出死入生的改变。

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作好准备,捍卫基督复活的教义。

(1)据理力争

步骤1:基督徒应当承认,他相信基督复活,他的这种相信是他的宗教信仰的一个基本方面。

步骤2: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基督的复活是一个事实。

来自圣经的证据:

1)所有的福音书都记载了复活之事,作为耶稣是君王也是救主的宣告。

2)保罗记载了众多目击基督复活之的见证,并认为这是基督教信仰的一个支柱(林前15:1-24)。

3)耶稣预告了他的复活(太16:21)。

4)旧约也预告了基督的复活(徒2:25-36;赛53:10-12;诗16:10)。

来自外部世界的证据:

5)只有基督复活了,才能说明为什么使徒们从失败转向热心宣教。

6)目击者的见证是历史性的资料,为基督的复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证据。

来自个人经历的证据:

7)世上许多人知道基督确实复活了,因为他们晓得基督仍然活泼地与他们同在。

步骤3:基督徒应当说明,这些论证之所以不能说服不信者,原因就在于不信者坚持相信个人的独立性。

(2)以愚治愚

步骤1:必须向不信者指出,他对个人独立性的信奉得不到合理的证明。这种信奉没有任何坚实的基础。

步骤2:非基督徒所提出的具体的异议都是徒然的,也是自相矛盾的。

绝对明确的立场:

“耶稣在十字架上并没有死,他也绝没有复活。”

1)要证明这一反对意见,不信者无法提供必要的证据。

2)圣经上的记录一再明确耶稣确实死了(太15:44-45)。

3)不信者必不能够提供一个确实有依据的异议。

“耶稣的复活是使徒们编造的一个神话。”

1)不信者无法为他的这种观点确定性的证据。

2)他的观点不过是个人的臆测。

“某人死了,再活过来,这是不可能的。”

1)信徒可以指出,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事情并没有彻底的科学的解释。

2)非基督徒提出异议所依据的科学方法,无法成为判断真理的标准。

3)如果上帝确实存在,他使某人从死中复活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4)要晓得耶稣不可能复活,不信者并没有足够的证据。

完全不确定的立场:

“虽然我们无法确定,但确实有理由怀疑复活之事。”

1)信徒应当向非基督徒指出,他的立场是明确与基督教对立的,因为哪怕是一霎那的时间质疑复活之事,也就是否定基督。

2)非基督徒无法提供充分的证据,来确证基督的复活确实是可疑的。

3)没有任何理由去怀疑复活。

步骤3:不信者一旦反对基督复活的确定性,所暴露出来的就是他自己也需要救恩。

复习题:

1.用据理力争的方式护教有哪三个基本步骤?用以愚治愚的方式护教呢?
2.你如何据理力争:
(1)上帝真的存在吗?
(2)上帝真的美善吗?
(3)基督真的是上帝吗?
(4)基督真的复活了吗?
3.你如何用以愚治愚的护教方式回应以下命题?
(1)“我们无法确证上帝是否存在。”
(2)“没有上帝。”
(3)“世上的邪恶太多了,不可能有上帝存在。”
(4)“死人是不能复活的。”

第十二课 为真道争辩(2)

对于基督教的观点,不信者所提出的反对意见五花八门。在本课中,我们继续探讨某些典型的案例,并对如何辩驳提出建议。

一.对圣经的反对意见

在向不信者宣教护教时,争议的核心问题往往是圣经的权威问题。如果基督徒经常运用“据理力争”的护教方法辩论,非基督徒就会意识到基督徒是从圣经中寻找各种答案的。信靠耶稣基督的人对圣经的可信性是毫不置疑的,他把圣经视为上帝的话。

1.圣经的权威

在某些情况下,即使不信的人,在表面上也对基督徒所主张的圣经的权威性表示认可。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信者会问基督徒:“为什么你认为圣经是上帝的话?为什么我也应当接受呢?”基督徒必须作好回答这种问题的准备。

(1)据理力争

步骤1:基督徒应当承认他之所以相信圣经是上帝的话,是因为他对耶稣基督的信靠。

步骤2:应当举出基督徒相信圣经是上帝的话的证据。

来自圣经的证据

1〕圣经是上帝所默示的,圣经中的话语都有来自上帝的权威(提后3:14-17)。

2〕相信这笔之于书的上帝话语,是圣经中明确的吩咐(林前14:37;约5:47;路16:31;约壹4:6)。

3〕为了他的子民的缘故,上帝应许在世世代代中保守他的话语(太5:17;约10:31;赛59:21;诗111:7,8)。

4〕新约的作者引证旧约圣经,作为无谬的权威的指南。

5〕新约认可旧约,并宣告本身也有同样的权威(提前5:18;彼后3:16)。

6〕作为基督徒,我们接受圣经为上帝的话,不能用其他任何更高级的标准来判断。是上帝的话语本身就是权威,它的证明只能来自圣父、圣子、圣灵。

7〕从基督徒的观点来看,圣经教导中表面上看来难以解释的地方,都来源于我们对世界或圣经本身的误解。问题并不在于圣经本身。

8〕我们的信心是:当我们殷切地寻求对圣经的理解时,上帝的圣灵会亲自教导我们。虽然我们在许多事上不清楚,但上帝的圣灵会光照我们,使我们明白圣经中的很多地方。

来自外部世界的证据

9〕在过往的许多世纪中,圣经对西方文明的形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0〕在历史上,旧约和新约的经文保守是非常精确的。

11〕从来没有人证明在圣经的教导和真实的世界之间有任何的矛盾。事实上,科学调查一再证实圣经的真实性。

来自个人经历的证据

12〕基督徒之所以接受圣经是上帝的话语,是因为圣灵同他们的心证实圣经本身的主张是真真确确的。

13〕当我们通过福音的信息而信靠基督时,我们就开始听到圣经中上帝的声音,并予以遵从。随着我们在信心生活中的成长,圣灵也一再给我们印证。

14〕当然,我们之所以知道圣灵的印证,是因为接受基督为我们的救主,而基督又是父所差来的。同时,借着圣经的见证,我们认识圣父、圣子和圣灵。他们是互为见证的。

步骤3:应当向不信者指出,他之所以不接受这样的证明,是因为他所信靠的是他自己的独立性。

(2)以愚治愚

步骤1:应当向不信者指出,他之所以不接受圣经的权威,是因为他所相信的是自己的权威性,而他这种对自己的权威的信靠是没有合理的根据的。

步骤2:也可以指出,不信者反对圣经的权威性的具体的论证,是自相矛盾的。

绝对确定的主张

“圣经是自相矛盾的。”

1〕不信者并没有对圣经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他也没有对其他的相关资料进行彻底的调查,他所认为的圣经中自相矛盾的地方,可能只是一种误解。许多不信者所声称矛盾的地方,略加深思,就知道原来是和谐的。

2〕不信者不可能详细地考察圣经和所有有关的资料,穷尽所有可能的解释。可能在他所没有研究到的解释中,他所谓的矛盾就消解了。

3〕除非他能够绝对确定地说圣经中有矛盾的地方,他就不能排斥圣经的权威性。

“圣经与历史矛盾。”

1〕非基督徒并没有充分地考察圣经考古学和有关的历史,他无法确定地知道他对历史研究或圣经的解释是无误的。这样的例证有很多,较早的研究表明圣经的记载与实际的历史不相符,但后来却发现,是人们对历史的研究搞错了。

2〕历史学家不可能做到确定无误地知道自己对考古发现的解释是正确的、他并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的解释。

3〕既然不可能有确定性,不信者就不能确定地排斥圣经的权威性。

“圣经完全是个神话,不合乎科学。”

1〕非基督徒并并没有对神迹奇事的真实性问题作过充分的调查研究,也不可能做到。所以,不信者并不能明确地断言神迹奇事是不可能存在的。他所知道的就是,这些神迹奇事或许真的像所记载的那样发生过。

2〕要否定神迹奇事的真实性,就必须对每一个神迹奇事作出详尽的分析,并对宇宙中所发生的每一件事作出详尽的解释。这两项要求都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而明确地否定圣经的权威性,是不可能的。

完全不确定的主张

“圣经太模糊了。”

1〕必须向不信者指出,他并没有充分地研究过解释圣经的问题。任何文献都有不同的解释方式。但文献本身仍然有其确定的信息。譬如说,李白有句名诗:“燕山雪花大如席”,是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来形容燕山雪花之大。有不会欣赏诗歌的人说,李白所写的诗与事实不符。但问题并不在于李白的诗歌有问题,而是批评的人不会通过欣赏文学明白其意境。许多人在解释圣经的真意时,也经常是如此。

2〕非基督徒并没有考察所有的解释,他不能确定地说圣经是模糊不清的。而且,圣灵光照基督徒,使他们真正明白圣经的意思。非基督徒并没有理由对此予以否认。

“随着时间的流逝,圣经的原初文本已经丧失了。”

1〕必须向非基督徒指出,他并没有考察过所有今天仍然存在的文本证据。他没有资格怀疑文本批判学。所以,他不能假定圣经的原初文本不在了,就否定圣经的权威性。证明圣经的权威性的证据多而又多。

2〕在圣经文本的权威性上,保护圣经是上帝的应许,不信者并不能确定地证明上帝的应许不成立。

2.其他宗教典籍

基督徒主张圣经就是上帝的话。很多时候,非基督徒争辩说,《古兰经》、《摩门经》等等,也主张是上帝的话。如果仅仅主张圣经是上帝的话,就太独断了,也不公平,因为其他宗教典籍也和圣经一样主张自己的权威性。不管形式如何,不信者所问的无非就是:“既然其他宗教典籍也主张自己是神启的,为什么基督徒不一视同仁,全部接受呢?”

(1)据理力争

步骤1:基督徒要坦率地承认,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以他对基督的信靠为基础的。

步骤2:对于圣经的独特性,基督徒可以从几种方式来回答。

来自圣经的证据

1)圣经警告我们,会有假先知出现,声称自己是来自上帝的(太24:24)。圣经甚至警告我们会有假冒的经书出现(帖后3:17)。基督徒要根据圣经对各种声音和经书作出判断。

来自外部世界的证据

2)基督教的根基来源于犹太教和拿撒勒的耶稣。作为一个犹太人,耶稣是接受旧约圣经为上帝的话。作为新时代的弥赛亚,他吩咐他的门徒监督新约圣经的成典。正如耶稣是独一无二的上帝,圣经也是独一无二的上帝的话。

来自个人经历的证据

3)基督徒并不是独立选择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为经文的,是上帝亲自说服他信靠圣经。不信者如果归信基督,他也会心服圣经的权威性。

步骤3:应当向不信者指出,基督徒根据圣经真理来为圣经辩护,并不能激发不信者也相信,因为不信者所信靠的是他自己的独立性。

(2)以愚治愚

步骤1:基督徒应当向不信者指出,他的反对意见是基于他对自己的信赖,是没有根基的,也无足轻重。

步骤2:有时候,证实不信者某一特定的观点是虚妄的,会更有益处。

绝对确定的主张

“任何宗教书籍都没有什么权威性。”

1)向不信者指出,他并没有考察所讨论的问题的各个方面。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宗教,他并不是一个这方面的专家。对于圣经的知识,他并不完全了解,不用说其他宗教典籍了。

2)既然非基督徒是有限的,他无法排斥圣经的独特性。

“只有我的宗教典籍才有权威性。”

1)不信者可能是一个异教组织的成员,有自己的宗教典籍。无论如何,非基督徒并没有考察过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而且也不可能做到这样。

2)因此,不信者离开真正的上帝,独立自主,无法确信自己的宗教典籍的权威性。

完全不确定的主张

“我相信,我们不应当说一个宗教的典籍优于其他宗教的典籍。”

1)这样的不信者,一般都是试图保持中立,对持守各种宗教的人一视同仁。然而,基督徒要向他指出,他这样的主张并没有根据。他并没有足够的经历,可以证明圣经不优于其他的宗教典籍。

2)非基督徒不能以此否定圣经的独特性,因为他自己的观点是没有依据的。

步骤3:基督徒应当向不信者指出,他的这种立场没有什么作用,因为他所信赖的是自己的独立性。这种思维的困境是来自上帝的审判。唯一的逃脱之路就是悔改归信耶稣。我们在此并没有函盖非基督徒可能提出的所有反对圣经的意见。但比较重要的事项,我

们都涉及到了。在这些事项上,基督徒护教者要能够护卫基督教的立场。

二.对人的反对意见

在非基督徒对基督教立场的反对意见中,另外一类就是对人的主张。在关于人的看法上,有三个最常见的问题。

1.人的罪性

基督教关于人的罪性和审判的教义,常常引起非基督徒的反对。不管具体形式如何,不信者所问的问题总是如此:“为什么我要相信人有罪呢?”

(1)据理力争

步骤1:基督徒应当公开承认:他对人的罪性的看法,是基于他对基督的信仰,他相信基督是自己的主和王。

步骤2:基督徒关于人的罪性的证据是很明显的。

来自圣经的证据

1)圣经教导说,所有的人在亚当里都犯了罪(罗5:12)。

2)所有的人都因为违背上帝的律法而亲自犯了罪(罗3:23)。

3)即使那些从来没有听到基督福音的人也犯了罪,处在上帝的审判之下(罗1:18)。

来自外部世界的证据

4)假如我们考察人类历史,就不难看到罪的影响。人类历史充满了战争、谋杀、暴力和仇恨。虽然没有人恶到哪里去,也有些人比其他人好,但所有的人都是在叛逆上帝。

来自个人经历的证据

5)每个基督徒都从自己归信的经历知道,人确实是有罪的。

步骤3:应当告诉不信者,他之所以对这些证据不以为然,是因为他所信赖的是自己的独立性。

(2)以愚治愚

步骤1:指出不信者对自己的独立性的信赖是没有根据的。

步骤2:非基督徒的特定的反对意见,只不过是否认真理,并没有什么作用。

“我认为所有的人心地都是善良的。”

1)要向不信者指出,他并没有考察关于人性的所有证据。有无数的例证表明人的邪恶。

2)向不信者指出,他对人心并没有充分的了解,他不能确定地说人心基本上是善良的。

3)既然他对自己的主张并不能确定,他就不能以此来反对基督教对人的看法。

“有些人是善良的,有些人是邪恶的。”

1)基督徒应当向不信者指出,他对宇宙的认识并不是全面的,他不能独立地判断谁是善良的,谁是邪恶的。所以,他的主张是没有依据的。

2)如果说有些人是善良的,有些人是邪恶的,不信者必须有绝对的确定性才行。然而,因为非基督徒拒不顺服上帝,他是无法达到这种绝对的确定性的。

完全不确定的主张

“说人有罪,实在是傲慢之极。”

1〕基督徒应当向不信者指出,他的观点并不是客观中立的,他也有自己的信念。他这种书法也是非常确定,不折不扣的。

2〕不信者不能确定地说我们对人性不应作出任何的判断。他无法收集到足够的证据支持他的观点。

步骤3:应当挑战不信者放弃他自己的信念,归信主耶稣基督。

2.人的责任

另外一个不信者经常提出的反对意见,就是上帝的主权与个人的责任。不信者常常会说:“如果上帝主宰一切,那么世上的罪也是他的责任,不是人的责任。”

(1)据理力争

步骤1:基督徒的立场是源于他对基督的信靠。

步骤2:圣经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简洁明了,虽然经常被人误解。

来自圣经的证据

1〕上帝主宰一切,为他自己的目的和荣耀而运行万物(罗11:36;弗1:11)。

2〕作为万有的创造者,上帝是人的合法的审判者。

3〕人违背上帝的律法,犯罪得罪了上帝,上帝对一切违背他的律法的人,都同样施行审判(罗2:12)。

4〕在这些事情中,受造之物是无权质问上帝的公义和智慧的(罗9:19-21)。

5〕上帝对万有的主宰与个人的责任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后者的基础。假如不是上帝主宰一切,他就无法让人承担责任。人之所以应当向上帝交出自己的帐本,就是因为上帝是主权的上帝;人应当顺服上帝,上帝是万有的主宰。再者,人生之所以有意义,也是因为主权的上帝已经为人生命定了意义。不管我们有什么责任,都是根基于上帝的主权,而不是与上帝的主权无关。没有上帝的主权,人就没有责任(腓2:12,13)。

来自外部世界的证据

6〕历史清楚地表明上帝的主权和个人的责任。上帝运行万事,使一切在基督里臻达高峰。但在历史上大大小小的人物身上,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人的代理作用。

来自个人经历的证据

7)基督徒晓得个人的责任是基于上帝的主权。基督徒与上帝的关系是顺服的关系,顺服上帝的主权,合乎上帝的旨意。没有主权与责任的概念,基督徒世界观就不可能成立。

步骤3:证明非基督徒之所以不接受这样的主张,是因为他所信赖的是自己的独立性。

(2)以愚治愚

步骤1:不信者对个人独立性的信赖,是没有合理的依据的。

步骤2:非基督徒所主张的立场,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就可以被驳倒。

绝对确定的主张

“如果上帝定我们的罪,他就不公平。”

1〕基督徒应当向不信者指出,他并没有考察关于上帝的公义和公平的一切解释。事实上,可能有一种解释,而主张解释他还没有接触到。因此,他的主张是不确定的。

2〕不信者并没有资格来判断上帝是否公平。他对这个世界上的事情还不确定,更不用说对关乎上帝的事情了。

“上帝既然是爱,他是不会定人的罪的。”

1)上帝的爱与上帝让个人承担责任,并不矛盾,这是不信者无法知道的。

步骤3:应当挑战不信者放弃他对自己的独立性的信赖。

不管是什么情况,非基督徒反对基督教关于上帝的主权和个人的责任的主张,但他的反对意见既没有根据,也缺乏任何有效的理由。

在本节课中,我们所观察的一些争论涉及基督徒对圣经和人的观点。此处只是抛砖引玉,略举数例。然而,如果基督徒心中记住此处所提及的基本的护教架构,就不难处理所遇到的大多数反对意见。

复习题

1.据理力争有哪三的步骤?以愚治愚有哪三大步骤?
2.对以下的问题,你如何采取据理力争的策略:
(1)圣经是上帝的话吗?
(2)与其他的宗教典籍相比,圣经是独特的吗?
(3)所有的人都有罪吗?
(4)上帝的主权和个人的责任协调吗?
3.对以下的这些反对意见,你如何使用以愚治愚的策略?
(1)“圣经是自相矛盾的。”
(2)“圣经与历史矛盾。”
(3)“圣经不是上帝的话,因为它也是人写的。”
(4)“圣经充满神话故事,不可能是上帝的话。”
(5)“圣经模糊不清,不可能是上帝的话。”
(6)“通过翻译和传递,圣经已经失落了。”
(7)“宗教典籍有很多,圣经只是其中的一本。”
(8)“任何宗教典籍都不具备上帝的权威。”
(9)“只有我的宗教典籍,才有真正的权威。”
(10)“我们不当说一本宗教典籍优于其他宗教典籍。”
(11)“我认为所有的人都心地善良。”
(12)“有些人善良,有些人邪恶。”
(13)“我认为主张任何人有罪,都是傲慢的。”
(14)“如果上帝定我们的罪,他就不公平。”
(15)“上帝既然是爱,他就不会定人的罪。”

第十三课 为真道争辩(3)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所考察的是如何回答非基督徒经常提出的一些反对意见。在对世界的看法上,在主张人对信仰的需要上,不信者也是常有异议的。在本节可中,我们考察在这两个方面的护教问题。

一.关于世界的反对意见

世界的本原和命运,是大多数人都关心的问题。基督徒对此有清楚的立场,必须加以辩护。在这些问题上,即使从不信者自己的标准来看,他们所知道的也非常有限;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已经作好了接受基督教的准备。

1.世界的本原

圣经关于创造的教义,对基督教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自从达尔文的时代以来,各种形式的进化论是科学思想的主要信条。结果,在创造与进化的问题上,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经常起争议。不管具体形式如何,不信者的质疑总是如此:“既然证明进化论是真实的,我为什么还信基督呢?”

(1)据理力争

步骤1:基督徒应当承认他对进化论问题的主张是根据他对基督的信仰。

步骤2:基督徒关于创造论的主张,与当今世界上流行的各种进化论,有着剧烈的冲突。不管涉及的是什么问题,都纹丝不动是困难的,但在某些观念上,每一个基督徒都应当毫不犹豫,决不妥协。对于这些方面,基督徒要提出自己的证据。

来自圣经的证据

1)上帝创造世界。宇宙并非不是偶然形成的(创1:1)。

2)世界的次序是由上帝的确立的,并由上帝维系的(创1:2)。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的,都处在上帝的主宰之下。

3)人有上帝的形像,人类和动物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来源上不同(创1:24,25;2:7),在他们各自的关系上也不相同(创1:26-30;2:20-23)。人类与动物的祖先并不相同。

4)追求真知识的真科学绝对不会因为所谓的“科学的证据”而否定圣经。真科学总是坚持圣经的绝对权威,并以圣经为根据,解释似乎与圣经矛盾的科学证据。

5)不同生物之间确有类似之处,但这并不是说他们有共同的祖先,而是说他们有共同的创造者。正如画家的作品彼此有共同的特征一样,上帝在造的一切也有彼此类似的地方。

来自外部世界的证据

6)很多著名的科学家,也是基督徒,他们考察用以证明进化论的各种科学证据,却得出相反的结论。

7)支持进化论的证据离得出结论还相差颇远。

来自个人经历的证据

8)基督徒人生自己的上帝,他知道自己不是动物,他有上帝的形像。

9)基督徒也深深知道是上帝主宰一切,而不是偶然主宰一切。

步骤3:基督徒应当向不信者指出,不信者之所以对这些证明不以为然,是因为他所信赖的是自己的独立性。

(2)以愚治愚

步骤1:应当向不信者指出,他对自己的独立性的信赖,并没有任何合理的根据。

步骤2:在回答不信者针对进化论所提出的问题时,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我们在此只是提出几种。

1〕向不信者指出,他并没有考察所有的支持或反对进化论的证据。

a〕一般性地批判这进化论与创造力的问题上,所谓的科学主张并不是完全可信的。

b)指出那些相信进化论的科学家所相信的是各种各样的无法在科学上得到证明的东西(比如,世界是由偶然主宰的;人和动物有着共同的祖先等)。

c)向不信者指出,在所谓的进化的链条中,中间是如何连续的,并没有化石证据。对此,那些不信耶稣的科学家提不出合理的解释。

2〕再者,基督徒应当提醒不信者,科学家无法考察所有的证据,有一天,他们或许会改变自己的观点。科学家改变自己持有的观点,这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因此,进化论仍然被称作“理论”,即使那些主张进化论的人也是如此,而且进化论本身也有不同的主张。

3〕不信者的观点完全不确定,他不能明确地反对基督教的观点。

步骤3:质疑非基督徒对自己的独立性的信赖。

2.关于世界的结局

不信者反对基督教对世界起源的看法,当然也决不接受基督徒对世界的结局的主张。非基督徒经常嘲笑基督徒:“为什么我非得相信有世界末日的审判呢?”

1.据理力争

步骤1:基督徒对世界末日的看法是由他对基督的信靠决定的。

步骤2:关于世界末日审判的问题,从据理力争的护教角度出发,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我们在此仅举两例。

来自圣经的证据

1〕圣经清楚地宣告,世界末日是有最终的审判的(太25:1;来9:27)。

2〕圣经记载了很多上帝对人施行审判的例子,这是圣经末日最终审判的预示。

来自外部圣经的证据

3〕世界体系正在走向祝福和审判的顶峰。

来自个人经历的证据

4)基督徒一信主的时候,就开始认识到未来的审判肯定会发生的。

步骤3:不信者之所以对这些证据觉得不以为然,是因为他所信靠的是自己的独立性。

2.以愚治愚

步骤1:不信者对自己的独立性的信赖是没有合理的解释的。

步骤2:基督徒要向不信者证明,他对基督教立场所提出的反对意见,自相矛盾,是徒然的。

绝对确定的主张

“没有来生,所以没有审判。”

1)不信者并没有调考察所有的支持和反对来生的证据,特别是最近有很多人所经历的濒死经历;

2)没有来生,这只是不信者的猜测。他没有死过,并不能真正考察所有的细节和相关的证据。

“人在今生就经历地狱,所以没有将来的审判。”

1)应当向不信者指出,他并无法确定无疑地提供指出这种观点的证据。

2)再者,不信者的观察角度是有限的,他没有资格决定将来不信的罪当受什么样的审判。

“没有审判,有的只是各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是因为战争、污染和人口过多导致的。”

1)上帝是世界的主宰,他保守这个世界,使世界性的毁灭不至发生。不信者并没有充分的经历,确定无疑地排斥基督教的这一观点。

2)即使不信者是正确的,他的观点也不排除基督教的观点。

“没有审判,人类很快要进入乌托邦了。”

1〕向不信者指出,他的这种信念是盲目的。他对这样的事情,并不确定。

2〕提醒不信者,人的罪证到处可见,乌托邦的概念站不住脚。

3〕向不信者指出,他无法完全经历这种事情,所以也无法确定真的如此。

完全不确定的主张

“人死后的事情,是不可能知道的。”

1)应当向不信者指出,他对人死后到底如何,并不是保持沉默。他是在绝对确定地主张他的那种立场。

2)如果真的如此,不信者就不能这样说了。如果我们真的对来世是一无所知的话,那我们就无法知道我们是一无所知。

很显然,非基督徒反对基督徒关于将来审判的主张,是没有任何的根据的。只有基督徒的观点可以站立的稳。

二.否定人对信仰的需要

基督教的福音信息向不信者提出了相信的要求。一方面,基督教信仰要求人确信上帝所启示的真理。每个人都要独立地毫无疑问地确信上帝的话语。另一方面,基督教信仰也要求我们承认自己的有限性,在那些没有启示的事情上,在我们所不理解的事情上,谦卑地信靠上帝。基督徒承认:创造者与受造物的区别,使他们依赖性地不确定。因此,福音所要求的是确定与不确定的和谐。不信者在绝对的确定和完全的不确定之间摇摆,他们经常反对人对信仰的需要。他们拒绝上帝,对人认知的能力就没有信心。这种困境是不可避免的。不信者摆脱这一困境的方法之一就是,或者主张确定,或者主张不确定,对确信则置之不顾。所以,非基督徒反对基督教关于信仰的观点,一般以两种方式进行。一是主张绝对的确定,反对基督徒的不确定;二是主张完全的不确定,以此来反对基督徒的确定。我们将详细考察这两种反对意见,因为不信者对基督教真理的否定都是按这两个方向开展的。

1.基督徒的不确定

不信者从自己的确定立场,来质疑基督徒的不确定,具体的方式有很多种。一般来说,不信者认为信仰是不合乎理性的,在理智上是无法接受的。他确信自己不能接受基督教,因为其中有太多的事情要靠信仰来接受才行。如果基督教不要求人接受超出理解力和逻辑推理的事情,他当然会成为基督徒。否则,他就会说:“我为什么接受基督教呢?信仰是幼稚的事。”

(1)据理力争

步骤1:基督徒应当承认,他有关信仰的观点是来自他对基督的信赖。

步骤2:用据理力争的护教方法来批驳这种反对意见,就是把基督徒关于确定的主张讲解明白。

来自圣经的证据

1)一些事情对人来说是隐秘的(申29:29)。

2)惟独上帝知晓一切(诗33:13-15;139:2-12;147:5;代下16:9;耶17:10)。

3)在那些上帝所启示的解释不了,也与人的智慧抵触的事情上,上帝是可信靠的,而且也必须信靠上帝。再者,这些事情虽然我们不晓得,但上帝是完全知道的,我们要信靠上帝有正确的认识能力。

来自外部世界的证据

4)有史以来,人类一直探求知识,人的有限性使他无法得到完全的知识,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这表明人确实需要圣经中所启示的无所不知的上帝。

来自个人经历的证据

5)人归信基督之后,就晓得自己不能知晓一切,在未知的事情上,需要信靠上帝。

步骤3:应当向不信者指出,他之所以不接受这些证明,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独立性的信赖。

(2)以愚治愚

步骤1:应当指出,不信者对自己的独立性的信赖,是没有合理的根据的。

步骤2:用以愚治愚的护教方法,向不信者证明他对信仰的主张是自相矛盾的。

1)应当向不信者指出,他不可能无所不知。既然要反对基督教的观点,他必定对自己具有盲目的信心。

2)不信者反对信仰,本身所依据的就是一个信仰的预设,他是打着信仰反信仰。

3)不信者反对基督徒对信仰的看法,也是在反对自己的主张,因为他的主张也需要信仰。事实上,基督教所信仰的是上帝,不是盲目的信仰,而是确定的信仰,不信者对信仰的反对用在他自己身上恰恰合适,因为他的立场就是盲目信仰。

步骤3:应当挑战不信者放弃他对自己的独立性的信赖。

2.基督徒的确定

非基督徒往往也从自己完全不确定的立场,来反对基督徒对信仰的主张。在这种情况下,不信者决不相信基督,因为如果相信基督,就会有很多的事情非得确定无疑地相信方可。他相信基督教信仰的教义绝不是确定的。不信者的质疑往往是:“那么太教条化了。”

(1)据理力争

步骤1:基督徒应当承认他的观点是源于他对基督的信靠。

步骤2:适宜的辩解有数种。

来自圣经的证据

1)上帝在圣经中启示了他自己(提后3:16)。

2)基督宣告他是通向父神的唯一中保(约14:6)。

3)上帝的真理永远长存(彼前1:24-25)

4)上帝所说的话,应当作为无谬的权威接受(申29:29)。

5)虽然人不可能完全了解世界,但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了解世界,因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并处在上帝所命定的框架和次序中。

来自个人经历的证据

6)信基督的人知道上帝所说的话是可靠的,应当作为绝对的权威来接受。

步骤3:基督徒应当向不信者指出,他之所以对这些证明不以为然,是因为他所信赖的是自己的独立性。

(2)以愚治愚

步骤1:指出不信者对自己的信靠没有合理的根据。

步骤2:不信者的立场自相矛盾,站立不住。

1)应当向不信者指出,要确知基督教真的教条化,他拿不出充分的证据。

2)不信者指责基督徒教条化,他也是一样。因此,他是在反对自己的立场。

3)非基督徒持守其不确定的立场,而这种不确定则是建立在对其盲目信仰的确定上的。

步骤3:基督徒应当挑战不信者放弃对自己的独立性的信赖,这种对自己独立性的信赖使他在思想上处于左右两难的困境中。

非基督徒的确定性 非基督徒的不确定性

基督徒的确定性 基督徒的不确定性

图25

因此,不管非基督徒如何从他们“绝对确定”的角度,还是从“完全不确定”的角度,来反对基督徒的信仰,他们的观点都是作茧自缚,自相矛盾,站立不稳(见图25)。

复习题

1.据理力争的护教方法有哪三大步骤?以愚治愚的护教方法有哪三大步骤?
2.对以下问题,你如何采用据理力争的护教方法:
(1)世界的本原?
(2)世界的结局?
(3)信仰的确定性?
(4)信仰的不确定性?
3.对以下反对意见,你如何采用以愚治愚的护教方法?
(1)“进化论否定了基督教。”
(2)“没有审判这一说。”
(3)“基督教太幼稚了。”
(4)“基督教太教条化了。”

第十四课 一个护教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吴防卫。他听人传福音,就接受了耶稣为他生命的救主,只是他不太会为信仰辩护。信了耶稣之后,吴防卫心中充满了喜乐,而且非常火热,要传福音给别人。他就去拜访邻居夫妻,多疑的淮一傅和固执的兹信琦。走进他们的庭院,吴防卫就想起了他们一同度过的许多夜晚。那时,吴防卫还不信主耶稣,他们在一起总是嘲笑邻居中信耶稣的人。吴防卫希望兹信琦和淮一傅一家人都能慢慢晓得基督里的新生命,这新生命是他白白地得来的。兹信琦和淮一傅已经听说吴防卫归信了什么“新的宗教”。当他们欢迎吴防卫进门的时候,就已经打定主意,要让吴防卫明白回头是岸。一场冲突是在所难免了。吴防卫想方设法告诉这对夫妻,他们需要接受基督的救赎,但是,说到每一个地方,兹信琦和淮一傅都会打断,表示反对。

兹信琦大声地说:“其实,你并没有真正相信你的宗教是真的,对吧?讨论宗教真是荒唐。你我都知道,基督教是不合乎科学的迷信。别再这样了,吴防卫!不要期望我会相信这无法证实的东西。”

吴防卫感到非常惊奇,因为他自己信主的时候,并没有遇到这样的困扰。“也许这只不过是兹信琦的固执而已,”吴防卫自言自语说。

此外,那个淮一傅对福音信息的反映也没有好到哪里。“吴防卫,我知道你是真心实意的,你的心意也是好的。但是,我认为对宗教之事无法确定。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宗教,我们无法决定哪一个宗教更好,”淮一傅说。“你说要与上帝同在,必须信靠耶稣。你这样说,也太自高自大了,而且也是心胸狭窄,不宽容别的宗教。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要更谦虚一点。”

淮一傅的反应,使吴防卫不得不思考。“也许我在信靠基督之前,并没有仔细地思考。也许我自己是太固执己见了。”不会辩护的吴防卫垂头丧气、疑惑重重地离开了淮一傅和兹信琦一家。

在回家的路上,吴防卫遇到了他新结识的一位基督徒朋友,名叫石证嘉。石证嘉抱着厚厚的六大本书,他总是带着很多书籍和文件。石证嘉很有头脑,但他总是说:“总是有什么新的事实出现。”吴防卫就把他和淮一傅与兹信琦的交锋告诉了石证嘉,石证嘉很是同情。他也曾经和很多朋友分享福音,因为对方不信而感到过沮丧。石证嘉劝解说,“你所遇到的问题是,你没有充分的弹药来支持你的见证。要说服不信的人,你要用事实作证才行。”吴防卫和石证嘉就开始谈论证明基督教的证据。石证嘉在各个学科中发现了很多对基督教观点极其有利的证据。事实上,石证嘉积累了一大堆支持基督教的证据,越攒越多。石证嘉的自信使吴防卫万分惊喜,他就邀请石证嘉一起重访淮一傅和兹信琦一家。

淮一傅和兹信琦在此见到吴防卫很高兴,也欢迎石证嘉一起到他们家中。吴防卫介绍石证嘉,说他是一个“晓得事实根据的基督徒”。淮一傅和兹信琦都为此感到高兴。现在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吴防卫的思想了。

“吴防卫告诉我说你们不是基督徒,”石证嘉开始谈话。“你们不相信基督,是不是有什么特别原因?我发现有很多的事实表明基督教是合理的信仰。”

石证嘉首先列举了上帝存在的证据,开始读给兹信琦听:“首先,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有某种上帝存在。其次,因果律显明世界的存在必然有一个神导的起因。第三,宇宙的次序表明有一位上帝存在,他是宇宙次序的设计者,”石证嘉很有信心地一一道来。

固执的兹信琦指着房间里的书架说,“你不知道这些证明都过时了吗?很早以前都被人否定了。你不能因为有许多人相信上帝的存在,就证明说上帝确实存在。有史以来,人们相信的东西多着呢,后来都证明是错误的。另外,谁说世界必须有一个神导的起因?因果律本身就是值得争议的,即使我们暂时不管因果律如何,从逻辑的角度而言,世界的终极原因并不是上帝,而是物质。再者,世界的涉及可能来自偶然的组合,或者众神们努力的结果,为什么非得是你所称的上帝呢!假如你没有更好的解释,我担心你的事实并没有什么说服力,石证嘉。”

石证嘉有点灰心,他转向淮一傅。淮一傅说:“石证嘉,我不像兹信琦那么确定,但我确实知道你的证明也是不确定的。要知道上帝是否存在,并不容易。支持上帝存在的证据,我见到过;不支持上帝存在的证据,我也见到过。我想任何一个诚实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最好还是沉默不言。”石证嘉虽然受到了阻挠,但他并不就此认输。

“为了辩论的缘故,让我们姑且假定有一个神存在,”石证嘉建议说。

淮一傅和兹信琦都表示同意。

“我相信耶稣是道成肉身的上帝,圣经是上帝的话语,”石证嘉争辩说。

淮一傅和兹信琦回应说,“你有什么证据来支持你的这些主张呢?”

石证嘉说:“耶稣宣告他就是上帝,他不是疯子,也不是骗子。所以,他必定是上帝。”

兹信琦沉不住气了,她说:“石证嘉,我不是疯子,也不是骗子,如果我确信我就是上帝,并且这样宣告,难道这就证明我是上帝吗?另外,很多著名的历史学家都在争辩耶稣是不是真有其人。如果真有其人的话,他是不是真的自己宣告是上帝,还是一个问题。你不能因耶稣自己宣告是上帝,就证明他是上帝。你最好还是去找更有说服力的事实来作证,石证嘉先生。”

“复活的事实如何?”石证嘉回答说,“那坟墓是空的,这当然证明耶稣是上帝了!”

兹信琦争辩说:“首先,要说耶稣确实复活了,你需要提供更多的证据来说服我。我想,如果耶稣不是上帝,就会有更合理的解释。”

“我也不赞同你的说法,石证嘉,”淮一傅承认。“宗教神话多的是,令人不可置信,不可能知道哪是真的,哪是假的。”

石证嘉几乎绝望了,他的语气变得有点强硬:“圣经说这些都是真实的,而且我能证明圣经是值得相信的。圣经中,没有任何的矛盾之处。历史学家和科学家都证明圣经是可信的。圣经本身也宣告是上帝的话。”

“你说什么?”兹信琦争辩所。“我认为圣经中充满了矛盾之处。耶稣是人,同时又是上帝,这合乎逻辑吗?另外,有许多著名的权威人士说,历史、科学和圣经有清楚的不同之处。”

淮一傅也插话说:“我知道你的心意是好的,但是你的证明并不令人心服。”

这时候,吴防卫插言说:“石证嘉,算了吧,你搜集了许多事实资料作证明,但我看,你和我一样辩护不了什么。我想你现在也是黔驴技穷了。”

“确实有点,”石证嘉回答说。“我想,我从来没有遇到过思路如此敏捷的不信者。我们需要回家尽力搜集更多的证据。”

“这有什么用处呢,”吴防卫说。“你自己去搜集事实吧。我看这些事实帮不了我什么。”

这样,他们就向淮一傅和兹信琦道再见,各自回家去了。

次日,不会辩护的吴防卫遇到了号称是“圣经能手”的纪尧真。听前天晚上发生的事,纪尧真说:“我早告诉你就好了。石证嘉搜集事实来证明基督教信仰,他的方法本身就不对。你绝对不会说服不信者相信的。我们所能作的就是传福音,并要求他们相信。”

对吴防卫来说,纪尧真所说的至少一部分是对的。石证嘉的所有事实都无法说服淮一傅和兹信琦。“也许纪尧真是对的。也许对于基督教信仰,我们不应试图辩护什么,只要传福音就够了,”吴防卫心里对自己这样说。“纪尧真,我们一起去拜访淮一傅和兹信琦,看看你的方法是不是比石证嘉方法好,”吴防卫说。纪尧真表示同意,两人就一同出发,准备迎接另一次会面。

“淮一傅和兹信琦,”吴防卫说。“我想让你见见我的朋友,‘圣经能手’纪尧真。”

此时,淮一傅和兹信琦对吴防卫的基督徒朋友有点怀疑了,但他们还是保持礼貌。

“进来,请坐,”淮一傅勉勉强强地说。

纪尧真开始与淮一傅和兹信琦分享他对基督的信仰,说:“我希望你们把石证嘉昨天说的那一套忘记。他想用事实向你们证明基督教,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基督教不是合乎人的理性的,基督教所需要的是信仰。”纪尧真继续说道,“事实上,科学和理性是邪恶的。要认识上帝,你只需要凭着信心相信圣经上所说的就好了。假如我们试图通过思想明白基督的宣告的话,那就永远也无法明白真理。”

“为什么我要信圣经呢?”固执的兹信琦问道。

“你必须相信,因为不信圣经是错误的,”纪尧真回答说。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毋需思考了?”

“是的。”

“我不知道淮一傅怎么想,但我自己确信你们基督徒实在是强词夺理。你和我一样,知道基督教是荒谬的、非理性的,所以你就主张不要思考,不要推理。如果没有一些可信的基础,我是不会相信圣经的,”兹信琦总结说。

“我想我的看法和兹信琦一样,”淮一傅说。“如果对于基督教,我毋需思考推理,我怎能决定基督教正确与否呢?从你的角度来看,一种宗教和另外的宗教一样,都有可能是真实的,关键是信。石证嘉从以事实作证据来说服我们,我们很难接受。你的观点更难于让人赞同。”

这一次吴防卫又很失望,他拉起纪尧真的胳膊,嘟嘟囔囔地说,“算了吧,纪尧真,我们还是回家吧!”

后来,吴防卫遇到了郑二柳,很快他们就谈起淮一傅和兹信琦的事来。

“郑二柳,你知道,”吴防卫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当我知道无法为基督教信仰辩护的时候,我真是失望极了。”

“等一等,”郑二柳打断说。“基督教是可以辩护的,只是石证嘉和纪尧真不知道如何为基督教辩护罢了。圣经也吩咐我们要‘回答各人’(彼前3:15)。”

“我知道我确实相信基督,但淮一傅和兹信琦确实能够使石证嘉和纪尧真的辩解几乎无法立足,”吴防卫回答说。

“是的,我也认识石证嘉弟兄和纪尧真弟兄。他的意图是好的,也很尽力,但他们所用的方法不合乎圣经。我不能保证淮一傅和兹信琦一定能成为基督徒,但我敢保证,合乎圣经的方法会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根据,使他们可以考虑接受基督教的观点。再者,这也能够鼓励你自己,增强你的信心,”郑二柳说得很认真。

“郑二柳,我现在很难相信你所说的,但是,我想我也应当给你一个公平的机会。你的方法到底是什么?”吴防卫问道。

郑二柳就向吴防卫解释了合乎圣经的护教方法,并告诉他在不同的对话环境中,应当如何使用。“首先,你要明白,”郑二柳对吴防卫说,“不管是石证嘉,还是纪尧真,他们在为基督教信仰辩护的时候,都有正确的地方。石证嘉所坚持的是基督教可以用理性来辩护,这是正确的。与不信者辩论,在护卫基督教信仰的一个重要部分。另一方面,纪尧真的主张也很重要。他所高举的是圣经,因为人绝对不能凌驾于圣经之上来裁判圣经。所以,纪尧真把上帝的话语作为不容质疑的权威来向人宣告。”

“但问题是怎样才能把这两种观点结合在一起呢?”吴防卫问道。

“圣经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在《箴言》26:5-6节说:‘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

“我想,”吴防卫高兴地喊道,“一方面,我们讲解圣经真理的时候,要作为不容质疑的上帝的话语来讲解,这样我们就不会和不信者沦为同道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站在不信者的角度来辩论,尽力说服他们。是这样吗?”

“差不多,”郑二柳回答说。“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都要运用理性和推理,前者是据理力争,就是站在基督教的立场,根据圣经所启示的真理和证据来回答对方,而后者则是以愚治愚,从不信者的角度,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破除不信者的盲目自信。”

“好,让我们去看淮一傅和兹信琦吧。”

当吴防卫和郑二柳到底淮一傅和兹信琦的家中时,兹信琦和淮一傅欣然同意可以和吴防卫的朋友再谈一谈。

“吴防卫告诉我,你们两人对于基督教的可信性都有疑问,”郑二柳开门见山。“是不是有特别的原因,使你们不愿信靠基督为你们的救主?”

“当然!”兹信琦说。“我甚至都不相信上帝存在,更不用说信耶稣和十字架之说了。为什么我非得信上帝不可呢?”

“首先,请你知道我对上帝的信仰是源于我对基督的信靠。当我成为基督徒的时候,我就开始意识到上帝的存在,我从前从来没有这样过。”

“好,但这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请稍候!让我先把话说完!我之所以相信上帝存在,是因为圣经一再这样说。事实上,离开上帝的创造,我无法相象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不管我向何处看,我所见到的都是上帝的工作和大能。”

“假如你所能说的就是这些,那你比纪尧真强不到哪里去。你们让我相信不合理性的东西。”

“我明白你所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作为基督徒,从我的观点来看,相信上帝是非常合乎理性的。当然,你不相信,我并不感到奇怪;你所信赖的是独立自主。”

“我不明白你在说什么,”兹信琦反对说。“我所看的只是事实,我所说的就是我所看到的。”

“兹信琦,当我自己有问题,寻求答案的时候,所信靠的是上帝的话语,所仰望的是上帝。但你自己所信靠的是独立思考,并不借助上帝的话语。告诉我,为什么你不信上帝呢?”

“因为信上帝是不合乎科学的。”

“为什么你认为科学是通向真理的道路呢?”

“这是唯一的合理思维的方式,”兹信琦回答说。

“谁觉得这样合理?”

“对我来说!”

“你看,你把你自己凌驾于一切之上,把自己视为真假的最高裁判。这就是你不接受基督教主张的原因。”

“是又怎么样?我决定不信基督教的时候,是自己独立判断的,但你决定相信的时候,不也是一样吗。决定信耶稣,是你自己的选择和决定。”

“不是的,”吴防卫坚持说。“在我成为基督徒之后,我知道信耶稣不是我自己的独立选择,是上帝首先拣选了我,并且使我能够相信他。”

“你之所以这样说,只是因为圣经上这样说。但事实并非如此。”

“你看,你之所以反对基督教的观点,还是因为你所寻求的是独立自主。请容许我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认为你是独立的,不用顺服上帝和圣经,就能晓得真理?”

“因为我认为谈论信靠上帝是荒唐的,”兹信琦说。

“是的,但你之所以认为这是荒唐的,是因为你所信赖的是你自己的独立性。你是根据自己的思路得出结论的。”

“是这样吗?”

“你所信赖的是你自己的独立性,但对此你并没有作出合理的解释。你的推理是一个循环论证,你说你相信你是独立的,因为你相信你独立作出的决定。不管你回答什么,你都无法解释你这种对自己的独立性的信赖,而这种信赖则是你的一切信念的基础。”

“你也是一样,”兹信琦辩解说。

“不一样!我并没有说我自己是最终的权威。上帝是最终的权威。维系我毕生的信念的是上帝。我知道这在你看来也许是愚拙的,但从我的观点来看你的主张是愚拙的,没有一致性。不仅在我看来是这样,从你自己的角度看来也是如此。”

“这怎么可能呢?”

“你所信赖的是自己的独立性,而这种信赖是没有任何的根基的。你自己想合乎科学,合乎逻辑,却摆脱不了这种二难的困境。”

“我想我明白了你的要点。但是,信仰上帝确实是不合乎科学的。没有证据表明上帝存在。”

“在这个宇宙中,你是不是在每个时刻都无所不在呢?你有没有离开宇宙寻找上帝呢?”

“没有。”

“如此说来,你就不能确定无疑地说,科学是反对基督教的。你无法晓得所有的证据,所以你无法确证没有上帝。”

“我知道科学已经证明了进化论,如果进化论是成立的,上帝就不可能存在。”

“进化论只是一种理论,除非科学家知道关乎万物的一切,我们就无法确信他们所声称的知识是正确的认识。事实上,既然你是有限的,又拒绝信靠上帝,显然对任何事物,你都不能确定。如果你确信什么,就忽视了这一问题,只是对自己盲目相信。你绝对不会得出任何确定的认识。”

淮一傅再也不能保持沉默了。“自以为是的兹信琦啊,这就是我一直想告诉你的,”他说。

“但是,郑二柳,有一件事情你并没有认识到,你的确定也多不过兹信琦的确定。我们都是无法得到充分的证据,得出确定的认识。像上帝是否存在这样争议性强的事更不用说了。所以,我还是保持不可知论的立场。”

“淮一傅,事实并非如此。我知道上帝存在,因为上帝在他的话语中已经启示。上帝是无所不知的,假如我所信靠的是他,我就可以得出真正的认识,虽然我并不是无所不知,”

郑二柳回答说。

“但是,我们并不能确知上帝是否真的启示了他自己,也无法确知上帝是否存在。我们不得不把这些问题放在一边。”

“淮一傅,你的问题是,你想作一个怀疑主义者,既不信赖自己,也不信赖上帝,你认为这样才真正安全。但是,你所完全确信的是我们一定不要那么确定。你和固执的兹信琦一样固执己见。”

“我不明白你到底是什么意思。”

“你主张我们对什么事都不要那么确定,但要得出如此确定的结论,你自己的认识并不充分。兹信琦确信他是正确的,但要保持这种确信,就不要涉及他的有限性和知识的不确定性。淮一傅确信自己是正确的,但他对此却没有明确的认识。你们为了坚持自己的主张,对于这些清楚的事实却置之不顾。”

“但你要承认,这是我们的最佳选择,”兹信琦回答说。

“我并不认为如此,”郑二柳说。“忽视问题,保持混乱,自相矛盾,或归信基督,这是你们自己的选择。基督能够救拔你们脱离这种思想的虚妄。他可以赐给你生活的盼望和意义,假如你们想得救,就要相信他死了,又复活了。但愿你们归信他。”

“你的辩解很有道理,”淮一傅承认。“但我们不想成为基督徒。”

“不论如何,福音也是传给你们的。我希望你们认真地思考基督的宣告。在《约翰福音》3:36节,基督说,‘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

郑二柳和吴防卫离开了淮一傅和兹信琦的家,他们一起回答郑二柳的家中,为淮一傅和兹信琦的得救祷告。吴防卫受到了鼓励;他不再是毫无护教的能力了。他和郑二柳都相信,受到会继续在淮一傅和兹信琦的心中动工,使他们归向基督。吴防卫和郑二柳继续忠心于自己的主耶稣基督,忠心地捍卫基督教信仰。

《铁证待判》(麦道卫)

世界上的宗教可谓是五花八门,为什么说基督教是可信的,有没有科学根据?本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运用最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的资料,客观详实地对基督信仰的核心问题进行了论证,使读者破除心中的成见和偏见,从客观、真实、公平的角度审视基督信仰。相信任何一个真心追求真理的人都不会盲目地作出可信或不可信的结论。你不妨先读一读这本书,然后再针对饱经沧桑、流传了两千年的基督信仰给出你自己的结论。

前言

基督教可信吗?这种称耶稣基督为神的儿子的信仰具有理性的根据吗?

然而历世累代以来,无数的学者、学生及成人都可以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是的!”麦道卫所著这本《铁证待判》一书也就为了要证明这一点。

麦氏在国际学园传道会工作多年,曾代表学园传道会分别在世界53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539个校园中巡回布道,许多学生与教授均因他的讲词信心得到鼓励和帮助。以他个人所举行大大小小各式不同的聚会,课堂中辨论的经验,以及举办许多个人辅导课程的经历;再加上他自加州台伯特神学院(Talbot Theological Seminary)毕业时曾荣获最高荣誉的毕业学位,以及他个人在基督教信仰的历史证据所从事广泛的研究工作,我相信麦氏乃是最有资格为基督教可信性辩护的一个人。

从前有一位律师问耶稣说:“夫子,律法上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呢?”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神创造人,就希望人有思想的能力。藉着神造的头脑,人可以自己收集资料,决定什么是真理,神要我们使用我们的头脑。因此彼得说:“……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

为着这个缘故,我们学园传道会多年来一直训练基督徒,希望他们学会如何把信心放在耶稣基督身上,同时也教导和训练他们怎样体验神所给我们的丰盛生命。根据我个人32年来在学术界向人传福音的经历,我尚未遇见一人,他能在诚实地考虑过所有关于基督教的证据之后,依然否定耶稣是神的儿子及人类的救主。对一个真心诚意寻求真理的人来说,这样的证据实在是多得不胜枚举,然而也并非所有我向他传福音的人,都肯接受耶稣基督为他个人的救主和他个人生命中的主,我甚至可以说大多数的人都不肯接受。他们之所以不肯接受,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能相信,而是因为他们不愿意相信!举例来说,过去有一位天资优越的心理学家来到我们加州箭头泉(Arrowhead Springs)的总会寻求辅导。他很坦白地告诉我,他所以不肯接受耶稣为他个人生命中的主,主要是怕自己在接受后,得设法改变过去一向的生活方式。世间许多闻名的无神论者,如赫胥黎、罗素等人,他们根本拒绝讨论与拿撒勒人基督的生、死、所行的神迹、他的教训及他的复活有关的历史资料。但那些肯细心研究这些资料的无神论者,如路易斯(C. S. Lewis)和裘德(C. E. M. Joard)等人却发现这些资料的可靠性,因此相信耶稣确是神的儿子,也接受他作他们个人的救主。

但愿本书读者能以细审、敬虔的态度,详读本书所提供的资料,我也相信这里的资料能帮助信徒传福音时,作得更有智慧、更具有说服力。然而我更盼望读者能记得,并非所有的人都会怀疑耶稣的神性。世间另有许多人,他们不需要人在理性辩论上帮助他们了解耶稣的神性,或向他们证明耶稣是唯一的救主。他们唯一需要的是,有人肯去告诉他们如何接受这位救主,如何学习去跟随他。

因此我相信,读此书后受益最多的应是基督徒。《铁证待判》不但能加强他的信仰,也能给他足够的证据,帮助他日后更有效地传福音。

“(耶稣)就对多马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总要信。’多马说:‘我的主!我的神!’耶稣对他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  ──约翰福音二十章27-29节

白立德(Bill Bright)
国际学园传道会会长写于北美加州箭头泉

序言

什么?又来了一本书?

不!这不是一本书,这不过是我在准备讲题“基督教:骗局乎?事实乎?”时的讲章资料。

有关基督教信仰的历史证据这方面的参考资料一向十分缺乏,我经常遇到基督徒学生、教授与非信徒问道:“我们该到那里去找这类的资料?找到了又该如何用呢?”

用这本书做什么?

我希望青年基督徒无论是写课堂的论文或在辩论会及见证会中,一旦有机会论到耶稣这个人、圣经这本书以及基督教对今世的影响这类题目时,都能尽量使用本书的资料。

已有不少读者写信告诉我,他们如何使用这本书的资料。

有一位写道:

“在我的演讲课上,我用您书中的资料准备了三篇讲稿。第一篇谈到圣经的可靠性,第二篇谈到耶稣基督这个人,第三篇论复活。”

另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你的资料帮助我们敢在教室中发言……促使基督徒为真道辩论……”

还有一位学生这样说:“我用您的资料来准备演讲稿,最后在比赛中得胜。我准备在毕业生致谢辞中也用同样的资料,老兄,谢谢你了!”

留意你的态度

我盼望读者应用本书资料时,都有一个正确动机,是为了使耶稣的名得到彰显与荣耀──却不是为着在辩论时一争胜负。卫道学不是用来证明神的话,只是为信仰打下一个基础。

当一个人在为真理辩护时,应存温柔敬畏的心,正如彼得所说:“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得前书三章15节)

这些资料若能被正确的使用,相信必能引导一个人诚心地考虑耶稣基督,使他回转到最中心,也是最基本的问题上──耶稣的福音。

对那些实在有疑问的人,我个人传福音的方法总是先告诉他许多卫道方面的资料,满足他的好奇心后,再转换话题,问及他个人与耶稣基督的关系如何。辩道的资料只是一个引子,不能用来代替神的话。

此书资料为何要有版权登记?

版权登记不是为了限制别人使用这些资料,而是希望它们不被滥用或误用,也为了保护我所引用的各书作者及出版社应有的权益。

此书为何采大纲方式?

因为讲章资料原是用大纲方式写成,各段与各段间意义的转移,未被仔细标出。使用此书最好的方法是读者能将每段读毕后,先仔细思想消化然后再继续下段。最后重组思构,想出自己的结论来。这样书中内容就成为自己的,而不再是别人的思想。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或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使用大纲式的缺点,是可能会引起读者对其中一个观念或一个证据的误会。对凡是你不甚了解之处,请留意不要随便下定论。最好的方式是重读数遍,再参考其他资料后才下结论。

一生中最值得的一项投资

我建议每个基督徒都应拥有以下诸书,如果经济许可,你也可以将它们收购后,捐给自己就读大学的图书馆,或建议大学图书馆订购这些书。

  • 1. Wilbur Smith. Therefore Stand. Baker Book House.
  • 2. John Warwick Montgomery. Shapes of the Past. Edwards Brothers.
  • 3. John Warwick Montgomery. History and Christianity. Inter-Varsity Press. (中译本:《历史与基督教》,校园出版)
  • 4. Carl Henry (Ed). Revelation and the Bible. Baker Book House.
  • 5. Clark Pinnock. Set Forth Your Case. Craig Press. (中译本:《岂能缄默》,浸宣出版)
  • 6. F. F. Bruce. The New Testament Documents: Are They Reliable? Inter-Varsity Press.
  • 7. F. F. Bruce. The Books and the Parchments. Fleming Revell.
  • 8. John Stott. Basic Christianity. Inter-Varsity Press. (中译本:《基督教是否可信》,证主出版)
  • 9. Griffith Thomas. Christianity Is Christ. Moody Press.
  • 10. Bernard Ramm. Protestant Christian Evidences. Moody Press.
  • 11. Paul Little. Know Why You Believe. Inter-Varsity Press. (中译本:《你为何要信》,证主出版)
  • 12. Gleason Archer. A Survey of Old Testament. Introduction. Moody Press.
  • 13. K. A. Kitchen. Ancient Orient and Old Testament. Inter-Varsity Press.
  • 14. Norman L. Geisler and William E. Nix.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Bible. Moody Press.
  • 15. Peter Stoner. Science Speaks. Moody Press.

对本书排列方式的说明

注释

在每一段所引用的话后,必有两个数字,其间用一斜线分开(如47/21-23)。斜线左方的数字乃代表每章参考文献上所列的数目,斜线右方的数字代表该参考资料的页数。

参考文献

我们将全书九章参考书目全部归纳放在本书书末,以免中英文相杂引起阅读时的不便。

全书大纲之排列法

此书所用之方法与传统大纲之分段法略有不同。

传统的分段法

1.

  A.
 
    1.
 
      a.
  
        (1).
  
            (a).

本书所用的方法

1A.

1B.

1C.

1D.

1E.

1F.

而每章之前的大纲分段并不一定代表该章实际分段的方式,只是略举内容数例,章前的分段只是供读者事后临时用来参考用。
 

书中引用之作者简介

书末将列出一部分较有名的作者及其简介,盼望略有助于读者对作者背景的认识。

引言

1A.让我们先有一个了解

1B.运用卫道学(Apologetics)

“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卫道之)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得前书三章15节)

“卫”是指“保卫”(Defense)(希腊原文作apologia),是以“行为与步骤来保卫。”卫伯.史密斯(Wilbur Smith)对“卫”字有如下的解释:“……以言辞保卫,以讲演的方式来护卫一个人的行为或一个人所信的真理……”(录自《真理长存》Therefore Stand, Baker Book House)11/481

“Apologia”是希腊古时常用的一个字,“但并无抱歉之意,亦无掩饰,或纠正错误之意。”1/48

“Apologia”一字在英文新约圣经中译为“defense”(保卫)共有作八次之多。(包括彼得前书三章15节)

  • 使徒行传二十二章1节:“诸位父兄请听,我现在对你们分诉(defense)。”
  • 哥林多前书九章3节:“我对那盘问我的人,就是这样分诉(defense)……”
  • 提摩太后书四章16节:“我初次申诉(defense),没有人前来帮助,竟都离弃我,但愿这罪不归于与他们。”
  • 腓立比书一章7节:“……无论我是在捆锁之中,是辩明(defense)证实福音的时候,你们都与我一同得恩。”
  • 腓立比书一章16节:“这一等是出于爱心,知道我是为辩明(defense)福音设立的。”
  • 使徒行传二十五章16节:“我对他们说,无论甚么人,初告还没有和原告对质,未得机会分诉(defense)所告他的事,就先定他的罪,这不是罗马人的条例。”
  • 哥林多后书七章11节:“你看!你们依着神的意思忧愁,从此就生出何等的殷勤、自诉、自恨、恐惧、想念、热心、责罚,在这一切事上你们都表明(defense)自己是洁净的。”

毕诺克(Clark Pinnock)在《岂能缄默》(Set Forth Your Case; Craig Press, 中文版庄宗贤译)一书中指出彼得前书三章15节之运用defense这字,主要不是面对警察之询查而言,而是提出一个非正式的问话:“为什么你要做基督徒呢?”对这个问题,信徒有责任提供一个合适的答复。7/3

李德尔先生(Paul Little)在“你为何要信”(Know Why You Believe; Scripture Press)一书中曾引用史托德(John Stott)的话说:“我们对人在理智上的骄傲不必想得太多,但我们要能满足他们寻求智识的诚意。”(我要在此再加上一句,对任何诚恳的询问,我们要能给予一个诚恳的回答。)4/28

贝提(F. R. Bettie)说:“基督教若不能重于一切,那它就是人类生活中最不足道的一件东西。它若非最真实的实体,便是人类最大的一种幻觉……如果它重于世间一切事物,那么人人都应该充分认识基督教信仰中所包含的永恒的真理,明白自己的信仰确实是有根有基的。仅是不假思索地或被动地接受这项真理是不够的。”1/37-38

所谓基要的卫道学内容乃是这样的:“宇宙间有一位无限、全智、全能、全爱的神,祂藉着自然与超自然界中的创造物,藉着人生、以色列族与教会的历史,藉着道成肉身的基督,藉着圣经中的经文,以及藉着因听福音而得救之信徒的心灵,将自己向世人彰显出来。”8/33

2B.基督教乃是讲究事实的宗教

基督教离不开史实,辛普森(P. Carnegie Simpson)称史实乃是“最明显也最易收集的资料。”他又说:“耶稣基督乃是历史上的一个人物,诚如其他历史人物一样地可信。”

安德生(J. N. D. Anderson)在《基督教:历史的见证》(Christianity: The Witness of History; Inter-Varsity Press出版)一书中,引用金克斯(D. E. Jenkins)的话说:“基督教乃是建立在无法辩驳的事实上……但我不是说……基督教是建立在无法辩驳的推理上……”15/10

毕诺克(Clark Pinnock)对何谓无法辩驳的事实一词有如下的解释:“基督教所谓的事实,不是指某些特殊的宗教事实。而是可以看见的、可以报导的事实,也是所有历史上、法律上以及在日常的抉择上都可以用作参考的种种事实。”7/6-7

我们呈现这些“基督教证据”的目的,乃是要向世人举出一些无法辩驳的事实,并要叫世人看明基督徒对这些事实的解释是否最合乎逻辑。卫道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不知不觉的说服一个人,使他违反己愿,变成基督徒。

毕诺克(Clark Pinnock)又说:“卫道学所求的,乃是能用理智可解的手法,将福音的证据公诸世人面前,使他们能在圣灵的感动下,自动去作一项有意义的选择。如果脑子不以为真的事,却要心灵去心悦诚服的接受,这是不可能的事。”7/3

最好的防卫术是……

3B.靠好的攻势

还在研究所念书的时候,我曾选修一堂哲学的卫道课程。课程中我们得写一篇论文,题目叫“基督教最好的防卫术。”我总是一再迟延执笔,倒不因为没有可写的材料,主要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想写的东西与教授的期望相距甚远。(很显然的,教授期望我能依照他课堂上的讲章记录来写。)最后,我决定要将自己的信仰诚实地表明出来。于是我开门见山地写道:“有人说:最好的攻势在于好的防守,但我却认为,最好的防卫术乃是靠好的攻势。”我继续解释说:“我觉得最好防卫基督教的方法,就是将耶稣的地位以及他究竟是谁这些道理,用简单、清楚的方式陈述出来。”接着我写下四个属灵的定律(The Four Spiritual Laws),与自己的见证:“我如何在1959年12月19日下午八时卅分,也就是我大学二年级的那一年,接受了基督。”最后我以主复活的证据作为全文的总结。

这位教授必定花费了不少的心思去思考我的论文,他也必然同意我的看法,因为最后我得到96分。

丁道尔(William Tyndale)说得好,“一个相信圣经的乡下孩子要比一位疏忽圣经的学者更能了解上帝。”换言之,一个乡下的牧童在与人分享福音上,往往会比哈佛大学的教授凭理智来辩论更为有效。

希伯来书四章12节:“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有能辩明。”

我们对以上攻势、守势的说法要能保持一种平衡的看法,一方面我们要肯于去传福音,另一方面当别人来问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随时备好回答他们,什么是自己心中所盼望的缘由。

圣灵(约翰福音十六章8节)能使人明白真理,其他人不必在他头上施加压力。“有一个卖紫色布匹的妇人,名叫吕底亚,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来敬拜上帝。她听见了,主就开导她的心,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使徒行传十六章14节)

毕诺克(Clark Pinnock),这位出色的卫道学家及耶稣的见证人所下的结论十分合宜,他说:“一个有智慧的基督徒应能指出非基督徒立场的缺点,并提出对福音有利的事实来与人辩论。如果我们卫道学不能帮助我们向别人传讲福音,那么它就是一个不够完善的卫道学。”7/7

2A.让我们先打下巩固的基础

一个人在审察基督教信仰的种种证据之前,他应该首先设法排除自己心中一些错误的观念,同时还要了解几项基本的原则。

快!我要一片阿斯匹灵……

1B.盲目的信仰(迷信)

世人对基督徒最普遍的一项批评便是:“你们基督徒实在使我倒尽胃口!你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盲目地相信。”世人一直以为一个人若要变成基督徒,就必须要“理性的自杀”!

但对我而言,“如果脑子不以为真的事,要心灵心悦诚服的去接受是不可能的。我的心与大脑都是神创造的工作和信奉,两者必须能和谐互助。”耶稣不是曾命令我们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吗?(马太福音二十二章37节)

当基督和他的门徒劝人信神时,并不是叫人“盲目的相信”,而是要“信得有智慧”。保罗说:“因为知道所信的是谁”(提摩太后书一章12节),耶稣说:”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八章32节)

一个人的信仰包括“理智、感情及意志”三方面。贝提(F. R. Beattie)说得好:“圣灵并不要在人心中制造一个盲目、无根基的信仰……”。1/25

李德尔先生(Paul Little)在《你为何要信》(Know Why You Believe; Scripture Press 出版)一书中很正确的指出:“基督教的信仰是建立在证据上,它乃是一种合理的信仰。基督教的信仰在必要时要能超过理性,但它却不能违反理性而盲信。”4/30信仰是藉着充分的证据,在心里得到的确实证据。

一种政治策略(避免讨论要题)

2B.基督教的信仰是客观的信仰

基督教的信仰是客观的信仰;因此,必须要有信仰的对象。基督教乃是谈“救恩”的信仰,目的使一个人与(信仰的目标)建立起个人间的关系,因此它与今日课堂里通常的哲学上所谈的信仰完全迥异。世人常用一个口号:“只要你肯信,不论信什么都可以。”这种观念首先应遭摒弃。

且让我慢慢说个明白。

我曾有机会与美国中西部一所大学的哲学系系主任辩论。在回答一个问题时,我碰巧提到基督复活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我的对手立刻抓住这点,打断了我的话,并以十分讽刺的口吻对我说:“算了吧!麦先生,问题不在复活这件事是否真正发生过,而是‘你相信它曾发生过没有?’”他乃是在暗示我,他竟冒失的断言信心才是最重要的。我立即反辩说:“先生,我身为基督徒,因此知道复活这件事非常重要,因为基督徒信仰的价值不在于一个人有没有信心,而在于他信仰的对象。”我继续说:“如果有人能证明耶稣没有复活,那么我也没有理由要信基督徒了。”(哥林多前书,十五章十四节)

基督徒的信仰就是信仰基督,它的价值不是要信的人,而是在所信的基督──不是在人是否相信,而是在那位可以让人信靠的上帝。

保罗说:“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谁。”这证明了基督的福音乃是以耶稣基督为中心的。

孟沃华(John Warwick Montgomery)在其著作“过去的形式”(Shape of the Past; Edward Brothers)一书中说道:“如果我们所‘信仰的基督’与圣经中‘历史上的耶稣’有所不同,那么这种不同将使我们失去真正该信仰的基督。”当前最伟大的基督徒史学家伯特非(Herbert Butterfield)如此说:“神学家们一面想要保留基督教历史特色,一面又想将他们心目中的基督与历史上的耶稣分开来,这诚然是很危险的一种错误。”12/145

“不要再用事实来混淆我。”这个成语不是一个基督徒该说的。

是我亲眼看见的

3B.亲自眼见的见证人(目击者)

新约圣经作者们所记载的,若不是他们所目睹的事实,就是根据目击者所见的直接口述而记录下来的。

彼得后书一章16节:“我们从前,将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他降临的事告诉你们,并不是随从乖巧捏造的虚言,乃是亲眼见过他的威荣。”

门徒们当然能分辨神话、传说与事实间的差异。一位教世界文学史的教授,在我演讲的课堂上这样问我:“你对希腊的神话作何想法?”我反问说:“你的意思是说,耶稣一生的事迹,他的复活,为童女所生等等都是神话?”他说:“是的。”我回答说:“在基督的史迹与希腊神话间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但却常常被人所忽略。在希腊神话里,复活等奇迹并不发生在有血、有肉的人身上,而仅仅发生在神话中的角色们身上。但在基督教的信仰里,这些奇迹是发生在一个历史性的拿撒勒人耶稣身上。记载这些史实的作者们,他们都亲自认识耶稣,也知道他确实在历史上某个时空里存在过。”这位教授答道:“你是对的,我以前从未想到这一点。”

爱斯特本(S. Esthborn)在《被基督擒拿》(Gripped by Christ; Lutteerworth Press出版)一书中,对以上一点作了更进一步的解释。他以纳斯氏(Anath Nath)为例。纳斯氏曾下工夫研学圣经与印度经Shastras。圣经中有两点特别吸引他:“第一,是道成肉身的事实。第二,是人类罪的得赎。他极力想将基督教的这两个教条与印度经取得和谐,他发现吠陀文学中所提到的一位创造之神──Prajapati亦有基督教自我牺牲的精神,但他又同时找到两者间极大的不同之处。吠陀中的神乃是神话的象征,它能以不同的化身出现,但拿撒勒人的耶稣却是历史上的人物。他说:“耶稣是真正的吠陀,它才是真正的世界救主。”17/43

柏莱洛克(E. M. Blaiklock)在其所著之《信徒的答案:检视新神学》(Layman's Answer: An Examination of the New Theology; Hodder & Stoughton出版)一书中,引用腓利士(J. B. Phillips)的话说:“我读过许多希腊文与拉丁文写成的神话,但在圣经里,我却找不到一点神话的意味。凡是懂希腊、拉丁文的人,无论他们对新约的记载所持态度如何,都不能不同意此点……

“神话的定义可以说是‘在科学尚未发展之前,某些现象引起神话作家们的兴趣,这些现象有些是真的,也有些是假设的,于是他们凭着自己的幻想企图解释这些现象。更正确一点地说,它乃是这些人对不能解释的现象,所作自圆其说的努力。因此神话往往是针对人的感情,但非针对理智而写的。在过去一个不重理解的世代里,这种做法是相当普遍的。’”18/47

目睹的见证

约翰一书一章1至3节:“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这生命已经显现出来,我们也看见过,现在又作见证,将原与父同在、且显现与我们那永远的生命,传给你们。)我们将所看见、所听见的,传给你们,使你们与我们相交;我们乃是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

路加福音一章1至3节:“提阿非罗大人哪!有好些人提笔作书,述说在我们中间所成就的事,是照传道的人,从起初亲眼看见,又传给我们的。这些事我既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就定意要按着次序写给你。”

使徒行传一章1至3节:“提阿非罗啊,我已经作了前书,论到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直到他藉圣灵,吩咐所拣选的的使徒,以后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他受害之后,用许多的凭据,将自己活活地显给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们显现,讲说上帝国的事。”

哥林多前书十五章6至8节:“后来一时显给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如今还在,却也有已经睡了的。以后显给雅各看,再显给众使徒看,末了也显给我看,我如同未到产期而生的人一般。”

约翰福音二十章30至31节:“耶稣在门徒面前,另外行了许多神迹,没有记在这书上。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使徒行传十章39至42节:“他在犹太人之地并耶路撒冷所行的一切事,有我们作见证。他们竟把他挂在木头上杀了。第三日,神叫他复活,显现出来;不是显现给众人看,乃是显现给神预先所拣选为他作见证的人看,就是我们这些在他从死里复活以后,和他同吃同喝的人。他吩咐我们传道给众人,证明他是神所立定的,要作审判活人死人的主。”

彼得前书五章1节:“我这作长老、作基督受苦的见证,同享后来所要显现之荣耀的,劝你们中间与我同作长老的人。”

使徒行传一章9节:“说了这话,他们正看的时候,他就被取上升,有一朵支彩把他接去,便看不见他了。”

孟沃华(John Montgomery)在他所著的《历史与基督教》(History and Christianity; Inter-Varsity Press 出版。)一书中写道:“从圣经中,我们若不能分辨耶稣的自称与新约作者们对他的称呼,这并不是一件可悲的事,因为(一)这与所有其他历史上的人物情形完全类同,象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查理曼大帝等,他们都没有为自己写过传记,但没有人会埋怨他们,因此看不清这些历史人物的画像。(二)新约的作者们都是亲眼目睹的见证人,所以读者可以相信他们记载有关耶稣的史实都是可靠的。”5/8

以下的经节将证明门徒们都见证过耶稣复活后的生命:

  • 路加福音二十四章48节
  • 使徒行传十三章31节
  • 使徒行传一章8节
  • 使徒行传二十二章15节
  • 使徒行传二章32节
  • 使徒行传二十三章11节
  • 使徒行传三章15节
  • 使徒行传二十六章16节
  • 使徒行传四章33节
  • 哥林多前书十五章4至9节
  • 使徒行传五章32节
  • 使徒行传十章39节
  • 哥林多前书十五章15节
  • 使徒行传十章41节
  • 约翰一书一章2节

是的,你亲自经过,你知道……

4B.直接得来的知识

新约的作者将他们直接得来有关耶稣基督的事实与证据,传讲给读者及听众。

这些作者不但说:“你看!我们看过这些,我们听过那些……,”同时他们还能对那些尖刻批评他们的人据理力争:“你们自己也知道这些事……你们也眼看过那些事;你们自己心里有数。”

当一个人要对反对他的人说“你们自己也知道”这句话时,必须十分小心,因为如果说得不准确,对方很容易就能叫他哑口无言。

使徒行传二章22节:“以色列人哪!请听我的话,神藉着拿撒勒人耶稣在你们中间施行异能、奇事、神迹,将他证明出来,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

使徒行传二十六章24至28节:“保罗这样分诉,非斯都大声说:‘保罗,你癫狂了吧!你的学问太大,反叫你癫狂了’。保罗说:‘非斯都大人,我不是癫狂,我说的乃是真实明白话。王也晓得这些事,所以我向王放胆直言。我深信这些事没有一件向王隐藏的,因都不是在背地里作的。亚基帕王啊,你信先知么?我知道你是信的’。亚基帕对保罗说:‘你想稍微一劝,便叫我作基督徒啊?”

历史偏见

5B.历史上的偏见

很多时候,有人这样对我说:“如果有人肯把基督的生平当作‘历史’好好来研究,他就会发现基督也只不过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而已,但绝不会是神的儿子。”也有人会换一种方法对我说:“你若用新式的‘历史研究法’来研究,就无法证明基督复活这回事。”这话也许是真的,但在你尚未下定论之前,先让我作一番解释。

在研究历史时,人已经先存了无神论的思想:神迹是不可能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宇宙间不会有超自然的事发生。先存着这类的假设,他们才开始以所谓“苛刻的、开通的、诚实的”态度来从事研究工作。等到他们研究基督的生平及读到他所行的神迹与复活等事实的记载时,他们立刻就下结论说,那些并不是神迹,也没有复活的事,因为我们知道(这种知道不是来自历史眼光,而是哲学上的假设)上帝并不存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神迹是不可能的,超自然的事不会发生。所以,这些事都不可能有。事实上,这般人开始用历史性的研究方式来研究复活之前,他们已经根本抹杀了基督复活这件事的可能性。他们这类的假设并没有历史上的根据,完全是出于哲学推理上的一种偏见。他们的整套历史研究法都是建立在所谓的“合乎理性的假设”上,而根据理性,基督是不可能从死里复活的。因此研究时,他们不由历史上的资料开始研究,反而凭着抽象的揣测,将复活的事实一笔勾销。

孟沃华(John Montgomery)写道:“事实胜于雄辩,复活是不可能用纯哲学的立场予以推翻的。除非你事先已经否定复活,复活才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这种事先即存否定的态度,却不合正统历史研究的法则。”6/139-144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将会多次引用孟沃华的话,因为他激发了我对历史考据的深思。

孟沃华(Montgomery)又说:“康德曾结论过,所有的辩论与系统都是根据某种假设而成立的。但这并不表示,所有的假设都是同样的合宜。在设立一种假设之前,最好象我们一样,能先决定(导致真理的)方式,而不是先决定将会发现的内容(如事先假定某种真理已经存在)。在我们现存的世界里,我们发现根据经验论的方法来设立假设是最合理的。但是,请留意,我们应当按科学方法所成立的假设去寻求真理,而绝不能按有‘科学的宗教’(The Religion of Science)之称的科学论Scientism,以理性主义的推理为基础来设立假设。”6/144

孟氏(Montgomery)论到历史怀疑论(Historical Skepticism)一点时,曾摘录赫仁佳(Huizenga)的话说:“要辩驳相信历史怀疑论的人并不难,最有力的方法是这样的:凡是对正确的历史证据及历史传统之存在有所怀疑的人,他也不能接受自己所收集的证据、判断、综合及推论。同时,他不能仅仅将自己的怀疑限于历史批评上,也应当把这种同等的怀疑精神带到自己的生活当中。这时他很快就会发现,平日生活中那些他习以为常的许多事,事实上都是缺少有力的证据的,他甚至会发现,凡事都没有证据。换句话说,他若要相信历史怀疑论,他也会被逼着接受普通哲学观点上的怀疑论(Philosophical Scepticism)。哲学性的怀疑论也许是合乎知识分子口味玩玩的一种游戏,但没有人能照着哲学观点上的怀疑论而生活。”6/139-140

孟沃华又引用耶鲁大学研究“死海经卷”的专家鲍罗斯(Millar Burrows)的话说:“今天有许多基督徒相信……基督教的信仰只不过是在一个相信基督教的团体里,每一位信徒所接受的信条而已,而这些信条并不需要理智及证据来印证。持这种立场的人,他们不会承认研究历史性的考证会对了解基督的独特性有任何的启发作用,他们对一个人能否了解历史性的耶稣也常存着猜疑的态度,并且似乎颇能以忽视这样的知识为自满。但我不能同意这样的观点,我深信神藉着历史彰显拿撒人耶稣这件事,乃是真正基督徒信仰的奠基石,所以任何有关这位在十九世纪以前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真实耶稣的历史问题,都是基本最重要不过的。”5/15-16

孟沃华更进一步地说:“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种事件都有它的独特性,举凡事件都具有论及事实的本质,而这些事实之所以被接受为事实,乃是因为我们肯接受并使用传统参考档案、文件的方式作为研究这些史实的根据。没有一位历史学家应该采用封闭式的系统来分析各事的起因,正如康乃尔大学的逻辑学家白莱克(Max Black)在他一篇论文‘Models and Metaphors'(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2, p.16)中所说的:‘凡事的起因都有它的特殊性,不可能是永远对称的,也很可能是出于一种极不寻常的见解所引起。’因此,‘若是一概笼统地想为某件事的起因找出一个一般性的起因律来解释,必然等于是徒费工夫。’”5/76

史学家史涛弗(Ethelbert Stauffer)在他所著之《耶稣与他的故事》(Jesus and His Story; New York: Knopf, 1960出版, p.17)一书中建议我们应如何去研究历史:“我们史学家们在面临出乎平常的意外时,尤其当我们所查考出来的事实竟然与我们的信念;甚至我们在现阶段所能了解的真理全然相反时,我们应当怎么办呢?我们所说的,应当与任何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在类似情况之下都会说的话一样:‘这当然是可能的。’为什么不呢?因为对一个善于批判的历史家而言,历史上没有不可能发生的事。”5/76

史学家沙夫(Philip Schaff)在《基督教会书》(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1962, Vol.1,p.175)中作了更进一步的说明:“何恩(Robert M. Horn)在所著的《自我表明之书》(The Book That Speaks For Itself; Inter-Varsity Press出版)一书中,对我们在了解人们研究历史时所持的偏见上,有很清楚的说明:“坦白地说,一个不信神的人是不会相信圣经的。”

“有人认为神是没有个性的,他只是一切最终的终极,一切生存的基本。持有这种看法必然就不能接受道成肉身的道理,更不能接受圣经就是那位‘自有永有的’神自己所说的话(出埃及记四章14节)。

“凡否认超自然的事的人,他们自然就不会相信这本记载着基督徒死里复活的圣经。”

“还有些人认为神无法藉着罪人传讲它的真理,而真理还能不被曲解。于是,他们认为圣经,至少是基中的一部分,逃不出人为的错误。”8/10

我个人对历史一字的定义是:“按照别人的见证所得来有关过去的知识。”有人立刻会说:“我不同意。”那么我要问:“你相信林肯曾活过,并做过美国总统吗?”“当然啦!”然而在我遇见的人当中,没有一个曾亲眼见过林肯,唯一能让我们知道林肯之存在的都是来自别人的见证。”

请留意:当你给历史下定义时,你得确定你所听来或读来的见证是否可信、可靠。

我必然是个瞎子

6B.向哪个方向跳跃?

许多人指控基督徒,说他们是盲目的“往黑暗中跳跃”!这个观念是起源于齐克果(Kierkegaard)。

但对我而言,信基督教并不是“往黑暗中跳”,却是“跳进光明之中”。我把自己所能收集到两方面的证据放在天平上,天平的指针是指向基督是神的儿子,他曾由死里复活。由于天平很着实地指向基督,所以当我变成基督徒时,我不但没有“跳入黑暗里去”,反而“跳进光明之中!”

我若真的“迷信”的话,那我必然只有放弃相信耶稣,置所有的证据于不顾了。

请注意!我并没有全然证明耶稣是神的儿子。我所做到的乃是收集所有的证据,然后将之权衡轻重。但我所得来的结果却是:基督必是如他自己所宣称的,现在轮到我必须作一个选择,我也作了这样的选择。许多人立时的反应是:你找到你想找到的事。但事实并非如此,藉着考据我反而证实了我所要反驳回的道理。我开始是想证实基督教的不可信,因我起初对基督教颇有偏见。

苏格兰的哲学家休姆(Hume)必会说历史的证据是不可靠的,因为人无法建立“绝对的真理”,但我不是在寻找“绝对的真理”,我要寻找的是“在历史中的或然率。”

孟沃华(John W. Montgomery)说:“若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人就无法作一个有意义的选择。复活这件事可以被用来作为考验基督教信仰在历史的可能性上的一块试金石,虽然这个考验只是有关可能性,而不是绝对性的。但是,岂不是人在任何一种选择上都多少要靠可能性,而非靠其绝对性么?惟有推理逻辑和纯数学才谈及‘绝对的真实性’,但它们是出于无需证明的假设(如同意语的重复tautology,如果是A,它就是A)他们的推理不需要用事实来证明,一旦进入事实的圈子,我们就必须依赖或然率,也许这是一种不幸,但却是无法避免的。”12/141

孟沃华(John W. Montgomery)在《他的》杂志(HIS Magazine)中连载了四篇有关历史与基督教的文章,最后他这样说:“……历史的可能性指出耶稣是上帝的道成肉身,是全人类的救主,也是未来世界的审判官的可靠性。如果或然率确实支持这样的设法(我们查明了证据,又如何能否认呢?)那么我们就必须据理相信。”5/19

真正的推诿先生会站起来吗!

7B.理智上的推诿(Intellectual Excuses)

违拒基督往往不是出于“头脑”,主要是出于“心愿”,并不是说:“我不能信”,而是“我不要信。”

我曾遇见许多人,他们有“理智上的推诿”,但极少人是有“理智上的问题。”(虽然,我也确实碰过几个。)一个人若真想推诿,他很容易就可以找出许多藉口来。我十分佩服一个人,他曾下工夫研究过耶稣对自己的宣称,最后还是决定不能信。一次我有机会和一个知道自己为什么不信基督教(的证据和其历史性)的人辩论,因我知道我为什么信(这些证据与其历史性),我俩可说都是站在相同的立场辩论(只是得来的答案各不同而已)。

我发现大部分的学生之所以拒绝相信基督,不外下列几项原因:

  • 无知──罗马书一章18至23节(却是出于自作自受的)。
  • 骄傲──约翰福音五章40至44节。
  • 道德的问题──约翰福音三章19、20节。

我曾劝导过一个学生,她对基督教听得够厌烦了。她认为基督教既没有历史的根据,又缺乏事实上的凭据。她甚至能说服周围的人,她之所以不信,是因她的大学教育使她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遇见过许多知识上的困难,于是周围的基督徒们,一个个想用理论来说服她,并设法解答她对基督教许多责难之处。

我听了她,再问了她几个问题,在三十分钟之内她就承认她过去愚弄了每一个人。她之所以想出这许多理智上的疑难,是为了要给她自己那种不道德的生活找个藉口。

在新英格兰区的某个大学里,一个学生对我说,他对基督教有许多知识上的问题,因此他也无法接受基督为他个人的救主。我问他:“为什么不能信呢?”他回答说:“新约圣经不可靠!”我又问:“如果我能证明新约圣经是古典文学中最可靠的一部作品,那么你可愿相信呢?”他答道:“不!我不愿相信。”于是我说:“那么可见你的脑子并没有疑问,只是你的心不愿相信而已。”

同一所大学里的一位研究生在听我演讲完“复活:骗局乎?事实乎?”那篇讲章之后,立刻跑上来用兴师范问罪的方式大大对我疲劳轰炸了一番(事后我才发现他对其他的基督徒讲员亦是如此)。最后经过40分钟的对话以后,我问他说:“如果我能向你说明基督已从死里复活,并且证明它就是神的儿子的话,你可愿考虑接受他吗?”他立刻理直气壮地回答说:“绝不考虑!”

甘迈高(Michael Green)在《逃避的世界》(Run Away World; Inter-Varsity Press出版)一书中曾摘录无神论者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话。这位被誉为最伟大的知识分子──赫胥黎先生,曾摧毁了许多人的信心,但在他Ends and Means(p.p. 270ff.)中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偏见。他说:“我不要这个世界有意义是别有动机的;我先假设世界是没有意义的,然后再找出理由来证明我这项假设是对的,这一点也不困难。认为世界是无意义的哲学家,他并不真关怀形而上学,他乃是要证明这个世界没有理由可以阻止他自己为所欲为,或者他的朋友们没有理由不能篡夺政权,实行对自己最有益的措施……对我而言,万事皆无意义的哲学主要是男女间性解放与政治解放的工具。”19/36

罗素(Bertrand Russell)是知识分子无神论者中的典型,他对基督教的证据从来不予仔细的考察。在他的论文“我为何不是基督促徒”(Why I Am Not a Christian)中,很显然的,我们看出他从来没有思考过基督复活的证据。以他自己的话看来,他曾否读进新约圣经都令人怀疑。复活乃是基督教的基础,一个人若对这个道理不假思索与考察就一并摒拒基督教,实在是不可理喻之人。19/36

约翰福音七章17节向人们保证说:“人若立志遵着他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或是出于神,或是我凭着自己说的。”

一个人若真想知道基督的教训是否是真实的,并且愿意如果发现这些教训是真的后,肯接受并顺从他的教训,他自然就会寻见真理。但是一个人若存心不想考察真理,他自然也就找不到那个真理了。

第一部分 我所相信的圣经

第一章 圣经的独特性

第一章 圣经的独特性

1A经文的独特性

1B.序言

好像是一张破唱片,我一次又一次地听见人这样说:“噢!你不会去读圣经吧!是不是?”有时话是这样说的:“圣经不过是另外一本书而已,你还该读……等等。”有一个学生把一本尘封未动的圣经,与其他的世界名著一齐排在书架上,且引以为荣。 

曾有一位教授,他总爱在学生面前毁谤圣经,并常讥笑说竟会有人去读它,当然他更反对把圣经放在图书馆里。

当我还不是一个基督徒时,我非常反对人说圣经是上帝对人说的话,自己对上述的看法也颇能苟同。但经过考证之后我却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那些人的论调纯粹是出于一群有偏见、歧视或是根本无知之人的口,是无心阅读圣经之人所常用的一个口头禅。

圣经应当被单独地安置在书架的最高层,因为圣经有它的“独特性”。不错,它确是独一无二的一本书,我曾费尽心思想描写圣经,结果发现只有“独特”这两字最能形容它。

Noah Webster,书氏大字典的编注人,在解释“独特”一字时,很可能心里也正想到这本“万书之书”的圣经,因为他说独特乃是指:“1.惟一的、仅有的、单独的、惟我独尊的。2.与众不同的,不可同日而语的或无与伦比的。”

可拉特(Sidney Collett)在其所著之《圣经注释》(All About the Bible; Fleming H.Revell Co.出版)一书中曾引用蒙地洛威廉(Montiero Williams)教授的话。这位教授曾花费四十二年的工夫,研究东方宗教的经典,并将之与圣经相比较,事后他这样说:

“你可以把这些东方经典堆起来放在你书桌的左边,再把你的圣经单独放在右边,但中间一定要留些空隙。真的,这些所谓的东方经典与圣经之间差别太大,任何高深的宗教思想都无法沟通两者间的鸿沟。”8/314,315

2B.圣经有它的独特性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兹列举一些不同之处(当然有许多未被列入):

1C.其独特的连续性

此书:

1.前后写作的时间共计1600年。

2.总共花费六十年代的光阴才写成。

3.由四十多位不同职业的人所写成,作者包括:君王、农夫、哲学家、渔夫、诗人、政论家及学者等等:

摩西是政治领袖,在埃及的大学里受过教育与训练。

彼得是一个渔夫、

阿摩司是一个牧人、

约书亚是一个军事首领、

尼希米是一个斟酒者、

但以理是宰相、

路加是医生、

所罗门是君王、

马太是税吏、

保罗是犹太人的教师。

4.分别在不同的地点写成:

摩西在旷野中写、

耶利米在地窖中写、

但以理在山脚下及皇宫中写、

保罗在牢狱中写、

路加在旅途中写、

约翰在拔摩海岛上写、

其他也有人是在军旅征途中写的。

5.在不同的时候写:

大卫在战时写、

所罗门王在泰平盛世时写。

6.在不同的心情下写:

有的写在喜乐的高潮,有的则在悲伤、失望的低谷中写的。

7.在三个不同的洲写:

亚洲、非洲及欧洲。

8.以三种不同的文字写成的:

旧约是用希伯来文写的:

列王纪下十八章26至28节中称之为“犹太的语文”,

以赛亚书十九章18节中称之为“迦南的语文”。

闪族语系中的亚兰文(Aramaic)是当时远东通行的语文,直用到亚历山大大帝得势时为止(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四世纪)14/218

新约圣经则是用希腊文所写成的,也是耶稣在世时所通行的国际语文。

9.圣经中的主题包括许多意见分歧的问题,一旦提出讨论时,势必引起许多争论与反对的意见。

然而圣经的作者们,当他们讲到数以百计容易引起纠纷的题目时,自创世记直到启示录为止,却均能以和谐与连续的口气陈述不紊,其间属次出现的信息就是:“上帝为人准备了救赎之道。”

盖司乐与尼克(Geiseler and Nix)在《圣经通介》(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Bile,Moody Press,1968出版)中如此说:“在创世记中所‘失去的乐园’,在启示录中成为‘复得的乐园’;在创世记中神封闭了通向‘生命树’的大门,但在启示录中此门却为信徒永远敞开了。”14/24

布如斯(F.F.Bruce)在《经书及羊皮古卷》(The Books and the Parchments,Fleming H.Revell Co.出版)一书中评述:“若要解释人体任何的一部分,则最好要根据全身的功能来述说,同样的,要解释圣经的一部分,则最好按整部圣经为依据。”6/89

他又结论道:

“圣经在乍看之初,好像是一本文集──其中大部分都是犹太人的作品。但如果我们肯进一步地研究下去,就可以发现这些作者写作的年代历近一千四百年的时光。他们在各个不同的地方写,西达意大利,东及米索不大米亚,更可能远及波斯。作者也都是一群出身迥异的人,不但出生前后相隔千年,生长的地点也各相隔千百哩。尤有甚者,他们的职业也各不相同,有君王、牧人、军人、立法者、渔夫、政治家、官宦、祭司与先知,一个是织帐篷为生的犹太教法师、一位是外科医生,另外还有许多我们不知其行业,只知其作品的人。他们中间每个人写作的风格与形式大不相同,包括史记、法律(民法、刑法、道德法、祭礼及卫生法)、宗教诗、劝告书、抒情诗、寓言、譬例、传记、个人的书信、个人回忆录、目录,外加圣经特有的预言及启示等。

“由以上所说的看来,圣经的背景确实相当复杂,但圣经绝不只是一本文集,其中有贯彻全书的统一性。文集须由一编者编集,但圣经却没有编者。”6/88

10. 论圣经的连续性与西方世界巨著丛书的比较

有一次一位推销“西方世界巨著丛书”(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的代表到我家里来,想游说我参加他们销售员的行列。他把该丛书的资料样品展开来,花了五分钟讲解这套丛书的好处,我们却花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向他讲解我们所信仰的这本“巨著中的巨著。”

我向他挑战,请他挑出十位作者,都是出于同一职业,同一世代、同一地点、同一心情、同一大洲、同一语文,选出一个唯一意见分歧的题目(圣经提到成百个意见分歧的题目,但仍不失其谐和性与统一性)然后我问他说:“他们(这些作者们)能彼此同意对方的说法吗?”他略为考虑了一下,说:“不!”我又追赶问说:“你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答案呢?”他立刻回答说:“一盆炒杂合菜。”

两天之后,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基督(圣经的主题)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很简单!任何一个诚心追求真理的人,必然都会对一本具有“独特性”的书加以慎重考虑的。

2C.在销路方面的独特性

我仅仅摘录圣经公会所发表的统计数字,这些资料来自《大英百科全书》《大美百科全书》(Americama)《一千件有关圣经的奇事》(One Thousand Wonderful Things About Bible,Hy Pickering著)、《圣经诠释》(All Avout Bible,Sidney Collet著)、《基督徒信仰的确据》(Protestant Christian Evidence,B.Ramm著)及《圣经通介》(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Bible,Gesiler and Nix著)。                                     
 

圣经出版总数资料

年 份 总 数 新约圣经 部分经卷

至1804年(据英国圣经公会)
1928年(据美国基甸会)
(据苏格兰圣经会)
(据都伯林圣经会)
(据德国圣经公会1927年资料)
1930年
至1932年
1947年
1951年
1955年
1950-1960(每年)
1963年
1964年(美国圣经公会)
(其他)
1965年
1966年

409,000,000
965,000
88,070,068
6,987,961
900,000
12,000,000
1,3330,213,815
14,108,436
952,666
25,393,161
3,037,898
54,123,820
1,665,559
69,852,337
76,953,369
87,398,961

×
×

 

 

1,913,314

3,223,986

2,620,248

×
×

 

 

13,135,965

18,417,989

39,856,207


圣经的读者要比任何一本书的读者为多,译成他种文字的次数也较其他任何书籍为多。历史上,圣经全书或部分单行本的发行量也较任何其他书为众。也许有人会反辩说,在某年,某月某书的销路比圣经大。然而综合来看,世间没有一本书可与圣经相比拟的。第一部主要的圣经是“拉丁通俗译本”(Latin Vulgate),是在古腾堡(Gutenberg)的活字版上印成的。49/478-480

辟克林(Hy Pickering)说,在30年前,英国及外国圣经公会若要供应市场的需要,它们必须日以继夜以每3秒的时间印一本圣经。换句话说,必须以每分钟印22本;每小时印1369本;每天印32876本圣经的速度进行才行。这些圣经被分别包装为4583包,分送世界各地计重490吨。36/227

盖司乐与尼克(Geisler and Nix)引用《剑桥圣经历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Bible)的一段说话:“没有一本书有近乎圣经这样源源不绝的发行销路的。”14/122

圣经的批评家们说得对:“这并不就证明圣经是神的话,但它却证实了圣经的独特性!”

3C.翻译版本的独特性

圣经是第一本被翻译的书,希腊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乃是被译成希腊文的希伯来文旧约圣经,约在公元前250年译成。50/1147

圣经被翻译,又被重译过,也被意译了无数次,其次数远较现存之书为胜。

大英百科全书这样记载说:“到1966年为止,圣经已被译成240种文字及方言,……其中一部分或某卷书已译成739种译本,总计有1280种语文版。”12/588

从1950至1960年间,世间有三千个圣经翻译人员在从事圣经翻译的工作。12/588

圣经在翻译版本方面确是独特无双的!

4C.圣经常存的独特性

1D.经久常存

在印刷术尚未发明之前,圣经多半是手抄的,然后再被重誊在易损坏的材料上。但是其文体,正确性及其常存性却是历久不衰。至今圣经手抄经卷的证据之存在量,仍要较任何十种古典文学加起来还丰富。

罗拔逊(A.T.Robertson)是精通新约希腊文文法的一位学者,他写道:“拉丁通俗译本圣经的手抄卷凡八千件,另外至少有一千卷其他更古的抄本,再加上四千卷希腊手抄本的经卷总共计一万三千种部分新约圣经的手抄本。此外,我们还可从早期基督徒作品中收集到不少的新约经文。”39/70

孟沃华(John Warwick Montgomery)在《历史与基督》(History and Christianity; Inter--Varsity Press出版)一书中写道:“若有人对新约各书的内容有所怀疑的话,也就等于同时贬低了所有古典文学的价值,因为自古代存下来的资料中,没有任何一种比新约圣经更久经考据的了。”34/29

兰姆(Bernard Ramm)在《基督徒信仰的确据》(Protestant Christian Evidence,Moody Press出版)一书中提及圣经古卷的正确性与权威性,他说:

“犹太人那种处心积虑保存经卷的精神一向是史无前例的。犹太文字的特别系统可以计算每一个字母,每一个音节,每一个字及每一段落。在犹太人的社会文化里有专门一种阶级的人,他们唯一的责任是保存并传递这些经文资料,使之无误、无讹,以臻完全──这批人就是文士、律师及马所礼人(Massoretes)。有谁会去计算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作品里的字母、音节及字句呢?西赛录(Cicero)及沈尼加(Scneca)的作品也无专人来仔细分析,估定字句的真伪与正误。

至于新约圣经,总共约有一万三千种全部及部分的抄本,其中包括希腊文及其他语文的版本。这些抄本均自古存留至今,没有任何其他的古典作品是经过许多考验后还能无误地留存下来的。”36/230-1

李昂(John Lea)在《世界上最伟大的一部书》(The Greatest Book in The World)一书中把圣经与莎士比亚的作品相比:

“在北美回瞻杂志(North American Review)的一篇文章里,一个作者很有趣地将圣经与莎士比亚的作品相比较,却发现人们对圣经的手抄本所费的心思,所花的劳力要远较莎翁作品为多,虽然后者是印刷版,前者却是手抄本。他说:

“‘这实在令人咋舌。莎士比亚的作品至今只隔280年,其中的疑难及差误却远比1800年前的新约圣经为多,何况其间有近1500年的时间,圣经都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存在的。但在新约中,除了十至二十处的地方外,对其他的每节经文,圣经学者们均能表示同意。而且他们所不能彼此同意的地方也都只限于经文的讲解,而非是对经文的本身有所疑问。但在莎翁37本剧本中,每一个剧本至少有一百处以上的地方要引起人的争论,而且这些差异处都是足以影响整个文句的意义的。’”30/15

2D.遭逼迫却仍然常存

没有一部书曾遭致圣经一般的恶意攻击。许多人想焚烧它,禁止它。36/32

可拉特(Sidney Collett)在《圣经注释》(All About the Bible)一书中说道:“伏尔泰(Voltaire)这位法国著名的无神论者死于公元1778年,生前他曾预言,在他死后一百年,基督教将不复存在,人们只可能由历史中读到它而已。但历史胜于雄辩,伏尔泰早成历史人物,而圣经营销售量仍继续在各地有增无减,并且藉着它把福音与祝福带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举例来说吧!在以往占之霸(Zanzibar)地方的贩奴市场上,筑起了英国最魁伟的教堂,当年用来鞭打奴隶的地点如今立起领圣餐的桌子。这类的例子在世界上真是不胜枚举。……有人说得好:‘如果要想禁止圣经的推销,犹如叫众人用肩膀抵住太阳的火轮,企图禁止它运行一样。’”8/63

针对伏尔泰预言基督教及圣经在百年之内即将绝迹的狂言,盖司乐与尼克(Geisler and Nix)指出:“在伏尔泰死后五十年,日内瓦圣经公会就用他的印刷机与印刷所印行了成堆的圣经。”14/123-124

这真成了历史上的大笑话!

公元303年,戴克里仙大帝下旨:“将所有的基督徒及他们的圣经予以摧毁”[见《剑桥圣经史》(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Bible,Carn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3出版)]。并传令各地各方:“申令将所有的教堂与圣经焚烧;凡信基督教的人,在朝者失其官职,在野者失其自由。”49/476;13/259

然而以上焚经的圣旨却遭到历史的讥诮,在戴克米仙大帝下旨25年后,继位的君士坦丁大帝就下令希腊史学家优西比渥(Eusebius)用政府的钱备制五十本圣经。

圣经在其历史不灭一事上是独特的,这并不证明圣经就真是上帝的话,但它证明圣经在万书中有如鹤立鸡群的一部书。一个有心追求真理的人对于这本独特的书理当加以研读。

3D.在批评下仍站得住

赫斯丁(H.L.Hastings)对圣经在屡经无神论者及怀疑论者的攻击及批判之下仍能矗立不倒,作了强而有力的阐明:

“1800年来,许多不信圣经的人竭力驳斥圣经,想推翻圣经,但圣经却仍如磐石一般的矗立不移。它的销路增加,如今更为人所爱读及爱戴。不信圣经的人对圣经之攻击实在有如用小铁槌敲打埃及金字塔一样,结果实在微不足道。当法国国王提议迫害国内的基督徒时,一位老政客兼战士对他说:“‘万岁!神的教会是块铁砧,曾磨损尽许多的铁槌。’正是如此,不信圣经之人的铁槌都被磨损了。而铁砧却依然长存。如果圣经不是上帝的书,人们早就把它摧毁了。帝王与教皇,国王与祭司,公子及领袖们都想要设法毁灭圣经,如今他们都已过世,而圣却依然活着。”30/17-18

兰姆(Bernrd Ramm)说:“圣经的丧钟响过千万次,送葬的行列聚集了,墓碑上的文字也雕刻妥了,葬礼辞也宣读了,可是尸体从未长眠于此。

“没有任何一本书,象圣经这样被宰割、被刃杀、被考察、被查缉、被诽谤。有什么哲学、宗教、心理学、古典或现代的诗词书籍曾经历过这么多集体的攻击?被如此刻毒地批判过?如此彻底的摧毁过?人们对其中的每一章、每一行、每一个字都不肯轻易放过?”

“然而如今圣经仍为数以百万计的人所爱、百万计的人所读、百万计的人所研究,且乐此不倦。”36/232-233

以往有句流行的话说:“这是圣经批评家所保证的结论”,如今这些批评家都已落泊潦倒,而他们批评的圣经却仍长存。用“资料假设”(Documentary Hypothesis)作比方吧!它起源是基于批评摩西五经(Pentateuch)不可能是出于摩西之手,因为根据“圣经批评家所假定的结论”,证明当摩西的时代这些作品都尚未产生,他们相信摩西五经必定是出于后期作家的手笔。于是圣经批评家们开始动脑筋建议,摩西五经必然是由约伯记、传道书、箴言及申命记的作者们集体写成的,他们甚至有本事把一句经文分析成是三个作者的作品,他们为批评学建起无谓的空中楼阁。

但是就在这时候,有人发现黑古董(Black Stele)的存在。50/444,在这些石碑上刻有楔形文字,其中详细记载着汉摩拉比法典,难道这也是摩西以后的作品吗?当然不是!这是摩西以前的作品;不但如此,这实在是亚伯拉罕以前的作品,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比摩西的作品至少要早三百年。50/444这真是妙不可言的一件事!这些都存在摩西之前,而圣经批评家却认为摩西是个原始人,生长在根本没有文字与字母的世代! 

这诚然是历史对人类的讥诮!虽然如今在某些学府中“资料假设”的学说仍在被传授,但其起初的理论基础(“圣经批评家假定的结论”)已被取消了,而且视为谬误无稽。

圣经的批评家们说,耶利哥城的城墙不可能倒下来,你知道他们又错了,因为耶利哥城墙确实倒了。

“圣经的批评家假定的结论”中,根本没有旧约时代的赫提特人(Hittites),因为历史上没有关于此民族的其他资料可查,他们必是出自神话。但这个结论又错了。由于考古学家的挖掘,现在有数以百计的参考资料记载者长达1200多年的赫提特文化。

西方保守派浸信会神学院的院长雷长马省(Earl Radmacher)借用前辛辛纳提城希伯来联合大学犹太神学院院长,也是世界三大著名的考古学家之一的葛鲁克先生(Nelson Glueck)的说话:

“我听见葛鲁克先生在德州达拉市的以马内利会堂(Temple Emmanuel)中红着脸辩论说:‘有人指控我在校中教导学生圣经是上帝口传的真理,而且字字绝对正确。但我要大家了解,我从来没有这样讲过,我只是说在我所从事的考古研究中,我从来没有发现一件古物是与圣经中上帝的话相抵触的。’”51/50

圣经在面对批判之下是独特无二的,历史上再没有一本书能象圣经一样。一个有心追求真理的人对这本独持的书理当加以研读。

5C.其教训的独特性

1D.预言

以读万卷书闻名的书伯史密斯先生(Wilbur Smith)在他所著《无可比拟之书》(The Incomparable Book;Beacon Publications出版)中结论说:“无论人们对我们圣经的权威与信息有何种不同的看法,从好些方面来看,全世界都会同意,圣经是在人类五千年历史当中最不寻常的一本书。

“无论在个人或集体创作当中,圣经是唯一一本论及预言最多的书。这些预言有涉及个人和各个国家,论及以色列国、全地的居民,又涉及有关某些城市,以及救世主弥赛亚来临的种种预言。古时有许多方法来预测未来的事,如占卜、占兆、占卦、预兆等。但在所有的希腊及拉丁文的文献中,虽然也用到先知及预言等字,我们却找不到有对任何真的重大史事将发生在长远之未来的详尽推测,也找不到有关人类救主的预言……”43/9,10

2D.历史 

从撒母耳记上到历代志下,我们可以读到五百年的犹太人历史。《剑桥古代史》(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第一卷第222页中明文记道:“犹太人确有史学家的天才,旧约圣经中充满了历史的记载。”

卫伯史密斯(The Biblical Period)曾抄录著名考古学家亚布莱特(William Albright)教授的名著《圣经时代》(The Biblical Period)称:“希伯来民族的传统对其部落及家族之起源均有详尽的描述,其记录远胜于所有其他的民族。在埃及与巴比伦,在亚述及腓尼基,在希腊及罗马,我们都找不到类似的记录,而德国人民的传统中亦没有类似的记载。此外印度及中国亦无类同的史记,因为他们早期的历史是记载歪曲的朝代传统,除了原始神人及君王的记叙外,毫无有关牧人与农夫的记载。无论是从最古的南美秘鲁遗迹中所发掘之印卡族的历史,或是古希腊的史记当中,我们都找不到有关印欧及希腊民族曾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南迁而来的史实。亚述人对他们的祖先的记忆亦不详尽,只记下他们的名字,但无他们的事迹可寻,我们仅知他们原是帐篷居民,而来自何处的资料早已失传。”43/24

[以上这篇论文取材自Louis Finkelstein编著之《犹太人,他们的历史、文化及宗教》(The Jews,Their History,Culture,and Religion一书)]。

3D.人品 

查非(Lewis Chafer),是德州达拉市神学院的创始人兼前任校长,他说:“圣经不是人想写便写得出来的,也不是人愿意写便能写得成的。”

圣经很坦白地描写其中人物的罪行。试读今日的传记,请看多少书中人物阴暗的一面都被遮盖了,或被省略了。就以历代伟大的文学家们为例吧!他们都被描绘得有如圣人一般,圣经却不然,圣经总是照实记载:

族人的罪被指责无遗──见申命记九章24节

族长们的罪──创世记十二章11至13节;四十九章5至7节。

布道家们描写自己的过错及使徒们的过失──马太福音二十六章31至56节;八章10至26节;马可福音六章52节;八章18节;路加福音八章24节、25节;九章40-45节;约翰福间十章6节;十六章32节。

教会的混乱──哥林多前书一章11节;十五章12节;哥林多后书二章4节等。

很多人问:“圣经为什么要把大卫与拔示巴的那一章写出来呢?”原因就是圣经对任何事实都是据理直言的。

6C.圣经对其他文献之影响

麦克非(Cleland B.McAfee)在《最伟大的英国古典文学》(The Greatest English Classics)一书中写道:“假如每一个大城市中的圣经都被摧毁了,单单由各城市公共图书馆的书架,收集其他书中所引用过的圣经字句,我们仍可以把圣经的主要部分重新拼凑起来。差不多所有伟大的作家们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论及圣经对他们的影响。”32/134

史学家沙夫(Philip Schaff)在《基督其人》(The Person of Christ,American Tract Society,1913)中维妙维肖地描写圣经与救主的独特性:

“拿撒勒人耶稣既无金钱又无武力,但他比亚历山大、凯撒、穆罕默德、及拿破仑所征服的人更多数百万;他既无科学背景,又未进过高等学府,但他在人与上帝的知识上所赐下的亮光,远超过所有哲学家与学者总和的成就;他没有受过正式口才的训练,但他所说出的生命之语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模仿的,他话语所产生的效果远较演说家及诗人为强;他从未写下一行字,但他促使多人写作,他供应了无数证道、演证、讨论会、巨著、艺术及歌颂的主题,他对人类的影响远超过所有过去及现代伟大作家们的影响力。”

兰姆(Bernard Ramm)在《基督徒信仰的确据》(Protestant Christian Evidence;Moody Press,1957出版)一书中更进一步地说:“有关研究圣经的文献是任何其他科学或人类学问所望尘莫及的。从公元95年前的先圣父老直到今天,文学创作有如江河洪流均发源于圣经──圣经字典、圣经百科全书、圣经辞典、圣经地图及圣经地理等。但这不过是略举一例而已,此外,俯拾皆是的有关神学、神学教育、圣乐学、海外宣道、圣经文字、教会历史、宗教传记、灵修书籍、解经书籍、宗教哲学、历史证据、卫道学等等文献,真是不胜枚举。”36/239

来德里(Kenneth Soott Latourette)在《基督教历史》(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Harper and Row 1953)一书中说道:

“耶稣的重要性,他对历史的影响以及他奇妙的存在都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任何其他人能在这个地球上这样吸引各国各民为之大书而特书,而这个写作的浪潮不但没有逐渐消逝,反而更加浪涌涛汹起来。”28/44

3B.结论是很明显的

以上的说法并不证明圣经就是真的,但对我而言,却证明圣经的独特性。(与众不同,无法望其背脊的。)

一个教授曾对我说:

“如果你是个有知识的人,如果你想追寻真理,你一定会读这本比其他书吸引更多人的书。”

又及:你曾否知道圣经是第一本被带入太空的书(缩影版);它也是第一部因描写地球的来源而被宣读的书。(太空人在太空中读创世记第一章第一节──起初,上帝创造……)试想,伏尔泰竟说不到1850年圣经就要绝迹?

你也许该知道,圣经也是世上最贵的书之一(若非是世上最最贵的一本书)。古腾堡的拉丁文通俗译本圣经(Gutenberg’s Latin Vulgate)售价十万美金。俄国曾把一本早期希伯来文西乃山手抄本的旧约古卷(Codex Sinaiticus)卖给英国,售价五十一万美金。36/227

另外也许你还想多知道一点,世上最长的一份电报是从纽约打到芝加哥的新约圣经新译本的全部字句。36/227
 

第二章 圣经是如何产生的?

第二章 圣经是如何产生的?

2A.圣经的写作

许多人对圣经的背景、其中章节之划分及其出版材料等等有很多的问题。本章将介绍一些有关圣经的结构,深信对读者在了解上帝的话必得裨益。

1B.书写所用的材料

1C.书写材料

1D.纸草(Papyrus)

由于纸草的腐朽性,古时的手抄经卷能存留至今的,为数不多。

古时最通用的写作材料是纸草,纸草是由纸草植物制成。此种芦苇盛产于埃及与叙利亚的浅湖、浅河中。大量的纸草由叙利亚的白百罗港(Byblos)出口。希腊字白百罗乃是书的意思,即由此港得名。英文的纸字(paper)也是从希腊字纸草(papyrus)而来。

《剑桥圣经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Bible)中有一段记述,描写纸草是如何被制为书写的材料的:

“芦苇须先去皮,再切成等长的窄条,然后排成经纬,再打成一片。待干后,将其白色的表面以石块或其他工具磨平。普利尼(Pilny)说:纸草有好些种品质,厚度不等,表面各异。在新王朝时代(The New Kingdom Period)的出品,纸草通常很薄,且呈半透明色。”9/30

最早的纸草遗片约系出于公元前2400年间[见葛林理(Harold G.Greenlee)的《新约版本校勘》(Introduction to New Testament Textual Criticism,William 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64)]。19/19

最早的纸草经卷是很难保存的,除非是在极干燥的地区,如埃及的沙漠及死海经卷发现之地昆兰山洞内(Qumran Caves)。

纸草的使用一直很受欢迎,直到公元后第三世纪为止。19/20

2D.羊皮卷(Parchment)

皮卷乃指被抄写在绵羊皮、山羊皮、羚羊皮或其他兽皮上的经文而言。此等兽皮必须经过去毛等处理过程,以期制成经久耐用的抄写材料。

布如斯(F.F.Bruce)谓:“皮卷原文prachment系出自小亚细亚的别迦摩城(Pergamum,今土耳其境内),该市以出产写用材料闻名。”6/11

3D.牛皮卷(Vellum)

此专指小牛皮而言,此种牛皮通常被染为紫色。所存留至今的皆为此种紫牛皮古卷,写在牛卷上的则是金色或银色字。

葛林理(Harold Greenlee)认为:“最早的牛皮卷约存于公元前1500年前左古。”19/21

4D.其他的书写材料:

1E.瓦片(Ostraca)。这是一种未上釉的陶器,甚为普通人民所爱用。

曾在埃及与巴勒斯坦一带掘出很多。(约伯记二章8节)

2E.石碑以“铁笔”拓写而成者。

3E.粘土碑及以利器刻写,而后干燥,以为永存之记载(耶利米书十七章13节,以西结书四章1节)。这是最便宜,而又最持久的书写材料。

4E.蜡板。平木板上涂上一层蜡,然后用金属笔抄记而成。

2C.抄写之工具

1D.锤子:一种雕刻石器的铁器。

2D.金属笔:“一种三角形的工具,有一平面的笔头,用来刻划粘土版及蜡板。”14/228

3D.笔:一种尖头的芦苇。“以灯心草制成,长六至十六英寸,一端做成锤追形,以便使用宽面或狭面作或粗或细之笔划。此种芦苇笔在米索不达米亚公元第一个一千年里颇为流行。至于羽毛笔则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时才由希腊传来的。”(耶利米书八章8节)49/31

这种笔系用在牛皮卷、纸草及皮上。

4D.所用之墨水系由木炭、胶和水所制成。6/13

2B.古卷的形式

1C.书卷或羊皮纸卷轴(Rolls or Scrolls)

系由纸草粘成长卷,卷在木棒上。这种书卷不能制得太长,否则使用时极为不便。通常仅抄写一面,两面都有文字的经卷称为“书卷”Opisthograph(启示录五章1节)。有的书卷长达144英尺,普通的书卷长约20至35英尺。

难怪在亚历山大图书馆工作的编目专家卡力玛加斯先生(Callimachus)曾说:“大书实在是大麻烦。”33/5

2C.古书版本或书形(Codex or Book Form)

为了阅读方便,并使书不要太庞大起见,纸草也有被钉成书形的,并在两面抄写。葛林理(Harold Greenlee)说,基督教乃是导致发展手抄本的主要原因。

古代文学巨著的作家多将文字抄写在书卷上,直到第三世纪为止。

3B.书体的形式

1C.正楷(Uncial Writing)

以大写字母小心抄写而成,这种字体又称为“书手”(Bookhand),梵帝区抄本(Vanticanus)乃西乃山抄本(Sinaiticus)都是正楷的抄本。

2C.草书(Minuscule Writing)

以草书,“字字相连而写成。”62/9这种书体的改变系始于第九世纪。33/9

希伯来及希腊的手抄本,字间往往不留空白。(希伯来抄本中原无母音Vowels,直到公元九百年马所礼人Massoretes时代才创母音。)

莫志杰(Bruce Metzger)在《新约圣经》(The Test of the New Testa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出版)一书中,曾如此答复那些埋怨连笔写成的经文难以阅读的人说:

“希腊文中并不常见这种含糊不清之处,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大半的希腊文都以母音字母为一字之尾,或以V、P、及S三个子音为结尾。而文句连续抄成并不致产生特殊的阅读困难,因为相应成习的,古希腊人有高声朗读的习惯,即使独自一人时亦然。如此,句句之间虽未能空白,但朗诵时,一音节一音节地念,很容易就能读出这些不间断的经文了。”33/13

4B.分划

1C.书卷

2C.分章

第一次的分段是发生在公元前586年,摩西五经(Pentateuch)被分为154段(Sedarim),以便三年内能诵读完毕一次。

五十年后,又再进一步地被分成54个部分(Parashiyyoth)及669个小段,以便于寻找参考资料。这种分段法则是用在一年诵读一次的读经计划中使用的。

希腊人在公元250年左右曾将圣经分章。最古的分章系统约发生在350年左古,注在梵帝冈抄本(Codex Vanticanus)的边缘上。33/22

盖司乐及尼克(Geisler &Nix)写道:“直到第十三世纪,抄本中的这些章段才又有更改……兰顿(Stephen Langton),这位巴黎大学的教授,后任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将圣经分成现今的章段(约在1227年左右)。”14/231-232

3C.分节

初期的分节方式并不统一,乃按字句、字母或数目为标记,其间空一格。这些标记当初并未被有系统的广泛的运用。第一个标准的分节是在公元后900年左右。

拉丁文通俗译本圣经(Latin Vulgate)是第一部新旧约全部分章分节的圣经。

第三章 正经

第三章 正经

3A.正经

1B.序言

1C.“正经”(Canon)一字的字义

正经(Canon)这字根是出于“苇”字(英文为cane;希伯来文为ganeh;而希腊文为Kanon)。“苇”乃衡量之尺度,后来作“标准”解。

最初,“Canon被作为‘信仰的条例’,人们衡量与估计的标准……”

后来作为“目录”或“备注”解。6/95

Canon这字运用在圣经上,其意为“一套为官方接受的书卷目录。”11/31

有一点我们要记住,教会并没有创造Canon或正经,再把他们收集在我们今日所谓的圣经里面。事实上,教会只是把上帝默示后经人写成的书卷重新予以组织编纂而成。

2C.如何测验一书是否能列为正经之一部分

我们不确切的知道,在早期的教会选用正经的标准是怎样的,在决定某卷书是否属于正经或圣经,盖司乐与尼克(Geisler and Nix)列下五大选用的原则:14/141

是否具有权威性──是否出自上帝的手?(该书中是否有“主如此说”的话?)

是否具有预言性──由上帝的人所写?

是否真实?(选书的教会神甫们抱着“若有疑问,就舍弃该书”的原则,如此加强了“他们选择正经的可靠性”。)

是否有活力──是否有上帝改变生命的力量?

是否被接受、蒙收纳、被诵读、被运用──是否被信上帝的人所接受。彼得认可保罗的著作,视它们与旧约经文同等。(彼得后书三章16节)

2B.旧约正经(Old Testament Canon)

1C.选择旧约正经的几项因素

1D.犹太人献祭的系统在公元70年因耶路撒冷及圣殿被毁而终止。从此犹太人流离失所,他们需要确定哪些书卷是具有权威性的上帝的话语,因为此时不仅圣书分散各地,而且许多经外的书卷开始流传民间。犹太人是一“书”之民,唯有此“书”能使他们团结在一起。

2D.基督教开始成长,许多基督徒的作品开始流行。犹太人要能很有效地暴露这些作品,以期与他们自己的作品分辨出来,而不致被误用在犹太人的会堂之中。

犹太人都应能仔细分辨希伯来的正经与其他的宗教文献。

2C.希伯来的正经(The Hebrew Canon)

1D.以下是犹太人旧约正经的纲目(这是按照我在神学院中的笔记所编成的,读者由许多现代版的犹太人旧约圣经中也可找到。)请参考《圣经》(The Holy Scripture),《希伯来马所礼经卷》(According to the Massoretic Text)及《希伯来圣经》(Biblia Hebraica)[均为克达尔及葛尔(Rudolph Kittel,Paul Kahle)所编。]
 

  律法(Torah) 著作(Kethubhim或Haglography)  
 

1.创世记
2.出埃及记
3.利未记
4.民数记
5.申命记

A.诗书
1.诗篇
2.箴言
3.约伯记
B.五卷(Megilloth)

 
  先知书(Nebhim)
A.早期先知书
1.约书亚记
2.士师记
3.撒母耳记
4.列王记
B.后期先知书
1.以赛亚书
2.耶利米书
3.以西结书
4.十二先知书
1.雅歌
2.路得记
3.耶利米哀歌
4.以斯帖记
5.传道书
C.史书
1.但以理书
2.以斯拉记-尼希米记
3.历代志上、下
 
 

基督徒虽有同样的旧约正经,但在编卷上与希伯来正经略有出入。我们将撒母耳、列王记、历代志各书分为上下两书。犹太人则将小先知各书合为一卷。书卷的排列前后次序亦有异。基督徒的旧约正经乃是依照标题排列,而非按官方次序排列。

3C.耶稣也曾引证旧约正经

1D.路加福音二十四章44节。

耶稣对楼上的一群门徒说:“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上所记的,凡指着我的话,都必须应验。”从这经句上,“耶稣指明希伯来圣经共分为三部分──律法书、先知书及著作(或称‘诗篇’,因为诗篇乃是这第三部中的首篇而且是其中最长的一卷书)。”6/96

2D.约翰福音十章31─36节;路加福音二十四章44节。

耶稣不同意法利赛人对口授的传统所持的看法(参见马可福音第七章,马太福音十五章),但并没有反对他们对希伯来正经所持的观念。6/104

“我们也找不到任何耶稣要和这些犹太人为旧约正经卷辩论的原因。”52/62

3D.路加福音十一章51节(及马太福音二十三35节)。

“……从亚伯的血起,直到被杀在坛和殿中间撒迦利亚的血为止。”耶稣在这里肯定他对旧约正经的见证。亚伯,人人皆知,是世上第一位殉道者(见创世记四章8节);撒迦利亚则是最后一位被记名的殉道者(按照希伯来旧约的次序,请参2C,1D的纲目),他在“耶和华殿的院内”向众民说预言时,被他们用石头打死(见历代志下二十五章21节)。创世记是希伯来正经中的第一卷书,历代志则是最后的一卷书。耶稣基本上乃是说:“从创世记直到历代志”若按我们的次序则是从“创世记直到玛拉基书”。6/96

4C.经外作家们的见证

1D.最早有关旧约共分三部分的记载是在传道书(公元前130年版)的前言之中。此前言乃是传道书的作者其孙所写,其中说到:“律法、先知书及其他父老们的著作。”这里圣经显然被分为三部分。

2D.约瑟夫(Fiavius Josephus)于公元后第一世纪末时,曾在“与亚平先生答辩书──上”(Contra Apion 1)中写道:

“自波斯王亚达薛西(Artarerxes)到现在为止,所有发生的事都有明文的记载,但却不似以往的记载那样可靠,因为历代相传的先知时代已告终止,然而我们仍然对自己的作品深具信心,我们的行为可以为我们作见证。虽然经过颇长的一段时间,没有人肯在这些书中加添什么或删减什么,又没有人肯修改任何我们的作品。”

3D.犹太人的他勒目(The Talmud)(犹太教法典)

1E.《手之洁净礼注释》三章5节(Tosefta Yadaim 3:5)中说:“福音书及异端经书都不使人手污秽,赛拉之子众书(The Books of Ben Sira)及自他以后所写的书则不属正经之内。”70/63;32/129

2E.《新世界的程序》第三十章(Seder Olam Rabba 30)中写道:“先知们藉圣灵说预言直到今日为止(亚历山大大帝的时代),从今以后,你得倾耳细听智者的话。”14/129

3E.巴比伦版的犹太他勒目(Babylonion Talmud)(犹太教法典)

在《撒都该文献》(Tractate Sanhedrin Ⅶ-Ⅷ,24)中记有:“自后期先知哈该,撒迦利亚及玛拉基之后,圣灵就离开了以色列国。”

4D.米里托(Melito)是沙底斯的主教(Bishop of Sardis)约在公元后170年左右,写下最古的旧约正经目录。

第四世纪的希腊史家优西比渥(Eusebius)在《教会历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Ⅳ.26)中曾留有米里托的注释。米里托称在叙利亚旅行时,得到这个可靠的目录。在致他友人安纳西米亚士(Anesimius)信中,米里托如此说:“这些目录记有摩西五经:创世记、出埃及记、民数记、利未记及申命记,并约书亚记、士师记、路得记、列国四书、历代志两书、大卫之诗篇、所罗门之箴言(又名智慧之书)、传道书、雅歌、约伯记。其中所包括之先知书有:以赛亚书、耶利米书、合为一卷的十二小先知书、但以理书、以西结书及以斯拉记。”

布如斯(F.F.Bruce)曾评论:“可能米里托将耶利米哀歌合在耶利米书中,尼希米记合在以斯拉记中(虽然以斯拉记罕有被列入先知书中者)。若是这样的话,则他的目录除了以斯帖记以外,已将所有的希伯来正经均包括在内了[按照希腊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的次序排列],以斯帖记可能不在他从叙利亚得来的资料当中。”6/100

5D.目前犹太正经分三部分(共计11书),是由米示那经卷(Mishnah,也就是犹太人他勒目的评释经卷)得来(Babe Bathra tractate,公元后第五世纪)。14/20

5C.新约圣经中见证旧约之处

马太福音二十一章42节;二十二章29节;二十六54节、56节

路加福音二十四章

约翰福音五章39节;十章35节

使徒行传十七章2、11节;十八章28节

罗马书一章2节;四章3节;九章17节;十章11节;十一章2节;十五章4节;十六章26节

哥林多前书十五章3,4节

加拉太书三章8节;三章22节;四章30节

提摩太前书五章18节

提摩太后书三章16节

彼得后书一章20,21节;三章16节

约翰福音七章38节:“就如经上所说。”这句话虽未指出经上何书何卷,但显然表明听众对旧约各书间的连带关系必有一般性的了解。

6C.吉尼亚会议(The Council of Jamnia)

许多学生对我说:“是啊,我知道正经是怎样搜集来的,是在一个会议上,宗教领袖们聚在一起,决定那些书对他们最有帮助;然后强迫信徒接受这些经书。”这样的说法不但与事实相违,且远至极点。(但对某些人而言,在这个太空的时代里,远距离已经不算一回事了。)

布如斯(F.F.Bruce)在《经书与羊皮古卷》(The Books and Parchments H.Revell 1963出版)一书中说道:

“所以有人会问及旧约圣经中‘著作’部分,是否在主耶稣在世时已经完成,主要是因为公元70年耶路撒冷城被毁以后,有好些犹太人的拉比(教法师)讨论到希伯来正经有关‘著作’部分的问题。当圣城与圣殿即将被毁之际,有一位名叫犹迦南的拉比,他是札凯之子(Yocharan ben Zakkai),也是当时法利赛当中属西洛派(School of Hillel)中一位杰出的拉比。他获得罗马当局的许可,基于纯宗教的立场在犹太地约帕城及亚锁都城之间的吉伯尼(Jabneh)或称吉尼亚(Jamnia)城重组犹太教的高等议会。吉尼亚会议中所论及的事项,先以口传,后来则记录在拉比著作中。在他们的辩论中,他们曾考虑到箴言、传道书、雅歌、以斯帖记各书应否列入正经之内。反对这些经卷的理由各各不一,用以斯帖记为例,其中就未曾提及上帝之名;而传道书则似乎与当时的正统信仰格格不入。但经吉尼亚会议辩论的结果,终于确定所有的这些书卷都应属于圣书范围。”6/97

杨以德(Edward J.Young)在《无误之书》(The Infallible Word,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出版)一书中,曾极恰当地引用罗列(H.H.Rowley)在《旧约圣经之成长》(The Growth of the Old Testament,London,1950,p.170)一书中的话说:

“我们对吉尼亚会议的可靠性要略存保守的态度,我们知道拉比曾在该地有过一番讨论,但我们也知道,从该会议中,没有产生任何正式或确定性的决议。很可能这些讨论都属非正式的,但却有助犹太人传统的成形,并助其传统变得生根稳固。”52/73

7C.旧约的伪经文献(The Old Testament Apocryphal Literature)

1D.简介

“伪经”这个字词原是由希腊字apokruphos一字而来,为“隐藏”或“封闭”之义。第四世纪的耶柔米(Jerome)乃是第一位称此类文献为“伪经”的人。

2D.为何不能列入正经之中?

这些书除了达不到正经的标准之外;《翁格圣经字典》(Unger’s Bible Dictionary,Moody Press,1966)又加上下列的理由:

1.“它们含有历史与地理上的错误及时代上的谬误之处。”

2.“其中传授假的道理,包含与圣经相违的教训与行为。”

3.“它们以文学为准,充满人造的内容,与圣经形式迥异。”

4.“它们缺乏圣经特有的神圣性,如预言的能力,诗意及宗教上的感受。”50/70

3D.各书的总结

尔勒(Ralph Earle)在他的佳作《圣经是如何来的》(How We Got Our Bible,Baker Book House,1971出版)中对每一卷书的来源都有一段简短的记述,我个人因其说得完善,故将之转载于此:

“新约在公元前150年左右写成的艾斯达前书(I Esdras)论及犹太人如何在被掳至巴比伦后,又重返耶路撒冷城的事。其中大部分的资料是取材自历代志,以斯拉记及尼希米记等,但也加添了一些传说的资料。

“其中最有趣的乃是关于三个守卫的故事,他们辩论到什么是世上最坚强的东西。其中一个守卫说‘是酒’,另一个说:‘国王’,第三位则说:‘是女人与真理’。这三个守卫把他们的答案放在国王的枕套底下,当王醒来时,他召这三个人来解释自己的答案,最后他们共同决定:‘唯有真理最伟大而且坚强无比。’因为所罗巴伯(Zerubbabel)能提供这个答案,王赐他奖赏,令他重建耶路撒冷的圣殿。

“公元100年左右写成的艾斯达后书(II Esdras)是一部伪经,其中包括七个异象。据说马丁路德曾一度被这些异象弄得疑惑不解,最后竟将该书投入以伯河中(Elbe River)。

“托必得记(Tobit)(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前叶完成),具有短篇小说的风格,显然带有法利赛人的作风。注重法律、洁净的食物、仪式性的洗濯、慈善事业、禁食及祷告等。很显然其中说到施舍可以赎罪的话是不合圣经教训的。

“朱丽记(Judith)约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叶写成,也属虚构,其中也含有法利赛人的色彩。故事的主角是位名叫朱丽的女人,她是一个美丽的犹太寡妇。当她所住的城被困后,她领着随身的女仆,带着洁净的犹太食物,去到攻城的敌方将领的帐篷里。他为她的美色所掳,将她在帐篷中留了下来。幸运地,他饮酒过度,醉倒不省人事。朱丽便取出他的刀,把他的首级斩下,将他的头放在一个袋子里,然后与她的女仆离开了敌营。她们将此敌将之首级高挂在邻城之上,亚述的军队因失去领袖,很快就被击退了。

“以斯帖记补遗(Additions to Esther)约在公元前100年完成,旧约中的以斯帖记是一本没有提及上帝之名的书。我们知道以斯帖与末底改曾禁食祷告,但不知他们祷告的内容。为弥补此一缺点,在补遗中列入他们两人长篇的祷告辞。并附有两封信,据说是波斯王亚达薛西(Artaxerxes)所写的。

“所罗门的智慧(The Wisdom Solomon)约于公元40年写成,警戒犹太人不要坠入疑惑、物质主义,和拜偶像的恶习中。如同箴言一样,《所罗门的智慧》也将智慧拟人化,其中包含许多崇高的情操。

“传理书(Eccleiasticus)或称《赛拉齐的智慧》(Wisdom of Sirach),约在公元前180年写成,具有高度的宗教智慧,与箴言相像。书中包括许多实际的忠告。例如,对筵席之后的演讲,书内有如下的忠告(三十二章8节):

“‘讲得简短切要,用少数的字句表达无穷的涵意。’

“‘要装作好像是一个知道得比他讲的还多的人。’”

在三十三章4节中,又有如下的话说:

“‘准备好你要说的,那样才有人听你。’

“卫斯理(John Wesley)在他的证道辞中,曾数度引用传理书中的话。在圣公会教派中,传理书仍被广泛地运用。

“巴录书(Baruch)约写于公元100年,相传原来是耶利米的书记,巴录,在公元前582年时所写。但实际上,书中内容却是解释耶路撒冷城在公元后70年被毁的原因。此书鼓励犹太人不要再叛变,当顺服统治的君王。虽有此书,但反抗罗马的巴可其巴革命(Bar-Cochba Revolution)仍于公元132至135年间发生。在巴录书第六章里,包含着所谓的‘耶利米书信’,大力警告拜偶像的事──可能是针对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的犹太人而说的。

“我们的但以理书(Our Book of Daniel)共有十二章,在公元前第一世纪时又加添了第十三章,苏珊纳记(Susanna)。苏珊纳是巴比伦城中一个德高望重的犹太人妻子,家中常有犹太的长老及士师们来访。其中两位深为她的美色所惑,想勾引她。当她大声呼救时,这两位长老反诬告说,他们发现苏珊纳躺在一个青年人的怀中。于是她被领去受审,因为当时有两个假见证人作证,她被判有罪,宣布处死。正在这时,一位名叫但以理的年青人出来,打断了审判的程序,起来反问见证人。即把这两个人分开来审问,究竟是在花园那棵树下苏珊纳与她的爱人幽会,两个伪证人的答案各不相同。于是他们被处死,苏珊纳得以释放。

“贝尔与龙(Bel and the Dragon)是同时期加添的一卷伪经,成为‘我们的但以理书’的第十四章。其主要的目的乃在说明拜偶像是件愚蠢的事,实际上它包含了两个故事:

“在第一个故事里,居鲁士王(King of Cyrus)问但以理,他为什么不敬拜贝尔。贝尔每天吞噬许多只羊、面粉及油来彰显其神。于是但以理是晚将灰洒在祭礼的庙堂地上。翌日王率但以理去庙堂,看神象贝尔是否将所有的食物都食尽。但以理向王指出地上灰中衬出祭师们与他们眷属在桌子下面的脚印。于是祭师们全部被斩,庙堂亦被摧毁。

“龙的故事显然出自传说,与托必得记、朱丽记及苏珊纳记可同归为纯粹犹太人的小说类,并无宗教价值。

“希伯来三童之歌(The Song of the Three Hebrew Children),此书被列在公元前三世纪盛行的希腊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及罗马时代通用的拉丁文通俗译本圣经(Latin Vulgate)中但以理三章23节之后,主要内容是借用诗篇一四八篇,又仿诗篇一三六篇以启应诗的方式写成,副歌中有三十二次重复同样的词句:‘向他歌唱、颂赞他的名直到永远。’

“玛拿西的祷告(The Prayer of Manasseh),是在马克比时期(Maccabean times)所作,约属公元前第二世纪,相传是犹太暴君玛拿西的祷告。很显然是根据历代志三十三章19节而来──‘他的祷告,与神怎样应允他……都写在何赛的书上。’由于此祷告在旧约中找不到,故文士就自行加添进去了!

“马克比前书(I Maccabees)约在公元前第一世纪写成,也许是所有伪经中最有价值的一卷书。其中描述马克比三兄弟──犹达西(Judash),约拿单(Jonathan)及西门(Simon)反抗亚述统治的事迹。这卷史书与犹太史学家约瑟夫(Josephus)的著作一样重要,也是世人研究最重要、也最动人的这段犹太历史的主要参考资料。

“马克比后书(II Maccabees与前书同时),但非前书的延续,只是同时间的导报,提到犹达西抗敌胜利的经过。一般认为要比前书更具传说性。”11/37-41

4D.历史证实伪经不应纳入圣经之内

盖司乐与尼克(Geisler and Nix)在《圣经通介》(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Bible,Moody Press,1968出版)一书中,提出十点古老的史实反对接受伪经为旧约的一部分:

费罗(Philo)是亚历山大城的犹太哲学家(生于公元前40年至公元20年间,经常引用旧约,也承认圣经应分三部分的说法。但他从未引用过伪经,也不承认伪经是神所默示的。

约瑟夫(Josephus),生于公元后30年至100年间,他是犹太人的史学家。很清楚地表明伪经不在旧约之中,他称旧约共有二十二卷,也从未将伪经当作旧约圣经来引用。

耶稣与新约圣经的作者从未引用过伪经,却无数次的引用旧约正经。

参加吉尼亚会议的旧约学者们(公元90年左右)均不承认伪经为圣经的一部分。

在公元第一至第四世纪中,没有正经或任何基督教的会议承认伪经是神所默示的。

许多早期的教父明言反对伪经。其中有俄利根(Origen)、耶路撒冷的西瑞(Cyril of Jerusalem)及亚山那西(Athanasuis)等人。

耶柔米(Jerome,340-420)是伟大的学者,也是拉丁文通俗译本圣经的译者,公开反对伪经属正经的一部分。他隔着地中海与奥古斯丁为此书辩论。起初甚至拒绝将伪经译成拉丁文,后来才草率地译了几部。直到他死后,旁人违其所愿,将古拉丁文版的伪经收入耶柔米的拉丁文通俗译本之中。

许多罗马天主教的教父们,从起初直到更正教改革时期,均明言反对伪经。

马丁路德与一些改教领袖也都反对视伪经为圣经。

直到公元1546年,罗马天主教会召开天特大公会议(Council of Trent)在这反更正教的会议上辩论时,才决定视伪经与正经为同等。17/173

3B.新约正经(The New Testament Canon)

1C.如何测验一书是否应被选为新约正经

2D.最基本考虑一书是否应属新约正经,首先要看是否为神所默示的,其次乃是它所含的“使徒性”。14/181

盖司乐与尼克(Geisler and Nix)将上点分述如下:

“按新约圣经中的话,教会是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以弗所书二章20节)。主耶稣曾应许要藉圣灵引导他们明白一切的真理(约翰福音十六章13节)。耶路撒冷的初期教会也是‘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使徒行传二章42节)。当我们说到‘使徒性’这个名词时,它并非指该书必须由‘使徒所写成’或在‘使徒督导之下所写成的……’

“也许高森(Gaussen)、华费尔(Warfield)及何记(Charles Hodge)以及一般基督教的学者们的说法更适当。所谓‘使徒性’,乃是指‘使徒的权威性’,或是为使徒所认可的,这才是最主要测验新约正经的因素,并非靠该书由使徒所写而定。14/183

史东毫(N.B.Stonehouse)曾说:“在新约圣经中,使徒的权威性从未离开过主的权威性。在各个书信当中,使徒们一再强调教会只有一个绝对的权威,那就是主自己。无论何时,只要使徒运用权威来说话,他们就是运用主的权威说话。比如,当保罗自诉他的使徒权威时,他说他的职份乃是单独且直接由主而来的(加拉太书第一章、第二章)。即使主没有直接的话交托下来,但他有权威能负责处理教会的生活,宣称他所说的话带有主的权柄。(参见哥林多前书十四章37节;哥林多前书七章10节……”97/117,118

“在新约圣经中,唯一能直接以真正的权威性发言的,只有主耶稣自己。”53/18

2C.新约正经经卷(The New Testament Canonial Book)

1D.三项需要鉴定新约正经的原因。11/14

1E.约在公元140年左右,马吉安(Marcion)开始散布异端,写成一套自己的正经。教会需要决定何为正统的新约正经,以抵制马氏的影响。

2E.许多东方的教会在崇拜时开始运用一些来源不正的经卷,因此在正经抉择上实有必要作一决定。

3E.公元303年罗马大帝戴克里仙下诏,宣告摧毁所有的基督教经书。谁肯为任何一本宗教书而殉命?因此信徒需要知道何为真正的圣书。

2D.亚历山大城的亚山那亚(Athanasius),在公元367年时列出最早的新约目录,与我们今日的新约圣经完全相同。这目录记在他写给众教会的一封嘉庆快信之中。

3D.自亚山那西之后,另有两位作者耶柔米(Jerome)和奥古斯丁(Augustine),厘定新约正经共分二十七卷。6/112

4D.坡旅甲(Poylcarp,公元115年)、克里门(Clement)及其他的学者们都以“正如经中所说”的字句来描写旧约及新约全书。

5D.犹斯丁(Justin Martyr,公元100-165年间)在其卫道学书(First Apology1.67)中论及“圣餐”一事:说

“在主日,无论是城市或乡村,人们聚集在一起,只要时间许可,尽可能宣读使徒的回忆录或先知们的著作。诵读完毕之后,主席宣讲教训,并鼓励听众效法书中之善举、良言。”

犹斯丁在其“与蔡福对话录”(Dialogue with Trypho)一书中屡屡使用“经上写道”字句,乃是引用福音书的经文。他与蔡福两人必知“经上写道”的这经是指什么。

6D.爱任纽(Irenaeus,公元180年),布如斯氏(F.F.Bruce)曾记载爱任纽之影响:

“最重要的证据在于爱任纽与门徒时代的联系,以及他与众教会间的关系。他生长在小亚细亚一带,曾是约翰的门徒波里克的弟子。在公元180年成为高卢(今西欧部分,包括意大利北部、法国、荷兰、比利时及瑞士)的里昂大主教(Bishop of Lyons)。他在自己著作中证实以下新约各书均为新约正经的主要部分:四福音书,使徒行传,罗马书,哥林多前、后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后书,提摩太前、后书,彼得前书,约翰一书及启示录。在他的著作《真道辩》(Against Heresies)三卷二章8节中,很明显的指出,到公元180年时,四福音书在基督教的领域中早已被视为不可否认的事实,正有如罗盘针的四个方向或东西南北四方一样无法为人所否定。15/109

7D.伊格那丢(Ignatius,公元50年至115年)曾说:“我不愿象彼得和保罗一样的命令你们,因为他们是使徒……”Trall.3.3.

8D.为教会的大会议所认可,这与旧约全书的情形相仿。

布如斯(F.F.Bruce)说:“有一次的教会会议──也就是公元393年所召开的赫波宗教大会(The synod of Hippo)终于决定新约全书计有二十七卷书时,他们并没有另为各书加添权威性,仅是记下以往已被确定的新约正经而已。赫波宗教大会的决议在四年后又为第三届迦太基宗教大会(The Third Synod of Carthage)所重新宣扬于世。”6/109

自这时起,罗马天主教或基督教对新约全书二十七卷的确定就不再有任何的疑问。

3C.新约的伪经(The New Testament Apocrypha)14/200─205

伪巴拿巴书信(Epistle of Psendo-Barnabas),写于公元70至79年左右。

哥林多人书(Ancicnt Homily),公元96年左右。

古代训诫(Ancient Homily),又名克里门后书(Second Epistle of Clement),公元120至140年左右。

何马斯牧人书(Shephard of Hermas),公元115年至140年左右。

底太齐书或称十二使徒讲道集(Didache,Teaching of the Twelve),公元100至120年左右。

彼得的启示(Apocalypse of Peter),公元150年左右。

保罗与西克拉行传(The Acts of Paul and Thecla),公元170年左右。

达老底嘉人书(Epistle to the Laodiceans,第四世纪?)

希伯来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the Hebrews),公元65年至100年。

波里克达腓立比人书(Epistle of Polycarp to Philippias),约在公元108年写成。

伊格那丢七书(The Seven Epistles of Ignatius),约写于公元100年。

另外还有许多其他伪经,不一一列出。

第四章 圣经的可靠性

第四章 圣经的可靠性

第一部分

历史文献印证圣经的可靠性

4A.圣经的可靠性与可信性

1B.序言

这里我们要证实的乃是圣经在历史上的可靠性,而不是讨论圣经是否神的默示。

在查证圣经在历史上的可靠性时,我们必须采用考证一般历史文献时所用相同的衡量标准,这样才算公平。

森德斯(C.Sanders)在《英国文学史研究简介》(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in English Literary History)一书中曾列举三种基本考验及编纂史料的原则:参考文献的测验(Bibliographical Test)、文内证据的测验(Internal Evidence Test)、及文外证据的测验(External Evidence Test)。

2B.新约圣经之可靠性──按其参考文献考验方式来衡量

所谓参考文献的测验乃是检察所留传下来的文件,看其中章节及文字的真伪。换句话说,在缺乏原本的情况下,抄本的可靠性如何?抄本的数目共有多少?又抄本与原本之间共相隔多少时间?34/26

1C.学者印证新约的可靠性

美国圣经校订委员会委员艾博特(Ezra Abbot)在其《批评文字》(Critical Essays)一书中论道:“经文具有各种不同的抄本,其数目之多令无心的读者咋舌,但我们要记这个数字通常只是一般不信基督教之作家们所提供的数字,说总计‘共有十五万种!’数目如此之大,这样看来岂不证明新约圣经确实不甚可靠,这会不会影响我们信仰的根基呢?

“其实不会,根据诺顿(Norton)先生的看法,在这15万种希腊新约抄本中,有百分之九十五都是不可靠的,可以将它删去。因为显然都是膺品,很少受到圣经权威人士的支持,也没有经文批评家会正式接受它们。这样一来,我们就只余下7500种待鉴的版本。然而再经细察之后,我们又发现,在这7500种抄本中,其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抄本差异都是不足影响版本内容的,他们只涉及拼字法、字法结构、字句排列次序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对研究经文内容实无伤大雅。

“至于那些只注重辞句表达的方式,却不重经文含意的版本,我们亦可略去。这样一来,真正余下来值得考证的抄本只有四百种左右。但其中涉及真正不同经文含意的抄本并不太多,有些抄本在经文字句的增减上稍有出入,但能真正引起学者的好奇与兴趣的并不多,只有极少数的版本是真正算是有问题的。但如今圣经批判学家们人多势众,评审、鉴定抄本的工具充足,因此这些抄本中所谓较严重的问题都得以一一解决,被经学家们断定为真的经文均是相当可靠的。这与鉴定古代的文学作品有何其大的差别,许多文学古著我们不但不能完全肯定它的字句,连对那些用来解释原文的文字其可靠性,我们也都会有所怀疑,然而圣经内容的鉴定却没有这类的困难!”30/4

沙夫(Philip Schaff)在《希腊新约圣经版与今日英文版之比较》(Comparison to the Greek Testament and the English Version)中表示,在所有15万种抄本中,只有400种版本其中经文原意可能是有疑问的经文,然而在这四百本中仍只有五十种是真正值得待鉴的。但沙夫强调说,尽管有版本上的差异,它们“却不足以影响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及信徒的职守,因为有他处的经文,甚至他处已被证实的经文以及整本圣经中连贯的思想都能印证这些基要的教训,全书不会只因一两处不能确定的经文影响而动摇。”42/117

华费尔(Benjamin Warfield)在《新约文句批判》(Textual Criticism of the New Testament)之序在引用艾博特(Fzra Abbot)对十五万种抄本中百分之九十五的差异都是不值得考证的看法说:“……。他们为数虽众,却极少受经文批评家的支持,这百分之九十五的差异实微不足道,无论采不采用,对经文本身之意义实不生影响。”54/14

盖司乐与尼克(Norman Geisler and Willian Nix)对取舍抄本中之差异有如下的建议:“若说从新约圣经抄本中,我们能找出20万处文稿的差异来,这种说法则未免太过含糊一些,事实上只能说新约中约有一万处左右的差异。因为如果一个错字在三千本抄本中出现,我们仍算是三千个差异。”14/361

何德(Fenton John Anthony Hort)曾毕生研究圣经抄本,因此一直被视为经卷考证的权威,他说:“圣经中有八分之七左右的部分,被专家们认为是可信的,至于其余的八分之一在经文批评学中看来,只限于文句排列的先后次序的不同,有些太过琐碎根本无足轻重。

“如果这个取舍的原则是正确的,那么差异的范围就可大为缩减。如果我们手边有二、三种不同的抄本,而我们已下定决心,若非找到绝对的证据,将不轻易武断地决定经文的对错,然后我们姑且再略去抄本拼字法不同的差异不论,那么新约圣经中的字句真正值得我们怀疑的,大约只占全部新约全书的十六分之一。若以此计算,那么我们就知道一般所谓的差异都是极琐碎的,真正值得研讨的只占差异总数的极小部分,甚至不超出全部的千分之一。”22/2

盖司乐和尼克(Geisler and Nix)对何德的看法有如下的补充说:“其实只有八分之一的差异是真正算是有份量的,其他仅仅是拼字法和文体上的出入。就整体而论,只有十六分之一的差异是重要的,或算是为‘较严重的差异’。若用数字来统计,那么新约圣经中有百分之八十八点三三(88.33%)的部分都是纯正无误的。”14/365

华费尔(B.Warfield)大胆宣布说:“新约圣经留传至我们手中时,其中内容全部,或几乎全部都是无误的,即使是最差的版本亦不例外,我们可引用班德赖(Richard Bently)的话来证明:‘圣经的经文绝对真实、准确……其中的信条与道德教训均被完整保存着──无论你如何挑选版本,即使故意挑选最差的版本,其中内容依然不会改变’。”54/14;55/165

沙夫(Philip Schaff)分别引用崔格拉及史瑞挪(Tregelles and Scrivener)的话说:

“我们拥有这么多的圣经版本,又有这么多的考证工具,因此我们不必用凭空揣摩的方式,将版本中差误的部分除去。”摘自崔格拉所编之《希腊新约圣经一序言》(Greek New Testament,Prolegormena,P.X)

史瑞挪(Scrivener)说:

“虽然抄本数目太多,有时使真正学圣经的学生深感疑难、困惑,但这却也能同时引导他从这些差异中更进一步地体会出圣经的完整性。如果伊果齐鲁(Eschylus)的读者能同时拥有这许多伊氏作品的版本资料,使他们在欣赏伊氏升华性的诗篇时不必伤透脑力,费尽耐性,而能寻得诗句的准确性,他们将不知会有多喜乐呢!”42/182

布如斯(F.F.Bruce)在《经书与羊皮古卷》(The Books and the Parchments)一书中写道:“万一没有其他客观的文字证据能用来修正圣经抄本中显然的错误,经文批判家则须靠臆测的方式来修正此错误,但要使用臆测的方式则需要高度的律已精神,它不但要能说明修正时所选用的字是绝对正确的,它也必须能说明版本中原有的错误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换句话说,这种修正不但对‘原文来说是合理的’,在运用到‘不同抄本上时也一样合理’。然而各新约版本中需要使用这种臆测修正法来修改经文错误之处者,却几乎可以说没有。证明经文之准确性的证据为数甚众,可谓俯拾皆是。从成千的证据当中,至少总有某处的某一版本,能将真正原来的经文保存下来。”6/179,180

甘扬爵士(Sir Frederic Kenyon)乃当今最伟大的新约文字批评家,他一再强调经文的错误绝对不足影响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他说:

“我最后还要再次提醒大家,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并不建立在一句会引起争论的经文上。但如果我们一味只提及这些经文的错误和文句上的差异,必然使人对圣经的内容及文字产生怀疑,以为圣经是经不起审定的。

“我们强调圣经内容绝对可信,实非言过其实,特别新约圣经其经文内容尤其可靠。它除有多种抄本之外,又有早期的新约译本及教会早期作品中所引用的新约文字,可以用作勘校的参考资料。任何一处有问题的经节,都可以从这些参考资料中找出其正确的愿意来,世界其他的古典文学作品却没有这样的优点。

“世间学者对一些重要的希腊及罗马作家们,诸如:沙孚克理斯(Sophocles,古希腊悲剧作家)、苏西载得士(Thucydidus,希腊史学家)、西赛禄(Cicero,罗马政治家及演说家)、魏吉尔(Virgil,罗马诗人)这些人所遗留下来的作品甚觉满意,对这些作品的内容正确与否也从不怀疑。但这些作品只有少数抄本流传于世,至于新约圣经却有成百成千的抄本留存于世。”25/23

华费尔(Benjamin Warfield)说:

“我们若采目前新约圣经的经文,与古时的新约抄本相比,我们就……不得不为两者相近似的程度感到惊异。新约圣经是经人细心抄写才留传下来的,抄写的人之所以细心,完全是出于他们对上帝的话敬爱的缘故。这也是上帝格外的恩赐,使他的教会能在每个时代中保存一部全部无误的经书。若与其他世俗的古典文学相比较,所留传下来被世人一直使用的新约圣经远较任何古书数量为众。不仅如此,许多早期信徒所留传下来的其他著作及见证中,足供我们鉴定、修正新约版本中为数稀少的不准确部分,这些优点都远非其他古典作品所能及。”54/12f。

英语重订标准译本圣经(Revised Standard Version)的编者说:

“任何一位生于1946年的细心读者都会同意,基督教的信仰不会因出版重订标准译本的圣经受影响。他所信仰的内容正与1881年或1901年的信徒所信的完全相同。理由很简单,圣经在版本上虽有许多差异,但从没有一个差异大得足以让我们将基督教的教条提出加以修改的。”16/42

史垂特(Burnett H.Streeter)相信由于有大量的新约版本流传下来,“经文的可靠性应当是很高的。”46/33

甘扬爵士(Sir F.Kenyon)在《圣经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Bible,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出版)一书中又说:“经过多年来苦苦追寻经卷的底细,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工作,我们终于印证圣经的准确性,也看出我们手中所拥有的这卷书诚然是可信的,它是上帝真实不变的话语。”26/113

耶鲁大学的鲍罗斯(Millar Burrows)在《石版的意义》(What Mean These Stones?Meridian Books,1956年出版)中写道:“再一次将希腊文的新约圣经与古代纸草经卷比较的结果,能使我们对经文流传的正确性又增添不少信心。“68/52

鲍罗斯又说,经文“在流传时所保存的准确性实令人钦佩,人对其中所含之教训实不应再起任何的疑惑。”68/52

福斯(Howard Vos)在《我应否相信圣经》(Can I Trust My Bible,Moody Press,1963年出版)一书中宣称说:“单由考证文学证据的立场来评断,新约圣经的可靠性就已远较其他古书来得有力。”79/176

2C.抄本的数量印证圣经的可靠性

罗拔逊(A.T.Robertson)是新约希腊文最完整的文法编著家,他写道:“拉丁文通俗译本圣经(Latin Vulgate)共有八千种抄本,其他更早期的抄本约有一千本左右。再加上希腊文四千本手抄本(普林斯敦大学神学教授莫志杰Bruse Metzger则认为我们至今已找出五千本的手抄本。33/36),另有一万三千本不全的新约手抄本。除此之外,由早期的基督徒作品中,我们还可以找到许多作者所引用的经文。”39/29

莫志杰(Bruce Metzger)说:

“在这五千份希腊手抄本中……其中包括全部或部分的新约经文……”33/36

孟沃华(John Warwick Montgomery)说:“如果我们对新约圣经中的各书卷持怀疑的态度,也就等于贬低其他古典巨著的地位,因古代的文献中没有一部比新约圣经更可靠了。”34/29

甘扬爵士(Sir.Frederic G.Kenyon)是大英博物馆馆长兼图书馆馆长,也是一般学术界中首屈一指的圣经抄本权威人士。他说:“……除了数目庞多之外,新约圣经的手抄本与其他的古典作品还有一个迥异之处,这点对新约的考证工作十分有利。在文学史上,从来没有一部文献写成的时间与其最早存在的手抄本相隔的时间,象新约圣经这样短的。新约各书卷是在公元第一世纪末期写成,但如今所存最早的手抄本则多来自第四世纪──其间只相隔250年至300年。

“ 这段时间听来似乎很长,但与多数古典作品相较则显得不然。我们相信现在我们已经收全古希腊作家沙孚克理斯(Sophocles)的七部悲剧作品,这些手抄本也是今日被用来编纂沙氏基本作品的蓝本,但都是在这位伟大的诗人死后一千四百年才抄写的。“24/4

甘扬爵士(Kenyon)在另一部《圣经与考古学》(The Bible and Archaeology)中又继续说:“由于新约写成的日期距离现存最早的手抄本,其相隔时间过于短暂,可见怀疑抄本与原著间会有出入这一点已被人视为毫无根据,而新约圣经中各卷书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也终于被学者们所确定。”56/288

3C.新约手抄本与其他古典文学著者与其作品的比较

近代伟大的英国学者布如斯(F.F.Bruce)在《新约文献》(The New Testment Document)一书中,曾极生动地描述新约圣经与其他古典文学的不同:“当我们把新约圣经的抄本与其他古代具有历史性的文学著作相比时,我们就更可以欣赏新约抄本资料是何其丰富!凯撒的‘高卢之战’(Gallic War)约写于公元前58年与50年间,但如今所存抄本无几,其中只有九十一本能算是较好的版本,而最早的抄本约在凯撒去世几百年后方才写成。而罗马史学家李维(Livy)(公元前59-公元后17年)曾著有罗马历史凡142册,却只有35册流传下来,手抄本的数目不超过二十本,其中仅一本包括第三至第六章的一片段史记,是在公元第四世纪写成,算是最早的一份抄本。罗马史学家塔西图(Tacitus)约在公元100年左右写成十四本史书,但只有四册半存留下来,塔西图另著有十六本年鉴,有十本被完整地保留,另二本只是部分的抄本。而如今我们所有塔西图的作品都是根据这两本不全的手抄本写成,一本来自第九世纪,另一本则来自十一世纪。

“今日我们所收集的罗马大将阿古可乐(Agricolo)的作品《论修辞学之对话录》(Dialogus de Oratoribus),则来自第十世纪的一份手抄本。公元前460至400年间的雅典史学家苏西戴得士(Thucydides)所著的史记,则来自八本在公元900年完成的手抄本及一些与早期基督徒时代同期的纸草抄本。另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公元前488至428年)的作品之来源亦如上述。然而却没有一位古典文学的学者会怀疑希罗多和苏西戴得士的作品,仅管这些抄本的时代与原著写成的时间差上1300年是时间。”7/16,17

何尔(F.W.Hall)在Oxford,Clarenden Press,1913年古典文学之良友丛书(Companion to Classical Text)中著有“古典文学作者与其作品之手抄本的权威性”(MS Authorities for the Text of the Chief Classical Writers),我们试将其中资料抄录如下:

 


著 者 原著写成时间 最早版本 相隔年代 手抄本数目

罗马大帝凯撒


公元前100年至44年


公元后900年


1000年


10 本


罗马史学家李维


公元前59年至公元后17年

   

20 本


希腊哲人柏拉图(西联剧)


公元前427至347年


公元后900年


1200年


7 本


罗马史学家塔西图(年鉴)


公元100年


公元1100年


1000年


20本


(及其次要作品)


公元100年


公元1000年


900年


1 本


罗马巡抚小普利尼(史记)


公元61至113年


公元850年


750年


7 本


希腊史学家苏西戴得士(史记)


公元前460年至400年


公元900年


1300年


7 本


罗马史学家苏东尼亚


公元75年至160年


公元950年


800年


8 本


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史记)


公元前480至425年


公元900年


1300年


8 本


罗马诗人贺瑞斯

   

900年

 

希腊悲剧家沙孚克理斯


公元前496年至406年


公元1000年


1400年


100 本


罗马哲人陆克里帝亚士


死于公元前53或55年

 

1100年


2 本


罗马诗人加塔加斯


公元前54年


公元1550年


1600年


3 本


希腊悲剧作家尤里拔帝


公元前480至406年


公元1100年


1500年


9 本


希腊政治家狄摩西尼斯


公元前383至322年


公元1100年


1300年


200 本※


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


公元前384至322年


公元1100年


1400年


5 本+


希腊喜剧作家亚理思多芬


公元450至385年


公元900年


1200年


10 本


※均来自同一原著+来自该作者任何作品

4C.新约圣经手抄本写成的年代印证圣经的可靠性


鉴定年代的方法:以下数种因素可以确定手抄本写成的年代:14/242246

1.材料


5.字体的装饰


2.字母的大小与形状


6.墨水的颜色


3.标点符号


7.皮卷的质料和颜色


4.章节之划分

 


赖兰抄本(John Ryland MMs)是最早的一份新约圣经手抄本,约在公元130年左右写成,现存于英国曼彻斯特的赖兰图书馆:“因为它发现的日期甚早,所发现的地点(埃及)距离一般新约书卷写成的地点小亚细亚一带甚远,因此这一部分的约翰福音手抄本可以印证该福音约在第一世纪末期时写成的。”32/268

莫志杰(Bruce Metzger)谈及如今已经止息的圣经评论说:“如果这一小部分的经卷能在半世纪前就被发现,那么由托宾根教席教授波尔(Ferdinand Christian Baur,Tubingen Professor)所兴起强辩第四部福音书是在公元160年才写成的说法,早就不攻自破了。”33/39

彻斯贝弟纸草抄本(Chester Beatty Papyri)约在公元200年左右写成,现存在都柏林的贝第博物馆,其中一部分经卷属美国密西根大学所有。这部藏书包括纸草写成的经卷,其中三卷包含大部分的新约经文。6/182

甘扬爵士(Sir Frederic Kenyon)在《圣经与现代学术研究》(The Bible and Modern Scholarship)一书中说:“这卷书的发现是继西乃山经卷后最重要的另一项发现。它大大缩短最早手抄本与新约书卷传统所定写成日期间的距离,更证实圣经的可靠性。没有任何古典文献有如此多及如此早期的见证,来印证其原著的可靠性。凡是心无成见的学者都会承认这些流传给我们的经卷是可靠的。”23/20

宝地母纸草经卷手抄本(Bodmer Paparus Ⅱ)约在公元150年至200年间写成,现存于世界文学宝地母图书馆中,经卷中主要包括的是约翰福音。

莫杰志(Bruce Metzger)说:

“这份手抄本是‘自彻斯贝第纸草手卷后的另一项最重要的发现……”33/39,40

维也那国立图书馆纸草经卷收集部负责人汉格(Herbert HUNGER),曾在1960年第四卷的“奥地利科学会月刊”中第12033页上著有“宝地母纸草经卷的年代鉴”一文(Zur Datierung des Papyrus BodmerⅡ),他认为应将宝地母纸草经卷写成的日期订早66年,若非是第二世纪初叶时期写成,则应在第二世纪的中叶所完成的。参看其论文。33/39,40

Diatessaron乃四福音合参之意。希腊文dia Tessaron一字则是“四合的”意思。6/195,这是指塔弟安(Tatian)在公元160年所完成的同时叙述耶稣生平的四福音书而言。早期教父优西比渥(Eusebius)在《教会历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IV,29Loeb ed.,1,397)中写道:“……他们的领袖塔弟安(Tatian)写成四福音的合并文集,命名THE DIATESSARON(四部合谐之义),此书至今尚在……“塔弟安乃亚述的基督徒,相传是抄写四福音的第一人,如今仅有一小部分手抄卷存留下来。14/318-319

西乃山抄本(Codex Sinaiticus)约在公元350年写成,现存于大英博物馆中。12/579这份手抄经卷除缺马可福音十六章9-20节及约翰福音七章53至八章11节外,几乎包括新约圣经的全部及旧约圣经的大部分。是在1844年在西乃山的修道院中,为德国学者戴辛多夫(Tischendorf)所发现,后由该修道院于1859年呈赠俄国沙皇,至1933年圣诞节时,复由英国政府及人民合资以十万英磅向苏联买下来。4/183

亚历山大抄本(Codex Alexandrinus)在公元400年间写成,现存于大英博物馆。大英百科全书相信此卷是在埃及以希腊文写成,几乎包括整本圣经内容。

梵帝冈抄本(Codex Vaticanus)约在公元325至350年间写成,现存于梵帝冈图书馆内,抄本包括全本圣经。莫志杰(Bruce Metzger)认为这是最有价值的希腊手抄本。

以法连抄本(Codex Ephraemi)写于公元400年,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中。大英百科全书称它“约在第五世纪时问世,其中所提供的证据,使新约圣经的部分经文得以确立。”12/579;6/183

此抄本中除缺帖撒罗尼迦后书与约翰二书外,整本圣经中各书均包括在内,这是一份羊皮卷,其上曾题过字,后被刮去,重新用来书写经文。

贝撒抄本(Codex Bezae)约在公元450余年时写成,现存于英国剑桥图书馆中,包含同时用希腊文及拉丁文写成的四福音及使徒行传。

华盛顿抄本,又称福利康奈抄本(Codex Washingtonensis or Ffreericanus)约在公元450至550年间写成,所包括的四福音,乃以下列次序写成:马太福音、约翰福音、路加福音及马可福音。

5C.自新约抄本之权威性得来之结论


布如斯(F.F.Bruce)说:

“古典作品中没有一部象新约经卷一样,能拥有这么丰富的证据。”6/178

葛林理(H.Harold Greenlee)也说:

“……新约圣经的手抄本数目远较一切古典作品的手抄文为众。再说,现存最早的新约手抄本,其抄成的时期与新约圣经首先写成的时间相隔甚短,这也是一般古典文献所不能及的。”19/15

何德(F.J.A.Hort)说得不错:“新约圣经的准确性完全可由各种客观的证据得到印证,这些证据种类繁多,一般古典作品实难望其项背。”22/561

何德曾花费二十八年的时间研究新约圣经的文字,难怪邵德实(Alexander Sautes)称何氏与魏思考(Brooke F.Westcott)合作对新约圣经的简介,实乃“任何国家均无法超越的一项颠峰成就。”44/103

葛林理(H.H.Greenlee)在《新约版本校勘简介》(Introduction to New Testament Textual Criticism)中谈到新约书卷写成的日期与其手抄本相继完成的日期,其间隔的时间时,他说:“大多数的希腊古典作者,其最早的手抄本多半是在作者死后一千年之后才有的,罗马作者们手抄本间隔原著的时间则较短,最短的是魏吉尔(Virgil,罗马诗人),只隔三百年的时间。然而新约圣经,其中最重要的二份手抄本都是在新约圣经原著完稿后不及三百年就都已完成了,甚至某些片段抄本完成的时间与新约原著完成的时间相隔尚不及一百年。”19/16

葛林理又说:“古典文学作品手抄本与原著时间相隔甚远,手抄本的数量不多,但学者们从来不怀疑它们的价值,这样看来新约圣经的可靠性不是比它们更为显而易见么?”19/16

莫志杰在《新约经文》(The Text of the New Testament)中曾叙述两者的比较:“多数的古典文献都是藉着不十分可靠的线路流传给我们的。比方说,彼得克特(Velleius Paterculus)所著《简略的罗马史》之第一版只靠一份不全的原稿编成──然而到了十七世纪,当这份文稿最后一次在阿姆巴克(Amerbach)由雷纳那斯(Beatus Rhenanus)抄录后又不幸失落。”

“再用塔西图(Tacitus)的《年鉴》为例,头六册资料均根据一份来自第九世纪的手抄本所编成。1870年时,常被早期基督教编者编入教父文集中的‘致底亚格拿塔斯书’(The Epistle to Diagnetus),忽因法国史查斯堡图书馆(Strasbourg)着火而焚毁。与以上资料相比,新约圣经的经文批判家能享用如此丰富的资料,岂不该引以为傲么?”32/34

盖司乐与尼克(Geisler and Nix)比较新约文献与古典作品本文的差异后,这样总结说:“经比较后,仅次于新约圣经,拥有最多参考文献的就是荷马的史诗伊利亚德(Iliad,写于643年),两者均被视为‘圣书’,两者的希腊抄本同时在版本内容上有所改变,同时均受过专家们的批判。新约圣经原包括2万个字句。”14/336

他们又继续说:“伊利亚德则有15600句。新约圣经中有40句(或400个字)是有疑问的,伊利亚德中有764句有疑问。换句话说,伊里亚德中有百分之五的部分有问题,圣经只有百分二点二的部分值得校勘。

印度国定的史诗,Mahabharata其中错误的地方更多,比伊利亚德和奥德赛合起来的25万句中所能找出的错误尚多八倍,其中有百分之十的部分均与原稿内容有关。”

手抄本数目众多另有一个好处,因藉这些抄本我们较易重组原文。

PZ的部分开始,我们可以重构成原稿A来。

6C.早期译本印证圣经的可靠性


早期的手抄本可以印证原稿的可靠性,主要“因为古代作品很少在初流传之际立即被译为他国文字的。”19/45

但基督教自创始就是一种向外传的信仰。

“新约圣经最早的译本是由一群传道士用古叙利亚、拉丁及北非文字写成,为向这些外国人传福音,便利他们阅读所准备的。”33/67

以叙利亚及拉丁文写成的新约圣经在公元150年左右开始出现,这与新约本身写成的时间十分相近。

1D.古叙利亚文版本


古叙利亚文版本约在第四世纪时所抄成,包括四部福音书在内。但我们要注意,“当时人们称信基督教的闪族人为叙利亚人,这些译本乃是用一种特殊的闪族亚兰语字母写成。”6/193

莫伯索西亚的席亚多(Theodore of Mopsuestia)写到:“它被译为叙利亚的文字。”6/193

叙利亚文通俗译本(Syriac Peshitta)Peshitta字的原意为“简单”,此乃公元150至250年左右所完成的标准译本。自公元400年流传下来的此类译本尚有350份左右。15/317

斐罗圣尼版本(Philoxenian)约在公元后508年时写成,是教会先父波里克为马博主教(Bishop of Mabug)斐罗圣尼(Philoxenas)所译成的新叙利亚文新约圣经。37/49

哈克兰叙利亚文版本(Harkleian Syriac)由哈克地的多马(Thomas of Harkle)于公元616年译成。

巴勒斯坦叙利亚文版本(Palestinan Syriac)一般学者考据此版本是在公元400至450年(第五世纪左右)所译成。33/68-71

2D.拉丁文版本


古拉丁文版本(Old Latin)在第四至第十三世纪时,一直有人见证说在第三世纪时,有一种“古拉丁文新约版本在北非及欧洲流传……”

非洲古拉丁文版本,又称巴比尼士版本(African Old Latin,or Codex Babbiensis)约在公元400年左右完成。莫志杰(Bruce Metzger)说:“劳依(E.A.Lowe)曾给人看他自第二世纪纸草经卷上抄录下的古文记号。”33/72-74

可比安拉丁文版本(Codex Corbiensis)其中包含四福音书,约在公元400至500年间完成。


委西冷兰拉丁文版本(Codex Vercellensis)约在公元360年写成。


巴拉丁拉丁文版本(Codex palatinus)约在第五世纪时写成。


拉丁文通俗译本(Latin Vulgate)耶柔米乃大马士革城的教区秘书,后成为罗马主教。他曾应主教之命,将新约圣经于公元366年至384年间译成拉丁文。6/201

3D.北非(或埃及)文版本


布如斯(F.F.Bruce)认为第一部埃及文新约圣经很可能是在第三或第四世纪时所译成。15/214,6/214


沙希德版本(Sahidic)于第三世纪初叶开始出现。67/79-80,33/79-80


巴海里克版本(Bahairic)编者克色尔(Rodalphe Kasser)认为该版本是在第四世纪左右所译成的。19/50


中埃及文版本(Middle Egyptian)于第四或第五世纪。

4D.其他文字版本


亚美利亚文版本(Armenian)约在公元400多年时,似乎是从君士坦丁堡的一本希腊圣经翻译而来。


乔治亚文版本(Georgian)俄国外高加索人所用的文字

7C.早期教会学者印证抄本的可靠性


大英百科全书说:“考证经文的学者虽然审查过不同的抄本后,若尚未参考过早期教会学者们的著作,他仍算没有用尽新约圣经的证据。因为早期基督徒的著作经常与一两种抄本的文体有区别。当传统的原文字句遗失后,这些早期教父的作品往往就成了唯一用来查考圣经原始文字的代表资料,尤其如果他的作品能与其他手抄本的文字相符时,这些作品就成了最好的核勘参考文献,经文批判学家们在未参考这些人的作品前,不应任意下断语评论抄本的真伪。”12/579

葛林里(H.Harold Greenlee)说,在早期基督徒的作品中多处引用新约圣经中的经文:“次数极多,即使不用新约抄本,单从这些被引用的经句,拼凑起来,也可重新编出一部新约圣经来。”37/54


莫志杰(Bruce Metzger)论及在一般解经书籍及讲道集中所引用的圣经经句时,也重复以上葛氏的看法说:“是的,被引的经节数目甚多,即使任何其他有关新约经文的知识均告遗失的话,我们由这些引用的经句中仍可以重新编纂出一整部的新约全书。”33/86


盖司乐与尼克(Geisler and Nix)说:

“引用之经文实在太多太广,即使没有新约抄本留存至今,单由早期教会早期领袖们的著作中,我们仍可以重新整理出一部新约圣经来。”14/357

盖司乐与尼克最后在其《圣经通介》(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Bible)中引用李齐(Charles Leach)所著的《我们的圣经是如何得来的》(Our Bible:How We Got it,pp.35-36)中戴平波爵士(Sir David Dabrymple)的一段话,当戴氏正在思量早期教会作品中超量的经文数量时,有人向他说:“如果新约圣经被人摧毁,至第三世纪结束前,每一部新约的手抄本亦均告遗失,我们单从第二及第三世纪教父们的作品中能否重新编出新约圣经来呢?”


经过长期的研究与考察,戴平波爵士(David Dabrymple)终于结论说:

“现在请看这些书,你还记得所问有关新约圣经与早期教会领袖们作品的问题吗?那个问题引起我的好奇心,由于我个人拥有许多现存的第二、第三世纪教会初期领袖们的作品,我开始收集资料,至今为止,除了缺少十一节外,从他们作品中我几乎找到整本新约圣经的章节。”14/357

请留意:安格士(Joseph Angus)在《圣经手册》(The Bible Handbook)第56页中提及只使用教会初期的领袖们作品收集新约圣经所可能面临的一些困难。

    1. 他们引用的经句有些未必每字均准确。
    2. 有些抄写人常生笔误,或将经文任意更改。


教会初期领袖(犹太教法典)俄利根(Origen)在De Principus第二卷第三章中称罗马的克利门(Clement of Rome,公元95年),是使徒们的学生。4/28


一教会初期领袖特土良(Tertullian)在《真道辩》(Against Heresies)第二十三章中,亦称克利门是使徒彼得所挑选的门徒。


爱任纽(Irenaeus)在《真道辩》(Against Heresies)第三卷第三章中说:“他仍有门徒的讲道回响在他耳中,他们的教训曾留在他眼前。”

他引用下列诸书卷:

马太福音 哥林多前书


马可福音 彼得前书


路加福音 希伯来书


使徒行传 提多书


伊格那丢(Ignatius),在公元70-110年间曾任安提阿教会总督,后为主殉道。他深识耶稣的门徒,也是坡旅甲(Polycarp)的学生,他的七篇书信中曾分别引用新约圣经中以下各书卷:



马太福音


以弗所书


帖撒罗尼迦前、后书


约翰福音


腓立比书


提摩太前、后书


使徒行传


加拉太书


彼得前书


罗马书


歌罗西书

 

歌林多前书


雅各书

 


坡旅甲(Polycarp,公元70-156年)八十六岁时为主殉道,曾任士每拿(土耳其西方一海港)教会总督,是耶稣门徒约翰的学生。


巴拿马(Barnabas,公元70年)


何马斯(Hermas,公元95年)


塔弟安(Tatian,公元170年)


爱任纽(Irenaeus,公元170年)曾任里昂教会主教。


亚历山大城的克利门(Clement of Alexandria,公元150-212年),他除有三本书未引用过之外,曾引用新约全书中经节达2400句之多。


特土良(Tertullian,公元160-220年)曾是非洲迦太基城教会的长老,其作品中引用新约圣经章句达七千余次,其中有3800句来自四福音书。


海波里多(Hippolytus,公元170-235年)引用1300多句新约经文。


犹斯丁(Justine Martyr,公元133年)曾极力与公元二、三世纪的马吉安异端Marcion相抗,马西翁异端不信旧约圣经与大部分的新约圣经。


俄利根(Origen,公元185-253或254年)这位善辩的作家曾写成六千多本作品,其中列举1万8千多句的新约经文。32/253


伯令(Cyprian,死于公元258年)曾任迦太基主教,引用740句旧约经文及1030句左右的新约经文。


盖司乐与尼克(Giesler and Nix)最后结论说:“只要我们略加统计就可以发现,在教会于公元325年举行尼西亚会议(Council of Nicea)之前,这些基督教教父们已经引用过3万2千多次的新约经文。这还不是全部的经文来源,因为第四世纪的其他作品尚未包括在内。如果我们将在尼西亚会议之前及会议同时的闻名作家优西比渥(Eusebius)的作品也加入计算的话,所被引用的新约经文数目则要超过3万6千的数字。”14/353-354


上列所举的早期作家外,你尚可再加入奥古斯丁、安马比亚(Amabius)、赖汤帝纳(Laitantinus)、奎实顿(Chrysostom)、耶利米(Jerome)、罗曼拿(Gaius Romanus)、亚山那西(Athanasius)、米兰的安伯罗(Ambrose of Milan)、亚历山大城的西瑞(Cyril of Alexandria)、叙利亚的以法连(Ephraem of Syrian)、波易特的海拉瑞(Hilary of Poitiers)、乃沙的格里哥利(Gregory of Nyssa)等人。


我建议读者购买盖司乐与尼克(Giesler and Nix)所著的《圣经简介》(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Bible,Moody Press出版),他们在研究圣经抄本的权威性上下过极大的功夫,颇值得我们细读。


早期教会领袖作品中引用新约经文的次数


作者

福音书


使徒行传


保罗书信


其他书信


启示录


总计

犹斯丁

268


10


43


6


3


330

       

(266次间接提及)

 
爱任纽

1,038


194


499


23


65


1,819

亚历山大城的克利门

1,017


44


1,127


207


11


2,406

俄利根

9,231


349


7,778


399


165


17,922

特土良

3,822


502


2,609


120


205


7,258

海波里多

734


42


387


27


188


1,378

优西比渥

3,258


211


1,592


88


27


5,176

总 计

19,368


1,352


14,035


870


664


36,289

*资料来源14/357

 

8C.崇拜时用来诵读的经文印证圣经的可靠性

这是最为人们所忽略的一个地区,却也是包含新约圣经抄本最多的一种文献。莫志杰(Bruce Metzger)对这些用来诵读的经文的背景这样解释说:

“按照犹太会堂的惯例,每当在安息日聚会时,犹太人总要诵读一段律法及先知书。早期的基督教教会也沿习犹太人的惯例,在崇拜聚会中朗读一段新约圣经的章节,根据四福音书及新约中的书信篇,教会编出一个有系统的朗读课程。以后因循成习,在各主日及每年特殊的节日中,新约圣经被排成固定的次序,被人在教会中诵读。”33/30

莫志杰继续说,这些朗读资料中有2135种抄本已编入目录,但仍有不少有待仔细研讨与分析。


葛林理(H.Harold Greenlee)说:

“最早朗诵抄本的片断来自第六世纪,成册的抄本则来自第八世纪之后。”19/45

一般的朗诵来源具有保守性,且采自较古的经文抄本,因此在经文批判学上颇有价值。33/31


3B.旧约圣经之可靠性──按其参考文献考验方式来衡量


旧约方面的参考文献,不似新约圣经那么丰富。直到死海经卷被发现之前,我们所拥有最早的希伯来文手抄本是来自公元900年左右。希伯来文的旧约圣经是在公元前400年左右时所写成,因此所留传下来的手抄本与原文相隔约有1300年的时间。乍看起来,似乎旧约圣经并不比其他古典文献来得可靠(比较世俗文典文献原著与手抄本相距之时间)。

然而当死海古卷被发现后,圣经学者才发现,许多旧约经卷都是在耶稣时代之前所写成的。

当这些事实被公诸于世,并经比较后,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可以印证旧约经文的可靠性。正如甘扬爵士(Sir Frederic Kenyon)所说的,“我们基督徒可以将圣经拿在手中,而毫不畏惧、也毫不犹豫地说,我们手中握着的乃是上帝真实的话语,由历代相传下来的,虽经长久的年代,其中主要内容却从无损失。”25/23

首先,我们若要研究旧约的可靠性,我们就要仔细查考抄写经文的文士们,在抄写旧约圣经时所持的无微不至的态度。

1C.编纂犹太遗传经典的时代(The Talmudists,公元100至500年)


在这段期间,犹太人花费了极多的时间来编纂希伯来的民法和律法。编集犹太会堂中的经卷乃是一项极费力的繁琐工作。

戴维森(Samuel Davidson)在《旧约圣经的希伯来经文》(The Hedrew Text of the Old Testament,2 nd.ed.被录于詹姆郝斯丁[James Hastings]的《圣经字典》第四卷第949页中。)中描述一位犹太经典编纂家所必须遵守的严格纪律,我采用盖司乐和尼克合编的数码列举如下:

1.凡是犹太会堂中所用的经卷一律必须抄写在清洁的兽皮之上。

2.必须是由犹太人专为会堂聚会用而预备的。

3.这些经卷必须用清洁的兽皮所制成的皮带系在一起。

4.所有的经卷中,每一张兽皮中所包含的段数均需一致。

5.每一段落的宽度不得少过四十八行,也不得多过六十行,每一行长度不得超过三十字。

6.全本均需划行抄写,若头三字写成时未划行则必须作废。

7.抄写时所用的墨水必须是黑色的,且须照一定的配方制成,不得用红、绿或其他颜色的墨水书写。

8.抄写用的范本必须是真品,抄写时不得任意修改其中字句。

9.抄经之人必须看范本抄写,不可有一字,一字母,甚至一捺出自记忆……。

10.每个子音之间须留有细微的空间。

11.每段间应留有九个子音空隙。

12.每一卷书之间要留出三行的空隙。

13.摩西五经中的第五经末尾结束时必须划出一行,其他各书则不必如此。

14.抄写之人在抄写时必须穿戴犹太人的服装。

15.抄写前必须沐浴更衣。

16.新沾墨水的笔不可用来写上帝的名字。

17.当写及上帝的名字时,即使有王来对他说话,他亦可置之不理。

戴维森(Samuel Davidson)又说:

“凡不依以上规定写成的经卷应放弃不用,将它埋于土中或予以焚毁,或被贬入学校当作教本使用,却不能用在会堂中。”

为什么我们没有更早的旧约手抄本呢?当我们注意到抄写古卷的人所必须遵守的规定或抄写时的准确性时,再注意早期旧约抄本的缺乏时,我们就可以明白现今所有旧约手抄本的可靠性了。

抄写犹太经卷的文士们对他们抄写的准确性颇有信心,他们相信这些副本完全如正本一样地具有权威性。

甘扬爵士(Frederic Kenyon)在《我们的圣经与古代手抄本》(Our Bible and The Ancient Manuscripts)也论及以上的记载及手抄本被毁的原因:“由于犹太人对抄写旧约经卷有极严格的要求,这也就是早期抄本消失的原因。当文士按照犹太法典的规定以极严谨的态度抄成旧约经卷,又经证实其中完全无误后,抄本就被当作正本一样看待,每一部抄本均一视同仁。这样一来,时间不但不能被用来考证抄本的真伪,反而变成一个弱点,因为抄本经长久使用后,必有所残缺,一有残缺的抄本便立刻被视为不合使用,必须予以废弃。


“在每个犹太会堂中均有一个木制的板柜,称之为Gheniza,其中专门用来存置残缺的旧约抄本,好些现存的最早旧约抄本都是在这种板柜中找到的。由此可见,犹太人习惯视新抄本较旧抄本更为可贵,因为它们是完整无缺的。而板柜中的残本则往往因忽略而腐坏,或因板柜中残本累积太多后被拿去埋了。


“我们不必为缺乏希伯来文最早的圣经抄本而感到惊讶,也不必为之不安。除了以上所述犹太人摧毁手抄本的方法外,我们还要记得,历世累代以来犹太人经常受到外族的迫害,他们的财物受摧毁,旧约手抄本的古卷当然也会随之丧失。而真正得以遗留下来的 ,就是犹太人视为所应当留下来的马所礼经卷(Massoretic text)。25/43

“犹太人对经卷的崇敬,对经卷纯正性的重视并不是在耶路撒冷城沦陷后才开始的。”18/173

我们从旧约的以斯拉记七章6节及10节就可以看出,其中称以斯拉说,“他是敏捷的文士。”

换句话说,他是一个专才,一个对旧约有研究的人。

2C.马所礼的年代(Massorectic Peiod,公元500至900年)


马所礼人(The Massorectic,来自Massora一字,即“传统”的意思)专门从事编辑、校订旧约经文的辛劳工作,他们的总部在犹太地的提比哩亚海(即加利利海)附近,他们所编成的旧约经卷称之为马所礼经卷(Massoretic text)。

这些精心劳苦所编成的经卷,加上母音的拼音符号,以便帮助读者能正确发音之用。马所礼经卷乃是今日标准的希伯来文经卷。

马所礼人纪律十分严谨,一向存着极虔敬的心抄写经文。他们设计出一套十分复杂的系统,防范文士抄录时所可能产生的差误。比方说,他们计算每部书中每个字母出现过的数字,并计算出摩西五经与整本希伯来文圣经全文中间的那个字母是何字。除此之外,他们又设计了更多、更精细的计算方法,以防抄写时可能发生的任何错误。陆平费(Wheeler Robinson)在《古版与英文版圣经》(Ancient and English Version of the Bible,1940年出版,第29页)中说道:“任何可以数算的,他们都予以数算。他们还设计一种背诵法,将各处数目的总和很容易地全部记下来。”6/117


甘扬爵士(Sir Frederic Kenyon)说:

“除了要记得手抄本的差异、传统与猜臆上的差异外,马所礼人还要着手于数字的计算,这些则是一般经文批判家们所不曾使用过的方法。他们记下每卷书中句数、字数及字母数目的总和各有多少,他们也计算出每卷书中间那个字和中间每个字母为何;他们知道那些经节包括有全部的希伯来字母,或只包括某些字母的经节等等。这些细节听来十分琐碎,但对抄写经文时,保持抄本的精确性却甚属必要。这些细节正表明人尊敬圣经乃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它是理当受人颂赞的一本书。马所礼人唯一关心的乃是律法中的一点、一捺、一句、字母中的一小部分都不被抄漏。”25/38

3C.论及旧约可靠性的语录及其法


魏洛狄(Robert Dick Wilson)在《科学化的旧约研究》(A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f the Old Testament,Moody Press出版)论及圣经的可靠性与可信性应可以回溯至旧约时代:“由一四四件自埃及文、亚述文、巴比伦文及摩押文音译成希伯来文的名字中,或由四十个由希伯来文译成以上各文字的名字(总共一八八件证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有2300年至3900年的时间,圣经中的专有名词从没有被译错过。最初的文士在音译这些名字时,必须使用最正确的语言学原则,使原名与译名极其接近,这充分证明他们的仔细与学术精神。更有甚者,希伯来人的作品能数世纪以来一直被抄经家不断抄写,也是在其他历史文献中所未有过的现象。”48/71


魏洛狄(Robert Wilson)又说:


“自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400年间共约有四十位君王存在,每位都按其朝代先后记载……‘其中不但记有同国的其他君王,又有其他国的君王史记可供核对……旧约圣经中有关各君王的记载,其正确性实超出人类的想像之外,’若这只是出于偶然,那它只有750,000,000,000,000,000,000,000分之一全对的机会。”48/70-71

根据这个证据,魏氏总结说:

“这个证据说明旧约的原版经文经过二千年的抄写后,仍能十分正确地留存给我们,这件事实不容我们忽略。这不但证明二千年前的原版圣经与二千年后的抄本几乎完全吻合是可能的,我们由巴比伦原本与二千年后之抄本文献所存的类似之处,又由相隔二千年的纸草经卷与现今版本的古典文学相较,只见少数内容上的出入,再看过去希伯来原文经卷中的犹太君王名,及外国名词如今仍很正确地被留传下来,我们实不得不佩服这种近乎科学的精确性,这个精确性更是有目共睹的。”48/85

布如斯(F.F.Bruce)相信“马所礼人所编纂的希伯来文子音经卷(最早的希伯来文圣经只有子音,没有母音,直到马所礼时代,因不方便朗读才加入母音。)流传有近一千年的时间,但与原本相较时,却仍能保持惊人的信实程度。”6/178


葛威亨(William Green)总结说:

“世间没有任何其他的古典文献象旧约圣经这样正确、精细地被抄录流传下来的,这种说法真是一点不错。”18/181

论到希伯来文圣经能被如此正确地抄写、留传、英国剑桥大学图学馆副馆长艾肯孙(Atkinson)说:“这几乎就象是神迹一样。”


第二世纪的犹太教法师阿克巴(Rabbi Aquiba)一心视制造最正确的经书为己任,曾如此说:“马所礼人正确地抄写经卷,成为保存旧约圣经准确性的一道防护墙。”21/211

4C.希伯来文经卷


开罗版本(Cairo Codex)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约在公元前895年间问世,是由马所礼人阿学的儿子摩西一家人所抄成(Moses ben Asher),其中包括前后先知书在内。6/115-116


列宁格勒先知书版本(Codex of the Prophets of Leningrad)约在公元916年抄成,其中包括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及十二卷小先知书。


最早的整部旧约经卷应是巴比伦帕测巴力拿版本(Codex Babylonnicus Petropalitanus)约在公元1008年抄成,现存于列宁格勒。它是在公元1000年前左右由一位犹太教法师阿学的孙子摩西的儿子亚伦将古版修正抄写成的(Rabbi Aaron ben moses ben Asher)。14/250


阿里波版本(Aleppo Codex)乃是最有价值的一份旧约手抄本,约在公元900年左右完成的。有一度被人认为遗失了,后在1958年所复得,可惜已受损坏。


大英博物馆版本(British Museum Codex),包括部分的创世记直到申命记,约在公元950年完成。


乐奇灵的先知抄本(Reuchlin Codex of Prophets)是由拿弗他利之子一位马所礼人(Massorete ben Naphtali)所抄。

5C.死海经卷印证希伯来旧约圣经的可靠性


甘扬爵士是首先提出这个大问题的一位学者,他问道:“这些我们称之为马所礼经卷的希伯来文旧约经卷抄本,系抄自公元前1000年时的另一抄本,这个马所礼经卷与旧约各书的原版之间究竟有无出入?”25/47

后来所发现的死海经卷能对这个问题提供最有力的答案。

在发现死海古典前的问题是:“今日的旧约圣经与第一世纪的抄本间究竟有多少差别?”换句话说,这些旧约经卷被人腾抄过这么多次,我们是否还能相信它呢?


究竟甚么是死海经卷呢?

死海经卷乃由四万个经卷的碎片所集成,有五百份经卷是由这些碎片中所重新拼凑起来的。

考古学家们另外发现许多圣经教训之外的书卷及碎片,使我们对昆兰(Qumran,死海西北方,是发现死海古卷的地方)宗教社会的情形增加了不少了解。《朱达开文献》(Zodakite Documents),《社会法则》(Rule of the Community)及《纪律手册》(Manual of Discipline)各书的发现使我们了解昆兰人民的日常生活及意义。在其他很多洞穴中,我们则另外发现许多有用的解经的资料。


死海经卷是如何发现的?


我愿引用尔勒(Ralph Earle)所著之《圣经是如何来的》(How We Got Our Bible,Baker Book House出版)中的记载,因尔勒对死海经卷的发现有极生动的描述:


“死海经卷发现的经过,可算是近代最精彩的一则故事。在1947年二、三月间,一个百岛因(Bedouin)的阿拉伯牧童,名叫莫罕默德,他出去寻找一只迷失的羊。为了试试羊是否藏在洞穴中,他用一块石子掷进死海西边的一个崖洞里,此洞穴距离耶利哥城之南约有八哩之遥。但出乎意料之外的,他听见石子打破瓦罐的声音。走入洞穴细察之后,他却发一个令人惊讶的情景。在洞穴的地面上有好几个大瓦罐,内中藏着许多皮质经卷,均系用棉布包裹保存的。因为瓦罐妥善密封的缘故,这些经卷无损地保存在近1900年的时间(它们很显然是在公元68年左右存入此洞穴中的)。


“这些死海洞穴中所发现的经卷,其中五卷被耶路撒冷城叙利亚东正教修道院中的红衣主教所收购,另外三卷则由该地希伯来大学的萨肯尼教授(Sukenik)所收购。


“当这些死海古卷发现之初,新闻界对此毫无所知。1947年11月间,就在萨肯尼教授收购三卷经卷及两个大瓦罐的前两天,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如此写着:‘这很可能是巴勒斯坦一带最大的一项发现,是我们从未敢期待过的大发现。’然而这么重要的话却未在当时公开发表。


“直到1948年2月,幸好耶路撒冷城的红衣主教,因不识希伯来文的缘故,打电话给耶路撒冷城的美国东方学研究学会,询及有关这些经卷的事。当时东方学研究学会的代理会长是一位名叫查伟(John Trever)的年轻学者,他也是一位优秀的业余摄影家。他辛劳、谨慎的拍摄下以赛亚书皮质经卷的每一段,这些经卷每一卷均有十英寸高,二十四英寸长。在亲自冲洗出底片后,他以航空邮寄了一部分照片给美国霍普金斯大学(John Hopkins)的亚布莱特教授(W.F.Albright),亚氏一向被认为美国圣经考古学的权威人士。在他的回信中,亚布莱特教授这样写道:‘我衷心恭贺本世纪最伟大的一项经卷发现!……多么令人难信的一项大发现!此乃最真实的一份旧约经卷,世人丝毫不必怀疑。’亚氏鉴定该书卷约是在公元前100年左右所写成的。“11/48-49


查伟(John Trever)后又引用亚布莱特教授的话说:“我相信这些经卷要较纳西纸草古卷(Nash Papyrus)更为古老我估计它是在公元前100年左右……”24/260


死海经卷的价值


人类所拥有最早的旧约手抄本是出于公元900年左右,那么我们怎能确定自公元32年耶稣世代之后的抄本也是精确无误的呢?我们就该感谢考古学与现今发现的死海古卷了。在死海古卷中有一卷其中抄写的是全本希伯来文的以赛亚书,根据考古学家的鉴定,它是在公元前125年左右写成。这卷死海古卷,要较我们所知最早的旧约抄本尚早一千年以上。


其余的死海经卷则约写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后68年各不等。


死海经卷发现所造成的最大影响,乃是印证以赛亚书经卷(写于公元前125年)


与一千年后马所礼人所抄写之以赛亚书(完成于公元916年)在比较之下,两者完全没有差别。这正证明了抄经家们精确的程度,历时千年却无疏漏。


“在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中的166个字当中,只有十七个字是有疑问的。在这十七个字中有十个字是拼法有别,对书中意思并无影响。余下七字中,有四字是文体的改变,如连结词的增减等,其余的三字母可并成‘光’字,被加在11节中,但对全文意义亦无大影响。何况此字由希腊七十士译本(LXX)及一号昆兰山洞中所发现的以赛亚书样本中都可印证(IQIS)。这样看来,经过一千年后全章166字中,只有一字(包括三字母)是有疑问的,但此字对经文的意义却无甚影响。”14/263


布如斯(F.F.Bruce)说:


“在昆兰的石穴中,我们又发现一卷不全的以赛亚书,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称之为‘以赛亚书B’,但它与马所礼经卷的以赛亚书却是如此相似。“6/123


亚契(Glason Archer)认为“将昆兰洞穴中的以赛亚抄本拿来,与我们标准的希伯来文圣经中的以赛亚书对照,字字相比,其相同者约占95%以上,其余5%的不同乃是出于失笔与拼法上的错误。”57/19


盖司乐及尼克(Geisler and Nix)曾引用鲍罗斯(Millar Burrows)在《死海经卷》(The Dead Sea Scroll,P.304)一书中的话说:“历经一千年的抄写工作,经卷的内容却无甚变动,这成为一件奇事。正如我论及死海经卷的首篇论著时说的:‘死海经卷最重要的地方,乃在它能印证马所礼传统旧约圣经的可靠性。’”14/261

6C.希腊七十士译本印证希伯来文旧约圣经的真实性


犹太人离乡流浪时,他们极需要有一部用他们通俗语言所译成的一部旧约圣经,这就是“七十士译本”的由来,约在埃及王托勒密二世(King Ptolemy Philadelphia,公元前285至246年)在位期间所译成。


布如斯(F.F.Bruce)曾生动地描写此译本之名的来源。约在公元前250年左右(较实际地说,应在公元前100年左右),在埃及王托勒密二世的朝延中一位名叫亚里斯提亚(Aristeas)的官员致信给他的兄弟费罗克拉次(Philocrates):


“埃及王托勒密二世是位爱好文学的人,亚历山大城中最伟大的图书馆就是他在位时所兴建的,此图书馆傲立世间,成为世界文化奇迹之一达九百年之久。此信中并记载法拉兰城的底马特亚斯(Demetrius of Phalerum)曾任托勒密王的图书馆员,导致埃及王对犹太律法书的兴趣。王令他差派一位代表去见犹太大祭司以利沙(Eleazar)。大祭司以利沙从犹太十二支派的每支派中选出六位译经的长老,携带着特别正确、美丽的旧约经卷,送至亚历山大城。这些长老受到皇家的礼遇,藉辩论显示出自己乃是博学渊源之辈。后来被送至法老的小岛中住下(该岛以其灯塔闻名),在七十二天中他们将摩西五经全部译成希腊文。经过开会及校勘研考后,他们将修好的译本呈献埃及王。“6/146-147


由于希腊七十士译本与现今我们拥有的最早马所礼旧约手抄本(公元916年)十分相近,使我们确定在1300年后,旧约依然保守着它的精确性。


我们由《伪经传理书》(Ecclesiasticus)及《安息年书》(Book of Jubilee)中发现七十士译本及旧约经文的经节,由此可见今日的希伯来经书与公元300年前的原文经卷实无大差异。


盖司乐及尼克(Geisler and Nix)在他们对人极有帮助的著作《圣经通介》(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Bible)一书中提出希腊七十士译本的四大贡献:


1.此译本缩小了希伯来语与希腊语间人民的宗教鸿沟。

2.此译本缩短使用希伯来文旧约圣经的犹太人与同时使用新、旧约圣经的希腊语基督徒间的距离。

3.它乃促使宣教士把圣经译成其他多种语言及方言的开路先锋。

4.藉希腊七十士译本与希伯来文圣经对旧约圣经内容相近的看法,得以缩小了经文批评的鸿沟。”14/308


布如斯(F.F.Bruce)提到后来犹太人对七十士译本丧失兴趣的原因:


1.……因为自第一世纪以后,基督徒将它视为旧约圣经的蓝本,经常引用它来传布福音及卫道用。6/150


2.……约在公元100年左右,犹太学者另外编纂成一本希伯来文的圣经修订本,这也是促使犹太人对希腊七十士译本失去兴趣的原因……”6/151

7C.撒玛利亚版本(完成于公元前第五世世)


此版本包含摩西五经,对鉴定旧约经文内容甚有价值。布如斯(F.F.Bruce)说

“若将撒玛利亚版本中的摩西五经与马所礼旧约经卷版本(公元九一六年)相较,观察其间相同之处,其间相差之处则显得无足轻重了。”61/122

8C.泰根译本(The TargumsK,手抄本出现在公元500年左右)


泰根一字原为“传译”之意,相当于旧约的意译本。

自犹太人被迦勒底人(即巴比伦人)掳去后,巴比伦文字逐渐演变成犹太人通用的民间语言,犹太人需要有用他们通俗语言所译成的旧约圣经。

当时犹太人的主要泰根译本有两种:(1)翁凯拉斯的泰根译本(The Targum of Onkelas;有人说这是犹太名学者海洛[Hillel]的学生翁凯拉斯在公元前60年所译),其中包括摩西五经;(2)乌赛亚之子约拿单泰根译本(The Targum of Jonathon Ben Uzziel)可能是公元前30年左右译成,包括旧约所有史记及先知书。


布如斯(F.F.Bruce)曾解释泰根译本的由来:“……公元前一世纪将近尾声,犹太人在会堂中朗诵希伯来文圣经时,也开始同时以口传的方式,将旧约经文意译成一般犹太人能懂的亚兰语,朗诵给会众听。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当一般犹太人渐渐遗忘自己的希伯来文时,若还想明了旧约圣经,将它翻译成百姓能懂的文字就成了必要的事。会堂中意译经文的翻译员,犹太人称之为Methurgerman,他们所朗诵的亚兰语经文称之为泰根(Targum)。

“……意译翻译员……不可自经卷中朗读意译文句,恐怕会众误把他口译的经文视为出自圣经本文。为了能传译的准确,译者每次传译摩西五经时不可超过一节,传译先知书时,一次不可超过三节。

就在这种朗诵过程中,泰根译本遂得以一一完成。”6/133


泰根意译本的价值何在?


安德生(J.N.D.Anderson)在《圣经──神的话》(The bible,the Word of God)一书中论到它们的价值,说:“早期泰根译经的价值是因它能用来证明希伯来文圣经的真实性,证实无论是在泰根译经问世之时或是今天,希伯来文圣经都是一样的可信的。”4/17

9C.米示那口传经卷(The Mishnah,写于公元200年)


米示那一字即“解释、教导”之意。其中包括犹太人的传统习俗及对口授律法之注解。是以希伯来文写成,被称为摩西律法之下的第二律法。14/306

其中所引用之经节与马所礼经卷中的经文十分相近,可印证马所礼经卷的可靠性。

10C.吉马拉口传经卷(The Gemaras;巴勒斯坦版本写于公元200年;巴比伦版本写于公元500年)


这些用亚兰文写成的经卷注释,主要是用来注释米示那经卷的,也间接证实马所礼经卷的可靠性。

米示那口传经卷加上巴比伦版的吉马拉经卷,组合成巴比伦版的犹太遗传经。(Babylonian Talmud


米示那口传经卷+巴比伦版的吉马拉口传经卷=巴比伦版的犹太遗传经(Mishna+Bab.Gemara=Babylonean Talmud)。


米示那口传经卷+巴勒斯坦版的吉马拉口传经卷=巴勒斯坦版的犹太遗传经(Mishna+Palest.Gemara=Palestinian Talmud)。

11C.米德拉西口传经卷(The Midrash,公元100至300年间写成)


这是收集希伯来文旧约经卷中的信条而写成,其中多处经文均引自马所礼旧约经卷。

12C.六重口传经卷(The Hexapla)


教会初期领袖俄利根(Origen ,公元185-254年)曾著有《四福音合参》(Harmony of the Gospels),分别列出六种不同版本之经文:希腊七十士译本、亚奎那抄本(Aquila)、喜欧戴仙抄本(Theodation)、谢梅起抄本(Symmachus)、希伯来文抄本及希腊文字译成的希伯来文抄本。


六种经卷中同时又包括犹太史学家约瑟夫(Josephus)的作品,费罗及朱达开文献(Philo and Zadokite Documents,即死海昆兰社区的文献)。“它印证在公元40年至100年间,的确有与马所礼旧约古卷相似的经卷存在。”55/148


4B.文内证据的测验印证旧约的可靠性


1C.允许怀疑精神的存在


孟沃华(John Warwick Montgomery)针对此项考验说,如今文学评论家们依然按照亚里斯多德的标准来评论文学作品:“怀疑之心应该用在考证之物本身,评论家们却不应该擅用它来阻挡真理。”34/29

“除非作者已知文字内容自相矛盾或与事实相违,吾人必须张耳静听被分析文件的自辩声,而不应存着偏见,事先假定文献的真伪对错。”

何恩(Robert M.Horn)针对此点强调说:“想将‘难题’转变为有力的证据,用以推翻教条实非易事,因为并非凡表面上看来是矛盾的道理都有是错的。第一,我们必须确定自己已经完全了解经文,其中的字句及数目的意义。第二,我们已拥有这一方面全部所需的知识。第三,更进一步的知识,经文的研究与考古学的新发现都有已不再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判断经文的真伪。”

何恩又说:“……经文上的难题并不证明它们是不可信的;没有解决的问题也不一定必然就是错的。这不是要叫我们小视困难之处,而是希望我们能获得一种新眼光透视难题。难题能引起我们继续推敲的好奇心,面临问题容易使我们虚心追寻最清楚的亮光。但除非等到我们对经卷有了全盘的了解,我们实在不能迷信地说:‘这是个已经证实了的错误,证明圣经并非绝对无误。’人人都知道,自本世纪以来,过去的许多‘断案’如今都已一一被推翻了。”58/86-87

2C.直接见证的价值


这些见证都是看见的人自己写的,或是由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者的口述而来。

“提阿非罗大人哪!有好些人提笔作书,述说在我们中间所成就的事,是照传道的人从起初亲眼看见,又传给我们的。这些事我既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就定意要按着次序写给你。”

──路加福音一章1-3

“我们从前将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他降临的事告诉你们,并不是随从乖巧捏造的虚言,乃是亲眼见过他的威荣。”

──彼得后书一章16

“我们将所看见,所听见的传给你们,使你们与我们相交,我们乃是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

──约翰一书一章3

“以色列人哪!请听我的话。神藉着拿撒勒人耶稣在你们中间施行异能奇事、神迹,将他证明出来,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

──使徒行传二章22节

“看见这事的那人就作见证,他的见证也是真的;并且他知道自己所说的是真的,叫你们也可以信。”

──约翰福间十九章35节

“该撒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本丢彼拉多作犹太巡抚,希律作加利利分封的王,他的兄弟腓力作以士利亚和特拉可尼地方分封的王,吕撒聂作亚比利尼分封的王……”

──路加福音三章1节

“保罗这样分诉,非斯都大声说,保罗,你癫狂了吧!你的学问太大,反叫你癫狂了。保罗说,非斯都大人!我不是癫狂,我说的乃是真实明白话。王也晓得这些事,所以我向王放胆直言。我深信这些事没有一件向王隐藏的,因都不是在背地里作的。”

──使徒行传二十六章24-26节

布如斯(F.F.Bruce)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赖兰教席(Ryland Professor)的圣经批判及翻译学教授,论到“新约圣经这些直接资料的价值”时,他这样说:

“最早期的传道人,知道自己见证的价值……因此总是重复地说:‘我们都为这事作见证’,他们得有把握才这样说。当时耶稣的门徒极多,他们记得那些是发生过,那些没有发生过。因此不象现今一些作者认为捏造耶稣的言行是件容易事,因见证人太多,当时写新约的人不容易随便假造。

“很显然,早期的基督徒对什么是耶稣的话,什么是自己的见解与判断一直很小心地予以分辩。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七章中论到结婚、离婚这个复杂的问题时,很仔细地分辩何为他自己的建议,何为主耶稣所定决定性的原则,在某些地方他用:‘我说,不是主说。’有些地方,他用:‘不是我吩咐,乃是主吩咐说。’

“最早期的传道人所面临的不单是一群友善的见证人,见证人在也有对基督徒甚不友善的,但这些人一样熟悉耶稣的生平事迹与他的死。因此使徒们不可能说假话(更别说去捏造事实),因为这些不友善的见证人惟恐没有机会去揭穿他们的谎言。在早期使者的传道信息中,最大的特色是他们对自己所传的知识深具信心,他们不单只说:‘我们都为这事作见证。’他们还说:‘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使徒行传二章22节)如果他们所说的与事实相违,听众中那些反对基督教的人不会出来指出他们的错误么?”7/33,44-46

3C.有力的直接资料来源


新约圣经中的各书卷,被今日的圣经学者视为是第一世纪中最有力的直接资料来源。34/34-35

保罗书信 公元50至66


马可福音 公元50至60年,58至65


马太福音 公元80至85


路加福音 60年早期


约翰福音 公元80至100


甘扬爵士(Sir Fredric Kenyon)说:

“我们找到可靠的证据证明约翰福音在第一世纪结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维廉弗克司亚布莱特(William Foxwell Albright)曾是世间最出色的圣经考古学家,他说:


“我们可以强调,目前尚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新约圣经中任何一部书是在公元80年后写成的,虽然现今的新约批评家认为新约多半在公元130至150年间写成,比实际年代远了约六十年的时间。”65/136


孟沃华(John Warwick Montgomery)引用甘扬爵士在1963年1月18日的《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周刊上记者访问中的谈话,说:“按我个人的看法,新约圣经的每卷书都是由一位受过洗礼的犹太人所写,大约是在第一世纪的40至80年间写成,更可能是在公元50至75年间写成的。”34/35


5B.文外证据的测验印证圣经的可靠性


1C.其真实性能否被肯定?


“是否有其他的历史材料能肯定或否定圣经文内的证据呢?”34/31

换言之,除了经文本身所提供的证据,有否其他圣经之外的资料能肯定圣经的真实性?

2C.圣经外的作家们所提供的证据支持圣经的真实性


早期教会领袖优西比渥(Eusebius)在其所著之《教会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Ⅲ.39)中收有使徒约翰的学生帕皮亚──海拉波立教会的主教(公元130年),自约翰得来的资料:“长老(即使徒约翰)常如此说:‘马可是彼得的翻译员,曾精确地记下彼得所说一切有关耶稣的言行、事迹。因为马可既非亲耳听过,亦未亲自跟随过主耶稣,他乃是后起之秀,诚如我所说,是随伴彼得的。彼得见机运用主的话语,但非有心编纂主的话。所以马可并没有记错,只是将他(彼得)的口述一一记下而已。马可只留心一件事,就是绝不删除他所听见的,也不增添任何假话。’”


帕皮亚(Papias )也提到马太福音,他说:“马太福音是有希伯来文(亚兰语)所写成的。”


爱任纽(Irenaeus)曾任里昂主教(公元180年),他是士每拿主教坡旅甲(Polycarp)的学生。(坡旅甲在公元156年时为主殉道,身为基督徒86年,是使徒约翰的学生)爱任纽写道:


“根据托尔斯地的葛理哥利(Gegory of Tours),他(爱任纽)曾将里昂的人全都带领归主,甚至还差遣宣道士到其他未信主的欧洲地区去。”


在“真道辩第三卷”(Against HeresiesⅢ)中,爱任纽写道:“四福音书的根基十分稳固,甚至连异端邪说也见证这福音的根基,因为每一种异端,都是从福音书中收集资料来另创新说的。”

四福音书在当日基督教所传到的地区中,早已为众人所接受,因此爱任纽的著作中经常提到这些被人公认的道理,正如罗盘针上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一样无法为人所否定,他说:

“地球有四界,风有四向,当教会向全世界扩展时,福音就成了教会的栋梁与根基,也是人类生命气息之所系。它自然有四个栋梁,好像不朽的气息从每个角落点燃人的新生命,为向世人‘彰显’此道乃万物之建造者,坐在宝座之上,联系万物,并赐四福音将自己彰显给世人看。此四福音书虽分为四部,却同为一灵所联合。”

教会先父爱任纽(Irenaeus)继续说:


“马太在犹太人当中写成马太福音,而彼得与保罗则在罗马各地传福音、建立教会。根据传说,当彼得保罗于公元64年左右,死于尼罗王手下之后,彼得的学生马可,兼翻译,将彼得讲章的文稿留下给我们。保罗的学生路加,则在所写的福音书中加入他老师的讲章。约翰是耶稣的门徒,是曾靠在耶稣胸膛上的那一位(参阅约翰福音十三章25节及二十一章20节),则在小亚细亚的以弗所(现今土耳其境内)写成约翰福音。”


蓝赛爵士(Sir William M.Ramsay)说:“路加写成的历史,其可靠性是无人可比拟的。”95/81


罗马的克利门(Clement of Roman,公元95年)视圣经为可靠、真实的,经常应用。


伊格那丢(Ignatius),在公元70至110年间,曾任安提阿(今叙利亚境内)教会主教,后因其信仰殉道。他认识耶稣所有的门徒,也是坡旅甲(Polycarp)的门徒之一,坡旅甲则为使徒约翰的门生。59/209


毛耶(Elgin Moyer)在《教会历史名人录》(Who Was Who in Church History,Moody Press,1968年出版)中写道:“伊格那丢自己说‘我宁可为耶稣殉道,也不愿意统治世界,抛我入野兽群中,我好藉它们在神的事上有份’。据说他果真在罗马被掷入斗兽场的猛兽群中,他所遗留下来的书信,则是他从安提亚出发往罗马殉道途中写成的。”59/209


伊格那丢(Ignatius)相信圣经,以圣经之正确性为其信仰的根基,他拥有大量的资料与见证能证明圣经之可靠性。


坡旅甲(polycarp,公元70至156年)曾是使徒约翰的门徒,由于他对耶稣与圣经至死忠心,终于在八十六岁时为主殉道。坡旅甲的死证明他相信圣经是精确无误的一本书。“公元155年当罗马大帝庇亚斯Antoninus Pius(138至161年)在位时,在士每拿一带有迫害基督徒的事件,他所在的教会中许多教友因此殉道。他被检举为教会的领导人物,被提出处死。迫害他的人劝他放弃自己的信仰,即可保全性命,他一口拒绝说:‘我事奉他86年,他没有亏待过我,我怎能毁谤这位拯救我的君王呢?’最后他被捆在木柱上,活活被烧死了。他因自己的信仰成为英勇的殉道士。”59/337

坡旅甲认识许多信徒,他显然是一位明白真理的人。

约瑟夫(Flavius Josephus)是犹太的史学家。


约瑟夫所描写施洗约翰所施的洗礼与福音书中所记载的略有不同,约瑟夫说施洗约翰所行的洗礼不是悔改的洗,但马可福音一章4节中却说是如此;约瑟夫又说施洗约翰之所以被处死是因政治上的原因,并非他批评希律王娶自己兄弟的妻子希罗底的缘故。布如斯(F.F.Bruce)指出,很可能希律期望一箭双雕,才把约翰下在狱中。至于对施洗的解释有出入,布如斯说:福音书乃是根据“宗教──历史”这两个观点所写成,要比约瑟夫写成的史书时间为早,因此较为确实。除了这些细节外,一般来说,约瑟夫的记载与福音书的记载都颇能相合。7/107


约瑟夫在其《考古文献》十八卷5章2节(Antiquity Xv Ⅲ.5.2)提到施洗约翰,由于这段文字写成的方式,其中实在很难有基督徒在其中增添字句的余地,这段文字如此记道:


“现在有些犹太人以为希律的军队已被上帝摧毁了,这正是处死施洗约翰所应得的报应。他实在是个好人,但希律把他杀了。他曾吩咐犹太人行正当的事,彼此公平相待,虔诚敬拜上帝,并呼召犹太人前来受洗。他认为受洗是为上帝所接受的,这个仪式虽然不能洗去若干罪,但如果一个人的灵魂已经因自己公义的行为得以洁净,洗礼则有净化其身体的功能。当犹太人因听他的话受感动,开始拥护他时,希律王怕他的说服力,足以号召百姓起义叛变,因这时百姓似乎完全听他的指挥。于是希律王想最好是立刻捉拿他,乘他在造反之前将他处死,以免事情真发生后后悔不及。由于希律王的多疑,施洗约翰被下在前文所提及的马丘路(Machaerus)碉堡中,最后在那儿被处死。犹太人相信希律军队遇难,乃是上帝为施洗约翰报仇之故。”7/106


塔弟安(Tatian,公元170年)是亚述的基督徒,他曾将圣经编纂起来,写成第一部“四福音合参”,希腊文为Diatessaron.


第二部分


考古文献印证圣经的可靠性


3C.考古学上的证据


犹太名考古家学葛鲁克(Nelson Glueck)写道:“我可以很肯定的说,至今所有考古学上的发现,都没有一项是与圣经文献相抵触的。”葛鲁克又说:“圣经中有关历史记载的正确性是无可比拟的,尤其当考古学的证据能印证它时更是如此。”15/31


亚布莱特教授(Wiliam F.Albright)是世间闻名的考古学权威,他说:“无疑的,考古学已经证实旧约圣经传统具有绝对的历史性。”64/176

亚教授又说:“当十八、十九世纪期间,许多重要的历史学派都怀疑圣经的可靠性,虽然今天仍有一部分当时的学派偶然又重复地出现于学术界,但早期怀疑学派之说均已逐渐被否定了。考古学上的新发现一再印证圣经中许许多多细枝末节的部分,使人们重新认识圣经乃是查考人类历史的一部最好资料。”2/127-128

孟沃华(John Warwick Montgomery)在“福音派人士与考古学”一文中(Evangelicals And Archaeology)讨论到今日学者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时,说:“美国圣地研究院(American Institute of Holy Land Studies)的研究员曹北拿(Thomas Drobena)提醒我们说,考古学家与圣经之间所起的最大争执,就是关于年代的鉴定问题,这也是今日考古学家们觉得最无把握的领域,这里科学的演绎说与自己的自圆其说往往取代实际实验上的分析。”64/4-48(上文摘自“今日基督教”杂志)


魏思曼(Donald F.Wiseman)在卡亨利(Carl Henry)所编的《启示录与圣经》(The Revelation and the Bible,Baker Book House,1969年出版)一书中引用罗列教授(H.H.Rowley)的话说:“今天的学者并不比前一代的学者持较保守的假定开始从事研究工作,他们也不见得比过去的学者对圣经中的故事持较尊敬的态度,只是因考古学证据俱在,使他们责无旁贷。”62/305


翁格(Merrill Unger)在《考古学与新约圣经》(Archaeosogy and the New Testament,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1962年出版)中说道:“新旧约圣经考古学的研究,其目的在加速科学上的新知识,平衡批判圣经的理论,说明、阐述、加强并鉴定圣经与世界历史及文化背景间的关连性,希望为未来圣经内容的批判上带来光明的一环。”88/25-26


耶鲁大学的鲍罗斯(Mollar Burrows)注意到:“考古学好些时候驳倒新派的圣经批判学说,证明他们的学说多是建立在不正确的假设之上,及一些不真实与人为的历史发展程序中,这些考古学上具体的贡献实不容我们忽视。”68/291


布如斯(F.F.Bruce)说:

“凡是别人猜疑路加所记为不属实的地方,考古学所掘出的碑文都证实它们是可靠的,由此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考古学可以证实新约的记载。”86/331

翁格(Merrill Unger)曾如此结论说:

“根据新约圣经的资料,考古学家们曾掘出好几座古代的城市,发现过去被人视为根本不存在的民族。考古学以惊人的手法增添我们圣经知识的背景,也填补了历史上的空白部分。”88/15

亚布莱特教授(William F.Albright)继续说:

“圣经的批判研究深受近来大量自近东发掘的资料所影响,我们慢慢可以看见,今日仍为人忽视或渺视的新旧约经文,终有一天要被人视为具有历史上的重要性了。”2/81

鲍罗斯(Millar Brrows)论及不信者所以怀疑的原因:“许多自由派学者之所以怀疑圣经,并不是因为他们对现存的考古资料作过任何仔细鉴定的工作,而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先入为主的偏见,根本就反对任何超自然的事迹。”79/176

这位耶鲁大学的考古学家继续补充说:“然而全面来说,考古学上的发现无疑地印证了圣经的可靠性。许多考古学因为在巴勒斯坦的挖掘工作,而使自己对圣经的敬畏之心大增。68/1

“一般来说,这些考古学上的证据,尤其是新近发现较古的圣经古卷,实在增强我们对圣经能历经辗转腾抄欲不失其真的信心。”68/42

甘扬爵士(Sir Frederic Kenyon)说:

“因此我们可以名正言顺地说,十九世纪末叶那些企图破除旧约中某一部分经文的学说,如今已不能存在,考古学的证据重新肯定圣经的权威性。同时,由于考古学的证据能提供我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情况的完整知识,我们因此看出圣经的价值。考古学的工作至今尚未全部完成,但藉现在已挖掘出来的证据,我们看见它已经印证我们信心的确据──圣经的真实性能随着人类知识日增而更为彰显。”56/279

考古学也发掘出大量的证据,证实犹太人马所礼经卷的准确性。

兰姆(Bernard Ramm)在“耶利米的封印”(Jeremiah Seal)中写道:“考古学一直提供证据,证实我们的马所礼经卷的准确性。耶利米封印乃是印在一个酒罐的沥青封条上,估计是在公元第一或第二世纪时印上的,封条上印有旧约耶利米书四十八章十一节的经文,内容与马所礼经卷的经文完全相符。此‘封印证明抄写准确的程度,且没有因时间上的差距使内容有所改变。’除此之外,公元前第二世纪罗拔士纸草经卷(Rorerts Papyrus)与亚布莱特教授鉴定是出于公元前100年左右的纳西纸草经卷(Nash Papyrus)也都能与马所礼经卷相符合。”37/8-10


亚布莱特教授(William Albright)也肯定兰姆的发现说:


“我们可以很肯定地相信,希伯来文的子音经卷,虽然不能说是绝对无误的,但其所保存的精确性仍是任何其他远东古典文献所望尘莫及的……最近由叙利亚西方所挖掘出来的乌格里文献(Ugariticliterature)已经印证各时代的希伯来文圣经,其中的诗词不但能一直保存着原有的古色,抄写者的准确性也实在令人敬佩。“63/25


考古学家亚布莱特(William Albright)在《巴勒斯坦的考古学》(The Archaeology of Palestine,Pelican Books,1960年出版)一书中论及考古证据印证圣经之可靠性时,他说:

“摩西五经所叙述的内容远比摩西写完全经的日期早许多,考古学家所挖掘的证据一再印证其中内容及文体的真实性……只有假说能否定摩西时代的人物并不存在。”61/224

亚布莱特在《亚伯拉罕至以斯拉的圣经时代》(The Biblical Period form Abraham to Ezra,Harper,1960年出版)一书中继续说,圣经批判家常这样说:“直到不久以前,圣经历史家们常习惯视创世记的人物为这个分裂的以色列王国中文士们手创的故事,或是想象力丰富的狂士们,在侵占这个国家数百年后围着以色列人的营火所说的故事。许多鼎鼎大名的学者们都视创世记十一章至五十章为后为之产品,或是对早已消逝的王朝所编造出来的故事或情节。”67/1-2


亚布莱特教授说:“但如今一切都改变了,1925年以来,在考古学上的新发现推翻这一切的假设。除了少数较顽固的一些老学者外,几乎没有一位圣经历史学家不为与日俱增能用来支持以色列支派传统历史的证据所感动,根据创世记的记载,以色列民族的祖先,早在公元前二千年的末期及公元一千年前的头一世纪时代,已是外约旦──也就是叙利亚、幼发拉底河盆地及阿拉伯北方民族的近亲。”67/1-2


鲍罗斯(Millar Burrows)继续说:

“要想看清这件事实,我们应该明白这些考古资料可以肯定两种不同范围的事实:一般性的与特殊性的。所谓一般性的肯定是指事物大体能相合,而不求细节上的相应。以上我们所讨论的可以用在一般性的肯定上,等于图有了,框子也能配得上,音乐的旋律与伴奏均能和谐。这类的证据层出不穷,我们从圣经中找到的物件愈多,考古学上所能印证的也愈多,我们对圣经的真确性也能愈俱信心。若圣经仅来自传说或小说式的构想,无疑地,终久必要露出马脚来。”68/278


1D.旧约中被考古资料证实的实例


1E.创世记中记载以色列人的祖先是来自米索不达亚一带,这点与考古学上的发现完全吻合。亚布莱特(W.F.Albright)说:“希伯来人原来是来自米索不达米亚西北方的白立克山谷(Balikh Vslley),这点是无法否认的。”考古学家曾返溯希伯来人的历史,发现他们果真是自米索不达米亚一带迁移出来的。67/2


2E.按照旧约圣经的说法,“在建造巴塔之前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创世记十一章1节),后来上帝毁坏该塔、变乱天下人的言语(创世记十一章9节)。而今天许多语言学家也同意,世界的语言很可能是同出于一源。龚百地(Alfredo Trombeti)说,他已经追溯出世间所有语言均出于一源。莫勒(Max Mueller)也证明语言之同源说。杰斯波生(Otta Jesperson)更进一步地说,是上帝把语言赐给第一代的人。72/47


3E.在以扫的家谱中,提到何利人(创世记三十六章20节)。曾有一段时期,何利人被视为“居住在洞穴中的人”,因为希伯来文中何利与洞穴二字十分相近。但如今考古学家证实在早期以色列历史时代,确有何利人居住在近东一带,他们都是能战的武士。72/72


4E.考古学家贾时谭(John Garstang)在1930年至1936年挖掘耶利哥城的时候,发现一件惊人的证据,他甚至与其他两位考古学家联合签字,记下他们的新发现。贾时谭这样写道:“我们对主要的一件事现已毫无异议:耶利哥城的城墙确实是向外倒的,因此城外的兵士可以爬过倒墙,进攻城内。”这点又有何特别呢?特别的地方是,一般的城墙多不向外倒,却是向里倒的。但约书亚记六章20节中却说“……城墙就塌陷,百姓便上去进城,各人往前直上,将城夺取。”耶利哥的城墙是上帝使它向外倒的。90/146


5E.我们又发现亚伯拉罕的家谱具有绝对的历史性。我们不明白的是,这些名字究竟是代表人呢?还是代表不同的城市?我们唯一能肯定的是亚伯拉罕是个人,他确实存在过。鲍罗斯(Millar Burrows)说:“考古学的证据处处指出亚伯拉罕是位历史人物,在已知的考古文件中没有提及此人,但是与他同时的巴比伦文献中有他的名字出现过。”68/258-259


早先有人想把亚伯拉罕的时代挪至公元前十四或十五世纪,这与他存在的时期相比要远得太多。但是亚布莱特(W.F.Albright)指出,“以上巴比伦的资料以及一些其他的资料,使我们拥有大量的人名与地名的证据,印证更改亚伯拉罕存在的时期实无必要。”67/9


6E.虽然至今考古学家们尚找不出早期以色列族系统治国的证据,但我们所找到的社会、风俗文献与当初以色列国的故事颇能吻合。68/278-279


一些有关民情风俗的资料来自挖掘拿佐(Nuzu)与马利(Mary)两城。乌格里(Ugarit)的挖掘工作使我们对希伯来人的诗歌与文字有进一步的了解。摩西的律法我们可以自古叙利亚带的赫提特(Hittite)、亚述,幼发拉底河下游的萨姆里及以修纳(Eshunna)法典中看出来。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看见希伯来人与其周围的民族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诚如亚布莱特教授所说的:“这个发现实为考古学上的一大贡献,使其余的都显得微不足道了。”63/28


无论这些考古学家们宗教信仰如何,他们均一致承认这些早期的希伯来人祖先都是可以证实的一些历史人物。

7E.魏豪生(Julius Wellhaussen)是十九世纪一位有名的圣经批判家,他觉得摩西颁布的大祭司条例中,论到用圆铜镜制洗濯盆很可能是后人加入的资料,为配合他的这种看法,他不得不把记载帐幕的时间挪得再后些。只是当时我们没有肯定的资料,证明魏豪生所定的时期(公元前500年)不对。但后来我们发现从埃及历史的帝国时代中确实找到有关铜镜的记载(时间约在公元前1500年至1200年间),由此我们推出摩西与出埃及记亦属此时代的事迹,即公元前1500年至1400年间的事。72/108


8E.亨利莫理斯(Henry Morris)在《圣经与现代科学》(The Bible and Moden Science,Moody Press,1956年出版)一书中如此注意到:“我们不能否认,考古学所发觉的资料与圣经上的记载仍有不能完全吻合的地方,但其中的差异并不严重,只要我们肯继续下功夫,问题总有解决的一日。值得我们欣慰的是,考古学家挖掘出许多与圣经背景有关的证据,然而直到今天,其中尚没有一件能证明圣经是错的。”

2D.新约中被考古资料证实的实例


1E.路加所记载的历史,其可靠性已不足怀疑。翁格(Merrill Unger)告诉我们考古学家已充分证实福音书的记载,尤其是路加作品的真实性。翁格这样说“现在学术界均一致同意,使徒行传为路加所著,大约是在第一世纪前写成,路加以一个史学家的工作态度从事写作,且曾正确地使用各式可靠的参考资料。”88/24


蓝赛爵士(Sir William Ramsay)被人视为世间最伟大的一位考古学家。他在十九世纪的德国历史学校中受教,在校期间他从学习中知道使徒行传乃属公元第二世纪中叶的作品,他不仅深信此说,并且决心要证明此说。然而经过他的努力,收集来无数的证据之后,他反而推翻了自己以往的信念,他这样解释:“当我最初开始从事此项研究工作时,丝毫没有想到路加的作品应属第一世纪。相反的我反对这种说法,别出心裁与听起来完善的托宾根(Tubingen)理论完全把我说服,我已没有兴趣对使徒行传写成的时间再去仔细研究。直到近来因研究小亚细亚一带的地势、古迹及社区情况,我才再度有机会详读使徒行传,无意中却发现其中的记载竟是出人意料的真实。事实上,我一直视此书为公元第二世纪的作品,根本不信其中所包含的证据能印证第一世纪时的实况,但我却慢慢发现这本书实在是研究费解难题的良友。”(上文引自蓝赛爵士所著之《罗马公民与旅行家──保罗》(St.Paul the Traveler and Roman Citizen,Baker Book House,1962年出版。)94/7-8

蓝赛也对路加写作历史的能力甚为佩服:

“路加是一位第一流的史学家,他所写的资料不但真实可考,他也拥有史学家应有的历史感。他把注意力集中在控制历史演进的一些理想和计划上,又能适当的处理每一件重要的历史事迹。他能掌握住重要的事件,据实长谈,对不足轻重的史迹,他则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有些则完全删除不记。总之,路加的名字应与世间伟大的史学家同列。”91/222

有一度史学家们认为路加在描绘耶稣诞生前的情形时(路加福音二章1至3节)离谱太远。他们找不出历史上有申报户口的事,居里扭未曾作过叙利亚的巡抚,当时百姓也没有要各归各乡的事。70/159,160;29/185


但是考古学家们以后发现,在罗马帝国中每隔离十四年,均有一次人口调查,确实有要求付税人报名上册的事。这条法令是在罗马大帝亚古士督在任时开始的,首次或在公元前23至22年,或在公元前9至8年时举行的。路加所指的可能即后者。


其次,我们找到居里扭在公元前7年左右,任叙利亚巡抚的证据。考古学家们根据在安提阿找到的一块碑文,其中刻有差派居里扭任巡抚职位的记载。我们依此证据相信居里扭曾俩度任叙利亚巡抚,一次是在公元前7年,一次是在公元后6年(约瑟夫的估计)。70/160

最后,有关报名上册一事,我们在埃及的纸草卷上发现载有户口登记的规条。

其上写道:“由于报名上册之时已近,凡因故远离家乡,远居各地之人都应准备回乡,以便完成全家户口登记的手续,才可保留属他们的耕地。”70/159-160;72/185


考古学一度认为路加在使徒行传十四章6节中的记载有误。因为路加说路司得和特庇二城属吕高尼,但以哥念不在吕高尼地。而罗马其他作家如西赛禄等的作品中则提到以哥念城确实在吕高尼,因此考古学断定路加的记载不实。在1910年时,蓝赛爵士(Sir William Ramsay)却找到一个纪念碑,其中说到以哥念乃是小亚细亚的一座古城,以后考古学上的发现也印证路加的记载原是正确的。72/317


另在路加福音三章1节中,路加提到当施洗约翰开始传道之时,时间大约是公元27年,是“吕撒聂作亚比利尼分封的王”的时候。但史学家唯一能找到的吕撒聂王却在公元前36年时已被人暗杀而死。以后考古学家在大马色城附近发现一块碑铭,其上列有“吕撒聂分封之王所释放的奴隶”等字样,根据考证,此碑文是刻于公元14至29年间。89/321


当保罗在哥林多城写罗马书时,他提到哥林多城的司库以拉都。1929年当哥林多古城被发现时,考古学家们掘出一条马路,其上刻有“ERASTVS PRO:AED:S:P:STRAVIT”的字样,译出来即是(“以拉都,公共建筑物的监护人,出私款铺成此路”)根据鲍罗斯(Millar Burrows)的考察,此路可能是在公元第一世纪时所筑成,出资筑路之人与保罗所提及的司库,很可能同属一人。7/95;79/185


另外在哥林多古城中,考古学家们掘出一块碑铭的残片,经拼凑后,很可能是“希伯来人的会堂”几个字,也许是来自食堂大门上的匾额,保罗曾在其中辩论劝人信仰真道(使徒行传十八章4-7节)。此外他们还发现另一碑文残片,其上列有“肉市场”字样,很可能即是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章25节中所提及的地方。


感谢考古学家的辛劳,新约圣经中提及许多城市得以一一被证实。保罗三次的传道旅程,如今也可由考古学资料中很正确地追溯出来。7/95;65/118


路加曾提及以弗所城的暴动,及人们在一家戏院聚集的情形(参阅使徒行传十九章29节),由所发现的铭刻文字上,考古学家们发现,确实在一次大聚集时有人将银刻亚底米雕像(即希腊的戴安娜月神)“抬入戏院中”,证明保罗之话非假。随后所掘出的戏院,证实可容纳二万五千人。89/326


路加又记载耶路撒冷城中暴动的情形,因为以色列误以为保罗将一个外邦人带进圣殿当中(使徒行传二十一章28节)。同样考古学家发现有一片碑铭其上同时用希腊及拉丁文写道:“外邦人不可进入神殿外的栏栅,违者一律处死。”这又证明路加是对的!89/326


过去有些人怀疑路加的用字是否正确,因为他称腓立比是马其顿“这一方”或作“这一区”中的一座城(使徒行传十六章11节),路加选用希腊字meris,可译作“区”也可译作“一带”。何德(F.J.A.Hort)认为路加的用法欠妥,因为meris在希腊文中是“部分”的意思,而非“区”的意思,然而考古学上却发现meris一字确实是指按区划分的地界。可见考古学再度证明路加记载的正确性。72/320


又有人批评路加称腓立比的统治阶级为“民政官”(Praetors),“圣经学者”则认为当时的腓立比采用二头共治的政体。然而路加还是对的,从考古学的发现中,我们得知罗马属地的长官均称民政官。72/321


至于他称迦流为“亚该亚的方伯(地方长官)”(使徒行传十八章12节)也是对的,因后来掘得的戴费碑铭(Delphi Inscription),其上有记:“至于我们朋友迦流,则是亚该地方方伯……”79/180


公元52年刻成的戴碑铭(Delphi Inscription)又帮助我们肯定,保罗在哥林多布道一年半确为属实,其他资料中也印证这是事实。因为迦流是在7月1日上任的,他的官期仅一年,正与保罗在哥林多工作的一部分时间相合。89/324

使徒行传二十八章七节中,保罗称米利大岛(即今日地中海西西里岛南方的马耳他岛)的统治者部百流为“岛长”。考古学家所发掘的碑文亦称他为“岛长”。89/325

另外路加在使徒行传十七章6节中称帖撒罗尼迦的官员为“地方官”(Politarch),因古典文献中从未有这字出现,学者们就结论路加是错的,但以后有十九块碑文上列有“地方官”Politarch这个官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五个特别是指帖撒罗尼迦城而言。89/325


1945年在耶路撒冷城郊外,考古学家萨肯尼教授(Eleazer L.Sukenik)发现两个“骨瓮”(盛放遗骨之器),其上刻有字画,萨氏认为这可能是有关“基督教的最早记录”。这两个骨瓮是在公元50年的一座坟墓中找到的,其上写着lesous iou 及lesous aloth几个字并刻着四个十字架。头一句看来是向耶稣求助的祷词,第二句则是为骨瓮中此人之复活所献的祷告。89/327-328


无怪乎奥克兰大学(Auckland University)的古典文学教授柏莱洛克(E.M.Blaidklock)这样总结说:“路加是位彻底的史学家,他的独特之处使他可与世间其他希腊作家齐名。”12/89


2E.碎纹石小道(The Pavement),希伯来语叫厄巴大(Gabbatha,约翰十九章13节)。许久以来,人们一直找不出这个耶稣受披拉多审判的地方究竟何在,因此有人说:“看吧!圣经不过是神话,并没有任何历史根据。”


亚布莱特教授(William F.Albright)在“巴勒斯坦的考古学”(The Archaelogy of Palestine)一书中却指出此处就是耶路撒冷的罗马军事总部所在地,乃是一座称为安东尼之塔的公堂。该地在公元66至70年间当耶路撒冷城被毁时同时遭毁。以后罗国大帝哈德里安(Hadrian)(137至138年)在位时曾重建耶路撒冷城,却将该公堂埋在地下,直到近来始为人所发现。2/41


3E.毕士大池,这是新约圣经上另一处史无稽考的地名(约翰福音五章2节),现在考古学家们已颇有把握地相信,“此池大约座落在第一世纪时耶路撒冷古城的东北部(此区称为毕士沙,乃‘新草地’的意思。1888年左右考古学家们在圣安娜教会附近,挖掘时找到它的遗迹。”89/329


结 论

我个人原企图粉碎圣经的历史性及可靠性,结果却因此认识圣经在历史性上是绝对正确可靠的。如果一个人认为圣经是不可信的一本书,必须将之抛弃的话,那么除了圣经外,他恐怕要连所有的古典文学作品都要掷弃不用了。

我个人所面临最大的试探,我相信也是大多数人最易犯的一项错误,就是用一种标准来衡量通俗文学,却用另一种标准来衡量圣经。其实我们该用同一尺度来衡量所有的文学作品,不论它们是通俗性的,还是宗教性的。

当我们这样做了以后,我们才有资格把圣经拿在手中,说:“圣经是可信的,是具有历史性的。”

瓦尔特司考特爵士的诗句可以说是恰当的概括了对圣经的评价:

“那威严的书卷里展现着

一切奥妙的奥妙

人类历程中最福气的珍宝

上帝赐予的恩惠和教导

学习,敬畏,盼望和祈祷

卸掉门闩,向上帝的道路奋力奔跑;

最好是对那奥妙从来不怀疑或者轻藐。”

第二部分 金像奖

这一部极其重要,因为其中讨论到耶稣基督这个人。他究竟是谁?他是神的儿子吗?

这个答案十分重要,因为如果他真如自己所称是救世主、是神的儿子,那么世人与神之间永恒的关系,

就将完全基于他与基督之间的关系了。以下诸章资料将证明耶稣是超级救主,而非超级巨星!

第五章 耶稣──历史上的一个人物

第五章 耶稣──历史上的一个人物

1A.耶稣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个人

最近我参加在美国中西部一间大学学生联会主办的辩论会,我的对手是一位纽约的众议院候选人。在她的开场白中,她这样说:“今天历史家们已经承认,耶稣并非历史人物……。”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我也很感谢她会这么说,因为当时在场的二千五百位学生立刻就知道她事先未对历史进行研究。)正巧我手边有以下的历史资料,有助于我用来证明耶稣确实在历史上存在过。事实上宣传耶稣是神话故事人物的,并不单是历史家而已(其中还有几位是经济学家!)

F.F.布如斯(F.F.Bruce)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赖兰荣誉教席的教授(Rylands Professor),也是圣经批判与诠释学的权威,他说得很对:

“有些作家喜欢把基督的存在当作神话人物看待,但他们以历史证据为背景的话,是不会这样认为的。基督的历史性与凯撒大帝的历史性,在未存偏见的历史家们看来都是一样可以证实的。因此很少有历史学家会宣传耶稣是神话人物的。”2/119

贝兹(Otto Betz)在其《认识基督》(What Do We Know About Jesus)一书中曾这样下过结论说:“没有一个严谨的学者会肯定地说,耶稣未曾在历史上存在过。”1/9

1B.根据基督教资料考证耶稣的历史性

1C.二十七种不同的新约圣经资料

约翰·W· 蒙哥马利(John W.Montgomery)在《历史与基督教》(History and Christianity,Inter-Varsity Press出版)一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说:

“一个历史学家怎么发现耶稣在历史上存在过呢?首先他知道,《新约圣经》的资料已足以用来描绘出一幅准确的耶稣的肖像。而且他也知道这幅肖像是无法藉幻想、哲学上的假设或文字技巧而创造得如此合理的。”3/40

2C.根据教会父老先前所留传下来的资料

坡旅甲(polycarp,译者注:生于69至156年间,是使徒约翰的学生,士每拿的监督,被罗马官府用火烧死殉道。)、优西比渥(Eusebius,译者注:公元264至340年,是教会历史的鼻祖,对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有极大影响。)、爱任纽(Irenaeus,译者注:公元130至200年的人物,是坡旅甲的学生,曾任里昂教会监督、最后为主殉道。)、犹斯丁(Justin,译者注:生于公元100至167年,哲人,曾写一篇为基督教辩护的论文上奏罗马皇帝,最后在罗马殉道。)、俄利根(Origin,译者注:公元185至254年的人物,著作丰富,足迹广及各地,住在亚历山大城,最后为主殉道死在巴勒斯坦。)

2B.根据非基督教资料考证耶稣的历史性

1C.塔西佗(Cormelius Tacitus,生于公元52-54年间)

塔氏是罗马史学家,曾于112年时任亚洲省省长,亦是公元后80-84年间不列颠省长、罗马大将阿古可拉(Julius Agricola;公元37-93年)之女婿。在记述尼禄王史迹时,提及耶稣之死及基督徒在罗马的情形:

“所有来自人的安慰,太子的礼物,供给众鬼神的香烛都无法赎清尼禄王焚烧罗马城的罪名。当时基督徒人数愈来愈多,招致罗马人的厌恶,为了压制自己焚烧罗马城的谣言,尼禄王假加焚城之罪于基督徒身上,并对他们酷施严刑。基督徒因纵火犯的罪名而招致了人们的仇恨。基督教的创始人基督,在罗马皇帝提庇留(Tiverius,公元14-37年间)在位期间,被统管犹大地的罗马巡抚本丢彼拉多(Pontiux Pilate)处死。这种迷信虽曾一度被压制下来,但后来又死灰复燃,不但是在其发源地犹大地,且一直漫延到罗马城。”编年史十五卷44(Annals XV.44)

另外,塔西佗所著的《史记》(Histories)中,也有一残片提及公元70年时耶路撒冷城中圣殿被毁的情形。该书为塞佛雷(Sulpicius Severus)所保存。(Chron.ii.30.6)。

2C.陆西安(Lucian)

陆氏是二世纪的讽刺家,常讽刺基督及基督徒们。他提到基督徒与巴勒斯坦犹太会堂的关系,并描绘基督是:“……因为创立异端邪教而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一个人。……尤有甚者,基督是该教的立法者。他劝服信徒离弃希腊诸神,转而敬拜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自己以求得神的饶恕,他也劝服信徒遵守他所制定的法律,并且宣称所有信徒皆为兄弟。”(The passing peregrinus)

在陆西安的《伪先知亚历山大》一书的第25卷和第29卷中,也有几处提到了基督徒。

3C.约瑟夫(Flavius Josephus;生于公元37年)

此人乃犹太史学家,十九岁时成为法利赛人(犹太人的教法师)。公元66年时成为加利利反抗罗马帝国统治的犹太军队司令,被掳后则归顺罗马军总部。以下他所说的一段曾引起多人激烈的辩论:

“这时犹太地出现一位名叫耶稣的聪明的人(如果他可以被称为人的话)。他能行神迹与奇事,又是许多喜欢追求真理之人的导师。跟随他的人除了犹太人以外,还有许多外邦人。这人就是基督,但罗马巡抚在我们的上层人物的怂恿下,判钉他十字架。从起初就爱他的那群人一直没有离弃他,因为他在死后第三天又复活了。众先知曾预言他的复活以及许许多多有关他的神迹奇事。基督徒就是从基督得名的,直到今天仍未完全绝迹。”[摘自约瑟夫著《犹太古事记》十八卷三十三章,约写于第二世纪(Antiq.xviii.33)。]

阿拉伯文的译文中也有如下的记载:

“在这期间,有一位智者名叫耶稣。他的行为佳美、品德高超,许多犹太人和其他国家的人都跟随他,成为他的门徒。彼拉多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但他的门徒却不肯离弃他的教训。他们宣称在耶稣被钉十字架后的第三天,开始向门徒们显现,如今仍然活着。由此可见,他可能就是先知们所提到的救主弥赛亚。”

以上这段话是从阿拉伯的一篇文章中录下来的,题名为:“Kitab Al-Unwan Al-Mukallal Bi-Fadail Al-Hikma AL-Mutawwaj Bi-Anwa Al-Falsafa Al-Manduh Bi-Haqaq Al-Marifa。”该题名大致的意思是:“在全智引导下,在诸派哲学的成就上及在真理祝福之下所写成的史书。”

以上这卷文章是由阿伯比亚斯主教(Bishop Apapius)于十世纪时所写成的。其中一段有如下的开场白说:“我们找到许多哲学书籍,其中都提及基督被钉十字架那一日的情形。”接着他列举并引用许多古卷作品。这些作品有些是现代学者所熟悉的,有些则是前所未闻的。5/

从约瑟夫(Josephus)的著作中,我们也找到一些有关耶稣的弟弟雅各的记载。在《犹太古事记》第二十卷九章1节(Antiquities,XX 9:1)中,他描写当时犹太人的大祭司亚纳诺斯(Ananus )的事迹:

“这位我们提到过的年青人亚纳诺,继承了大祭司的职位。他是个绝顶大胆的人,且是与犹太人的统治阶级撒都该人同党,撒都该人比一般犹太人更为严厉。亚纳诺斯为人既有敢作敢为之性格,又见统治犹太地的罗马巡抚法斯托(Festus)过世,而新任巡抚阿尔碧纳(Albinus)仍在途中,于是他下令召集审判议会,将自称是基督的耶稣之弟雅各等人提审,判他们违法之罪,定他们以乱石击毙之死刑。”2/107

4C.绥托纽阿(Seutonius,公元120年)

此人是罗马史学家,罗马皇帝哈德理安(Hadrian )宫中大臣,专门负责编纂皇家史记。他写道:“因为犹太人经常为基督徒之事起哄,因此他下命将他们全部驱出罗马。”[摘自《罗马皇帝革老丢之生平》(Life of Claudius 25.4)]

绥托纽阿又写道:“尼禄王刑罚基督徒,因为这是一批迷信而可恶的群众。”[摘自《罗马诸帝生平》(Lives of the Caesars,26.2)]

5C.普林尼长老、小普林尼(Plinius Secunds,Pliny the Younger)

小亚细亚地区俾西尼亚(Bithynia,即今土耳其一带)的总督,曾在公元112年时上书罗马皇帝图拉真(Trajan),请求指示如何处置基督徒。

他解释说,他曾大肆杀灭基督徒,男女老少皆不分。如今他不知是否应继续屠杀任何被发现了的基督徒,抑或只杀其中的一部分。他又说,他命令基督徒向罗马皇帝图拉真的塑像下拜,又叫“他们咒诅基督,这些都是真正基督徒所不肯行的。”同封信中,他提到那些被提审的人:

“他们只肯承认他们唯一的罪就是他们已习惯在某一固定的日子里,天尚未亮之前聚会,大家选择性地唱赞美诗,颂扬基督为神。且立誓不做恶事、不欺骗、不偷劫、不行奸淫、不作假见证,对自己答应的事绝不失信。”[摘自《书信篇》(Epitles,X.96)]

6C.特土良(Tertullian)

北非迦太基城的律师并神学家,在197年非洲罗马法诞前为基督教辩护时,曾提到罗马皇帝提庇留(Tiberius,14-37 A.D)与罗马驻犹大地巡抚彼拉多之不同:

“提庇留大帝在基督教开始传布欧洲各地时,有机会听到有关基督神性的真理,特将此事在元老院中提出,且出于他自己的抉择,而赞成基督。然而元老院反对其立场,否决了他的提议,但提庇留大帝仍持已见,并发怒警告所有控告基督徒的人们。”[摘自辩护文(Apology,V.2),但有些史学家们对此段历史的确实性深表怀疑。]

7C.他勒(Thallus)──生于撒玛利亚的史学家

在外邦人当中最早提到基督的史学家是他勒,这些作品都是在公元52年左右写成的,可惜如今他的作品均已失传,我们只能从其他人的作品中略知其零星的片段。公元221年左右曾有一位名叫犹非利加纳斯(Julius Africanus)的基督徒作家常引用他勒的话。犹氏在评论他勒作品中有一段很值得我们注意的资料:

“‘他勒在其所著的史书第三卷中,对耶稣受难时,遍地都变黑了的情形解释为日蚀,照我看来似乎不合理。’(当然是不合理的,因为日蚀不可能发生在满月之际,而基督死时正逢满月时节。)”

由这段资料中我们看出,四福音书中记载耶稣被钉十字架时,黑暗降临大地之事乃是家晓户知的事,以致不信的人需要用一种自然现象来解释黑暗发生的原因。2/113

8C.腓拉更(一世纪的历史学家PHLEGON)

他的《编年史》已失传,但仍存有一小残片,上面证实耶稣被钉十字架时的全地黑暗情形。朱力·阿弗里肯的著作提到了这一残片,他评论他勒对全地黑暗的看法后,引用了腓拉更的记载“在提庇留皇帝统治期间,在满月时节发生了一次日蚀。”7/IIB,Sect 256.f16,P.1165

在奥林金(Ovigen)的Contra celsum一书的第二卷,第14、33、59章,都提到了腓拉更其人。

费罗本的De.Opif.mund.Ⅱ21说到:“关于这次黑暗……,腓拉更在其著作Olympiads中提到了。”他说:腓拉更提到救主基督被钉十字架时发生了日蚀,而没有提到别的日蚀,显然,他不知道从前也发生过类似的日蚀……,而且这件事也被提庇留时代的历史所记载。4/11B,Sect 256.f16.P.1165

9C.马拉巴萨拉蓬的书信(Letters lf Mara Bar-Serapion)

布如斯(F.F.Bruse)在《新约文件可靠吗》(The New Testament Documents:Are They Reliable?Inter-Varsity Press.出版)一书中记载说:

“大英博物馆保存着一封有意思的信,这信约在公元75年之后写成,但其实际写成的日期已经不详。此信系叙利亚人马拉巴萨拉蓬给他儿子巴萨拉蓬的,那时马拉巴萨拉蓬正被关在狱中,但他写信鼓励自己的儿子追求智慧,并指出凡迫害智者的必招灾祸。他以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希腊哲人及数学家,死于公元前497年)及基督之死为例:

“雅典人杀死苏格拉底又有何益处呢?饥荒与疾病接踵降临该地,审判他们的罪。萨玛斯人(Samos,爱琴中海岛上之居民亦属希腊)烧死毕达哥拉斯又有何益处呢?不久之后,他们的土地被沙滩淹没了。犹太人钉死他们的智慧之王又有何益处?紧接着他们的王国被异族所灭。上帝公平地处罚了这三个民族:雅典人饿死了;萨玛斯人被海淹没了。犹太人亡国了,被驱逐出自己的国土,从此流离四散。但苏格拉底并没有死,他活在柏拉图的学说里;毕达哥拉斯没有死,他活在汉娜(Hera)的雕塑中;智慧的王也没有死,他活在自己所留下的遗训中。”1/114

10C.犹斯丁(Justin Martyr)

约在公元150年左右,犹斯丁曾上书罗马大帝安东尼庇额士(Antoninut,138-161年间任罗马皇帝)维护基督教。犹斯丁当时所引用的彼拉多报告必来自罗马皇家的档案。他说:“‘他们刺穿了我的手、我的脚’这句话描写钉子如何把耶稣的手、脚钉在十字架上;在他被钉十架之后,钉他的人掷骰子分他的衣服。这些都是事实,可以从彼拉多下命所记的‘行传’中找到。”[摘自犹斯丁的辩护文上第四十八章(Apology1.48)]。

毛耶(Elgin Moyer)在《教会历史名人录》(Who Was Who in Church History,Moody Press,1968出版)如此描写犹斯丁说:

“……犹斯丁是哲人与护道家,殉道家生于弗拉维亚拿波利城(Flavia Neapalis,在撒玛利亚一带)受过优良的教育,家境似乎十分富裕,使他不必工作而享受教育与旅行的生活。他热心追求真理,曾先后深入地研究过苦修哲学(Stoicism)、亚里斯多德哲学(Aristotelianism)、毕达哥拉斯学派(Pythagoreanisms)及柏拉图主义(Platonism),唯独厌恨享乐主义(Epicureanism)。早年认识不少犹太人,但对他们的宗教毫无兴趣。他对柏拉图主义深感兴趣,他自以为已快发现哲学的最高目标即认清神的异象。但一天当他独自在海边散步时,这位年青人遇见一位年老的基督徒,此人喜颜悦色,态度温和庄严。这位谦卑的基督徒粉碎了犹斯丁对人类智慧的信心,向他指明希伯来的先知们比历史上有名的哲学家们还要古老,他们的作品、教训都预言到基督的来临……’遵守这位老翁的忠告,这位柏拉图主义的信徒变成了基督的信徒。他说:‘我发现唯有基督教哲学最安全、最有益。’年轻的犹斯丁信主之后,就全心地为信仰辨护,并四处传布基督教。”7/227

11C.犹太他勒目(The Jewish Talmads)

在犹太他勒目的《耶稣家谱》(Tol'doth Yeshu)耶稣被称为潘特罗之子(Ben Pandera)。

巴比伦犹太他勒目中亦记道:“………在逾越节的前夕,他们把他挂在十架上。”

犹太他勒目中把耶稣称为“潘特罗之子”(Ben Pandera或Ben Panttere)及“潘特罗之子耶稣”(Jeshu Ben Pandera)。许多学者都认为潘特罗(Pandera)这个字是将希腊文童贞女Parthenos一字曲解而来,等于称耶稣是“童贞女子”。一位犹太人克劳斯诺(Joseph Klausner)说:“耶稣是私生子一事的说法在当时犹太人当中是很普遍的……”

犹太他勒目中之《智者之书》(Baraila),其中评语极具历史价值:

“逾越节的前夕,他们把拿撒勒的耶稣(Jeshu)挂在木头上。在此之前四十天,传令官就宣布拿撒勒人耶稣将被乱石击死的消息,因他广施巫术,以欺骗手腕引诱以色列人误入歧途。凡知任何有关此人之事的学者均可前来为他辩护,但是他们当时找不到任何人能为他争辩,于是在逾越节的前夕就把他钉在十字架上了。”(Babylonia Sanhedrin,43a)──“逾越节之前夕”

乌拉(The Amoa Ulla)是拉比犹迦南(R.Youchanan)的学生,第三世纪末居住在巴勒斯坦地,他说:

“你认为拿撒勒人耶稣还有权上诉吗?他引诱人误入歧途。怜悯人的上帝曾说过:‘你不可怜恤他,也不可遮庇他。’但耶稣却例外,他与当时的官府当权者有交情。”

犹太当局亦没有否认耶稣所行的种种奇事、神迹(马太福音九章34节;十二章24节;马可福音三章22节),但他们认为这不外都是巫术而已。5/23

犹太学者克劳斯诺(Joseph Klausner)写道:“犹太他勒目中曾谈及犯人被挂在十字架上仍系罗马政府所施残酷的死刑,犹太学者只知道罗马帝国法庭有这种死刑,这一死刑非出自犹太的法律系统。甚至使徒保罗在加拉太书三章13节中也引用旧约圣经申命记二十一章23节的话说:‘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用此来形容耶稣。”5/28

撒都该人所著古卷Sanhedrin,43a中曾提到耶稣的门徒。

“阿祖依之子西缅拉比(R.Shimeon ben Azzai)论及耶稣时说:‘我在耶路撒冷城中找到一份关于耶稣家谱的记载,此人乃淫妇所生的私生子。’”

克劳斯诺针对上点另加补充说:

“最新版本的犹太他勒目注释米示那经卷(Mishna)有记:‘拉比亚哈修(R.Yehoshua)的话是不错的。’(同版之米示那注经上有引用亚哈修的话说:何谓私生子?按照犹太人法院(Beth Din)的判决,每个私生子的父母都应被处死。)从这里的资料来看,耶稣之存在是不足疑惑的。……“2/35

在早期犹太人注释洁净礼的解经书Baraita中,提及书中主要人物以来色拉比(R.Elizer),他曾屡次提及耶稣。以来色说:“阿刻巴!你使我想起一件事!有一次我走在沙弗雷斯城(Sepphoris)的市场上,遇到一位拿撒勒人耶稣的门徒,名叫沙乾亚的雅各(Jacob of Sekanya)。他对我说:“在你们的律法书中有话说:‘不可奉献妓女的收入等。’那么这钱又该怎么办呢?投入大祭司的毛厕中去么?只是我没有回答。他又对我说,拿撒勒人耶稣教导我说:‘从妓女雇价所聚来的,后必归为妓女所得,’凡从肮脏之处来的钱必归回肮脏之处去。这话颇为有理,为此我以违Minuth 罪名被捕。我违背了律法中Minuth这一条的规定:‘离开此地,不要走近她的房门。’──因为那是地方政府的规定。”5/28

克劳斯诺(Joseph Klausner)曾评论以上那段文字说:

“由以上那段文字中‘拿撒勒人耶稣的门徒’以及‘拿撒勒人耶稣教导我说’这两句话看来,这是早期的作品,其故事凿实切要,此书的其它章节也没有什么出入,这些说明此书的原始性不足令人疑惑。与其他作品间唯一的区别是他称耶稣为‘拿撒人耶稣’(Jeshu of Nazareth)而非‘潘特罗的私生子耶稣’(Yeshu ben Pandera)。”5/38

12C.大英百科全书

最新版本的大英百科全书曾以两万字来描写耶稣这个人,他所占的篇幅远较亚里斯多德、西赛禄(Cicero)、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释迦牟尼、孔子、穆罕默德或拿破仑为多。

在论到世间关于拿撒勒人耶稣的记载时,大英百科全书写道:

这些各种记载证明:在古代从未有人怀疑过耶稣的历史性,即使是基督教的敌人也不怀疑,十八世纪末,有些作者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开始争论耶稣的历史性这一问题。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仍在争论此事。

第六章 耶稣──上帝的儿子

第六章 耶稣──上帝的儿子

下列的大纲希望能帮助读者有效地使用本章的资料。

1A 他直接宣称自己的神性

1B 他的受审

2B 他对自己的称呼

3B 他接受人们尊他为上帝的敬拜

4B 他的身份被人承认

2A 他间接宣称自己的神性

1B 赦罪的权柄

2B 不变性

3B 赐人生命的能力

4B 审判的权柄

3A 他神性的称谓

1B被称为YHWH耶和华

2B 神子

3B 人子

4B 阿爸父

1A.直接宣称自己的神性

1B.序言

“基督是谁?”这个问题显然与“基督作了什么?”同样的重要。16/11故此我们要问基督是谁?他究竟是那种人?

亚伯·魏尔士(Albert Wells)[参看威廉·鲁宾逊(Wm.C.Robinson)著《你们说我是谁?》(Who Say Ye That I Am ?Wm.B.Eerdmans公司出版,1949年)]这样说:“他在任何怀况下都是众人注意的焦点,他那种能吸引人注意的能力实在令人叹为观止。”27/51

我们可以看出耶稣的作风独树一帜,与其他世间的宗教领袖迥然不同。萧滋(Thomas Schutz)针对这点这样写道:“除了耶稣基督外,世间没有一个宗教领袖敢自称为上帝的。摩西、保罗、释迦牟尼、穆罕默德都不曾这样说过,耶稣却是唯一自称为上帝的一位宗教领袖,也是唯一能使世间许多人对他的神性口服心折者。”31/209

一个“人”怎样才能使别人相信他就是上帝呢?麦尔道(Fred John Meldau)在《四福音书中101个耶稣是神的证据》(101Proofs of the Deity of Jesus Christ from the Gospels)中如此说:

“他的教训是绝对的、是超越的,高过摩西和众先知的教训。他从不补充或修正自己的话,也从不删减或改变自己说过的话。他不用大概、‘我想’那些没有把握的字眼。这一点与一般人为师者相比,真有如天壤之别。”19/5

傅士德(Foster)另加补充说:

“除了以上耶稣说话的态度与常人不同之外,另一个最主要使他与世人分别出来的理由是他对自己的称呼,而这一点也就是使得这位加利利来的教师所以惨遭残酷死刑的主要原因。因为在人看来,象他这样一个平凡的人,从小在木锯屑堆中长大的木匠之子,竟敢宣称自己就是上帝肉身的显现,实在不合常理。”2/49

也许有人会这样批评说:“耶稣的身份之所以如此独特,主要是因为圣经都是耶稣门徒所写的,为了纪念他们的老师,使他名垂千古,所以他们才会如此记载它。”但是,尽管人可以存此偏见拒绝相信圣经,但他却不能将历史上的证据轻易地一笔勾销。

威廉·鲁宾逊(Willam C.Robinson)在其著作《我们的主》(Our Lord,1937,Mm.B.Eerdmans公司出版)一书中说:“假使我们能以客观研究历史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即使俗世的历史资料也都能证明耶稣确实在世上活过,且受到世人尊他为上帝的敬拜。它曾在地上建立起一个教会,属这教会的曾敬拜他达1900年之久;他甚至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的潮流。”26/29

2B.他的受审

马可福音十四章61至64节:

“耶稣却不言语,一句也不回答。大祭司又问他说,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耶稣说,我是。你们必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大祭司就撕开衣服说,我们何必再用见证人呢?你们已经听见他这僭妄的话了,你们的意见如何?他们都定他该死的罪。”

法官该挪(Judge Gaynor)乃是《耶稣冤狱》(The Mis-Trials of Jesus)一书的作者,也是当今纽约法律界的知名之士。他曾就耶稣受审一事讲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耶稣在犹太人的议会前被控时,唯一的罪状就是亵渎神名。他说:“根据四福音书中的记载,很显然耶稣被审、被定罪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们认为它说了亵渎神的话……耶稣宣称它有超然的能力,这话若是由一个平凡人说出来就是亵渎罪。(参阅约翰福音十章33节)该挪是指耶稣‘自称为神’而言,不是指它论及圣殿的话。”6/118-119

针对犹太的法利赛人对耶稣的盘问,罗拔逊(A.T.Robertson)这样说:“耶稣接受他们的挑战,很清楚地宣称自己确实拥有三种不同的身份(弥赛亚、人子及神子)。至于‘你说的是’(Humeis legete)这句话乃是希腊的一句成语,也就是‘诚然’的意思。”(比较马可福音十四章62节中之“我是”及马太福音二十六章64节中之“你说的是”。)31/227

大祭司听见耶稣这样的回答立刻撕裂自己的衣服。史威悌(H.B.Swete)曾就这点加以说明:“犹太人的律法不容许大祭司在处理民间私人案件时撕裂自己的衣裳(参看利未记十章6节,二十章10节)。但当他作为审判官时,若有人在他面前说出亵渎的话,他就必须撕裂衣服来表示自己的惊骇。这位无法判案的审判官现在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了,即使还是找不到其他可凭借的证据也不要紧,因为罪犯自己已经说出对自己不利的供词来了。”43/339

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不是一件普通的审讯案件。林敦律师(Irwin I.Linton)就曾如此表示意见说:

“这次的审讯极其特殊,因为他们要询查的不是罪犯究竟做了什么坏事,而是查询罪犯身份的问题。犹太人控告耶稣的理由;耶稣在法庭中的供词与行为;以及罗马巡抚的审问及受刑时刻在十字架上的名字等等。这一切都是与基督的身份与地位有关。‘你们对基督的看法如何?它是谁的儿子?’”20/7

曾一度是怀疑论者的莫理逊(Frank Morison)也这样说:“拿撒勒人耶稣被判死刑,不是根据控告者的控书,却是因为他自己在法庭中承认自己的身份的缘故。”27/25

从费德(Hilarin Felder)的著作《耶稣与其批评者》(Christ and the Critics)中,我们读到这样一段话:“仔细研读耶稣受审的情形,我们便知道我们的救主在审判他的人面前承认自己的神性。”7/299-300

曾任哈佛大学法律教授的名律师葛林尼夫(Simon Greenleaf)在《福音书作者的见证》(The Testimony of the Evangelist,Bader Book House1965)一书中说:

“要想在任何一个法庭上为耶稣行为辩护,除了用他超人的神性作为辩论的依据之外,实在不易想出其它辩护的方法了。而我也认为没有一个律师会考虑从别的立场来为他辩护。”10/562

虽然四福音书中记载耶稣在受审时的回答各不相同,但正如莫理逊(Frank Morison)所说的,我们仍可以看出它们的含义都是一样的:

“……这些回答实在是完全一样的。‘你说的是’与‘你说我是’这种回答的语气在乍听之初似乎含有回避正面作答的意思,但在犹太人看来却没有这样的意思。在当时大凡修养较高的犹太人在回答一个比较重要且严肃的问题时,礼貌上不许可他们用‘是’或‘不是’直接作答,而是用‘你说的是’来作答。”27/26

为了确定耶稣当时的回答确实是有这种含义,孟弟福(C.G.Montefiore)把耶稣论及自己的神性之后的几句话也拿来加以研究分析:“耶稣常用的两句话‘人子’及‘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这是犹太人对神的一种形容词)……这些语句与耶稣自称是神时所用的口气和精神完全一致。”20/360

由此可见,耶稣自称为神,正是他要向世人见证的事,犹太人也完全了解耶稣的回答正说明了他具有神的身份。因此他们只有两种选择的余地,一种就是视耶稣妄自为大,说了僭妄的话;一种就是承认他真是神。审判他的人也知道这是重点之所在。事实上,耶稣被钉十字架的罪名也是如此。钉他的人讥诮他说:“他依靠上帝……因为他曾说,‘我是上帝的儿子’。”(马太福音二十七章42节)33/125

由此我们看出耶稣被钉十字架是因为他的身份──他是上帝的儿子。他自己的见证也证实了这一点,他的见证共说明三件事:

他是上帝的儿子(Son of the Blessed)。

他是那将坐在权能者右边的那一位。

他是人子,将驾云从天降临。

威廉·鲁宾逊(William C.Robinson)根据这三点,得到如下的结论:“耶稣这三种说法都指出他具有弥赛亚的身份。把这三个名称放在一起时,耶稣自称为救世主的意义也就昭然若揭了。”33/65

哈布斯(H.Hobbs)在《路加福音释义》(An Exposition of the Gospel of Luke,Baker Book House)一书中一再阐明:

“审判耶稣的民间众长老(撒都该人)对耶稣所提出的三点完全明白,因此他们总括起来只用一句话问他:‘这样,你就是上帝的儿子么?’他们的问题不但表示他们已经预测到耶稣的答案是肯定的,这实际上也等于公开宣布了耶稣的身份。因此耶稣只是简单明了地回答说:‘你们说的是’。耶稣使得众长老在正式宣判他死罪前先亲口承认他的身份。耶稣的作法十分聪明,他使得自己受死的罪名──他是上帝的儿子的说法,不仅是出于自己的口,而且也出自众长老的口。

“在这些长老们眼中,他们已不再需要其他的见证人,因为他们已亲耳所闻耶稣的口供,所以他们根据‘他的口供’判他的死罪;但是他也根据他们的‘口供’定了他们的罪,因为他们以后不能不承认是‘自己的口’定了上帝儿子的罪。”12/322

罗拔·安德生(Robert Anderson)说:

“不利于被告的证词更能支持这种说法,主耶稣自称为上帝的事实也可以由他仇敌的言行中清楚地得到证明。我们要记得犹太人并非一群无知的化外人,他们是具有高度的文明及宗教热诚的民族。他的死罪是由教会众长老们一致通过的。这些人乃属当时国家中最高的议会,其成员都是宗教界的知名之士,包括迦玛列之辈及其高足大数城的扫罗之流。”2/5

由费德(H.Felder)的口中,我们更可以看出法利赛人在定耶稣犯罪的同时也同样定了自己的罪,他说:

“因为他们根据救主的话定他的罪,这间接证明了耶稣确实公开宣布过自己的身份:他不仅是上帝国度的统治者,而且是具有人性的神的儿子;他也是具有神性的救世主,且是三位一体真神的第二位──圣子。为了这些缘故,他被处以极刑。”7/306,Vol.1

由以上的讨论,大家都能很有把握地看出耶稣曾自称为上帝,而当时的宗教领袖认为他犯了僭妄的罪,因为他自己称为是上帝的儿子而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约翰福音十九章7节)17/45

3B.其他的宣称

1C.与父同等

1D.在约翰福音十章30-33的一段对话中,耶稣是否曾自称为上帝呢?犹太人说他曾如此自称过。我们且来仔细读这段经文:“我与父原为一。犹太人又拿起石头要打他。耶稣对他们说:‘我从父显出许多善事给你们看,你们是为那一件拿石头打我呢?’犹太人回答说:‘我们不是为善事拿石头打你,而是为你说僭妄的话。又因为你是个人,却反将自己当作上帝。”22/409

如果我们把希腊原文逐字逐句拿来研究,更会看出这一段意味深长。罗拔逊(A.T.Robertson)说:

“原文中我与父原为‘一’的一字,是hen,是个中性的字,不象heis是男性,也不是指一个人而言(如加拉太书三章28节中的‘一’字),而是指在本质上是‘合一’的意思。”

罗拔逊继续说:

“基督的这句话清楚地说明了他(子)与父(上帝)间的关系,这实在使法利赛人难以忍受而因此大怒。”31/186-187

当时听到这句话的人,显然没有一个人会对耶稣自称为上帝这件事有所置疑。因为,“犹太人视耶稣说了僭妄的话,因此自行负起审讯他的责任。根据犹太人的法律,犯了僭妄罪的人是该被石头打死的(利未记二十四章16节),但这些人却等不及按法律的程序来处理耶稣,更不愿等官长来判决。盛怒之下,他们不但已充任审判官,而且成了执刑者。经文中说到‘又拿起石头来要打他’的那个‘又’字是因为他们以前也曾如此做过(约翰福音八章59节)。”3/524

他们的答话也说明了他们不是为他的善行投石,而是为了他的僭妄话。他们显然懂得他的教训,但是他们为什么不停下来想想耶稣对自己的称呼究竟是不是真的呢?

2D.约翰福音五章17-18节:

“耶稣就对他们说,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所以犹太人越发想要杀他,因他不但犯了安息日,并且称上帝为他的父,将自己和上帝当作平等。” 

仔细研读罗拔逊(A.T.Robertson)的《新约圣经字句分析》(Word Pictures of the New Testament)后,我们能得到一些很独特的心得。

“耶稣明确的说:‘我父’(ho pater mou),而非‘我们的父’,这表明它与父间特殊的关系;‘做事直到如今’(heos arti ergazetai)……耶稣把自己的工作和上帝的工作连在一起,证实自己在安息日医病并非触犯律法。”28/82-83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犹太人并不称呼上帝为“我父”。当他们这样称呼时,必定说:“我们在天上的父”。然而,耶稣并没有用那样的称呼,他称上帝为“我父”,使得犹太人无法误会他与上帝间的关系。21/309

耶稣又说上帝一直在作工,而他──上帝之子──也一直在工作。29/1083犹太人显然很了解这句话的含义,乃是指耶稣自认他是上帝的儿子,因此他们恨他之心大增。虽然他们原来只计划找个罪名控告他,现在却越来越想除掉他。17/376

2C.我是自有永有的(或译为我是,即英文之I Am,译者注)

约翰福音八章58节:“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

我们的主用最重的语气“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仅且仅用只有上帝才能用的称谓“我是”(I Am)宣告他就是上帝。犹太人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在愤怒之极,才拿起石头来要打他。39/54

犹太人如何解释这句话呢?亚兰佛得(Henry Alford)这样说:“…所有不存偏见的解经家都会承认,这句话就是在宣称基督是自有永有的,在尚未以肉身出现前,他就已经存在了。1/801-802

雯生(Marvin Vincent)在他的《新约字义》(Word Studyes of the New Testamet)一书中说,耶稣对自己身份的称呼,是用了“绝对的”、“超越时间性”的“我是”(I Am,eimi)两个字。37/181Vol.2

如果拿旧约圣经来作参考,我们更能了解“我是”这个词的意义。康博(A.G.Campbell)说:“从旧圣经,如:出埃及记三章14节、申命记三十二章39节和以赛亚书四十三章10节中,我们可以看出耶所用的称谓并非是个新名词。犹太人十分熟悉旧约中的耶和华乃是自有永有的那一位。然而耶稣把这个称谓用在自己身上,对犹太人来说实在是件前所未闻的事。”4/12

“从当时那些犹太人的反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了解耶稣是自称为那位绝对独一的上帝。因为他们了解这个称谓,所以他们才会联想到用摩西所订亵渎耶和华之名的刑罚来惩罚耶稣,要用石头打死他。”(参看利未记二十四章13-16节)

康博对非犹太文化背景的读者如此解释说:“我们也必须了解,‘我是’(eimi)这两字就是基督用来宣告他具有完整神性的方法。这两字的意义十分明显,同时耶稣使用时也未加以解释。他没有向犹太人解释说他们误会了他的意思。相反的,他再三地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这个特殊的称呼。”4/12-13

3C.耶稣配受人对上帝那样的尊敬

约翰福音五章23、24节:

“叫人都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一样。不尊敬子的,就是不尊敬差子来的父。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

在这段经文的后半段中,耶稣警告那些指责他犯了僭妄罪的人,他告诉他们辱骂他也就是辱骂上帝,他们对耶稣的不敬是会惹动上帝愤怒的。8/174,Vol.2

同时耶稣要人尊敬他如同尊敬上帝一样,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凡是不尊敬子的就是不尊敬上帝。28/86

雷勒(J.C.Ryle)在《四福音详解》(Expository Thoughts on the Gospels)一书中引用魏世吾(Wordsworth)的话说:“那些虔诚敬拜独一真神的人,除非他们肯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他们的敬拜不算正确。”34/291,Vol.1

4C.当认识我

约翰福音八章19节:

“他们就问他说,你的父在那里?耶稣回答说,你们不认识我,也不认识我的父。若是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

5C.当信我

约翰福音十四章1节:

“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上帝,也当信我。”

滕慕理(Merrill Tenney)在他的《约翰福音:信心的福音(John:The Gospel of Belief,Wm.Eerdmans出版公司,1948年出版)一书中解释说:“他注定要死,正如每个人都要面临死亡一样,然而他却勇气十足地要门徒相信他,他把自己当作人类命运之锤,而且很清楚地告诉他们,人类未来的去向将完全操之于他所成就的工作上。他答应为他们去预备地方,将来还要再来接他们同去。”42/213

6C.见到我……

约翰福音十四章9节:

“耶稣对他说,腓力,我与你们同在这样长久,你还不认识我吗?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你怎么说,将父显给我们看呢?”

7C.我告诉你们……

马太福音五章20,22,26及28节等。

在这风段经文中,我们看见耶稣根据他自己的身份说话,他这样做等于把他说话的权威性提升至与上帝无上的权威。他没有重复先知的口吻说:“这是主说的”,而是一再地强调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

薛福容(Karl Scheffrahn)与克瑞斯(Henry Kreyssler)这样告诉我们:

“他从不犹疑不答,也不对自己说的话抱歉;他既不收回或粉饰自己的话,也不需要对自己所说的话加以更正,因为他说的话就是上帝的话。”(约翰福音三章34节)。他说:“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马可福音十三章31节)30/31

4B.他要求接受人拜他像拜上帝一样

1C.只有神配得的敬拜方式

1D. “俯伏敬拜”乃是人在敬拜上帝时所采用最虔敬、最神圣的一种仪式(约翰福音四章20-22节;使徒行传八章27节)。

2D.以心灵和诚实敬拜(约翰福音四章24节)。

3D. “当拜主你的上帝”──唯一敬拜的对象(马太福音四章10节;路加福音四章8节)。

2C.耶稣接受别人的敬拜也接受别人把他当作上帝敬拜

1D. “有一个长大麻疯的来拜他……”(马太福音八章2节)。

2D.那个生来是瞎眼的,得医治后就“拜”他(约翰福音九章35-39节)。

3D.门徒们都拜他,说:“你真是上帝的儿子了。”(马太福音十四章33节。)

4D. “耶稣就对多马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总要信’。多马说,‘我的主,我的上帝’。耶稣对他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约翰福音二十章27-29节)。

3C.耶稣与众不同

1D.百夫长哥尼流俯伏在彼得脚前拜他,彼得却拉他说:“你起来,我也是人。”(使徒行传十章25-26节)

2D.在启示录中使徒约翰要拜那位天使,天使说他是同作“仆人”的,并提醒约翰只要“敬拜上帝”。(启示录十九章10节)

3D.由上述诸点我们可以看出,耶稣命令别人把他当作上帝敬拜,也接受这样的敬拜。根据这些事实,泰善(Thiessen)在他《系统神学大纲》(Outline of Lectures in Systematic Theology,P.65)一书中如此写道:“如果他是个骗子,或是自己欺骗自己,那他不但不是上帝,且是坏到极点的一个人。”

5B.别人的见证,证明耶稣的身份

1C.保罗

1D.腓立比书二章9-11节:

“所以神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神。”

2D.提多书二章13节:

“等候所盼望的福,并等候至大的上帝、我们救主耶稣基督的荣耀显现。”

2C.施洗约翰

“圣灵降临在他身上,形状仿佛鸽子。又有声音从天上来,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路加福音三章22节)

3C.彼得

1D.马太福音十六章15-17节所记的可能是彼得确认耶稣之身份最有名的一段记载:

“耶稣说:你们说我是谁?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耶稣对他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

薛福容(Karl Scheffrahn)及克瑞斯(Henry Kreyssler)对这段经文如此解释说:“耶稣不但没有象先知或宗教领袖一样地责备彼得,反而因他的信心祝福他。耶稣一向就是这样当之无愧地接受别人对他的尊崇和祈祷。”30/10

2D.在使徒行传二章36节中,彼得再度说明自己的信仰:

“故此,以色列全家当确实地知道,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上帝已经立他为主为基督了。”

4C.多马

“疑者”多马在约翰福音二十章28节中如此见证说:“我的主,我的上帝。”

“史托德(John Stott)在其《真理的寻索》(Basic Christianity)一书中如此阐释多马的话说:“复活节后的那个主日,当多疑的多马和别的门徒都留在楼上一个小房中时,耶稣向他们显现。他要多马摸他的钉痕,多马在惊喜之余,呼叫说:‘我的主,我的上帝。’(约翰福音二十章26-29节)耶稣接受多马对他的称呼。他责备多马的不信,却没有责备多马对自己的敬拜。”34/28

5C.希伯来书的作者

希伯来书一章8节:

“论到子却说:‘上帝啊!你的宝座是永永远远的,你的国权是正直的。’”

萧滋(Thomas Schultz)曾仔细分析原文中这些字句的意思,然后这样解释说:“‘上帝啊!你的宝座’这句话也可以译作‘上帝是你的宝座’或‘你的宝座就是上帝’。由此我们再度可以证实在圣经中耶稣是被称为上帝的。”38/180

6C.司提反

使徒行传七章59节:

“他们正用石头打的时候,司提反呼吁主说:‘求主耶稣接收我的灵魂’。”

司提反临死前所求于耶稣的,和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求于上帝的完全一样,由此可见司提反是把耶稣当作上帝。

6B.结论

米德(Frank Mead)在其所编的《宗教名言大全》(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us Quotations)曾录用贝德伍(William E.Biederwolf)的一名名言:

“一个人若能读懂全本新约圣经,却看不出耶稣在书中曾称自己为上帝,他就如一个眼目明亮的人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见太阳一样。”23/50

最后我愿引用耶稣“所爱的门徒”约翰的话来作这段的总结:

“耶稣在门徒面前另外行了许多神迹,没有记在这书上。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约翰福音二十章30-31节)

2A.间接的宣称自己的神性

耶稣在许多情形下间接地宣称了自己的神性,下表将列出新约圣经中提及耶稣身份的比较资料,其中也有他直接宣称自己为上帝的实例。

耶稣即是耶和华

论到他是耶和华的经节 共同的称谓与他的工作 论及耶稣的经文
赛四十章28节 创造主 约翰一章3节
赛四十五章22节;四十三章11节 救主 约翰四章42节
撒上二章6节 使死人复活 约翰五章21节
约珥书三章12节 审判者 约翰五章27节、马太二十五章31节
赛六十章19-20节 约翰八章12节
出三章14节 我是自有永有的 约翰八章58节
  ‘我是’I Am 十八章5,6节
诗二十三篇1节 牧者、牧人 约翰十章11节
赛四十二章8节;四十八章11节 神的荣耀 约翰十七章1,5节
赛四十一章4节;四十四章6节 最先的也是最后的 启一章17节、启二章8节
何十三章14节 救赎者 启五章9节
赛六十二章5节(及何二章16节) 新郎 启二十一章2节及马太二十五章1节
诗十八章2节 磐石 林前十章4节
耶三十一章34节 赦罪者 马可二章7,10节
诗一百四十八篇2节 被天使敬拜 来一章6节
旧约从头至尾 祈求之对象 徒七章59节
诗一百四十八篇5节 创造天使者 西一章16节
赛四十五章23节 被称为主 腓二章11节
     
[取材自盖司乐(N.Geisler)著《基督:圣经之主题》(Christ:The Theme of the Bible,Moody Press,1969,ed,P.48)。]

我们觉得上表中有一些耶稣的身份需要再加以补充说明一下,下文的目的即在此。

1B.在马可福音二章5节及路加福音七章48节中,耶稣自称他有赦罪的权柄。

根据犹太人的律法,赦罪的权柄属于上帝,唯有上帝能赦罪。

我们由马可福音二章7节中也可看出端倪,文士们对耶稣不满,在第7节中他们议论说:“这个人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说僭妄的话,除了上帝以外,谁能赦罪呢?”

在马太福音九章2、3两节,耶稣用赦罪方法治了一个瘫子以后,宗教界的领袖又和他争执起来。在这两节圣经中,耶稣问他们说:“或说你的罪赦了,或说你起来行走,那一样容易呢?”根据威克力夫的《圣经注释》(Wycliffe Commentay)的解释,耶稣所问的“乃是个无法回答的问题。两句话都很简单,谁都能说,但是若要能以事实来印证耶稣的话确实带有能力,则需要来自上帝的能力。若是说这句话的人是个骗子,他当然会说赦罪容易,然而耶稣却更进一步地治好那个瘫子,使他们确知他也有赦罪的权柄。”29/943

但文士和法利赛人却指责他,说他犯了僭妄罪。“他们加在他身上的罪名是他把自己当作上帝”。29/943

杰弗逊(C.E.Jefferson)说:

……“他能赦免人的罪,他的话语满有权柄,即使是一个罪大恶极的人,当他俯伏在他脚前悔改认罪时,也能从他那里得到赦免的确据。”14/330

查非(L.S.Chafer)这样说:

“世上没有一个人有权柄或有能力赦免人的罪,除了上帝自己以外,没有人能赦免人得罪上帝的罪。耶稣曾赦免人的罪,他这样做并非为了沽名钓誉,提高自己的身价。因为除了上帝以外,没有人能赦罪,而耶稣曾赦免人的罪,因此正显出他就是那位自有永有的上帝。”5/21,Vol.2

他不仅赦免那些得罪他的人,他也赦免那些得罪了别人的人,这种作法是当时与耶稣同时的人前所未闻的。史托德(John Stott)也提醒我们注意这点:“也许我们可以饶恕那些伤害我们的人,但是得罪上帝的人只有上帝才能饶恕。”34/29而耶稣也确实这样做了。

由上可知,耶稣赦罪的能力正突出地显示他确实拥有“唯有上帝才有的权能”。13/78,Vol.2

2B.耶稣永不改变

查非(Lewis S.Chafer)说:

“耶稣具有上帝永不改变的属性。万事都会改变,只有上帝不改变。”5/18,Vol.5.试比较希伯来书十三章8节及玛拉基书三章6节,亦可看出耶稣的神性。

3B.耶稣自称为“生命”

约翰福音十四章6节,耶稣自称为“生命”,他说:“我就是……生命……”

滕慕理(Merrill Tenney)分析耶稣这句话,说:

“他并没有说他知道到神那里去的那条道路,也就有说他知道什么是真理与生命,他也不是来为要教导这些道理,他更没有说它来是为标新立异地另创新说,他只宣布自己乃是开启一切奥秘的钥匙。”43/215

4B.生命在他里面

约翰一书五章11、12节说:“这见证就是神赐给我们永生,这永生也是他儿子里面。人有了神的儿子就有生命,没有神的儿子就没有生命。”

论到这种生命,史托德(John Stott)在《真理的寻索》(Basic Christianity)一书中这样写道:“他把门徒与他的关系比作枝子须向葡萄树枝取养份的关系。他说上帝已经给他权柄管理所有的生命,他能使所有上帝所赐给他的人有生命。”41/29

5B.耶稣有权柄

约翰福音五章27节:“并且因为他(耶稣)是人子,(上帝)就赐给他(耶稣)行审判的权柄。”

论到他有审判世人的权柄是,耶稣说他将要使死人复活,且要将列国聚在他面前,并要坐在荣耀的宝座上,审判万民。审判的结果将会有很多人进入天堂,但也有很多人下地狱。

3A.耶稣的称谓(Titles)

1B.YHWH─耶和华(主)

1C.犹太人视为神圣之名

YHWH可译为耶畏Yahweh,很多人把这个字发音为耶和华Jehovah 。

史庭森(Herbert Stenson)在他《三位一体之上帝的称谓》(Titles of the Triune God,Revell出版)一书中说:“耶和华这个名字原来的含意已无法追溯查明。根据希伯来文,这个字原本只含四个子音YHWH(神学家所谓代表上帝的四个子音),但因犹太人认为此字太神圣因此避而不直接读出。每当使用此字时,将含母音的Adonai加在四字母之后,(有时YHWH之后加以含母音的Elohim。译音注:Adonai及Elohim均是“主”的意思。)宣读圣经时若遇此字则通常以Adonai代替。‘耶和华’这个称谓,对犹太人来讲实在是一个不可传讲的圣名。”40/20

“……犹太人纯粹出于虔敬之心,因此拒绝提及此名。”……5/264,Vol.1

查非(Lewis S.Chafer)在他的《系统神学》(Systematic Theology)一书中提到:“虽然他们这样避而不提此名的作法有点接近迷信,然而也充分表现出他们的虔敬之心(且不论此虔敬是如何出于无知),使人对上帝不可测度之神性产生极深刻的印象。”5/264,Vol.1

根据《犹太百科全书》(Jewish Encyclopedia,ed.by I.Singer,Funk and Wagnalls出版)中的记载YHWH之被译为“主”字可追溯到希腊七十士译本(Septuagiant);“至于何时起YHWH这个名字开始被用来称呼‘主’,我们并没有绝对可靠的资料”。但是我们知道从古希腊时代(约公元前774年起至323年止)起‘YHWH这个名字就只许在圣殿中使用。14/201,Vol.1

“由一些早期的犹太解经书籍中,我们可以看出祭司们只能在圣殿中最后祝福时才可以提到YHWH这个名字。其他场合中,他们只能用Adonai这个普通名词来代替。”14/201,202,Vol.1

《犹太百科书》中也引用犹太哲人斐罗(Philo)及犹太史学家约瑟夫(Josephus)的话。

斐罗说:“这四个字母只能被口耳清洁、满有智慧的人说出或听见,其他人无论何时何地皆不可妄称此名。”[摘自《摩西生平》(Life of Moses,iii,41)]

约瑟夫说:“摩西求上帝准许他知道他的名称,好使他在敬拜神的盛典中称呼他。上帝允许了摩西的要求,把从来无人知晓的圣名告诫了他。因此,我也不敢冒犯地在此提及此名。”[摘自约氏所著之《犹太古史》二卷十二章4节(Antiquities,ii,12,Par.4)] 。14/201,202,Vol.1

2C.基督称述自己为耶和华

威廉·鲁宾逊(William C.Robinson)曾引用史哥玛(Scotchmen)的话说:“我们的主耶稣把自己和旧约中的‘主’相提并论,正足以说明他的神圣。”[出自威廉·鲁宾逊所著《我们的主──基督神性之证据》(Our Lord,An Affirmation of the Diety of Christ,115页,1949年出版)]27/118。

出埃及记三章14节中的“耶畏”(Yahweh)这个字,本意是“他就是那自有永有的”(He who is )或作“我就是我是”(I am Who I am,可译作“我就是那自有永有的”)。这个名称宣布了耶稣自有永有的神性(参阅《翁格圣经字典》,Unger’s Bible Dictionary,Moody Press,409页)。

克瑞斯莱(Henry Kreyssler)与薛福容(Karl Scheffrahn)说:“在约翰福音八章24节中,我们看到他自称为YHWH耶和华,他说:‘你们若不信我是,必要死在罪中’,同节经文中又说:‘你们举起人子后,必知道我是……’;在58节中耶稣又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译者注:‘就有了我’英文译为I am,即‘我是’。全文可译为……‘还没有亚伯拉罕,我就是了’。)耶稣所用的‘我是’和出埃及记三章14节中上帝启示给摩西的名字‘我就是我是’一致,上帝也告诉摩西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我是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因此神的名字在希伯来文中是YHWH或作‘我是’。”30/11

在马太福音十三章14、15节中,基督把自己比作旧约以赛亚书六章8-10节中的主(Adonai)。24/15

毕诺克(Clark Pinnock)在《岂能缄默》(Set Forth Your Case)一书中说道:“他的教训与他对自己的称呼‘我是’连在一起,而‘我是’的称谓在结构及内容上都是上帝的名称。”(参阅出埃及记三章14节;约翰福音四章26节;六章35节;十章9节;十一章25节)。30/60

在约翰福音十二章41节中,基督被描述为以赛亚所见到的那一位主(参阅以赛亚书六章1节)。威廉·鲁宾逊(William C.Robinson)也提到当以赛亚说及这位耶和华的开路先锋时,他说:“预备主的道……”(以赛亚书四十章3节)。当撒玛利亚人说:“我们……知道这真是救世主”(约翰福音四章42节)时,基督也接纳了他们对他的称呼。根据旧约,主和救主的称谓只能用在耶和华上帝身上。何西阿书十三章4节说:“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在我以外,你不可认识别神;除我以外并没有救主。“33/117,118

2B.上帝的儿子

费德(Hilarin Felder)这样说:“达曼(Gustav Dalman)是研究亚兰语言(即耶稣当时所用的语言)的专家,他说,耶稣的话使他不得不承认:‘耶稣自称为上帝的儿子,这绝不是指宗教上或道德上一种仪文关系,因为这种关系任何人都可以扯得上。……耶稣使世人充分了解,他不仅是上帝的儿子,而且是上帝独一的儿子。’”7/269

史帝文生(H.F.Stevenson)评论道:“虽然旧约中‘上帝的儿子’,一词曾被用来描写人(何西阿书一章10节)及天使(创世纪六章2节;约伯记一章6节;三十八章7节),但在新约中当我们的主用到‘人子’二字时,其含意却不相同。每次当他用‘上帝的儿子’这个名称时,都是为说明他乃是唯一的独生子,与父上帝同等的。”40/123

当“子”与“父”这两个名词同时被提及时,就等于是在宣称子与父是同等的,这也是三位一体这个真理的来源(参阅约翰福音十章33-38节;三章35节;五章19-27;六章27节;十四章13节;马可福音十三章32节及马太福音二十三章9、10节)。

当彼得在该撒利来腓立比境内认耶稣说:“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耶稣赞扬彼得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马太福音十六章16、17节)40/124

关于耶稣称上帝是他的父这一点,费德(Hilarin Felder)这样说道:“每次当耶稣讲到他与父上帝的关系时,他总是用‘我父’二字;但当他要告诉门徒们他们是天父的孩子们时,他则用‘你们的父’,他从来不与门徒或其他人共用‘我们的父’那种称呼。”

费德又说:“即使在一些看来是很自然可以与门徒们齐称呼‘我们的父’的时刻,他也仍然只用‘我父’,如‘但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马太福音二十六章29节);又如‘我要将我父所应许的降在你们身上,你们要在城里等候,直到你们领受从上头来的能力’。(路加福音二十四章49节);‘于是主要向那右边的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马太福音二十五章34节)。由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耶稣清楚地说明了他与父的关系与门徒们及众人与父的关系并不相同。”7/268-269

史哥玛(Scotchman)最后结论说:“他的门徒和他的仇敌,都因着自己犹太人的背景,很清楚知道‘上帝儿子’的含意就等于自称为上帝,而基督称上帝为‘父’或‘我父’的次数共有一百零四次之多。”7/300

3B.人子

耶稣曾分别在三种不同的情况下,用“人子”这一名词来形容自己:

论到他在世的工作时,他称自己“为人子” :

马太福音八章20节。

马太福音九章6节。

马太福音十一章19节。

马太福音十六章13节。

路加福音二十二章48节。

论到他的再来,他用“人子”的称呼 :

马太福音十三章41节。

马太福音二十四章27节及30节。

马太福音二十五章31节。

路加福音十八章8节。

路加福音二十一章36节。

史蒂文生(Herbert Stevenson)看出“人子”这个称谓的特殊意义,“因为我们的主经常用这个名称来称呼自己。在新约圣经中除他以外,没有别人用过这个名称,只有约翰福音十二章34节,当那些责问耶稣的人重复耶稣的话语时提到这个称谓;又有司提反在殉道前,曾大声喊称耶稣为‘人子’:就说,‘我看见天开了,人子站在上帝的右边’。(使徒行传七章56节)犹太人清楚知道‘人子’两字只能用来称呼弥赛亚的。”(约翰福音十二章34节)33/120

克瑞斯莱(Henry Kreyssler)与薛福容( Karl Scheffan)这样说:“耶稣确知自己就是旧约先知所预言的弥赛亚,因此在论到自己的身份时,他不断地用到但以理异象中‘人子’的称谓。”(但以理书七章13-14节)30/9-10

马太福音十四章61-64节中,耶稣引用但以理书七章13-14,以及诗篇一百一十篇1节的经文来形容自己,也让他们知道这正是他们将会亲眼看见的事。

孟弟福(C.G.Montefiore)也补充说:“由耶稣说的这些话中,我们看出他将他自己,‘人子’与‘弥赛亚’的称呼互换互用。因为人子就是弥赛亚,他同时具有这两种身份。”20/361

孟弟福继续引用皮克教授(Prof.Peak)的话说:“‘人子’这个称谓是单数的第一人称,尽管这种用法颇为特殊,但我们仍能了解耶稣为什么这样做他要把自己是‘人子’及‘弥赛亚’的双重身份同时表示出来。他不可能承认自己是‘弥赛亚’,却否认是‘人子’。当然这不表示‘人子’和‘弥赛亚’的含义完全相同,但耶稣确知这两种身份都已经同时应验在他身上,正好他是弥赛亚,又同时是耶和华(Yahweh)的仆人一样”。摘自《弥赛亚和人子》(Messiah and the Son of Man,1924,P.26)26/362

4B.阿爸──父

甘迈高(Michael Green)在其《逃避的世界》(Runaway World,Inter Varsity Press出版)一书中说:“基督自己肯定地说,它与上帝的关系和别人与上帝间的关系迥然不同,当时犹太人使用的亚兰语(Aramaic)中‘阿爸’二字是耶稣在祷告中很爱用的字。在他之前,以色列人中没有人曾如此称呼过上帝,因为这是一句昵语,只有在家中的孩子对父亲才如此称呼。犹太人习惯上也称呼上帝为天父,但他们是用Abhinu这个尊称,这称呼含有向上帝求饶恕及怜悯之意。而耶稣所用的‘阿爸’却没有求怜悯之意,乃是常见的最亲昵的称呼。因此,他与父上帝的关系也迥异于其他人。”9/99-100

即使是与天父上帝关系极为密切的大卫,也没有称呼上帝父亲,这一点很值得注意,大卫只说:“父亲怎样……,耶和华也怎样……”(诗篇一百○三篇13节)

基督在祷告时常用“父啊”!来称呼上帝。“法利赛人当然了解他话中的意思,因此控告他犯僭妄罪。约翰福音五章18节:‘……并且称上帝为他的父,将自己和神当作平等。’事实也是如此,除非他真是与上帝平等,否则他果真犯僭妄罪了!”33/97

第七章 耶稣的身份──是主?是骗子?是疯子?

第七章 耶稣的身份──是主?是骗子?是疯子?

以下是本章的大纲,为帮助你有效地使用本章中的资料:

1A.耶稣自称为神(参看第六章)

2A.三种其他的选择

1B.他是骗子?

2B.他是疯子?

3B.他是主?

1A.耶稣基督究竟是谁?

耶稣认为基督教信仰的根基完全建立在人们信他是谁?一度是不可知论者的剑桥大学教授路易士( C.S.Lewis)说:“我总是设法阻止一般人这样无知地论到他说:‘我相信耶稣是个伟大的道德家,但我不能接受他自称为神的这个说法。’这种说法是不应该的。一个人,一个纯粹是人的人,却能说出耶稣那样的教训来,他绝不只是个伟大的道德家而已。他若不是个疯子,就是一个大魔鬼。你自己必须作一选择,这位耶稣,他若不是神的儿子,不是疯子, 就是一个比疯子还不如的人。”18/40-41

路易士(C.S.Lewis)又说:“你可以把他当作傻瓜,不去理会他;你可以把他当作恶魔,唾其面、杀其身;你也可以跪在他的脚前称他为主、为神。但我们千万不可以自欺欺人地称他是位伟大的教师。他没有叫我们选择他为教师。”18/40-41

何德(Fenton John Anthony Hort)曾说:“他的话语完全代表他这个人,他话语的主题就是他自己。若把‘他’除去,那些话全都变得毫无意义了。”13/207

著名的基督教历史学家,耶鲁大学的来德里博士(Kenneth Scott Latourette)在他的《基督教历史》(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Harper and Row公司出版)一书中提到:“耶稣的伟大并不是由于他的教训,虽然这些教训也确实使他显得出类拔萃。他的伟大是因他自己再加上他的教训,此二者必须揉和而不可分……”15/14

“大凡有思想的读者都可以从四福音书中看出,耶稣也承认他自己和他的信息是分不开的。他不仅仅只是个伟大的教师而已。他曾论到上帝的国、人类的行为和有关上帝的事,这一切的教训都很重要,但耶稣同时也表明,这些教训一旦和耶稣分开来,都将失去它们的意义。”40/48

2A.耶稣基督真是神吗?

耶稣说他自己是神,除此之外,他并没有留给人任何其他选择的余地。他的说法若非真,就是假,因此我们必须予以慎重考虑。耶稣当年问他的信徒说:“你们说我是谁?”(马可福音八章29节),今天他也以同样的问题问我们。

如果耶稣自称为神的这件事确属事实,那么他就是上帝,我们必须或者接受或者拒绝,并无其他“可推诿的借口”。

首先,让我们假设他的宣称是假的,那么我们由此可得出两种推论。一则,他知道他的宣告是假的,或者他不知道他宣告的是假的。我们下面要分别讨论以上各项推论,并对其证据详加审查。

3A.他是骗子吗?

如果耶稣知道自己不是上帝,却仍自称为上帝,他就是个撒谎者。如果他是个撒谎者,那么他显然也是个假冒伪善的人。他劝人要诚实,甚至应该不惜代价保守诚实的美德,自己所言所行却违反自己的教训,那他真是个天大的撒谎家。

不但如此,而且他必定也是个恶魔,因他骗世人将永生的命运全部交在他手中。如果他明知自己所宣称的不能实现,却还诱使人去跟从他,那他真是邪恶得太可怕了。

最后他还很可能是个傻子,因为他竟肯为了自己的谎言死在十字架上。

马可福音十四章61-64节记着说:

“耶稣却不言语,一句也不回答。大祭司又问他说:‘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耶稣说:‘我是。你们必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大祭司就撕开衣服说,‘我们何必再用见证人呢?你们已经听见他这僭妄的话了。你们的意见如何?他们都定他该死的罪。’”

约翰福音十九章7节:

“犹太人回答说:‘我们有律法,按那律法,他是该死的,因他以自己为神的儿子’。”

十九世纪的英国哲学家米尔(John S.Mill)不但对基督教采怀疑的态度,而且反对得十分激烈。但葛伦(Vernon C.Grounds)在其所著《我们的希望之源》(Reason for Our Hope,Moody Press,1945出版)一书中却引用米尔的话说:“耶稣的言行显而易见是创新的,在见解上极有深度。如果我们肯放弃呆板的科学求证精神,因为科学与宗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而单纯地相信他的启示,我们必然不得不承认,耶稣在我们所有夸耀的杰出的人才当中,确实是个相当出类拔萃的人物。耶稣具有超群的天赋,又是空前最伟大的道德改革家和殉道者,宗教界知道选择他作人类理想的代表和导师,这实在不能说是个坏选择。就是耶稣基督徒而言,要能把抽象的道德标准,转变为实际的行为,而活出耶稣所认出的生活来,也是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38/34

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李克(William Lecky),也是一位专门敌挡基督教的学者。他在《自奥古斯都到查理曼大帝时代的欧洲道德史》(History of European Morals From Augustus to Charlemagne)一书中提及基督教对欧洲道德的影响:“基督教将一位理想人物呈现在世界面前,十八个世纪以来,他的热爱一直感化人类的心灵。对于任何一个时代、一种民族、一种性情以及任何一种环境,他都能产生极大的的影响。他不只是道德上的最高模范,也是道德实践上最主要的动力……他短短三年在世的生活记载已足使人类革心洗面、移情换性,远较一切哲学家的论文和一切道德家的劝诫所能产生的影响为甚。”45/8;38/34

基督教历史学家沙夫(Philip Schaff)在《基督教会史》(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Wm.B.Eerdmans,1962年再版)中这样说:“这些证言若不是真的,那简直就是褒渎之语、疯狂之言。但是耶稣的一言一行都充分表现出他圣洁与高贵的品德,这是为世人所公认的。这样看来,他的见证不会是假的。此外一个心智各方面都十分健全的人,却会在这么重大的事件上自欺而不自觉,简直是件不可能的事。他若是个狂热分子或疯子又怎会从未失去心智上的平衡呢?他怎会在历经苦难与逼迫当中依然如此平静呢?他有如行之乌云之上的太阳,总是极有智慧地回答所有挑唆性的问题。他从容不迫地预言自己将死在十字架上,但第三天要复活,以后圣灵要降下,教会被建立,他甚至言及耶路撒冷城将完全被毁一事,这一切都在历史上一一地被应验了。一个如此有创见、如此完全、如此表里合一、如此圣善、如此合乎人性、又如此超越一切人类之美德的人,他不可能是一个膺品或是故事中的人物。有人说得好,诗人比他笔下的英雄更伟大,显然是一个比耶稣更伟大的人,才能创造出耶稣来。”35/109

沙夫(Philip Schaff)在《基督其人》(The Person of Christ)一书中更进一步地指出一些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耶稣是个骗子的这项假设显然有悖于道德与常理,这种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这乃是把耶稣钉上十字架的犹太人为掩自己的罪行所捏造出来的理由,但这种言论从未被世人信服过,也没有任何正派、自尊、自重的学者敢公开承认这种说法是对的。所谓骗子必然是虚伪、自私、堕落的。根据我们自己的逻辑、常理和经验来判断,耶稣若是骗子,他又怎能自始至终一直装作历史最圣洁、尊贵之人,始终保持诚实、实际的见度,却丝毫不露任何的破绽?它如何能瞒骗天下,广施善行,表彰慈善的美德及其崇高、伟大的品格,甚至在必要时肯在同时代的人强烈反对之下,为自己演出这场戏,即使必须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呢?36/94-95

若有人言行、教诲与其牺牲之精神均同于耶稣,他绝不可能是个骗子,他既然不是骗子,我们还可以归出什么其他的结论来呢?

4A.它是个疯子吗?

如果耶稣不是骗子,那么他可不可能是因胡思乱想过度而自以为是神的一个人呢?因为诚心与错误两者是很可能同时并存的。

但我们必须记得,希伯来民族是一个强调信仰一神论的民族。一个生活在这种文化当中的人,却幻想自己是神,且宣称凡信靠他的人就可以得到永远的生命,那么他不单只是一个轻微的幻想家,他是地地道道的一个疯子,耶稣是这样的一个疯子吗?

路易士(C.S.Lewis)在《神迹》(Miracles’A Preliminary Study’Macmillan Co.出版)一书中写道:“属世的批评家历代以来对耶稣的生平、教训及其影响力所作的解释,一向比基督徒所作的解释更难令人理会,他们从来没有解释,为什么耶稣一面能说出深入合理的道德教训,一面隐藏在他神学理论背后的却是一种不治的精神疯狂,这两者如何能吻合?难怪非基督徒对耶稣所作的假设不断地叫人困惑不明。”119/113

葛伦(Vernon C.Grouds)在《我们的希望之源》(The Reason for Our Hope,Moody Press)一书中曾引用对“人”的认识独具天份的拿破仑的话说:“我知道人,但我告诉你,耶稣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只有肤浅的人才会把基督与帝国的开国功臣或其他宗教中的假神并列,但耶稣与他们极不一样。事实上,基督教与世上任何其他宗教的差别是大到无可比拟的……凡是与基督有关的一切都令我惊异:他的精神令我敬畏,他的意志使我惊惶。世上任何人都无法与他相提并论。他是极其杰出的一个人,他的思想与情感、他口中所宣告的真理、他那说服人的风度,这种种都不能用人的制度来解释,也不能靠自然事物来说明……当我愈深入地探讨,我愈发现有关他的一切都过于我所能测度的──他是如此伟大、无比的超越。他的宗教乃是一种启示性的宗教,绝非出自人的智慧。除了从耶稣自己身上外,我们无法在他处找到一个类似其生活典范的例子。我从历史中费心搜寻,亦找不到一个类似基督教福音的宗教来。无论是从历史、从人文主义、从各样的世代、从自然界中,我们都无法找出一个能与基督相比的例子来,也无法找出一种理由能将基督这个人解释得完全,有关他的一切都是卓绝非凡的。”11/37

沙夫(Philip Scaff)曾引用一位神教(Unitarian,基督教中之异端,反对基督的神性,否认三位一体的说法。)的作家章宁(William Channing)的话,论到耶稣是疯子的理论说:“指控耶稣是自欺欺人的精神狂妄者是不合理的,在他一生当中我们真能找到这种病的痕迹吗?他泰然自若地凭权柄说话,从他所说的种种教训中我们察觉出精神病狂的痕迹来吗?他以简明的话语显示从神领受的崇高真理和加在他身上至高的权柄,我们能从中找到自欺自大的痕迹吗?他有知人之明,对不同的人他有不同的评价,也以不同的方式接待个人,我们从他的待人态度中能找出精神病狂的痕迹吗?他曾宣称自己拥有统管未来世界的权柄,经常使人思想到天国的事,但他从未在幻想中迷失了自己,也不会想藉着生动的方式详述未来的世界以激动门徒。在这些言行训诲当中,我们能察觉他是个宗教狂热分子吗?事实上,耶稣特别出众之处就是他那种稳健沉着的态度,这种特性和他身上其他的美德一起,使他在世人面前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他那敬虔的态度是何等稳健!从他敬虔的宗教情操中,你能看出一丝狂妄和暴戾的气息来吗?主祷文中有疯狂火热的气息吗?……他的恩慈真诚、深切,而且总是和和平平的。他怜恤众人,却从未因此失去理智,也从不会因热心行善而显得急躁和冲动。他总是安静、持续地行善施恩,这正彰显了神的本性。”36/98,99

历史学家沙夫(Philip Schaff)又说:“他是这样的一位智者,思虑清晰足以发人深省、言辞锋利比如刀剑,体力健壮、充沛,态度稳健、沉着而又机敏,这样的一个人他岂是个极端分子,对自己的个性与本身当负的任务充满无稽的狂想吗?那真是太过荒谬的一种假设!”36/97,98

5A.他是主、是神!

你对“耶稣基督究竟是谁”这个问题如何下结论非常重要,他不该只是学术上无谓的探讨。你不能只把他当作一位伟大的道德教师,将他束之高阁,这样的结论对你是无益的。耶稣或是骗子、或是疯子、或是神,你必须面对现实选择一项。正如使徒约翰所说:“但记这件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约翰福音二十章31节)

从以上所列举的种种证据中,我们明显地看出耶稣是神。有些人因这个结论牵涉到自己的道德行为因此很武断地就否定了这些证据,但我们仍该诚诚实实地面对自己的良心来作个决定,耶稣他究竟是骗子、是疯子,还是你的主上帝?!

第八章 大前题

第八章 大前题

序言

“如果神变成人,那么他会是什么样子?”“耶稣是否具有神性?”要回答这类问题之前,我们应先来想想另一个问题──为什么神要变成人的样子?我们可用蚂蚁为例来说明。假若你看见一位农夫正在犁田,田间有一个蚁丘,很快就要被犁具所摧毁。由于你爱护蚂蚁,你跑到蚁丘附近去警告蚂蚁。首先你试着大声通知它们即将面临的危险,然而仍继续各行其事。于是你再试着打手势,甚至用尽你所能想到所有的方法去警告它们,但都不能奏效。为什么?因为你无法与它们交流(通)。那么怎样才是最有效交通方法呢?除非你变成一只蚂蚁,否则它们是不会明白的。

那么神若要与我们交通最佳的方法是什么呢?显而易见的是为了与我们交通他必须先变成人后,才能直接与我们交通。

现在让我们回到先前那些问题,如神真的变为人,他会象谁?他会是什么样子?第一,他是人但必具有神性,能以不寻常的方式进入这个世界。第二,他必能行超自然的神迹。第三,他必是无罪的,并且能在世人中留下永恒不灭的印象等等。我认为神已经藉着耶稣基督来到这个世界,从耶稣的身上,我们不但看见神的个性被彰显出来,我们也看见一位具有神性的人所应具有的其他特性。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围绕“因为……所以”这个哲学论题。在兰姆(Bernard Ramm)所著的《基督徒信仰的确据》(Protestant Christian Evidences,Moody Press,1953出版)一书中第六章“就耶稣的超自然性看基督教教义的正确性”(The Verification of Christianity by the Supernatural Character of its Founder,pp.163-183)中,我第一次读到该书作者如何将这问题应用到基督身上。

以下是本章的大纲,希望可以帮助你有效地运用此章的材料。

如果神变为人,那么我们认为他应该

1.以不平常的方式来到世界。

2.是无罪的。

3.能以神迹显示他超自然的能力。

4.与世人有显著的不同之处。

5.说世间最富睿智的话。

6.具有永恒、深远的影响。

7.能满足人类灵性的饥渴。

8.有超越死亡的能力。

1A.如果神变为人,那么此人该以不寻常的方式来到世界。

基督为童女所生就是一项明证。

1B.圣经中有关童女生子的见证

有关童女生育的见证主要是记载于马太与路加福音当中,因此这两卷福音书中记载的可靠性与一致性,对印证耶稣神奇诞生一事极为重要。

1C.基本观念

关于耶稣系为童女所生一事,必须与旧约中有关弥赛亚将如何降临的说法一致才行。

圣经中首次预言基督降生之事是记于创世记三章15节,那里神说:“女人的裔迥要伤你(蛇)的头。”可见救世主要来自女人的后裔,而非男人的后裔,这从生物学的观点上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以赛亚书七章14节更清楚地预言道:“……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这里很明确地提到童女,而且相当合逻辑地,这个童女就是创世记三章15节中所指的女人。

亨利·莫理斯(Henry Morris)在《圣经中有答案》(The Bible Has the Answer,Baker Book House,1971出版)一书中这样说:“虽然有人对这个字真正的定义有所争论,但每次用到它的时候,总具有童贞女的意义。在某些地方且是唯一可能的用法──即单指童贞女而言,并无他意。在圣经学者们把旧约圣经译成希腊七十士译本时,对以赛亚书七章14节中的‘童女’一字,在翻译上也是选用了标准希腊字的童贞女一字。当马太在马太福音一章23节中引用以赛亚书七章14节的预言,证明这项预言已在童女所生的基督身上应验时,他也是使用‘童女’两字。”28/36

此外,在以赛亚书七章14节中提到,这个诞生是“从主自己而来的‘一个兆头’”,可见这种诞生方式非比寻常,是独一无二的。由此可见新福音书中所记童女生子的教义与早期旧约圣经中的教训是相合的。

2C.可靠性

关于童女生子之事,除应与旧约中所预言之弥赛亚的诞生方式相符外,它也应与史实相合。

福音书中所提到的种种事迹均有其历史性,这可以由每卷书的作者都清楚注明耶稣诞生的时间以及发生经过得到印证。例如,路加福音中所记有关叙利亚巡抚居里扭下命所作人口登记一事,过去许多人都以为与耶稣诞生的年日并不相符,因为大家相信居里扭是在公元八年左右当巡抚的,若是如此,人口登记的事应发生在耶稣降生及希律王逝世之后,而非之前。但现在大家都同意居里扭曾在职两任,第一任是在公元前十年到七年为间,所以第一次的人口登记应该是在基督降生及希律死前不久的公元前四年。39/113-115

3C.见证的一致性

如果一件事是真实的,那么述说见证的人,他们的见证必须能够彼此相符。

俄尔(James Orr)曾针对马太与路加福音的记载评论说,这两位作者他们从不同的观点来叙述基督诞生的事,而且他们所得资料的来源亦不相同,但他们的记载却都包括一个中心内容:“已许配给约瑟的童贞女马利亚,由圣灵受孕,生了基督耶稣,约瑟对这一切的经过都很清楚……”32/35

1D.记述的异同

“圣经批评家指出各福音书中的记述有不少的出入,然而我却认为它们相符之处更为显著,即使有些不同的记述,但其中却有微妙的和谐的气氛贯串其中。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圣经中有关耶稣为童女所生相符的记载远比相异者为多。以下我们根据福音书,分别列出十二点有关耶稣诞生之事迹,这些虽然只是部分摘录的经文,但由其中我们亦可大略地看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1E.耶稣降生于希律王死前不久(马太福音二章1、13节;路加福音一章5节)。

2E.他由圣灵成孕(马太福音一章18、20节;路加福音一章35节)。

3E.他的母亲是童贞女(马太福音一章18、20、23节;路加福音一章27、34节)。

4E.她已许配给约瑟(马太福音一章18节;路加福音一章27节;二章5节)。

5E.约瑟是大卫的子孙(马太福音一章16、20节;路加福音一章27节;二章4节)。

6E.耶稣降生于伯利恒城(马太福音二章1节;路加福音二章4、6节)。

7E.出于神的指示,他们给他起名叫耶稣(马太福音一章21节;路加福音一章31节)。

8E.他被称为救主(马太福音一章21节;路加福音二章11节)。

9E.约瑟事先知道马利亚怀孕的情形及原因(马太福音一章18-20节;路加福音二章5节)。

10E.他依然娶马利亚为妻,并对她的孩子完全承担父亲的职责(马太福音一章20、24、25节;路加二章5节及其后诸节)。

11E.有关耶稣诞生的预报是有启示及异象为证的(马太福音一章20节等;路加福音一章26、27节等)。

12E.耶稣诞生后,约瑟同马利亚在拿撒勒城定居下来。(马太福音二章23节;路加福音二章39节。)”32/36-37

在马太及路加这两本福音书中最容易引起争论的是关于耶稣家谱不符的记载,新约圣经中有两种不同的家谱,乍看之初两者似乎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马太福音中记载的是约瑟的家谱,路加福音中所记的乃是马利亚的家谱。30/37

约瑟是犹大王耶哥尼雅的后裔,但因神在旧约耶利米书二十三章20及30节中所说的话,耶稣虽然是大卫的子孙,却依然无法继承大卫的王位。(列王记下二十四章中的约雅斤及耶利米书二十二章24节中的哥尼雅,以至马太福音一章11节中的耶哥尼雅均为一人)。马利亚家也是大卫的后代,但因系谱中没有耶哥尼雅,且约瑟非耶稣生父,因此耶稣可因马利亚的缘故称为犹太人的王。换言之,他称王因是“女人”马利亚之后裔的缘故(参阅路加福音三章23节)。

2D.马可与约翰与保罗的记载

1.除了在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记载有童女生子,而在新约圣经中再没有其它记载常被批评家争论。因此,人们常得出这样的结论,该教义在新约圣经中不重要。

2.威廉姆·查尔斯·罗宾逊(Willia Chids Robinsom),哥伦比亚神学研究院荣誉教授,认为“在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已很明确的内容在约翰福音及保罗书信中省略了。”

罗伯特(Robert Gromacki)写道:无论采取争辩还是以缄默来使人不信或不去考虑该教义都不是不懈可击的。使徒对于人们都已熟知的内容没有过多记载(参看约翰福音20:30)事实上,自由者称为沉默的辩论使他们自作自受。由于保罗没提及人格耶稣的人间的父,难道这就意味着他认为耶稣没有人间的父吗?多数人视沉默为认同。如果保罗和其他门徒不相信童女生子的教义,他们岂不就修改了早期的耶稣诞生的记载了吗?辩论中的沉默可以有两种结论。而事实上,无论认同或否认都不能以是采取争辩还是采取沉默为依据。

3.也有人争辩说“既然第一本福音书及第三本福音书中均记载到耶稣诞生的奇迹,为何在第二本福音书──马可福音中却未提及呢?但马可对此事‘一无所知’吗?不然,我们认为马可福音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它不但是四福音书中最先写成的一本,后来也被马太及路加所引用。这是马可当年听彼得口述而记载下来的,他曾是彼得的翻译官。正如保罗在雅典的亚略巴古(Areopagus,即Mars Hill,位于雅典卫城的西北部,是一高仅370英尺的小丘)、耶路撒冷、安提阿及罗马各地所传的信息,彼得也是只挑选有用或必要的才叫马可记下传给大家。

“显然因为只要耶稣的母亲还活着,而且听道者也都知道这事,有关耶稣诞生一事就没有记下来的必要,他们认为该告知公众的乃是耶稣的教训,他所行的种种神迹以及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受难经过。”

第四位撰写人在约翰福音中以“父生子”一词指示耶稣诞生的奇迹。

“但反对者又要问了,‘耶稣由童贞女所生这件事在约翰福音书中也没有提到呀?’不错,但不提并不表示约翰不知此事。约翰福音写成较晚,主要是为那些已经听过道的人而写的。约翰与他的听众早已熟知同时记载耶稣生平的三本福音书,也就是我们称之为‘对比福音书’的马太、马可及路加三福音(Synoptic Gospel)。针对这三本福音书,约翰再作一些补遗及修正的工作。比方说,他矫正了一般人对逾越节是哪一日的误解;又从他写作的语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读者都知道马利亚和马大是谁。这本书是为基督徒或至少对基督教感兴趣的人所写的,这是叫人拿来读的一本书,不是讲道的记录,所以凡是读者已知且不反对的事,约翰就不再重复叙述。如果当时有人反对童女生子的教义,他必然会提笔再度强调,但由该福音书中看来,约翰的读者中好象没有这类人。何况事实上,约翰福音一开头就说到耶稣诞生一事,这也是全书的主题:‘道(神)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在该书中约翰也未提到受洗及领圣餐的事,这是因为读者都已经知道了,因为这些都是基督徒生活的一部分。但他对尼哥底母夜访耶稣在给五千人吃饱时与门徒间的对话却有详细的报导。”(全文可参看罗杰士所著《神迹事例》一书(Case for Miracles by Clement S.Rogers,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1936。)37/99-101

也可能约翰在约翰福音三章16节中,已将耶稣降生的神迹单用“生”(begotten)一字完全暗示出来。

正如赖斯(John P.Pice)在《耶稣是神吗?》(Is Jesus God?Sword of the Lord Publications,神剑出版)一书说的:“耶稣一再强调自己是神的‘独生子’,‘生’乃是人类家系学上的一个名词,特别是指子由父而生的意思。那指肉体的生。耶稣坚称他是从神而生,不是由约瑟所生。论到耶稣是神的独生子时,新约圣经中使用一个类似的字眼‘单性生育’(Monogenes)达六次之多,耶稣自己也特地二次使用他!我们要注意,耶稣不仅称自己是神所生,他也声称自己是亘古以来唯一如此生下来的人,他是神的独生子,从来没有人由童贞女所生。若从灵意来解释,基督徒也是神所生的(彼得前书一章3节),但是与耶稣从神而生之意上讲,再没有别人是从神而生的。他很清楚地指明他的父是神而不是人。”37/22-23

换句话说,我们可说约翰福音中也记有耶稣的家谱,但这个家谱由“太初”起始,因此就没有提到童女生子之事。“太初有道……道成了肉身。”(约翰福音一章1、14节)。

至于保罗,罗杰士(Clement S.Rogers)说:“保罗与路加很熟,他们曾是传道旅途上的好伴侣,又曾同赴罗马。路加医生对救主诞生这事知之甚笃,所以保罗必然是由他口中得知这件神迹,既知道了,保罗一定会说出来,所以保罗后来写道:‘神差遣了他的儿子为女人所生。’”39/101

2B.福音书外提及童女生子的史实资料

1C.时间

福音书的可靠与否与其准确写成的时间其关系十分重要。由于这些福音书著作的年代很早就被鉴定,因此要它们被流传成神话的可能性很小,现在让我们从早期教会的教训中寻找童女生子的证据,下面我们要提出两个问题:

1D.如果这件神迹并未发生,何以童女生子的思想却流传得这么快?

2D.如果福音书记载不实,为何它们那么早期就已被各国读者所广泛地接受?

北美宾州费城西敏寺神学院的创始人梅钦(Greshan Machen)在《基督由童贞女所生》(The Virgin Birgin of Christ,Baker Book House 出版)一书中提到:

“即使新约圣经对童女生子之事一字不提,我们根据公元第二世纪的资料也可以看出至少在第一世纪的结束之前,这个观念已经开始流传了。”24/44

在早期教会初创之时,就有一派自称为艾比扬教派(Ebioites)的人出现,他们专门反对教会引用以赛亚书七章14节童女生子之事,他们认为该节中的“童女”一词应译为“一个年轻的女人”。可喜的是当时的教会不受其诱,仍然坚信童女生子的神迹。

俄尔(James Orr)在其所著《童女生子》一书中(The Virgin Birth,Charles Scribner's Sons)对此点另加补充:

“除了艾比扬教派(Ebionites)……及一些属于诺替斯教派(Gnostic)的人外,没有一个早期的基督徒不接受耶稣系由童女马利亚所生的这件事实为他们信的一部分。同时……我们还有充分的资料,证明这也是早期教会中最普及的一种信仰!”34/138

论到早期的教会,阿里斯泰(Aristides)说:“从我们所收集公元第二世纪基督教的教义当中,我们看出童女生子是当时基督徒主要信仰的一部分。”2/25

2C.早期教会先父们的见证

要证明童女生子是早期教会中信仰的一部分,参看教会先父们所记下的资料亦十分重要。公元110年,伊格那丢(Ignatius)在他致以弗所教会书信中写道:“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是……因圣灵……在马利亚体内受孕而生。”52/18:2

伊氏又说:“马利亚的贞操……与其所生之子在世间被传成神话……却是神在暗中所成就的奥秘之事。”52/19:1 这些知识是伊格那提亚由他的老师使徒约翰处得来的。

罗杰士(Clement S.Rogers)说:“我们还有更多的资料,可证明这种信仰并非自伊格那丢时代才兴起的,童女生子的信仰早就遭到非信徒的攻击。薛令喜(Cerinthus)是与使徒约翰同时代的人,反对约翰最激烈。传说约翰有一次在公共浴场中见到他,就大声说:‘让我们快跑吧!因为真理的敌人薛令喜来了,恐怕浴池也要下陷。’另外约翰学生的学生爱任纽(Irenaeus)也说:‘薛令喜教导别人,耶稣为约瑟与马利亚所生,与常人无异。’”37/105

另外一个使徒时代以后的作家阿里斯泰(Aristides)在公元125年时,解释童女生子一事说:“他是至高者的儿子,由天降下之圣灵停在一希伯来童女身上成孕而生。神藉童女玛利亚生育耶稣,由肉身来说,他该属希伯来民族。”2/32

另一位早期教会的殉道者犹斯丁(Justin Martyr)在公元150年左右为耶稣不平凡的诞生写下许多的见证:“……我们的夫子耶稣基督乃是圣父头生的儿子,并不是因世俗的性关系而生……乃是神的能力降临在童女马利亚身上,使她成孕……因此他是由童女藉神的能力而生……按照神的旨意,神的儿子基督耶稣由童女马利亚所生。”(摘自犹斯丁在其卫道学书中之一章《与犹太人蔡福对话录》(Apology 1:21-33;Dialogue With Trypho the Jew)。

在说拉丁语的人当中,最早相信基督教的是一位律师特土良(Tertullian)。他告诉我们早在他那时代(约是公元200年左右),各教会就已订下大家相信的教条,他们称之为方骨文(tessera,将文字刻在骨骼上的一种方板)。当事务被确定时,它就有了一个专业化的名字。他甚至开声朗诵四次,其中确实包括‘童女马利亚’几个字。37/103

3C.早期犹太人的见证

我们可以想见,只要谈到童女生子,必然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这个问题最先由犹太人所提出。下面我们想让读者知道自早期开始,教会之外就有反对童女生子之说流行,若有人反对,那么显然就是因为教会在教导信徒有关童女生子的教义。

史涛弗(Ethelbert Stauffer)在其所著《耶稣与他的故事》(Jesus and His Story,Alfred A.Knopf公司,1960年出版)一书中写道:“耶路撒冷有一份从公元70年前开始记的家谱,其中将耶稣列为‘已婚妇人的私生子’,显然马太对此家谱知之甚详,因此极力警告别人勿受其惑。后有犹太律法师妄称耶稣为淫妇之子,他们甚至说知道奸夫名潘特罗(Panthera),因此在犹太法学博士的律法书内经常可以看到‘潘特罗之子耶稣’的字样(Jesus ben Panthera)。有收集癖的柏拉图派学者聂沙士(Celsus)甚至收集有160多则有关马利亚及军人潘特罗间的花边新闻呢!”45/17

犹太他勒目中有一部是特别提及耶稣生平的史书《耶稣家谱》(Toldoth Jeschu),其中记载耶稣是“他母亲与一名士兵潘特罗非法所生之子。”32/146

宋费(Hugh Schonfigld)在其《犹太人记事》(According to the Hebrews,Duchworth 出版)书中提到:“亚赛的儿子西缅拉比(R.Shimeon ben Azzai)说:‘我在耶路撒冷找到一卷家谱,其中记着某某人乃是奸妇所生之私生子。’”42/139-140

亚赛的儿子西缅乃是公元第一世纪末到第二世纪初人士,根据宋费的解释,西缅所发现的家谱必然在公元70年耶路撒冷城被毁前已经存在,因为比此卷更早的犹太档案中,即已开始对耶稣不称其名,只称其为“某某”。

宋费(Sehonfield)继续写道:“除非基督徒在回溯耶稣家世时,提到耶稣之诞生是不正规的,否则没有理由会成为外人攻击的对象。”42/139-140

根据拉比西缅(R.Shimeon)的资料,宋费说:“可见犹太人指控耶稣为淫妇所生之事,大概在相当早的时期就已经发生了。”42/140

教会先父俄利根(Origen)在他的Contra Celsum一书中叙述说:“让我们来讨论一下犹太人的说法,他们说耶稣的母亲因与一位名叫潘特罗的士兵行淫生了耶稣,因此她的未婚夫木匠约瑟把她休了。这些人因为不能接受圣灵感孕的神迹,以至心智晕迷,编造出这样一个可耻的故事来。因神迹本身过于神奇,他们在捏造神话之时,反而不知不觉自己也承认耶稣并非因平常婚姻关系而生的。显然任何不信耶稣由圣灵所生的人,都必要捏造一故事来解释此事,可惜这些人的故事并不能令人心服,倒是把马利亚非由约瑟怀孕的事说明出来,从他们虚构的故事中,人们很容易就看出那是个谎言。象耶稣这样一位史无前例地肯为人类舍命之人,难道他的出生不应是个奇迹,倒是这样不名不誉的吗?……是的,象耶稣这样一位比世上常人活着更有用的一个灵魂,他不但需要一具与人显著不同的躯体,他的躯体且要超越众人。”31/1:32,33

我们甚至可以由福音书中找到这类的争辩,在马可福音第六章3节记载耶稣家乡中的人说:“这不是那木匠么?不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长兄么?他的妹妹们不也是在我们这里么?他们就厌弃他。”

史涛弗(Ethelbert Stauffer)在《耶稣与他的故事》(Jesus and His Story , Alfred A.Knopf公司,1960年出版 )一书中写道:“马可福音的这段记载针对当时的环境来说,配合得十分恰当。犹太人对命名有极严格的规定,他们必须从父定名,如Jochanan ben Sakkai,就是撒该的儿子约康兰,即使孩子的父亲早在他出生前已经过世,他仍须称为某人的儿子,除非是不知其父是谁时才从母姓。”45/16

“即使在耶稣生平野史(Logia,与四福音书有别,译者注)中,耶稣也曾被人指为是个‘酒囊饭袋’,这样的指责亦必有其根据,只要我们细看耶稣在世的行为及法利赛人对他的反应就可以知道。这种侮辱是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用来加在一个出生不明、行为不检,宗教信仰不纯的人身上的。这也就是法利赛人为何攻击耶稣,总归一句,他们就是在骂‘耶稣是个私生子’。”45/16

由于早期(约在公元70年之前)犹太人对耶稣‘私生子’身份的嫌恶,这印证了耶稣家谱不明。此事之所以发生,显然是因为早期基督教教会(约在耶稣死后40年左右)传扬童女生子之信仰之故。

3B.世界各地作者的话

除了前面来自福音书、早期教会及犹太人的资料外,我们也该看看世界各地作者对童女生子之事的看法。

格里夫·多马(W.H.Griffith Thomas)在《基督教就是基督》(Christianity is Christ,Moody Press出版)一书说道:“若要支持童女生子的教义,我们最好先找出耶稣具有独特生命的原因来”47/125

亨利·莫理斯(Henry Morris )在《圣经中有答案》(The Bible Has the Answer,Baker Book House 出版)一书中写道:“一个人若能在一生中行出这么多的神迹,且肯为世人的罪被钉在十字架上,以后又能由死中复活来印证自己的宣称的人,他理当以一种不寻常的方式来到世界。”28/38

“如果耶稣是救主,他就是必须是人子,且必须是个超人;他若要能除去我们的罪,他自己首先必须是无罪的;他若要做个无罪人,他自己首先必须有无罪的本性。若要具有无罪的本性,他就不能带有人的本性,因为遗传自亚当的人类本性都是罪恶的,是受咒诅的,是有罪的。耶稣若要生成人的样式,却没有遗传到人的罪性,那么他出生的方式一定要异于常人。当这位‘女人的后裔’成孕于童女马利亚身上时,天使对她说:‘圣灵要临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荫庇你。因此所要生的圣者必称为神的儿子!’(路加福音一章35节)。”28/38

“童女生子,此事之真伪不仅是因为圣经有这样的教导,也是因为耶稣独特的个性与使命,以及神对这个失落世界所定的救赎计划一定要靠这种奇特的生育方式才能完成”28/38

“否认这个神迹就等于否认神的存在,以及否认神有控制被造物的大能”28/38

梅钦(Gresham Machen)在总结童女生子的神迹时说道;“要问基督教教会何以相信耶稣非由人父所生?理由很简单,因为它事实就是如此。”24/269

综合以上资料,罗杰士(Clement Rogers)总括说;“这一切的资料都证明了耶稣不平凡的诞生方式。” 37/115

2A.如果神变为人,那么此人必须是无罪的

1B.首先,且看耶稣自己的见证

约翰福音八章46节:“你们中间谁能指证我有罪呢?”

没有人能回答,耶稣是经得起众子仔细审查的,也因为他没有罪,他才能这样敞开地让人审查。

耶稣又曾说;“我常作他(神)所喜悦的事。”(约翰福音八章 29 节)。由此看来耶稣与神间的关系一直不曾中断过。

耶稣知道自已是圣洁的,这与其他信神的人经验完全不同。每位基督徒都知道,只要他愈亲近神,他愈觉得自已有罪。耶稣却不然,他比任何人都接近神,它却无罪的感觉。

路加福音第四章中记载耶稣受试探的经过,但未说他因此犯罪;他吩咐他的门徒要认罪悔改,我们却从未听他认罪、求神的饶恕,这是因为他没有罪性的缘故。 

2B.他朋友的见证

打开圣经我们就发现其中每个人物都有缺点,没有一个犹太伟人是无可责指的,甚至连大卫、摩西也不能免。从新约圣经的每卷书中,我们也可以找耶稣每个门徒的缺陷,但我们却找不出耶稣的过犯。

我们为什么要研读耶稣门徒的记载呢?原因如下:

1C.他们有三年的时间与耶稣非常接近

2C.他们是犹太人,因此他们明白自己及其他人都有原罪

3C.他们的见证能间接证明耶稣的无罪

耶稣的门徒并未打算证明耶稣是无罪的,他们论及耶稣无罪的话全是出于正文外的插语。

卡卫(A.E.Garvie)在《基督教辩道手册》(Handbook of Christian Apologetics)中说道:“……若说福音书中有关耶稣人格的记载是门徒先构想出来,再记于书中,那是绝对难以叫人相信的。”11/98

他们与耶稣亲密相处多年,却未发现他有罪。门徒相处时经常互相刺激、抱怨及争吵,他们却从未见耶稣如此行。由于他们都是真犹太人,一惯受律法的约束,也靠律法判断自己及别人的行为,若非耶稣真无罪,门徒断不会说他是无罪的。

与耶稣最新近的两位门徒,一是彼得,一是约翰,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证实耶稣是无罪的。

彼得前书一章19节:

“凭着耶稣的血,如同无瑕疵、无沾污的羔羊之血……。”

彼得前书二章22节:

“他并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计。”

约翰一书三章5节:

“你们知道,主曾显现,是要除掉人的罪,在他并没有罪。”

约翰为了进一步说明耶稣之无罪,他说若是有人称自己无罪,他就是个说谎者。当他说“在他(耶稣)并没有罪。”时,他就为耶稣之罪的本性作了见证。

甚至连处死耶稣的人,也承认他是无辜的、是敬虔的。犹大在出卖耶稣以后,才发现他的公义,以致深深悔恨地说:“我卖了无辜之人的血。”(马太福音二十七章3、4节)。

使徒保罗在他所写的书信中,也见证耶稣无罪。(参看哥林多后书五章21节)。

3B.比耶稣朋友之见证更有力的,乃是耶稣仇敌的见证。

与耶稣同钉十架的人为耶稣的无罪作见证。路加福音二十三章41节,耶稣十架旁的强盗责备另一个强盗说:“我们是应该的……但这个人没有作过一件不好的事。”

罗马巡抚彼拉多也见证耶稣的无罪说:“这人作了什么恶事呢?”(路加福音二十三章22节)

耶稣的十字架被举起来的时候,旁边的百夫长说:“这真是个义(无罪之)人。”(路加福音二十三章47节)。

圣经说他的仇敌曾想找些证人,使耶稣认罪,却是不能(马可福音十四章55、56节)。

说到这一点,马可提到四种耶稣仇敌所收集的证据。

1.马可福音二章1节至三章6节:他们指责耶稣亵渎神,因为他赦免了人的罪。但如果耶稣是神,他当然有赦罪的权柄。

2.马可福音二章17节:他们惊讶耶稣竟与一群不洁不义的人为友,这些人是罪人、税吏和娼妓等。当时的宗教领袖们认为不与这类人接近才是圣洁之人,耶稣却称自己是罪人的医生。

3.他们指责耶稣不虔诚遵守宗教的礼仪,不象法利赛人一样地禁食。但我们从圣经中看出耶稣对自己的宗教生活采极严谨的态度。

4.最后,他们恨耶稣不守安息日的禁例,却在这一天治病,捡稻穗充饥等。但从来没有人怀疑他如何服从神的律法。因为他是安息日的主,他来为要废弃犹太人中那些不正确的律法传统,好再一次正确地注释神的律法。

4B.最后我们且看历史上的证据

伊斯兰教称耶稣是无罪的。在古兰经马利亚经五章19节(Maryv.19),天使加百列告诉马利亚她的孩子耶稣将是“一无瑕疵的”──即无罪。

沙夫(Philip Schaff)在《基督教会史》(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William B.Eerdmans Publishing Co.)一书中,郑重地告诉我们:“他是人类中的至圣……”40/107

沙氏还说:“世间再也找不出一个比他更无害的人了;他从不伤害人,也不占人便宜;从未说过不当的话,也从未作过错事。”43/36,37

“在这罪恶充斥的世界里,耶稣的一生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完全的率真与无罪。世间只有他一人能经过青少年期到成人,却仍保守着婴儿时代的纯洁不染,因此只有羔羊和鸽子才能当作他的象征。”41/35

“总括一句话,由于他绝对完美的个性,使得他的品格高高超乎众人之上,远非世人所能及,他成了世间的特例──一个历史上道德的奇迹。”40/107

“他是世间一切理想中圣洁及道德的具体表现,也是神与人眼中纯洁、完善和尊贵的最高榜样。”41/44

“这就是拿撒勒人耶稣──一个有体、有魂、有灵却不同于常人的人。从小到大个性独特,时时与神同行。施爱于人,无罪无疵,率真圣洁,致力止于至善,对一切美德均能言行合一。其庄严之死埋葬了一颗最纯洁的生命,他乃是世间完美与圣洁的唯一榜样。”41/73

约翰·斯科特(John Stott)在《真理的寻索》(Basic Christianity,IVP出版)一书中提到:“象这种完全舍己,为神、为人服务的态度就是圣经中所谓的爱。人在爱中不重个人的利益,因为爱的本质就是自我牺牲。人类最大的缺点就是喜欢偶尔用这种高贵的美德来装饰自己,但耶稣一生当中,一直是以这种炽热的光辉照耀人间。耶稣是无罪的,因他是无私的。无私才能生出真爱。神就是爱。”46/44,45

卫伯·史密斯(Wilbur Smith)在《你曾考虑过他吗?》(Have You Considered Him?IVP出版)中说道:“耶稣属世生命中最突出的性格,也就是我们每个人所短缺的性格,但没有人能否认自己不希望拥有那种无价的个性──绝对的完善;换句话说,也就是绝对的纯洁,真正的圣洁,而对耶稣来说,也就是彻底的无罪。”44/7

杰弗逊(Charles E.Jefferson)写道:“我们为什么相信耶稣是无罪的?最好的理由是因为耶稣让他最亲近的朋友都看见他是无罪的。我们从他的言行当中,找不到悔恨的痕迹,或良心不安的情形,也看不出因有缺憾而引起的悲哀,或因作错事而起的懊恼。他教导别人要自知是个罪人,他明言断定人心的诡诈。他告诉他的门徒在每次祷告之先,都要先求神的宽恕,但他自己的言行却证明他向来是以讨神喜悦为乐。”17/225

针对这点沙夫(Philip Schaff)说:

“从耶稣的使命和一贯的行为中,由他敬虔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不必争辩的事实──基督知道自己是无罪的,关于这一点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基督没有原罪。”41/40

卡卫(A.E.Garvie)另立一个见证说:

“如果在他身上有任何隐藏未显的罪,或在他心中有犯过罪的记忆,那么耶稣在教导上鉴别伦理道德的观念时,必会不自觉地显露出在道德上反应迟钝的本性来。”10/97

杰弗逊(C.E.Jefferson)说:

“在耶稣的意识当中,没有一件可以显示出他曾犯过罪。”15/328

史托德(John Stott)告诉我们说,耶稣的人格完全彰显他的思想与信仰:“显然耶稣知道自己是无罪的,正如它相信自己是弥赛亚和神的儿子一样。”48/39

著名的史学家来德里(Kenneth Scott Latourette)在《基督教历史》(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Harper and Row)一书中作证说:“另一个耶稣的特性,常为人所提及的,就是在他的意识当中没有犯罪或堕落的感觉,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耶稣对道德行为万分敏感,他教导门徒要为自己的罪求神宽恕,却从没有暗示别人,他自己也需要被宽恕。他既不求在他周围之人的赦免,也不求神的赦免。”20/47

莱特(Thomas Wright)认为:“登山宝训就是耶稣的传记,其中每一个字都被他以行动表现出来,这些训词不过是将耶稣的一生以文字写出来而已。”29/60

亨利·莫理斯(Henry Morris)在《圣经中有答案》(The Bible Has the Answers,Baker Book House)一书中写道:“如果神藉他独生子来到世界,却在行为上不能符合神自己所订圣洁的标准,那么我们再想从宇宙中寻找圣洁的真义及来自神的救赎将是徒劳无益了。”28/34

兰姆(Bernard Ramm)在《基督徒信仰的确据》(Protestant Christian Evidences,Moody Press出版)一书中说:“耶稣的一生敬虔、完美、圣洁,使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就是神的化身。”36/169

格里夫·多马(Griffith Thomas)在《基督教就是基督》(Christianity Is Christ,Moody Press)一书写道:“…在他和天父之间没有一丝污影,他是无罪的。”50/17

格里夫·多马又说:“如果耶稣自己一生并非无疵,那么他显然不能成为拯救世人脱罪的救主。”47/17

从沙夫(Philip Schaff)口中,我们听到这样的话说:“一个人愈完美、愈圣洁,他愈会觉得需要被宽恕,他也会发觉得自己距离自订至善的标准甚远。耶稣与我们有一样的本性,他也受过种种试探,只是从不屈服的试探之下,也从来没有为自己的意念,言语或行为悔恨。他不需要被宽恕,不需悔改,也不需革新,他与神从未有不和谐的地方。耶稣奉献一生为致力荣耀神及为世人永恒的幸福而努力。”42/107

章宁(William E.Channing)说:“除了从耶稣身上所照耀出来的特出品格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品格是美好的、是持久的。”29/51

卫伯·史密斯(Wilbur Smith)在《你曾考虑过他吗?》(Have You Considered Him?IVP)中观察说:“在这个邪恶和堕落的世代里,独有耶稣一千五百万分钟的生命里──他的每一个思想,每一种行为,每一个目的,每一件私下或大庭广众下所作的工作,从他出世张开眼睛直到在十字架上断气而死为止,都是为神所赞许的。他从来不需要认罪,因为他没有罪。”44/8,9

5B.由历史上我们找到一些世界最闻名的无神论者的见证

卢梭(Rousseau)说:

“当柏拉图描述他心目中的圣贤时,他认为此人应当担负因罪而来的种种惩罚,然而却要得到美德至高的奖赏,他所描述的正是耶稣的特性……”43/134

英国哲学家穆尔(John Stuart Mill)问:“在他的门徒或改信基督教的人当中,谁能造出耶稣的教训,或想象出福音书中所记载的生命与性格呢?43/145

“耶稣是全世界中唯一的完人。”爱默生(Ralphwaldo Emerson)29/52

史学家李克(William Lecky)在《奥古斯都至查理曼大帝期间的欧洲道德史》(Histoty of Europe Morals From Augustus to Charlemagne)一书中写道:“他……不仅成为美德的最高榜样,也是力行最坚的激动力……”22/8

卫伯·史密斯(Wilbur Smith)在《你曾考虑过他吗?》(Have You Considered Him?)中写道:“史特劳斯(David Strauss)是有史以来反对福音超自然观念最烈的一位学者,近代没有一个作家能比他更善于摧毁一个人对基督教的信仰,但尽管他的笔善于针对基督教作严酷、尖锐、恶毒的批评,尽管他如何极力否认任何奇迹的可能性,史特劳斯在晚年时,也不得不承认耶稣有最完满的品德。他说:‘这位耶稣……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位人,而非神话,是个体而非图腾。……他是人类想象力所能及的宗教最高模范,一个人心中没有基督,他对宗教不可能产生绝对的敬虔之心。’”46/11

兰姆(Bernard Ramm)最后总结说:“无罪的完美与完全的无罪是我们对由神变成肉身之人的要求,这些我们在耶稣基督身上都找到了,这正印证了假设与事实的合一都已在耶稣一人身上彰显出来。”36/169

3A.如果神变为人,那么此人必须能藉行神迹显出他超自然的能力。

1B.圣经上的见证

“你们去把所看见、所听见的事告诉约翰,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麻疯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路加福音七章22节)

由耶稣所行的神迹当中,我们看出他多方面的能力:超越自然的能力、超越疾病的能力、超越魔鬼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及超越死亡的能力。过去的预言及有关弥赛亚的见证都已一一地应验在耶稣身上。 

下面我们列出这方面见证的章节:

医治肉体的神迹:

一个大麻疯者,马太八章2-4节;马可一章40-45节;路加五章12-15节。

一个瘫痪者,马太九章2-8节;马可二章3-12节;路加五章18-26节。

热病(彼得的岳母),马太八章14-17节;马可一章29-31节。

大臣的儿子得医治,约翰四章46-53节。

肉体有缺隐的,约翰五章1-9节。

枯干的手,马太十二章9-13节;马可三章1-6节;路加六章6-11节。

聋子与哑巴,马可七章31-37节。

伯赛大的瞎子,马可八章22-25节;耶路撒冷的瞎子,约翰九章;耶利哥的瞎子巴底买,马可十章46-52节。

十个大麻疯的患者,路加十七章11-19节。

大祭司的仆人马勒古的耳朵,路加二十二章47-51节。

患血漏病的女人,马太九章20-22节;马可五章25-34节;路加八章43-48节。

患水臌(肿)的,路加十四章2-4节。

超自然的神迹

在迦拿变水为酒,约翰二章1-11节。

平息风浪,马太八章23-27节;马可四章35-41节;路加八章22-25节。

捕鱼,路加五章1-11节;约翰二十一章6节。

使食物变多,喂饱五千人,马太十四章15-21节;马可六章34-44节;路加九章11-17节;约翰六章1-14节。喂饱四千人,马太十五章32-39节;马可八章1-9节。

在水上行走,马太十四章22-23节;马可六章45-52节;约翰六章19节。

从鱼口中得钱,马太十七章24-27节。

使无花果树枯干,马太二十一章18-22节;马可十一章12-14节。

使人复活的神迹

睚鲁的女儿,马太九章18-26节;马可五章35-43节;路加八章41-56节。

寡妇的儿子,路加七章11-15节。

伯大尼的拉撒路,约翰十一章1-44节。48/500

2B.世人对耶稣所行神迹的注释及引证

“耶稣显示出超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自然界的主宰──神才拥有。”23/56

路易士(C.S.Lewis)针对这点在所著《神迹》(Miracles,Mac-Millian出版)一书中说:“我认为若将印度教及伊斯兰教中的神迹部分除去,并不致损害其基本的教义,但若将神迹由基督教信仰中除去就不行了。基督教本身就是一个大神迹,可惜自然主义学派的基督教却把这些神迹除去,简直等于摒弃基督教的精义。”22/83

兰姆(Bernard Ramm)解释耶稣行神迹的另一个意义说:“在基督教以外的其他宗教当中也有神迹,但在神迹出现前,人们已经相信这种宗教了,但圣经中的神迹却是建立基督教信仰的主要基石,这与世间其他宗教有极大的差异。当初的以色列人全靠神迹才得以建国,摩西的律法是在超自然的环境下所颁发的,很多以色列人的先知是因为有行神迹的能力才被人相信是神的代言人。耶稣来到世上不但传福音也行神迹,他的门徒时而也行神奇的事,藉着这些神迹奇事人才可确认基督教的信仰是真实无讹的。”34/142,143

沙夫(Philip Schaff)说:“……圣经中的神迹与一般不诚实的作为,无用、无稽的神迹相比,其间的差别是很显著的。那些招摇、简易的神迹在一般人看来都知道是人的作为,却不能称为神的作为。”40/105

格里夫·多马(Griffith Thomas)继续沿着这思路讨论:“福音书中论及神迹时,当用一个很普通的字──工作(Works),神迹乃是耶稣生活中一种自然的和必然表现,这正表现了他的身份”47/50

超自然的神迹也可以将行奇迹之人的个性彰显出来。

格里夫·多马(Griffith Thomas )继续写道:“现在问题可简化为;若真有这样一个具有超自然能力的人存在,那么他超自然的行为是否能与他的生命相配呢?我们从耶稣所行之神迹的特色、它们的功用、行神迹时所受环境的约束、神迹在耶稣的传道生涯中所占微不足道的地位,以及他如何经常提醒人重建与神之间的关系远较看神迹为重要这种种事上看来,恰与神奇超人的耶稣的作为和所行神迹相吻合。” 47/54

沙夫告诉我们:“这一切的神迹不过是耶稣超自然生命的一种流露,他行神迹就象我们每天在日常生活中工作行事一样容易。” 47/76,77

沙氏继续说:“耶稣行神迹的动机十分单纯,不外是为了荣耀神及帮助人。他所行的乃是爱与恩典的神迹,充满着启示与意义,与他的个性及使命完全相符。”41/91

蔡斯(F.H.Chase)说:“福音书中所记载的神迹,其动机与范畴都是一样的,虽然它们都散载在各福音书中。但只要我们仔细研究其中的关系就可以发现神迹之间的一致性,它们将我们救主在世的全部工作表明出来。这些神迹并不是用来张扬他的神圣及能力,而是为了革新复杂的人性,恢复物质世界中的秩序。若这些神迹只是为了彰显神的伟大及荣耀以期引起人的注意力,那么世人必然很难由神迹之间看出其中微妙的关连性来。”6/404

卡卫(A.E.Carvie)提及:“神迹与耶稣的个性及意识是绝对一致的,它不是用来证明神外在的能力,而是为要藉着神的独生子及世人的长兄──耶稣基督彰显出天父所赐与人的慈爱、怜悯和恩典。”10/51,52

格里夫·多马(Griffith Thomas)最后总结说:“今天对我们来说耶稣,本身就是一个大神迹,我们的思路应该由耶稣演变到神迹,而非由神迹到耶稣。”47/49

3B.早期犹太人的见证

史涛弗(Ethelbert Stauffer)在《耶稣与他的故事》(Jesue and His Story,Alfrde A.Knopf公司,1960年出版)一书中写道:“我们从犹太人的律法及史籍中找到很多有关耶稣行神迹的资料。”

“约在公元95年左右,利达人海兰奴的儿子,也是犹太人的教师以拉结(Eliezer ben Hyraanus of Lydda)曾谈到耶稣的神奇妙术。”45/10

“约在同一时期(公元95-100),我们又发现有文字记载:‘耶稣行使魔术,领以色列人误入歧途。’”(录自撒都该人文献,Sanhedrin 43a)。45/10

“约在公元110年左右,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中起争论,辩及奉耶稣之名求神医治疾病是否可行。”45/10故奉耶稣之名去病正说明耶稣亲自行过这一神迹。

另外我们从罗马皇帝朱利安(Julian of Apostate,公元361-363年)所著反基督教的作品中,也可略知耶稣能行神迹之事。朱利安乃当时压迫基督教最烈的罗马大帝,他写道:

“耶 稣……已被人歌颂有三百年,可是他一生中并未行过任何伟大闻名之事,只不过是在伯大尼的乡村中,治愈瘸腿的、瞎眼的以及为被鬼附之人驱鬼而已。”41/133朱利安皇帝在攻击耶稣时,却无意地承认他有行神迹的能力。

4B.平息指控

兰姆(Bernard Ramm)说:“如果神迹是人类感官可以感觉到的,那么他们就成为可以见证的事实。如果这些神迹被很实在地印证过,那么任何有关文字记载都与我们个人眼见一样的可靠。”34/140

耶稣的许多神迹都是在众人面前行的,可供怀疑者明察细究。现在让我们首先来看看圣经中有关耶稣使拉撒路复活的记载。

兰姆(Bernard Ramm)观察说:“如果约翰真的看见拉撒路由死里复活,于是在记忆犹新的情况下来,将此事忠实地记录下来,那么读约翰的见证就如我们亲眼看见一样。”34/140,141

论到拉撒路由死里复活一事,我们要注意反对基督的人亦不否认这个神迹,他们只是想要在所有的人都归信他之前把耶稣杀了(约翰福音十一章48节)。

因此根据沙夫的意见,凡与耶稣同一时代的人,这当然也包括了反对他的人,均一律能证明耶稣有行神迹的能力。只是他的仇敌把这种超自然的能力归诸撒但,信他的人则将这种能力归诸于神(马太福音十二章24节)

在回答以上之指控时,耶稣回答说:“凡一国自相分争就成为荒场,一城一家自相分争,必站立不住。若撒但赶逐撒但,就是自相分争,他的国怎能站得住呢?”(马太福音十二章25,26节)

根据所看见的事实与证据,我们发现福音书中所记载的神迹不会因异教之夸张及迷信所行出的异能而受损。不错,有些神迹是假造的,但这并不证明一切的神迹都是假的。

神迹之所以难为人所接受,乃是因为它违反自然律的缘故。根据李德尔先生的解释(Paul Lirrle),自然律不能生出神迹来,它只能描述神的创造。当讨论耶稣行神迹时,我们必须知道这是神出现而改变事物之常规所致。

神迹乃是神与人交通的一种方法,所以整个问题的关键乃在于信不信神的存在。

格里夫·多马(Griffith Thomas)针对这点作进一步的解释说:“如果我们接受封闭式的科学理论,只相信自然界的统一性及连续性(Uniformity of Continuity),而不相信神有突破自然律的能力,那么神迹对我们来说自然是不可能发生的了。神迹既不可能发生,那么行神迹的耶稣也自然不可能存在了。所以问题不在探讨神迹的证据,而是要先决定我们对神迹所持的立场。”47/52

李德尔(Paul Little)在《你为何要信》(Konw Why You Believe,Scripture Press,1967)一书中说道:“科学只能说明神迹违反自然界的因果律,它却不能‘禁止’神迹的发生。因为自然律不能创造事物,因此它也无力禁止事物的发生。”23/125

沙夫(Philip Schaff)解释自然律时说:“真正的神迹是超越自然的,但却不违背自然…它们彰显出自然界中更高的一个律,因此较低的自然律也必须遵守此律。”41/92

下面我们将引用布卢德(John A.Broadus)及卡卫(A.E.Garvie)的话作结论:

“且信福音书中的记载为真……如果拿撒勒人耶稣并未行过神迹,那么他就是多次撒谎了。我们要不就相信,他所说的话从没有人说过,批评家从他身上找不出可指责的错误来……且行过许多神迹,要不就相信他个撒谎家。”11/72

卡卫说:“……基督即为神的儿子,来到世间为要拯救人类,却不行神迹,那这实在要比叫我们单纯相信福音书中的记载更难。”11/73

4A.如果神变成人,那么我们会期望他与世人有显著的不同

1B.耶稣朋友的见证

耶稣在世时其影响极大,使得认识他的人“若不是与他站在一边的,就是与他为敌的,没有人会对他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古兰经》中Allmran,V.45有一段,称耶稣是“这个世界及未来的世界中最伟大的一个人。”法国科学家巴斯喀说:“是谁赐予传道人一个完美特殊的灵魂,使他们能将耶稣刻画得如此完全。”51/29

“耶稣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都十足是个人,但他又超越常人。”43/27

巴勒(Frank Ballard)在《不信者的神迹》(The Miracles of Unbelief,T.&T.Clark 出版)一书中引用章宁(William Channing)的话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用来增添耶稣的奥妙,尊崇及慈爱的光辉。”3/252

费百恩(A.M.Fairbairn)在《基督教哲学》(Philosophy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一书中说:“简单地说,耶稣乃是在时间范畴下,以人性出现的神。当然这是一个颇不平凡的观念,但更不平凡的是,这一切都在人类历史中以人的形态以神迹的形式发生,何其高雅的观念……”8/326

格里夫·多马(Griffith Thomas)写道:“他的生命是圣洁的、言语是真实的,他的个性乃是真理化身,世间没有人比撒拿勒人耶稣更真、更纯了。”47/11

葛瑞格(W.R.Gregg)也同意此说:“耶稣有天赐难寻的本性,其以灵和道德的完美与和谐是无与伦比的。这种种美德将预言中所论及神的特性完全表达无遗。”3/152

巴勒(Frank Ballard)在《不信者的神迹》(The Miracles of unbelief,T.and T.Claark出版)一书中引用毫斯瑞(Hausrath)的话说:“在人类历史中,我们找不到另一个更尊贵的生命,象耶稣一样地不受世俗、时间、空间的范畴所拘束。也没有一人象他一样,为着一个高超、普遍的目的而活。”3/252

杨约翰(John Young)在《历史中的耶稣》(The Christ of History)一书中写道:“……一切都已过去,在全人类当中,独有耶稣一人达及灵性至善、至美的地步。如果神能在某个时间内某一情况下立下一次美善、敬虔的先例,那么神自然可以在另一个时间、另一种情况下重施故技。如果耶稣只是人,神可以在不同的时代里继续安排出许多位象它的人来,但神没有这样做、神只立耶稣一人带着神圣、高超的性格,为要纠正、教导、更新这个世界而降生人世。”52/243

辛普森(Carnegie Simpson)写道:“很自然的,我们不会把耶稣与世上其他的人同归一类。如果我们发现他的名字与孔子、歌德同列,我们也许不觉得对我们信仰是一种侮辱,倒觉得这种名单有失正统。耶稣不是世间伟人中的一位,他与亚历山大大帝、查理大帝或拿破仑均不能相提并论。他不是伟人,他乃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人。耶稣就是耶稣,我们不能对他再加些什么……他远非我们分析的对象。在他圣洁的人性照耀之下我们显得狼狈,使我们的批评显得愚昧,他更使我们的灵魂敬畏他。”46/36(引自史托德的《真理的寻索》John Stott,Basic Cristianity,IVP出版)。

沙夫(Philip Schaff)说:“他的热情从不变为情却,他的忠怕从不变为顽强,他的仁慈从不变为懦弱,他的柔和也不变为多情。他的超世绝非冷淡或不愿交际,他有尊严却不骄傲自大。除非我们愿意接纳他,他的爱总是适可而止;他舍去自己却不自怜,他懂得节制却非禁欲苦修。他有婴儿般的纯真,又有壮年人的强壮,专心挚爱上帝,同时对人类幸福又有不止的关怀;他以仁慈接待罪人,同时又不与罪恶妥协。他谦逊却有威严,他勇敢却不失谨慎,他温和亲切却不失坚定不移之志。”41/63

史托德(John Stott)在《真理的寻索》(Basic Chrisiainty)一书中引用一段布朗宁(Robert Browning)与蓝勃(Charles Lamb)间的谈话。蓝勃谈到如果是耶稣走进他俩的房间时,他们会有何反应。蓝氏说:“如果莎士比亚进房来,我们都会站起来欢迎他,但如果是耶稣走进来的话,我们都会仆倒在他,亲吻他的衣边。”46/36

格里夫·多马(Griffith Thomas)说:“耶稣的出现,代表着神的作为很明确地彰显在人类历史当中。我们接受耶稣变成人乃是一项伟大的神迹,这就是我们的立场……”47/53

“他包含了一切人身上所有的美德,若说举凡人所渴慕的美德都已在耶稣身上体现,这样的话亦不算过分。”47/11

犹太的学者克劳斯诺(Joseph Klausner)说:“耶稣比一切犹太人更犹太化,甚至比耶路撒冷的教法师海洛(Hillel,?60B.C-10A.D?)尤甚。”18/1249

“普世均公认耶稣所教导人们的乃是最纯真、最卓绝的伦理观念,他的教训使任何箴言与古代智者的格言在相比之下都相形见拙。”41/44

约瑟·派克(Joseph Parker)在《注目看神》(Ecce Deus)中说:“只有基督才能表明基督。”25/57

米德(Frank Mead)在编辑《宗教名言大全》(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us Quotations)时曾选用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 的话:“耶稣基督是人性所能领悟出最尊贵、最完美的典型。”27/53

米德在该书中又收集拿破仑的话说:“我了解人,但耶稣不单是人,世人与他是无法相比的。亚历山大、凯撒、查理曼大帝与我都建立过大帝国,但我们建国靠的是什么呢?靠武力。但耶稣以爱建立他的国度,仅现在,世间就有成千成万的人愿意为他抛头颅、洒热血。”27/56

十九世纪的统一教神学家巴克(Theodore Parker)曾经明言:“耶稣将崇高的原则与神圣的行为融合于一身,因此他不但促成了先圣、先贤理想的实现,且突破世代、国界及宗教的偏见,他为我们所带来的真理,如光耀目,如天堂庄严,又如神一样地真实可信。自人性之光在耶稣身上升起后,十八个世纪过去了,但又有多少人、多少宗派能精通他的教训,明白他的行为,又能将这一切完完全全地应用在自己身上?”3/252

十九世纪美国的哲学家与诗人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如此说:“耶稣震憾并压倒那些只知沉于情欲的人,他们无法将他与历史合并,也无法使自己与他合好。”27/52

卫伯·史密斯(Wilbur Smith)在《你曾考虑过他吗?》(Have You Considered Him?IVP)一书中写道:“最新的大英百科全书用两万字来描写耶稣,文词之中丝毫未暗示此人并不存在,他们用来描述耶稣的字数,远较描述亚里斯多德、亚历山大、西赛禄、凯撒及拿破仑的字数为多。”44/5

布鲁克(Phillips Brooks)说:“耶稣基督代表神性的屈身与人性的提升。”27/56

2B.耶稣仇敌的见证

沙夫(Philip Schaff)在《基督教会史》(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Wm.B.Eerdmans出版)一书中说道:“歌德是世间另一位天才,禀性优越,但他对基督教所持的偏见是众人所不能否认的。当他晚年回顾辽阔的历史领域时,他也不得不承认:‘如果神真要来到世间,他必然是出现在耶稣这人身上。’歌德又说:‘人的心灵不论如何进步,永远达不到基督教中所定的道德标准,这些伦理道德却都在福音书中灿烂地照耀出来。’”40/110

“我想福音书必是真的,它们反映出由耶稣身上所发出的灿烂光辉,圣洁无比,是世间从未有的。”3/251

著名的史学家魏尔士(H.G.Well)写下关于耶稣基督强有力的说明:

他的律法使他如此伟大。他以他简明的方式说,难怪富有的成功的人将因这个世界在他的教训下运行而感到恐惧。也许神父、统治者和富有的人比耶稣的追随者更能理解他。他把他们在社交中及通常宗教生活中的私人权都抛弃了。他就象那挖掘肮脏灵魂的猎人把人类从迄今所住的隐藏的地穴中挖出。在他那明亮光辉的王国里没有财产,没有特权,没有骄傲自大,没有贵贱,甚至没有目的,没有报酬,而只有爱。难怪世人眼花缭乱,双目失明,大声抱怨他。难怪神父们认识到在神和他们自身间除了靠耶稣以外别无他法,否则他们的权术将废弃。难怪罗马的士兵们被闪现在他们头脑中和威胁到他们的纪律的某种东西所包围,所震惊,故他们以疯狂的大笑,给耶稣带上荆刺冠,给他穿上帝王的长袍,嘲弄他是凯撒来逃避。因为严格按他们行为将过一种陌生的,充满警告的生活,改正旧习,控制本性及冲动,怀有极大的喜乐……

“难怪现在对世人这样小的内心伽利略这样世间的伟人已是很大了。”

有人问闻名的史学家魏尔士(H.G.Wells),谁是影响人类历史最甚之人,他说:“若按历史的标准来决定,此人非耶稣莫属。”34/163

任南(Ernest Renan)说:“无论将来之事如何演变,仍然无人可凌驾于耶稣之上。”41/146

英国作者卡莱(Thomas Carlyle)称耶稣为“我们最神圣的象征,超越人类最高的理想,具有永存、无限的个性。他的重要性一再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索。”41/139

卢梭问道:“福音书中所记载历史上的一位是凡人吗?他的态度何其和善和纯净!他的教训何其善良!他的言语何其高超!他的言词何其智慧!他回答问题时何其用心!他的答案中充满正义。如果苏格拉底的生与死能代表哲学家,那么耶稣基督的生与死则代表神。”3/251

以下我们将先后引用兰姆(Bernard Ramm)与罗斯(G.A.Johntson Ross)的话总结以上的讨论:

“神人基督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个人,他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世人所未曾见过的。”34/173

“论到性别上的观念,我们有没有想过耶稣的独特之处?没有人敢诽谤耶稣,称他是无性的。但他却立于两性之上,若许可,我们也这样说他是立于两性之间。他广博的人性包含了人类两性中最理想的典型,无论男女均可以从他的身上找到自己性别中最理想的代表。耶稣的性格中有男性的刚强、公义与智慧,也有女人的敏感,纯洁与敏锐。某些美德在我们的身上,因受性别所影响而不能发展完全,但在耶稣身上没有这一切的困难。”39/23

5A.如果神变成人,那么他必能说智慧之言

1B.耶稣说:

“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路加福音二十一章32节)

路加福音四章32节告诉我们,人们“希奇他的教训……”

与耶稣同时那些官府的差役也说:“从来人没有象他这样说话的。”(约翰福音七章46节)

2B.最伟大的教训

今天许多学者都承认,耶稣的话是世间最伟大的教训,其中一位学者就是兰姆(Bernard Ramm)。他认为耶稣的教训之所以伟大,乃是因为它们很清楚地带着权威性处理当今人们所面临的种种难处与问题,特别是对那些有心追求自己与神之间关系的人,耶稣的话格外有功效。

亚许(Sholem Ash)说:“耶稣乃是世间最特出的一位人物……他的每一个行为、每一句话语对世上一切的人都有意义。他是世界的光,耶稣是犹太人,这叫我这个犹太人格外引以为荣。”(录自米德编的《宗教名言大全》(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us Quotation,ed.by Frank Mead.)27/49

罗曼尼(G.J.Romanes)告诉我们说:“当我们注意到有多少的记载是论及耶稣及他的教训时,我们就不得不惊讶,他的话绝不因年代久远而消失……古代的圣贤在这方面不能与耶稣相比。以柏拉图为例,他虽比耶稣前四百多年,在哲学思想上却远比耶稣前进,但他不能与耶稣相比。我们将其‘对话录’与福音书相比,就可以找出无数的错误来,不仅如此,如今我们可以看出对话录中荒谬的推理与道德败坏的部分。那些理论不过是人在未受神的启示之下,凭自己的理性在精神世界中所能寻见最高的境界。”38/157

亨利·莫理斯(Henry Morris)说:“两千年来,他一直是世界的光,他的话一句也不曾被废去。”28/28

兰姆说,耶稣的教训所以不朽,乃是因为说这些话的是一位不朽的人物。34/173

何德(F.J.A.Hort)说:

“他的言辞那么完全,也是那么适当地代表着他自己,它们不象神藉其他先知说的话,只是抽象的真理。将耶稣由他所说的话中除去,那些话就都失去它们的意义。”13/207

葛龙纳(R.G.Gruenler)说:“但耶稣的言行是完全合一的,我们相信他的话就代表他自己。当耶稣用代名词‘我’时(如,我告诉你们……),每个我字后面都包含着他的忠贞之情。假如他的言行表现出弥赛亚的性格,这是因他要自己如此,为要显明他就是弥赛亚。”12/97

格里夫·多马(Griffith Thomas)说:“耶稣的话因包含他自己在内,因此有永久的价值,它们之所以能永存不朽,乃是因他是永存不朽的。”47/44

约瑟·派克(Joseph Parker)说:“柏拉图、苏格拉底与亚里斯多德的教训与耶稣的教训有极大的不同,前者是在寻求真理,后者则是启示真理。”27/57

兰姆(Bernard Ramm)在《基督徒信仰的确据》(Protestant Christian Evidences,Moody Press出版)一书中:“就统计数字来看,福音书乃是流传最广的一部书。许多人读它,许多作者引用其中的话,它被译成多种文字,世间许多音乐与艺术都从圣经中支取灵感。无论那一位作者,那一时代的作品,那一个国家没有一部比圣经流传更广。然而圣经的伟大之处,并非它能流传远广,也不在于它惊人的统计数字。圣经之所以被多人阅读,被多人引用,被多国翻译,许多人相信,乃是因为其中所记载的话,那是世间最伟大的话。它们伟大之处何在?它之伟大在于能以纯洁清醒、肯定且带权威性的态度来解答困扰人类心灵的许多问题。唯有圣经能解答上帝是谁?他爱我们、关心我们吗?我怎样才能得到他的喜悦?他如何看我的罪?我怎样才能得到他的赦免?我死后会到那里去?我应该怎样待人?世上没有人说话象耶稣,因为世上没有人可以象耶稣回答这些人类最基本的问题。如果宇宙间确实有神存在,那么圣经中所列的教训与答案,就是我们从这位神身上所预测能得到的答案。我们既然相信耶稣是具有神性的人,自然就不会奇怪为何耶稣口中能说出与神一样的话来。”34/170,171

“当这位发言人站着说这些威严的话语时,世间没有人看来比他更孤单;当他说:这些话都要应验时,没有其他人说的话比他的话看来更可信。但是当我们回溯历史时,我们发现这一切都应验了。他的话流传下去成为律法,他的话流传下去成为教条;他的话流传下去成为智者之言;他的话流传下去成为安慰人心的力量;但他的话却从来不因流传太久而消失。世间那一位教师敢宣称自己的话连一点一撇都不被废去的?”──马克林(G.F.Maclean)25/149

“人的智慧与学说有来去的时候,人手所建的帝国也有兴盛与败亡的时候,唯有耶稣基督不论时空如何运转,它永远是‘道路、真理与生命’。” ──沙夫(Philip Schaff)40/111

耶稣的教训无所不及,他论及思想的管制,也论及意志的控制。难怪格里夫·多马称耶稣的教训是‘无穷尽的’。每一世代都能由他的话中支取崭新及具鼓舞性的力量。47/36

郝布金(Mark Hopkins)的话更肯定了以上的说话,他说:“世间没有一次革命能比得上因耶稣的教训所造成的改变。”27/53

皮克(S.S.Peake)说:“有人认为,凡耶稣所说的话,在他之前的人也曾说过。即使这种看法是对的又如何呢?创新也许是一种美德,也许并不是一种美德。真理的价值不在于它能被人宣告,乃在它能被人重复、被人充分应用。另外我们还要不忘考虑其他的因素,世间没有人象耶稣一样,能将琐屑、短暂与错误的道理由它教训中全然滤去,只留下永存与广泛性的真理,并将它们综合成一个教训,所有真理在其中相呼应。我们可以由各个不同的地区收集耶稣与他国圣贤的话语,但为何先圣先贤却说不出与耶稣类似的教训来?为何这些圣贤之辈所传布的真理,其中有的竟参杂着琐屑,甚至荒谬的部分?身为木匠之子,既未经学术的训练,又未受希腊文化及哲学的薰陶,生于一个严守律法的民族当中,其最伟大的教师只不过是一群心眼狭小、善妒、偏激及迂腐的宗教领袖,这样一个背影的人为何能成为世间最闻名的宗教教师,他从何得来至高无上的威严使他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人物?”33/226,227

格里夫·多马(Griffith Thomas)在《基督教是基督》(Christianity Is Christ,Moody Press出版)一书中总结说:“他未曾受过犹太律法师的专业训练,但在论及真理时,他丝毫不显露卑微、缺乏自信的态度。他不顾念自己与观众的反应,只是一无所惧地在每个场合,都可以体会出他的话带有能力,‘他的话里有权柄。’(路加福音四十章32节)。听众由他的教训中能感觉到隐藏在他个性中的灵力,也深深被他的话语所吸引。因此当别人论及他话语所生的影响时,我们并不奇怪,‘从来没有象他这样说话的。’(约翰福音七章46节)。他的教训简单、动人,却不失深度、直率与普遍性、真实性,因此能在他的听众当中产生极大的影响,世间没有一个教师能改变他的学生,如耶稣改变人心一样,因为他大部分的话以及耶稣本人对世界能造成极大的影响,即使多年过去,在外邦人中作使徒的保罗仍要说:‘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使徒行传二十章35节)。即使耶稣及跟随他的人的世代已经过去,但历史的每一世代,都有人重述与保罗一样的心得。举凡相信耶稣是基督教信仰之中心的人,均一致承认其教训的宝贵。”47/32

6A.如果神变为人,那么他必须能产生永恒的影响

显然二千年来,耶稣的个性在人类历史上已经留下深刻不可抹灭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世上每天仍有人接受耶稣,生命中经历着革命性的改变。

名史学家来德里(Kenneth Scott Latourette)在《美国史评》(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杂志上著文论道:“基督徒对历史的认识并不代表他们反对历史的演进……一代又一代地过去,由我们所收集的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耶稣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他实在是地球上所活过最重要的一位人物,他所造成的影响仍在日俱月增。”19/272

沙夫对此补充道:

“拿撒勒的耶稣,既无财力,又无武力,他却比亚历山大、凯撒、穆罕默德与拿破仑征服过更多的人;他未受过科学与学术的训练,但为人类俗世与宗教知识上所带来无穷的影响,远胜于世间一切的哲学家与学者;他未受过高深的教育,但他的言语抛地成金,远超任何演说家及诗人所期望制造的成果;他未曾动笔写下一句自己的话,却促使多人挥笔,写出无数以他为中心的讲章、证词、讨论文字与书卷,以及促使音乐家作赞美的歌词与艺术家在艺术上的表达。他的影响远较古今中外伟人们所能产生之影响的总和为甚。”41/33

“耶稣今日对人类的影响,依然如当年他在世时对他四周之人所生的影响一样有力。”──史高德(Martin Scott)43/29

“耶稣在世的传道生涯仅仅三年,然而这三年也是世间宗教史上最重要的三年。没有一个生命比他消失的更快、更安静、更卑微。他不受世间一切的噪音与骚扰所困,也没有一个生命在离开这么长久之后,依然能留下这种普遍性及永存性的影响。”──沙夫(Philip Schaff)40/103

格里夫·多马(Griffith Thomas)说:“当耶稣离开这世界时,他对自己的门徒说,他们要做比他更大的事。基督教数世纪以来之所以能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不朽的影响,就完全其基于耶稣对他门徒说的这句话上。伟大的工作无论是过去、是现在都依然在进行中。耶稣的工作并不因他离世而中止,他们仍一直继续直到如今。他依然象过去一样,拯救人的灵魂,改变人的生命,改善人的性格,提升人的理想,激励人行善,使人类生命及文明达及最善、最高、最美的境地。”

格里夫·多马继续写道:“因此我们可毫不羞愧地说,历代来耶稣对人类的影响,乃是最伟大、最直接、也是最有力的证明──基督教就是基督,唯有基督才能造成这一切的影响。他的影响不止及于历史上的某一时期,他的影响直到今日仍能普及世上的每一个生命。”47/121

本世纪初时的爱尔兰哲学家李克(William Lecky),也是一位无神论者。他在其所著之《自奥克斯都至查理最大帝期间的欧洲道德史》(The History of European Morals from Augustus to Charlemagne)中写道:

“柏拉图学家们劝勉人学习上帝,苦修派斯多喀学者(Stoic)鼓励人追求理性,但基督徒教人学习基督的爱。后期的斯多喀派信徒经常将人类最佳典型集于一人身上,哲人艾比克帝特(Epictetus)鼓励他的门徒在脑中自立一位品德凌驾众人之上的圣贤,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并经常幻想此人正活在他们左右,然而这些斯多喀派者所能想出的圣贤不过是一个仅供人模仿的塑像,人能对他生出敬慕之心,却无爱慕之情。唯有基督教能为世间提供一位完人,十八世纪以来世界变迁无常,然而此一完人仍以不变的爱改变千万人的生命。这也证明基督教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一种性情,也适于任何一种场合;基督教不但具有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最能激励人实际去行。其影响之大,使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生命在短短三年当中所造成的影响,实在远超过一切哲学家的论述与道德学家们之劝诫所能造成的影响为甚,基督徒若想在生活中活出最真、最善的生命,而这生命就是他们所需的泉源。历代以来,教会并非无辜,一切的罪恶和失败,一切牧师、神父所行的策略,所施的迫害,所发的宗教狂热,都使教会蒙受羞辱。但不可否认的基督教依然保有着创教者的特性与榜样,这才是真正更新力量的源头。”21/8

“正如过去一样,今天仍有成千成万的人,藉着对付自己的罪和软弱,显露出基督的大能和荣誉。这乃是颠扑不破的事实,凡愿意明白的人,都会得到相同的结论。”──格里夫·多马47/119

“……他乃今日世上最有影响力的一个人,就象人常说的第五部福音书已经写成了,是写在来自各地各方的人们心版与生活上。”──格里夫·多马47/117

拿破仑说:“唯有耶稣能成功地高抬人类心灵,使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影响,得见未见之境。他跨越一千八百年的鸿沟,向这个世代说话,他要求人们将人最难满足的一个东西交给他,这件东西是哲学家不敢求于他的朋友,父亲不敢求于他的儿女,做妻子的不敢求于丈夫的。耶稣要的是人的心灵,他要人将心交给它,且是无条件地交出来,他的要求也能立刻得到应允。当人把他的心交出来时,他心中的力量与能力就成了基督王国的附属品,凡诚心信他的人也能因此经历到对他无比的爱意。这个现象实在很难说得明白,因为他实在超越人的想象力之外。即使是最厉害的破坏者──时间,都不能使此爱枯竭,也不能给它加上任何的限制。”3/265

姆霖(E.Y.Mullins)在《基督教为何可信?》(WHy Is Christianity True?)一书中说:

“但是我们要问:‘这个尊贵的宗教能普遍地被人们所接受吗?’且是不论何种族、何气候、何种环境下都被接受?它能接近无知的人,也能接近学者吗?它的宗旨能为所有的人所接受吗?”29/407

不论在何处,他是唯一的主。当他要求人们牺牲时,人们就为他牺牲。但他的呼召并非出于狂热,乃为引导人学习伟大的品格与个人牺牲的精神。

拿破仑又说:“基督存在的本质是奥秘的,我并不明白。但我明白一件事,他能满足人心。拒绝他,世界就成了一个费解的谜;相信他,人类的历史就可以找到圆满的答案。”27/56

我们不得“不承认……自耶稣的世代以来,尽管人类思想益发进步,但不再有人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任何新的伦理标准。”47/35

葛龙纳(R.G.Gruenler)说:“任何一个社会最大的需要,就是需要有人告诉他们,耶稣与全世界的关系。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他的名一被宣扬,人们就可以看出他的稳定性与他的人性,因而被带进神的国度来。”12/25

格里夫·多马(Griffith Thomes)也说:“世间其他宗教也谈责任、机会,甚至论及爱,但无论在实践力上,在吸引力上或在所能产生的能力上,他们都与耶稣的标准相差太远。耶稣的教训最显著之处是在他能适用于全世界,他为何能有这样的效力?这主要是因为他强调,对人、对神要注意三方面的关系,因此他对全世界都有功效,也没有任何一种宗教或伦理观念及得上它。基督要求于人的是悔改、信任和爱心。”47/35

“十九世纪以来,最辉煌、最动人的事,就是耶稣的生命足以影响到教会中的每一个信徒。”47/104

班克劳夫(George Bancroft)说:“在每一页近代史上,我都能找到耶稣的名字。”27/50

“诚然其他宗教也有千万的信徒,但我们不能否认基督教教会的存在与进展,在人类历史上有其独特之处,甚至许多有深度的思想家都已加入这一阵容,任何新思潮都不能阻碍教会的成长。”──格里夫·多马47/103

费百恩(A.M.Fairbairn)曾说:“基督教史上最独特的地方,乃是耶稣个人永不间断的活动,他无所不在,他是基督教的进展与扩张时一个永存和有效的因素。无论教会以何式存在,在何时存在,在何教派下存在,他们均有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对他忠心不二”。7/380

即使经过1800年之后,连无神论者史特劳斯(David Strauss)也不得不说:“他仍是人类所能想及的最高宗教模范,如果没有他存在人们心里,人要达及完全敬虔的地步是不可能的。”41/142

章宁(William E.Channing)这样说:“历史上的英雄与伟人离我们愈远,历史上记载他们事迹的篇幅也愈来愈小,独有耶稣基督的名字与其所行的事迹、所说的言词不受任何时间的影响。”27/51

从任南(Ernest Renan)的著作中,我们将引用两句他的话:

“耶稣乃世间最伟大的宗教领袖。他的美是永恒的、他的王国永不终止。他在每一方面都甚独特,无人能与他相比。”27/57

“历史中若少了基督,就成了不可解的谜。”27/57

“一位加利利来的木匠,他称自己是世上的光,这么多世纪过去,人们依然承认他是世上的光,若非他具有神性,这一切实是难解的。”──兰姆(Bernard Ramm)34/177

白崔克(George Buttrick)在《生活杂志》上作文记述说:

“耶稣为人类历史带来一个新纪元。他以各国为家,各地的人都认为他有自己所属民族中最佳的一张面孔,也是代表神的一张面孔。如今举世都庆祝他的诞辰到每年他忌辰的那一天,他死时所用的十字架,就成为象征地在各个都市的高空中被竖立起来,这个人究竟是谁呢?”27/51

在一篇著名的散文《一个孤独的生命》当中,有如下的描述:

“他是农妇之子,生在一个偏僻的乡村里,又在另一个村庄里长大。直到三十岁之前,他一直是默默地在木匠房中工作。三十岁以后,约有三年的工夫,他四处巡回布道。这个人从未拥有过一幢房子,从未写过一本书,也从来没有一间属于他自己的办公室,他更没有家。在他一生当中。他未进过大学,未有机会涉足大都市,他甚至未到过离出生地两百里路外的地方。他也不曾做过世人眼中所谓的大事,除他本人为证外,他拿不出一张好看的履历表来……当他还很年轻的时候,民意的潮流涌起来反对他,他的朋友离他而去,其中一个否认他。就这样,他无助地被交在他敌人手中,经受嘲弄、羞辱的审判,最终他与两个强盗同被钉上十字架。当他快死之前,钉他十架的兵丁抽笺分了他在世唯有的一件财产──他的外衣。当他死后,因为一个朋友的怜恤,遗体被取下来放在一个借来的坟墓里。”

“然而在经历了十九个世纪以后,今天他成了人类的重心,也是文明进步的领导者。我要怎样形容才恰当呢?没有人能形容完全这个人对世界的影响,所有的陆军、海军,所有的议会与君王合并起来所能产生的影响,尚不及一个‘孤独的生命’所能产生的影响为大。”

另一张福音单张《无可比拟的耶稣》(The Incomparable Christ)中有如下的描述:

“在1900年以前,一个违反出生律的婴孩诞生了。他生于贫穷,长于卑微,他从未有机会旅行,一生中唯一一次出国的机会,乃是童年时代的一次逃亡。”

“他既缺钱财,又乏影响力。他没有显赫的亲戚也没有受过正式的教育。但在他尚无知的时候,就有君王因他惊惶。及至孩童的时代,他的话使学问高深的人希奇。到他成年的时代,他操纵自然界,能在巨浪中行走,又能使海平静。他不用药治好无数的病人,而且分文不取。”

“他没有写过一本书,但世界的图书馆中却纳不下一切有关他的书籍。他从未学写过一首歌,但歌颂他的诗歌却多得不可胜数。他从未创立过大学,但世间一切大学生的总和尚不及追随他的人数目为多。”

“他从未带领过一队军队,也从未有过一名兵;他未动过一枪一箭,然而世间没有一位领袖能象他这样拥有无数的志愿军,接受他的命令,不发一枪一炮,就使敌人无条件的投降。”

“他不是心理医生,但他却医治无数心灵痛苦的人。每周的第一天,市面上商业停顿,人们到教堂去崇拜他。”

“希腊、罗马的伟大政治家们盛名早已消逝,闻名的科学家、哲学家与神学家的名字也从历史上消失,但这个人,知道他名字的人却愈来愈多。虽然经过十九个世纪,他仍然活着。虽用十字架希律王依然摧毁不了他,坟墓的门也不能封住他。”

“如今他站在天堂的荣耀当中,被称为神。天使敬拜他,信徒仰幕他,魔鬼惧怕他。这个人是谁呢?他是活着的耶稣基督,我们个人的主与救主。”55/

7A.如果神变成人,那么我们期待他能满足人类心灵的饥渴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马太福音五章6节

“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

──约翰福音七章37节

“人若喝我赐的水就永远不渴。”

──约翰福音四章14节

“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象世人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

──约翰福音十四27节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

──约翰福音六章35节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马太福音十章28节

“我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

──约翰福音十章10节

劳克(Otto Rauk)在《心理学以外》(Beyond Psychology)一书中说道:“人需要与他自身以外的东西有所接触。”

世界各地的宗教证明人类心灵上确有需要。墨西哥的金字塔和印度的庙宇都代表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追求。

马克吐温用下列的文字描写人类虚空的心灵:“……一个人自摇篮到坟墓,其间所做的一切事当中,只有一件是具有绝对意义的,就是寻求心灵的平安──使自己的心灵舒畅。”

史学家费雪(Fisher)也说:“……灵魂深处的呼喊,却不能从这个世界上得到回应。”

亚奎那(Thomas Awuinas)宣称:“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在寻找快乐,但事实上只有神能满足这种渴求。”

兰姆(Bernard Ramm)说:“只有做基督徒的经验,能够符合人类精神上自由的本性……任何低于神的东西只能使人的灵魂更觉饥渴、不安、挫折和不完全。”34/215

从沙夫(Philip Schaff)的著作中,我们看见这些话:“他超越党派、偏见之上,超越时代和国家的迷信之上。他能直接对人类赤裸的心灵说话,触及良心中最敏锐的部分。”40/104,105

史怀哲(George Schweitzer)在《讲述自己的见证》时,说:“人已经大大地改变了这个世界,可惜他却不能改变自己,按本质来说人的问题乃是心灵的问题。既然历史已经证明人有作恶的倾向,因此也只有靠神来改变人类。如果人肯接受耶稣基督,并服从圣灵的引导,他才会改变,也唯有这类的改变才能为今日这个受原子能惊吓、幅射线满布的世界重新带来希望。”54/

美国生化药厂亚伯特实验公司(Abbott Laboratories)的科学关系部主任麦得生(E.J.Matson)说:“不论我这种做科学家、商业经理、美国公民、丈夫与父亲的生活是多么精确和令人厌烦,只要我回到耶稣那里时,我立刻就能经历到他那保守我和拯救我的大能。”54/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位女生说:“将我过去一生中所经验到所有快乐的事都加在一起,也比不上主耶稣基督进入我的生命、掌管我的生活后,我所得到的平安与喜乐为多。”30/

芝加哥近郊惠敦大学的动物系教授米斯特(R.L.Mixter)说:“一个科学家只要按照他学术上的研究程序从事研究,他就能为他的问题找到证据,从而相信他的假设是对的。同样我之所以成为基督徒,是因为经过搜寻后,我发现只有耶稣可以满足我的需要。我需要被宽恕,他宽恕我;我需要伴侣,他成为我的朋友;我需要鼓励时,他鼓励我。”54/

詹森(Paul H.Johnson)说:“神在我们里面造了一个形状特异的真空──是象神形象的一种真空,因此除了神自己外,没有东西可以填满它。你可以把金钱、房子、财富、权势、名誉或任何东西放进去,你却仍得不到满足。因为这个真空是为神预备的,因此也只有神能填满它、合适它与满足它。”16/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何伦先生(Walter Hearn)说:“过去我常被种种哲学上的探索所吸引……如今我知道基督就是生命,是另外一种崭新的生命,也就是他应允许我们的那种‘更丰盛的生命。’”54/

阿鲁特先生(Franklin Allnutt)是美国的一位广告商与公共关系负责人,他说:“当我要求耶稣进入我生命当中,并长久地住在我里面时,我的生命第一次体验到一种完全的平安,过去一直感觉到的空虚没有了,此后我再也不觉得孤独。”1/

芝加哥小熊垒球队的主力队员马丁先生(J.C.Martin)说:“从耶稣身上,我已经找到所需的快乐满足。”26/

8A.如果神变成人,那么我们相信他有超越死亡的能力

1B.他的死

从马太福音二十六章53、54节中,我们看出耶稣并不一定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他有能力做任何他想做的事。但是从而约翰福音十章18节中,我们却找到耶稣之所以牺牲自己性命的原因来:“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这是我从父所受的命令。”耶稣是为我们的罪而死,他这样做是完全出于自愿的。

格里夫·多马(Griffith Thomas)认为:

“耶稣这样做并非自杀,因为他没有说:‘我不要我自己的的性命。’他的死是全然自愿的。世人都有一死,他却不需要。只要凭他口中一句话,他就可以不死。他不死不是偶然的,因为圣经上已经用许多不同的方式预言过他的死。他的死也不是罪犯之死,当时没有两个证人能一致同意说出他的罪名来。彼拉多自己说,他找不出耶稣有什么罪。甚至希律王也没有说过一句对他不利的话,由此可见他的死实在是一桩不平凡的死刑。”46/61

威廉·鲁宾逊(William Childs Robinson)在《你们说我是谁?》(Who Say Ye That I Am?Wm.B.Eerdmans出版)一书中,说到另一项与耶稣之死有关的事:“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人,能象我们的主耶稣一样依自己的意思交出自己的灵魂来(路加福音二十三章46节)。路加和约翰在写福音书时所用的动词十分特别,我们只能解释为,当他为世人的罪付上代价后,耶稣神奇地将自己的灵魂交还给神。在那个星期五的各各他山上有一个奇迹发生,这奇迹正与复活节的那个清晨,在墓园里所发生的奇迹一样奥妙难解……”36/85,86

2B.他的埋葬 

“到了晚上,有一个财主名叫约瑟,是亚利马太来的,他也是耶稣的门徒。这人去见彼拉多,求耶稣的身体,彼拉多就吩咐给他。”

──马太福音二十七章57,58节

“又有尼哥底母,就是先前夜里去见耶稣的,带着没药和沉香,约有一百斤前来。”

──约翰福音十九章39节

“约瑟买了细麻布,把耶稣取下来,用细麻布裹好,安放在磐石中凿出来的坟墓里,又辊过一块石头来挡住墓门。抹大拉的马利亚和耶稣的母亲马利亚都看见安放他的地方。”

──马可福音十五章46、47节

“他们就回去,预备了香料、香膏。他们在安息日遵着诫命安息了。”

──路加福音二十三章56节

“他们就带着看守的兵同去,封了石头,将坟墓把守妥当。”

──马太福音二十七章66节

3B.他的复活

魏思考(B.F.Westcott)写道:“没有一件史事象耶稣复活这件事一样,会有这么多的历史证据,这使我们哑口无言。除非前题的假设是错的,否则我们实在找不出任何证据上的缺陷来。”49/4-6

亨利·莫理斯(Henry Morris)说:“耶稣复活的事实乃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事件,也是历史上最可靠的事件之一。”28/46

耶稣不但预言到他的死,他也预言到他肉身的复活。在约翰福音二章19节中,他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之内要再建立起来。”这“殿”乃指他的身体而言。

亨利·莫理斯(Henry Morris)又说:“只有他一人征服死亡。根据所有的证据,只有耶稣肉身的复活,可说是历史上证据中最完备的一件史实。‘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他又说:‘因为我活着,你们也要活着。’(约翰福音十一章25节及十四章19节)。”28/28

“耶稣的复活乃是我们死后都要复活的保证。当时耶稣的治愈病人,却不保证今日他一样会医治我们每一个人;当年他使拉撒路复活,但并不就保证我们现在就有不死的生命。只有耶稣的复活是第一颗用来打开墓门的初熟的果子,使凡信他的人都能进入永生。这是因为那叫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也必使你们从死里复活(罗马书八章11节)。”──兰姆(Bernard Ramm)34/185,1860

自从耶稣复活以后,他的门徒也能藉他的能力叫死人活过来(使徒行传九章40,41节)。因着他的死,他把生命赐给别人。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都是一样地活着(希伯来书十三章8节)

“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他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使徒行传一章11节)

“但是耶稣基督、永生神的儿子,世人的救赎者,已经战胜死亡……”28/46

第九章 耶稣基督应验旧约中弥赛亚的预言

第九章 耶稣基督应验旧约中弥赛亚的预言


新约圣经的使徒们经常使用基督生活中的两件事来证实他是弥赛亚。一是他由死里复活,另一是他应验了旧约中有关弥赛亚的一切预言。旧约圣经是历经1500余年的时间,陆续写成的,其中包含着数百项有关将来临之弥赛亚的记载,而这一切都已经成就在耶稣身上,这实在是证实基督就是弥赛亚最有力的证据。


1A.序言


1B.弥赛亚预言的目的


1C.表明神是独一的真神,他的知识无限,他的应许永不落空


“神非人,必不致说谎,


也非人子,必不致后悔。


他说话岂不照着行呢?


他发言岂不要成就呢?”


──民数记二十三章19节


2C.表明万物都遵神的旨意而行


“你们要追念上古的事,


因为我是神,并无别神。


我是神,再没有能比我的。


我从起初指明末后的事,


从古时言明未成的事,说:‘我的筹算必立定,


凡我所喜悦的,我必成就’。”


──以塞赛亚书四十门章9,10节


3C.当弥赛亚来时,由所应验的经文,人们可以认出他来


“主说,早先的事我从古时说明,


已经出了我的口,也是我所指示的。


我忽然行作,事便成就。


所以我从古时将这事给你说明,


在未成就以先指示你,


免得你说:‘这些事是我的偶像所行的,


是我雕刻的偶像和我铸造的偶像所命定的’。”


──以赛亚书四十八章3、5节


“这福音是上帝从前藉众先知,在圣经上所应许的,


论到他儿子我主耶稣基督。


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


按圣善的灵说,是从死里复活,


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


──罗马书一章2-4节


2B.弥赛亚预言的引证


1C.耶稣自己的话


“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


──马太福音五章17节


“于是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上所指着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了。”


──路加福音四章27节


“耶稣对他们说:‘这就是我从前与你们同在之时所告诉你们的话说,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上所记的,凡指着我的话都必须应验。’”


──路加福音二十四章44节

“你们查考圣经,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然而你们不肯到这里来得生命。你们如果信摩西,也必信我,因为他书上有指着我写的话。你们若不信他的书,怎能信我的话呢?”


──约翰福音五章39、40、46、47节


“在他们身上,正应验了以赛亚的预言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马太福音十三章14节(论比喻)


“经上记着说:‘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预备道路。所说的就是这个人’。”


──马太福音十一章10节(论施洗约翰)


“耶稣说:‘经上写着: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马太福音二十一章42节


“但这一切的事成就了,为要应验先知书上的话。”


──马太福音二十六章56节


“那时,他们要看见人子有大能力、大荣耀驾云降临。”


──马可福音十三章26节(参考但以理书七章13,14节)


“于是把书卷起来交给执事就坐下,会堂里的人都定眼看他。耶稣对他们说:‘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


──路加福音四章20、21节


“我告诉你们,经上写着说:‘他被列在罪犯之中’这话必应验在我身上。”


──路加福音二十二章37节


“这要应验他们律法上所写的话说:‘他们无故的恨我’。”


──约翰福音十五章25节


2C.新约圣经的作者们引证弥赛亚的预言已经应验在耶稣身上


“但上帝曾藉众先知的口预言基督将要受害,就这样应验了。”


──使徒行传三章18节


“众先知也为他作见证说:‘凡信他的人,必因他的名得蒙赦罪’。”


──使徒行传十章43节


“既成就了经上指着他所记的一切话,就把他从木头上取下来,放在坟墓里。”


──使徒行传十三章29节


“保罗照他素常的规矩进去,一连三个安息日,本着圣经与他们辩论,讲解陈明基督必须受害,从死里复活。又说:‘我所传与你们的这位耶稣,就是基督’。”


──使徒行传十七章2,3节


“这福音是神从前藉众先知在圣经上所应许的。”


──罗马书一章2节


“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第一,就是基督照着圣经所说的,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


──哥林多前书十五章3,4节


“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象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藉着耶稣基督奉献神所悦纳的灵祭。因为经上说:‘看哪!我把所拣选、所宝贵的房角石,安放在锡安,信靠他的人,必不至羞愧’。”


──彼得前书二章5,6节


“他就召集了祭司和民间的文士,问他们说,基督当生在何处?他们回答说:在犹太的伯利恒,因为有先知记着说:犹大地的伯利恒阿!你在犹大诸城中,并不是最小的;因为将来有一位君王,要从你那里出来,牧养我以色列民。”


──马太福音二章4-6节


3C.基督的身份与他的工作应验了旧约时代所定的节期:21/41


节期(利未记二十三章)


应验在基督身上


逾越节(4月)


无酵节(4月)


举祭日(献初熟的庄稼)(4月)


五旬节(6月)

吹号日(9月) 


耶稣之死(哥林多前书五章7节)


圣洁的行为(哥林多前书十五章23节)


耶稣首先复活(哥林多前书十五章23节)


圣灵浇灌(使徒行传一章5节;二章4节)

以色列民重新被招聚(马太福音二十四章31节)


赎罪日(9月)

住棚节(9月)


耶稣除去我们的罪(罗马书十一章26节)

信徒在耶稣怀中安息,与他联合为一(撒迦利亚书十四章16-18节)


3B.先知预言的重要性


1C.证实神的智慧贯通新旧两约之间


2C.确立神的行为


3C.确认耶稣的神性


4C.表示圣经乃神之默示


2A.旧约圣经中有超过三百次以上论及弥赛亚的记载,均一一在耶稣身上应验


1B.异议


有人说,这些预言都是耶稣在世及他死后才写的,自然很容易应验。


2B.辩正


如果你不相信旧约全书早在公元450年前已经全部完成,那么请试着考虑下面这个问题:希伯来文之旧约曾被译成希腊文,我们通称它为希腊七十士译本(由七十位学者合力译成)。这个翻译工作是在埃及王托勒密当朝(Ptolemy Philadelphus,公元前285-246年间)时所完成的,很显而易见的,如果在公元前250年就有希腊译文,那么原来的希伯来文圣经必然是在公元前250年之前写成。用这种方法推论,可见论及弥赛亚的预言和它们一一在耶稣身上被应验,其间相隔的时间也至少应有250年。


3A.预言的应验证明耶稣带着弥赛亚的身份


1B.有关他降生的预言


1.生为女人的后裔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我又要叫女人和你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创世记三章15节

 


“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他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加拉太书四章4节(并参看马太福音一节20节)


根据犹太教翁凯拉斯泰根译本(Targunm Onkelos,泰根译本之由来。),其中对创世记三章15节有如下的记载:“我要叫女人和你彼此为仇,也叫你的后裔与他的后裔彼此为仇。他必想起你在起初对他所作的事,而你在最后必要遵从他。”8/41


另外在犹太教的《伪约拿单泰根译本》(Targum Pseudo Jonathan)也针对创世记三章15节记载说:“我要使你与女人彼此为仇,也必使你的后裔与她的后裔彼此为仇。当女人的后裔遵守律法中的诫命时,他们要伤及你的头;当女人的后裔不守律法中诫命时,你要伤害他们的脚跟。然而他们仍有补救之方,在你却没有。等到将来他们的君王弥赛亚的日子来到,他们的脚伤必痊愈。”2/122


古伯(David L.Cooper)经过有趣的观察后说:“从创世记三章15节中,我们看见首次论及世界救主的预言,他被称为‘女人的后裔’,一开始神就预告女人的后裔与蛇的后裔之间将有永久性的冲突,但最后女人的后裔终要得胜。这个最初的应许所指的,乃是以色列的弥赛亚,也是全世界的救主与人类灵魂之敌撒旦之间的争战,神同时也预言弥赛亚最后将得到全面性的胜利。有些圣经评注家说创世记四章1节中,夏娃在初得儿子该隐时说:‘耶和华使我得了一个男子。’”(原文作:我得了一个男子与耶和华相仿。)这句话不但证明神的话被应验,也证明夏娃明白神的预言。可惜他误以为神的预言只需成就在她所生的儿子身上,但不可否认,夏娃知道这个女人的后裔将与神是同等的。犹太教的经文评注家经常在此窜加“天使”二字,说夏娃称她的儿子将与“耶和华的天使”相仿。但这种解释不足信。4/8,9


2.为童女所生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以赛亚书七章14节

 


“……马利亚就从圣灵怀了孕,他丈夫约瑟……没有和她同房,等她生了儿子,就给他起名叫耶稣。”──马太福音一章18、24、25节(参阅路加福音一章26-35节)


按翁格圣经字典的定义(Merrill Unger,Unger’s Bible Dictionary,Moody Press,1971出版)犹太人用两种不同的字来形容童贞女。


1.bethulah─即是童贞女或处女的意思(参见创世记二十四章16节;利未记二十一章13节;申命记二十二章1,43,28节;士师记十一章37节;列王记上一章2节);根据翁格的解释,旧约约珥书一章八节中:“象处女腰束麻布,为幼年的丈夫哀号。”用处女二字并没有错,因为是指一位已经订婚,却在婚礼前失去未婚夫的女子而言。


2.almah(蒙面纱者)──此字乃指到达结婚年龄的未婚少女。以赛亚书七章14节中用的即为此字。“圣灵在整本以赛亚书中未曾使用过一次bethulah,因为神在此要选择一字,能同时用来形容童贞与已达婚龄的女子,好能一面配合当时的历史现况(神所赐亚哈斯之兆头的实现),又能预言及数百年后弥赛亚将由童贞女所生的事实。”25/1159


希腊文的童贞女一字为parthenos:


parthenos指童女,达结婚年龄的少女、初婚的少妇,或纯洁的处女。(马太福音一章23节;二十一章1、7、11节;路加福音一章27节;使徒行传二十一章9节;哥林多前书七章25、28、33节;哥林多后书十一章2 节)25/1159


当翻译《七十士译本》的学者们翻及以赛亚书七章14节时,他们使用Parthenos一字,这表明他们相信以赛亚的预言,弥赛亚将由童女所生。


3.神的儿子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我要传圣旨,耶和华曾对我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诗篇二章7节 (同时参看历代志上十七章11-14 节;撒母耳下七章12-16节)

 


“……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马太福音三章17节(同时参看马太十六章16节;马可九章7节;路加九章35节;二十二章70节;使徒行传十三章30-33节;约翰福音一章34、49节)


马可福音三章11节──魔鬼也知道他是神的儿子。


马太福音二十六章63节──大祭司也知道他具有神儿子的身份。


亨斯登伯(E.W.Hengstenberg)在《旧约圣经中的基督观》(Christ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t,Kregel Publications出版,1970)一书中说道:


“这乃是一件不容置疑的事,甚至近代反基督的人也都承认,诗篇二章的那段经文一向被古代犹太人视为预表弥赛亚的记载。”14/43


“藉着道成肉身,神的长子降世为人(希伯来书一章6节),但直到他由死里复活,他具有神独生子的神性才显明出来,也才为神所证实。(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罗马书一章3、4)10/107


4.亚伯拉罕的后裔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并且地上万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因为你听从了我的话。”──创世记二十二章18节(参阅创世纪十二章2-3节)

 


“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耶稣基督的家谱。”──马太福音一章1节

“所应许的原是向亚伯拉罕和他子孙说的。神并不是说众子孙,指著许多人,乃是说你那一个子孙,指着一个人,就是基督。”──加拉太书三章16节


创世纪二十二章18节中的记载十分重要,这是圣经中唯一一处,耶和华指着自己起誓论及以色列支派与神之间的关系。


亨利马太(Matthew Henry)认为创世记二十二章18节中所说:“你的后裔中将有一人,(却非多人,正如保罗在加拉太书三章16节中的宣称),地上万国都必因他得福,亦如以赛亚书六十五章16节一样,译作‘为自己求福。’”16/82


以上解释证实弥赛亚出于犹太族。


5.以撒之子孙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神对亚伯拉罕说……‘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创世记二十一章12节

 


“耶稣……以撒的儿子……”──路加福音三章23,34节(参阅马太福音一章2节)


亚伯拉罕有两个儿子,以撒和以实玛利。但神删除亚伯拉罕一半的后裔。


6.为雅各之子孙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我看他,却不在现时,我望他却不在近日。有星要出于雅各,有杖要兴于以色列,必打破摩押的四角,毁坏扰乱之子。”──民数记二十四章17节(参阅创世记三十五章10-12节)

 

“耶稣……雅各的儿子……”──路 加福音三章23、24节(参阅马太福音一章2节与路加福音一章33节)


犹太教的资料,以亚兰文所写成的约拿单泰根译本(Targum Jonathan)对创世记三十五章11、12节如此翻译说:“神又对他雅各说,我是全能的神(希伯来字El Shadai),要叫你生养众多,将来有圣洁的国民、先知和祭司的族类由你的众子而生,又有两位君王由你而出。我所赐给亚伯拉罕和以撒之地,也要赐给你和你的后裔。”10/279


另外一种以亚兰文写成的《翁凯拉斯泰根译本》(Targum Ondelos)如此翻译民数记二十四章17节:“我看他,却不在现时;我望他,却不在近日。有一君王由雅各家兴起,有弥赛亚从以色列族受膏”……10/309


从以上两卷泰根译本中,我们看出犹太人把弥赛亚的含意加入经文中。同样地,当巴德巴拉版的米德拉西经(Midrash Bamidbar Rabbah)在解释此段经文时,也将弥赛亚的意义放在其中。海宁许(Paul Heinisch)这样解释:“当公元132年左右哈德里安(Hadrian)任罗马大帝时,犹太人曾起义反抗,企图挣脱罗马人的统治,当时他们称反抗军的领袖巴赫巴(Berkochba)为‘晨星之子’,他们以为‘雅各家之星’已经出现了,上帝要藉他灭绝罗马人。”13/44、45


以撒有二子,雅各与以扫,但上帝除去以撒一半的后裔,只拣选雅各。


7.属于犹大支派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圭必不离开犹大,杖必不离他两脚之间,直等细罗(就是赐平安者)来到,万民都必归顺。”──创世记四十九章10节(参阅弥迦书五章2节)

 


“耶稣……是犹大的儿子……”──路加福音三章23,33节(参阅马太福音一章2节及希伯来书七章14节)


犹太教的资料,《约拿单泰根译本》(Targum Jonathan)如此翻译创世记四十九章10、11节说:“君王及统治者必不从犹大家中断绝,他们的后代中也不乏教导律法的律法师,直到君王弥赛亚来到。他是犹大众子中最小的,但他使万民归顺。由犹大家兴起的君王、弥赛亚,何其荣美!”10/331

至于另一种以亚兰文写成的《伪约拿单泰根译本》(Targum Pseudo Jonathan)则如此翻译创世记四十九章 11节上半段说:“出自犹大家的君王,作弥赛亚的,他是何等尊贵!”3/278


雅各共生了十二个儿子,这些儿子以后成为以色列的十二支派,但神删除十一支派,只拣选犹大支派。约瑟没有以他命名的支派,但他的两个儿子以法莲和玛拿西成为支派的首领。


8.属于耶西的后裔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从耶西的本必发一条,从他根生的枝子,必结果实。”──以赛亚书十一章1节(参阅以赛亚书十一章 10节)

 


“耶稣……是耶西的儿子……”──路加福音三章23、32节(马太福音一章6节)


以亚兰文译成之《以赛亚泰根译本》(Tarbum Isaiah)这样译到:“有一君王将出自耶西的众子之中,有一受膏者(或称弥赛亚)将出于他众子的后代中。耶和华的灵必降在他身上,智慧与领悟的灵;谋略、大能、知识与敬畏神的灵也都要降在他身上。”26/40


德里慈(Franz Delitzsch)评论说:“出自耶西的根,这乃是起头先蒙拣选的皇族,如今已成为一个平凡的家庭,但从这家族中要生出一枝子,它能长成大树,它的根虽埋于土中,却能发出仍沾土的幼芽,虽乃是一小枝嫩绿的幼芽,以后将会开花、结果。反顾这件预言之应验,我们甚至可以听见预言书中的话在耳边响起来。这个幼芽起初看来是卑微的、是平凡的,它就是受人藐视的那位拿撒勒人。”(马太福音二章23节)6/281、282(参阅德里慈之《以赛亚预言注译》(Franz Delitzsch,Biblical Commentary on the Prophecies of Isaiah,Wm.B.Eerdmans公司,1950年出版)。


9.出于大卫家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要给大卫起一个公义的苗裔。他必掌王权,行事有智慧,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义。’”──耶利米书二十三章5节(参阅撒耳下七章12-16节;诗篇一三二篇11节)

 


“耶稣……是大卫的儿子……”──路加福音三章23、31节(参阅马太一章1节;九章27节;十五章22节;二十章30、31节;二十一章9、15节;二十二章41-46节;马可九章10节;十章47-48节;路加十八章38、39节;使徒行传十三章22、23节;启示录二十二章16节)


根据犹太教的资料,弥赛亚是大卫之子的事,在犹太他勒目(Talmud)中处处可见。


德来维(S.R.Driver)论及撒母耳下七章11节时说:“先知拿单在此所说的预言,并非大卫本人,乃是指大卫的后代。拿单宣告说:大卫将不是耶和华神殿的建造者,却是耶和华要为大卫建立一个家。”7/275


敏金(Jacob Minkin)在所著之《买摩尔帝兹的世界》(The World of Moses Maimonides。买摩尔帝兹是西班牙的犹太教法师,也是十二世纪末期时的著名科学家及哲人。)提到买氏对弥赛亚的观点,买氏认为不论犹太人对弥赛亚的出生、活动与其超人的能力如何臆测,最重要的是弥赛亚必须具有人性,但他又必须是一个比众人更伟大、更有智慧与更超越的一个人。他必须是大卫的后裔,也与大卫一样研习律法,遵守其中的诫命。”21/63


“看啊!日子将到。”这句话通常是用来形容弥赛亚纪元的开始。(参阅耶利米书三十一章27-34节)18/189


耶西至少有八个儿子(见撒母耳上十六章10,11节),但神删略众子,只选大卫。


10.生于伯利恒城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伯利恒,以法他阿!你在犹大诸城中为小,将来必有一位从你那里出来,在以色列,为我作掌权的。他的根源从亘古、从太初就有。”──弥迦书五章2节

 


“……耶稣生在犹太的伯利恒……”──马太福音二章1节(参阅约翰福音七章42节;马太福音二章4-8节;路加福音二章4-7节)


在马太福音二章6节中,文士们很肯定地告诉希律王说,基督将生在伯利恒。参阅约翰福音七章42节,我们可知犹太人均知道基督是生在伯利恒。伯利恒乃粮仓之意,而赐生命之粮的主在此诞生,确实是很好的安排。16/1414


神在世界众城中只选择一座小城,作为他儿子的降生之地。


11.博士献礼物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他施和海岛的王要进贡,示巴和西巴的王要献礼物。”──诗篇七十二篇10节(参阅以赛亚书六十章6节)

 


“……有几个博士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就俯拜那小孩,揭开宝盒,……拿礼物给他。”──马太福音二章1,11节


诗篇七十二篇10节中所形容的乃是所罗门王时的盛况,但12-15节则显然是用来预言耶稣的。


西巴和示巴的居民,曾一度居住在阿拉伯之地。25/941,1006


亨利马太(Matthew Henry)评论马太福音二章1、11节中的博士说:“他们是东方人,善于观兆”(参阅以赛亚书二章6节),圣经称阿拉伯为“东方圣地”(参阅创世记二十五章6节),阿拉伯人亦称为东方之人(参阅士师记六章3节)。博士所携带之礼物乃是当地的产物……”16/16


12.希律王残杀婴孩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耶和华如此说,在拉玛听见号啕痛哭的声音,是拉结哭他儿女,不肯受安慰,因为他们都不在了。”──耶利米书三十一章15节

 


“希律见自己被博士愚弄,就大大发怒。差人将伯利恒城里,并四境所有的男孩,照着他向博士仔细查问的时候,凡两岁以里的,都杀尽了。”──马太福音二章16节


耶利米书三十一章17、18节是描述以色列人四散、被灭时的情形,似乎与希律王残杀婴孩之事并无关系。难道马太误以为希律的残杀婴孩促使耶利米之预言的应验呢?或是婴孩被屠杀乃是以色列或犹大被灭时必然发生的惨事之一?雷胥(Theodre Laetsch)说:“不然!耶利米书三十一章并非独立的一章,我们必须从三十章20节开始,读至三十三章26节,这是代表弥赛亚的四章经文,其中提到救恩的来临,弥赛亚将用新的律法重建大卫的国度,在这个新的国度里,一切的罪均要被赦免(参阅三十一章31-34节);又说到,在此国度中,每个忧伤疲乏的心灵都要得到安慰。那是怎样的一种安慰吗?就好象一个自己婴孩为了耶稣的缘故被残杀的母亲所得到的安慰一样。”18/250(录自雷胥著之《旧约耶利米书注释》〔Bible Commentary:Jeremiah,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出版,Copy right 1953〕)。


2B.有关他本性的预言:


13.他的永存性(Pre-Existence)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伯利恒、以法他阿!你在犹大诸城中为小,将来必有一位从你那里出来,在以色列中,为我作掌权的,他的根源从亘古、从太初就有。”──弥迦书五章2节(参阅以赛亚书九章6,7节;四十一章4节;四十四章6节;四十八章12节;诗篇一0二篇25节;箴言八章22,23节)

 


“他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他而立。”──歌罗西书一章17节(参阅约翰福音一章1、2节;八章58节;十七章5,24节;启示录一章17节;二章8节及二十二章13节)


以赛亚泰根译本(Targum Isaiah)中这样翻译:“先知对大卫家说,有一婴孩要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要赐给我们,律法必担当在他身上,并要遵守它。他的名要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他是永存者,受膏者(或弥赛亚),在他称王的日子,有加倍的平安临到我们。”(参阅旧约以赛亚书九章6节)。23/32


该卷以赛亚泰根译本(Targum Isaiah)又记着说:“以色列的君王,救主与万军之主如此说:我是首先的,末后永存的世代也是我的。除我以外,没有别神。”(同时参阅旧约以赛亚书四十四章6节)23/148


亨斯登伯(E.W.Hengstenberg)评论弥迦书五章2节说:“从这段经文,我们肯定弥赛亚在降生于伯利恒城之前就已经存在,他的永存性也在此表明出来。”15/573


14.他要被称为主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耶和华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等我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诗篇一一0篇1节(参阅耶利米书二十三章6节)

 


“因今天在大卫的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路加福音二章1节

“耶稣对他们说:‘人怎么说,基督是大卫的子孙呢?’诗篇上大卫自己说,主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等我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大卫既称他为主,他怎么又是大卫的五孙呢。”──路加福音二十章41-44节


特西林版的米德拉西经卷中有一部分特别注释诗篇上的话(Midrash Tehillim,约于公元200-500年写成),其中针对诗篇二十一章1节如此解释说:“神用自己的名称呼弥赛亚,他的名字是什么呢?”答案:“耶和华是战士。”(出埃及记十五章3节)18/193


另一本犹太的解经书Echa Rabbathi,也是于公元200-500间写成,这是评注摩西五经及其他五卷经文中所有哀歌的解经资料,其中论及哀歌一章16节:“这个弥赛亚的名字是什么?”凯希蓝之子亚巴(R.Abba ben Cahana,公元200-300)说:“耶和华是他的名字。”因耶利米书二十三章6节说:“他的名字必称为耶和华。”18/193(录自雷胥著《旧约耶利米注释》〔Theodre Laetsch,Bible Commentary:Jeremrah,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1953年〕)


“耶和华对我主说,也就是耶和华对大卫的主说。这大卫的主并非只属大卫,却代表以色列家的主。这是因为在三卷福音书中(马太福音二十章41-45节;马可福音十二章35-37节及路加福音二十章41-44节)均自称是以色列及众教会的主,说:‘大卫称他为主’而不是‘他的主’。”11/346(录自法萨特之《新旧约全书批评性、试验性与实践性之注释》一书。〔A.R.Fausset,A Commentary Critical,Experimental and Practical on Old and New Testaments,Wm.B.Eerdman,1961年出版〕)


15.他的名为以马内利(上帝与我们同在)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以赛亚书七章14节

 


“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上帝与我们同在)。”──马太福音一章23节(参阅路加福音七章16节)


亚兰文写成之以赛亚泰根译本(Targum Isaiah)如此翻译以赛亚书七章14节说:“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看啊,有一童女怀孕,她所生孩子的名要叫以马内利。”23/24


德里慈(Franz Delitzsch)对以赛亚书九章6节有如下的看法,他说:“除了以马内利的意义外,我们没有理由要采用希伯来文E1来做弥赛亚的名字。在以赛亚书中,以赛亚除了用E1代表神外,也为了用来强调E1与亚当(人)的不同,正如以赛亚书三十一章3节及何西阿书十一章9节中的用法一样。”5/252


16.他将是先知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我必在他们弟兄中间,给他们兴起一位先知象你。我要将当说的话传给他,他要将我一切所吩咐的,都传给他们。”──申命记十八章18节

  


“众人说:‘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稣。’”──马太福音二十一章11节(参阅路加福音七章16节;约翰福音四章19节;六章14节及七章40节)


犹太教的资料宣传,他们闻名的学者买摩乐帝兹(Moses Maimonides)在写给他们社区的一封信上,曾攻击一个自称为弥赛亚的人说;弥赛亚应是一位伟大的先知,除了我们老师摩西外,没有比他更伟大的先知……他的身份除不及摩西外,要比一切的先知都崇高、都荣耀。那位可称颂的造物主,将赐他摩西未有的能力,正如以赛亚书十一章3节中的:“他必以敬畏耶和华为荣,行审判不凭眼见;断是非也不凭耳闻。”3/221 (录自可享《买摩乐帝兹的教训》一书(The Teaching of Maimonides by A.Cohen,George Routledge and Sons,Ltd,1927年出版)


基督与摩西确有相似之处;


1、两人均在年幼时,由横死中被拯救出来。


2、两人均愿成为他们百姓的拯救者(出埃及记三章10节)


3、两人均是耶和华与以色列人间的调和人(出埃及记十九章16节;二十章18节)


4、两人均为罪人祈求(出埃及记三十章7-14节;民数记十四章11-20节)。


约翰福音四章19节说;“先生,我看出你的先知。”


克里格曼(Aaron Judah Kligerman)说;“与耶稣同时代的犹太人称呼耶稣为‘先知’,这不但表示他们是依照申命记十八章18节的意思,等待弥赛亚以先知身份出现,他们也期望一个能行这许多神迹的,必然是神应许的那位先知。”17/22,23〔录自克里格曼《旧约中弥赛亚的预言(The Messianic Prophecy in the Old Testament,Aaron Judah Kligerman,Copyright 1975 by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约翰福音一章17节说;“律法本是藉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


17.他是祭司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耶和华起了誓决不后悔,说;‘你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作祭司’” ──诗篇一一0篇4节

 


“同蒙天召的圣洁弟兄阿,你们应当思想,我们所认为使者,为大祭司的耶稣。”--希伯来书三章1节“如此,基督也不是自取荣耀作大祭司,乃是在乎向他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的那一位,就如经上又有一处说:‘你是照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希伯来书五章5,6节


“可见属弥赛亚的百姓最后终将战胜世界撒但,耶和华没有起誓说到亚伦的后裔要永远为祭司,誓言却论及这位类似麦基洗德的祭司。‘他成为祭司不是照属肉体的条例,乃是照无穷之生命的大能。’希伯来书七章15节:‘照着麦基洗德的样式……’天父与其子所立之约,对信弥赛亚的百姓来说是何等的安慰!犹太王乌西雅勉强拿香炉烧香,抢夺祭司的身份,以致干犯耶和华,使耶和华降灾与他,正是最好的证明,说明大卫不能一身兼国王与祭司二职(参阅历代志下二十六章16-21节)。但神在诗篇所起不平凡的誓亦证明国王与祭司的身份是不平等的。大卫死了,但这麦基洗德样式的祭司职份却遗传下去,撒迦利亚书六章9-15节,尤其是当中的第十三节说明神对弥赛亚的心意:‘他要建造耶和华的殿,并担负尊荣,坐在(王)位上;又必在位上作祭司,使两职之间筹定和平。’”10/347


18.他是审判官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因为耶和华是审判我们的,耶和华是给我们设律法的。耶和华是我们的王,他必拯救我们。”──以赛亚三十三章22节

 


“我凭着自己不能作怎么。我怎么听见就怎么审判。我的审判也是公平的,因为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来者的意思。”──约翰福音五章30节(参阅提摩太后书四章1节)


亚兰文的以赛亚版泰根译本(Targum Isaiah)中如此翻译以赛亚书三十三章22节说:“因为以大能将我们从埃及地带出来的耶和华是我们的审判官;耶和华是我们的老师,他教导我们遵行西乃山上所颁布的律法;他也是我们的王,他必要来拯救我们,并对歌革的军队施以公义的审判。”23/110


“审判官……赐律法者……君王,这正是神治政体中最重要的三个执政者,这三种身份也都将集于弥赛亚一身。他要如王一样亲自前来,执行司法、立法与行政之责。”(参阅以赛亚书十一章4节;三十二章1节及雅各书四章12节)10/666


19.他是王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我已经立我的君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诗篇二章6节(参阅撒迦利亚书九章9节;耶利米书二十三章5节)

 


“在他头以上,安一个牌子,写着他的罪状说:‘这是犹太人的王耶稣。’”──马太福音二十七章37节(参阅马太福音二十章5节;约翰福音十八章33-38节)


20.他要受圣灵浇灌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耶和华的灵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聪明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以赛亚书十一章2节

 


“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神的灵,好象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马太福音三章16,17节(参阅马太福音十二章17-21节;马可福音一章10、11节;路加福音四章15-21节,43节及约翰福音一章32节)


以赛亚泰根译本(Targum Isaiah)一书中如此翻译以赛亚书十一章1-4节说:“有一君王将出自耶西众子之中,有一受膏者(或称弥赛亚)将出于他众子的后代中。耶和华的灵必降在他身上,智慧与领悟的灵;谋略、大能、知识和敬畏神的灵也都要降在他的身上。他必敬畏耶和华,他行审判不凭眼见;断是非也不凭耳闻,却要以公义审判贫穷人,以正直判断世上有需要的人。”23/40

犹太教的资料又宣称:在巴比伦的遗传经中的撒都该文献(SanhedrinⅡ)里,有话说:“耶和华的灵要降在弥赛亚身上,智慧与领悟的灵,教导和大能的灵,以及知识与敬畏神的灵都要降在他身上,使他在敬畏神的事上有快速的理解力。犹太拉比亚历山大(R.Alexandri)补充说:‘由此可见 弥赛亚一身要负荷善行及苦难,如背负磨坊的重担一样。’”25/626,627


21.他为神的事焦心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并且辱骂你人的辱骂,都落在我身上。”──诗篇六十九篇9节

 


“耶稣就拿绳子作成鞭子,把牛羊都赶出殿去……又对卖鸽子的说:‘把这些东西拿去,不要将我父的殿当作买卖的地方。’他的门徒就想起经上记着说:‘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约翰福音二章15-17节


法萨特(A.R.Fausset)在其《新旧约全书批判性、试验性与实践性之注释》(A Commentary Critical Experimental Practical on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Wm.B.Eerdmans,1961年出版)一书中说到:“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诗篇一一九篇139节中用同样的字句:‘我心里焦急,如同火烧。’另诗篇六十九篇7节所用之‘我为你的缘故’其语气正与约翰福音二章15-17节相仿,均描写弥赛亚如何为神殿的荣耀,心急如焚。辱骂你人的辱骂都落在我身上──因为我为你的荣耀焦心,因此凡是辱骂神的辱骂也全都落在我身上。”11/245


3B.有关他传道生涯的预言

22.有开路先锋行在前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有人声喊着说:‘在旷野预备耶和华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们神的道。’”──以赛亚书四十章3节三章1节)

 


“那时,有施洗约翰出来,在犹太的旷野传道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马太福音三章1、2节(参阅马太福音三章3节;十一章10节;约翰福音一章23节及路加福音一章17节)


犹太教资料以赛亚版泰根译本(Targum Isaiah)如此翻译旧约以赛亚书四十章3节说:有一个人的声音,喊叫说:“在旷野地神百姓面前,要为你预备道路;在沙漠中神百姓面前修平其中的道路。”26/130


23.他的传道生涯始于加利利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但那受过痛苦的,必不再见幽暗。从前神使西布伦地和拿弗他利地被藐视,末后却使这沿海的路,约但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着荣耀。”──以赛亚书九章1节

 


“耶稣听见约翰下监,就跟到加利利去,后又离开拿撒勒,往迦百农去,就住在那里。那地方靠海,在西布伦和拿弗他利的边界上。从那时候,耶稣就传起道来,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马太福音四章12、13、17节


24.行神迹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那时瞎子的眼必睁开,聋子的耳必开通。那时瘸子必跳跃象鹿;哑吧的舌头必能歌唱。”──(参阅以赛亚书三十二章3、4节)

 


“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称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马太福音九章35节(参阅马太福音九章32、33节;十一章4-6节;马可福音七章33-35节;约翰福音五章5-9节;九章6-11节;十一章43、44、47节)


25.善用比喻的教师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我要开口说比喻;我要说出古时的谜语。”──诗篇七十八篇2节

 


“这都是耶稣用比喻对众人说的话,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说什么。”──马太福音十三章34节


26.他进入神殿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你们所寻求的主,必忽然进入他的殿……。”──玛拉基书三章1节

 


“耶稣进了神的殿,赶出殿里一切作买卖的人。……”──马太福音二十一章12节


27.他骑着驴驹进耶路撒冷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主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地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撒迦利亚书九章9节

 


“他们牵到耶稣那里,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扶着耶稣骑上。走的时候,众人把衣服铺在路上。将近耶路撒冷城,正下橄榄山的时候……”──路加福音十九章35、36、37节(参阅马太福音二十一章6-11节)


28.成为犹太人绊脚的石头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为房角的头块石头。”──诗篇一一八篇22节(参阅以赛亚书八章14节;二十八章16节)

 


“所以他在你们信的人就为宝贵,在那不信的人,有话说:‘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彼得前书二章七节(参阅罗马书九章32、33节)


亚兰文写成的以赛亚泰根译本(Targum Isaiah)对以赛亚书八章13-15节,如此翻译说:“你们当称万军之耶和华为圣,惧怕他,并以他为你们的力量。你们若不听,神的审判(Memra)必临到你们中间,成为击打你们的石头,成为攻击的磐石,向以色列两家作绊脚和叫人跌碎的石头,因为以色列家已从居住在耶路撒冷的犹大家中分了出来。许多人将起来反对他们,他们被摔碎、被击打、被缠住、被掳去。”23/28


29.成为外邦人的光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万国要来就你的光,君王要来就你发现的光辉。”──以赛亚书六十章3节(参阅以赛亚书四十九章6节)

 


“因为主曾这样吩咐我们说:‘我已经立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救恩直到地极。’外邦人听见这话就欢喜了,赞美神的道。”──使徒行传十三章47、48节(参阅使徒行传二十六章23节,二十八章28节)


4B.论及他被埋后的预言


30.他的复活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因为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也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诗篇十六篇10节(参阅诗篇三十篇3节;四十一章10节;一一八篇17节;何西阿书六章2节)

 


“……他的灵魂不撇在阴间,他的肉身也不见朽坏。”──使徒行传二章31节(参阅使徒行传十三章33节;路加福音二十四章46节;马可福音十六章6节及马太福音二十八章6节)


犹太教资料:费连德书说:“以斯拉的儿子(Ibn Ezra)常常不时提及他相信死人复活的事。”11/100


犹太教资料中又提说:“巴比伦犹太他勒目中的撒都该文献中(SanherdrinⅡ,Babylonian Talmud)有如下的文字记载:“犹太正经注释米示那经卷(Mishnah)中有话说,以色列人在神的新天新地中均有份,因为经上记着说:‘你的百姓是公义的,他们将永远承受土地;他们是我所栽种的枝子,是我手所作成的工作,使我得荣耀。’但若有人不信复活是圣经中的教义,又不信律法书和先知书是神所启示的,他们就与天国无份。”25/601


31.升天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你已经升上高天……”──诗篇六十八篇18节上段

 


“……他们正看的时候,他就被取上升,有一朵云把他接去,便看不见他了。”──使徒行传一章9节


32.坐在上帝的右边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耶和华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等我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诗篇一一0篇1节

 


“……他洗净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希伯来书一章3节(参阅马可福音十六章19节;使徒行传二章34、35节)


5B.一天之内所应验的预言


下面我们将列出自旧约圣经中所摘录出来的二十九项预言,论及我们主耶稣基督之被卖、受审、死亡及埋葬。这些预言是由不同的作者在公元前1000年至500年这五个世纪中所写成的,便它们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中却完全无误地应验在耶稣一人身上。


33.被朋友出卖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连我知己的朋友,我所倚靠,吃过我饭的,也用脚踢我。”──诗篇四十一章9节(参阅诗篇五十五篇12-14节)

 


“……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 ──马太福音十章4节(马太福音二十六章49、50节;约翰福音十三章21节)


诗篇四十一篇9节又可译为:“我平安时的朋友,如同犹大一样,以吻安致意。”(比较马太福音二十六章49节与耶利米书二十章10节。)11/191


34.以三十块银钱被卖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我对他们说,你们若以为美,就给我工价,不然,就罢了。于是他们给了三十块钱,作为我的工价。”──撒迦利亚书十一章12节

 


“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他们就给了他三十块钱。”──马太福音二十六章15节(参阅马太福音二十七章3节)


35.钱被丢在神的殿中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我便将这三十块钱,在耶和华的殿中,丢给窑户了。”──撒迦利亚书十一章13节下半段

 


“犹大就把那银丢在殿里,出去吊死了。”──马太福音二十七章5节下半段


36.钱被用来买窑户的地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我便将这三十块钱,在耶和华的殿中,丢给窑户了。”──撒迦利亚书十一章13节下半段

 


“他们商议,就用那银钱买了窑户的一块田,为要埋葬外乡人。”──马太福音二十七章7节


由上述的四项预言中,我们发现在预言及应验之事中连细节都是相同的。


1.被卖。


2.被朋友所卖。


3.以三十元被卖(而非二十九元)。


4.是用银元(而非金元)。


5.丢在殿里(而非放在殿里)。


6.在神的殿中。


7.银钱后来被用来买窑户之地。


37.被其门徒所弃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击打牧人,羊就分散……”──撒迦利亚书十三章7节

 


“门徒都离开他逃走了。”──马可福音十四章50节(参阅马太福音二十六章31节;马可福音十四章27节)


雷胥(Theodore Laetsch)评论撒迦利亚书十三章7节时说道:“当耶稣受击打时,论及他门徒四散的预言必然要应验,因此耶稣事先把这些话告诉他的门徒(马太福音二十六章31节;马可福音十四章27节),事后此事果真发生(马太福音二十六章56节;马可福音十四章50节)。但是我们的主并不丢弃他的羊。神经由与他同等的‘子’(约翰福音五章19、30节),举起慈手,帮助那些绝望、惊慌的门徒(路加福音二十四章4、11、17……37等节及约翰福音二十章2、11……19、26等节。),于是这群软弱、背弃主的门徒一变而为弥赛亚国度中勇敢、不畏难的使者。”20/491,492(录自雷胥著《旧约小先知书注释》〔Theodore Laetsch,Bible Commentary:The Minor Prophets,Conocordia Publishing House,1970年出版。〕)


38.被假见证诬告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凶恶的见证人起来,盘问我所不知道的事。”──诗篇三十五篇11节

 


“祭司长和全公会寻找假要证,控告耶稣,要治死他。虽有好些人来作假见证,总得不着实据。”──马太福音二十六章59-61节


39.被告却不开口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他被欺压,在受苦的时候,却不开口。”──以赛亚书五十三章7节

 


“他被祭司长和长老控告的时候,什么都不回答。”──马太福音二十七章12-19节


40.因鞭打而受伤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那知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以赛亚书五十三章5节(参阅撒迦利亚书十三章6节)

 


“于是彼拉多释放巴拉巴给他们,把耶稣鞭打了,交给人钉十字架。”──马太福音二十七章26节


“他所受的不单是心灵的忧伤,肉体也一样受伤。希伯来文Mecholal乃指刺伤之意,这字形容弥赛亚十分恰当,因为他的手、脚与肋旁均被刺透了(参阅诗篇二十二篇16节)。”10/370


“……从他戴着荆棘冠冕的头,至被钉死在十字架的脚,他全身无一处不是伤痕遍布的。”16/826


41.被击打与吐唾沫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人打我的背,我任他打;人拔我腮颊的胡须,我由他拔。人辱我吐我,我并不掩面。”──以赛亚书五十章6节(参阅弥迦书五章1节)

 


“他们就吐唾沫在他脸上,用拳头打他,也有用手掌打他的。”──马太福音二十六章67节(参阅路加福音二十二章63节)


亚兰文的以赛亚泰根译本(Targum Isaiah)这样翻译以赛亚书五十章6节说:“我任人打我的背,任人拔我脸边的胡须,人辱我、吐我,我均不掩面。”23/170


亨利马太(Matthew Henry)评注说:“出于顺服,他让自己:1.被辱骂……2.被击打……3.被吐唾沫……基督甘心情愿遭受这一切,为要让我们相信他愿意拯救我们。”16/816


42.受嘲弄


预言部分

 


预言部分


“凡看见我的都嗤笑我,他们撇嘴摇头说:‘他把自己交托耶和华,耶和华可以救他罢!耶和华既喜悦他,可以搭救他罢!”──诗篇二十二篇7、8节

 


“戏弄完了,就给他脱了袍子,仍穿上他自己的衣服,带他出去要钉十字架。”──马太福音二十七章31节


43.被十字架所压倒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我因禁食,膝骨软弱;我身上的肉也渐渐瘦了。我受他们的羞辱,他们看见我便摇头。”──诗篇一0九篇24、25节

 


“他们就把耶稣带了去,耶稣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出来。……”──约翰福音十九章17节

“带耶稣去的时候,有一个古利奈人西门,从乡下来。他们就抓住他,把十字架搁在他身上,叫他背着跟随耶稣。”──路加福音二十三章26节(参阅马太福音章31、32节)


显然耶稣太软弱了,他的膝盖无法支撑十架的重量,因此他们必须叫别人代背十字架。


44.手脚被扎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他们扎了我的手、我的脚。”──诗篇二十二篇16节(参阅撒迦利亚书十二章10节)

 


“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髑髅地,就在那里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路加福音二十三章33节(参阅约翰福音二十章25节)


耶稣是照罗马人当时的习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他的手、脚被粗钝的大钉子刺穿,好使身子挂在木头上。


45.与强盗同钉十字架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因为他将命倾倒,以至于死。他也被列在罪犯之中。”──以赛亚书五十三章12节

 


“当时有两个强盗,和他同钉十字架;一个在右边,一个在左边。”──马太福音二十七章38节(参阅马可福音十五章27、28节)


布林兹洛(Josef Blinzler)说:“钉十字架的死刑在犹太法典中是闻所未闻的。犹太律法中规定,要将拜偶像及亵渎神的人用石头打死后,挂在木头上,这是对已处死者另加的处罚,但没有把他钉死在木头上这种刑罚。旧约申命记二十一章23节说:‘因为被挂的人是在神面前受咒诅的。’犹太人把这节经文也应用在被钉十字架的人身上。如果对犹太人以外的民族来说,钉十字架是最羞辱的一种死刑,那么对与耶稣同时代的犹太人来看,耶稣岂不是一个完全被神所咒诅的人么?”1/247,248


大美百科全书中记载:


“钉十字架的死刑方式应该作为罗马司法系统中的一部份来研究……它是犹太人在罗马政权威逼之下才采用的一种刑罚。”在罗马人尚未并吞巴勒斯坦之前,犹太人是用石头打死人作为处死的方法。”7/253


“……在公元前63年左右,罗马皇帝庞贝进军犹太地的首府,巴勒斯坦成为罗马帝国中附属的一省,表面上则由犹太人之魁儡政权管制该地。”28/262


由此可见,以赛亚五十三章及诗篇二十二篇中所言及之死的方式,在过去犹太人系统中并不存在,这些预言写成数百年之后,才在犹太历史中出现。


46.为逼迫他的人代求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他却担当多人的罪,又为罪犯代求。”──以赛亚书五十三章12节

 


“耶稣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加福音二十三章34节


“他为罪人代求的职份自十字架开始(路加福音二十三章34节),现在仍在天上继续为我们代求(希伯来书九章24节;约翰一书二章1节)。”11/733


47.被自己的百姓所弃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他被藐视,好象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样。我们也不尊重他。”──以赛亚书五十三章3节(参阅诗篇六十九篇8节;一一八篇22节)

 


“因为连他的弟兄说这话是因为不信他。官长或是法利赛人岂有信他的呢?”──约翰福音七章5节,48节(参阅约翰福音一章11节;马太福音二十一章42、43节)


“由约翰福音七章5节的记载,我们看见以赛亚书五十三章3节的预言被应验,因为连他的弟兄也不信他。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约翰福音一章11节)。最后甚至他对待如自己弟兄的门徒们也都离弃他。”16/292


48.人们无故地恨他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无故恨我的,比我头发还多。”──诗篇六十九篇4节(参阅以赛亚书四十九章7节)

 


“这要应验他们律法上所写的话说:‘他们无故的恨我。’”──约翰福音十五章25节


49.朋友远远地站着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我的亲密朋友,因我的灾病都躲在旁边站着。我的亲戚本家,也远远的站立。”──诗篇三十八篇11节

 


“还有一切与耶稣熟识的人,和从加利利跟着他来的妇女们,都远远的站着,看这些事。”──路加福音二十三章49节(参阅马可福音十五章40节;马太福音二十七章55、56节)


“当我受苦格外需要他们接近我、支持我的时候,他们反而因怕受连累都站得远远的。只有仇敌围绕在我四周,朋友都站在远方,这真是弥赛亚的写照。”(参阅马太福音二十六章56节;二十七章55节;路加福音二十三章49节;约翰福音十六章32节)。11/184


50.人们对他摇头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我受他们的羞辱,他们看见我便摇头。”──诗篇一0九篇25节(参阅诗篇二十二篇7节)

 


“从那里经过的人,咒诅他,摇着头说……”──马太福音二十七章39节


“摇头表示旁观者对受苦之人之无望有轻蔑、咒诅之心。”(参阅约伯记十六章14节及诗篇四十四篇14节。)10/148


“……似乎认为我已无药可救,我的一切都已败坏不可收拾。”(参阅诗篇二十二篇7节及马太福音二十七章39节。)10/345


51.人瞪眼看他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我的骨头,我都能数过。他们瞪着眼看我。”──诗篇二十二篇17节

 


“百姓站在那里观看……”──路加福音二十三章35节


52.外衣被夺,又为内衣拈阄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他们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拈阄。”──诗篇二十二篇18节

 


“兵丁既然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就拿他的衣服分为四分,每兵一分。又拿他的里衣,这件里衣,原来没有缝儿,是上下一片织成的。他们就……说:‘我们不要撕开,只要拈阄,看谁得着……’”──约翰福音十九章23,24节


旧约诗篇在乍年之初似乎互相矛盾(因原文中,里衣和外衣都作衣服讲),直到我们看见在主十字架旁所发生的事后才明白,兵丁分了外衣,内衣则凭拈阄的方式给抽中阄的人。


53.受干渴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我渴了,他们拿醋给我喝。”──诗篇六十九篇21节(参阅诗篇二十二篇15节)

 


“这事以后……耶稣……说:‘我渴了。’”──约翰福音十九章28节


54.兵丁拿苦胆和醋给他吃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他们拿苦胆给我当食物,我渴了,他们拿醋给我喝。”──诗篇六十九篇21节

 


“兵丁拿苦胆调和的酒给耶稣喝。他尝了,就不肯喝。”──马太福音二十七章34节(参阅约翰福音十九章28,29节)


法萨特在《新旧约全书批判性、试验性与实验性之注释》(A.R.Fausset,A Commentary Critical,Experimental and Practical on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61年出版)一书中写道:


“他受极大的痛苦,使那些残害他的人都要设法减轻其苦,他们为表示仁慈之心,就拿苦胆与醋给他吃。当救主被挂在十字架上时,他们两次拿醋给他喝。一次用苦胆和醋(参阅马太福音二十七章34节),一次用没药调和的酒(没药乃是麻醉剂)。但他尝后不愿喝它,因为他不愿在麻醉的状态下承受苦难。兵丁之所为对一般罪犯而言,也许是一种慈悲的行为,但对这位代我们承当罪的义者而言,却成了侮辱。其次,为了应证经上的话,他说:‘我渴了。’于是有人拿醋给他喝。”(参阅约翰福音十九章28节;马太福音二十七章48节。)10/246


55.他被遗弃时的呼喊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诗篇二十二篇1节

 


“约在申初,耶稣大声喊着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就是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马太福音二十七章46节


由诗篇二十二篇1,2节中,“有两处重复‘我的神’的呼喊,这表明无论外表看来如何地孤单无助,这位受苦者仍坚信神是他的神。这种执着的态度乃是他绝望中唯一的支持,他坚信神终久要成为他的救赎者。”11/148


耶稣的呼喊使听到的人想起诗篇二十二篇上的话,因他用的乃是诗篇第一节的上话,因此此篇诗篇也明显地成为主将被钉十字架的一篇预言。


56.将灵魂交给神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诗篇三十一篇5节

 


“耶稣大声喊着说:‘父阿,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路加福音二十三章46节


57.他的骨头一根也不折断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又保全他一身的骨头,连一根也不折断。”──诗篇三十四篇22节

 


“只是来到耶稣那里,见他已经死了,就不打断他的腿。”──约翰福音十九章十九节


虽然圣经中没有明言,但另有两处论及他骨头的预言也都一一地应验了:


1.诗篇二十二篇14节:“我的骨头都脱了节。”只将手脚钉在木头上,因体重的压力,骨头脱节都是必然的事。尤其耶稣是被平放在地上钉上手脚后,他们才把十字架竖起来。


2.诗篇二十二篇17节:“我的骨头我都能数过,他们瞪着眼看我。”当他全身只靠钉着的手脚来挂在十字架上时,他身上的骨头很容易都在皮下撑出来,尤其当他被挂在十字架上有段时间后,骨头会更显得突出易见。


58.他的心裂开来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我的心在我里面如蜡熔化。”──诗篇二十二篇14节

 


“……唯有一个兵,拿枪扎他的肋旁,随即有血和水流出来。”──约翰福音十九章34节


由他肋旁有血和水流出来,证明他的心真的破裂了。


59.他的肋旁被扎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他们必仰望我,就是他们所扎的。”──撒迦利亚书十二章10节

 


“……唯有一个兵,拿枪扎他的肋旁。”──约翰福音十九章34节


雷胥(Theodore Laetsch)在《旧约小先知注释》(Bible Commentary:The Minor Prophets,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1970)中写道:


“这是何等奇怪的一句话,耶和华自称他要被人所扎,这些人乃是仰望他、为他哀伤的人。旧约圣经中九次出现这字,意指被刀剑或矛所刺(参阅民族记二十五章8节;士师记九章54节;撒母耳上三十一章4节;历代志上十章4节;以赛亚书十三章15节;耶利米三十七章10节(受伤的)、五十一章4节;撒迦利亚书十二章10节、十三章3节);只有一次被用来形容饥饿所造成的痛苦,甚至比刀剑刺伤更苦(耶利米哀歌四章9节)。”20/483


60.黑暗降临全地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主耶和华说,‘到那日,我必使日头在午间落下,使地在白昼黑暗’。” ──阿摩司书八章9节

 


“从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马太福音二十七章45节


犹太人将一日(由日出至日落)分为十二个时辰,午正到申初约是十二时到下午三时。


61.葬于财主的坟中


预言部分

 


应验部分


“人还使他与恶人同埋,谁知死的时候,与财主同葬。”──以赛亚书五十三章9节

 


“到了晚上,有一个财主名叫约瑟,是亚利马太来的……去见彼拉多,求耶稣的身体……约瑟取了身体,用干净细麻布裹好,安放在自己的新坟墓里。”──马太福音二十七章50-60节


4A.预言的应验证明耶稣是弥赛亚、是基督、是神的儿子


1B.异议:预言得以应验在耶稣身上,乃是出于人特意的安排。


答辩:但当我们知道这些有关弥赛亚的预言是完全超越人所能控制的,那这些异议就不那么合乎情理了。比方说──


1.诞生之处(弥迦书五章2节)。


2.诞生时间(但以理书九章25节;创世纪四十九章10节)。


3.诞生方式(以赛亚书七章14节)。


4.被出卖。


5.死的方式(诗篇二十二篇16节)。


6.旁观者的反应(嘲弄、吐唾沫、瞪眼等)。


7.被扎。


8.埋葬的细节。


2B.异议:预言得以在耶稣身上应验完全出于巧合。


批语家说:“那为什么肯尼迪、马丁路德金及纳塞等人身上,我们一样可以找到一些应验的预言呢?”


答辩:不错,在其他人身上,也许我们可以找到一、两件应验的预言,但不可能有六十一件重要的预言全都应验在一人身上。麦尔道(Fred John Meldau)在所著之《新旧约中的弥赛亚》(Messiah in Both Testaments)一书中列出许多圣经中有关弥赛亚的预言。如果你能在耶稣之外,由今天或过去已作古的人物当中,找到一个所有弥赛亚预言中的一半均已应验在他身上的人出来,丹佛市的基督教维多出版社(Victory Publishing Co.)将很乐意地奉送你一千元美金做奖金。说到钱,总有不少大学生能用得上吧!


印地安那州歌珊大学(Goshen College)的美国科学盟会负责人哈斯勒(Harold Hartzer)为董彼利教授的《科学讲座》(Peter Stoner,Science Speakes,Moody Prees出版)一书作序时,写道:“《科学讲座》一书的原稿曾经由美国科学盟会之会员及该会执行委员会详尽研察,大家一致公认其中所提供之科学资料普遍地十分准确、可靠;书中根据概率所推算出来的数字分析十分有力,董彼得教授在概率原则的应用上,其准确及灵活的程度令人折服。”24/4


以下我们由董彼得教授的著作中摘录所用的概率,来证明以巧合解释弥赛亚之预言能应验在耶稣身上是不合理的。董彼得教授说,我们选择八项预言以概率来推算其发生的可能性:

1.第10项 5.第34项
2.第22项 6.第35项及36项
3.第27项 7.第39项
4.第33及44项 8.第44及45项(论及钉十架时的情形)


“我们发现若这八项预言要全然言中,其可能发生的机会是1017之1次,也就是1/100,000,000,000,000,000。为了使我们能进一步地领悟这个庞大的数字,董彼得教授举例说:我们用1017个银币来铺盖美国德克萨斯州,他们不但可以盖满该州全部土地,且可厚达二尺高。现在我们在某一银币上做上记号,丢入银堆中。然后请一个将双眼蒙起,在全州银堆上任意拣选,好找出那个做了记号的银币,其命中的可能率会有多少呢?先知们若单凭自己的智慧写预言,而期望八个预言全部应验,他成功的可能性正与那位蒙着眼找银币的人机会一样,均是微乎其微的!

“这些预言若不是来自神的启示,就是先知们凭幻想写出来的,而先知言中的可能性只是1017之1的机会,然而他们都应验在耶稣身上了。”


“上述八项预言均能应验,正好证明这些预言均是出于神的启示,因其中只允许1017分之1的误差。”24/100-107


董彼得教授讨论其中48个预言说:“……一个人要能言中所有48项预言,他成功的机会将是10157之1。”

“这个数目实在太惊人,其成功的机会实在太微小。我们先前所用银币已经太大,不能用来为例了。让我们选择一件小一点的东西,电子乃是所有物质中最小的,它小到这样一个地步,我们若将2.5×1015个电子成单行排列,才能排成一条一英寸长的直线来。换言之。如果我们每分钟能数完250个电子,那么要数完2.5×1015个电子,需日以继夜地数上一千九百万年(19,000,000)才行。若有一立方英寸的电子积在一起,按照我们每分钟数250粒电子的速度,那么将费我们19,000,000年的时间去数算,也就是要花费 6.9×1021年的时间。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10157分之1的数字上,如果我们在其中一个小电子上作记号,叫一个蒙眼的人在电子堆去把他找出来,他成功的机会有多少呢?这些电子造成多大的一个电子堆呢?真是大得叫我们不能想象了。”27/109,110


四十八个预言要能全部言中,其猜对的机会之微小程度就是这样难以想象的。


3B.弥赛亚来临时有何特征


1C.杖要离开犹太家


“圭必不离犹大,


杖必不离他两脚之间,


直等细罗(就是赐平安者)来到,


万民都必归顺。”


──创世记四十九章10节


此段中的“圭”乃是支派之杖,以色列有十二支派,每一支派均有一根杖,其上刻有支派的名号。在细罗来到之前,犹太支派之杖或称支派的记号将不会消失。过去犹太教与基督教的解经家均同意细罗即指弥赛亚而言。


我们记得,当犹太人被掳至巴比伦的那七十年当中,他们虽属奴隶的身份,却没有失去自己的杖与记号。在当时犹太人当中依然有律法师及审判官(参阅以斯拉记一章5,8节)。


根据圣经及当时犹太人的记载,当弥赛亚降临时,将有两件事发生


1.犹大的杖要被挪去。


2.犹太人的律法要遭破坏。


第一个杖被挪去的情形是发生在大希律王年间(公元前37?-4年,)他无犹太人的血统,却继承利未族的耶路撒冷城的最后一个君王马克比王子而登基(见犹太马克比后书〔Maccabees,Book 2〕)。


马克士(Magath)在所著之《撒都该人前的耶稣》(Jesus Before the Sanhedrin)其第二章名为:“耶稣受审前,撒都该人之公会司法权已受制有二十三年。”其所谓之限制,乃指撒都该人没有判死刑的权力。


希律王的儿子并继承人亚克庐(Archelaus),在公元11年左右被黜(参见约瑟夫Josephus所著考古文献第十七卷13章1-5节)。此后藉罗马奥古斯都大帝之名行事的各地巡抚,将犹太撒都该人(即犹太公会)的司法权,即执行犹太人生杀大权归于巡抚自己。举凡受罗马帝国统治的附属国家,本身均无判决死刑之权。


塔西图(Cornelius Tacitus)说:“……罗马帝国为自己保留判决各地人民死权的权柄,其他事物则不过问。”


但负责公会的撒都该人仍有以下的权柄:


1.开除会籍(参阅约翰福音九章22节)。


2.监禁(参阅行徒行传五章17、18节)。


3.施行苦刑(参阅使徒行传十六章22节)。


犹太教耶路撒冷的他勒目(Talmud)中有以下的记载:“在圣殿被毁前四十年,犹太人已失去判决自己百姓死刑的权柄。”(参阅Talmud,Jerusalem,Sanhedrin.fol.24,recto.)。但这个记载显然有误,那时还保有生杀大权是不太可能的,他们失去判决死刑之权似乎应发生在公元七年左右。因为犹太教法师拉克蒙(Rachmou)说:“当撒都该人发现他们控制生杀的大权被夺之后,大家惊惶失措,头蒙灰尘、身着麻衣,哀号说:‘我们有祸了,犹大的杖被夺,而弥赛亚却还未到!’”20/28-30


犹太史学家约瑟夫(Flavius Josephus)是此颓丧之事发生时的见证人,他说:“在统治犹太巡抚法斯托去世,亚比诺未曾继任之前,大祭司亚那诺斯自认良机难逢,仓促下令聚集公会,召来耶稣的兄弟雅各及其他人,宣布他们的死刑,叫犹太人用石头打死他们。当时在耶路撒冷的智士及严守津法之人对此颇不以为然……其中一些人甚至去见前往亚历山大城的巡抚阿尔碧纳(Albinus)告之大祭司亚那诺斯未得罗马政府的许可,擅自召集撒都该教门之人集会,实为非法的行为。”(见约瑟夫《考古文献》第二十卷九章1节。(Josephus,Antiques,20,Chap.9,1)。


当时犹太人为保留面子,亦提出种种理由,取消死刑。他勒目(Talmud)中有道:“撒都该教门之人,因见以色列国境内凶杀案与日俱增,不能将人人均处以极刑,因此公会会员决定:‘应改换集会处,以免必须执行死刑。’”犹太著名学者买摩尔帝兹(Moses Maimonides)更在撒都该人文献中补充说:“在第二次重建的圣殿被毁四十年前,以色列人已终止判处死刑,但圣殿仍在,只是撒都该人已退出抛石厅,往他处集合矣!”20/30-33


乃富(Lightfoot)补充说:“撒都该人决议……只要犹太国一天在罗马帝国统治之下,以色列人就是受罗马人的压制。当犹大四面受敌之际,当我们百姓因受罗马军人之蹂躏而颤抖之时,我们仍判亚伯拉罕子孙死刑,岂非有辱我们祖先的血统?亚伯拉罕的子孙中最卑微的,岂不比外邦人还尊贵么?让我们退出抛石厅,在此厅外没人可宣判死刑。为表示抗议,我们自愿放逐,不再过问司法之事,使罗马人知道即使他们可以统管世界,却不应任意处置犹太人的性命与律法。”20/33、34、38


法治权既被抑制,犹太公会则形同虚设,犹大的圭转移了,犹大失落其王权和法治权。撒都该人明白这点,因此哀号说:“我们有祸了!犹大的杖被夺,而弥赛亚却还未到!”(参阅巴比伦版犹太他勒目中撒都该文献第四章〔Talmud,Bab,Sanhedrin,Ch.4.,fol.37,recto.〕)可惜他们却不知,弥赛亚已经出现了,他就是那位行走在他们中间的年轻拿撒勒人!


2C.圣殿被毁


“……你们所寻求的主,必忽然进入他的殿。”


──玛拉基书三章1节


这一节圣经与另四处圣经(诗篇一一八篇26节;但以理书九章26节;撒迦利亚十一章13节;哈该书二章7-9节)说到,当弥赛亚来时,圣殿仍从立在原地。这点极其重要,因为公元70年时,圣殿就被完全摧毁了,至今未再被建过。


“过了六十二个七,那受膏者必被剪除,一无所有。必有一王的民来毁灭这城和圣所。”


──但以理书九章26节


这真是一段奇特的话,按其年代先后次序来看:


1.弥赛亚要先来。


2.他要被剪除(死亡)。


3.圣城耶路撒冷及其中圣所(即圣殿)要被毁。到公元后70年间,圣城及圣所果然为罗马大将提多所毁。在此之前,弥赛亚若不是已经来过,此预言即为谎言。


4B.应验了的预言


在但以理书九章24-27节中,有三处明确地提到一个有关弥赛亚的预言。第一处说在六十九个七的末底,弥赛亚要来耶路撒冷。六十九个七的开始则是恢复和重建耶路撒冷。第二处说弥赛亚来临之后,他要被剪除(死亡)。然后一个君王要毁坏耶路撒冷和圣殿。


据但以理书九章24-26节,上述所说的将要在六十九个七后发生,但是但以理书九章24节又提到七十个七,而不只是六十九个七。最后一个七在九章27节中提到。许多学者认为九章27节所讨论的和九章26节中的是不同的人和时间。即便作者指的君王,也可能是在晚一些的历史上出现的另一位君王。(双方在预言中也有共同之处,如认为在大卫王之后再是基督。)他们的行为已证实了这点:九章27节中君王迫使犹太圣殿仪式停止,而在九章26节中君王恰恰是毁掉了圣殿!因此这位君王可能是在圣殿重建之后的。但不管人们怎样解释第七十个七,(预言的最后一个七年。)预言的头两部分仍可在历史上证实。如想更深入地研究但以理书的这个预言,可参阅《Chronological Aspects of the Life of Christ》。


1C.但以理书中的六十九个七(或称六十九周)


“为你本国之民和你圣城,已经定了七十个七,要止住罪过;除净罪恶、赎尽罪孽、引进永义、封住异象和预言、并膏至圣者(或作至圣所)。”


“你当知道、当明白,从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直到有受膏君的时候,必有七个七和六十二个七。正在艰难的时候,耶路撒冷城连街带濠都必重新建造。”


“过了六十二个七,那受膏者必被剪除,一无所有。必有一王的民来毁灭这城和圣所,至终必如洪水冲没。必有争战,一直到底,荒凉的事已经定了。”


“一七之内,他必与许多人竖立盟约;一七之半,他必使祭祀与供献止息。那行毁坏可憎的如飞而来,并且有忿怒倾在那行毁坏的身上,直到所定的结局。”


──但以理书九章24-27节


2C.预言的解释


1D.此段预言主要论到但以理的百姓以色列人与但以理的城耶路撒冷(九章24节)


这里提到两位君王:


1.弥赛亚(25节)。


2.尚未来的那一位(26)节。


一切事均将发生在七十个七(即七十周)之内(24节):


1.一并发生(24节)。


2.分期发生,共分三期:七个七,六十二个七及一七之内(25、27节)


七十个七将由何时算起(25节)。


弥赛亚将在六十九周末时出现(25节)。


将有一王之民来毁灭这城和圣所(26节)。


待最后一个七(一周)来临时,以色列要与未来之王订约(27节),但在一七未完之前,盟约将被破坏(27节)。


在七十周结束后,以色列将享永远的公义(24节)。


2D.此七十周所指的时间:


犹太人对一周的看法:


1.希伯来文之“周”字为shabua,也就是7的意思。(天使长迦百列对但以理所说的一周,与西方观念中的一周,略有不同。)因此希伯来文中的七十周即七十个七。


2.犹太人的七字,有时指天,有时指年,有时更强调为七年。(参阅麦克林之《但以理七十周的预言》〔Alva J.McClain,Daniel’Propheey of the Seventy Weeks,P.13〕)


3.利未记二十五章2-4节中曾提及以上的事,二十五章8节中则提到以七年为单位的说法。


略为了解以上犹太人对七字的观念后,我们即可明白为何但以理书中的七十个七乃指七十个七年而言。


1.但以理在九章前段时就已经提到七倍数的年份。


2.但以理明白犹太人之所以被掳至巴比伦,乃因他们干犯安息年之故(摩西律法规定每七年应有一安息年),而以色列人在巴比伦为奴七十年,代表他们曾有490年的时间未守过安息年(参阅利未记廿六章32-35节;历代志下三十六章21节;但以理书九章24节)。


3.将七十周作七十年解释,该处经文前后才能解释得通。


4.Shabua一字在但以理书十章2、3节中也曾出现过,但由该处上下文字中看来乃指“天”数而言,若九章24-27节日亦指“天数”,为何但以理不用与十章同样的希伯来字表达?由此可见九章中之“周”实指年而言。


3D.预言年数的长短:


圣经中预言年历的计算法,应由圣经本文来决定。


1.历史上的记载:试比较创世记七章11节与创世记八章4节;又试将以上两节与创世记七章24节及创世记八章3节(可见一月以30日计)。


2.预言上的记号:圣经中多处指及大灾难,描述时间的方式各有不同,但均一致同意一年为360天。


但以理书九章27节──第七十周之“半”(约是三年半)。


但以理书七章24、25节──一七之半,他必使祭祀与供献止息(亦为三年半)。


启示录十三章4-7节──“兽──任意而行四十二个月”(三年半)。


启示录十二章13、14节──“一载、二载、半载。”


启示录十二章6节:“一千二百六十天”(1260天或三年半)。


4D.七十个周的开始:


在以色列之历史上有几次法令涉及到七十个周的开始:


1.公元前539年居鲁士法(参阅以斯拉记一章1、2节及四章1-5节。)


2.公元前519年大流士法(参阅以斯拉记六章1-8节;12-14节。)


3.公元前457年亚达薛西法(参阅以斯拉记七章11-13、20、27节。)


4.亚达薛西至尼希米法令,公元前444年。


然而唯一可能之正确重建日期是第四个亚达薛西至尼希米法。


日期:


a.“亚达薛西王二十年,尼散月(三月)”


b.亚达薛西王在公元前465年登基,因此尼希米记二章1节所指的日期应为公元前445年。


c.因为经上没有注明是哪一天,故按犹太人之习俗,应为尼散月的第一天,公元前444年。


d.根据我们自查的史料,得知应为公元前444年3月14日。


5D.第一个七结束的日期:


1.犹太人需用49年重建耶路撒冷城(25节)。


2.旧约先知书和旧约圣经最后一卷玛拉基书均在公元前445年再过49年后正式结束的。


六十九周结束的日期:


1.将周转为天数:


a.69周×7年×360天=173,880天。


b.如果但以理是正确的,那么从敕令到恢复重建耶路撒冷(公元前444年居散月的第一天)到弥赛亚来耶路撒冷应是483年(69×7),每年相当于犹太纪年的一年360天(即173,880天)。由公元前445年三月14日开始计算,向后推173,880天后应是公元32年4月6日。


2.根据罗拔·安德生爵士(Sir Robert Anderson)在《将临之王》(The Coming Prince,P.127)一书中的计算,六十九周结束的那天应是公元32年4月6日,他说:“第十个尼散月的那一日应是星期日,也就是公元32年4月6日。那么自亚达薛西王公元前445年下令重建圣殿至西年32年4月6日耶稣降世,其间共相隔多久呢?共隔173,880天,正合天使长加百列所宣告的769年(每天360天为计),也就是全部六十九周的日数。”


3.按我们的年历来证明,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后32年,其间共是476年(因公元前一年至公元一年为一年)。


476×365天=173,740天


另加闰年=116天(四世纪中共少3天)


3月14日至4月6日=24天(头尾两天在内)共有效期73,880天


六十九周末时所将发生的事:


1.王与他的国度降临:


以上所计算的日期,正与主耶稣应验撒迦利亚书九章9节中之预言的日期相同,请试与路加福音十九章28-44节比较。


6D.在六十九周末与第七十周之间共发生两件事:


a.弥赛亚被剪除(钉上十字架)。


b.圣城与圣殿被毁(罗马大将提多毁耶路撒冷)。


如果你不愿接受安迪生爵士的计算,你亦可自己推算,但无论如何,弥赛亚都已经在圣城被毁之前已降临了(不似犹太人所说,他们今日仍在等候弥赛亚的来临)。


4A.旧约一切的预言都已经全部应验在耶稣身上


韩富乐(Floyd Hamilton)在《基督徒信徒的根基》(The Basis of Christian Faith,是为基督教辩道的一部书,由纽约Harper and Row 1960年出版)一书第160页中有记说:“李登主教(Canon Liddon)是这方面的权威人士,他认为旧约中有332项显明的预言均已应验在基督身上。”


1B.基督降临之预言29/


事实:创三:15;申十八:15;诗八十九:20;赛九:6;二十八:16;三十二:1;三十五:4;四十二:6;四十九:1;五十五:4;结三十四:24;但二:44;弥四:1;亚三:8。


时间:创四十九:10;民二十四:7;但九:24;玛三:1。


神性:诗二:7、11;四十五:6、7、11;七十二:8;一○二:24-27;八十九:26-27;一一○:1;赛九:6;二十五:9;四十:10;耶二十三:6;弥五:2;玛三:1。


家谱:创十二:3;十八:18;二十一:12;二十二:18;二十六:4;二十八:14;四十九:10;撒下七:14;诗十八:4-6、50;二十二:22、23;八十九:4;二十九:36;一三二:11;赛十一:1;耶二十三:5;三十三:15。


婴儿被屠杀:耶三十一:15。


2B.基督之使命和职分的预言


使命:创十二:3;四十九:10;民二十四:19;申十八:18、19;诗二十一:1;赛五十九:20;耶三十三:16。


如麦基洗德为祭司:诗一一○:4。


3B.基督之先锋的预言


赛四十:3;玛三:1;四:5。


4B.基督的诞生与早年事迹之预言


事实:创三:15;赛七:14;耶三十一:22。


地点:民二十四:71、19;弥五:2。


博士来拜:诗七十二:10、15;赛六十:3、6。


逃往埃及:何十一:1。


屠杀无辜者:耶三十一:15。


如摩西为先知:申十八:15。


使外邦人悔改:赛十一:10;申三十二:43;诗十八:49;十九:4;一一七:1;赛四十二:1;四十五:23;四十九:6;何一:10;二:23;珥二:32。


加利利传道:赛九:1、2。


神迹:赛三十五:5、6;四十二:7;五十三:4。


圣灵恩膏:诗四十五:7;赛十一:2;四十二:1;六十一:1、2。


传道:诗二:7;七十八:2;赛二:3;六十一:1;弥四:2。


洁净圣殿:诗六十九:9。


5B.基督受难之预言


为犹太人与外邦人所弃:诗二:1;二十二;12;四十一:5;五十六;5;六十九:8;一一八:22、23;赛六:9、10;八:14;二十九:13;五十三:1;六十五:2。


受迫害:诗二十二:6;三十五:7、12;五十六:5;七十一:10;一○九:2;赛四十九:7;五十三:3。


胜利地进入圣城:诗八:2;一一八:25、26;亚九:9。


被朋友出卖:诗四十一:9;五十五:13;亚十三:6。


以三十两银子被卖:亚十一;12。


出卖者之死:诗五十五:15、23;一○九:17。


卖主的银被用来买窑户之地:亚十一:13。


门徒四散:亚十三:7。


诬告:诗十二十七:12;三十五:11;一○九:2;诗二:1、2。


被告却不开口:诗三十八:13;赛五十三:7。


受嘲弄:诗二十二:7、8、16;一○九:25。


受羞辱、殴打、吐唾沫和鞭打:诗三十五:15、21;赛五十:6。


忍受苦难:赛五十三:7-9。


钉十架:诗二十二:14、17。


被赐苦胆和醋:诗六十九:21。


为敌人代求:诗一○九:4。


在十架上喊叫:诗二十二:1;三十一:5。


壮年时去世:诗八十九:45;一○二:24。


与罪犯同死:赛五十三:9、12。


死时天地震撼:摩五:20;亚十四:4、6。


抽签分其衣服:诗二十二:18。


骨头一根也不折断:诗三十四:20。


被枪扎:诗二十二:16;亚十二:10;十三:6。


甘愿之死:诗四十:6-8。


代人受苦:赛五十三:4-6、12;但九:26。


与财主同埋:赛五十三:9。


6B.基督复活之预言


诗十六:8-10;三十:3;四十一:10;一一八:19;何六:2。


7B.基督升天的预言


诗十六:11;二十四:7;六十八:18;一一○:1;一一八:19。


8B.基督再来的预言


诗五十:3-6;赛九:6、7;六十六:18;但七;13、14;亚十二:10;十四:4-8。


承受普世与永远的国度:代上十七:11-14;诗七十二:8;赛九:7;但七:14;诗二:6-8;八;6;一一○:1-3;四十五:6、7。

第十章 耶稣的复活──骗局乎?事实乎?

第十章 耶稣的复活──骗局乎?事实乎?

经过七百多小时彻底的研究这个题目之后,我最后终于下了一个这样的结论。耶稣的复活若不是“最邪恶、最恶毒、最无情的一场骗局,企图欺骗蒙蔽人类的思想,那么他就是历史上所发生过最奇妙的一件事。”

我们可以找出三种最基本的凭据来证明耶稣的身份:(1)他一生对历史的影响;(2)在他一人身上所应验的种种预言;(3)他的复活。耶稣的复活与基督教的兴亡实为一体。一位乌拉圭大学的学生问我说:“麦教授,你为何不能推翻基督教的教义?”我回答说:“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无法抹灭耶稣复活这件事,这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10节中有关耶稣复活的记载如下

(同时请参阅马可福音十六章,路加福音二十四章,并约翰福音二十-二十一章)

1.安息日将尽,七日的头一日。天将亮的时候,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另外一个马利亚来看坟墓。

2.忽然地大震动,因为有主的使者,从天上下来,把石头辊开,坐在上面。

3.他的像貌如同闪电,衣服洁白如雪。

4.看守的人,就因他吓得浑身乱战,甚至和死人一样。

5.天使对妇女说:不要害怕,我知道你们是寻找那钉十字架的耶稣。

6.他不在这里,照他所说的,已经复活了,你们来看安放主的地方。

7.快去告诉他的门徒说,他从死里复活了,并且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里你们要见他。看哪!我已经告诉你们了。

8.妇女们就急忙离开坟墓,又害怕、又大大的欢喜,跑去要报给他的门徒。

9.忽然耶稣遇见他们说,愿你们平安。他们就上前抱住他的脚拜他。

10.耶稣对他们说:不要害怕。你们去告诉我的弟兄,叫他们往加利利去,在那里必见我。

11.他们去的时候,看守的兵有几个进城去,将所经历的事都报给祭司长。

下列的摘要希望能帮助读者有效地利用本章的资料:

1A.耶稣复活的重要性。

2A.耶稣预言他将从死里复活。

1B.这些预言的重要性

2B.耶稣所说的预言

3A.由历史上探讨

1B.是时空范畴内所发生的一件事。

2B.历史与法律上之见证。

3B.早期教父们之见证。

4A.复活之情景

1B.耶稣之死

2B.墓穴

3B.埋葬

4B.墓门前的巨石

5B.封墓

6B.守墓的兵丁

7B.门徒

8B.复活后之显现

1A.耶稣复活的重要性

世间除四种宗教外,其余的宗教都是建立在哲学的推理上,而这四种宗教则是建立在宗教领袖身上而不是哲学体系之上的,但在四者当中,只有基督教宣称其创始人之坟墓是空的。犹太教之父亚伯拉罕在公元前1900年就死了,而今世间尚未有关于他复活的传说。

卫伯·史密斯(Wilbur Smith)在《真理长存》(Therefore Stand,Bake Book House,1965年出版)一书中说:“早期佛经中从未提及释迦牟尼复活之事,在最早论及释迦之死的文献中,只有如下的记载:‘他这样完全地离去,丝毫不留任何痕迹。’”60/385

奇乐格(Samuel Kellog)在《世界及亚洲之光》(The Light of Asia and the Light of the World)一书中引用乔德(Childers)教授的话说:“在佛经及一切有关释迦牟尼的记事中,无一自提起他死后曾向其门徒显现的事。默罕穆德于公元632年6月8日在麦地拉去世,享年61岁。每年成千成万的回教徒仍往其墓地朝圣追拜。几万万的犹太信徒、佛教徒及回教徒均同意,他们的教主并没有从地球的尘埃中回转过来。”58/385

史伯辛普生(W.J.Sparrow-Simpson)在1938年4月份的Hibbert杂志中著《哈纳克其人其事》(Adolf Harnack)一文,其中引用席多思·哈纳克(Theodosus Harnack)的话说:“你对复活一事持何看法,对我来说,复活不是基督教神学问题。因为基督教之存亡完全决定于耶稣之复活与否。”60/437

米利肯教授(William Milligan)在《我主之复活》(The Resurrection Our Lord,The Macmill Co.,1927年出版)一书中写道:“论到耶稣复活的正面证据时,我们更就强调,如果复活是真的,那么他正好可与耶稣一生的事迹完全相配和。”43/71

卫伯·史密斯(Wilbur Smith)总结说:“当我们的主在世时,他常提及他上耶路撒冷时,会如何被人处死,但第三天却要复活,这些事既然已经应验,那么可见他所说的其他话也必然都是真的。”60/419

史伯辛普生(W.J.Sprrrow-Simpson)在《复活与现代思潮》(The Resurrection and Modern Thought,287,288页)中写道:

“若有人问,耶稣的复活怎能证明他就是神的儿子呢?我们可以这样回答说:因为首先他是靠自己的权柄复活。正如耶稣在约翰神音十章18节所说:‘我有权柄舍了我的命,也有权柄取回来。’这种说法与福音书中其他地方所说,子要靠父的权柄复活的教训并无冲突。因为凡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样做。因此创造世界和其他一切人眼可见的工作,均没有分别应算是由父、子和圣灵所做成的。其次,正如耶稣宣称他是神的儿子,耶稣的复活也证明神同意耶稣对自己的宣称。如果基督依然受死亡的捆绑,那么也许神不容许他称自己是神的儿子;但如果基督从死里复活,战胜死亡,这就等于神公开承认:‘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这样称你。’”60/287,288

再说,彼得在五旬节时的证道也完全以耶稣的复活为根基。复活不仅是基督教信仰中最重要的一环,若将复活的真理由基督教教义中除去,基督教就等于没有教义了。我们可以针对耶稣的复活思考下列几点:

1.复活说明耶稣为何必须先死;

2.预言论及弥赛亚所必须经历的苦;

3.使徒们的见证;

4.圣灵浇灌的原因;借此来解释无法解释的宗教现象。

5.证明拿撒勒人耶稣即是旧约圣经中的救主与王。

由此可见,我们所有的讨论内容和基督教信仰之总结均与复活有关,耶稣若没有复活,那么他就不是救主,也非犹太人的王;耶稣若没有复活,那么五旬节圣灵浇灌就成了宗教上无法解释的现象;耶稣若没有复活。那么使徒就没有可见证的事;耶稣若没有复活,我们就无法解释诗篇第十六篇中的词句;耶稣若没有复活,那么我们必须继续等待尚未出现的弥赛亚。如果基督没有复活,那么等于神只印证耶稣在世的工作,正如他愿意印证那些不被犹太人所接纳的先知们在世所做的工作一样,最后他们都死了。不!耶稣复活了,因此五旬节第一篇基督徒的证道,就是建立在耶稣的复活之上。60/230

甚至激烈反对教会传讲复活的哈纳克(Adolf Harnack)也说:“耶稣的门徒所以深信他,乃是因为他们不单信耶稣死了,他们还信耶稣以后又复活了。他们之所以知道耶稣复活,显然是因为他们亲眼看见耶稣复活之后向他们所传扬的主要信息。”13/3

李顿(H.P.Liddon)在《近代证词图书馆──证道集》(Sermons,Contemporary Pulpit Library,New York,1888年出版,P.73)中说道:“复活乃是基督徒信仰的中心,若把他挪去,基督徒所信的也都成为徒然。”58/577

耶稣的复活一向是教会信仰的中心,卫伯·史密斯这样说:“自第一天神赐生命给教会起,教会就一致支持耶稣复活的见证。这正是教会最基本的教条之一,也是教会所信服的最基本的真理,这个思想很深入地遍布在新约文献当中,你若将新约圣经中有关复活的每一章节都删去,那么你所得到的不过是一堆断章的字句,读来完全没有意义。复活的意义在早期信徒的生活当中曾产生极密切的影响,有关复活的实情写在他们的墓碑上,又写在基督徒逃躲大屠杀时藏身的洞穴墙壁上;并出现在基督徒的赞美诗中,他也成为在纪元初四个世纪辩道学中最热门的题目,他出现在四世纪初教会所召开的尼西亚大会前后的证道讲章之中,他成为教会信经的主要部分,无论是在使徒信经或以后所写之信经中都曾出现过。

“由新约圣经中,我们发现福音的内容并非‘尊师行善’的道理,却是‘耶稣与他的复活’,你无法把复活由基督教教义中除去,却还想保留基督教的特性而不损其质。”60/369-370

米利肯教授(William Millgan)说:“由此可见,自教会成立以来,信徒们不仅已经相信耶稣的复活,而且信徒所信的复活已与教会的存亡交织成一片,两者实在无法分离。”41/70

尼可(Robertson Nicoll)在《教会独一根基》(The Church's One Foundation,New York,1902年出版,P.150)一书中引用别人的话说:“空空的坟墓乃是教会的发祥地……。”58/580

史伯辛普生(W.J.Sparrow-Simpson)说:“如果复活未成事实,那么死亡的权势尚未被攻破,死因罪进入世界仍将人捆得紧紧地;耶稣的死也因此失去其价值,因人仍活在罪中,与他们听见并接受耶稣救主之前并无两样。”17/514

艾德迦(R.McCeyne Edgar)在所著《一个复活主的福音》(The Gospel of a Risen Saviour,Edinburg 1832年出版,P.23)中写道:

“他是位宗教老师,曾十分冷静地将自己的身份可信与否,完全投注在论及自己能力的几句话上,他事先预言自己将如何被人处死,但死后却要复活。我们还能从世间找得出另一位这样的人来吗?若说这些超凡的事不过是研究预言的神秘主义者所捏造出来,在事后放入福音书中的,那么我们真是太易受骗了。世间没有教师肯象耶稣一样,将自己的名誉建立在预言自己死后仍要复活这句话上。但他复活了,成为世间所有教师中独一无二的榜样,他那不证而明的生命有如明光闪耀人前。”60/364

在《使徒教会字典》(The Dictionary of the Apostolic Church)中有如下的记载说:

“史特劳斯(David Frederick Strauss)乃教会所能遇见最严厉、最无情的批评家,他反对耶稣复活之说可谓到了极点,他说:‘复活之事不但是耶稣门徒的一块试金石,也是基督教信仰的一块试金石’;他‘触及基督教最敏感的部分’,也是‘基督教的最主要的观点’。如果将复活的记载除去,那么举凡基督教信仰中最基要的本质也必因此消失;如他被存留,那么一切有关基督教信仰的其他细节都可存留。因此历代以来,复活的观念一直是基督教信仰中最遭人攻击的一部分。”24/330

华费尔(B.BWarfield)在《耶稣其人其事》(The Person and Work of Christ,P.537)中这样说:“耶稣特意将人对他的认识建立在复活之上,当与他同世的人要求他行神迹时,他明言其复活就是世间最大,最有效的一个神迹。”2/103

凯文教授(Ernest Kevan)曾针对瑞士名神学家盖得特(Frederick Godet)说:“在其《基督教信仰辩文集》(Lectures in Defense of the Christian Faith,1883年出版,P.41)一书中,盖氏论及耶稣复活之重要性,并指出唯有此一神迹能证实耶稣的身份与权柄。”32/3

甘迈高(Michael Green)在《活着的人》(Man Alive,IVP出版)中解释此点说:“基督教并未将复活与基督教其他信条等同,信徒若不信复活,就等于对基督教全无信心。若没有耶稣的复活,教会不可能被建立;跟随耶稣的运动也会因耶稣的死,而如一根受潮后只能吱吱发声的爆竹一样一会儿就消失了。基督教信仰之存亡建立在复活之上,你若能否定耶稣复活,你就可以否定基督教。”

“基督教乃是历史性的宗教,他宣称神亲自冒险前来参与人类历史,他留下许多证据让你详察细审,他们能经得起最严格的考验……”19/61

洛克(John Locke),英国闻名的哲学家,在《基督教及其工作合理性之第二辩》(A Second Vindication of the Reasonableness of Christainity Work)一文中论到耶稣的复活说:“我们救主的复活……对基督教来说,乃是最重要的一点,他甚至可以决定耶稣究竟是否是弥赛亚,因这两点是不可分的,互相作用的。自耶稣复活之后,凡信他已复活的人必然信他就是弥赛亚;凡否认此一神迹者,必然也否认他就是弥赛亚。”60/423

教会史学家沙夫(Philip Schaff)在《基督教会史》(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urch,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出版)中总结说:“耶稣的复活乃是真伪基督教信仰的最大考验。他若不是最大的神迹就是有世以来最大的骗局。”56/173

卫伯·史密斯(Wilbur Smith)乃西方闻名的学者与教师,他在1957年4月15日那期的《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上写过一篇《科学家与复活》(Scientists and the Resurrection),他说:

“从来没有人要试着以武力摧毁基督教中这项划时代的预言,以期打击人对复活一事合理的信心,我相信在未来也不会有类似以武力平息此说的事发生。耶稣的复活乃基督教信仰的保障,这也是使第一世纪发生转折性变化的一项信条,他使基督教得以凌驾于犹太教与地中海四周异族的宗教之上,若复活的道理被挪去,那么举凡基督教中任何重要与独特的教训也都将失去价值,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五章17节所说:‘基督若没有复活,你们的信便是徒然。’”59/22

2A.耶稣预言他要由死里复活

1B.这项预言的重要性

卫伯·史密斯(Wilbur M.Smith)在《在此世局危难之际的一项大保证》(A Great Certainty in This Hour of World Crisis,Van Kanpen Press,1951年出版)一书中如此断言说:

“这位耶稣基督他从人群中站起来,开始说出许多令人惊讶的话来,其中有些话在旁人听来觉得他若不是个傲慢自大的狂人,就是一个精神不正常的危险人物。他说他要上耶路撒冷去,预言自己的死并不特别希奇,而他能在数周或数月前将如何死的细节一一道出,这是个先知式的预言。但等到他说到他死后第三天要复活时,这话就太奥妙了。一个人若希望他的门徒长久忠心地跟随他,必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因为只有一个愚人才敢这样说,除非──他自信这件事必然要发生。世间没有一个创教的宗教领袖肯说这样的话!”57/10,11

耶稣以一种无误、坦率的态度直言自己将要复活,当时的门徒并不明白这事,但耶稣周围的犹太人却采取极认真的态度思索他的话。

安德生(J.N.D.Anderson)在《耶稣基督的复活》(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Christ;Christianity Today,1968年3月29期)一文中针对这点评论说:

“不久前在英国,有一位名叫莫理逊(Frank Morison)的年轻的刑事律师,他是一位不信耶稣的人。多年来他一直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写出一本书来永远推翻耶稣复活这件事。终于他找到时间从事这项研究工作,莫氏是个诚实的人,做研究时亦持着不苟的精神。等他接受耶稣为他救主之后,他最后终于写成一本书名为《历史性的大审判?》(又名《坟墓的秘密》,Who Moved The Stone?)。他以严厉批判的态度开始收集与新约圣经有关的资料,最后下的结论说,只有因为耶稣已经预先言及自己的死与复活,我们才能对他当年的受审及处死一事找到适当的解释。”2/9

卫伯·史密斯更进一步地补充说:“如果你我今天对自己的朋友说,不久我们在某个时间内或自然而死或遭横祸而死,然而三天后要复活。我们的朋友必然以为我们有精神病,也许会把我们送入精神病院去,直到我们神志清醒后才能再被放回来。他们这样做是对的,因为只有傻瓜才会四处游说自己死后三天要复活,但他若非傻瓜,则他必须能肯定自己的话是绝对可靠的。世间只有一个人,就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能肯定自己的未来。”60/364

兰姆(Bernard Ramm) 在《基督徒信仰的确据》(Protestant Christian Evidences,Moody Press,1953)一书中作证说:

“福音书实乃正确的历史记载,毫无疑问耶稣自己曾在其中言及他的死与复活,且用平凡易懂的话将这事告诉过他的门徒,……甚至福音书的作者们亦明言,他们并不明白这话的意思,直到复活之事确实发生后,他们才想起来(约翰福音二十章9节)。但耶稣口中的话就是证据,他预言自己将遭惨死是因为四周犹太人恨他的缘故,但死后三天却要复活,而这一切的预言都已经应验了。”52/191

史托德(John R.W.Stott)在《真理的寻索》(Basic Christianity,IVP出版)一书中写道:

“耶稣没有一次在谈到自己的死时,不谈及他的复活,他称自己的复活乃是一个‘表明’。保罗在致罗马人的书信当中也说,耶稣‘因从死里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使徒们在所传讲的道中,也一再说明,因为耶稣由死里复活,神因他的儿子的缘故,已不再定世人的罪。”63/47

2B.耶稣预言自己的复活

在马太福音12章和,耶稣不仅预言了他的复活,而且强调他的复活表明他就是弥赛亚的宣称是真实的。

马太福音十二:38-40;十六:21;十七:9;十七:22、23;二十:18、19;二十六:32;二十七:63。

马可福音八:31-九:1;九:10;九:31;十:32-34;十四:28、58。

路加福音九章22-27节。

约翰福音二:18-22;十二:34;十四-十六章。

马太福音十六章21节:

“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

马太福音十七章9节:

“下山的时候,耶稣吩咐他们说:‘人子还没有从死里复活,你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

马太福音十七章22-23节:

“他们还住在加利利的时候,耶稣对门徒说: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他们要杀害他,第三日他要复活。门徒就大大地忧愁。”

马太福音二十章18-19节:

“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他死罪,又交给外邦人,将他戏弄、鞭打、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他要复活。”

马太福音二十六章32节:

“但我复活以后,要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

马可福音九章10节:

“门徒将这话存记在心,彼此议论‘从死里复活’是什么意思。”

路加福音九章22-26节:

“又说:‘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被长老、祭司和文士弃绝,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耶稣又对众人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人若赚得全世界,却丧了自己、赔上自己,有什么益处呢?凡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自己的荣耀里,并天父和圣天使的荣耀里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

约翰福音二章18-22节:

“因此犹太人问他说 :‘你既作这些事,还显什么神迹给我们看呢?’耶稣回答:‘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

3A.由历史上探讨

1B.是在历史的时空范畴内所发生的一件事(参阅13ff.)

耶稣的复活乃是神介入人类历史的明证,也是在时间与空间的范畴内所发生的一件事。卫伯·史密斯对此点评论说:“复活之意义只是神学上的事情,而复活之事实乃是历史上的一件事。无人能解释复活后的耶稣其身体性质如何,但他的身体曾自坟墓中消失却是可以用历史证据来证明的一件事。

“埋葬耶稣的地点是有名有实的,那位拥有这块墓穴的主人乃是第一世纪前半期的人物,砌成这个墓地的石头是从耶路撒冷附近的一个小山丘上搬来的。守墓的兵丁并非希腊奥林匹克山上的诸神,处死耶稣的撒都该人乃是一群经常在耶路撒冷聚集的犹太民间领袖。正如世间许多文字所记,耶稣乃是有血有肉之人,也是人中之人。现姑且不论其身份如何,我们先来看耶稣的门徒们,这些向众人传扬复活的主的一群人,他们也是人中之人。他们需要吃、需要喝、需要睡,他们受苦、工作,他们也与凡人一样会死亡。这些人只活在‘教义’中吗?当然不!我们所面临的乃是历史上的一个问题。”60/386

安提阿主教伊格那丢(Lgnatius,公元50-115年)……乃叙利亚人,是使徒约翰的学生……有人说他曾被抛入罗马的斗兽场中。他被罗马人从安提阿解至罗马途中时,曾写下许多书信。那时他心情镇定,在“伊氏书信”中,他这样描述基督说:“他在本丢彼拉多手中受害,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绝非表面上的受害受苦,他的受害与苦,上天下地均可为证。”

但第三天时,他复活了……在预备日的那天(即逾越节),第三个时辰,彼拉多判其死刑,因天父允许这样的事发生,到第六个时辰时,他被钉在十字架上,第九个时辰时,他向神交出自己的灵魂,在日落前他的尸首被人取下埋葬。安息日全日,他的尸首一直停留在亚利马太城的约瑟将他埋葬的坟墓当中。

“他曾在母腹中一段时间,与我们常人无异;他的出生,如同我们被母亲生出一样,婴儿时靠吃母奶成长,稍大后无论吃喝都与我们无异。当他长到30岁的时候,曾受约翰的洗礼。在其三年传道生涯中,曾行过许多神迹奇事。他原是审判官,却受犹太人的审判及巡抚彼拉多的审判,穿上紫色袍,又受人的咒诅。他真的被人钉上十字架,这非出于表面上的,亦非出于想象,更非出于欺诈。他真的死了,埋葬了,后又由死里复活……”47/209;29/119-203

犹太人中最卓越的史学家艾得闪(Alfred Edersheim)在《弥赛亚──耶稣基督的生平与时代》(The Life and Times of Jesus the Messiah,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62年出版)一书中特别提及耶稣之死与复活的时间,他说:

“短暂的春日很快地结束,已是安息日的傍晚,按照犹太人的律法,死人的尸首不能挂在木头上过夜。若在平日,犹太人恐怕不会放胆要求彼拉多缩短在十字架上受苦者的时间,原来十字架苦刑并非数小时而已,有时拖延数日犯人才逐渐死去,但耶稣被钉的时刻与平日不同。将来临的那一个安息日对犹太人来说,乃是一个极特别的节日──因为安息日与逾越节的第二天发生于同一日,这两天对犹太人来说,均一样地重要,甚至后者比安息日更为重要。因为在这特殊的节日里,犹太人要将禾捆作摇祭献给耶和华(参阅利未记二十三章15节。)”19/612,613

卫伯·史密斯(Wilbur Smith)又说:“我们甚至可以说,我们对耶稣在耶路撒冷城内及其附近死前及死时的情形,要较我们对世上古代任何一人的死情了解得多。”60/260

慕迪出版社1962年所出版的《教会历史名人录》(Who Was Who in Church History,Elgin Moyer,Moody Press,1962)中曾如此介绍犹太哲学家、辩道家、殉道者犹斯丁(JUstin Martyr,约于公元100-165年)“……他是诚以追求真理的人,曾经先后深入地研究斯多喀派、亚里斯多德派、毕达哥拉斯派(相信宇宙的本质可用数字来代表)与柏拉图各派的学说,唯独厌恨享尔主义(Epicureanism)……但后来这位热心的柏拉图派学者在变为基督徒后,却见证说:‘我发现唯独有基督教哲学最安全,最有益。’”72/227

犹斯丁发现世间一切的哲学只能提供知识上的假说,但是唯有基督教帮助人看见,藉着耶稣,神出现在人类历史中的时空当中。犹斯丁很肯定的说:“……耶稣生于1500年前,当居里扭作叙利亚巡抚的时候……以后又在巡抚本丢彼拉多时候……”40/46

北非迦太基的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公元160-220年)说:“犹太人深深被他的教训所激怒,因为百姓都去跟随他的教训,而他的教训中多处指出犹太地方长老和领袖们的不是。最后他们将他解至叙利亚巡抚本丢彼拉多手中,因为他们喊叫要除掉他,彼拉多就假造一罪名,将他交在犹太人手中,他被人钉上十字架。”67/94

论到耶稣的复活升天,特土良(Tertullian)断言说:“这件事实远比你们罗马议员普罗克里(Proculi)所言罗姆拉(Romulus)死后曾向他显现一事更为可信。”

这些就是彼拉多对耶稣所行的事情经过,但现在让我们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基督徒,他有一天下决心将耶稣所说的话传报罗马大帝,也许这时的罗马皇帝正是提庇留大帝。是的,就是罗马大帝们也有可能成为基督徒的,如果他们的地位能与基督徒交换一下,基督徒成为罗马皇帝,而罗马皇帝却非那么有声势的话。他的门徒遵照其神圣的使命,开始四处传布福音。他们遭受犹太人的逼害,却受之甘心乐意,从不怀疑真理,最后藉着罗马尼禄王残暴的宝剑,基督徒之血的种子终于被播种在罗马的土地上。”67/95

犹太史学家约瑟夫(Josephus)在第一世纪末期的《犹太古事记》(Anti-quity,18,3,3)中这样记载说:“这时犹太地出现了一名叫耶稣的智者(如果他可以被称作为人的话),他能行神迹又是喜欢追求真理之人的异师,跟随他的人除了犹太人以外,也有不少是希腊人,这人就是基督,但罗马巡抚在我们上层人物的怂恿下,判钉他十字架。从起初就爱他的那群人一直没有离弃他,他死后第三天又复活了。众先知的预言曾论及他的复活以及许许多多有关他的神迹奇事。基督徒就是从基督得名的,直到今天仍未完全绝迹。”

也有人辩论说,以上的话并非犹太史学家约瑟夫所写的,但甘迈高(Michael Green)在《活着的人》(Man Alive,IVP出版)一书中解释说:“这是教父优西比渥在第四世纪时所引用的一段话。在他的作品较新的版本中也曾再度出现过。我们不要忘记当初约瑟夫写下这些史记时,乃是以犹太人身份来讨好罗马政府而写的,写时绝无怜悯基督徒之意。这类的记载显然不受罗马人欢迎,若非属实,约斯法并无必要画蛇添足地把它加进去。”19/35,36

林利(Leaney)教授在《基督教信仰历史根本之辩道集》一书(Vindications:Essays on the Historical Basis of the Christian Faith,Morehouse-Barlow Co.,1966年出版)中谈到早期教会信仰的历史根基,他说:

“新约圣经已经明言,令人无可推诿:耶稣被钉十字架,死了,埋葬了,跟随他的门徒万分失魂落魄。但过了不久,他们却谈得意气激昂,充满信心,重新开始过敬虔的生活,甚至为主殉道亦无所畏惧。若我们藉他们所写的作品,问是因何造成他们这样的改变?他们必然不会说:‘是因为我们现在逐渐明白我们终归是死的,只是我们那位被钉十字架并且已被埋葬的那位是活着的。’却会说:‘因为我们的主耶稣,他死后复活了,并向我们显现,我们其余的人也都相信这见证的缘故。’这样的解释乃是历史性的一句证词,正如另一句著名的历史证词:‘他果然复活了!’一样可靠,许多人都因这句话信了他。”21/108

论到新约圣经中所用的文句带有在法庭上辩论时的语句,兰姆亦说:“在使徒行传一章中,作者路加告诉我们,他受害之后用许多的凭据向他们显现,讲说神国的事,这种语气表明路加所用的凭据乃是法律上所认可的凭据。”51/192

毕诺克(Clark Pinnock)在1968年4月12日一期的《今日基督教》杂志(Christianity Today)中著文说:“使徒们凭自己的经历知道自己信心的确据何在,因为耶稣曾用许多的凭据向他们显现,将自己活活显给使徒看。(使徒行传一章3节)。在原文中路加用tekmerion一字,表明这个凭据乃是一种可以证实的凭据。使徒之所以能有这种复活的信心,乃是因为他们手中拥有可以证明的凭据,我们由他们的记载中,也能经历这样的证据。这是一个讲求证据的世代,我们要能以凭据来证实我们基督徒的信仰,用适当的历史史实来回答世人的问题,这样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复活乃历史上可以证明的一件事,若能被证实了,自然有吸引人前来相信耶稣为救主的力量。”3/11

凯文教授(Earnest Kevan)更进一步地设法建立这些见证的可证性,他说:

“使徒行传一书是路加在公元63年至公元70年耶路撒冷城沦陷前之间写成的,在该书序言中,他已经说明他的资料均由直接的见证人而来,这也是他写该书的一种手法。此外,在该书的某些章节中,作者用‘我们’二字,可见在某些记载中,他也是当事人。他曾参与使徒早期的传道历程,也曾亲身经历初期教会中所发生种种的事迹,由此可见路加乃是当时的一位见证人……初期教会不知其本身历史是不可能的,而早期教会肯接纳使徒行传一书,也正好证明了他的可靠性。”32/4,5

凯文教授又引用一位著名的基督徒学者的话说:“正如当初的教会太圣洁,生不出腐烂的根来;他也太真实,从中生不出神话来。”30/4,5

“要证实历史上的一件事实,没有一种文献能比当时的书信更可靠了。”32/6

于是凯文(Earnest Kevan)教授又论及新约圣经中的各式书信说:“……使徒保罗的书信实无疵可指,他们包含着历史上最好的证据,他所致加拉太人、哥林多人及罗马人的书信,其可靠性及写成之日期至今均早已被鉴定,不存在什么争议,使我们知道这些信是保罗在旅行传道的途中写成,时间约在公元55-58年间。这也正好说明耶稣之复活与保罗书信写成的时间应不致相隔太久:约不超过25年左右的时间。既然保罗信中明言,其信中的内容也就是他以前和众信徒在一起时所讲过的话,这同时也证明复活的证据可以追溯至此书信更早一点的时间。”32/6

兰姆(Bernard Ramm)在《基督徒信仰的确据》(Protestant Christian Evidence,Moody Press,1953年出版)一书中说:“即使我们只匆匆一览福音书,亦可发现其中论及耶稣之死及复活的记载要远较耶稣其他的事为多。我们不可将耶稣之事迹由其受难之经过中删除掉。”52/191、192

耶稣复活以后,他曾向多人显现,这些显现是在某些人面前,某些地区及某些时间内所发生的。

在1968年4月12日一期《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杂志中有一文论到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系统神学教授潘宁伯(Wolfhart Pannenberg),曾在瑞士神学家巴特(Carl Barth)及德国哲学家贾士伯(Karl Jaspers)门下受教。他曾对历史与信心之关系的研究颇感举趣,他组织一组干劲十足的神学家们在海德堡建立起一套神学学科,专门详察基督教起始的历史资料。4/9

这位著名的学者说:“不论耶稣之复活曾否发生,这都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历史性的问题则是人所无法弃之不顾的,这个问题必须根据历史论据来讨论。”4/10

新约权陶德(C.H.Dodd)在《福音书与历史》(History and the Gospels,Charles Scribners Sons,New York,1938年出版)中说道:“耶稣之复活乃历史上发生的一件事……”64/3

安德生(J.N.D.Anderson)在《基督教:历史的见证》(Christianity:The Witness of History,IVP出版)中引用剑桥大学教授毛乐(C.F.D.Moule)的话说:“自起初开始,基督徒即以传扬耶稣复活一事为己任,这是他们生存于这世界中的主要动力……除此以外别无其他原因可以说明这世界需要有基督存在……新约圣经中无一处提及基督徒存在世界上,只为了向世人显明最初的人生哲学与伦理观念。他们最大的责任乃是要证明他们所宣传的是一历史事件即正如神所计划的耶稣已经由死里复活……;告诉大家他不但有神儿子独特的身体,他也能代表人向神说话,并告诉世人终于可以藉着耶稣与神重归和好。”2/100,101

史伯辛普生(W.J.Sparrow-Simpson)说:“耶稣的复活乃是使徒时代基督教的根基,这不但是主观的真理,也是客观理性可以考证的事实……使徒作见证时表现了其根本的意识。被选举出来的使徒就是见证复活的人(参阅使徒行传一章22节)。在雅典的希腊人认为保罗所传的是‘耶稣与复活的道’(参阅使徒行传十七章18节)。在使徒行传前半部,使徒们一再反复说道:‘这耶稣,神已经叫他复活了,我们都为这事作见证。’”(参阅二章32节)

“历史已经证明,唯有因为耶稣的复活,人们才相信耶稣具有超越人类的崇高地位,我们不能只单谈他的个性、榜样与教训如何影响人类的道德观念,而不谈他的复活。因为人们相信他已经复活了,他们才愿意接受他做自己的救主,若他没有复活,人们信也是徒然。那些否认他已复活的人,也同时否认了他的神性以及保罗所信的耶稣作成的救赎工作。”25/513,514

2B.历史与律法上的见证

历史上有某件事发生时,当时若有许多活着的人都看见这事,或者曾参与了此事 ,那么当这件事被记载下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详细的历史的证据相信这些历史事件是发生过的。

费尔普(William Lyon Phelps)是耶鲁大学四十年来最闻名的一位英国文学教授,他曾著有二十余册文学论著,是耶稣大学的演说家,他在《人性与福音》(Human Nature and the Gospel,New York,1925年出版)〔录在卫伯·史密斯之《在此世阿危难之际一项大保证》书内,(A Great Certainty in This Hour of World Crisis,Van Kampen Press,1951年出版)〕中这样说:

“在耶稣一生的事迹当中,其中最重要的乃是有关他复活的事,此乃基督徒信仰的根基,我们十分欣慰这事在四福音及保罗书信中均有记载。那些亲眼看见他由死里复活的见证人,名字也都被记录下来。有关复活一事的证据要较耶稣其他所行之神迹的证据为多。原因正如保罗所说:‘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57/18

卫伯·史密斯在所著之《真理长存》(Therefore Stand)一书中引用傅来明教授(Ambrose Fleming)所著《神迹与科学──论耶稣之复活》(Miracles and Science-The Resurrection of Christ,London,无出版日期)一书中所说的话。傅氏曾是伦敦大学名誉退休的电机系教授,又是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荣誉教授,曾被选为英国最杰出的科学家,是1928年法拉第奖章得奖人。当傅氏论及新约文献时他这样说:

“当我们读这些专家们所提供的证据时,我们也就考虑到其作品的年代和准确性。正如我们若看见天文学家的理论彼此不冲突时,我们就可以信其所述天文学之事实为真一样。若能这样做之后,我们再问自己,如果一本书其中记载着三、四十年前一些不寻常的往事,而这些过去的事迹不是错的就是太过神奇的,那么三、四十年后,人们还会继续相信这些事吗?还会继续珍视他们吗?当然不会,因为人对三、四十年前所发生的事不可能记忆得绝对准确的。

“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为例,她已于三十一年前去世(译者注:由此可推算出傅来明教授之书大约著于1936年左右。)若有人写其轶事,其中必有许多不真的记载,人们很容易就能看出各书之间的矛盾处,更不必谈被读者广泛地接受并流传下去。由此可见当初马可所记载复活之事之能与其他福音书相合,绝非出于虚构。如果这件奥妙的事经不起严格的审合,势必为人所弃……”60/427,478

傅来明(Ambrose Fleming)很肯定地指出,福音书中所记的神迹,没有一处是科学家无法接受的。他向知识分子挑战,要求他们诚实审察,如果“……经过诚心的追寻之后,他们必能发现基督教并非建立在虚构的小说或幻觉上,如彼得所说:也不是随从乖巧捏造的虚言基督徒,乃是建立在有历史根据,有实可考的事件上,不论这些事看来多么神奇,他们实在都是世界历史上所发生过最伟大的几件事迹。”60/427,428

英国律师莫理逊(Frank Morison)所著《历史性的大审判》(Who Moved the Stone?)如今已成宗教书籍中的一本畅销书。该书有如下的话说:“人人都说耶稣是在一个合理性的环境中成长的,但为何在最后他的一生却要用复活这样一个童话式的喜剧终结?这种说法真是破坏了耶稣无可比拟的一生。于是他立志要将耶稣在世最后悲剧式的几天中,所发生的事完全追记下来,好让耶稣临终时的英雄气慨与人在他身上所行的丑恶的罪行,均能一一地在同书中被彰显出来。莫理生本打算尽可能删去一切有关神迹性的记录,尤其准备对耶稣的复活一事绝口不提。但待他细心研究过之后,他却不得不改变初衷,开始从另一个观点来写作,他的第一章篇名即是“不愿被写成的一部书”。而书中其他各章的内容,则是我所读过的最智慧,也是吸引人的评论文字……”19/54,55

闻名的学者沙尔文教授(Edwin Gordon Selwyn)在《研究基督教义之步骤》(The Approaches to Christianity,London,1925年出版)一书中说道:“耶稣在死后三天复活,乃是他身体与灵魂同时的复活,此事之确凿性正如一般历史证据一样地可以经得起考察。”55/14

许多不存偏见的学生,只是肯本着公正的精神来研究耶稣复活一事,由他们所寻见的证据当中,他们都会证明复活乃是历史上的一件事实,史托德(John R.W.Stott)在《真理的寻索》(Basic Christianity,IVP出版)一书中曾摘录一段兢拉爵士(Sir Edward Clarke)与梅兢西(E.L.Macassey)牧师之间来往的信件文字:

“我以律师的眼光对第一个复活节早上所发生的事作过深入的研究工作,所找出的证据十分完备。我过去在高等法院判案时,我们能根据一些比耶稣复活的证据还微弱许多的证据来定案。只要看证据我们就能定案,一个诚实的见证人是不用精以雕饰或费心装饰其供词的。福音书中所提供的证据即是这类的证据,作为一个律师,我自然毫无保留地相信,他们是由一群可靠的人对见到的事实所作的见证。”63/47

“这点实在叫人惊奇,我们这一代的哥伦比亚大学不会有一个科系为基督教的信仰辩护,也没有人歌颂这位拿撒勒人耶稣,但英语世界中最重要的一本百科全书却毫不羞愧地记载说:‘福音书并未写至耶稣的死就告一结束,七日的头一日,有几位妇女到耶稣的坟墓前去,却发现墓门开了,耶稣的尸体亦不见了。有天使坐在墓门口,告诉她们说,耶稣已从死里复活。不久她们果真看见他,并与他说话;他的门徒也都曾遇见他。’”57/14

卫伯·史密斯又引用英国中部瓦立克郡中闻名的鲁克比男校(Rugby)校长亚诺(Thomas Arnold)教授的话。亚诺教授不但任该校校长达十四年,且曾著有十三大册罗马史,后成为牛津大学的现代史教授,论到研究历史的证据,没有人能及上亚诺教授,他在其所著之《论基督徒生活──其希望、恐惧与其终结》(Sermons on the Christian Life-Its Hopes,Its Fears,and Its Close;6th edition,London,1859年出版)一书中写道:

“有关我们的主耶稣其生其死及其复活之事,我们所见之证据是十分可靠,我们用平日决定好坏的标准,来评论这些证据的好坏,这种方法挺好。世间有成千成万的人都将这些证据仔细研究过,他们从事审查时态度慎重,如同法官面临重大的审判案件一样。我个人也曾如此做过,不为说服别人,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借用研究其他时期的历史时所用的考证法,来检查、衡量耶稣的门徒及后人所写的记录。我相信在人类历史当中,没有一件史迹的每一个细节,曾象神所赐的大神迹,也就是耶稣死后由复活一样被公正的学者所彻底研究过。”60/425,426

卫伯·史密斯另外还引用了世纪伟大的立法权威,柯伯里的话(Joho Singleton Copley 1772-1863 ) 柯氏曾被英皇赐名林贺思公爵(Lord Lyoduurst),被视为是英国最有名的律法权威,曾任1819年英国的首席律师,曾任英国1824年时的首席检察司、三次任英国的上议院议长,1846年任剑桥大学校长,也是英国有史以来任高职次数最多的一位法官。当他去世以后,他的亲友在其书桌上的一些文件中找到他谈及自己信仰基督教的详细记载,这对外人来说真是闻所未闻的一件事。他写道;“我清楚明白那证据是什么,有关复活的证据至今尚未为人所摧毁(或驳倒)”

柯氏的这些记载被毛乐主教(Bisohop H.C.G.Moule)送至英国南部文契斯特大学的布来克尼先生(E.H.Blakeney)手中,论及这些书信的文字,数年前在英文“晨曦”杂志曾被刊登过,以后布来克尼先生亦来信证实此事。亚摩易(Marty Amoy)在其著作中曾提到:“林贺思公爵的信仰及他对神救赎计划所持的看法,这些文字都在他死后被人自他的写字柜中发现。”60/425,584

葛林尼夫(Simon Greenleaf,1783-1853)曾是哈佛大学的法律系教授,并曾在大法官史陀瑞(Jaseph Story)死后接续史氏成为同校的荣誉教授。58/423

诺特(H.W.Knott)在所编著之《美国名人字典》(Dictionary of American Biography,Vol.Ⅶ,New York,1937年出版)第七卷第584页中这样评论这位法理学权威葛氏说:“由于史陀瑞与葛林尼夫两位教授,哈佛大学法律学院才能成为美国法律系中的皎皎者。”60/423

葛格林尼夫(Simon Greenleaf )最有名的巨著乃是《证据法之论文集》(A Treatise on the Law of Evidence)至今依然被人认为是“在所有文学及法律探考过程中,研究证据最有效的一部书。”60/423

1846年,当葛氏仍在哈佛大学法律学院任教时,他另写了一部书名《依司法院证据法评断福音书四作者的其要证》(An Examinat of the Testimony of the Four Evidence by the Rules of Evidence Administered in the Courts Justcie,on of Baker Book House,1965年重印1847年版)。在该书中作者仔细检讨使徒们论及耶稣复活的证据,以下是葛氏自己的观察:

“使徒们传扬最伟大的真理,就是耶稣已经由死里复活,唯有人在认罪、悔改,相信他后,人类才有获得救恩的希望。他们会在四处异口同声地传扬此一教义实在有些令人不可思议,因为他们当时身受逼迫,且面临人心所能面临的最大的恐惧。他们的主在不久之前,被民众法庭以罪犯嫌疑处死,他们的宗教实被世人误认是来推翻世界的,世间每个国家的法律均下令阻止其门徒传扬福音。全世界的领袖均起来攻击他们,世界也不肯容纳他们。即使他们想以最善良、最和平的方法来传扬福音,他们仍不免要遭人的蔑视、受欺压、遭毁谤;人们起来迫害他们、鞭打他们、将他们下在监里,施予酷刑甚至将他们迫害至死。但他们依然热心传扬此一信仰,面对苦难,他们却不惊慌,反倒喜乐。当他们一个又一个地倒下去时,却有更多持此信仰之人站出来以最大的毅力与决心继续完成未竞之业。在世界的战争史中我们找不出有这种以英勇、忍耐与不死之决心编成的军队。他们经常有外来的刺激向他们挑战,使他们必须重估自己信仰的根基,并需证实自己所信的真理与事实。如果耶稣不曾由死里复活,他们不可能会再确定自己所信的是真的;如果他们不肯定这些事实,他们不会持久拥有这样的信心。如果人有办法在这件事上如此欺骗他们,世间必然也有其他的动力能使他们回转发现自己的错误。若他们所信仰的是错误的,却顽固坚持下去,那么他们终生所遭遇的不但是人在外表所能承担下最大的不幸,他们的内心也要承受极大的苦闷与罪恶感。他们对未来的和平将无法再存希望,没有良心平安的见证,没有荣耀的盼望,也得不到人的尊重。在今生没有喜乐,来世亦无福乐。

“使徒们的本性与常人无异,而他们的行为与每个人都具有的自然天性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使徒们的生命与常人无异,与我们一样,他们被同样的的动机所左右,会因同样的希望而生出活力来,会为同样的喜乐所感,也会为同样的愁苦所困;会因惧怕而心情紊乱,也会被类似的感情所骚扰;他们更与我们一样为试探、疾病所困。但他们的作品却表现出他们是具有深刻的洞察力的一群人,如果他们的见证不实,实无道理,因为没有理由能使他们作假。”23/28-30

洛克(John Locke)可谓是他那一世纪中最伟大的一位哲学家,卫伯·史密斯引用这位英国学者在其所著之《基督教及其工作合理性之第二辩》(A Second Vindication of the Reasonableness of Christianity Works;11版,伦敦1812年发行,七卷,339-342页)中的话说:

“在我们的救主一生中,有一些奇特的事发生在他身上,这些事极其独特,只可发生在弥赛亚身上,因此凡相信拿撒勒人耶稣的人,必然也同时相信耶稣就是弥赛亚。在这些奇迹当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他从死里复活,这是耶稣即弥赛亚最大也最明显的一所证明。难怪信他由死里复活与相信他即为弥赛亚一样的重要,因为承认他的复活,就等于承认他就是弥赛亚。” 60/422,423

魏思考(Brooke Foss Westcott1825-1901)是一位英国闻名的学者,1870年时荣任剑桥大学皇家讲座的名誉教授。李德尔先生(Paul Listle)在《你为何要信》(Know Why You Believe)一书中引用魏氏的话说:

“收集历史上所有的证据后,我们自然不得不承认,世间没有一件史实能较耶稣的复活提供出更多的证据了。既已拥有这许多证据,我们实在不能说证据不足,除非当事人根本已经事先肯定地假设耶稣复活之事乃是不正确的观念。”38/70

哈佛大学教授摩尔(Clifford Herschel Moore)说得好:“基督教了解他的救赎主,知道他绝非如某些来自神话,带着野蛮、原始甚至侵略性的成份的神──耶稣是历史上的一个人,而非神秘虚构的人物,基督徒的信仰并非邪恶或遥不可及的,他们的信心建立在一些肯定的、历史性及可接受的事实之上”〔录自摩尔教授之《希膜宗教思潮》一书(The Religious Thought of the Greeks,2nd ed,Cambridge,1925年出版,357页.)〕。57/48

卫伯·史密斯(Wilbur Smith)曾引用普林斯顿大学的华费尔(Benjamin Warfield)教授之论文《耶稣基督之复活乃历史上之事实,是为人眼所目睹过的》一文中的话说:

“一位永生神道成肉身,这必然是一种教理,无人能亲眼看出他如何降世,更无人用嘴肯定这一定是事实。但这若非事实,我们所信的就是徒然,我们仍活在罪中。但是耶稣的复活却是事实,是外在所发生的一件事,可藉人的感官察觉。他复活虽由许多人作的见证集合写成,却是我们信仰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所有其它教义都是以耶稣复活作为连接点的。”58/361,362

卫伯·史密斯另外又介绍了一位本世纪杰出的学者,也是我们这一代中最伟大的生理学家艾伟博士(Dr.A.C.Ivy),他是依利诺大学芝加哥分部的化学系系主任,曾于1946-1953年间任芝加哥专业联校的生理科负责人(Chicago Professional Colleges),于1939-1949年间曾任美国生理学协会会长。其著作繁多,言词可信:

“我相信耶稣肉身复活一事,也许你们认为这是私人的事,但我却不以为耻,要让世界知道我信这事,且能用理智为自己的信仰辩护……一百多年前许多与耶稣复活一样难解的事实,如今在我的图书馆内都有科学资料可以证明,但对耶稣的复活,我不能以同样方法来求证,然而根据现今已有的生物学知识的历史证据来看,一个真正相信科学哲理的人,他可以怀疑耶稣肉身复活这件事,他们却无法否认这件事曾发生过。若需要否认,他们则首先要能证明这件事未曾发生过。我只能说现代的生物学还不能令一个已埋葬了三天的尸体,重新复活起来。按照我个人研究科学的态度来衡量,若根据现今生物学的知识来否认耶稣复活一事,实在是缺乏科学态度的一种表现。”59/6,22

甘迈高(Michael Green)在《活着的人》(Man Alive IVP出版)中说:“……有两位年轻人魏思特与李特敦(Gilbert West and Lord Lyttleton)到牛津大学去,他们是英国社交圈中詹森博士与波普(Dr.Johnson and Alexandet Pope)的朋友。他们决定攻击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因此李特敦从事证明大数的所罗从未变为基督徒的研究,魏思特则从事证明耶稣不曾复活的研究。

“过了一些时候,他们碰面讨论彼此研究的结果,但两人都觉得有些腼腆,因为经过各自的研究后,他们却得到一个同样令他们困扰的结论:李特敦发现大数的扫罗,在变成基督徒以后,成了完全不同的一个人。魏思特发现无数的资料均指证耶稣已经由死里复活。在许多大图书馆中,你仍然可以找到魏思特写的书,书名为《由历史及考证资料中看耶稣基督之复活》(Observations on the History and Evidences of 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Christ,1747年出版)。在该书的空白页上,魏氏曾引用古语说:“对真理未曾下过研究工夫者,实不宜信口随意批评。”对现今基督教之信仰仍存不可知之态度的人若能仔细想这句话,相信此话对他们必有极大的助益。”19/55,56

“事实证明耶稣在第三天复活了,这也是英国前任最高法院院长达林公爵(Lord Darling)所作之最后结论。在一个私人宴会中,当话题转到基督教教义的可信性时,尤其当客人谈及一本论及耶稣复活之事的著作时,达林公爵一本法官之态度,举掌庄重地发言道:我们基督徒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信心,比方说,要能相信耶稣的教训和他所行的神迹。但在全然相信之前,我们也当先有所怀疑,我们应对一些问题的关键重加思考,如耶稣是否就是他所宣称的那一位?这必须决定在他有没有复活一事上。对耶稣复活一事我们不但要有信心,也要能找出证据来印证我们的信心。这些有力的证据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可以是直接的证据,也可以是间接的证据,我们把这些证据放在世人面前,好叫世上一切有智慧的人都能在观察之后,才很肯定地下一判断说,耶稣的复活故事实在是真的。”22/53,54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尼克里(Armand Nicholi)在1968年3月29日那期的《今日基督教》杂志中论到安德生博士(J.N.D.Anderson)乃是“……国际间有名的大学者,尤以善用历史证据闻名,他是举世著名的回教法律权威人士之一……又是伦敦大学法律学院的教授,及该校东方与非洲学术研究中心之东方法律系系主任,也是英国伦敦大学高等法律研究所所长。”3/4

这位卓越的英国学者,如今也是国际法理学的权威人士,安氏说:“这些证据乃是基督教信仰的历史根基,能被用来引证新约圣经中一切有关耶稣其人、其训的可靠性;他不但可以用来证明耶稣的死这件事实及其意义,也能证明历史上的那座坟确实是空的,使徒们确实见过耶稣复活。这种证据实在为我们行走信心旅途时,打下最稳固的一座根基。”2/106

3B.早期教父们的见证

史伯辛普生教授(W.J.Sparrow-Simpson)在《复活与基督徒的信仰》(The Resurrection and the Christian Faith,Zondervan Publishing Co.,1968年出版)一书中写道:“它的重要性仅次于神学上的基督论,无疑地基督复活的教义在早期基督教文学中占很重要的地位。”

“在使徒时代的史学家们固然找到许多有关耶稣复活的资料,但第二世纪中却有更多的论述,也都全部致力于复活一事。例如亚山那哥拉(Athenagoras)和殉道者犹斯丁(Justin Martyr)的著作都是很好的例子。”62/339

兰姆教授(Bernard Ramm)在《基督徒信仰的确据》(Protestant Cristian Evidence,Moody Press,1953年出版)中评论说:“由教会历史和使徒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耶稣复活之事很早就已被确认。罗马主教克利门一世(Clement of Rome,公元?-97年)的《致哥林多人书》(公元95时写成)乃是最早的教会历史文献,以至早期教父们的世代当中,均有论及耶稣复活的记载。他也在各种使徒信经中出现过,从来没有人为此事争辩。”52/192

史伯辛普生(W.J.Sparrow-Simpson)写道:

“伊格那丢(Ignatinus,50?-115?)所传之福音的本质就是耶稣基督,基督教的内涵包括‘信他、爱他、且信他为我们受难,最后更为我们的缘故复活。’依氏吩咐信徒要‘全心相信他的降世、受难与复活。’”

“耶稣基督的复活乃是我们信徒的希望。因为他的复活,我们以后也都要复活。”

“教会先父伊格那丢更进一步地提出‘教会应该为主的受难与复活欢喜,不可踌躇不定。’教会所依赖的就是基督的‘十字架,他的死与他的复活。’依氏把这三件事连在一起。针对基督教的异端,他这样批评说:‘这些人不领圣餐,亦不祷告,因为他们不信圣餐表示耶稣基督的身体,这身体因我们的罪忍受苦难,但父因自己的慈爱,使耶稣复活过来。’另外,他称复活乃是‘身体与灵魂两者同时的复活。’”62/3339

史伯辛普生(Sparrow-Simpson)另外被充说:“早期教父圣波里克(St.Polycarp)对腓立比的基督徒写信时说道(约写于公元110年):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为我们的罪亲自前来受死,但神使他复活,除去死亡的痛苦。’他说,神‘使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由死里复活,将荣耀赐给他,并使他坐在父右边的宝座上,天上地下万物皆属于他。’这位已经复活了的耶稣,‘还要再来,审判活人、死人。’只要‘我们愿遵从他的旨意,谨守他的诫命,能使耶稣从死里复活的那一位,也要使我们由死里复活过来。’对圣波里克而言,已被高举的耶稣也是‘永远的大祭司’,因此当这位德高望重的主教在殉道之前,他这样祷告说,他愿能与其他殉道者一同分饮耶稣的苦杯,使不灭的圣灵令他的灵魂与身体复活直到永远。”62/341

史伯辛普生(W.J.Sparrow-Simpson)又引用殉道者犹斯丁(Justin Martyr,公元100-165)论复活的话说:此文“……论及基督教中最重要的一项真理。当时反基督教的人说复活是不可能的事,他们也反对有复活的事发生,因为肉体乃罪恶之源,肉体复活与事无济;很难想象复活之后的肉体情形如何,若只是单使现有的器官延长生存时间实在没有意义。他们更说,耶稣的复活只是一个虚伪的显现,实体并未复活。针对这些反对意见与难题,殉道者犹斯丁……‘回答说’……”62/342

毛耶(Elgin Moyer)在《教会历史名人录》(Who Was Who in Church History,Moody Press,1962年出版)一书中提到早先的教父特土良(Quintus Septimius Florens Tertullion)说:“这位拉丁教会的教父及辩道家于公元160-220年间生于非洲的迦太基城,曾受希腊文和拉丁文的优越训练,并精通政治、法律及辩论技巧。有三、四十年的时间生活放荡,但在190年左右,他接受基督教的信仰,此后他忠诚奉献己身,向异教徒、犹太教徒及基督教异端邪说者辩护基督教之真理……乃基督教信仰之强有力的维护者。”47/401

兰姆(Bertnard Ramm)最后下结论说:“不信耶稣复活的人必须设法否认教会先父们所有的见证……他们必须假设这些人他们既无动机又缺乏历史的准则,无法真对耶稣复活之事彻底下一番研究工夫。论及这些早期教父,希腊正教、天主教及英国国教各教会均视他们为教会史上的权威人士,基督教改革宗之信徒对他们亦极为尊重。他们所说的话在神学家眼中极为宝贵,然而不信耶稣复活的人却不屑一顾地将他们的话完全略去。论到使徒神学或近使徒时代的神学,教父们的论著极为可靠,然而怀疑论者丝毫不考虑他们的见证,显然怀疑论者必须持此态度,否则怀疑论者的说法必定立不住脚。51/206

4A.坟墓四周的光景 

1B.复活前的景象 

1C.耶稣死了

马可曾记载耶稣受审完毕后的情形:

“彼拉多为要叫众人喜悦,就释放巴拉巴给他们,将耶稣鞭打了,交给人钉十字架。兵丁把耶稣带进衙门院里,叫齐了全营的兵。他们给他穿上紫袍,又用荆棘编作冠冕给他戴上,就庆贺他说:‘恭喜,犹太人的王啊!’又拿一根苇子打他的头,吐唾沫在他脸上,屈膝拜地。戏弄完了,就给他脱了紫袍,仍穿上他自己的衣服,带他出去,要钉十字架。

──马可福音十五章 15-20节

马庭理(John Mattingly)描述一个将被钉十字架之人在行刑前受鞭挞的情形:

“被判刑后的罪犯通常都被迫脱光衣服,然后将他绑在柱子上。刽子手开始施行无情的鞭笞,虽然希伯来人律法规定不得鞭过四十下,但罗马人的律法中却无此规定,受刑者受刑情况完全要看刽子手的怜悯而定。

“马庭理论及施刑时所用的鞭条时说:‘这种长长的皮制的鞭条,其上装有骨刺和金属片,足以撕裂人的肉肤。’”42/21

第三世纪犹大地该撕利亚的主教优西比渥(Eusebius of Caesarea)也是早期教会史的史学家,他在“致士每拿教会书信”中论及罗马人的鞭刑时,这样写道:“受刑者的血管破裂、筋腱、小肠都会露出来。”42/73

马庭理(John Mattingly)又引用梁吉(John Peter Lange)在《主耶稣基督的生平》(TheLife of Lord Jesus Christ,Ⅲ,270页 )一书中的话,形容耶稣受苦的情形说:“我猜想耶稣所受的鞭打,要较一般犯人所受的更为厉害。平日的鞭笞应由刽子手执行,但在彼拉多庭院中并无刽子手,显然他下命叫兵丁执刑。根据罗马士兵那些卑下、恶劣的本性,他们执刑野蛮的程度必是远较刽子手为甚。”40/33

经过严酷的肉刑后,耶稣还必须忍受背负十字架的痛苦,将十字架背至各各他。马庭理形容耶稣此刻所受的痛苦说:

1.显然准备出发也是极痛苦的经历,因为马太福音二十七章31节这样记载说:‘戏弄完了,就给他脱了袍子,仍穿上他自己的衣服,带他出去要钉十字架。’脱下他的紫袍,再给他穿上自己的衣服,这些鲁莽的动作必会使衣服触及淤血斑斑的伤处,引起极大的痛苦。”40/35

2.马可福音十五章22节说:‘他们带耶稣到了各各他地方。’字里行间表示耶稣自己已无力行走,或被带或被抬至受刑的地方。至此那可怕、残酷的鞭刑正式告一结束,他们开始要把他钉上十字架了。”40/36

马可又详细地记录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情形;

“他们带耶稣到了各各他地方(各各他翻出来就是髑髅地),拿没药调和的酒给耶稣,他却不受。于是将他钉在十字架上,拈阄分他的衣服,看是谁得什么。钉他在十字架上,是已初的时候。在上面有他的罪状,写的是‘犹太人的王’。他们又把两个强盗和他同钉十字架,一个在右边,一个在左边。从那里经过的人辱骂他,摇着头说:‘咳,你这拆毁圣殿三日又建造起来的,可以救自己从十字架上下来罢!’祭司长和文士也是这样戏弄他,彼此说:‘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以色列的王基督,现在可以从十字架上下来,叫我们看见就信了。’那和他同钉的人是讥诮他。从正午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申初的时候,耶稣大声喊叫说:‘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翻译出来就是‘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旁边站着的人有的听见就说:‘看哪!他叫以利亚呢!’有一个人跑去,把海绒蘸满了醋,绑在苇子上,送给他喝,说:‘且等着,看以利亚来不来把他取下。’耶稣大声喊叫,气就断了。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对面站着的百夫长,看见耶稣这样喊叫断气,就说:‘这人真是神的儿子!’”

马庭理(John Mattingly)针对耶稣钉在十字架上一事分诉说:“要说耶稣在十字架上忍受极大的痛苦的确言不为过”,即使罗马最有名的演说家西赛罗亦曾评论这种酷刑,说:“对十字架这个字,我们罗马人不但应闭口不言,甚至在我们的思想、视界及听界中亦不应涉及此名词。” 42/26

甘迈高(Michael Green)也论及耶稣受难的情形说:“他一夜未眠,也无食物可吃,忍受两次戏弄式的审判,背上带着罗马九尾鞭抽打过后的裂痕,最后被人带去钉十字架。这是极惨无人道的一种酷刑,当犯人被挂在十字架上时,他体内的每根神经都因痛苦而狂号。”19/32

法拉(Frederic W.Farrar)更详尽地描述钉十字架之死的情景:“事实上钉十字架死亡,乃是所有死亡痛苦中最可怕的一种──犯人昏迷、抽筋、干渴、发着高烧,受破伤风菌的咀嚼,受人的羞辱、讥讽,长期的痛苦,心中的恐怖,伤口因坏烂而坏腐──这样至极的痛苦实在令人难以忍受,然而却不至于痛苦得令犯人昏迷过去。”

“犯人被挂在十字架上时,因姿势的特殊缘故,每个小动作都令他感到极大的痛苦,因鞭刑而破裂的血管、因痛苦而抽筋的肌肉不断斗动着:发炎的伤口开始腐化:头部及胃部的动脉因多量血集中该处,开始肿胀。当各样的痛苦都在逐渐增强时,犯人体内开始感觉到忍无可忍、如火中烧般的干渴,这一切都因体内强烈的痛苦所引起的。一般人往往因所临近的不明之敌──死亡而战慄,但对钉在十字架上犯人而言,死反而是一种无上的解脱。”18/440

戴教授(E.Hermitage Day)在《基督教信仰的证据》(On the Evidence for the Christian Faith)一书中说:“马可强调彼拉多诧异耶稣这么快就死了,他召来百夫长问清楚后,才准人将耶稣的身体从十字架取下来。罗马兵丁见惯人死的特征及钉在十字架而死之人的情形。” 13/46-48

正如甘迈高(Michael Green)所说的,“钉十字架的死刑在巴勒斯坦一带十分普遍。” 19/32

彼拉多要求检视耶稣已死的证明,甘迈高解释这点说:“有四名执刑者前来检察他,检视完毕后,才准许耶稣的朋友亚利马太的约瑟将其尸体取去,以备安葬。”19/32

甘迈高论到这四位验尸官时说:“当他们看到一个人,他们即能分辨此人是否已经死透,这四人当中的首领又听见此人大声喊叫后才断气的,因此向巡抚彼拉多报告,此人已死。”……正如马可福音十五章39节的记载:“对面站着的百夫长,看见耶稣这样喊叫断气,就说:‘这人真是神的儿子’!”又如马可福音十五章44节所说:“彼拉多诧异耶稣已经死了,便叫百夫长来,问他耶稣死了久不久?”19/32,33

史托德(John R.W.Stott)在《真理的寻索》(Basic Christianity,IVP出版)中写道:“彼拉多十分诧异,耶稣这么快就已经死了。但因百夫长的证词,他很放心地让约瑟将耶稣的尸首自十字架上取下来。”63/49

戴教授(Day,E.H)观察道:“根据马太福音的记载,坟墓前有兵丁把守,可见犹太人也相信耶稣已经死了。”13/46-48

戴氏更进一步指出,“没有一个既搬移耶稣尸体,又将其安放入坟墓中的人,会怀疑耶稣还活着。”13/46-48

戴教授又论及汤普生(James Thompson)所著的《耶稣肉身之死的原因》,他说:“汤普生认为耶稣之死并非因肉体的耗尽,也非因忍受不了十字架的苦刑,而是因他心灵上承受了极大的痛苦,使他心脏破裂而死。其心力与体力的瓦解,证明耶稣之死并非完全出于体力的耗尽。兵丁的长矛刺入其肋旁,为要向世人证明他的死是因心脏破裂而死。”13/48,49

贺敦(Samuel Houghton)医生,是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闻名生理学家,他对耶稣之死有如下的看法:

“当兵丁用矛扎耶稣的肋旁时,他已经死了,于是有血和水流出来,这现象若不能用自然因素解释,便是一件神迹。约翰想到这件事时,他也觉得此事若非神迹,必然也是极不寻常的一个现象。我们由他写福音书时所用的语气中可以看出来,尤其是因为他强调说,‘他知道自己所说的是真的’。”

“根据我对人与动物的观察及所做的种种试验,我个人得到如下的结论──当我用一把与罗马兵丁所用之矛大小相仿的一把大刀,刺入尸体的左肋时,通常会有三种可能的情形发生:

1.除了稍有血滴流出来,不会有什么从伤口流出。

2.会有许多血流出来。

3.先有许多水由伤口流出来,最后才带几滴血流出来。

“在这三种情形下,第一种最常发生,第二种多发生在溺毙或强烈的盐基酸中毒死后,这点我们可以用动物作实验,这也可能就是被钉十架之人致死的原因。第三种情形发生在得肋膜炎、心里炎和心脏破裂之后。以上三种情形均是一般致力研究此事的解剖学家所熟悉的现象。但另有两种例子,虽然如今已有生理学的原则可以解释,然而除约翰福音外,其他福音书中均无记载,我个人也没有机会亲自看见这些现象。

4.有大量的水,再继之有大量的血由伤口流出。

5.有大量的血,再继之有大量的水由伤口流出。

因钉十字架而死时,会引起肺部充血,这与溺毙和盐基酸中毒死的现象颇为相似。第四种现象发生在受刑者在钉十字架前──得肋膜炎:第五种现象则发生在钉十字架上的犯人因心脏破裂而死之后。根据耶稣受难前数日的生活,我们知道他没有得肋膜炎的可能;同时当兵丁用矛剌入耶稣肋旁时,是血先流出,水再流出,可证明他不是因得肋膜炎而死。由此可见,耶稣必然是因十字架苦刑与心脏破裂而死。”

“史都德(Dr.William Stroud)也同意心脏破裂是使耶稣致死的原因。我个人绝对相信当时有这事发生……”11/345,350

使徒约翰曾详细地记录在各各他山上所发生的每个细节。贺敦(Samuel Houghton)总结说:“这一点非常重要,证明约翰福音十九章的记载绝非出于虚构,而是由一个见证人亲眼所目击,只是他难以相信所见之事,使他不得不承认这一切经过确实是个奇迹。”11/349,35

甘迈高(Michael Green)论到耶稣的死说:“见证人自己告诉我们说,在耶稣被刺的肋旁有‘血和水’流出来(约翰福音十九章34、35节),并且一再强调此事的重要性,如果耶稣尚未死,那么当长矛刺入其肋旁时,必然有大量的血随着每一个心跳强劲地涌出来。相反,旁观的人却注意到有半固体的深红血块渗出,清楚地和水状的血区分开。这些大动脉中大量的血块,在医学上是格外有力的死亡证明。最重要的是这位传道人在他记载此事时,他根本不知此现象对病理学家的重要性。从长矛刺入之处,有‘血和水’涌出来,这证明耶稣已经死了。”19/33

千德勒(Samuel Chandler)说:“所有的福音书作者都同意,约瑟向彼拉多索求耶稣的尸体。彼拉多由看守十字架的百夫长口中得知“耶稣……已经死了,就将尸体交给约瑟。”8/62,63

千德勒教授很肯定地辩道:“我们看约瑟和尼哥底母如何按照犹太人埋葬的礼节,将耶稣的尸体用香料裹好,就可以知道耶稣已死。当耶稣被他们由十字架上取下来后,假若他还有一丝余息,而按照犹太人埋葬的礼节,没药和沉香具有辛辣、苦味和强烈的气味,犹太人用它们敷在尸体上,身上再用细麻布紧紧裹起来,脸与头也用裹头布和香料裹上,这些布与香料也会致耶稣于到死地。”8/62,63

海德堡的鲍拉思(Paulus of Heidelberg)在上世纪初期曾极力狡辩基督复活之事,人称耶稣在十字架上并非真死,只是渐渐衰弱昏迷过去而已。但法国西海岸拉洛雪(La Rachelle)市的李卡谬主教(Bishop E.Le Camus)说:“医学界首先就能击破其说。有人告诉李卡谬主教说:耶稣从十字架上被取下来时,若仍是活着的,他也必会死在墓中。因为平常血液的循环作用受阻,当身体触及冰冷的墓穴时,会使血液凝固而昏厥过去,除此以外,一个已经昏厥过去的人不可能在紧闭的洞穴中又活过来,再加上一个不通气的洞内强烈的香料气味,也足以使一个头脑昏迷的人致之于死地。今天举凡相信理性主义的学者都认为以上的假设不但荒谬而且是可厌的,大家均已同意被钉十字架的耶稣是在那个星期五去世的”。34/485,486

罗普教授(Prof.Albert Roper)在《耶稣果真由死里复活了么?》(Did Jesus Rise From the Dead?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1965年版)中这样写道:“耶稣被罗马兵丁按他们的法律钉在十字架上,这些兵丁充满信心能将此任务达成”。53/33

最后,我们都同意使徒约翰对耶稣之死所做的描述,他这样见证说:

“看见这事的那人就作见证,他的见证也是真的,并且他知道自己所说的是真的,叫你们也可以信。”

──约翰福音十九章35节

2C.墓穴

卫伯·史密斯(Wilbur Smith)在1971年五月份的《慕迪月刊》上著有一篇论文《无可争辩的空墓》(The Inbisputable Fact of the Empty Tomb),文中这样写道:“在四福音中论及复活一事时,关于‘坟墓’一词共有三十二次之多……”58/38

在复活节清晨发生在亚利马太人约瑟的坟墓里的事,显然也是各福音书作者所注意的焦点。

史伯辛普生(W.J.Sparrow-Simpson)论及耶稣的埋葬,有如下的话说:“罗马人的习惯是将钉在十字架上的人留在架上,成为鸟兽争食的对象。但谁敢说这项规定从来没有例外的时候呢?犹太史学家约瑟夫(F.Josephus)在其自传第七十五章及《犹太战事记》四章2节〔Autobiography,Ch.75;Wars of Jews,IV.V.2〕中均记录过,他曾说服罗马提多大帝(Titus)将三个钉在十字架上的犯人仍活着的时候取下来,这样做虽与罗马法律规定不合,但有谁敢说他们一定不发生呢?犹太人惯例要将犯人埋葬起来,这乃是犹太律法上的规定,但约瑟夫肯定地告诉我们,即使是犹太人也偶而有不遵守律法规定的时候。在《犹太战事记》一书中(The Wars of the Jews),他写道:‘虽然犹太律法规定人们必须用心埋葬死人,凡被挂在十字架上的,在日落前均应取下来将其埋葬,但他们偶尔也有将尸体抛弃不理的时候。’”

“陆易喜(Loisy)认为一般罪犯的亲戚会前来讲求获准埋藏被判死刑的人的尸体,然而耶稣的亲戚没有前来,他的十二个门徒也没有来。当约瑟夫说服罗马大帝取下三个钉十字架的犯人时,他亦非此三人的亲戚,他们只是约瑟夫在过去所认识的朋友而己。像约瑟夫这种类似的要求很可能会引起大风波,但也有许多被应允的例子。显然无人怀疑此事,因为都是真的,所以一再被引为例。既然过去曾有过这类的事,为何亚利马太的约瑟不能向彼拉多要求耶稣的身体呢?”62/21,22

那善(Henry Latham)在《复活的主》中也谈到有关耶稣被埋时的情形,他这样引证说:“……海伦娜女皇刚发现有关我主之坟墓的描述。此事原由该撒利亚的优西比渥(Eusebius)也是教会史之父所记,取自其Theophania一书,这是本世纪才发现的一份古卷,已于1843年英国剑桥出版。”

“坟墓本身其实是一个由大石中凿出来的洞穴,从未曾埋葬过死人。说来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此墓穴只是为一个尸体所预备的。我们看见这块岩石笔直地立在地平面上,其中只有一个洞,以免人对他胜过死亡的奇迹产生含糊的观念。”

前剑桥大学教授魏理士(Prof.Willis)曾著有一套关于耶路撒冷圣城的巨作,其中一部为《圣墓之构造史》(Architectual History of the Holy Sepulchre),其中有这样的记载说:

“通常在巴勒斯坦一带,当洞穴被凿时,其中的石棺、石椅或其他安放尸首的地方也会一并从同一块大石中凿成,因此这些石椅与石棺总是与地上的石板或四周的石墙相连。石椅的表面有时是平的,有的则凹下一两英寸好安放尸体,但在放置头部的地方会略高,好似枕头,或凿成一个圆洞正好放置头部。我们从意大利西北部、希腊与小亚细亚各地均可找到这类的岩石墓穴……叙利亚一带的犹太人墓穴,在墙上有凹入的部分作为安放尸体的地方,但因墓不同而有各样的设计。最简单的乃是在洞穴的正面刻出一个长方形的凹处。他的底部要较墓穴底稍高,长度与宽度必然正好容下一具尸体。其上则刻有一个弓形或半圆形的石拱,其中足够容下一个石棺。”33/87,88

归宁伯(Prof.Guignebert)在所著《耶稣》一书第500页中曾说过一段毫无根据的话,他说:

“事情如何我们并不知道,我相信连他的门徒也不知道,耶稣的尸体被刽子手由十字架上取下来后,不知丢到那里去了,很可能是丢在一个新凿之墓穴的凹坑中。”60/732

1D.归宁伯教授的话毫无证据可以查验。

2D.他完全忽略公元头三世纪一切世俗及教会文字对耶稣埋葬之事的记载。

3D.他完全忽视福音书对这事的记载:

1E.如果耶稣的身体并非由亚利马太的约瑟所取去,新约圣经中为何有如下的记载?

“到了晚上,有一个财主名叫约瑟,是亚利马太来的,他也是耶稣的门徒。这人去见彼拉多,求耶稣的身体,彼拉多就吩咐给他。”

──马太福音二十七章57、58节

“到了晚上,因为这是预备日,就是安息日的前一日,有亚利马太的约瑟前来。他是尊贵的议士,也是等候神国的。他放胆进去见彼拉多,求耶稣的身体。彼拉多诧异耶稣已经死了,便叫百夫长来,问耶稣死了久不久。既从百夫长得知实情,就把耶稣的尸首赐给约瑟。”

 ──马可福音十五章42-45节

“有一个人名叫约瑟,是个议士,为人善良公义。众人的所谋所为,他并没有附从,他本是犹太亚利马太城里素常盼望神国的人。这人去见彼拉多,求耶稣的身体。”

──路加福2音二十三50-52节

“这些事以后,有亚利马太人约瑟,是耶稣的门徒,只因怕犹太人就暗暗的作门徒。他来求彼拉多,要把耶稣的身体领去。彼拉多允准,他就把耶稣的身体领去了。”

──约翰福音十九章38节

以上的记载明白表示,耶稣的身体绝非任意被抛弃在一个专为收集十字架犯人尸体的坑穴当中。

2E.圣经对安葬耶稣前的准备工作如何记载呢?

“约瑟取了身体,用干净细麻布裹好。”

──马太福音二十七章50节

“约瑟买了细麻布,把耶稣取下来,用细麻布裹好……”

──马可福音十五46节

“过了安息日,抹大拉的马利亚和雅各的母亲马利亚并撒罗米,买了香膏,要去膏耶稣的身体。”

──马可福音十六章1节

“她们(那些从加利利和耶稣同来的妇女)就回去,预备了香料香膏”。

──路加福音二十三章56节

“他(亚利马太的约瑟)来……又有尼哥底母,就是先前夜里去见耶稣的,带着没药和沉香,约有一百斤前来。他们就照犹太人殡葬的规矩,把耶稣的身体用细麻布加上香料裹好了。”

──约翰福音十九章38节下至40节

若在耶稣安葬前没有人作任何预备的工作,圣经为何这样记载呢?

3E.有几位妇女看见亚利马太人约瑟和尼哥底母在预备并安葬耶稣的身体,她们事后作了什么事?

“……跟在后面,看见了坟墓……”

──路加福音二十三章55节

“并且……在那里对着坟墓坐着。”

──马太福音二十七章61节

“又……都看见安放他的地方。”

──马可福音十五章47节

这些记载均证明这些妇女知道那里有一个坟墓。

4E.我们怎能忽视有关坟墓的记载呢?

“约瑟取了身体……安放在自己的新坟墓里。”……

──马太福音二十七章59、60节

“安放在磐石中凿出来的坟墓里。”

──马可福音十五章46节

“……那里头从来没有葬过人。”

──路加福音二十三章53节

“在耶稣钉十字架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里有一座新坟墓 。……”

──约翰福音十九章41节

希腊学者亚兰佛得教授(Prof.Henry Alford)根据福音书的记载下结论说:

“只有马太一人说那座坟墓是约瑟自己的。约翰只说他在一个园子里,就座落在耶稣钉十字架不远的地方。除了马可外,其余三位使徒均注意到那座坟墓是新的,但约翰没有提及那坟墓属于约瑟……”1/298,299

亚兰佛得论亚利马太的约瑟说:“他所以把耶稣的身体安放在那里,乃是由于路近,因为预备日已近,他们必须尽快地工作。”1/298,299

总结亚兰佛得教授的看法,我们可以“从所提供的资料中确定有关坟墓的证据”:

1.他不是天然的洞穴,乃是用岩石以人工方法凿出来的;

2.此坟墓并非如我们所熟悉的由上而下的方法凿穿岩石而成,而是以正对着磐石沿着地面平行的方向凿成的。”1/289,299

5E.如果这个坟墓并不存在,为何犹太人会要求彼拉多派兵看守耶稣的坟墓?

“次日,就是预备日的第二天,祭司长和法利赛人聚集来见彼拉多,说:‘大人!我们记得那诱惑人的还活着的时候,曾说,三日后我要复活。因此,请吩咐人将坟墓把守妥当,直到第三日,恐怕他的门徒来把他偷了去,就告诉百姓说,他从死里复活了;这样,那后来的迷惑比先前的更利害了’。彼拉多说:‘你们有看守的兵,去吧!尽你们所能把守妥当。’他们就带着看守的兵同去,封了石头,将坟墓把守妥当。”

──马太福音二十七章62-66节

事实很明显,正如卫伯·史密斯(Wlbur Smith)引用梅杰(H.D.A.Major)教授在其所著的《耶稣之使命及教训》(Teh Mission and Message of Jesus)一书第215页中所说的:“如果耶稣的身体只是被丢弃在一个无人看管的坟墓中,那么他的敌人也不会急迫地争相传报说:‘耶稣的尸体被人偷走了。’”58/578

6E.我们对那些妇女在安息日过后的清晨前来探墓该如何解释?

“安息日将尽,七日的头一日,天快亮的时候,抹大拉的马利亚和那个马利亚来看坟墓。”

──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节

“七日的第一日清晨,出太阳的时候,她们来到坟墓那里。”

──马可福音十六章2节

“七日的头一日,黎明的时候,那些妇女带着所预备的香料,来到坟墓前。”

──路加福音二十四章1节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还黑的时候,抹大拉的马利亚来到坟墓那里,看见石头从坟墓挪开了。”

──约翰福音二十章1节

假如耶稣的尸体未被安放在约瑟的坟墓里,圣经中必然没有这样的记载。

7E.我们对彼得、约翰听见妇女的报导后,前往坟墓探视有何感想?

“彼得起来跑到坟墓前,低头往里看,见细麻布独在一处,就回去了,心里希奇所成的事。”

──路加福音二十四章12节

“彼得和那门徒就出来,往坟墓那里去。两个人同跑,那门徒比彼得跑的更快,先到了坟墓,低头往里看,就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只是没有进去。西门彼得随后也到了,进坟墓里去,就看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又看见耶稣的裹头布没有和细麻布放在一处,是另在一处卷着。先到坟墓的那门徒也进去,看见就信了。”

──约翰福音二十章3-8节

这段叙述中的证据同样也被人所忽略。

8E.卫伯·史密斯(Wilbur Smith)在《真理长存》一书中如此批评归宁伯(Guignebert)的假说:

“他否认四福音书的明确记载,不信耶稣的尸体是安葬在亚利马太人约瑟的墓里,归氏并未提供任何证据来反驳这个他所否定的事实,只是凭空根据自己的想象编造一个假说。事实上我认为他的假说不仅是出于自己的想象,同时也是因为他事先已决心要持守这种偏见,而不愿考虑任何历史性的证据……”60/372

3C.埋葬

在论及有关耶稣被安葬在亚利马太人约瑟的坟墓的记载时,卫伯·史密斯写道:“在整部世界史上,我们对有关耶稣被埋葬时的细节,要比对任何其他人的埋葬细节清楚得多;也比旧约中的任何一个人物,或任何一个巴比伦王或埃及的法老、希腊的哲人以至罗马大帝们所知的更为详尽。我们知道是谁把耶稣的尸体由十字架上取下来的,我们知道他的尸体被人用细麻布和香料所包裹,我们知道他被安葬在那一座坟墓里,并知墓主亚利马太人约瑟的名字。我们甚至知道这座坟墓的位置,是在耶路撒冷城墙之外,离耶稣钉十字架不远的一个花园里。我们有四本书同时记载耶稣埋葬时的情形,而各书作者对所记述的内容都相当一致:马太福音是由目睹耶稣受难的一位门徒马太所写成的;马可福音据说是在耶稣升天后十年内写成的;路加福音由路加医生所写成,他是使徒保罗传道旅途中的伴侣,也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写成约翰福音的约翰,乃是最后离开耶稣钉十字架那个地方的一个门徒,也是在复活节的清晨与彼得一同最先看见空坟墓的十二使徒之一。”60/370,371

犹太史学家艾得闪(Alfred Edersheim)在所著的《弥赛亚──耶稣基督的生平与时代》(Life and Times of Jesus the Messiah)一书中曾详述犹太人殡葬的习俗:

“在犹太人当中不仅是有钱人家,只要是小康的家庭都会为自己事先预备好坟墓,这个坟墓以后就像私有财产一样地一代代继承下去。人死了之后,就被安置在这样一个天然或人工凿出来的洞穴里。尸体须先用许多香料,如没药、沉香涂抹,过一段时期以后还要再加牛膝草、玫瑰和玫瑰水。他们首先给尸体穿上衣服,若可能以后还要用一件其中曾藏过一卷律法书的旧衣包好。这坟墓很可能是天然的洞穴,也可能是由大磐石中凿出来的,有的则是大型有围墙的地下坟墓、沿墙刻有许多壁龛。”15/318/319

关于耶稣安葬的情形,安得闪(Alfred Edersheim)说:“可能因安息日已近,时间紧迫,大家就迁就约瑟的建议,将耶稣的尸体葬在他的新坟墓里,这坟从来没有人用过……”

“他们把十字架平放在地上,将钉他的粗钉拔出,又把捆绑身体的绳子解开来。约瑟和服事他的人一同‘用干净的细麻布’把那神圣的身体‘裹好’,迅速地抬到一个圈子里,放在当中一个从磐石中凿出来的坟墓里。通常在这种凿出的石穴中,四壁上均有壁龛(Kukhin),以供停放死尸。在坟墓的进口处,大岩石的内部有一块九尺见方的‘空地’,通常用来停放棺架之用,抬死尸者在此完成为死者所做最后的葬事。”

安得闪又说:“……另一个撒都该人(议士),名叫尼哥底母……(他)带着一捆没药和沉香前来,犹太人都知道这些芳香的混合物是为膏抹和安葬死人用的。”

“在墓穴九尺见方的空地上,他们匆匆忙忙地做完抹香料的工作。”15/617

“在耶稣的时代,尤其为了使那些颇受人尊重的死者尸体不至腐烂,人们都按常例使用大量的香料膏抹尸身。”

甘迈高(Michael Green)也谈到有关安葬耶稣遗体前的准备工作:

“他的尸体被安放在一个狭长的石头平台上,先用布条紧紧地缠裹起来,其中再涂以香料。使徒约翰所写的福音书中提到共约用去七十磅左右香料,这是很可能的。约瑟是个富人,为了弥补自己当耶稣在世所表现的懦弱行为,他要给耶稣一个庄重的葬礼。这个数目固然很大,但在当时并非闻所未闻,与耶稣同时的拉比加马利亚(Rahbi Gamaliel)死时,就是用八十磅的香料埋葬的。”19/33

第一世纪的犹太史学家约瑟夫(Flaviuss Josephus)论到亚里斯都伯拉(Aristobulus)的葬礼时说:“亚里斯都伯拉只任职大祭司的职份尚不及一年,在未满十八岁之前,就为人所谋杀。”(参阅其所著之考古文献第十五卷三章3节)〔Antiquities of the Jews,XV,iii,3〕)。

“当时希律王特意为亚氏举行极庄严的葬礼,费尽心意为他作安葬前的准备,预备大量的香料及许多陪葬物。”(考古文献十七8章3节)〔Antiquities of the Jews,XVII,viii3〕)。

詹母·赫思丁(James Hastings)教授讨论在坟墓中所发现耶稣的葬衣时说:“早在第四世纪君士教奎实顿(Chrysostom)时代起,人们就已经注意到没药能紧缩尸体,使葬衣不能再脱下来。”25/107

滕慕理(Merrill Tenney)在《复活之实据》(The Reality of Rrsurrection,Moody Press,1963年出版)一书中论到葬衣,有如下的解释说:“依照犹太人的习俗,安葬死者前的工作通常包括清洗尸身,然后用大约一尺宽的细麻布从腋下直到脚踝都给紧紧地裹上,接着再用粘性的香料涂抹在布缝之间,这种香料一面可以防腐,一面也可以充当粘剂,将尸身外的细麻布粘成一个坚硬的外毂。约翰使用‘裹好’(希腊文edesan)一字,正与路加福音二十三章53节中所说……‘耶稣的身体由细麻布裹好’为同样的意思……。七日的头一日清晨,耶稣的尸体不见了,只剩下葬衣仍留人那里……”66/117

艾格教授(George Eager)在《国际标准圣经百科全书》(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中亦谈到耶稣之埋葬一事:“耶稣埋葬的程序正严格地遵照了犹太人的习俗并摩西律法的规定。(参阅申命记二十一章23节)──他的尸首不可留在木头上过夜,必要当日将他葬埋,免得玷污了耶和华你神所赐你为业之地,因为被挂的人是在神面前受咒诅的。又请参阅加拉太书三章13节──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就赎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因为经上记着‘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的’。基于人性慈悲的一面,亚利马太人约瑟在耶稣被钉死的当天去见彼拉多,求取耶稣的尸体,把他埋葬了。”(参阅马太福音二十七章58节)。29/529

艾格教授(George B.Eager)更进一步地观察说:“前往叙利亚一带工作的传教士以及当地的居民也告诉我们说,按照一般的习俗,尸体必须先洗清洁(参阅约翰福音十二章7节及十九章40节;马可福音十六章1节;路加福音二十四章1节),手脚则用细麻布缠裹起来(参阅约翰福音十九章40节),然后以布巾或大方巾敷盖或缠裹头部(约翰福音十一章44节下半段)。直到如今当地人仍习惯性地将香料及其他的防腐剂放在裹尸体的布巾当中……我们知道……在耶稣被安葬以后,‘尼哥底母带着没药和沉香约有一百斤前来,’又如‘他们照犹太人殡葬的规矩,把耶稣的身体,用细麻布加上香料裹好了’,并且还知道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另外两个妇女,也为耶稣的安葬,带了香料来(参阅马可福音十六章1节;路加福音二十三章56节)”。48/529

那善(Henry Latham)曾论及耶稣安葬时的细节说:“我们可以由古代文献中猜测……死者的尸体并非安放在任何棺木或类似之器皿当中,而是放在由人肩扛抬的棺架上,尸体身上着寿衣,其外再用墓带扎紧以免香料外泄,有时则以细麻布代替扎紧。艾得闪(Alfred Edersheim)说:‘死者的面部朝上,并不遮盖,双手则叠放胸前。’我想由当今的习俗中,我们可知死者的颈部与上肩也是不掩盖起来的。”

“我们由圣经中读到(参阅约翰福音十九章38-41节),耶稣身体在安葬前的准备,是尼哥底母和亚利马太人约瑟在仓促中完成的。我个人猜想,大概用了比普通细麻布长三、四倍的布料,中间再加上大量的香料包裹成的,头部则用布巾缠绕系好,然后尸体放在墓内狭长的石棺上,头部则安放在石棺微微隆起充作枕头的那一端。”

“现在让我们来看他们所用的香料,约翰福音及其他福音书中并未提到在墓中看见香料一事,这点很值得注意。依我个人的意见,耶稣复活后,香料必然仍在裹尸巾的折缝当中。使徒约翰提到尼哥底母为安葬耶稣的尸体,带来许多的香料,但我认为其数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许多权威人士都公认这些香料是干的,因此若将尸体直竖或将葬衣脱去时,这些干香料会成堆地掉落在地上,一百斤重的香料必然是很显眼的。这里所说的‘沉香’乃是一种研磨成粉状的香木,而‘没药’则是一种有香味的树胶,可与粉状的沉香混合使用。我们也曾听说过另一种见俗,乃是用一种半流体状的甘松香膏膏抹尸体,这样可使靠近尸身的粉末紧粘身体,但其他大部分的粉末仍可保持干燥。死者的头部及头发亦须以此香膏涂抹。但我未曾听说有人将粉状的沉香抹在脸部或头部的。主尸身埋葬前的一切准备必然是在仓促中完成,因为安息日即将开始,他们不会有时间膏抹或做其他费时的事,因此耶稣的尸体只有简单地安放在香料粉末中。可能那些妇女为弥补当时的疏忽,才又在七日头一日的清晨带着甘松香及一些贵重的香膏前来,准备继续完成膏抹尸身的工作。约翰只提及没药和沉香,但路加医生提及那些妇女准备了香料和香膏,从马可福音十六章1节中,我们读到‘他们买了香料,要去膏耶稣的身体。’很可能她们不愿翻动葬衣,只准备用香膏涂抹头及颈部。”33/35-37

4C.墓门前的巨石

亚历山大·伯庐斯(Alexander Balmin Bruce)论到挡在墓门前的巨石时说:“犹太人称这块石头为golel。”6/334

何路曼(H.W.Holloman)引用马凯(G.M.Mackie)的话说:“挡住墓穴入口那块又重又大的磐石,可以在墓前一条中央微陷的细沟中滚动。”28/38

索本(T.J.Thorburn)教授提到这块石头是“用来防止人及野兽的侵入”。他又说:“编纂犹太教经典的人常提到这石头,根据犹太学者买摩尔帝兹(Malmonides)的记录。犹太人另外也用其他材料来支撑墓石本身的重量”。索本博士说:“这种巨大的石头,通常需要有好几个人才挪得动,为要防止早先所预测的盗劫,挡住耶稣墓门的大滚石可能还比平常一般人所用的大许多!”68/97,98

关于这块大石的重量,索本(T.J.Thorburn)教授说:“从第二世纪所发现的《贝德抄本》(Godex Bezae)中,我们看见其中的马可福音针对十六章4节在括弧中另有一段注释(此抄本现存于剑桥大学图书馆中),其中注道:‘将他安放好后,约瑟将一块20人也滚不动的石头放在墓门口’。”我们首先要了解文士们抄写经文的规矩,才能了解索本博士所作之观察为何重要。假若文士要记录自己的注释,他只能将自己的意思写在书页边缘的空白中,但不能抄在正文内。我们也可以说书中加的注释,可能抄自更早的版本,也许是抄自第一世纪的原稿,所以这段注释很可能是一位亲眼见这墓石之人所加注的。牛津大学的魏思特(Gilbert West)在其所著的《耶稣基督复活的历史与证据》(The Observations on the History and Evidences of the Resurrection of Jusus Christ)一书第37-38页中,也提到《贝撒抄本》(Bezae Codex)这段记录的重要性。”68/1,2

千德勒(Samuel Chandler)教授说:“这里的见证人均一致同意,当那些妇女来到坟墓前时,发现石头已经被滚开或拿开去了,这些妇女不可能有力量移开如此巨大的一块石头。”8/33

艾得闪(Alfred Edersheim)教授是希伯来的基督徒,他也是有关新约时代历史背景的权威人士,他在论及耶稣“安葬”一事时,说:“他们把他安放在岩石凿出的新墓里一个壁龛上,出来后就照习俗把一块大石(犹太人称之为Golel)辊到墓前,将墓口关闭。然后很可能再按照习俗又以一块略小的石头(犹太人称之为Dopheg)压靠在大石上支撑他。也许是在第二天也就是安息日,犹太官府差人将封条贴在这两块大石上,只要石头轻微地被移动,官方立刻可以察觉。”15/618

莫理逊(Frank Morison)教授在《历史性的大审判》(Who Moved the Stone?,Faber & Faber,1967)一书中评论,在星期日的清晨,马利亚和她的朋友前来探墓时的情形:

“那些准备前来膏抹耶稣尸身的妇女们,一定会担心她们如何才能挪开那块大石这个问题,因为早先至少有两位妇女见过当时安葬耶稣的过程,对她们来说要挪开这巨石实在是难而又难的一件事。因此从最早的福音书记载──马可福音中,我们读到如下的话说:‘谁给我们把石头从墓门滚开呢?’我们可以想见挪开巨石这个问题对那些尚未抵墓地的妇女们来说,不但是心理上的一大问题,也是历史事实上的一大问题,但等她们抵达墓地时,一切都改变了。”46/76

莫理逊(Frank Morison)称“挡在墓门前的巨石乃是一个无声、无误的见证,这项整个有关大石的事件,其中许多细节值得我们详细的求证与观察。”46/147

“让我们首先考虑这块石头的大小和性质,这块石头确实又大又重,所有提及他的福音书作者也都承认此一事实。马可说那石头原来‘很大’,马太说,‘是一块大石头’,彼得也说:‘因为石头很大’。从那些妇人焦虑如何能滚开石头一事上来看,更可显示出石头的巨大。如果石头并不太重,三位妇女是可以将他滚开来的。所以我们可以确信这石头相当重,如无人帮忙,妇女们是挪不开的,这些见证都有助于我们前面所讨论的案件……”46/147

5C.封墓

马太福音二十七章66节记着说:“他们就带着看守的兵同去,封了石头,将坟墓保守妥当。”

罗拔逊(Archibald T.Robertson)对封石头的方法解释说:“……很可能是用一条长绳,将其拉过大石表面,在两端封好,正如旧约但以理书中所记的一样:‘有人搬石头放在坑口,王用自己的玺和大臣的印封闭那坑,使惩办但以理的事毫无更改’。封墓石的工作是在罗马守卫的监视下进行的,他们被派来护卫带有罗马权柄的封印,也就着全力防止尸体被盗与复活。然而他们这样刻意的安排,正为主耶稣的复活与空墓提供了更有力的见证。”53/239

亚历山大·伯卢斯(Alexander B.Bruce)写道:“圣经中用‘封了石头’四字更显示出犹太人备加注意(防范)的措施,封石的方法乃是将一条细绳拉过大石表面,再将绳之两端封于大石之上。这些聪明人真是尽了最大的心意来防范尸体被盗──与复活!”6/335

梅因(Henry Sumer Maine,1822-1888)是英国闻名的法学家,曾任“……英属印度高等议会中议员,伦敦中圣堂(Mibble Temple,译者注:英国法律协会的聚集处)的法理学与民法的注释人,又是剑桥大学皇家教席的民法教授。”他在论及罗马封印的权威特性时 ,指出封印“乃是一种鉴定证据的方式。”37/203

梅因教授继续说,从法理学的观点,我们知道:“举凡罗马式的遗嘱或其他重要文件上若有封印,这不仅代表签署者的出席,这也是密封的一种方法,除非破除密封,他人无法检查文件内容。”37/203,204

同样,耶稣坟墓上的封印,必是为了防止任何人前来盗墓,任何人若敢擅自移动墓前巨石,破坏封印,必招致罗马法律极严厉的刑罚。

亚兰弗得教授(Henry Alford)说:“封墓的方法是将细绳拉过墓前的大石,两端再以泥封印在岩石之上”。1/301

雯生(Marvin Vineent)说:“他们要罗马兵丁监视封墓的工作,之后再留守在墓前,因此兵丁监视封墓的程度十分重要。封石是将一条细绳拉过石头,两端以泥封印在岩石之上。假若墓前的大石是用一根横梁挡住,则此一横木也应当被封在大石上。”70/147

惠登教授(D.D.Whedon)说:“所以不开封印是无法劈开墓门的,自行破除封印乃是违法的。守卫的罗马兵丁的任务就是要防止门徒前来盗墓,封印则是用来防止守卫的兵丁与门徒共谋盗墓,所以但以理书六章17节说:‘有人搬石头放在坑口,王用自己的玺和大臣的印,封闭那坑,使惩办但以理的事毫无更改’。”72/343

第四世纪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奎实顿(John Chrysostom)对耶稣坟墓所施的安全措施有如下的看法,他说:

“无论如何,福音书作者所写下的每句话都能为耶稣复活一事作见证。祭司长和法利赛人这样说:‘我们记得,那诱惑人的还活着的时候,(可见他现在已经死了)曾说,三日后要复活’,因此就吩咐人将其坟墓封妥(可见他已经被埋葬了),恐怕他的门徒来把他偷了去。如果墓石被封妥,就不怕有偏颇串通共谋的事发生,因为所提供的资料,主复活的证据成了无可置疑的一件事。因为如果墓石已经封妥。没有偏颇的事发生,那么既然已确定无偏颇之事发生,坟墓又是空的,所以很显然地,这一切无可置辩地证明他早已经复活了。所以请看!虽然他们心中不愿,然而他们还是不得不承认真理被应验了!”9/525

6C.守墓的兵丁

1D.马太福音二十七章62-66节中如此记载说:

“次日,就是预备日的第二天,祭司长和法利赛人聚集,来见彼拉多,说:‘大人!我们记得那诱惑人的,还活着的时候,曾说,三日后我要复活。因此请吩咐人将坟墓把守妥当,直到第三日,恐怕他的门徒来把他偷了去,就告诉百姓说,他从死里复活了,这样,那后来的迷惑比先前的更利害了’。彼拉多说:‘你们有看守的兵,去吧!尽你们所能的把守妥当,他们就带着看守的兵同去,封了石头,将坟墓把守妥当。”

罗普(Albert Roper)在所著的《耶稣果真由死里复活了么?》(Did Jesus Rise From the Dead? Zondervn Publishing House,1965)一书中,对以上这段经文如此评论说:

“大祭司亚那和该亚法领了一队犹太人来见彼拉多,请求将耶稣的坟墓封妥,并派罗马兵丁看守,且说他们乃是怕耶稣的朋友会在夜间将他的尸体偷偷盗走,好使人相信耶稣复活了。”

“随和的彼拉多回答他们说:‘你们有看守的兵,去罢!尽你们所能的把守妥当’。于是他们带领着一队十人至三十人的罗马兵丁,来到耶稣墓前,用罗马皇帝的玉玺,封妥了亚利马太人约瑟的墓,并在封腊上加盖了罗马巡抚的官印,仅涂毁此官印,即可招致极严厉的罗马刑罚。就这样,这群狂热敌挡耶稣的人,反而为自己图谋解说耶稣并未复活一事上,布下一个自己也无力反驳的证据──他们永远不能解释复活这件事了……”54/23,24

罗普教授(Alert Roper)继续说:“守墓之卫兵的队长乃是彼拉多所指派的,可能也是彼拉多最亲信的一位百夫长,据传说他的名字是彼秋尼(Petroinus)。

“所以照理我们可以确定,这些罗马官方的代表应当能很忠诚、严厉地执行守墓的任务,正如他们肯忠实的执行钉十字架的任务一样。他们对所分派到的任务性质如何毫无兴趣,身为罗马帝国的忠臣,他们唯一的目的和责任,就只是严格地执行所指派的任务而已。对他们来说,约瑟墓前的封印远比一切犹太人的哲理或犹太人所尊敬的古老教条来得更加神圣。这些残酷的兵丁能面对一个垂死的人,拈阄分他的外衣,势必不会被几个胆小的加利利人所欺瞒,更不会失职在站岗时睡觉,以致招来杀头之祸。”54/33

2D.许多人对马太福音二十七章65节“你们有看守的兵”那句话起争议,这“看守的兵”是指“圣殿中的警卫”呢?还是指“罗马的守卫兵”呢?

亚兰弗得教授(Henry Alford)说:“此句话可有两种不同的译法:“1.以直陈式的口气译出说:‘你们有。’但问题是他们有何种守卫?如果他们有,为什么还向彼拉多去要呢?也许在犹太人过逾越节的期间,可能有一小队的罗马兵丁供他们使唤?但犹太历史上却从没有这类的记载……2.……命令式的语气……‘带去一队士兵守卫吧!’”1/301

李卡谬主教(Bishop E.Le Canus)说:“有人以为彼拉多是指那些在圣殿中服事大祭司们的巨仆而言,大祭司可以利用他们来看守坟墓、事后指责他们腐败,要比设法利诱罗马兵丁,使他们承认自己在守卫时未能警醒却睡着了来得容易得多,但经文中……使用拉丁文Koustodia一字似乎是指一个罗马兵丁而言,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4节中又提到……‘巡抚’二字,可见更是指罗马守卫兵而说的。”34/392

罗拔逊(A.T.Robertson)是一位精通希腊文的闻名学者,他对此句经文解释说:“‘你们有看守的兵’(Echete Koustodian),这句话带有命令口气,可见是一队罗马士兵而言,而非指圣殿的守卫。”53/239

罗拔逊更进一步地指出:“拉丁文Koustodia一字出现在公元22年的Oxyrhynchus纸草经卷上。”53/239

索本教授(T.J.Thorburn)评论说:“一般我们都假设马太所指的,乃是一队罗马兵丁……但是……大祭司们确实也拥有看守圣殿警卫,只是罗马官府无权支派他们执行圣殿以外地区的任务,所以彼拉多的回答可译作:‘带一队守卫去’,或作‘你们有看守的兵’(祭司长请求派遣罗马兵丁,彼拉多所作礼貌的拒绝)。假若守卫兵是犹太人,彼拉多没有注视到他们失职一事是解释得通的,但由于二十八章14节中所说:‘倘若这话被巡抚发觉,有我们劝他,保你们无事’的这句话看来,却又推翻了这个看法……”68/179-182

亚历山大·伯卢斯(A.B.Bruce)解释“你们有这几个字”说:“……这可能是命令式而非直陈式的说法──‘你们有看守的兵’这句话看来,是彼拉多不觉得有守墓的必要,然而仍同意他们,也不反对在这件小事上满足祭司长的要求。”6/335

希腊语──《英语新编字典》(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2年出版)一书中提到希腊文“守卫”(Koustodian)一字乃是指:

“一个兵丁组成的卫队”(马太福音二十七章66节;二十八章11节)……“带一队守卫兵去”(二十七章65节)5/448

詹姆·赫思丁在《耶稣与福音书大字典》(A Dictionary of Cchrist and the Gospels,James Hastings 编纂,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09年出版)中,曾引用何柔·史密斯(Harold Smith)论及有关罗马守卫的资料说:

“在马太福音二十七章65、66节及二十八章11节中,均提到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向彼拉多要求守墓的‘兵丁’,他们需要彼拉多授权派兵,同时兵士有被彼拉多惩罚的危险(参阅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4节),可见这些并非犹太圣殿的警卫所组成,而是留驻耶路撒冷的罗马士兵,也很可能就是那群看守十字架的士兵们……‘你们有’这是命令式的口气,‘你们有(或作领)看守的兵’。”25/694

路易士和萧特(Lewis and Short)所编纂的《拉丁字典》中有如下的解释说:“Custodia乃有看守的兵,守卫、看守、保护、照顾等义,通常多为复数,在军用语中乃指守卫之人,守卫、看守的兵、哨兵。”36/504,505

马太福音二十七章、二十八章似乎都指证这里的兵乃指“罗马的守卫兵”,如果彼拉多为打发开祭司长与法利赛人,叫他们使用“圣殿的守卫”,那么这些圣殿的守卫们只要向大祭司负责即可,不必向彼拉多报告了。但如果彼拉多差遣一队罗马士兵看守耶稣的坟墓,那知这些士兵必须对彼拉多而非大祭司负责。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1及14节乃是决定关键的两节经文。

11节中说,看守的兵有几个进城去将所经历的事都报给祭司长。乍看之初,这些士兵仿佛是对大祭司负责的,其实不然,如果他们直接向彼拉多报告此事,必要招致杀身之祸,关于这点,我以下将另文详述。14节则证实这些兵丁是直接向彼拉多负责的。

从“倘若这话被巡抚听见,有我们劝他,保你们无事。”这句话看来,假若他们是圣殿的“警卫”,为何要怕这话被巡抚听见呢?巡抚对守殿的“警卫”并无生杀之权。记录此事之人认为,他们乃是受彼拉多的吩咐前去看守坟墓的“罗马士兵”,好平抚犹太教中的宗教界人士。马太福音二十七章64节显示大祭司十分慎重地要求彼拉多差遣罗马守卫兵前来,因此“请吩咐人,将坟墓把守妥当。”

如果祭司长要差派圣殿警卫前去守墓,他们不必得到彼拉多的同意,因此出事时,罗马士兵来见祭司长求庇护,这是因为他们知道大祭司们有影响彼拉多的力量,可免自己被巡抚处死。“有我们劝他(巡抚彼拉多),保你们无事”(参阅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4节下半)

3D.罗马兵丁的军纪

柯瑞(George Currie)论到罗马兵丁的军纪时说:“依照罗马法,凡擅自离职的兵丁必然处死。根据希腊史学家波力比亚(公元前198?117?)的文献(Polybius VI.37-38)的记载,可以看出兵士对罗马刑罚的极端畏惧,使他们必须全神专注地,尤其在夜间守哨时,执行任务。波氏的描述是他亲眼所见的事,加之他是闻名的史学家,他的话当是可信的,也曾被许多人引用过。”12/41-43

柯瑞教授引用波力比亚的话说:“……凡疏忽夜间守哨之责者,或有偷盗、作假见征及自伤自身体者,均遭粗短棍之夹鞭刑,若因胆怯而在战阵中逃亡者则处以死刑。”12/43,44

柯瑞继续说:“魏及帝(Vegetius)提到罗马军国司令官每天严格执行军纪(Military Institutes11.9),更提及在耶稣时代的早期罗马军纪,远较罗马帝国晚期的军纪严格许多(Military Institutes 1.21)。”12/43,44

柯瑞针对魏及帝对罗马军队的看法评论说:“魏氏所描述的军纪制度,其中包含许多严酷的刑罚。Classicum乃是在宣布死刑时,用军号所吹出的信号,罗马军团司令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每日切实执行严格的军纪。”12/49,50

柯瑞又指出:“在东罗马贾斯丁尼安一世(Justinian)所编纂的罗马法典类编49.16中,数位编者均提到当时有十八种足使一名兵丁被判死刑的罪名,如:投降敌军的侦察兵(-3.4),逃兵(-3.11;-5.1-3),失去或自断手臂之士兵(-3.19),违背军令(-3.15),越墙或壁垒者(-3.17),发动叛变者(-3.19),拒绝保卫官长或擅离职守者(-3.22),逃避兵役者(-4.2),谋杀(-4.5),攻击或侮辱长官(-6.1),领导逃亡其例会导致其他士兵跟随去行者(-6.3),向敌方泄露机密(-6.4;-7),以剑伤友兵者(-6.6),无故自伤身体或企图自杀者(-6.7),擅离夜哨岗位者(-10.1),折断百夫长之旗竿或因受刑还击者(-13.4),逃离守卫站(-13.5),及扰乱治安者(-16.1)。”12/49,50

柯瑞(George Corrie)教授从罗马军史志中,选出下面的资料来说明当时罗马军队中军纪制裁的种种实例:“公元418年,一将领手杀一名落后的旗兵;390年,一士兵在守哨时睡觉被抛下罗马城七丘山的悬崖(录自罗马法典类编49.16.3.6;--10.1);252年,疏忽职守的士兵被毒时并降级;218年,因疏忽职守受罚;195年,临阵落后者被武器击打……以上所列之刑罚确实可谓十分‘严厉’。”12/33

柯瑞更进一步地说:“在102件刑罚中,有40件是死刑。罗马军中的刑罚,显然比现代的军纪严厉许多”。柯氏称罗马军队是一支:“用来征服并统治异国的工具”。针对其严格的军纪,柯氏写道:“麦思默(Valerius Maximus)……认为罗马帝国之所以强盛,有广远的征服力,主要应归功于能严格维持军纪及他们的军事战略11.8 intros;11.9 intro.)。”12/33,38,43,44

特克(T.G.Tucker)在所著的《罗马尼罗王与保罗时代的生活》(Life in the Rome World of Nero and St Paul,The Macmillian Co.,1917年出版)一书中,曾生动地描述一个普通罗马士兵所佩带的武器,他说:“在其右手中握有闻名的罗马长矛,这是一种六尺长的粗坚武器,在木质长杆上装有尖锐的铁头,士兵可以用他当作刺刀,也可以如标枪一样的投掷。左手中则拿着一个有各种形状的大盾牌,通常两边卷入成为四尺长、两尺半宽的圆筒,另一种则成钻石状的六角形,只是每角均被削平,也有成椭圆形的。这些盾牌均用柳条或木条编成,其上敷以皮带,并加铁制凸形花纹,最常见的花纹乃是闪电形。盾牌上不但有把手,也可用皮带系于右肩上,为不使盾牌阻挠兵丁动作的灵活,兵丁佩剑多披挂在绕过左肩的右边皮带上,此剑长3尺左右,是作刺杀砍斩之用。虽然这种佩剑的方式看来十分笨拙,但我们不要忘记,只有在手中没有长矛时,士兵才需使用佩剑,士兵可在使用前放松皮带,将剑很快地摆至左边,在士兵左边的腰带上,另佩挂有一把短剑。”69/342,344

4D.罗马守卫队的组织如何?

威廉·史密斯教授(William Smith)在《希腊罗马古事字典》(Dictionary of Greek and Roman Antiquities)中论到“罗马守卫队”的数目,根据史氏的资料,“一个罗马中队(罗马军团下的一个单位)包括60或120名士兵,……专门为罗马护民官(tribune)而设……两队守卫兵,每队4人,在军帐前后之战马中守哨。顺便应在此一提的是,按常例一个卫队有四名士兵,其中一人为哨兵,其他三人可略作休息,但一旦听到警号,要能立即一同采取行动。”61/250,251

何柔·史密斯教授(Harold Smith)提及:“一个守卫队通常是由四名士兵组成,大家轮班守卫,其余三人就在近旁休息,稍遇警报,要能立刻起身采取行动,但有些守卫队也有不止4人的。”25/694

惠登教授(Whedon)说:“一个守卫队乃由四名卫兵组成,我们由约翰福音十九章23节中可以看……”72/343

5D.圣殿警卫队的组织如何?

犹太史学家艾得闪(Alfred Edersheim)在《圣殿:其使命及职守》(The Temple:Its Ministry and Services,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58年出版)一书中提供我们有关圣殿守卫队如下的资料,说:

“夜间警卫队分驻殿门及殿院中24岗位,其中21岗单由利未人驻守,靠近内部的三岗则由祭司和利未人共同驻守。每一队共有10人,因此圣殿中每夜有240个利未人及30名祭司驻守,彻夜负守之责。他们白天可以休息,但夜间必须守哨。罗马士兵的守卫夜间分四班看守,犹太人则分为三班,第四班实为晨班。”16/147-149

在犹太他勒目注释《米示那经卷》(Mishnah,约在公元200年左右由犹太拉比们口述后编成,解释摩西所定民法,后由但比[Herbert Danby]翻译,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33年出版)中记有下列关于圣殿守卫的资料:

“祭司们在圣殿三处有值守卫的任务:亚比厅(Chamber of Abttines)、火焰厅(Chamber of Flame)及炉床厅(Chamber of Hearth)。利未人则在圣殿中21处守卫:五队在圣殿山(Temple Mount)的五扇门前,四队在殿门的四角,五队在圣殿庭院中的五扇门处,四队在圣殿外的四角,一队守供奉厅(Chamber of Offering),一队守幕幔厅(Chamber of the Curtain),另一队守在施恩座之后。”44/Middoth篇

艾肯(P.Henderson Aitken)教授记载说:“这位圣殿山的警卫长,其任务是维持圣殿内的秩序,夜间查访守卫站,使每名守卫都分派有适当的工作,并随时保持警觉,他和他的部下却归属……以斯拉记九章2节及尼希米记……中的官长所统管……。”25/271

6D.圣殿警卫的军纪

艾得闪(Alfred Edersheim)说:“夜间圣殿的警卫长应到各处巡视,守卫见他来到必须起身,以特殊的方式致敬礼。若在岗位上睡觉则要遭致鞭打,或将他所穿的衣服点火燃烧──这种刑罚确曾执行过。我们既如圣殿的警卫就也当随时保持警醒,因此启示录十六章15节训诫我们说:‘那警醒,看守衣服的……有福了’。”20/147-149

“圣殿山的警卫长常在火把的引导下,到各岗位视查,若有任何守望者不立即起身对他说:‘圣殿山的长官啊!愿你平安!’这就显示出他正在睡觉,长官有权以杖击打他,并烧掉他的衣服。殿中其他的人就说:‘圣殿的庭院中为何如此吵闹?’‘这是利未人挨打的声音,他的衣服被烧了,因为他在守望中睡觉’。雅各之子拉比以来斯(R.Eliezer B.Jacob)曾说:他们有一次抓到我的舅舅在站岗时睡觉,就烧了他的衣服。”44/Middoth米示那经卷米多篇。

《犹太百科全书》(The Jewish Encyclopedia)中曾论及“殿中之圣地”时说:“在其中守望的人不得坐下,更不得睡觉。警卫长要每个人都保持警觉,为管教在岗位上睡觉的祭司,长官有时竟将其所穿着的上衣点燃作为刑罚,并藉此警告其他的守卫。”31/81

7D.结论

李卡谬主教(Bishop E.Le Camus)论到耶稣墓前严紧的安全措施时说;“从来没有一个犯人被处死后还被看管得这样严紧,尤有甚者,也从没有一个被钉十字架的人,会得到被一队士兵在墓前守卫的荣誉。”34/396,397

克拉克教授(G.W.Clark)结论说:“所以尽管人使用一切的策略和智谋来防止耶稣复活,但这一切的预防措施,却都正好显示并证实了复活这件事实。”10/论马太福音二十七章35节

7C.门徒四散

马太在所写的马太福音二十六章56节记载耶稣的门徒何其胆怯懦弱:当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中被捉拿后,……当下门徒都离开他逃走了。

马可福音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门徒都离开他逃走了。(十四章50节)

韩森教授(George Hanson)评论说:显然他们都不是生来勇敢或心胸宽阔的人,当他们的主被捉拿后,他们都显出自己懦弱的一面,‘背弃他’逃走了,剩下他独自一人,面对苦杯。”22/24-26

罗普教授(Albert Roper)在《耶稣果真由死里复活了么?》(Did Jesus Rise from the Dead?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1965年出版)中评论西门彼得:“在大祭司的院子里,畏缩在一个使女的嘲骂下,发咒起誓不承认自己认识‘你们说的这个人’。54/50

罗普说:“恐惧,也是为了自己的完全而起的卑鄙的恐惧感,使彼得否认他真心所爱的人;恐惧、懦弱的恐惧,使他背叛了那位曾呼召他成为得人渔夫的人。”54/52

罗普教授评论门徒们说:

“他们大多数都是加利利人,多以捕鱼为业,对城市及城市的生活十分陌生。他们曾一个个地成为那位年轻拿撒勒教师的追随者,且献身作他的工作。他们一直甘心乐意地跟随他,直到危机来临的那一刻,等他在客西马尼园外被捉拿时,他们被熊熊的火把、喧闹声和刀剑声所吓倒,全都退后逃跑了。”

“从此他们都躲藏起来,销声匿迹,直到第三日,当抹大拉的那位妇人,将一项惊人的信息传报他们后,才有两个门徒从藏身的地方出来,要看看马利亚所传报的信息是否真确。门徒们的行为正显示出他们那种卑鄙的恐惧和企图自保的心理。”54/34,35

艾得闪(Alfred Edersheim)在《弥赛亚耶稣基督的生平与时代》(The Life and Times of Jesus the Messiah,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62年出版)一书中问道:“面对已死的基督,亚利马太人约瑟、尼哥底母、与耶稣的众门徒及使徒,还有那些敬虔的妇女们,他们心中会有何感想呢?”15/623

艾氏这样答道:“他们都相信他已经死了,也不期望他会复活,至少不是又回复到象我们这样的肉体生命。这一点从耶稣死后所发生的许多事中可以看出来:例如,尼哥底母和那些妇人带来许多为安葬用的香料(这些都是为防止尸体腐坏用的);那些在空墓前哭泣的妇女们,因为她们以为耶稣的尸体被人偷走了;从使徒们的焦虑与失望,以及许多人心中所生的怀疑,我们知道他们还不明白圣经的意思,就是耶稣必要从死里复活。”15/623

2B.复活的情景

1C.空墓

史伯辛普生(W.J.Sparrow-Simpson)指出,空坟墓的本身并不能使门徒相信耶稣已经复活,虽然约翰说自己:“……看见就信了 。”(约翰福音二十章8节),但这很可能是因为他想起耶稣说过他将要复活的话。抹大拉的马利亚,那些妇女,甚至彼得都不是因看见空的坟墓就信了的人。25/506

事实上,乃是耶稣复活后多次向他们显现,才使跟随他的人确信他是真的复活了。空坟墓乃是一个历史的事实,证实那显现者正是拿撒勒人耶稣,肉身已经复活的耶稣。20/506

伦敦大学东方法律系的教授及东方律法师安德生(J.N.D.Anderson),在1968年3月29日一期的《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杂志上问道:

你是否曾注意到有关空坟墓的记载均来自福音书?这些书是为基督徒所写,使他们明白他们所想知道的事。然而到了使徒行传,当使徒们对非信徒传道时,该书作者则只提复活的事实,反而不提空墓的事。原因何在呢?我想只有一个理由:就是空坟墓是不需要争辩的事实。无论敌人、友人都知道那墓是空的,唯一值得争辩的是,它为什么是空的?空坟墓能证明什么?”3/4-9

安德生教授在所著的《基督教之历史的见证》(Christianity the Witness of History,IVP出版)一书中继续说:

“空坟墓有如一块不变的岩石一样耸立在那里,这是耶稣复活的主要证据。也有人说坟墓并非空的,那实在是很可笑的说法。历史上有明文记载,使徒当初在那座充满敌意的耶路撒冷城中,也是离耶稣坟墓不远的地方,传讲耶稣由死里复活的好消息,使许多人相信耶稣。任何一个来听道的人,都可以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至坟墓那里去观望一下。假如使徒所宣讲已经复活的耶稣,其尸体正在约瑟的坟墓中逐渐腐化,还会有人相信他们吗?如果使徒们所讲论的只是耶稣的精神复活,还会有许多祭司和僵化的法利赛人,会因这些似是而非的理论憎恶使徒吗?”2/95,96

潘宁伯(Wolfhart Pannenberg)在《耶稣一神与人》(Jesus-Gok and Man,Wetrninster Press 1968年出版)一书中引用亚特候斯(Paul Althus,Die Wahrheit des Rirchlichen Osterglaubens,PP 22,25)的话说:“在‘耶路撒冷城’,也就是耶稣受死和埋葬的地方,他的门徒在其死后久,就开始宣讲他已复活的事。各种迹象都显示出,在当地空坟墓的事实确实是有根据的,如果坟墓并非空的,有关复活的宣讲(Kerygma)在此城中不必说一天,恐怕一小时也不可能继续下去。”50/100

戴教授(E.H.Day)评论说:“如果他们肯定地说,坟墓实在不是空的,批评家不免要遇到几项困难。例如,复活的传说正迅速地被人所接受与传播,这些传说也有现场记录为根据。犹太人因为拿不出耶稣的身体来,也不能公开宣布坟墓不是空的,因此无法证明耶稣复活一事未曾发生过。”15/25,26

英国律师莫理逊(Frank Morison)在《历史性的大审判》(Who Moved the Stone,Faber and Faber 1958年出版)中说:

“从这件古老的争辩所得来的一切片断论词与反应中,我们找不到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会说耶稣的身体仍留在墓中,这些文献也告诉我们,为什么耶稣的身体已经不在墓中,任何古老的文件都假设他的坟墓是空的。

我们能忽略这些自历史上积存下来,且能彼此印证的证据么?我想不能,因为这些偶合之事都太过明显了。”46/115

甘迈高(Michael Green)在《活着的人》(Man Alive,IVP出版)中,曾引用早期非基督教文件中所论及耶稣空坟墓的见证:“考古学家们在拿撒勒城发现一块《拿撒勒铭刻》,这乃是罗马大帝提庇留(14-37年)或克劳第阿斯一世(41-54)间的一项皇室法令,法令中陈述举凡骚扰他人坟墓的人,势必遭致极严厉的刑罚。这个法令似乎证明已经变质的空墓消息甚至被传至罗马(彼拉多必须要传递此一信息,显然他也曾向罗马大帝报告耶稣坟墓被劫一事),此法令很可能就是皇室对彼拉多报告的反应。”19/36

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1-15节记载,犹太人民间领袖拿许多银钱贿赂罗马兵丁,要他们说是耶稣的门徒把他的尸体偷去了。

詹姆·赫思丁所编著的《使徒教会字典》(The Dictionary of the Apostolic Church,ed.James Hastings,T.and T.Clark,1918年出版)对此事如此评论说:“基督教的敌人之所以要用欺诈的方式解释空墓,也正好证实了空墓证据乃是众目昭彰的事实,使他们无法否认。”(录自Cambridge Theological Essays,ed.by H.B.Swete,London,1905,P.336)24/340

史伯辛普生(W.J.Sparrow-Simpson)在《基督徒与四福音字典》(A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and the Gospels,Charles Scribner’s Sons出版)中写道:“耶稣的空墓不但让反对他的敌人承认,也由他的门徒证实。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1节中有关守卫兵的描述,只是为指出他们这种串通欺诈的行为。‘犹太人对使徒的指控,等于自己也承认坟墓是空的,他们只是要编造一个理由,来说明为何他是空的而已。’……犹太人此刻承认坟墓是空的,以致后来的犹太评论也均据此而承认空墓乃属事实。”25/507,508

史伯辛普生更举例来支持这个论点,他说:“……十二世纪时,在反基督徒的犹太人当中有论及空墓的文字出现。那个故事这样陈述说:“当女皇听到长老将耶稣杀了,埋葬了,而他却在第三天复活过来一事后,立刻下令说:‘如果在三天之内,他们找不出耶稣的尸体,立即都要被处死’。于是犹太人说:‘跟我来,我要你们去看你们所要找的那个尸体,是我把那个无父的人从坟墓中拿走了。因为我怕门徒们把他偷去,我就把他藏在我花园的地下,又在其上开了一道小溪。’这段故事解释犹太人最后如何找到了耶稣的尸体。(Toledoth Jesus,Baring Gould,Lost and Hostile Gospels,P.88)。17/507,508

辛普生结论说:“这个中古世纪所捏造出来的故事,说耶稣的身体已被找到,实在不屑我们一顾。但这个故事对空墓一事却作了颇有力的证明,他虽明言否认复活,却不知觉中承认了空墓这件事实。”17/507,508

凯文(Ernest Kevan)称“有关空坟墓之事不容置办。坟墓是空的,就是耶稣的敌人也无法否认。”30/14

凯文又说:“空墓这件事,对一切反驳基督教见证的假设均是一项致命的打击。这件事实足以绊倒一切似是而非的争论,因此举凡反对复活的论调,均尽力避免提及空墓的事,这实在也是不足为奇的。”32/14

史伯辛普生(W.J.Sparrow-Simpson)曾引用十九世纪的德国圣经批判家,魏豪生(Julius Wellhouson)论及空墓的话说:“这件事是不可能用自然法则来解释的。”25/508

为什么耶稣的坟墓始终没有变成一个供人敬拜的对象?

安德生(J.N.D.Anderson)评论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任何记载均未提及早期教会把耶稣的坟墓当作自己参拜的对象。那些相信耶稣已经复活的门徒,因为确知他们的主已经复活,因此觉得无必要前去拜访坟墓。至于那些听过主的教训,见过他医病、行神迹的非信徒,他们大概也知道耶稣的身体已不在坟墓中,前往墓地参拜也就显得毫无意义了。”2/97

莫理逊(Frank Morison)的《历史性的大审判》(Who Moved the Stone?)一书中有一段十分有趣的记载:“我们应该注意到,无论是在使徒行传、使徒书信或任何早期的伪经中,没有任何记录显示有人到耶稣的墓地来膜拜的。这种闭口不提基督教最神圣之地的事,实在是很特殊。耶稣的形象对某些妇女来说,岂不是近乎神圣的一种追忆吗?那么她们为何不去那片圣地停留片刻呢?难道彼得、约翰和安得烈从来没有听见这个存放他们的主的遗体的庙堂,对他们的呼召吗?当后来的扫罗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的傲慢与自信,想到自己曾如何拒绝相信这伟大的名字时,却未想到应来此耶稣墓前洒忏悔之泪么?假如他们都知道他们的主还埋在那里,却不肯前来,岂不是有些奇怪么?对批评耶稣复活一事的人来说,基督徒这种在历史上对耶稣之墓保持缄默的态度,必然使他们坐立不安的。”46/137

2C.葬衣

从以下的记述中,约翰指出为何葬衣是证明耶稣复活的主要证据:

“彼得和那门徒就出来,往坟墓那里去。两个人同跑,那门徒比彼得跑的更快,先到了坟墓。低头往里看,就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只是没有进去。西门彼得随后也到了,进坟墓里去,就看见细麻布还在那里,又看见耶稣的裹头巾没有和细麻布放在一起,是另在一处卷着。先到坟墓的那门徒也进去,看见就信了。因为他们还不明白圣经的意思,就是耶稣必要从死里复活。

──约翰福音二十章3-9节

安德生(J.N.D.Anderson)在1968年3月29日一期的《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中著有一篇《耶稣基督的复活》(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Christ)一文,其中论及空墓一事时说:

“……看来坟墓中并非完全是空的。你们记得约翰福音如何提及,抹大拉的马利亚跑去见彼得和约翰。于是两人跑到坟墓那里去,较年轻的约翰跑的比彼得快,先到了坟墓那里;就低头往里窥视(我相信这是希腊文的原意),看见细麻布和裹头巾。然后彼得也到了,按着他的本性鲁莽地冲了进去,约翰跟在后面;他们都注意到细麻布和裹头巾,只是两者没有放在一起,乃是分别在另一处卷着。此处的希腊文好象是说,细麻布并非被丢在坟墓里,而是放在尸体原来的所在地,裹头巾和裹身之细麻布间有一段颇长的距离,两个不放在一起,裹头巾仍在原地卷放着,看来好象耶稣的身体从中轻轻的撤走了。圣经告诉我们,当约翰看见这些以后,他不再需要其他人或天使的见证,他看见就信了,他也把这见证留传下来给我们。”3/7,8

早期亚历山大城的赛罗大主教(Cyril,376-444)曾说:“从细麻布卷成的方式来看,我们就可相信耶稣复活的事。”(Migne,7.683)

戴教授(E.H.Day)评论约翰的叙述说:“由那段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约翰亲身的经历,他的记述不但显示出一个目睹者的见证,也显示出他是个细致的观察者。当他提到两人向坟墓跑去时,他说出两人到达与进墓的先后,首先约翰低头往里看,看见细麻布还在那里,但个性勇敢的彼得却比约翰先走进墓去,希腊文选用theorei来描写彼得观察(甚至可说是审查)这些细麻布的态度。约翰接着仔细形容细麻布和裹头巾所在的位置,当他随后进入坟墓看见葬衣后,就相信了。他是一个亲眼看见而相信耶稣复活的人。对约翰来说,空墓与那些细麻布的见证,使他的信心与生命得以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15/16,17

史托德(John R.Stott)在《真理的寻索》(Basic Christianity,IVP出版)一书中写道: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段叙述中说到耶稣的尸体已经不见,然而葬衣却仍留在墓中。约翰十分强调这项事实,因为他曾与彼得在那个富于戏剧性的早晨,一同跑到坟墓那里去,约翰福音二十章1-10节的记载很清楚地显明这是约翰本人亲身的经历。他虽然跑得比彼得快,但到了坟墓后,他只是低头朝里看,等彼得到后,是彼得先走进坟墓。于是那位先到坟墓的门徒也跟了进去,他看见就信了。现在让我们来思想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使他看见就信呢?由约翰福音的记载来看,显然不是因为耶稣的身体不在墓中,而是因为看见细麻布的葬衣留在墓中却未被弄乱的情形才信的。

约翰在十九章38-42节告诉我们,当约瑟向彼拉多求耶稣的身体,把他领去后,尼哥底母就“带着没药和沉香,约有一百斤”前来,然后他们一同“照犹太人殡葬的规矩,把耶稣的身体用麻布加上香料裹好了”。这也就是说,当他们用细麻布裹他身体时,也同时在褶缝中撒上粉状的香料。若当耶稣复活的时候,我们也在墓中,我们会看见什么?……我们必然立刻会发现耶稣的身体不见了。……缠裹尸体的细麻布没有身体支持,必因一百斤香料的重量从中坍下来。在裹头巾和裹身的细麻布当中,也就是耶稣的脸与颈项必留出一个空间来。至于裹头巾因为是以交叉的方式包扎的,还可以保持着头的形状,只是头已不在其中了。

仔细研读约翰的记载,我们就知道他看见三件事:第一,他看见细麻布“放在那里”。这句话在那段经节中被用过两次,由于希腊原文是用强调式的语气,我们也可将此句译为“他看见细麻布还放(或坍)在那里”。其次,“裹头巾……没有和细麻布放在一处,是在另一处卷着”。显然这不是指裹头巾被卷起来,丢在一个角落里。它虽仍放在石棺上,却和尸身上的细麻布间有段明显的距离。第三,这裹头巾“没有……放在一处,是另在一处卷着”,可惜英钦定本圣经与校订标准译本所译的卷起或包起二字都不甚正确,其实原文乃是指裹头巾仍保留着头形中空的形状留在石棺上。

我们不难想象当门徒初抵坟墓时所见到的景象:石棺、中坍的细麻布、中空但仍是圆形的头巾及两者间的距离,难怪他们“看见就信了”,这样的一瞥已能证明耶稣确实已经复活,也显明复活的性质。这些证据未被人触摸过,折叠过,他们正如蝴蝶所退下来的蛹一样留在那里,为其突变作无声的见证。

这些埋葬时所用的细麻布乃是可以目睹,可以证实的证据,我们由后来抹大拉的马利亚,在跑去向彼得、约翰报信后,重又返回坟墓,低头往坟墓里看的情形得到证实。“低头往坟墓里看,就见两个天使,穿着白衣,在安放耶稣身体的地方坐着,一个在头,一个在脚”。他们大概是坐在石棺上,葬衣则仍放置在两位天使之间。马太和马可则记下其中一位天使所说的话:“他不在这里,照他所说的,已经复活了,你们来看安放主的地方。”不论福音书的读者信不信天使的话,这些话却已暗示出天使所坐的位置和他们所说的话,至少强调出耶稣的尸体安放的位置,也至少显明福音书的作者已经领会一件事:细麻布的位置与不见了的身体乃是耶稣复活最大的证据。63/52-54

那善(Henry Latham)说“……依我看来,根据使徒约翰的记载,显然因他们所目睹的事实,使这两位门徒有所改变……”但是为什么呢?31/45

那善(Latham)在《复活的主》(The Risen Master,Deighton,Bell & CO.,1904年出版)一书中,描述这两位门徒在墓中究竟看见什么?

“……在石棺较低的地方,有细麻布放在那里,然而他们并非凌乱地丢在那里,却仍保持着当初约瑟和其他人用它们包裹耶稣尸体的样子,裹身的纹褶都在,只是中坍了下来,因为其中所包裹的身体不见了。石棺顶端高起作枕头的地方,有当初的裹头巾单独留在那里,但却不是坍着的,乃是成立体的形状留在那里,仍有头部的形状在。显然现场没有被人触动过:尸身原是被裹在粉状的沉香和没药当中,然而如今尸身不见了,只留下香料仍留在层层的葬衣当中。这些情景在彼得和约翰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我们发现他们再由墓中出去时,其心情与初入坟墓时完全不同了。他们为眼见的景象所震慑,当他们细察所见的事实,就不得不承认‘有神在那里’。”33/34

那善教授又谈到遮盖耶稣头部的裹面巾:

“没有和细麻布放在一处”这句话给我另一种感受……;以前有人说细麻布均放在一起,如果他们都被放置在石头较低的部分,那还可以解释,但如果是分别放置在两处,且好象被人在仓促间乱丢下来的,那么约翰还要特别注明“没有和细麻布放在一处”就无甚大意义了,因为细麻布本身并无法说明它被放的位置,但我们要注意“放置”两字,因为裹头巾并非如细麻布一样是平放在石棺上。约翰也指出他们的不同。33/44

那善继续说:“……裹头巾原是交叉地裹在头部顶端,现仍留在石棺……高起的部分上,它是‘在另一处卷着’。”33/36

那善教授认为“使用‘卷着’一字有点使其意义变得含糊不清,他认为它必然有如松开的包头巾,就象一个指环一样,只是没有指环中通的部分。33/36

那善教授最后总结说:

“中坍的细麻布倒在一起,但是层折分明,没有一丝香料从中落下来,至于裹头巾,则是放置在石棺末端高起充当枕头的部分,被捆扎得好似一顶假发,独自留在一处。这些出奇安静的景象好似要说明什么,它能对看见这一切的人说话。当我在心中回忆坟中这一切景象时,它随伴着清晨由门口流泻进来曦光,仿佛要对我说话。

“但它们说什么呢?我知道了:

‘拿撒勒人耶稣已经改变,且已复活升天,我们──这些细麻布、香料与裹头巾──只是属世的残留物。’”33/11

3C.墓石的位置(原文无此段)

希腊原文在形容墓石与墓门间的关系时,所选用的动词十分特殊:

马太福音二十七章60节:用Kulio(辊)字。

马可福音十六章3、4节:仍用Kulio一字,但是另加一个系词ana,即辊上。马可之所以会选用这个动词,显然墓门前必有一斜坡之故。

路加福音二十章1节:亦使用Kulio一字,但所用之介系词与马可所用者略有不同,是用apo一字,含有分开、离开之意(表示其间必有距离存在)。显然墓石与墓门间有一段距离,但希腊之坟墓一字原同时包括石与墓门,因此路加特为此加一个介系词以表明之。

约翰福音二十章1节:约翰选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动词airo,来形容墓石是立在一斜坡上,不但与墓门有些距离,且与坟墓本身略有距离。Airo有“拾起并带走”之意。

墓石如此之大,为何要去费力移动它呢?

4C.封印

罗拔逊教授(A.T.Robertson)评论说:“封石的工作是在罗马士兵面前完成的,事后他们被留在墓前看守这块象征罗马权威和势力的封石。”53/239

惠登(D.D.Whedon)说:“若不破坏封印,墓石不可能被移开,而擅自破坏封印乃是对当权者的一种反叛行为。”7/343

当墓石被人挪开时,封印必然被破坏了,无论这个人是谁,都必须向巡抚或其行政单位负责,而在耶稣复活的时代是没有人敢擅自破坏罗马官方的封印的。

5C.马太如此记载说:

“忽然,地大震动,因为有主的使者从天上下来,把石头滚开,坐在上面。他的像貌如同闪电,衣服洁白如雪。看守的人就因他吓得浑身乱战,甚至和死人一样。

“他们去的时候,看守的兵有几个进城去,将所经历的事报给祭司长。祭司长和长老聚集商议,拿许多银钱给兵丁,说:‘你们要这样说,夜间我们睡觉的时候,他的门徒来把他偷去了,倘若这话被巡抚听见,有我们劝他,保你们无事。’兵丁受了银钱,就照所嘱咐他们的去行。这话就传说在犹太人中间,直到今日。”

──马太福音二十八章2-4节;11-15节

我们若能略为了解这些兵丁的背景,马太福音二十八章的记载便会变得更特殊了。

马太福音二十八章4节记载说耶稣复活的景象十分可畏,使这些粗悍的罗马士兵都“吓得如死人一样”。

罗普教授(Albert Roper)在《耶稣果真由死里复活了么?》(Did Jesus Rise from the Dead?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1965年出版)书中,描述这些罗马士兵们说:“他们对所分派到的任务性质如何毫无兴趣,身为罗马帝国的忠臣,他们唯一的目的和责任,只是严格地执行所指派的任务而已。对他们来说,约瑟墓前的封印远比一切犹太人的哲理或犹太人所尊敬的古老教条来得更加神圣。……[他们] ……冷酷得能面对一个垂死的人拈阄瓜分他的外衣……”54/33

特克(T.G.Tucker)对罗马兵丁所佩挂兵器有极详细的描述。(详见原书214页)。特克形容这些罗马兵丁及其兵器都是战斗机器。69/342-344

索本(Thomas Thorburn)在《复活之记录与现代批判》(The Resurrection Narratives and Modern Criticism,Kegan Paul,Trench,Trubner and Co.,Ltd.1910年出版)中,告诉我们那些守墓的兵士如今正面临极大的难题。在封印被破坏、墓石被辊开后,这些士兵将受到极严厉的军法审判。索本说:“这些士兵不能藉口他们在夜间睡着了,因为在守卫时睡觉的士兵必要遭受死刑──罗马帝国一直很严格执行这项军令。”68/179-182

索本继续说:“因此这些士兵除了转投大祭司外,实在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尸体(我们假设)不见了,无论是在何种情况下(在一般情况下)他们都将被处以极刑(参阅使徒得传十二章19节)。”68/179-182

6C.耶稣之复活与其复活后之显现

1D.肉身显现的重要性

路易士(C.S.Lewis)在《神迹》(Miracles,The Macmillan Co.1947出版)一书中论到耶稣复活后之显现的重要性,他说:“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有人说他们遇见复活的耶稣。如果他们在无法使人相信这样的好消息之前就去世了的话,福音书就无法写成了。”37/149

安德生(J.N.D.Anderson)曾论及耶稣复活后向人们显现一事:“最彻底否认这件事的方法,就是指控显现一事为虚构的故事,纯粹出于谎言。然而就我所知,至今尚没有一个评论家采取这样的态度。事实上,也没有人能持这种态度。因为当时能为此事作见证的人至少有五百位。试想这些见证人的品格,他们为世界带来世界最高的道德标准,甚至他们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是一群言行一致的人。想想看你如何能描述一群人,数天前他们还像被击败的懦夫,畏畏缩缩地挤在一间小楼上,然而数天后却成了一支勇敢的传道队伍,即使受逼迫也无法使他们闭口不言。若将他们这种戏剧性的心理改变,均归咎于一个无法证实的谎言上,是他们想出来用以欺骗世界的,那真是太不合情理了。”3/5,6

孟沃(John Warwick Montgomery)在《历史与基督教》(History and Christianity,IVP,1964年出版)中评论说:

“要记得当耶稣的门徒宣告耶稣复活的道理时,他们乃是以亲眼见证人的身份发言,他们的听众中不少是知道这件事的人。公元56年时保罗在其书信中写道,约有500个以上的人曾见到复活后的耶稣,直至保罗写信之时,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还活着(参阅哥林多前书十五章6节)。早期的基督徒们不可能站在一群能反驳他们的人面前,传扬耶稣复活的道理,这些反对的人只要能找出耶稣的尸首,门徒的道理就立刻不攻自破。”45/78

兰姆(Bernard Ramm)在《基督徒信仰的确据》(Protestant Christian Evidence,Moody Press,1953年出版)中写道:

“若没有复活这件事,那么那些激烈派的批评家很容易就可以指出,保罗对其他使徒们宣称他当年在大马色的路上遇见复活的主一事,必然是虚构的,而使徒对保罗说,耶稣已经复活并曾向他们显现一事必然也是虚构的,人们很早就承认使徒书信的真实性,要推翻其中论及复活的记载,真是件何等不易的事!”52/203

2D.耶稣向许多人单独显现:

向抹大拉的马利亚,约翰福音二十章14节;马可福音十六章9节

向自墓地回来的妇女们显现,马太福音二十八章9,10节

在复活的头一日傍晚时分向西门彼得显现,路加福音二十四章34节;哥林多前书十五章5节

向前往以马忤斯的二门徒显现,路加福音二十四章13-33节。

向他的门徒们显现,唯有多马不在,路加福音二十四章36-43节;约翰福音二十章19-24节。

向他的门徒们显现,多马亦在场,约翰福音二十章26-29节。

在提比亚海边向七个门徒显现,约翰福音二十一章1-23节。

在加利利山上向五百多位信他的人显现,哥林多前书十五章6节

向雅各显现,哥林多前书十五章7节。

向十一个门徒显现,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6-20节;马可福音十六章14-20节;路加福音二十四章33-52节;使徒得传一章3-12节

升天时,使徒行传一章3-12节

向保罗显现,使徒行传九章3-6节;哥林多前书十五章8节

向司提反显现,使徒行传七章55节

当保罗在耶路撒冷圣殿祷告时,耶稣向他显现,使徒行传二十二章17-21节;二十三章11节

在拔摩海岛向约翰显现,启示录一章10-19节

7C.耶稣的敌人亦不否认耶稣复活之事

1D.他们的静默

在使徒行传二章中,路加记载彼得在五旬节那天的讲章,其中未曾提到犹太人反驳彼得的见证。当彼得大胆挺身宣讲耶稣复活的事迹时,为什么当时的犹太人没有反对?这是因为空坟墓的证据仍在那里,可供任何人前往考察,然而人人都知道耶稣的尸首已不在墓中。

在使徒行传第二十五章中,我们看见保罗被下在该撒利亚的监里。后来非斯都“坐堂,吩咐将保罗提上来。保罗来了,那些从耶路撒冷下来的犹太人,周围站着,将许多重大的事控告他,都是不能证实的。”(参阅二十五章6、7节)……究竟是什么缘故,使保罗的福音如此激怒犹太人?在控告保罗的罪名中,犹太人尽量避免提及那一点?非斯都将保罗的事告诉亚基帕王时,解释保罗的案情中最主要的一点乃是“为一个名叫耶稣的人已经死了,保罗却说他是活着的”(参阅使徒行传二十五章19节)。这是因为犹太人无法解释耶稣的坟墓为何是空的。

这些犹太人用许多理由控告保罗,却唯独不提耶稣复活之事的客观证据。他们以不同的罪名辱骂控诉保罗,唯独对空坟墓那无声的见证只字不提。

其实犹太人对空坟墓只字不提的见证,比当时基督徒的声音还响亮,正如费百恩(A.M.Fairbairn)在《耶稣生平研讨》(Studies in the Life of Christ,P.357)一书中所说的:

“犹太人对空墓无声的见证,要比基督徒开声传扬耶稣已经复活来得更加有效。”

戴教授(E.H.Day)说,“只要犹太人能找出证据来反驳耶稣复活的信息,向他挑战,基督教就会遭到最致命的打击,可惜他们无法推翻复活的道理,因为他们找不出任何有效的证据来。”13/33-35

安德生(J,N.D.Anderson)曾引用潘宁伯(W.Pannenberg)的话说:

“我们由福音书中可看出,早期的犹太人在扬言攻击基督教中耶稣复活的道理时,并未提及有人扰动耶稣之墓,这些犹太攻击家们当对保存这样的资料极其有兴趣,然而奇怪的是,他们与反基督教的人均同样地承认耶稣的坟墓是空的。他们的缄默反而限制他们对空墓制造出更好的解释……”2/96

基督教的教会就是建立在复活的真理上,只要推翻此一道理,就可以推毁整个基督教运动,然而在第一世纪当中,人们不设法推翻复活的真理,反而使基督徒受到威胁、拷打、鞭伤之苦,甚至死刑,以期望他们自动否认自己的信仰,其实只要找出耶稣的尸体不是很容易就可推翻信徒的信仰么?然而他们却没有这样做。

史托德(John R.Stott)说的好,耶稣仇敌的沉默“对证明耶稣之复活与使徒的见证一样地有力、动人。”63/51

2D.他们的嘲弄

1E.在雅典城

当保罗在雅典城向希腊人传道时,他们对保罗的话无词可驳,只是“当众人听见从死里复活的话,就有讥诮他的。”(参阅使徒行传十七章32节 )。因为他们不明白一个人如何能从死里复活过来,就只好一笑置之。他们甚至没有为自己的立场辩护,他们等于在说:“不必再用什么事实来搅扰我的思想,我已经定下决心不信了!”

为何保罗在希腊所遇见不信的态度有异于耶路撒冷城中不信的态度?因为在耶路撒冷中,空坟墓就在那里,可供众人前往考察,然而在雅典,他们见不到空墓,也没有人知道这样的事。保罗在雅典城的听众并没有下功夫去查考保罗的话,他们无心下功夫考查,他们宁可带着漠不关心的态度嘲笑保罗,这正是一个人泯灭智力的最好写照!

2E.在该撒利亚的亚基帕王和非斯都面前

保罗在公厅中向亚基帕王及一切在座的人宣称,“基督……因着从死里复活,要首先把光明的道,传给百姓和外邦人。当保罗这样分诉时,非斯都大声说:‘保罗,你癫狂了罢!你学问太大,反叫你癫狂了。’保罗说:‘非斯都大人,我不是癫狂,我说的乃是真实明白的话。王(亚基帕)也晓得这些事,所以我向王放胆直言,我深信这些事没有一件向王藏隐的,因这些事都不是在背地里作的。亚基帕王阿!你信先知么?我知道你是信的。’亚基帕对保罗说:‘你想稍微一劝,便叫我作基督徒阿!’”(参阅使徒行传二十六章23-28节)。

正如在雅典所遇的一样,保罗在该撒利亚所遇的也是一群不信的人,而保罗所传的信息仍是一样的:“基督从死里复活。”(使徒行传二十六章23节),对方也仍然没有提出证据来反驳,非斯都反而嘲笑保罗的话。保罗的辩词中说到,他的话乃是“真实明白的话”(古文版中在二十六章25之边页上注有“是真实、合理的话”),保罗甚至向非斯都及亚基帕王强调自己所说的一切,都是有证据可考的(参阅二十六章26节),然而非斯都却和雅典人一样对其一笑置之。当然在该撒利亚有关空墓之事是鲜为人知的,但只要肯到耶路撒冷城去一趟,必能证实此事。

3B.已被确定的史实

空墓实乃耶稣复活的无声见证,此事也未有人驳斥过。罗马人与犹太人均找不出耶稣的尸体,又不能解释它到那里去了,然而他们却绝对否认复活一事,这不是因为他们找不到足够有关复活的证据,而是因为不论资料如何完全,他们心中都不愿意相信复活这件事。

戴教授(E.Hermitage Day)在《复活之确据》(On the Evidence for the Resurrection,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1906年出版)一书中如此写道:“基督徒乃是证明空坟是一种合乎理性之信仰的最佳见证人,他们一致相信耶稣的坟墓是到第三天时才变空的,福音书中也都一致强调这件事。由此可见,凡相信这事的人不必去追求印证,倒是那些不信坟墓是空的人,或者必须靠一些合理性的理论来解释耶稣坟墓为何是空的那些人,才需要去寻求证明。”15/25

卫伯·史密斯(Wilbur Smith)曾引用丹尼(James Denney)教授在《耶稣与他的福音》(Jesus and the Gospel,New York,1907年出版,PP 130,131)一书中的话说:

“……空墓不是单单为辩道而产生的,这种辩道精神不以仅寻得复活的证据为自满,乃为传扬一件不变的事实,就是主已经向信他的人显现,并鼓舞他们去过一个得胜的基督徒生活……这才是使徒所作的最原始、最独立,也是最单纯的一部分见证。”60/374

4B.已被确认的心理改变

1C.门徒的改变

1D.史托德(John R.W.Stott)说:“也许耶稣之门徒的改变,是耶稣复活最有力的见证……”63/58,59

2D.哈佛教授与律师葛尼林夫(Simon Greenleaf)博士在《福音书作者的见证》(The Testimony of the Evangelists,Baker Book House,1965年出版)一书中,论到耶稣的门徒时如此说:“若不是他们知道耶稣已经由死里复活,且知此事比任何其他事更清楚、更肯定,要他们如此坚持忠实记载福音书中的种种事实,是不可能的。

“即使从战争史中,我们也无法找到这类与使徒一样不变、忍耐与毫不畏缩的英勇前例。世间有许多理由可以叫他们怀疑信仰的根基,一切神迹的证据与他们所确信的真理……”20/29

3D.李德尔先生在《你为何要信》 (Know Why You Believe,Scripture Press Publications Inc.,1971年出版)中说道:“这些最后帮助改善人类社会伦理制度的一群人,他们是高级骗子?是被迷惑的疯子吗?若信他们是这类人可真要比相信耶稣复活更难了。事实上我们也找不到任何证明可以用来支持这样的观点。”38/63

4D.让我们看看耶稣的弟弟──雅各的改变,在耶稣复活之前,雅各藐视耶稣所行的一切事,他认为耶稣对自己的宣称全是虚伪的,他破坏约瑟一家的名声。然而等到耶稣复活以后,我们却看见雅各与其他的使徒在一起,传扬耶稣的福音。我们从他在新约圣经中所写的信徒中,也可以看出,他已经与耶稣之间重新建立起崭新的关系。他这样形容自己说,他乃是“神和主耶稣基督的仆人”(雅各书一章1节),是什么理由使雅各改变,也许保罗的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以后显给雅各看……”(参阅哥林多前书十五章7节)。

5D.马席安 (George Matheson)在《新约中的代表人物》(The Ropresentative Meu of the New Testo Ilodder and Stoughton 1940年出版) 一书中如此说:“多马之所以怀疑,乃是因为他认为耶稣的死即代表他国度的灭亡,因此他说:‘我们也去与他同死罢!’一个在这时说出这样的话,正表明他不期望有复活的事。如果一个人期望自己不久就要再见他将去世的朋友,他必然不会要求与他同死。当时的多马已经完全放弃他理智上的信仰,他对耶稣也不再存任何指望,他不信耶稣肉身还有任何的能力,外界的势力太大,耶稣必然不能胜过,世界必要征服耶稣。”41/140

6D.然而耶稣却向多马显现,帮助多马了解他,这也就是约翰福音所记,为何多马见了复活的耶稣,不禁喊道:“我的主!我的神!”(约翰福音二十章28节)当多马在亲眼见过复活的主后,他就一改过去的态度,毫无畏惧地迈上殉道者的道路。

7D.以下所记有关使徒在遇见复活的主后,生命如何的改变的事实,这实在是段十分独特的写照:

“在主被钉十字架的那一日,他们极其悲痛,然而到了七日的头一日,他们却变得满有喜乐。当主被钉十字架后,他们个个颓丧无望;然而到了七日的头一日,他们却变得充满着自信与盼望。当他们初闻复活之讯时,充满疑问,不肯轻信。然而等到他们一旦被事实说服后,他们则再也不怀疑。是什么理由,令这群人有这样的改变?是因为有人把他们主的尸体由墓中挪去么?但这岂能造成如此惊人的改变?挪移主的尸体,岂能改变他们门徒的心情与个性?短短的三日,时间上不足用来制造一个影响他们一生方向的传奇故事。神话奇说要靠时间来培养,这种心理上的转变需要给予一个圆满的解释。

“试想这班男女,他们为世间带来最崇高的道德标准,甚至他们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群言行一致的人。想想看你如何能描述这群人,数天前他们还象被击败的懦夫,畏畏缩缩地挤在一间小楼上;然而数天后,却成了一支勇敢的队伍。即使受逼迫,也无法使他们闭口不言。若将他们这种戏剧性的心理改变,均归咎于一个无法证实的证言上,是他们想出来用以欺蒙世界的,那真是太不合情理了。”3/5,6

2C.在一千九百年的历史当中,无数的生命被改变

正如耶稣改变他的门徒一样,一千九百多年来,世间许多男女也都经历到门徒类似的生命改变,却知他如何改变世人的生命,请参阅本书的“基督徒的神奇经历”(The Uniqueness of Christian Experience)这一章。

3C.判决

由许多人心理上的改变看来,我们可以得知相信耶稣复活,乃是使人生命改变的主要原因。这些主观的经历印证了耶稣在第三日复活的客观事实,因为只有一位复活的主才能有力量改变人的生命。

5B.已被确认的社会行为上的改变

1C.社会组织──基督教教会

1D.教会之所以被建立,乃为宣扬耶稣复活的道理:

使徒行传一章21-22节:

“所以主耶稣在我们中间始终出入的时候,就是从约翰施洗起,直到主离开我们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必须从那常与我们作伴的人中,立一位与我们同作耶稣复活的见证。”

使徒行传二章23-24节:

“他既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藉着无法之人的手,把他钉在十字架上杀了。神却将死的痛苦解释了,叫他复活,因为他原不能被死拘禁。”

使徒行传二章31-32节:

“就预先看明这事,讲论基督复活说,他的灵魂,不撇在阴间,他的肉身,也不见朽坏。这耶稣,神已经叫他复活了,我们都为这事作见证。”

使徒行传三章14-15节:

“你们弃绝了那圣洁公义者,反求着释放一个凶手给你们。你们杀了那生命的主,神却叫他从死里复活了。”

使徒行传三章26节:

“神既兴起他的仆人,就先差他到你们这里来,赐福给你们,叫你们各人回转,离开罪恶。”

使徒行传四章10节:

“你们众人和以色列百姓都当知道,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人得痊愈,是因你们所钉十字架,神叫他从死里复活的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

使徒行传五章30节:

“你们挂在木头上杀害的耶稣,我们祖宗的神已经叫他复活。”

使徒行传十章39-41节:

“他在犹太人之地,并耶路撒冷,所行的一切事,有我们作见证。他们竟把他挂在木头上杀了。第三日神叫他复活,显现出来,不是显现给众人看,乃是显现给神预先所拣选为他作见证的人看,就是我们这些在他从死里复活以后,和他同吃同喝的人。”

使徒行传十三章29-39节:

“既成就了经上指着他所记的一切话,就把他从木头上取下来,放在坟墓里。神却叫他从死里复活。那从加利利同他上耶路撒冷的人多日看见他,这些人如今在民间是他见证。我们也报好信息给你们,就是那应许祖宗的话,神已经向我们这作儿女的应验,叫耶稣复活了。正如诗篇第二篇上记着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论到神叫他从死里复活,不再归于朽坏,就这样说:‘我必将所应许大卫那圣洁可靠的恩典赐给你们。’又有一篇上说:‘你必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大卫在世的时候遵行了神的旨意,就睡了(或作大卫按神的旨意,服侍了他那一世的人,就睡了),归到他祖宗那里,已见朽坏;惟独神所复活的,他并未见朽坏。所以弟兄们!你们晓得,赦罪的道是由这人传给你们的。你们靠摩西的律法,在一切不得称义的事上信靠这人,就都得称义了。”

使徒行传十七章30-31节:

“世人蒙味无知的时候,神并不鉴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因为他已经定了日子。要藉着他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并且叫他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

使徒行传二十六章22-23节:

“然而我蒙神的帮助,直到今日还站得住,对着尊贵卑贱老幼作见证;所讲的并不外乎众先知和摩西所说,将来必成的事;就是基督必须受害,并且因从死里复活,要首先把光明的道,传给百姓和外邦人。”

2D.教会乃历史上一件显明的事实

教会乃是为使徒传扬耶稣复活的信息而存在的,在早期历史中,这个组织却受尽来自犹太人和罗马人的欺压,其中的信徒之所以肯忍耐经历无数的苦刑和死亡,乃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所信的主已经由坟墓里复活了。

卫伯·史密斯(Wilbur Smith)说甚至理性主义家归宁伯(Guignebert )在《耶稣》(Jesus,New York,1935年出版,P.536)一书中也不得不承认说:如果他们不树立耶稣复活的道理,也不将其系统化,基督教根本不可能在世间留存下来……基督教中一切有关救恩的理论及其基本教义都有赖于对复活的信仰;而任何基督教的信条首页均以保罗的话作为座右铭说:‘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因此由历史观点来看,基督教最重要的信仰就是耶稣复活……藉此信仰,基督徒对耶稣此人及其使命的信仰,乃是建立新宗教的主要基础,基督教就这样自犹太教中分裂出来,且以征服全世界为其最终目标。”51/20,21

李德尔先生(Panl Little)指出,在公元32年左右所成立的教会并非突然诞生的,却是为着一定的目的而产生的。据说是早期在安提阿的基督徒为起来扰乱天下(使徒行传十七章6节)而成立的,而使他们出来扰乱天下的原因,就是因为耶稣由死里复活之故 。38/62

卫伯·史密斯(Wilbur Smith)曾引用牛津来朋大学(Ripon Hall)校长梅捷(H.D.A.Major) 的话说:“如果耶稣的门徒对耶稣的认识只到他被钉上十字架为止,那么教会永远不可能被建立,教会的根基是应建立在人们对弥赛亚的信仰之上,若此弥赛亚是死的,那他实非弥赛亚,不过是为犹太教所拒绝,为神所咒诅的一个而已。唯有耶稣的复活,才证明他就是保罗在罗马书一章4节所谓的那个‘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的人(参阅《耶稣之使命及教训》The Mission and Message of Jesus,New York,1938出版,P.213)。”58/368

史崔顿(Hillyer H.Stration)在1968年3月31日一期的《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杂志中曾著有《 我信我主之复活》(I Believe:Our Lord’s Resurrection)一文,其中引用来德里(Kenneth S.Latourette)的话说:

“由于确定耶稣已经复活,这些跟随耶稣的人才能脱离耶稣之死所带给他们的绝望心情,也才能继续完成耶稣所起始的永恒工作。若不是这种深刻相信耶稣已经由死里复活的信念支持他们,且得亲眼看见他,又与他同行,跟随耶稣的门徒们不但会把他的死给遗忘,恐怕连耶稣是谁也会遗忘掉。”(引自《基督教扩张史》[Histony of Expansion of Christianty,Harper,New York,1937年出版,Voll,P.59]。)61/3

2C.基督教另定主日证明主的复活

犹太人最初安息与敬拜神的日子是在星期六,因为圣经上说,神在第七日结束了他一切的创造,休息了。因此犹太律法中使星期六为圣日,遵守安息日乃是犹太教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对一个犹太人来说,在他生命中所能行最敬虔的事就是严守安息日;然而因为耶稣复活的缘故,基督徒开始改在七日的头一日敬拜神。这些在基督徒一改古老的传统,将用来安息与敬拜的安息日,也是原按神学理论而定的安息日挪至星期日,让我们别忘了,这些早期的基督徒原是犹太人呢!想想看如果他们日子订错了会有何事发生?这也许是任何一个宗教团体所作最大的决定!若不是因为我们的主是在星期天复活的,有什么理由要使他改换敬拜神的日子呢?22/51

安德生(J.N.D.Anderson)认为早期的基督徒都带有浓重的犹太教背景,他们一直严守安息日的传统,必然有极大的原因使他们愿意更改节日,这原因就是因为主的复活!3/9

3C.基督教圣礼之创立证明主的复活

1D.领圣餐:使徒行传二章46节;约翰福音六章;马太福音二十六章26节;马可福音十四章22节;路加福音二十二章19节;哥林多前书十一章23,24节。

基督教领圣餐原是为纪念主的死,然而我们由使徒行传二章中却得知那也是个喜乐的时刻。让我们想想看,假若没有复活,我们还有何喜乐可言?相反的,基督徒在领圣餐时若回想到主的被卖与被钉十字架,就知那是何等大的一种苦楚,但又是什么将原是愁云满布的最后之晚餐转变成满有喜乐的圣餐呢?

甘迈高(Michael Green)在《活着的人》(Man Alive,IVP出版)一书中如此评论到:“他们在圣餐中与主相遇,因为他们的主不是死了、走了,而是复活了,现已在天上。他们在圣餐中纪念他的死,体会他的同在,也期待他的再来(参阅哥林多前书十一章26节)。自早期教会,也就是最早的亚兰语系的教会开始,我们就拥有一篇圣餐用的短祷文,名Maranatha!(即我的主,快来!)如果耶稣没有复活,而早期信徒们聚在一起纪念他的主,却能持有此种喜乐态度,就很难令人明白了。”19/53

2D.受洗礼:歌罗西书二章12节;罗马书六章1-6节

基督徒在接受主后必须有一个信仰的仪式──受浸礼,这也是另一处使基督教有异于犹太教的地方。犹太教注重行割礼,基督徙则遵守他们之主的教训,接受洗礼。一个人除了悔改,相信复活之主外,还有受洗礼。洗礼究竟代表什么?很少有人怀疑。保罗解释说,一个人受洗礼就是在基督的死与复活上与他相联合。当一个人进入水中时,他是将自已的老我与基督一同埋葬,当他由水中出来时,他乃是在基督复活的新生命上有份。在基督教中没有任何仪式比圣餐与受洗礼更古老,然而他们与主的死和复活却是有直接的关连。如果耶稣不曾复活,行这些仪式又有何意义呢?

4C.历史上教会的创始证明主的复活

教会的设立乃是历史上的一种现象,是在耶稣复活后才产生的,教会之所以遵行一定的仪式乃是为纪念教会的源始。莫李昂(Leon Morris)在《新圣经字典》(The New Bible Dictionary,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62年出版)中,论及最初见证耶稣复活的这群人说:这些都是犹太人,犹太人一向习惯遵守宗教仪式,然而他们却又与一般犹太人不同,他们遵守主日,也就是纪念主复活的日子,而非遵守安息日。在主日时,他们领圣餐。领圣餐的过程中并非为纪念主的死,而是存着感恩的心,纪念一位复活、得胜的主,为他们所带来的种种祝福,至于其他的圣典如受洗礼,则是使信徒们记得他们已与基督同埋葬,又与他一同复活(歌罗西书二章12节),只有因为基督已经复活,他们这么做才有意义。”14/1088

5A.设法除灭耶稣复活之说一般的错误理论

“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传道书一章2节下

以下我们将列出历史中较著名的几项理论,试看他们如何来否认基督复活的道理,再依次列出反驳的理由,让读者明白其理论误谬之处。

英国名律师安德生(J.N.D.Anderson)十分了解一项好的证据对审判案件的重要性,他很关心一般历史对耶稣复活之说的解释,因此他在《基督教:历史的见证》(Christianty:The Witness of History,IVP1970年出版)一书中写道:“有一点我们必须强调,对任何证据我们必须以整体的观点来考虑。不错,我们很容易对每项证据都能加上一个不同的解释,但这些解释能否用来解释案件中其他的证据呢?若否,则这些解释就变得毫无价值了。也许有些理论可以解释一部分的证据,但却与整幅案件的画面不合,这样当我们拿它与另一个能完全解释此案件之证据的理论相比时,前者显然就不值取了。”1/105

现在我们就存着以上的取舍态度,来思考下列的理论:

1B.昏厥的假说

1C.观点──耶稣并未死在十字架上,他只是昏厥过去

当他被放置在亚利马太人约瑟的墓中时仍是活的,数小时后,坟墓中的冷空气使他苏醒过来,于是起身离开了。

安德生教授(J.N.D.Anderson)认为这个理论:“……首先是由一位名叫范突瑞里(Venturini)的人在数世纪或更早的时代中所发明的。近年来又被回教组织的一个异端宗派即亚马利亚(Ahmadiya)派,以稍微不同的方式重新提出使用,亚马利亚教派信徒们的总部设在卡定(Qadian),另在英国伦敦的普地南区(Putney)则设有其英语总部。 

“他们这样解释耶稣复活的道理:耶稣是确实被人钉在十字架上,他蒙受极可怖的休克、失血及痛苦,因此昏厥过去,但并非真正死去。只是当时的医学常识不丰富,门徒误以为他死了,我们不也听说连彼拉多都诧异他这么早就死了吗?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这样解释,耶稣是在昏厥的情况下,被人由十字架上取下来的,因他们误以为他已经死了,就把他放在坟墓中。清凉的坟墓使耶稣得到充分的休息,因而苏醒过来,起身走出坟墓。只是他那班无知的门徒不知耶稣只是苏醒过来,却坚称他是由死里复活了。”2/7

凯文教授(Ernest Kevan)提到另有一种理论说使耶稣由昏厥状况苏醒过来的,乃是因“……那些被人用来膏抹在耶稣身上之香料的功效……”32/9

2C.辩驳

安德生结论说:“……此理论经不起人的调查……”4/95

史伯辛普生(W.J.Sparrow-Simpson)说此理论“……如今已为人所废弃……”17/510

我相信下列反驳的理由,必能帮助读者看出为何以上两位学者会下出这样的结论来。

1D.耶稣已死在十架上,是由罗马士兵、约瑟及尼哥底母检查后所公认的。

李德尔 (Paul Little)针对昏厥的理论评论说:“自古以来,就有不少猛烈攻击基督教的理论存在,然而我们要注意唯此昏厥之说并非来自古代,一切早期的资料都强调耶稣已死。”38/65

索本教授(T.J.Thorburn)论到耶稣如何在彼拉多手中被害的情形:“……客西马尼园中的挣扎,午夜的被捕,大祭司庭院中与彼拉多卫队手下的苦刑,彼拉多与希律王间的轮流递解,罗马兵丁手下残酷的鞭挞,背十架前往加略山受死,途中因力竭而摔倒,钉上十架之痛苦折磨,随之而来的干渴和发热。”68/183-185

索本观察说:“即使是最强壮的人,在经历这样的磨折之后,而能不死也是难以想象的,更有甚者,按史实记载,即使在最有利的情况下,被钉十架的人也难有生还者。”68/183-185

索本教授最后总结说:“金恩(Keim)在‘拿撒勒人耶稣’(Jesus of Nazara,Vol.vi,p.330)中说的话最能反驳这个理论:‘对他们的假说,我们很容易辩驳……。一个可怜、虚弱的耶稣,在行刑前甚至无力站起来的人,在经过躲藏、伪装后也与常人一样地死了。这样一个人却会成为我们信心的源头,我们感情赞扬的对象,跟随他之人得胜的标记,复活的得胜主,神的儿子?他们所成立的假说实在叫人愈看愈卑鄙,愈荒谬,令人无法接受。’”68/183-185

凯文(Earnest Kevan)引用盖得特教授(F.Godet)的话说:“在临上十字架之前,耶稣的身心两方都已经历极大的苦楚。在客西马尼园中他曾等待死的痛苦,以后他身历罗马兵丁无情的鞭挞,甚至背上肌肤破裂,这样的痛苦几与被处死的痛苦无异。然后他们用粗锈的大钉,钉穿他的手脚。若说在鞭挞后还余有任何体力,也会在以后的六小时的折磨中消耗殆尽。根据福音书作者的记载,在干渴和筋疲力尽之后,耶稣终于在喊叫中呼出最后的一口气。

“然而这还不够,一个罗马兵丁又用枪刺入他的心脏。没有食物,没有水,没有人处理他的伤口,也没有人来减轻他的痛苦,他在一个洞穴中躺了一天两夜。然而到了第三日的早晨,看啊!他重新出现了,活生生的,充满光芒!”32/9,10

安德生(J.N.D.Anderson)批评耶稣未死的理论说:“……想得倒巧妙,可惜经不起考验。一开始罗马兵丁就采了步骤,要确定耶稣已经死了,所以他们用矛刺入他的肋旁。但为了辩论之故,我们辜且说他并没有死,那么一连数十小时躺在冰冷的石凿坟墓当中,尤其在巴勒斯坦复活节左右的夜间是相当冷的。这一切的经历不但没有结束他那脆弱的生命,反而让他苏醒过来,你相信这可能吗?就算苏醒过来,他还能由细麻布和几十磅的香料下脱身出来,撬开一个三个妇女都无力搬动的墓石,用受伤的脚走几里路?”3/7

正如史托德(John R.W.Stott)所问,我们相信“在经过一连串痛苦无情的审讯、嘲弄、鞭挞和钉十字架后,他还能在一个石墓中,既无食物,又无医药更无可取暖之物的情况下存活三十六小时么?然后他又能有力量推开封闭墓门的大石,却不惊动守卫罗马丁兵,那真是太过超人的一项表演了。你相信在这样一个虚弱、有病和饥饿情况下的耶稣向门徒显现时,却能使他们觉得他已经胜过死亡,这可能么?再从而宣告他已由死里复活,并命令门徒往普天下去,他也要与他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信徒会信么?在这种情况下生存下来的耶稣,竟能偶而出其不意地显现,却又毫无理由地消失?要能轻易相信这种理论,那他真要比多马的“不信”还令人费解!”63/48,49

李卡谬主教(E.Le Camus)批评现代的理性主义家们否认耶稣复活一事时,说:

“他们认为,假若他已经复活,他显然没有死;假若他已经死了,他就没有复活。’”

“但有两件事能显出理性主义者的错误。第一,在星期五傍晚,耶稣确实死了,然而到了星期日的早晨及以后的日子里,他却活生生地出现在人群中。”

“没有人怀疑耶稣不是在星期五死的:撒都该人、彼拉多的卫队,或在加略山上的旁观者都知道他死了。只有彼拉多一人诧异为何他这样快就死了,然而他的好奇心反而引出新的证据,可用来确实证明求取耶稣尸体之人的见证。”

“由此看来,无论是耶稣的朋友与敌人,望着被钉在十架上的这个人都会一致同意,他已去世。为进一步地证明,一个百夫长甚至用矛刺穿他的肋旁,来试他是否已死,当时尸体亦无反应。只是由刺穿之处有水和血流出来,显示生命的要素正在快速分解。对晕厥的人来说,流血足以导致他死亡,然而对一个已死的人来说,流血已经无关紧要,因为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耶稣已经死了有一段时间,即使是耶稣最精明的敌人──大祭司,对他已死之事都没有一丝的怀疑。唯一叫他担心的是耶稣的门徒,可能会把遗体偷走,已死的耶稣倒不是他们担心的对象。他毫无知觉地被人从十字架上取了下来,正如他对罗马兵丁的长矛毫无知觉一样。他安静、冰冷地躺在那些热爱他的人的双臂当中,那些热爱他的人将他的尸体取下,用裹尸布包好,涂上香料,放入坟墓。他们的举止中充满着爱意与离情的悲恸。如果耶稣只是昏厥,你能想出一个比这个昏厥更合时宜、更彻底的例子来吗?这曾是一个奇妙的生命,圣洁无比、影响无穷,然而这样的一个生命却很意外的如此匆匆结束了,但这不可能出于巧合!若只是巧合,他则比复活更神奇、更不可信了。”34/485,486

2D.耶稣的门徒并未想到他只是从昏厥中苏醒过来。

怀疑论者史特劳斯(David Friedrich Strauss)本人显然不相信复活之事,但他却对耶稣昏厥的理论给予决定性的一击,以下是史氏自己的话,“一个坟墓里偷溜出来的半死之人,又弱又病,需要药物的治疗,需要包扎伤口,需要力量与休息,却还能让他的门徒觉得他已经胜过死亡与坟墓,使他们觉得他是赐生命的主,使他的门徒凭着这样的印象进入世界,完成他所吩咐他们的任务,这是不可能的事。在这种情况苏醒过来的耶稣,只会削弱他们对他的印象,最多只能为他自己带来一片哀悼声,但绝不可将他们的悲伤转变为狂热,将他们对他的尊敬提升到敬拜的地步。”65/412

米利肯(William Milligan)在《我主之复活》(The Resurrection of Our Lord,The Macmillian Co.,1927年出版)一书中描述耶稣向门徒显现的情形说:“……这些显现并非是在病房中,而是向一群强壮、有力的人们显现,使他们能赶紧预备好以便从事日后伟大的任务。”米氏继续说:“在耶稣显现以后,希望立刻取代沮丧,绝望转为胜利,疲乏无力立即转变为活泼、旺盛的持久力。”43/76,77

他继续说:“当门徒最初畏惧的心理被除去后,取而代之的则是无尽的喜乐、勇敢和热诚。如果他们的主是因疲乏与痛苦晕厥过去,从星期五的下午至星期日的清晨一直晕厥地躺在洞中,直到不久前才苏醒过来,为何当门徒再见耶稣时,我们在他们身上却见不到一丝对主的怜悯、同情与随时准备相助的表现?”41/76,77

戴教授(E.H.Day)说:“从福音书中,我们读不到一次有关耶稣身体虚弱的记载,如果基督只是从假死中苏醒过来,他不觉得虚弱吗?门徒所见到的主并不是一个刚从痛苦中回转过来的人,他们所见到的乃是一个生命的主和死亡的战胜者,他已不再似过去在世传道的日子一样,受肉体的限制与捆绑了。”15/49,50

3D.那些提倡昏厥之说的人,也必须同意,耶稣醒过来后还能行神迹,不但要松开捆紧全身的层层细麻布,且能不将细麻布弄乱就脱出身来。

滕慕理(Merrill C.Tenney)在《复活的实据》(The Reality of the Resurrection,Moody Press,1963年出版)中,解释这些包裹尸身的细麻布说:“依照犹太人的习俗,安葬死者前的工作通常包括清洗尸身,然后用一条一尺宽的细麻布从腋下直到脚踝都给紧紧地裹上。接着再用粘性的香料涂抹在布缝之间,这种香料一面可以防腐,一面也可以充当粘接剂,将尸身外的细麻布粘成一个坚硬的外壳……约翰使用‘裹好’(希腊文edesen)一字,正与路加福音二十三章53节中所说‘……耶稣的身体用细麻布裹好……’为同一字。

“七日的头一日清晨,耶稣的尸体不见了,只剩下葬衣仍留在那里……

“裹头布留在石棺中原用来放置头部的地方,与尸衣约有从腋窝到颈距离。尸衣中仍残留有尸体的模型,只是尸身不见了……当他们裹尸时用细麻布将尸身扎得很紧,因此尸身不可能沿着尸身的曲线滑出来,那么他又是怎么由细麻布中消失的呢?”63/116,117

4D.罗时柯(James Rosscup)说:“那些相信昏厥之说的人,也必须相信耶稣以一个刚苏醒过来的虚弱身体,却能神奇般地撬开数人才能推动的墓石,而不惊动正在睡眠中的罗马士兵,(为了辩论我们辜且说他们正在睡觉,其实他们是不可能在睡觉的!)越过他们的身体逃走了。”55/3

戴教授(E.H.Day)针对这点评论说:“这种事太不可能发生了,即使我们暂且顺着批判者的说法,同意说醒过来的耶稣能有办法不惊醒卫兵,他如何能推开墓石,却仍是不能解释的事,因为‘那石头原来很大’(马可福音十六章4节)。”13/48,49

再说即使耶稣能推开墓石后,却还有气力与罗马士兵相搏后再逃出更是荒谬了。这些看守坟墓的士兵们,显然很轻易就能对付一个“从坟墓里偷溜出来的半死之人”。再说罗马军纪对在守哨时睡觉的卫兵必定处以极刑 ,因此这些哨兵不可能正在睡觉。

5D.刚自昏厥状况中苏醒过来的耶稣,却要长途步行到一个叫以马忤斯的村庄去,似乎太不可能,因为以马忤斯距离耶路撒冷约有七里的路程。(路加福音24:13)

戴教授(E.H.Day)说:“叫一个因受伤与力竭而昏厥的人起身后,不但向门徒显现,且再步行一段长路途,实在是件不可能的事。”13/48,49

凯文教授(Enest Kevan)则如上评认说:

“两天前,他的双脚才被粗锈的大钉子穿过,而两天后他却毫无困难地往返于以马忤斯和耶路撒冷两城间是不可能的。他如此活跃,能在与这两个门徒同行时突然消失了,然而等到他们赶回耶路撒冷城向门徒们报道他们已遇见主的大好信息时,主却又再度出现在他们中间!他显然走得比他们还快,自他苏醒以后,他的每个动作都极迅速,突然在门徒聚集的房中出现……难道这是一个刚由十字架上取下来半死的人,又在坟墓中无助地躺了数日之人应有的行为么?不!”32/9,10

6D.如果主只是昏厥过去,他应将实情告诉门徒,如此闭口不言,却容他的门徒去四处张扬他已由死里复活,不外证明他是个说谎者与卑鄙之人。

法国李卡谬主教(E.Le Camus)写道:“再说,如果耶稣只是昏厥过去,却容他的门徒相信他已经死过,却又复活过来,这种作风实在大大损害其原先的人格。这种情况下,他理当说出自己只是侥幸地被存活下来,不应说自己是由死里复活。由福音书的记载中,我们处处看出耶稣只容读者有两种选择的余地:他是弥赛亚即神子,或是万人中的一个大罪魁。如果他未曾由死里复活,却如此宣称他实在是连最普通的诚实美德都没有。”34/485,486

李德尔(Paul Little)评论说,这种昏厥的理论,要求我们相信“耶稣乃介身于声名狼藉的说谎者当中,当他的门徒往四处传扬他已由死中复活的道理时,耶稣不但不责斥此说,却还鼓励他们这样做。”38/66

史崔顿(Hillyer H.Straton)曾引用新约圣经学者诺克斯(John Knox)在《耶稣基督──这个人》(The Man Christ Jesus,PP.13ff.)一书中的话说:

“我们谈的不是世间有一个人由死里复活,乃是指一个基督教运动的创始人已经由死里复活……,耶稣的特性乃是推动基督教运动之主要因素。”61/3

只要我们详查耶稣一生无瑕疵的个性,可以知道他是向来不欺骗人的,他若没有复活,就绝不可能编造谎言来欺骗人说,他已经由死里复活了。

7D.如果耶稣未在十架上死去,那么他后来是几时死的?又是在何种情况下死的?

戴教授(E.H.Day)说:“……如果人们相信耶稣昏厥的理论,那么举凡福音书及使徒行传中论及耶稣升天的记载都应予以一笔勾销。我们则须重新假设耶稣在显现不久后之所以消失,乃是因为他自人世隐退去自生自灭,只为要留给门徒一种错误的印象,使他们永远记得他生前如何,并且不忘他所加在他们身上的大使命。”15/50

米利肯(William Milligan)在《我主之复活》(The Resurrection of Our Lord,The Macmillian 1927年出版)一书中说,如果耶稣是在十架上昏厥过去,以后又复活过来,那么“事后他必然是隐退到一个连最亲近他的门徒也不知道的地方去了。教会因他的名而建立,甚至有力量动摇古老世界的根基。信徒在重重困难中往各处介绍新事物的程序,这个属他的教会处于争辨当中,受来自各方的试探,暴露在审判之下,处于最需要他帮助的困境当中,他却不见了。他到那里去了!必然隐没在绝对孤立的地方渡尽他那或长或短的余年。即使如此,他最后仍要过世──只是没有人能说出他在那里死的,或是何时死的,也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死的!这真是一团浓雾乌云般样的谜,没有一丝阳光可以照透。这么说来,这些早期的基督徒乃是善于制造神话的专家,而且神话是不能给我们帮助的神话。”43/79

3C.总结

我们最后可以引用韩森(George Hanson)在《复活与生命》(The Resurrection and the Life,William Clowes and Sons,1911年出版)一书中的话作总结说,昏厥的理论实在难令人相信是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者对复活一事所想出来解释,证据虽然多,却不成立,以至这种假说现在已经无人采用。22/19

2B.尸体被盗的假说

1C.观点──宗教领袖用银钱买通罗马士兵,叫他们假造此一谎言。

1D.马太记载在当时民间如何解释耶稣复活一事:

“他们去的时候,看守的兵有几个进城去,将所经历的事都报给祭司长。祭司长和长老聚集商议,就拿许多银钱给兵丁说:你们要这要说,‘夜间我们睡觉的时候,他的门徒来把他偷去了。’倘若这话被巡抚听见,有我们劝他,保你们无事。”兵丁受了银钱,就照所嘱咐他们的去行,这话就传说在犹太人中间,直到今日。

──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1-15节

2D.马太所记载的事,在当时犹太人中十分流行,我们由殉道者犹斯丁(Justin Martyr)、特土良(Tertullian)及其他人作品中亦可看出。

索本教授(Thomas J.Thorburn)在《复活之记录与现代批判》(The Resurrection Narrative and Modern Criticism,Kegan,Paul,Trench,Trubner and Co.出版)一书中作如下的观察说:

“在犹斯丁的《与犹太人蔡福对话录》(Dialogue Against Trypho)第108页中,蔡福论及一位来自加利利的骗子,耶稣,被由十字架上取下来埋葬以后,他的门徒夜间来将他的尸首偷去,如今却往四处传扬此人已由死里复活并升天。”65/191,192

“特土良在《辩道书二十一篇》(Aplolgy 21)中写道:‘墓中除葬衣外空无一物,然而犹太人民间领袖仍很关心此事,一面向外地去散布谎言,一面防止服于其手下的百姓远离犹太教信仰,因此向大家说耶稣的尸体已被跟随他的人盗走。’然后,再以蔑视的态度说:‘他的门徒或将人的尸体偷去,好宣传他已由死里复活,或则是园丁将他的尸体藏了,因为访墓者太多,几乎毁坏菜园中的白菜。’”65/191,192

“这类的说法,在中古时代的犹太文献中亦十分普遍。累姆拉(Reimarus)也重复同样的故事说:‘耶稣的门徒在其尸体被埋下尚不及24小时前,就将其盗走,在墓地演出空墓的喜剧,并拖延至第五十天后当尸体完全腐化后,才传出耶稣复活的说法。’”65/191,192

“早期基督教先父俄利根(Origen)对此种假说,已经给予十分完整的辩驳与答覆。”65/191,192

3D.安提阿城的奎实顿(John Chrysostom,347-407年)也曾批评过这种盗墓的理论,他说:

“这种假说固然不对──说是耶稣的门徒把他的尸体盗走 了,但也同样能证明耶稣已经复活了,因为持这种论调的人在不知不觉中竟亲口承认耶稣的尸体是不见了。他们承认尸体不在墓中,而根据他们的眼见以及墓上的封印,再加上那群胆小如鼠的门徒们,我们即可知道盗墓之事是不可能在当时发生的。因此我们可以结论说,耶稣基督之复活乃是不容争辩的一件事。”10/531

2C.辩驳

1D.墓为何是空的?这点必须要有方法解释。

凯文教授(Ernest Kevan)说,空墓并不一定代表复活,但他至少留给我们两种选择:空墓若非神的作为,则必然是人的作为。”我们对这两种选择,均应公平客观地加以观察、检讨,然后诚心接受所选出最可能发生的一项解释。30/1430/14

凯文又说:“要在这两种选择中选出一项答案,事实上并不困难。耶稣的仇敌没有理由要前来盗墓。耶稣的朋友则没有能力前来盗墓。让他的尸体留在墓中反而对犹太民间领袖及罗马官府有利,再说到门徒会去偷走耶稣的尸体又是不可能的事,由此可见,救主的尸体不见,实乃出于神的作为。

李卡谬主教(E.Le Camus)如此说:“如果耶稣的尸体确实是在星期五的时候,被置于墓中,而到了星期日却不见了,若不是他被人挪走了,就是他凭藉自己的力量走了出来,除此两点外,实在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但他是被人挪走了么?又是谁挪走的呢?是他的敌人吗?还是被他的朋友挪走的?他的敌人甚至派了一队士兵来守墓,显然他们并不期望其尸首消失。再说:凭他们事前谨慎的态度来看,他们不可能是盗墓人,这样做反而使门徒更容易找藉口说耶稣已经复活了。防此谣言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墓看守得牢牢的,这样他们以后就可以说:‘请看,尸体还在这里,他并没有复活。’

至于耶稣的朋友们,他们既未曾有过这样的企图,也没有这样大的能力去挪移尸体。”8/482

卫伯·史密斯(Wilbur Smith)在《在此世局危观之际的一项大保证》(A Great Certainty in This Hour of World Crisis,Van Kam pen Press,1951年出版)一书中说道:“……这些士兵亦不知应如何解释空墓之事:是撒都该人告诉他们应如何回答的,又用钱贿赂他们,叫他们在畏惧中重复这个在仓促中所虚构出来的故事。”55/22,23

亚历山大·伯卢斯(Alexander B.Bruce)在《希腊文新约圣经注释》(The Expositors Greek New Tfestament,Hodder and Stonghton,1903年出版)中如此注解说:“他们之所以要向外地传报此事,乃说明当时确有一事发生,要向罗马政府解释,它同时也等于暗示此报告与士兵当时所经历的有极大的出入。”6/337,338

2D.至于耶稣的尸体被他的门徒偷走,这一说亦甚不合理

1E.没有人审问守卫的见证。马太记载说:“看守的兵有几个进城去,将所经历的事都报给祭司长。”(参阅二十八章11节)。

蓝史奇教授(R.C H Lenski)在《马太福音诠释》(The Inter pretation of St.Matthevs Gospel,The Wartvburg Press,1943年出版)一书中,针对耶稣复活之事乃由罗马士兵传报祭司长一事,评论说:“这是罗马士兵眼见之事,他们乃是最可靠的证人。他们也相信罗马士兵口中的见证,因为这些士兵没有理由要说谎。”35/1161,1162

卫伯·史密斯(Wilbur Smith)在《真理长存》(Therefore Stand,Baker Book House 1965年出版)中写道:“我们首先要注意,犹太人的民间领袖并没有审问士兵们的见证,他们也没有自己到墓地去观看,因为他们相信墓已经空了。除非他们是真的经历过这事,这些罗马兵丁不可能捏造出这样一个不可解释的故事来。犹太领袖们要兵丁重复告诉别人的,不是墓已经空了,而是去解释为什么它会变成空的。”60/375,376

罗普教授(Albert Roper)论到大祭司亚那和该亚法时,他说:“他们托词解释耶稣尸体消失一事,反而更加彰显出自己的错误,否则他们为何竟肯花钱贿赂士兵,去作伪证呢?”53/37

犹太人不审问罗马士兵的见证,也不考察他们的证词是否可信,这正等于默认耶稣坟墓确实是空的。他们所想出来,是耶稣的门徒把他偷去了的藉口,乃是因找不出最好的理由,才临时编造出来的谎言。

2E.为防尸体被盗,犹太人在墓前已作最详细的防备措施,这些措施绝对足以防止门徒前来盗墓。

罗普教授(Alhert Roper)在《耶稣果真由死里复活了么?》(Did Jesus Risef From the Dead?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1965)中说道:“让我们公正的说,我们所面临的事,乃是一个理性的头脑所不能解释的事,也是根本无法解答的问题。当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去见彼拉多,要求他下命‘……将坟墓把守妥当,直到第三日’时,事实也证明坟墓已经被‘把守妥当’。从这项记载中我们不得不结论说,墓前严谨的防备措施,乃是门徒不可能前来将尸体盗走的最好明证。”53/54

法罗(Fallow)百科全书中这样说:“门徒们没有力量对付罗马的守卫兵,一小群胆小如鼠的犹太人,他们如何能胜过一队持有武器,正在警醒守哨的士兵?”17/1452

奎实顿(Jonh Chrysostom)论到那群在星期日清晨前来探墓的妇女们时,说:“她们不信耶稣尸体在许多士兵看守下会被人盗走,除非是他自己复活了。”9/527

3E.耶稣死后,他的门徒所表现的那种沮丧、懦弱的态度,更证明他们不可能会突然变得如此英勇、大胆,竟敢面对罗马的守卫队,将尸体偷走,当时他们没有心情从事这样的事。

卫伯·史密斯(Wilbur Smith)说:“……那些在耶稣被捕的那夜,四处逃亡的门徒们,没有这样的勇气和能力与一队罗马兵相抗。”57/22,23

史氏继续说:“……这些门徒们也无心情去面对罗马守卫兵,将他们制服后,再将尸体从墓中盗走。我想,如果他们真敢前去与士兵相搏斗的话,必然也会被杀死,只是我相信当时他们不会有心情去尝试。在那个星期四的夜里,彼得还曾充分显露出自己懦弱的本性。在大祭司的外院里,当一个使女前来说他是与那受咒诅的拿撒勒人同党时,他还发咒起誓说自己并不认识耶稣,为何在几小时之后,却会勇敢地向罗马守卫挑战?”60/367,377

针对耶稣尸体被盗之说,法罗(Fallow)在其百科全书中这样写道:“耶稣的门徒们不但不可能前去盗墓,他们根本也不敢这样做。”

“他们为何要承担起盗尸的工作?这是一群无比软弱的、胆怯的人。当耶稣被捕时,他们都一个个地逃跑了,就是其中最勇敢的彼得,也在使女的声音下抖战而三次否认他的主。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竟敢向巡抚的守卫挑战吗?他们竟能公然反抗犹太公会的决定,冲向那些警觉防止墓地出事的武装士兵,并躲过或制服他们吗?我且暂借不信之人的话说,如果耶稣并没有复活,只是用复活的盼望来欺蒙他的门徒,那么门徒们为何没有发觉自己受骗呢?如果耶稣只是要藉门徒肯轻易相信他的个性,来传扬自己的名声,为何门徒肯冒这么大的危险去盗尸呢?即使我们相信空墓乃是门徒所计划的,他们又是如何去执行的呢?”17/1452

罗普教授(Albert Rope)说:“在这一小群门徒中,即使在上封印的墓门前没有守卫看守,他们当中也没有人敢去盗墓。在重重防备措施下,要说他们当中有人敢前去偷取尸体,真是太荒谬的想法了。”54/37

4E.如果罗马士兵在守哨时睡着了,他们又如何得知尸体是被门徒偷走的?

以下的论述是录自法罗(Fallow)的百科全书:“圣奥古斯丁说:‘他们若非睡着的,就是醒着的;如果他们是醒的,他们为何会让人把尸体偷去?如果他们是睡着的,他们又如何知道尸体是被门徒偷去的?他们怎敢起誓说尸体是被偷走的?’”17/1452

亚历山大·伯盛斯(Alexander B.Bruce)评论罗马士兵说:“……显然他们很清楚自己并未在哨岗上睡着,他们也知道尸体并非是被人盗走的,祭司长们用钱买来的解释也是十分愚昧的,其中充满矛盾,很容易就可以被揭穿。一个沉睡的哨兵,他能知道在他睡眠中所发生的事么?”6/337,338

博朗教授(David Brown)在《新旧约全书批判性、试验性及实践性之评论》(A Commentary Critical,Experimental,Practical On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 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48年出版)中写道:“若要寻找耶稣复活的证明,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看被买通的士兵对空墓的解释,他们的解释十分愚拙,怎可能一整队的士兵都会在站岗时同时睡着了?犹太人及巡抚都极力防守坟墓被盗,在这种情况下,整队士兵却都睡着了,实在是极不可能发生的……”12/133

李德尔(paul Little)在《你为何要信》(Know Why You Believe,Scripture Press Publications,1971年出版)中,讨论到祭司长们所编造的谎言说:“他们拿许多银钱给士兵,并告诉他们要说,是耶稣的门徒夜晚来,趁着士兵睡觉的时候,把尸体偷去了。这个谎言太过显目,马太甚至不愿反驳他!如果你站在法庭上,说在你睡觉的时候,你的邻居进屋来偷走你的电视,法官会信吗?当一个人沉睡时,怎知周围所发生的事呢?这类的证言若在法庭上说出来,可真会叫人笑掉大牙!”36/63,64

5E.士兵不可能是睡着了的──这样做将使他们遭致极刑的处分。

亚历山大·伯盛斯教授(Alexander B.Bruce)写道:“罗马人对守哨时入睡的士兵一律处以极刑。难道银钱可以买通士兵说出这样的谎言来吗?显然他们会拿了钱,笑着走了,然后再去将实情报告他们的将领。祭司长们没想到这点吗?有的话,他们为何不能提出更严谨一点的解释呢?他们编的理由显然是不合理的。”6/337,338

卫伯·史密斯(Wilbur Smith)曾引用沙尔文(Edwin Gordon Selwyn)在《复活》(The Resurrection,in,Essays Catholic and Critical,London,1926年,P.318)一文中的话,论到士兵睡觉的可能性说:“……当他们驻守墓前,执行一个最重要的任务──防止尸体被盗时,却没有一个例外地个个都睡着了,……这真是叫人难以置信。何况这些守卫乃是出自世界军纪最佳的军队,按罗马军纪守哨时失职睡觉的,必定处以极刑,然而这些士兵却未受任何军法审判,亦未按规定因忽职受责,只因未能保妥尸体,觉得万分懊恼,愤怒……显然犹太领袖们本身也不相信那些他们贿赂士兵所说的谎言,否则,为何他们不立即逮捕、拷问耶稣的门徒呢?他们既被告盗尸,这乃是严触罗马法令的一件重罪,但为何无人逼门徒交出尸体来?再说他们既无法洗清自己的罪名,却为何未因他们的罪行受罚?……显然罗马统治者丝毫未想要进一步地控诉门徒们。”60/578,579

英国神学家与哲人白里(William Paley)写道:“我想汤宪法(Townshend)在《论复活》(Dis upon the Res.,p.126)一文中的看法是对的,罗马士兵为何会说:‘夜间我们睡觉的时候,他的门徒来把他偷去了。’这样不正显出自己的忽职吗?不!显然有人保护,并有不受罚的保证,他们才肯这样说的。”49/196

6E.墓前的石头委实很大,即使算士兵都睡着了,耶稣门徒前来撬开墓石的声音,也自然会闹醒士兵们。

卫伯·史密斯教授(Wilbur Smith)说:“门徒们撬开石头,盗走耶稣尸体的声音,必然也会闹醒士兵。”57/22,23

博朗(Dffavid Brown)写道:“……然而若果真有许多门徒前来打破封印,撬开墓石,取走身体。这仍不够,我们还要保证墓旁的兵丁能睡得够沉、够长,给予门徒们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这件琐碎而又喧闹的工作。”30/133

7E.墓中细麻布的尸布放置的方式亦默默无声地粉碎偷盗之说。

滕慕理(Merrill Tenney)在《复活之实据》(The Reality of the Resurrection,Moody Press,1963年出版)中评论说:“没有一个强盗在事后还会把裹尸的细麻布重新折成原来的形状,因为不可能有时间这样做。他们在盗走耶稣的尸体时,必然是将这些细麻布巾随地一抛,因恐当场被捉,他们必然是尽可能仓仓惶惶地走的。”66/119

罗普教授(Albert Roper)说:

“墓中的井然有序显然与前来偷尸的现场不合。一个仓促中盗尸的人,若真有这样的一个人前来的话,也不可能在墓中留下这样一幅井然有序,从容不迫,甚至宁静的迹象。就用我们平日所知的偷盗案为例,窃贼在掠夺一块干净整齐的地方后,他们还会再设法把那里一切收拾干净吗?显然不会。窃贼光临之处必然是显得紊乱不堪的。没有贼在从容不迫的情况下行窃,他们行动要快,自然就顾不了整洁。根据约翰的见证,由墓中井然有序的排列看来,耶稣的尸体不可能是被他的门徒盗去的。”54/35-37

希腊主教奈森地的格里哥利(Gregory of Nyssen,331?-395?),在1500多年前也论及这些细麻布放置之方式说:“试看墓中尸衣放置的方式:裹头的布巾并没有与裹身的细麻布置于一处,却在石棺放头部的地方另外卷放着的,这不是窃贼在恐惧与惊恐中会做出来的事。由此可见耶稣的尸体并不是被偷走的。”[录自魏悟士(John F.Whitworth)的作品。]73/64,65

另一位第四世纪的作家奎实顿(John Chrysostom)亦如此说:“换句话说,裹头巾上还沾有没药,留在古棺上,这是彼得看见的。如果尸体被盗,他们不会把尸衣除下来。不仅为了尊重尸身,也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将裹紧着的细麻布再一层层松开来,免得士兵当场醒来抓着他们。再说,没药是一种胶质粘质,抹上后就紧粘在尸体上,很容易由身上擘下来,但要这样做也并非不可能,只是需要极长的时间。由此看来尸体这样被盗也是不可能的。

“怎么?难道他们没想到犹太人的怒气吗?他们不会想到这团怒气会倾在他们身上吗?如果耶稣没有复活,他们却去导演这样一出假戏,对自己又有何好处呢?”9/530,531

哈佛大学的名法学教授葛林尼夫(Simon Greenleaf)说:“尸衣井然有序地放置在石棺上,裹头巾则分别卷起,放另外一处,这一切都显明墓中未被骚动过,尸体亦非被几双强暴的手所盗出墓地的。事实上,若真有窃贼光临,那些尸衣和香料倒应看来比尸体本身要值钱呢!那么在窃贼走后,所余下的应当是一具光裸的尸首,他们也不应有闲情逸致去把尸衣折叠整齐。墓中现象同时又显示出,这不是耶稣朋友的作为,他们既要盗尸,则无理由要把裹尸巾留下来。这一切的景象聚在约翰心中,形成一颗信心的宝石──耶稣果然由死里复活了!”20/542

那善(Henry Latham)曾生动描述过尸衣放置的方式,说它们各在一处放着,但又进一步地观察说:“……这里有一百磅的香料,且是干的。如果细麻布被解松的话,这大量的粉形没药和沉香都会落在石棺当中或墓中地上,堆集成一个小小的粉堆。彼得向约翰形容,当初他在墓中所看见的一切奇特景象时,必然不会把这堆落下来的香料粉给忽略掉。比尔先生(Mr.Beard)想到香料的问题,并说它们的重量将尸衣坠得坍下来──然而我却说他遗漏了最重要的一点──因为如果窃贼解松尸衣,那些香料都会落下来,见证人必然会看得见,然而福音书中却没有提到任何有关香料的事,显然它们都还留在裹尸的细麻缝布之内,因此他们看不见。”33/9

8E.门徒们不可能盗走耶稣的尸体。

卫伯·史密斯(Wilbur Smith)在《真理长存》(Therefore Stand,Baker Book House,1965年出版)一书中评论道:

“……门徒没有理由将已经下葬后耶稣的尸体盗走,对主的尸体他们还能再多做什么呢?亚利马太人约瑟没有叫他们把尸首自墓中挪开,也没有人建议他们这样做。他们若这样做绝不会是为了主的荣耀,或为着保存耶稣的尸体,却是为了欺惑众人。换句话说,是为了欺哄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然而在跟随了耶稣三年的这班门徒中,除了已吊死的犹太以外,其余人均非骗子,他们也不是专门行骗的卑鄙人。若说这十一个曾跟随神的儿子耶稣作过门徒的人,会在他死后突然同心地设计出一个如此卑鄙的恶谋,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因为他们的老师厌恶虚伪,一味高抬真理,他们听他口中所言正义之声要较任何人为多,却反之这样去行是不可能的。”60/377

9E.门徒此时尚不完全明白复活的道理,又如何会想出一出戏来欺骗人,使大家相信耶稣从死里复活(参阅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

魏悟士(John F.Whitworth)在《由司法与历史观点证明人复活》(Legal and Historical Proof of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Dead)一书中观察说:“……他们显然不明白他事先说过,第三天他要复活的道理,因此当他们重见耶稣时不十分惊奇,由他们的反应中,我们就可知道门徒不可能处心积虑地要偷走耶稣的尸体,好让人误以为‘他已经复活了’。”73/64

亚历山大·盛斯(Alexander B.Bruce)在《十二使徒的栽培工作》(The Training of the Twelve,Kregel Publications,1971年出版)一书中写道:“即使门徒们有本领行窃,但凭他们良心行事,他们必然不会想到做这种事。因耶稣的死而来的感伤犹如重铅一样坠在他们心头上,他们不可能还有精神去做这种胆大包天的事,此时他们本来都犹如死尸,又如何谈及去盗取耶稣的尸体?盗尸的念头没有强到使他们会以身力行的地步,何况盗尸是为了什么?为了传扬他们的主已经复活了吗?这原是连他们自己都不能相信的事,又如何能触发他们的兴趣,前去导出一出假戏来呢?他们实在忘记圣经中确实提起耶稣必由死里复活的道理,他们也忘了他们的主在去世前曾屡次说过这件事。”7/494

10E.罗时柯(James Rosscup)说:“这些门徒都是诚实人,他们不必编造谎言,来欺哄当地的人。他们突然由懦夫变勇士,在后半生中却不畏被捕、入监上刑和受死的威协,尽力传讲复活的道理。这群人中没有一个再否认耶稣,或撤回自己对基督已经复活的信念。”54/4

李德尔(Paul Little)论及耶稣尸体被窃的理论时,评论说:“再者,这个理论在心理上或伦理观念上也是解释不通的。盗走耶稣的尸体,这项行为本身就与门徒的个性有违。若因这种自编天衣无缝的谎言,而导致成千的生命为耶稣殉道,那么他们真是太可恶!太可怕了。就算是门徒中有几位起来参与这项偷窃的行为,却能彼此毫不泄露秘密,也是不可能的。”38/63,64

英国名律师安德生(J.N.D.Anderson)曾对门徒盗尸一事评论过,他说:“这种行为与我们所熟知的门徒本性大相径庭,这群人受过道德教育,过的是清高的生活,且不因受苦或逼迫屈身,却会反过来去做出这种事吗?盗尸的理由也不能解释,为何一群沮丧的逃避者,在转眼之间突变为武力亦无法使其静默下来的见证人。”2/92

凯文辩驳盗尸一事说:“甚至反基督教的人都能指出此说的荒谬,怀疑论者史特劳斯(David F.Strauss,1808-1874)也反对受过高等德育的门徒会做出这种欺哄人的事来。他说:‘历史学家已经断言,门徒们确实相信耶稣已经复活。’”32/9

卫伯·史密斯(Wilbur Smith)说:“如今许多正统犹太教徒,其中包括犹太学者克劳斯诺(Joseph Kleausner)在内,均不同意门徒盗尸的说法,他们认为这些门徒们品格清高,不可能作出这种卑鄙的事来。参阅《拿撒勒人耶稣:其生活时代与教训》(Jesus of Nazareth;His Life,Times,and Teaching,New York,1925年出版,414页)。57/22,23

难道只是“一具尸体”就能使彼得在使徒行传四章8节中,变得如此勇敢地辩驳对方吗?

“那时,彼得被圣灵充满,对他们说:‘治民的官府和长老阿!倘若今日因为残疾人身上所行的善事,查问我们他是怎样得了痊愈,你们众人和以色列百姓都当知道,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人得痊愈,是因你们所钉十字架,神叫他从死里复活的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他是你们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使徒行传四章8-12节

卫伯·史密斯(Wilbur Smith)解释说:“就在五旬节的这一天,圣灵降在彼得身上,凭着他讲章中大部份论及耶稣复活的真理,就有三千人得救。我们可以肯定一件事:彼得至少传讲的乃是他所相信的事神已经使耶稣从死里复活,若只是传讲谎言,一个人身上不会带有这样大的能力。门徒往各处去,传扬耶稣的复活的道理,甚至整个世界都因此一荣耀的真理而改变。不,不可能是使徒把耶稣的尸体偷走了。”60/377,378

耶稣的门徒当中,除了约翰以外都是为真理而殉道的,他们因坚守自己的信仰与不断传扬自己的信仰,而受极大的逼迫。因此李德尔(Paul Little)说:“人可以为自己所误信的真理,而不惜一死,但他们不会为自己所设的骗局一死。”如果门徒把耶稣的尸体盗走了,他们自己就知道耶稣没有复活,然而在他们的讲章中,却“不断地提及复活的道理,耶稣复活的道理不但是他们讲道的内容,他们的生活的基石,甚至是使他们肯牺牲自己生命的原因。”由此看来,门徒盗尸的说法真是何其荒谬!36/64,62

我同意史托德(John R.W.Stott)的说法,门徒盗尸一说“听起来太不真实,根本不可能发生,我们由四福音书及使徒行传中可以看出,门徒的心是笃实的,也许他们会受骗,但他们却不是骗子。一个人不可能又是殉道者,又是伪君子。”63/50

3D.犹太人、罗马士兵与亚利马太人同谋挪走耶稣的尸体,正与门徒前来盗尸之说一样不合理。

1E.是犹太人挪走尸体的吗?

安德生(G.N.D.Anderson)在1968年3月29日一期的《今日基督教》中著有《耶稣基督的复活》(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Christ)一文,其中说:“自耶稣基督复活以后,到门徒传扬复活之道间,前后不到七周的时间──如果你信这段有关时间的记载,但我个人则看不出为何基督徒作者,要凭空发明出这种难补辩的时间差距来──在这短短的七周之内,整个耶路撒冷城中都因复活之说而骚动起来。这十二门徒上街下乡地四处传讲耶稣已经复活,使大祭司对他们万分不满。他们说使徒们想把杀主耶稣的血归到大祭司们头上,因使徒责备他们将荣耀的主钉在十字架。大祭司们已经准备好,要尽一切可能来消灭这一种危险的异端。”3/6

如果是犹太人下令挪移耶稣的尸体,那么当使徒们在耶路撒冷古城中传扬耶稣复活的道理时,为何犹太人不能起来解释说:

“不!是我们挪走耶稣尸体的──他并没有从死里复活。

如果众人不听他们申诉,他们为何不干脆指出耶稣尸体的所在地呢?

如果他们还是不听的话,他们为何不将耶稣的尸体放在车上,绕行耶路撒冷城?这样做它们可以将仍在孕育成形的基督教一举除掉了!

英国神学家兼哲人白里(Willian Paley)说:“……显然如果犹太人能找出耶稣的尸体来,他们一定会把它拿出来,这乃是扑灭基督教最简捷最完全的方法。尽管犹太人曾事先预防过,也受过事先的警告,但当门徒们公开传扬耶稣复活的道理,且用耶稣之名奠定自己讲道的基础,并使多人信奉耶稣之际,我们却同时又可以看出犹太人并无法提供耶稣的尸体……”46/198-198

魏悟士(John Whitworth)写道,犹太人对耶稣尸体究竟在何处一事一直保持缄默:“自从门徒盗尸之说法在犹太人当中传开以后,尔莫博士(Dr.Gilmore)说:‘当使徒们公开勇敢地宣布耶稣已经复活,耶路撒冷城中很快就展开审判使徒的事。’然而在这些审判中,却没有一次提及犹太人找出耶稣尸体一事。他们虽然控告门徒盗尸,却没有一次是用此罪状定他们的罪,撒都该人甚至一次都不提尸体之事,因此很快人们就因这个故事之荒谬和因无立论根据,而不再谈它了。”73/66

2E.是罗马兵丁挪走耶稣尸体的吗?

但是将耶稣尸体挪走对罗马巡抚来说,又有何益呢?彼拉多的任务是维持犹太地平安无事,挪移耶稣的尸体,只会更加在犹太人与基督徒中掀起风波。

安德生(J.N.D.Anderson)评论彼拉多这个人说:“他……对耶稣所传的教训甚为不满,如果耶稣的尸体是他所挪走的,却不通知因复活一事而不安的大祭司们,实在有些令人难解。”3/6

可见彼拉多所要求的乃是当地平安无事。

3E.是亚利马太的约瑟移走的吗?

约瑟曾私下跟随耶稣作门徒,他若要这样做必然会先征求其他门徒的同意。

假若约瑟未征得其他门徒的同意,就冒然搬动尸体,那么事后当听见主复活的传说后,他也必然会将此事告之其他的门徒们。

4E.以上的分析中,我们最后可以结论说:耶稣的尸体并非任何人挪走的。

正如韩森(George Hanson)在《复活与生命》(The Resurrection And the Life,William Clowes And Sons,1911年出版)一书中说的:“基督徒相信耶稣已经复活,这样的信心若与怀疑论者们宁可接受狂妄、无益的解释,而不肯相信确实的历史证据相比之下,前者倒显得十分单纯了。不错,相信复活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要接受不信者荒谬的理论,则要较前者更为困难。”22/24

3B.幻觉的假说

1C.观点──所有耶稣复活后的显现都不曾发生过,只是出于跟随他的人的幻觉而已

2C.辩驳

1D.耶稣复活的显现重要吗?

路易士(C.S.Lewis)在《神迹》(Miracles,The Macmillan Co.,1947年出版)一书中说道:在早期的基督教历史当中,所谓使徒乃是指最先见到耶稣肉身复活的人。在主耶稣被钉十架之后几天,门徒提出两个人的名字,以补因背叛而吊死之犹大所留下来的使徒职位。候选人的资格必须是在耶稣生前及复活后,就常与十一个门徒同在的人,对耶稣复活一事,能对外向世界作直接的见证(参阅使徒行传一章22节)。此事过后数日,彼得开始他的第一篇讲道,其中也提到──“这耶稣,神已经叫他复活了,他们(基督徒们)都为这事作见证。”(参阅使徒行传二章32章)在哥林多前书中,保罗就是根据这个条件宣布自己使徒的身份:“我不是使徒么?我不是见过我们的主耶稣么?”37/148

2D.如果耶稣复活后之显现果真只是幻觉又有何要紧?

如果这些显现全只是幻觉而已,那么使徒的职位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若是幻觉,那么就正有如梅钦(Gresham Machen)所说“……基督教的教会就会只是建立在第一世纪中某些人病态经验上。换句话说,当时假如能有很好的精神科医生,前来医治彼得与那些门徒的话,基督教教会就根本不可能被建立。”(录自凯文教授之《耶稣基督之复活》(The Resurrection of Christ,Ernest F.Kevan)30/10,11

安德生(J.N.D.Anderson)针对“使徒见证的可靠性……”说,教会的“存亡全靠使徒们的见证是否确实……”4/100

3D.何谓幻觉

卫伯·史密斯(Wilbur Smith)教授说:“在所有关于幻觉的定义当中,我个人最满意的乃是魏斯(Johannes Weiss)所下的定义:‘科学对幻觉一词的解释,乃是指外在物体不存在时,一个人所看见的幻影。视神经未受外界光波或电波的刺激,却因心理因素的刺激而看见幻影,而当事人的视感神经,能使他相信幻觉中的物体,确实客观地立在面前。’”(参阅魏斯之《早期基督教历史》(The History of Primitive Christianity)英译本1937年于纽约出版)58/581

4D.耶稣复活后的显现是一种幻觉吗?

门徒所看见的不是幻觉,新约圣经中的见证一致反对这种说法。

史崔顿(Hillyer Straton)在1958年3月31日一期的《今日基督教》中,著有《我信我主之复活》(I Believe;Our Lords Resurrecation)一文,其中说:“……一个富于幻觉的人永远不能成为道德英雄人物,然而因耶稣复活而产生的影响,却不断地改造了许多人的生命,这些生存于早期教会的历史人物,许多甚至为自己所传讲的真理牺牲生命。”64/4

5D.幻觉之假说并不可靠,因它和心理学家所提供的几个幻觉原理相抵触。

1E.一般来说,只有某种特殊的人才会产生幻觉。3/4-9,38/67-69,51/97-99

他们是过度敏感的人,富于想象力且具神经质。

但耶稣复活后,并非单向以上这种特殊性格的人显现。

史托德(John R.W.Stott)在《真理的寻索》(The Basic Christianity,IVP出版)中说:

“……当时有各种不同的心境……”

“抹大拉的马利亚在哭泣;……”

“……妇女们又害怕又怪异……”

“……彼得充满懊悔,……”

“……多马不信。”

“往以马忤斯去的两个门徒,因这一周所出的事心里愁苦……”

“……门徒们在加利利岸边捕鱼……”

“上帝在多处向众人显现,这不可能全都是因精神错乱而生的幻觉。”63/57

2E.幻觉乃是与个人过去的经验有关连,因潜意识所生的反应。3/4-9,38/67-69,51/97-99

1F.幻觉乃是绝对个人并主观的经历。

克鲁日(Heinrich Kluerer)在《视觉变态心理学》(Psychopathology of Perception)一书中,引用一位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的说话:

“毛鹄(Raoul Mourgue)在讨论幻觉的神经生物学的主要论文中下结论说,多变和无常乃是类似病态患者必有的特征,对他来说,幻觉并非静态,而是一种动态过程。幻觉的非稳定性,正反映出病人心理不稳定的因素和状况。”(Neurobiologie de I’hallucination Bruxelles,Lamertin,1932)50/18

两个人会在同时产生同样的幻觉,实在是极不可能的事。

2F.多人曾见耶稣的显现

索本教授(Thomas J.Thorburn)认为:“假设现在有许多人,就算五百人吧,个个心理健全,有着不同的性格,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况下经验各种视觉、听觉、触觉上不同的感受,却全都会经历主观的相同幻觉,这实在是太令人难以相信了。我们若将这种‘超自然’的现象应用在解释历史中,必然会因根据不足而被史学家们否认掉。”68/158,159

卫伯·密斯(Wilbur Smith)会引用葛实里布(Theodore Christlieb)在《现代疑问与基督教信仰》(Modern Doubt And Chistian Belief,P.493,494)一书中的说话:

“我们并不否认,科学确实可以提供多人能在同时经历相同幻觉的例子来,但如果要导致这种现象,这些人必须在精神生活及肉体状态上同时经历一种变态的兴奋状况,如过度紧张的情绪等。至于在看见耶稣复活后显现情形的人当中,也许有几位是心理变态的,但我们无法就凭此总括这些人都是变态的。这些人各有不同的性情与气质,但怎可能个个都成了变态之人呢?就算那些惊恐的妇女们有变态心理,但是彼得呢?他是一个结实、强壮的渔夫,从来没有人说他是神经质的人,还有雅各?那两个往以马忤斯的门徒?那个多疑的多马?还有同在一处的十一个门徒?最后同聚集在一处的五百位弟兄?这群人却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场合(墓旁的清晨,路旁对话时,在湖边视为心腹的朋友当中),他们的心境大异其径,内在的性情不同,对幻觉的看法也各有不同,却都同时陷入自欺的心理状况当中,这怎么可能?他们有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商议好,都同口说看见幻觉,就是看见复活的主向他们大家显现么?即使他们这样做了,这岂非自欺欺人的作风么?德国神学家哲学家士莱玛克(Fiedrich Ernst Daniel Schleier Macher,1768-1834)说得好:‘若有人认为门徒是在自欺,误把内在的幻觉当作外在的实体,人们必视他们为精神衰弱之人,这样的指控不但等于直接打击任何有关耶稣基督的见证,也等于批评耶稣当初选这些见证人时,不明白他们的心理状况如何。再说,如果他定意并鼓励这些见证人该把内心的错误形象作为外在之实体,耶稣本人岂不成了错觉的制造人?如果这种作风能与他的高贵的尊严并存,那么耶稣一切的教训都显得毫无价值了。’”60/396,396

3E.著名心理学家新尼喜(L.E.Hinisie)及薛实基(J.Shatsky)在《心理学辞典》(Phychiature Dictiona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8年出版)中说到:“所谓幻觉乃是一个错误的视觉,是感官受刺激所生的一种错误反应……”26/280

“在一般情况下,看见幻觉的人,往往会希望用其他的感官来查考自己的幻觉,以使证明自己所见的确实只是幻觉而已。”26/280

耶稣复活后的显现不可能是一种“错觉”:

卫伯·史密斯曾讨论路加对此事的观察,史氏认为路加是个惯用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工作的人,他写使徒行传时一开头就说:“耶稣……受害之后,用许多的凭据,将自己活活的显给使徒看。”许多的凭据说得清楚些,就是“许许多多的证明”。60/400

史氏继续说:“……耶稣基督的复活,已被四福音书的作者们用各种方法证实,他们所用的方法,也就是现在科学家以至心理学家验证事实之实存性所用的方法,亦即能用肉眼观察,用手抚触以及用耳听来的证据,我们称这种方法为实验证据。”60/389,390

史伯辛普生(W.J.Sparrow-Simpson)在《复活与基督教信仰》(The Resurrection And the Christian Faith,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1968年出版)中说:“耶稣基督的复活,可以分别根据视觉、听觉与触觉来分析,我们也可将各种不同情况下所见的异象依此归类。”62/83

史伯辛普生又说:“让我们先谈视觉,因为它是吸引人注意力的主要因素,福音书中会多次形容过因视觉而来的显现经过:

‘耶稣遇见他们。’

──马太二十八章9节

‘他们看见他’,这也包括那些疑惑的人在内。

──马太二十八章17节

‘他们知道他。’

‘他们却……以为所看见的是魂。’

──路加二十四章37节

‘你们看我的手,我的脚,就知道实在是我了。摸我看看,魂无骨无肉,你们看我是有的。说了,就把手和脚给他们看。’

──路加二十四章39-40节

第四位福音书作者,约翰形容的也与前者相似……‘我已经看见了主。’

──约翰二十章18节

‘……就把手和肋旁指给他们看。’

──约翰二十章20节

‘门徒看见主……’

──约翰二十章20节

‘我非看见他手上的钉痕,……’

──约翰十二章25节

‘……你因看见了我才信……’

──约翰二十章29节

‘……门徒中没有一个敢问他,你是谁?因为知道是主。’

──约翰二十一章12节

‘四十天之久和他们显现。’

──使徒行传一章3节

复活的主藉这些显现的机会,使人们看他在十字架直所受的伤痕。”

“路加提到耶稣手脚上的伤痕。”

──路加福音二十四章29-40节

“马太对两者均未提及。”

“约翰提到他的‘手和肋旁’。”62/183,184

──约翰福音二十章20-25,27节

“有关耶稣复活后的显现,也有用触觉方式记录下来的。”

“四福音书中对触觉感记录最有力的乃是路加福音:摸我看看,魂无骨无肉,我是有的……”

──路加二十四章39节

“他们便给他一片烧鱼,他接过来,在他们面前吃了。”62/92,93

──路加二十四章42,43节

索本教授(Thomas Thorburn)说:

“……马可福音中记载墓旁的‘幻觉’,实是一种听觉的经验;天使告诉那群妇女去向门徒及彼得传报讯。”

──马可十六章5-7节

“马太福音的记载与马可的记载甚相似(因为其材料来源相似),妇女们不但看见,听见他说话,而且还摸过他。”68/133

──马太二十八章9,10节

4E.通常幻觉只在某个地点、某个时间内发生。

它们通常是在思念过度的情况下发生的,或是在一种过份追忆某人(事或物)的心境下发生的。

然而耶稣所显现的时间与地点都与上述情况不同,没有足够熟悉的地点让门徒触景生情太甚,以致生出幻觉来的。

史托德(John R.W.Stott)说:“……耶稣并没有在容易产生幻觉的环境中出现过……”60/57

史氏又说:“如果耶稣只拣选他过去常在的一两个地点显现。”又如果“……门徒怀着期待出现的心情切切等待……”那么“……我们就可以怀疑这一切是否幻觉了。”63/57

托德最后结论说:“结果耶稣只在门徒藏身的那间小楼上显现,我们心中自然会起疑问。如果这十一个门徒,仍聚集在耶稣离世前最后数小时内所逗留过的小楼上,他们把耶稣所坐过的空位留下来,心中切切追忆他在世时的那段奇妙的日子,也想到他说过还要再回来的应许,并开始期待他快快返回,直到他重新出现在他们当中,那么我们就要很悲哀地说,这些门徒真是被这种残酷的幻觉所欺蒙了。”63/57

凯文(Ernest Kevan)曾引用尼可(W.Robertson Nicoll)在《教会独一的根基》(The Church’s One Foundation)中第146页上的话说:“让我们不要忘记,门徒们不但看见耶稣,且在不同场合中与他交谈过,当时有许多见证人能证实此事。”30/10,11

俄尔(James Orr)考虑到耶稣显现时间的长短问题,他说耶稣多次显现,“均非转眼间消失了,而是与门徒间‘有段长时间的交谈。’”[兰姆(Bernard Ramm)录自俄尔著之《耶稣基督之复活》(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P.145)。]52/186

试考虑耶稣显现的各种不同时间与地点:

马太福音二十八章9,10节:清晨向墓旁的妇女们显现。

路加福音二十四章13-33节:当天下午在路上,向前往以马忤斯的两位门徒显现。

路加福音二十四章34节,哥林多前书十五章7节:在大白天向多人显现。

约翰福音二十一章1-23节:清晨在湖旁向门徒显现。

哥林多前书十五章6节:在加利利山上一次向五百多人显现。

耶稣显现的时间与地点有不同,这些不同点正好推翻幻觉之假说。

5E.通常,幻觉必须要在人们盼望致极的情况下才能产生,这种盼望的心情实乃幻觉之源。3/4-9;38/67;51/97-99

1F.下列数原则乃代表幻觉的特色,米利肯教授(Willfiam Milligan)说,幻觉必须能表达“患者心中的意念,并且要能引发或使他人注意到患者心中的意念。”43/93-95

1G.“为了求得幻觉的经验,一个人必须极力期待到一个地步,使原本不存在的事经过自己的想象力后,却看来好似真实般的出现眼前。”38/68

2G.戴教授(E.H.Day)说:“……要使这一大群人能在同一时间内却都能看见一个相同的主观性幻觉,必须要靠长时间的心理准备工作来完成。”13/51-53

3G.李德尔(Paul Little)在《你为何要信》(Know Why You Believe;Scripture Press Publication,1967年出版)中写道:“例如一个在战争中痛失爱子的母亲,她会一直记得她儿子过去如何习惯每天五点半时下班回来,于是她就坐在摇椅上默想。因思念过切,她很可能果真看见她儿子走进门口,且和他有一段交谈,在这种情况下,她感官显然是与现实脱节的。”36/68

2F.然而在耶稣复活后向门徒显现的例子当中,显然他的门徒们之得见耶稣,绝非出于自己情愿。

史伯辛普生(W.J.Sparrow-Simpson)写道:“由当时的景象看来,他们得见耶稣形体实非出于内心的想象,而是由外在的感官所受之刺激,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59/88

早期的犹太学者艾得闪(Alfred Edersheim)也说:“……若说幻觉是要靠先对某事期望过度才发生的,那么此说则与门徒之得以重见耶稣一事不合。”19/626

戴教授(E.Hermitage Day)在《复活之实据》(On the Evidence for the Resurrection,Society for Promotiong Christian Knowledge,1906年出版)一书中,曾批评过幻觉之假说的不确,他说:“……我们只要看他们对耶稣已经从死里复活一事理解得如此之慢,就可以推论必然是有一件坚定不移的事实一再向他们显示,才会导致他们最终醒悟过来。”15/53,54

而且门徒们所以看见主的显现,事前完全缺全乏任何的“心理准备”。戴教授说:

“当耶稣第一次向数位门徒显现时,他们各人的心情固然各有不同,但显然其中没有人存着期待重见主的心情,或是正准备去见主的心情。”15/53,54

此外“……他们原先一点点的信心也早被耶稣那种受辱的死刑所摧毁无余,他受死的方法使门徒们不得不想起犹太律法中的一句话:‘被挂的人是在神面前受咒诅的。’(参阅申命记二十一章23节)。如果当时的门徒没有这样沮丧的想法,主观幻觉之说法也许还有可能,但是那时的门徒,对耶稣的信心早已丧失无余,而且他们的信心恢复过来十分缓慢。”15/53,54

李德尔(Paul Little)在《你为何要信》(Know Why You Believe)一书中,解释当时门徒的行为与一个有幻觉的行为有何不同:“在那个星期日的早晨,抹大拉的马利亚带着香膏到墓地里来,事实上,当她第一次看见主的时候,还把他当做园丁呢?当耶稣第一次向聚在一处的门徒显现时,他们极慌害怕,还以为看见的是魂!”36/68

艾得闪(Alfred Edersheim)在《弥赛亚──耶稣基督的生平与时代》(the Life and Times of Jesus the Messiah,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62年出版)一书中评论说:“……路加福音的叙述方式,似乎已经显明幻觉之说是不合理的。因为耶稣复活显现如此超过门徒的期望,不但把他们给吓坏了,他们甚至以为看见耶稣的幽灵,以致主必须安慰他们,向他们保证,并命令他们摸他,因为‘魂无骨无肉’,你们看我是有的。’”19/628

艾得闪继续说:“流士(Reuss,Hist.Evang.P.698)说得好,如果教会最重要的一项信条乃是出于虚构,那么我们实在不得不承认,这项虚构之说未免编造的太严谨、太真切了。”19/628

路易士(C.S.Lewis)在《神迹》(The Miracles,The Macmillan Co.,1947)一书中说道:“……任何幻觉的论说都是无法成立的(如果耶稣向人们显现全属虚构,这种说法才真是人脑所能想出最怪异的一个故事。)因为这个幻觉在三种不同的情况下发生时,当事人竟没有认出耶稣来(路加福音二十四章13-31;约翰福音二十章15节及二十一章4节)。就算上帝必须使用一种神圣的幻觉来教导人们不必藉自己的幻觉就已经能接受的真理,他总该可以用其它的方法吧?又何必使用一个这样模糊不清的一种幻觉呢?难道他会如此愚拙,能使耶稣由死里复活,却不赐给他一付门徒过去一向熟悉的面孔?”35/153

论及耶稣向门徒的显现,索本教授(Thomas Thorburn)说:“……如果这些都是因主观的幻想,才在人们心中造成这样一连串不真实的观念,那么福音书的作者们,为何不肯为我们设计一个更精巧的显现过程呢……”65/29-31

6E.通常幻觉总是有规律地在一段时间内重复地发生。2/4-9;36/67-69;48/97-99

通常幻觉的发生频率会愈来愈快,直到危机时刻临到,但也有时愈来愈慢,直到它不再发生为止。

请仔细观察以下所列耶稣显现时的情形:

路易士教授(C.S.Lewis)写道:“所有的文字记载都显明显现一事约在耶稣死后第六周时终止……幻影很可能会消失,但客观的实体不可能消失──除非另有它事发生,使实体往别处去了。”35/1521。

路易士总结说:“如果耶稣复活后的显现果真只是一种幻觉,那么它真该算是历史上最有条理,也是最具欺骗性的一种幻觉。四十天以后,除了另一次再向保罗显现以外,复活的主没有再出现过,但那次向保罗的显现,其情况与目的均与复活后的显现有别。这显然不是人之想象力的作为,正如金恩(Keim)所说:‘人所呼召出来的幽魂,不可能这样快就平息下来的。’”(参阅金恩所著《拿撒勒的耶稣》(Jesus of Na-zara,vi.357)。16/360

凯文教授(Ernest Kevan)问道:“如果复活主的显现只是一种幻觉,它们为何又消失的这么快呢?为什么自耶稣升天以后,就没有人再见过他们心目中渴望再来的耶稣呢?姆霖(E.Y.Mullins)博士论到一般幻觉发展的原则时,说:‘幻觉若能在一次就抓住五百个人的心,它们必然会演变为一种习惯性事件,但是在那次幻觉发生以后,不但再也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反而促使门徒们展开坚定不移的传福音工作。’”[凯文录自姆霖的《基督教为何可信?》(Why Is Christianity True? P.201)30/11

3C.我们的结论是什么?

史托德(John R.W.Stott)在《真理的寻索》(Basic Christianity,IVP出版)一书中写道:“门徒均非易骗之人,相反的他们乃是谨慎、善疑的人,耶稣甚至曾责备‘他们的心信得太迟钝了’。他们不是那种会产生幻觉的人,他们的信心是建立在可考证的经验上。”60/57

索本教授(Thomas J.Thorburn)也说,幻觉从不会‘激动人们做大事,也不会导使人们去过一个严谨、有恒和受苦的生活。’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同意孙戴(Sanday)博士的看法,他说:‘幽灵与幻觉是无力推动这个世界的。’”65/136

4B.妇女们与其他访墓的人都走错了一个坟墓

1C.观点

参阅雷克(Kirsopp Lake)著《耶稣基督复活之历史凭据》 (The Historical Evedence for 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Christ,New York:G.P.Putnam’s Sons,1907 年出版,PP.250-253)。

雷克教授说:“妇女们所走访的坟墓,是否就是她们眼见亚利马太人约瑟安放耶稣尸体的那座坟墓?这点非常重要。在耶路撒冷城的近郊,石坟林立,若未经详察,实在很难辩认……我们怀疑当耶稣尸体被埋葬时,这些人是否就在墓旁……看来好象她们只是远远的站着。亚利马太是代表犹太人葬耶稣,并非代表门徒将耶稣尸体下葬。若是这样,他们就很可能会认错坟墓,这点很值得详细讨论,他们很可能难眼见墓石被封上,却仍然误把一座未用过的新坟,当作是耶稣的坟墓……。

“若非同一坟墓,那么一切都容易解释了。清晨妇女们来到一个她们误认是埋葬她们之主的坟墓前。她们原期待墓石是关上的,却发现它被打开了。墓地中一个少年人……猜到他们找错了地方,试着向她们解释,告诉她们找错了地方。他对她们说:‘他不在这里,你们来看安放他的地方。’然后将真正安放耶稣尸体的坟墓指给她们看,但是妇女们因诧异自己的访墓竟被人发觉,于是都惊慌地逃走了……”

2C.辨驳

这些妇女们在星期日清晨前往访墓的事,乃是四福音中所记最奇特的事。雷克(Kirsopp Lake)也承认它的历史性。

英国名律师莫理斯(Frank Morion)说:“马可福音乃是我们所拥有最早期,也是最真实的一项教会文献,其中记有妇女访墓的事。以后马太及路加也都重复地将此事记录下来,约翰虽未提到妇女们,但他却记载抹大拉的马利亚探墓之事。在早期伪经彼得福音中亦有记载;更重要的是在已发现的一份最先的独立的路加经文残本的第二十四章13-34节中,亦有记载路加描述二门徒往以马忤斯的行程。”44/98

雷克教授(Kirsopp Lake)亦承认妇女探墓之事乃是史实,只是论及妇女在墓前所遇见的事时,雷氏的臆测是错误的。

1D.因为在七十二小时前,这些妇女们还很仔细地看过耶稣埋葬的地方:

“有抹大拉的马利亚在那里,对着坟墓坐着。”

──马太福音二十七章61节

“抹大拉的马利亚和约西的母亲马利亚,都看见安放他的地方。”

──马可福音十五章47节

“那些从加利利和耶稣同来的妇女,跟在后面,看见了坟墓和他的身体怎样安放。”

──路加福音二十三章55节

无论是你、我或是这些妇女,或任何一个理智的人,可能会这么快就忘记自己最亲爱的人在七十二小时前的下葬的地点吗?

2D.当妇女们将所见之事告诉门徒后,彼得和约翰也同样找到那个空的坟墓。

“抹大拉的马利亚……就跑来见西门彼得和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对他们说:‘有人把主从坟墓里挪了去,我们不知道放在那里。’彼得和那门徒就出来,往坟墓那里去。两个人同跑,那门徒比彼得跑的更快,先到坟墓。低头往里看,就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只是没有进去。西门彼得随后也到了,进坟墓里去,就看见细麻布放在那里,又看见耶稣的裹头巾,没有和细麻布放在一处,是另一处卷着。先到坟墓的那门徒也进去,看见就信了。”

──约翰福音二十章2-8节

李德尔(paul Little)评论说:“……要说彼得和约翰会与妇女们同犯一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36/65

3D.再说,马太福音二十八章6节上记着,一位坐在石头上的天使,对她们说:“你们来看安放主的地方。”

“难道连天使也走错坟墓么?”

卫伯·史密斯(Wilbur Smith)说:“有人极力为找错坟墓的假说辨解,因此这样解释说,天使所说的话,真正的意思乃是:‘你们找错地方了,现在跟我去看主安葬的地方。’”58/381,382

“请看在一千九百年来,人们研究新约圣经的期间都没有发现‘这种道理’,直到我们这个进步、老练的世代,有人从圣经中读出这样的心得来,何等奇怪的事!但是没有一本值得我们相信的圣经注释,会考虑把这么不明智的解释加进书里去!”58/381,382

4D.如果耶稣没有复活,而妇女们只是走错一个坟墓,那么撒都该人一定可以走到正确的坟墓里,把耶稣的尸体取出来作证,这样门徒对复活之事,就必须永远保持哑口无言了!

再说,大祭司和敌基督的人总不会也走错一个坟墓吧!

5D.就算妇女们、门徒、罗马兵丁和所有的犹太人都找错了坟墓,但有一件事是错不了的:

正如李德尔(Paul Little)所说:“……亚利马太人约瑟应该最有资格来回答这个疑案。”36/65

6D.马可福音上这样记述说:“他们进了坟墓,看见一个少年人坐在右边,穿着白袍,就甚惊恐,那少年人对他们说,不要惊恐,你们寻找那钉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稣,他已经复活了,不在这里,请看安放他的地方。”

──马可福音十六章5-6节

雷克教授(Kirsopp Lake)虽引用马可福音的记载,并没有引用完全。他只引用那少年人所说一部分的话,却忽略了话中最重要的关键。话中那句“他已经复活了”却被雷氏所遗漏,请注意下列的比较:

雷克的话
实际的经文

“……他不在这里,你们来看安放他的地方。”
“……他已经复活了,不在这里,请看安放他的地方。”

安德生(J.N.D.Anderson)评论雷克错误的引述时说:“……对此事,我看不出一个学者的公正。”2/27

如果他是根据正确的引述来辩论,雷氏的假说根本无立足之地!

7D.安德生又针对同意雷克看法的人说:当妇女们回去报讯时,听见此事的门徒很自然会有两种反应:

他们会亲自前去观察,好印证妇女们的见证。

或他们立即就向人宣称耶稣确实已经复活了。2/7

但门徒开始宣传耶稣复活的道理,却是在妇女们报告空坟一事七周之后的事。

安德生(J.N.D.Anderson)说:“我个人看不出这些基督徒作者为何要加上这七个星期的空隙来。为了这段时间上的差距,有人因此说,妇女们并没有当时立即把空墓的事告诉门徒,为什么没有呢?因为这样门徒当耶稣一死后,都立即逃回加利利老家去了。”2/7

针对这点,莫理逊 (Frank Morison)在《历史性的大审判》(Who Moved the Stone,Faber and Faber,1967)一书中说到:“单看跟随耶稣的男女间必须如何互赖,才能建立起雷克的理论,就可知他的说法是无法立足的。”莫理逊对这种假说下总结性辩驳说:“雷克教授很肯定妇女们确实去了探墓,因此他不得不把妇女们留在耶路撒冷直到星期日清晨。”

“但为了解释妇女们在七周之内并未宣扬空墓之事,于是他又不得不把门徒们在星期天日出之前,全部赶出耶路撒冷城。

“最后为了寻找一个与事实协调的理由,说明门徒们为何能宣扬耶稣复活之事,因此他又不得不把妇女们留在耶路撒冷达七周之久,直到门徒为了某种原因重返都城为止。”44/10

8D.史托德(John R.W.Stott)曾论及妇女们的态度。她们的双眼并未被伤痛的眼泪所弄瞎,她们回到墓前原是有目的的。

史托德说:“她们带着香膏回来,为要完成膏抹耶稣尸体的工作,因为两天前由于安息的临近,安葬主的工作是在仓促中完成的。这些忠心,实事求是的妇女们是不会轻易受骗,而放弃她们所要做的工作。”60/48

9D.耶稣并非葬在公墓当中,是葬在一个私人的园子里,在那里并没有其它的坟墓,足以让妇女们犯出这类的错误。卫伯·史密斯(Wilbur Smith)针对这点评论说:“找错坟墓的这种理论实在太荒谬了,以至鲁林生教授(A.E.J.Rawlinson)在对马可福音所作划时代的注释时,不得不提及雷克(Kirsopp Lake)的看法,他说:‘所谓妇女们走错一墓,还有一位旁观者引导她们到正确的一个坟墓去,这种说法实在是误识马可福音,它与著作者初写原文时的精神,完全背道而驰。’”[录自鲁林生之《马可福音序论,注释与读经心得》(St.Mark,Introduction,Commentary and Additional Notes,2nd ed.London,1927年出版,P.243)]58/382

10D.滕慕理(Merrill Tenney)在《复活之实据》(The Reality of the Resurrection,Moody press,1963年出版)一书中提到说:“雷克忘了解释为何一个少年人(马可福音十六章5节),曾于清晨出现在一个公共或私人墓地当中。”63/115,116

“滕氏又问:“是什么理由促使一位陌生人一早来坐在那里呢?”63/115,116

“假如这位少年人不是位陌生人,却是门徒中的一位,单独前来墓地查看的,何以他的出现会使妇女们如此惊恐呢?”63/115,116

滕慕理进一步地评论说:“雷克引用马可福音十六章5节的记载,其中说到这个少年人是坐在坟墓(里面)的,因此他不可能是为了指出妇女们找错了坟墓才留在那里……而是要告诉他们,耶稣已经不在那里了。她们可以看见安放耶稣尸身的石棺,只是尸体已不在上面了。”63/115,116

11D.有人说那位少年人是“园丁”,但莫理逊(Frank Morison)说:“……即使这种解释看来还算合理,却仍有不能解释的地方。”44/97

“……如果是因为天尚未亮,以至妇女们会找错坟墓,那么那会有园丁在这种时辰工作呢?如果是天亮的,该是园丁出来工作的时候,那么妇女们就不应该走错一座坟墓。这种观点实是建立在两种可疑的意外事件上,却认为它们都会同时发生。然而这还只是一个持这种理论之人,所将碰到的最少的难解释的部份而已。”44/97

再说,如果这位少年人只是当地的“园丁”,为何大祭司不把他抓来,向大家证明耶稣的尸体仍在墓中?44/101,102

这位少年人实非园丁,他乃是由天而降的天使。

人人都知道耶稣的坟墓空的,现在的问题是要解答墓是怎么变空的?

12D.我们对雷克教授的理论说是妇女们走错了坟墓一说,看法如何?

韩林(George Hanson)说:“假如我是个怀疑耶稣复活的人,那么雷克教授的著作对我的疑问反而能产生极大的的作用。读过雷克的理论后,我说不定反而会赞同戴维特(De Wette)《传道史之历史批判》中(Historical Criticism of the Evangelical History,p.229)的话:‘复活一事因其所发生之方式实叫人难以解释明白,但它之发生却是不可否认之事实。’”24/8

卫伯·史密斯(Wilbur Smith)曾引用英国学者莫实教授(Morse)的话,为复活一事下判决说:“找错坟墓之说要是得成立,并非因为他们能找到一切合理的证据来支持其理论,而是因为人们基本上就不相信耶稣之墓所以成空,实出于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录自莫实教授所著之《耶稣基督复活之记载》(The Narratives of 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Christ,登于1939年4月之Hibbert月刊,第三十九卷319期)。58/382

6A.结论:他复活了,他果然复活了!

孟沃华(John Warwick Montgomery)在《历史与基督教》(H扩巨C,IVP1964年出版,中文版由校园书房出版社于1977年4月出版)中说道:“由早期有关耶稣的记载看来,这人的生活及其执行之使命,在人心中所造成的印象是:他来并‘非行’善而已,而是执意要做一个不受人欢迎的人。

“他的行事为人在这方面与苏格拉底有些相似之处。这两个人都使当代的人对他们不满,最终因此被处死。苏格拉底在当时的雅典平民中,被认为是个讨厌的人,因为他要求他的听众去了解自己──省察他们那些从未被省察过的生命──而耶稣问的更是不受人欢迎的问题,因他一再要求他那个时代的人,由自己的行为中认出自己与他之间的关系。‘众人说人子是谁?……你们说我是谁?’你说耶稣是谁?他是谁的儿子,这些都是耶稣问的问题。”43/12

耶稣很明白地告诉人们他是谁,他对多马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约翰福音十四章6节

使徒保罗论到耶稣时说:“……因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

──罗马书一章4节

著名的哈佛大学法律系教授葛林尼夫(Simon Greenleaf),在《福音书作者的见证》(Testimony of the Evangelists,Baker Book House,1965年出版)一书中说:“基督教所要求于人的,乃是希望他们能作到行为一致,对处理有关基督教的证据,与处理其它证据时能持一样公平的态度,对审察及判断基督教当事人与见证人的态度,与他们判决一切证人的案件与行为时所持的态度,能完全相同。容这些基督徒见证人彼此对质,将他们的见证与当时的环境相比较,容他们的见证如同在法庭一样经过严格的考证,让检查官前来盘诘。这样之后,我们对他们见证的完整性、能力和所说的真理必定能真心地接受。”23/46

哈地(G.B.Hardy)在《计数》(Countdown,Moody Press,1970年出版)中曾说过:“这里有很完整的记录:

耶稣之墓──已经空了。”

现在是否决定相信耶稣已经复活全靠你自己了,我们已经列出所有的证据,这些证据也很清楚地说明了一件事:

        耶稣果然已经复活了!

第三部分 神在历史上与个人身上的作为

如果神是活神,那么我们就应该能从历史与一些个人的身上看出他的作为。事实上也是如此,

藉着预言的应验与个人生命的改变, 我们看到历世历代以来,神的手未曾离开过这个世界。

第十一章 历史上所应验的预言

第十一章 历史上所应验的预言


本章所要讨论的是地理和历史上已经应验的预言,目的是在说明,在人类历史上,因为神大能的作为,被已经成就了的许多看来原不可能完成的事。


即使是一个喜爱探求知识的人,他也很少会有机会探讨到这个引人入胜的问题。那些传达上帝话语的先知们都有上帝清楚的带领,预言可以说是一种最能具体证明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方法,同时它也更证实了圣经是上帝所默示的真理。


本章将所讨论的预言分为十二部分,每一部分只涉及一个特定的预言主题(如某一镇、城或国家等)。


但在我开始讨论之前,我们必须先谈一谈有关预言的一些基本概念。


下列的大纲可以帮助你更清楚地了解本章的内容:

1A 引言


1B 预言的定义


2B 真伪先知的考验


3B 一般对预言所持的异议

4B 应验之预言的详讨


2A 预言


⒈推罗


⒉西顿


⒊撤玛利亚


⒋迦萨──亚实基伦


⒌摩押──亚扪


⒍西拉──以东


⒎底比斯与孟裴斯


⒏尼尼微


⒐巴比伦


⒑哥拉汛──伯赛大──迦百农


⒒耶路撒冷的扩张


⒓巴勒斯坦


3A 预言应验的可能性


1A.引言


1B.预言的定义


1C.圣经以外的定义


大英百科全书对“预言”二字如此解释说:“从旧约圣经以赛亚书中论到有关犹太人预言的文字看来,所谓‘预言’乃是一种话语或信息,由神所拣选的使者向人传讲出来。预言的内容,或是警告或是应许,全凭听者的反应来决定(参阅以赛亚书一章18_20节);它也可能是一种‘预兆’,说到将要发生的事(参阅以赛亚书七章14节)。因为所有要发生的事,最后目的都是为要成就神的旨意。”13/Xii,656,657


大英百科全书又记载说:“以赛亚说到许多有关巴比伦假神的事与耶和华真神间的比较,并预先言明耶和华的作为(参阅十二章21-24节;四十八章3节)。预言的目的为要传扬上帝的作为,却不在说明人最终的结局如何。”131Xii,656,657


2C.圣经对预言的定义


“先知”乃是指一个得上帝默示的人,他要将上帝的旨意和将来要发生的事告诉人。48/890


1996年慕迪出版社所发行的《翁格氏圣经字典》(Unger's Bible Dictionary by Merrill F.Unger,Moody Press,1966),对先知一词有如下的解释:“他们除了宣告神的旨意与神的审判、守卫神的真理和公义,并且致力于在宗教仪式之外的现实生活中表现见证自己的信仰之外,他们的预言也彰显出上帝的旨意与以色列国有极密切的关系。”(参阅弥迦书五章4节;七章20节;以赛亚书六十章3节;六十五章25节)。48/891


根据依略特(Charles Elliot)所著《旧约的预言》(Old Testa ment Prophecy),先知的作用除了宣告将来的事外,更为表明上帝存在的真象,和他如何按自己的旨意行事。简言之,先知的目的就是“要将上帝显明给人看,同时藉此显出上帝的旨意与作为。”48/892


所有圣经作者,包括先知们在内,都有他们独特的写作风格,正象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和说话方式一样。然而我们仍能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出他们与世俗的作家们有何不同。不错,这些先知们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个性,但因为有圣灵掌管他们的写作过程,因此他们个人的感觉与所处时代的局限观不能真正影响自己所写的圣经作品。48/893


许多人以为先知只是传讲预言而已,不错,预言的确是占了先知所传信息的大部分,但是一个伟大的先知除了传讲预言之外。他也极积地从事改革社会及政治风气的工作。此外,他还要不断地传讲上帝的公义和属灵复兴的信息,以及预言上帝的审判和赏赐。先知常以属灵的态度传讲上帝的话,为要反映出上帝的旨意,催使人顺服归向上帝。48/893

在先知所传讲的信息当中,其中有关预言的部份,并不是为了激发人民的感情(虽然有时是如此,参阅申命记十八章22节)。他们所宣告的预言多半与当时的环境有关。每当他们宣告审判与毁灭时,总有另一章圣经解释为什么他会传出这种毁灭的信息。48/863


人类第一个预言可以追溯到亚当和夏娃的时代。创世记第三章15及16节中预言并应许了神救赎的计划,从那里一直到启示录,我们都可以看到上帝的话藉先知传出来。早期的先知有以诺、亚伯拉罕和摩西。(参阅民数记十二章6-8节;申命记十八章18节;约翰福音六章14节及七章40节)。48/893


撒母耳记上九章9节和撒母记下廿四章11节也说到预言是“出自上帝的。”48/8983


圣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预言是象征上帝大能和荣耀的一种方式,同时藉此表明他的话具有超然的特性。预言不仅能彰显上帝的大能,它同时也说出上帝如何垂听人的祷告和祈求。上帝既然能把将来的事显给我们看,这原是人绝对无法做到的事,我们就知道早在事情未发生之前,上帝已看清未来,他能参透万事。今天我们基督徒也应该确信,没有一件事的发生不是父神预先看明的。48/894


2B.真伪先知的考验


在道格拉斯(J.D.Douglas)所编的《最新圣经字典》(New Bible Dictionary,V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62)中,有一章《预言与先知》是由英国布里斯托镇克利夫顿神学院(Clifton Theological College,Bristol,England )副院长莫提尔教授(J.A.Motyer)撰写的,其中提到辩认真伪先知的问题。


圣经里记载了许多分辨真假先知的故事(参阅列王纪上十三章18-22节;列王纪上二十二章;耶利米书二十八章。)辩认真假先知的方法非常重要,也非常实际,绝不单是在理论上斤斤计较而已。我们有许多用来辨别先知真伪的方法。


有一种分辨假先知的方法,莫提尔教授称之为“先知的错迷症”,(Prophetic ecstasy)这种精神恍惚的状态没有人知道何时会发生,但它往往是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发生,特别是会被某种特殊的音乐引起。当这种不寻常且又可疑的情形发生时,受惑之人往往会失去他的自我意识,甚至失去任何痛苦或怕痛的感觉。这种现象在迦南地区十分普遍,特别是在拜巴力假神的百姓当中。当然这种现象并不是唯一能用来分辨真假先知的根据。因为这种现象在真先知身上也曾发生过,象以赛亚(在圣殿中的经历)以及以西结(几乎终其一生)都有这种类似的情况发生在他们身上。40/1041


另一个分辨真伪先知的方法是根据他们的身份来决定。假先知通常是国王手下领薪俸的官员,他们只预言“王所喜欢听的事”。不过这一点也不是检验的绝对凭据,因为象撒母耳,拿单(是但以理蝗属下),甚至阿摩司,多多少少都被视为是以先知为专门职业的人。这些领薪俸的先知们,多半喜欢组成小团体,很象上述带有昏迷症的先知们一样。(参阅但以理书二章2节)40/1041


旧约圣经中有三处经文论到考验真伪先知的方法,很值得我们注意。(申命记十三章及十八章;耶利米书二十三章;以西结书十二章21节至十四章11节)。申命记十八章说到凡是不能应验的,都不是真预言。但我们也应记住,这只是消极的准则,因为有些预言即使是应验了,那仍然不一定是从神来的。一个假先知所说的预言,若是果真应验了,也可能是神对他百姓的一种考验。申命记十三章斩钉截铁地说,如果一个先知利用别神诱使百姓转离真神(2节),那么他显然就不是服侍真神耶和华的先知。上帝藉摩西开始,设立了这样一个分辨真伪的先知的标准,连以后的先知也都遵守。如果一个先知说了预言,后来也果然应验了,但却违背当初从摩西以来上帝所设立的这个准则,那么他还是假先知。40/1041,10142


耶利米书二十三章是旧约圣经中第二段论到假先知的经文。这里更进一步地详述申命记十三章的话,称假先知是作恶的(二十三章10-14节),且宽容一切作恶的人(17节)。他传讲平安,但不是从上帝来的平安,而是人造的平安。只有真先知传悔改认罪的信息(29节),并且呼吁百姓离开恶道归向真神(22节)。40/1042


我们应当常常记住为什么先知总是说严肃的话,这点非常重要。自古以来先知就常引起许多非难,人常有个错误的观念。以为先知只传审判的信息,其实这并不能一概而论。先知之所以不是一开始就传平安的信息,主要是因为上帝的平安只有在人肯持守圣洁、公义、悔改并归向上帝之后才能得着。摩西早已规定,凡先知所传讲的信息就是上帝的律法。耶利米告诉我们,假先知喜欢借主的名,他们奉主的名,擅用自己的权柄,来抬高自己(30-32节)。相反的真先知受上帝的管理,奉他的名,用他的权柄说话(耶利米书二十三章18,21,22,28,及32节)。40/1042


第三段有关分辨真伪先知的经文是在以西结书十二章21节至十四章11节。这段经文与耶利米书中的记载十分相似,这里很清楚地说到,假先知走自己的路,喋喋不休地传他自己的预言(十三章2、3节),结果他们用虚假的保证,把百姓带到谬误里去(十三章4至7节)。他们所传的是虚假的平安,脆弱的乐观主义(十三章10至16节),唯独不传属灵和公义的圣洁(十三章22节)。只有真先知的话能深入人心,促使百姓对其自身进行反省(十四章4至5节),为他们知道这是上帝对他们的要求(十四章7至8节)。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见真先知乃是合乎摩西所定之准则的先知。他的话语并不温和,而是带着上帝的胆量,再三以全新独特的口吻传讲上帝永不改变的真理。40/1042


3B.一般对预言所持的异议──补填日期之说


1C.预言的日期


说到预言的日期,许多人都用“补填日期”的说法来否认预言的真确性。换句话说,这些批评家认为,是有人在预言应验之后才补上预言的日期的。可惜这样的攻击并不能立得住脚,因为先知在传说预言时,所用的动词时态十分明显,他们能预言将要发生的事,这些事也都如神迹般的一一应验了。

“翁格氏圣经字典”(Unger's Bible Dictionary,Moody Press,1966年)曾把各个先知任职的年代或各卷预言的日期分别安排如下:



以西结


公元前592年─570年


以赛亚


公元前783年─738年 第一次写

 

公元前735年─719年 第二次写

 

公元前719年─704年 第三次写


耶利米


公元前626年─586年后


阿摩司


公元前第八世纪的前25年至50年间


何西阿


公元前748年─690年


 


约在公元前738年─690年


俄巴底亚


公元前300元以前


 鸿


公元前661年后─612年前


西番雅


公元前640─1621年之间


利未记


公元前1520─1400年


 


公元前300年以前


但以理


公元前605年─538年


 


公元后50年


这些日期有些可能并不完全准确,因为翁格(Merrill F.Unger)按照先知所写预言的内容来决定各卷书的日期,但有些先知并没有很清楚地指出他写某卷书的确实日期,象约珥书和俄巴底亚书这两卷书的作者就未提供任何日期可供我们参考。


大约在公元前280年左右,所有旧约的先知书都被译成希腊文,纳入希腊的“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之内。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所有的先知书(包托约珥书和俄巴底亚书在内)必然都是在这段时间之前写成的。


2C.以西结书的日期


本书许多地方引用了以西结书,所以现在让我们简要地谈谈这卷在公元前570年所写成的经文。首先我们来看看“大英百科全书”怎么说:


“许多人对以西结书写作的日期和全书的一贯性各持不同的看法。按该书的内容而定,以西结作先知的时间约在公元前592年到570年间。但一位名叫詹姆·史密斯(James Smith)的学者,却把以西结放在公元前第七世纪,也就是玛拿西作王时期。另一位学者麦西尔(N.Messel)则把这卷书的日期订在尼希米记以后,约在公元前400年左右。不过大多数的人都能接受一般圣经学者对以西结所定的年代。”13/9.16


以西结书有两卷残本是在昆兰一号山洞|(Qumran Cave I)的“死海书卷”里发现的;另外还有两卷手抄本的以西结书片断则是在昆兰四号山洞里发掘出来的。13/9.16


以西结书中常用到重复的字和词句,由此特别容易看出这卷书在文学上的连贯性,例如“他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这话出现有五十多次),“主耶和华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十三次),“我的安息日”(十二次),“列国”(廿四次),“偶像”(约四十次),“谨守遵行我的一切律例”(十一次)等。13/9.17

弗利(Joseph Free)在其所著《考古学与圣经历史》(Archaelolgy and Bible History;Scripture Press,1972)一书中说:“当我第一次选读圣经批判的课程时……有人告诉我以西结书将不包括在这门课程之内,因为许多人都已接受这卷书的可靠性。只是最近几年来,该书又遭受不少的抨击,但亚布莱特教授(W.F.Albright)却指出这种批评一点也不公平,他认为只有回到原先保守的态度接纳此书才是最合理的。”15/226


弗利又说:“耶鲁大学教授陶瑞(C.C.Torrey)对以西结书的正确性有所怀疑,主要是基于书中并未注明确实年月,却用‘约雅斤王被拘’的日期,看来似乎颇不寻常。但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这种注明日期的方法恰恰成了一种‘不易推翻的证据’,更直接考证了以西结书的真确性。考古学家曾发现三个广口瓶,其把写上刻有‘约雅斤的家宰以利雅敬’的印记。由此看来,很可能当约雅斤王被掳时,以利雅敬仍管理皇家的财产。显然当时犹大的百姓仍公认约雅斤是他们的王。后来西底家作王,只不过是替被掳的侄儿摄政而已。由此看来,以西结用约雅斤被掳的年月作为该书日期与当时犹太人的态度正可谓不谋而合了。”15/226


弗利的结论十分值得注意,他说:“以西结书这种定日期的方式虽不寻常,但却不证明该书缺少准确性。相反的,我们从考古学的证据中,更明显地看出他的可靠性来。”15/227

杨以德(Edward J.Young),一位很受人尊敬的学者,在他“旧约圣经总论”(Introduction of the Old Testament;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56)中说到他对以西结书的看法:“以西结书遭遇许多消极的批评,且各人观点均有不同。解决这卷书最好的方法,还是根据传统的观念,相信是以西结自己写成了这卷书。”53/237


杨以德也提到罗列(H.H.Rowley)和德来维(S.R.Driver)的看法,他说:“1953年,罗列在其所著之《以西结书今日之研究》(The Book of Ezekiel in Modern Study)一书中为以西结书中的一贯性辩护。他以非常肯定的态度,指出‘任何想把先知生存的年月或该书的匿名作者挪至约雅斤被据以后时期的作法,都是很难叫人信服的。’罗利的著作对近代有心研究以西结书批判学的人来说,是最好的一本入门书。”53/237


扬以德又说:“德来维在他所著的‘旧约文学概论’(Intuoduction to the Literature of Old Testament)中也说到,很少人会对以西结书的作者有所疑问,这卷书从头到尾毫无疑问全是出于一个人的手笔。的确,我们说以西结是这卷书的作者理由非常充足。以西结书是一本传记体裁的书,全书均用第一人称单数写成,因此给人很深的印象,能肯定这绝对是一个人的作品。此外书中许多预言都注有日期与地点,全书的主题和结构形式亦联贯相似,更清楚证明此书出于一人之手。甚至最新的圣经注释书中,也一致同意至少以西结是这卷书最主要的作者。53/234


3C.特定的地区的预言


董彼得(Peter Stoner)在《科学讲座》(Science Speake,Moody Press,1963)一书里曾评论推罗、撒玛利亚、迦萨一亚实基论、耶路撒冷的扩张、巴勒斯坦、摩押亚扪、西拉一以东和巴比伦等地的预言,说: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预言能与我们所研究的相提并论,而且个个言中。从这些预言的写成到他们最后的应验,其时间相隔甚远,因此连最严格的批评家也不能说预言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才写的。”47/115


董彼得又说:“许多人也许会说圣经中的这些记载根本不是预言,只不过在事情发生以后的历史叙述而已。这又是无稽之谈,因为所有的预言都是记载在旧约圣经里,人人都知道他们是在基督降生之前写成的。其中有一项预言甚至早在基督降生之前已经完全应验了。另有两项预言,在基督降生以前已应验了一小部分,其余部分在基督降生之后才应验。至于其他所有的预言都是在基督降生之后才应验的。即使我们把所有在基督降生之前就已经应验了的预言扣除,其成功率仍是大得惊人,叫人无法致疑。”47/96

哈斯勒(H.Harold Hartzler)是美国印地安纳州歌珊大学的教授(Goshen College,Indiana),也是美国科学盟会(American Scientific Affiliation)的财务秘书。他为董彼得之书作序时如此说:《科学讲座》一书的原稿,经美国科学盟会的会员及该会执行委员会详细研究,大家一致公认其中所提供的科学资料基本上都十分准确、可靠。书中基于比率的数学分析十分有力。董彼得教授在成功率原则的应用上,其准确及灵活的程度令人折服。47/4


兰姆(Bernard Ramm)在《基督徒信仰的确据》(Protestant Christian Evidence,Moody Press,1957)一书中对预言的问题也有如下的分析:


“对预言日期的问题,我们允许批评家们有怀疑的余地,然而预言应验的时间依然较他们所定的时间要早许多。”43/96


4C.批评家们的假设


预言批评家们最大的难处在于他们假设过分武断,他们相信人类是生活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没有上帝,神迹是不可能的,因此根本没有什么预言可言。结果当他们读到一本有关预言的书时,书中说到预言是在许久以后应验的,他们立刻就以为这些预言都是在事情应验之后才写成的。他们根据自己的假设解释预言应验的原因,并不参考考古学上的证据,也不查考历史的事实。

詹姆·戴维斯(James Davis)是美国路易士安纳州工艺学院(Louisiana Tech.)的学生,他曾为本书收集有关预言部分的资料,在研究方面下过许多工夫。他说:


“过去我常以为这些批评家们的看法是对的,但自从我看到他们的论点再三被考古学和科学证据所推翻后,我就不再相信他们了。现在我才明白,原来怀疑的态度乃是真理最大的敌人。这些批评家们的态度过于偏激,所假设的大前提也过于武断。他们总是执著自己的意见,再三重复强调他们一定是对的。等到考古学家继续研究,挖掘出许多不可否认的事实后,这些批评家们的看法也就觉得格外虚弱无力,失去当年的威风。现在我甚至不认为他们应该拥有怀疑的资格,因为我已经对他们完全失去了信心。”


4B.应验之预言的详细讨论


在本章所讨论的各种预言中,每一部分我都将引用与预言有关的圣经章节,同时再加上与预言应验有关的详细讨论,以便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些预言所产生的效果。

尤昆哈特(John Urquhart)在《预言之奥妙》(The Wonders of prophecy)一书中简明地说:“一个真想从信仰中寻得能把握得住的事实的人,一定会感激圣经预言的多样性、精确性和独特性。”49/43


尤昆哈特说,预言:


“……包含许多带有预意的图画,它们不单只描写某个人或某个国家中可能发生的某件事而已,它必须能接二连三地借助不断应验的预言,把上帝的能力完全彰显出来。因为如果只有一两件应验了,人们必会以为这只是偶然发生的而已。但如果是接二连三地来到,一个人就很难对这许多证据发生怀疑,否则就显得过于顽固幼稚了。”49/44

享利·莫理斯(Henry Morris)在《圣经与现代科学》(The Bible and Modern Science,Moody Press,1951,rev.1956)中对考古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曾有一段很精彩的说明:


“至今考古学所发掘的资料和圣经的记载仍有不能完全吻合的地方,只是其中的差异并不严重,只要我们肯继续下工夫,问题总有解决的一天。值得我们欣慰的是考古学家挖掘出许多与圣经背景有关的证据,而且直到今天其中尚没有一件能证明圣经是错的。”37/95

兰姆(Bernard Ramm)在《基督徒信仰的确据》(Protestant Christian Evidence,oody Press,1957)一书里,对一个基督徒卫道家应如何为信仰争辩,分析得非常精辟。也认为举出已应验的预言为例是最有效的方法:“抵挡基督教的人总要我们停火,少谈预言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也只需发一枪就够了。除非他们有办法使我们不相信这一切可能应验的预言,否则他们无论如何反对都是徒劳无益的。”43/88


多年来许多抵挡基督教的人想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使我们停火,但以下我们就开始讨论我们将发的二十枪──预言问题已如箭在弦,刻不容缓!


1.推罗


1A.引言与经文


圣经中最不寻常的一项预言就是有关古推罗城的。似乎所有维护基督信仰的书都会用到这个例子,过一会儿我们就可以看出理由是非常充分而明确的。

以西结书二十六章:(公元前592年──570年)


3节:“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推罗阿!我必与你为敌,使许多国民上来攻击你,如同海使波浪涌上来一样。”


4节:“他们必破坏推罗的墙垣,拆毁他的城楼。我也要刮净尘土,使他成为净光的磐石。


7节:“主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我必使诸王之王的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率领马匹、车辆、马兵军队和许多人民,从北方来攻击你推罗。”


8节:“他必用刀剑杀尽你城邑的居民,也必造筑垒,举盾牌攻击你。”


12节:“人必以你的财宝为掳物,以你的货财为掠物。破坏你的墙垣,拆毁你华美的房屋。将你的石头、木头、泥土都抛在水中。”


14节:“我必使你成为净光的磐石,作晒网的地方。你不得再被建造,因为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21节:“我必叫你令人惊恐,不再存留于世,人虽寻找你,却永远寻不见,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2A.预言


1B.尼布甲尼撒王将毁坏推罗城(以西结书廿六:8)


2B.许多国民要上来攻击推罗(以西结书廿六:3)


3B.推罗成为净光的磐石,又像磐石一样平滑(以西结书廿六:4)


4B.渔夫要在推罗城中晒网(以西结书廿六:5)


5B.推罗的尘土要被抛在水中(以西结书廿六:13)


6B.推罗不得再被建造(以西结书廿六:14)


7B.永远寻找不到(以西结书廿六:21)


上述的预言其本身之意义已经十分明显。这些预言在乍看之初好象十分矛盾,但历史却不矛盾,我们只要先读推罗的故事,再拿它与圣经中的预言相比较就可以明白。


3A.预言的应验


基底亚(Nina Jidejian)所著的《历代以来的推罗城》(Tyre Through the Ages,Dar E!_Mashreq Pubilshers,1969)是一本十分通俗的历史资料,在该书中作者如是说:“以西结对推罗的警告正表明推罗城在希伯来先知眼中的重要性,也显出推罗城在商业贸易上是多么兴盛繁荣。”22/1


1B.尼布甲尼撒王


尼布甲尼撒王在以西结书预言三年后,果然前来围攻推罗城。“大英百科全书”记载说:“尼布甲尼撒王二世围攻推罗城达十三年之久(公元前585年──573年),推罗城终于降服,任凭巴比伦统治,并接受其保护。公元前538年,推罗城与腓尼基附近各城才转归波斯所统治。”13/XXii.452


当尼布甲尼撒王终于攻破城门之后,却发现推罗似乎已是一座空城,城中大多数的人早已乘船搬至半哩以外的小岛上,且在那里另修造了一座防御城。原先的推罗城在公元前五七三年完全被毁,但小岛上的推罗城却继续存留了好几百年,始终保持着他强大的势力。


2B.亚历山大大帝


其次推罗所发生的事则与亚历山大大帝有关。

“大英百科全书”记载说:“亚历山大三世在公元前333年与波斯的以苏士战争(Battle of Issus)中击败大流士三世(DariusⅢ即大利乌王),又继而向南进军直抵埃及。同时规劝腓尼基各城自动归降,以便阻止其为波斯航队提供兵力的行为。但是推罗城的居民却拒绝他的要求,于是亚历山大开始围攻推罗。由于没有舰队,他首先推毁陆上的推罗城,然后用土造了一道两百尺长的防波堤,横跨新旧两城中间的海峡,又在防波堤的远端建造了守望台和其他一些军事设施。”(参阅预言5B)Xxii,452


古代作家克提斯(Curtius)曾写道亚历山大如何建造这条跨海的大道:“所有建筑用的木料都是从利巴嫩山下采伐下来的大梁木,所需的石头和土则是从古推罗城运来的。”(参阅预言5B


希腊的历史家亚流安(Arrian)在其所著《亚历山大和印地卡二世历史》(History of Alexander and IndicaⅡ,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4 出版),一书中论到征服推罗城这项伟大的工程是如何完成的。推罗原是一座城,后来却分为大陆性的城市,和海岛上的要塞两部分。尼布甲尼撒王曾攻下陆地上的推罗城,却放过了岛上的要塞。照亚流安的说法,亚历山大则想夺取所有的推罗城。这显然是项艰难的任务,因为岛上的推罗城是被坚固的城墙围绕着,一直延伸到海边。推罗人和亚历山大的敌人,即大流士时的波斯人完全控制了海路,但这位希腊将军却决定建造一条防波堤直通岛上。修建跨海大道的工程起初进行得很顺利,但后来海底越来越深,再加上推罗人的干扰就显得困难重重。从推罗城高耸的城墙上,岛上的居民可以做很多破坏的工作。而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筑堤的都是工人,并非预备来打仗的,他们只穿工作服,不穿戴盔甲缺乏防御能力。有时推罗人大肆破坏,使工作的进行受到极大的影响。亚流安说,于是希腊的军队就建造了两座守望楼,派兵保护这条防波堤。


推罗人全面性的破坏,有时是很成功的。他们用火船焚燃两座守望台,等希腊军队忙着前去救火时,他们则涌向防波堤大加破坏。推罗人为破坏这条防波堤真可谓是不择手段。亚流安又说到海上交战的情形,亚历山大知道自己需要舰队,因此他逼迫所有被征服的百姓,集中全力造船。亚历山大海军扩建的情形由各城、各区开始;西顿(Sidon)、阿拉德斯(Aradus)、拜布鲁斯(Byblus)(共为亚历山大建造八十艘军舰)、罗得(Rhodes)(十艘)、梭罗(Soli)和马娄斯(Mallos)有三艘、利西亚(Lycia)有十艘、马其顿(Macedon)一大艘、塞浦鲁斯(Cyprus)有一百二十艘。(参阅预言2B


如此优越强大的海军,再加上即将筑成的路桥,征服推罗城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但到底要再花费多少时间呢?亚历山大的敌人,波斯的大流士三世,此时也并非只在一旁袖手观望而已。但是最后这座跨海大道终于还是完成了,推罗城墙终于被毁,希腊军进城大肆扫荡。

梅尔(Philip Myers)写道:“如今这座跨海大道仍还存在,以大石与陆地相结。经过七个月的围攻之后,推罗城终于被攻破。城内八千人被屠杀,三千人被沦落为奴隶。”38/153


推罗人仇恨希腊人并非没有理由,他们试用各种方法击退围城的敌军。贝克(John C.Beck)说:“看到推罗人如此英勇抵抗希腊统治者,以视死如归的精神保卫国家,真令人扼腕悲叹。“4/13


梅尔(Philip Myers)是一位通俗历史学家(但不是神学家),曾说过一段很特别的话,这段话是记载在一本历史教科书上的:


“亚历山大大帝……把这城洗劫成为废墟(公元前332年),此城在最后也被重建了一部分,但却始终不能恢复先前的繁荣。过去一度是商贾云集的大都市,如今大部分却变成净光的磐石(参看预言3B),还有很多渔夫在此晒网。”(参阅预言4B)38/55


贝克(John C.Beck)对这座岛上推罗城的历史,曾作过一个十分恰当而中肯的估价。他说:“推罗的历史并没有因亚历山大大军的扫荡而终止,许多人一再重建此城,也有许多军队不断围攻他的城垒,直到1600年后,它才完全倾覆,永远未被重建过。”4/14


3B.安提哥那(Antionus)(读者注:安提哥那为亚历山大麾下大将,于公元前三○六年──三○一年为马其顿王。)


基底亚(Nina Jidejian)在《历代以来的推罗城》(Tyre Throu ghthe Ages,Dar E1_Mashreq Publishers,1969)一书里写道:“当安提哥那从巴比伦战争中凯旋归来后,他一路轻而易举地夺取了腓尼基各城,只有在面对推罗城时,打的是一场硬仗。自十八年前亚历山大攻下推罗城后,该城重建得十分迅速……被围攻十五个月后,推罗终于被安提哥那攻破。22/80,81


安提哥那于公元前314年攻取推罗城。根据《标准圣经百科全书》(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P.2499),埃及王托勒密二世(PtolemyⅡ)则是在公元前285年到247年间为王。


“当埃及王托勒密在红海修建白瑞尼斯(Bwewnice)海港时,他同时修筑了一条通向卡普托斯(Coptos)的公路,沿途设有车站和给水站,重新打开连结尼罗河的普路西亚(Pelusiac)支河和苏伊士河湾的通道。如此一来,推罗城大受影响。过去红海和印度洋间的交通都是经西拉(Petra),穿过以罗士(Eloth),到腓尼基的莱诺哥路拉(Rhinoco lura)再乘推罗的商船才抵地中海。但现在商船都改用新开的运河直达亚历山大城。以前涌向推罗的财富,现在都没入亚历山大城去了。“22/81,82


基底亚提到一位波斯旅行家古纳西(Nasir_i_Khusrau),他曾在公元1047年时到过推罗,并描写城中的情形:“他们把城建造在海中的大磐石上,城中的市镇集会堂只有一百码长,也是城中唯一建造的在土地上的建筑物。其余的建筑则由水中伸展出来,城墙是用削过的石头砌成的,并且用沥青把石头间的缝隙封住,以防海水浸入。我大致估计了一下,市区约有二千二百五十平方尺大小。城内有五、六层楼高的大旅舍,错落有致。城中有许多水泉,市场非常干净,同时该城的财富也是首屈一指的。事实上,推罗城在所有叙利亚的近海诸城当中,一向以财富和优势著名。他们在城门口卖古物,在那里可以看见各色各样的地毯、幔帐、耀人眼目的金灯、银灯。市区本身座落在山丘上,水由山上引下来,顺着修成的水道,把水输送到城里去。39/11,12


4B.回教徒


李史串基(Le Srtrange)在《回教徒统治下的巴勒斯坦》(Pales Tine Under the Moslems,P.345) 一书中特别举出一位到过推罗废墟的人,巴士塔(Ibn Batutah)的话说(1355年):“这个一度显赫一时的城市,如今却终日受海水三面的冲击。古老的城墙和港口的遗迹仍在,只余下一条污朽的铁链,把港口封住。”(参阅预言6B)22/139


普利尼长老(Pliny the Elder)引用基底亚(Nina Jidejian)的话作结论说:“推罗……一向以‘母城’著名,因为从推罗产生了雷普帝斯城(Leptis),尤底加城(Utica),还有与罗马帝国相抗的迦太基城(Carthage)和加底斯城(Cadiz),后来这些‘子城’都从地球上消失了,就连推罗也沉入了海底。”(参阅预言7B)22/5,17,76


5B.目前的情形


通过基底亚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象到推罗目前的情形:“推罗在‘西顿的港口今天仍被使用,许多小渔船停泊在这里。仔细观察此城的地基,我们可以看见许多罗马帝国时代的花岗石柱,后来的十字军将这些柱子凝成更坚固的城墙。但这些港口今天只不过是渔船的避风港和渔人晒网的地方。”22/139

“根据先知的预言,推罗终归要变成一个渔晒网的地方。今天地图上的推罗,已非推罗古城,只是沿着海岸在推罗旧址附近重建的新城。这个小渔村的存在,不但不与先知预言相冲突,相反的,它成为先知预言已应验的确据。近百年来,推罗一直是世界贸易和商业中心,它本是海中之霸主,如今却没落得面目全非,再也无法恢复当年的气派,那许多大岩石,一度曾是这首府的地基,如今却成为渔夫们晒鱼的地方,这正应验了先知以西结在2500年以前最后一次的预言。”(参阅预言4B)4/47,48


基底亚在其著作《历代以来的推罗城》里,最后结论说:“推罗的石头甚至远从亚克城(Acre)和贝鲁特都可以发现。但是考古学家们在这方面所收集的证据依然非常丰富,由最近的挖掘出来的古迹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座曾盛极一时的腓尼基古城层层相叠的建筑。……(22/xvi)伟大的古推罗城如今已埋藏在瓦砖堆中,地面上唯一存留的,只是一条引水的沟渠,零散的石柱子,和礼拜堂的废墟…… (22/2)向水中望去,我们可以看见一堆堆花岗岩的石柱和星星点点的大石沉在海底。直到今天,推罗城留在水面上的遗迹仍是不多。”22/xvi


4A.所应验之预言的详细讨论


以上就是有关推罗城的故事。现在我们再来详细说说这些已应验的预言。


1B.尼布甲尼撒王的确摧毁了岸上的古推罗城。


2B.许多国家要前来攻击推罗。


我们从贝克短短的描述中,也可看出这件事实来,“海浪不断的冲击岸岩,带有极大的破坏力,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以西结把各国长期不断侵犯推罗城的行动比喻成海浪的原因。

在了解这一点之后,我们就能进一步理解关于推罗命运的预言(二十六章3-6节)。首先,“他们必破坏推罗的墙垣,拆毁他们的城楼”。(这话在尼布甲尼撒王围攻推罗时果然应验了)其次,“我也要刮净尘土,使他成为净光的磐石”。(这在亚历山大攻取此城时应验)。最后,“他必成为列国的掳物”。(由推罗被亚历山大征服后的历史中可以看出。)“4/11,12


3B.亚历山大建造“跨海大道”进犯岛上的推罗城时,他把岸上古推罗城搜刮得干干净净,只剩下净光的磐石。


4B.根据学者和社会观察家们的报告,证实推罗城如今果然成为渔夫晒网的地方。


5B.亚历山大修筑路海大道时,果然将推罗的尘土抛在水中。


弗利(Joseph Free)在《考古学与圣经历史》(Archaeolgy and Bible Hisstory,Scripture Press,1972)一书中写道:“西结预言中提到推罗的石头,木头及尘土都要被抛入水中(以西结书二十六章12节),这段话在亚历山大大帝的工程师们建造防波堤时果然应验,他们把陆地上的推罗城中所有的石头、木头及泥土都抛入水中。”15/263,264


6B.推罗城不得再被建造。


关于推罗城不得被再建这项预言,韩富乐(Floyd Hamilton)在“基督徒信仰的根基”(The Basis of the Christian Faith)一书中说:“‘你不得再被建造,因为这是主耶和华说的’。(以西结书廿六章14节),历史上许多其他的城市被敌人摧毁后,又被重新建造起来。耶路撒冷就被摧残过好多次,但每次都从虚墟中重建起来,什么原因会使推罗不能再重建呢?因为早在2500年以前,一位被掳到巴比伦去的犹太人,领受了上帝的话,看见将要发生的事,说:‘你不得再被建造!’上帝的话已经这样说过了,因此今天的古推罗城2500年来一直就是块‘净光的磐石;甚至没有人居住过!今天任何人想看推罗的旧址,只能带他上海边看看,但无人能从遗迹和虚墟中找到它当初的所在地。正如上帝所预言的,他早被搜刮得一干二净,不得再被建造了。”17/299


“在古推罗城中瑞斯兰(Reselain)的大水泉仍立在那里,当初全城的淡水全靠这些大水泉供给,如今这些水泉仍不断涌出清新的淡水来,直流到海里。有一位工程师会计算过这些水泉所能供应的水量,每天大约是一千万加仑。如今这里仍是建筑城市最理想的地方,这里所出的淡水足够免费供应一个现代大都市的需要,然而它却永远不得再被建,至今这个预言(6B)已经成立有2500多年了。”47/76,77


7B.这城永远寻找不到


预言7B从头至尾都是贝克(John C.Beck)研究的对象,他说:“‘人难寻找你,却永寻不见,。针对这句话,许多评论家都以为由于这城遭受了摧残和蹂躏,他原有的旧址早已被人遗忘和失落了。其实不然,对这句经文(以西结书二十六章21节)最后的解释应是,寻找的人若想重寻当年推罗的钟鸣鼎食是不可能的事。这城当年既然是沿着整个海边用城墙砌起来的,实在很难叫人相信该城的所在地已完全失落。”4/47


有些人或许仍然不肯相信‘不得再被建造‘这项预言已经实现了,也不相信古推罗城如今只是一个小渔村的事实。但最繁荣的大城变渔村与预言之应验,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只要追溯推罗历史,我们就可以明白。预言说这城要成为晒网的地方,现在果真实现。如果渔夫们拿鱼网在这里晒,那么他们必然住在附近的渔村里,没有一个渔夫会住在十哩之外,每天拿网来此晒的,他们必然是住在晒网地方的附近。

推罗城是1291年时被摧毁的,而且从此永远消灭,没有再被建造过。以前或许有某些建筑在同一旧址上兴起过,但永远不再能恢复当年推罗辉煌的情形。


董彼得(Peter Stoner)在《科学讲座》(Science Speaks,Moody Press,1963)中谈到有关推罗城的七项预言,他所引出的七项预言与我的稍有不同,我们意见虽有不同,但他对推罗城的神迹所下的结论依然十分宝贵,值得我们参考:“如果以西结在他的时代观看推罗城,且凭自己的智慧来说这七项预言,那么根据数学概率的原则,这七项预言实现的可能性只有七千五百万分之一,但事实上有关推罗的每一项微小细节都已一一应验了。”47/80


(译者注:史东乐教授对各项预言应验之概率计算方式如下,我们且以推罗为例,读者可仿此例自行计算他城的概率。


⒈以西结知道尼布甲尼撒王会南下攻取推罗的机会是多少?

⒉因尼布甲尼撒王当时夺下许多城池,而推罗又是个大城,必然会成为他攻取的对象。他可能攻不下推罗,也可能攻取成功,但也可能根本不攻推罗,这样看来,我们暂推算攻取推罗城的概率为1/3


⒊推罗成一片净光的石头。

许多城被推毁后,只是沦为废墟,却少有变成一片光秃的石头的,因此我们设其概率为1/5000


⒋要成为渔夫晒网的地方。

以西结这样预言看来毫无根据,但由于推罗近海,也许1/10的概率是合理的。


⒌城中尘土要被抛入海中。


既要变成光秃的石头,按常识推理,城中的材料用来修建附近的城市似乎较为合理,但把它们抛入海中呢?我们姑且设其概率为1/10


⒍不得再被建造的可能性。


世间所有的城市都有重建的可能,加上推罗地势有利,淡水供应丰富,不再被建的可能性很小,我们算其概率为1/20

⒎不再被人寻见1/5


⒏许多国的联军攻击推罗1/5。故其或然率应为


1/300×1/500×1/10×1/10×1/20×1/5×1/5=1/75,000,000


2.西顿


1A.经文与日期


除了针对推罗外,以西结又说到关于推罗的姊妹城──西顿的预言。

以西结书二十八章(公元前592──570年)


22节:“主耶和华如此说,西顿哪!我与你为敌。我必在你中间得荣耀。


我在你中间施行审判,显为圣的时候,人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23节:“我必使瘟疫进入西顿,


使血流在他街上,


被杀的人必在其中仆倒。


四围有刀剑临到他,


人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2A.解释与预言


这里有三项预言是我们要研讨的:


1B.预言中未提到西顿的毁灭。


2B.血要流在街上。(以西结书二十八章23节)


3B.四围有刀剑。(以西结书二十八章23节)


戴维斯(George Davis)在《预言的应验证实圣经之可靠》(Ful-filled Prophecies that Prone the Bible)一书中,将推罗与西顿拿来对照,指出其中许多不同的地方。他说:“西顿的预言与推罗的预言有很大的不同。推罗是在事先就说过要被毁坏的,他要变成净光的磐石,并且永不得再建。但神论到西顿时,只说血要流到街上,被杀的必在其中仆倒,四围必有刀剑,但却没有说他会象推罗一样,遭遇毁灭的结局。”10/16,18


数世纪以来,西顿和推罗在政治上一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是大家都明白的,一位历史教科书的作者范耐斯梅尔先生(Philip Van Ness Meyers),在其所著《大中学历史通论》(General History for College and High School) ol一书中说道:“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第四世纪,推罗一直控制整个腓尼基地区,西顿丝毫不是他的对手。在这段期间,海上的贸易活动和野心勃勃的推罗商人,使这个小岛变成举世驰名的首府,及地中海的皇后。”38/55


韩富乐(Floyd Hamilton)在《基督徒信仰的根基》(The Basis of the Christian Faith)一书中,也提到第四世纪时所发生的事:“公元前351年,曾经一度作过波斯王属下的西顿人起来背叛,意然成功,因此得以暂时脱离波斯的统治。但最后他们的国王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竟干出卖国的勾当,把西顿出卖给敌人。波斯王将会如何以眼还眼地报复西顿人是可想而知的,于是有四万的西顿居民将自己关在家中,放火焚烧房子,全体一同葬身火海。血的确流到西顿街上。”(参阅预言2B)17/300


戴维斯又说:“其实血洗西顿的例子还不只一次,而是好几次。正如圣经所说,被杀的人在其中仆倒,城四围都有刀剑。”(参阅预言3B)10/19


在《基督徒信仰的根基》(The Basis of the Christian)一书中,韩富乐(Floyd Hamilton)又提到另一次西顿遭毁的例子,但是“它很快地就被重建起来。虽然此城多次被敌人占据,居民惨遭屠杀,建筑物亦被摧毁,但他总能又重新被建起来。今天的西顿约有1万5千居民。血曾一再流遍城中街道,但这城今天仍然存在,正表明预言应验的准确性。”17/300


戴维斯(George Davis)记载说:


“在十字军东征的时代,西顿城屡次被双方所占领。十字军曾夺回它三次,他在回教徒手中也倾覆过三次。:10/18,19


戴维斯又进一步地说:“时至今日灾难仍不离开这城,他始终是德路斯人(Druses注:黎巴嫩和叙利亚境内一回教宗派)和土耳其人争夺的对象,又是引起法国和土耳其之间冲突的地方。1840年,西顿曾被英国、法国和土耳其三国的联合军队猛烈袭击过。”10/19


韩富乐(Floyd Hamilton)在前面曾提到对现在西顿城人口的统计,他的说法和享利·莫理斯(Henry Morris)的说法并无冲突。莫理斯的《圣经与现代科学》(The Bible and Modern Scienec,Moody Press,1956)一书,是在韩富乐的著作发表之后才出版的。莫理斯说:“始终没有先知预言西顿城要遭毁灭的命运,今天此城人口约有两万人。不过从西顿的历史看来,他该是世上最充满血腥味的一部历史。”(参阅预言1B,2B)37/113


3A.结论


戴维斯(George Davis)以十分冷静的语气下结论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准确预言出推罗城要被毁灭,西顿城则将留存。”10/19,20


结论很明显,以西结得到了上帝明确的指示,因为他能很肯定地指出那一城要存,那一城要亡。


或许我们可以试用今天美国的洛杉矶和旧金山来作比较。你认为那一城会灭亡?那一城会存留呢?由此可见,神拣选的先知必然存在,他能确实而肯定地宣告,推罗要被毁灭,西顿留存却要经历一段血腥的历史。


3.撒玛利亚


1A.经文与日期


先知何西阿和弥迦曾预言攻击撒玛利亚。

何西阿书三十章:(公元前748──690年)


16节:“撒玛利亚必担当自己的罪,因为悖逆他的上帝。


他必倒在刀下。


婴孩必被摔死、


孕妇必被剖开。”


弥迦书一章:


6节:“所以我必使撒玛利亚变为荒野。


又作为种葡萄之处,


也必将他的石头倒在谷中,


露出他的根基来。”


2A.预言


1B.撒玛利亚要猛然倒下。(何西阿书)


2B.要成为荒野。(弥迦书)


3B.成为种葡萄之处。(弥迦书)


4B.撒玛利亚的石头要倒在谷中。(弥迦书)


5B.根基要被“发掘”。(弥迦书)


3A.史实


比较起来,撒玛利亚的历史较短,但却是多灾多难。撒玛利亚城原是以色列北部希伯来王国的首都,也象征着犹太人对主耶和华的背叛。正如弗利(Joseph Free)所说,这城会被亚述王沙尔冈王二世所夺(Sargon)。{参阅芝加哥大学出版的《古代亚述与巴比伦历史》一书(Ancient Records of Assyria and Babylonia by D.D.Luckenlill,1926)}近代历史家也都接受这个说法,并且一致同意是雪玛耐斯王(Shalmanesser)开始围攻撒玛利亚城,但沙尔冈却是真正夺下这城的人。(参阅预言1B)15/199


根据《国际标准圣经百科全书》(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20/2672)的记载,沙尔冈王在公元前722年攻占撒玛利亚城。在此之后,又有亚历山大大帝曾在公元前331年时攻破该城,公元前120年此城被海克纳斯(John Hyrcanus,234-104 BC,犹太领袖)所夺。这些征服者给撒玛利亚的居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折磨。虽然有些学者认为撒玛利亚的毁灭是在以后发生的,但也不得不同意以上的说法。(参看预言1B


尤昆哈特(John Urquhart)在其《预言之奥妙》(The Wonders of Prophecy,C.C.Cook)一书中,引用了一段毛歇尔(Henry Maundrell)考察撒玛利亚时说的话,毛氏说:“沙巴斯提(Sabaste)也就是古撒玛利亚城,是以色列十二支派中的十个支派在背叛大卫家后另建的首府……如今这个大城已完全变成一个大果园,只有剩下不多的遗迹证明古城确实在此存在过,它包括北边一个四周用大圆柱围起来的广场,和东边一个隐隐约约的大教堂遗迹。”(参阅预言3B)49/127,128


尤昆哈特继毛歇尔后又引用了一些较近期的报告,他说:

“自从撒玛利亚城被发现直至如今,该城状况始终保持不变。乔治·鲁宾逊(George Robinson)说:‘沙巴斯堤山丘如今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一直被开垦到山顶,遍山种满了橄榄树和无花果树。几世纪以后,这片土地一直被人耕耘着,因此不容易再找到古城的根基和石头。’”(参看预言2B,3B)49/128


我们从迪维悌(Van de Velde)的著作中则看到预言4B及5B的应验。他称撒玛利亚为“一座可怜的小村庄,里面只有几间污秽不堪的房子,住着一群地痞流氓……如今还存留着的一些圆石柱,正表明以前这里是一栋宏伟建筑的所在地……撒玛利亚不过是一堆乱石而已!他的根基被挖掘出来,街道也被犁为田地,如今成了玉米田和橄榄园……撒玛利亚已完全被毁,城中的垃圾被倒在山谷中。暗利和亚哈时代(参看列王纪上十六章15节至34节)被用作这城根基的灰色大方石,都被挖掘出来,零散地弃置在山顶上。”(参阅预言4B、5B)49/128


韩富乐(Floyd Hamilton)也说:“撒玛利亚城所座落的山顶,如今已开垦成一片良田。只有山上圆柱形的地基,说明这里以前曾是王宫和城楼所在地。山脚下的山谷里则堆放着被掘出来的大石头……。”(参阅预言4B、5B)17/316


4A.预言的应验与其概率


尤昆哈特(John Urquhart)论到有关撒玛利亚预言之应验时,他曾说:“撒玛利亚的悲惨结局早已成为过去。当初先知对这城的预言虽受人嘲笑,但最后仍成为撒玛利亚最真实的写照。”49/127


尤氏也特别提到3B、4B及5B几项预言的应验情形:


“城中原来的大石块都被开垦的人挖掘出来,堆在山坡上或山谷中,好将原来的地方开垦成果园和葡萄园。”49/128,129


董彼得(Peter Stoner)在《科学讲座》(Science Speaks,Moody Press,1963)一书中,曾计算过这项预言实现的可能性,他说:“如果先知弥迦是凭他自己的智慧,对撒玛利亚的未来说出这五项预言,那么他们实现的可能率是4(预言该城被毁的机会)×5(成为荒野,而不再被建造)×100(变成良田的机会)×10(将山顶城中的根基石掘起滚下山坡的机会)×2(根基石被挖起的机会)分之一,换名话就是四万分之一的机会,或者说只有4×104分之一言中的可能性。”47/82


《国际标准圣经百科全书》(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中论撒玛利亚的一段,也是描写该城历史最详细的一章。撒玛利亚虽是犹太人的城,但它也是一座极败坏、淫乱和背逆的城,神的审判降到这诚正如所预言的一样,是彻底而不含糊的。


4.迦萨──亚实基伦


在地中海沿岸及死海的西边有两座城迦萨和亚实基伦,也都曾在先知的预言中出现过。


1A.经文与日期


阿摩司书一章:(公元前775至750年)


8节:“我必剪除亚实突的居民,


和亚实基伦掌握的,也必反手攻击以革伦。


非利士人所余剩的必都灭亡。”


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耶利米书四十七章:(公元前626至586年)


5节:“迦萨成了光秃;


平原中所剩的亚实基伦归于无有,你用刀划身,要到几时呢?”

西番雅书二章:(公元前75年至750年)


4节:“迦萨必致见弃,


亚实基伦必然荒凉。


人在正午必赶出亚实突(注)的民,以革伦也被拔出根来。”


6节:“沿海之地要变为草场,


其上有牧人的住处和羊群的圈。”


7节:“这地必为犹大家剩下的人所得,


他们必在那里牧放群羊,


晚上必躺卧在亚实基伦的房屋中。


因为耶和华他们的神,必眷顾他们,


使他们被掳的人归回。”


(注:亚实突是离亚实基伦以北十哩外的第一座城。)


2A.预言


1B.非利士人都要灭亡(阿摩司书一章8节)。


2B.迦萨成了光秃(耶利米书四十七章5节)。


3B.亚实基伦必然荒凉(西番雅书二章4节)。


4B.牧人和羊群要住在亚实基伦(西番雅书二章6节)。


5B.犹大家所剩余的,仍要再住在亚实基伦(西番雅书二章7节)。


3A.史实


戴维斯(George Davis)《圣经预言今日之应验》(Bible Prophecies Fulfilled Today)首先说到亚实基伦的历史:“上帝的审判正如先知所预言的,丝毫不爽地降到非利士人身上。土耳其王拜巴尔(Sultan Bibars)在1270年毁灭了亚实基伦,用石头封闭了他的港口。从那时起至今七百多年来,一度雄伟的亚实基伦城一直是一片荒芜、凄凉之地。”(参阅预言3B)9/46


董彼得(Peter Stoner)也在《科学讲座》(Science Speaks,Moody Press,1963)一书中讲座到这件事:“1270年土耳其王拜巴尔摧毁了亚实基伦,从此它变成牧放群羊之地,四处点缀着牧人的茅舍和羊圈。”(参阅预言4B)47/83


戴维斯继续说:“不但亚实基伦被毁,就是非利士整个国家都被铲除,正如先知以西结在两千五百年前所预言的。非利士被毁得一干二净,以致今天世上再也找不出一个非利士人来了。”(参阅预言1B)9/46


(注:以西结的预言是关于非利士全国的,因此不在本章研究范围之内,但这事记载在圣经以西结书廿五章15-17节中。)


韩富乐(Floyd Hamilton)在《基督徒信仰的根基》(The Basis of Christian Faith George H.Doran Co,1927)一书中,又提到亚实基伦的故事:“亚实基伦城内有一个土耳其的要塞,一直存留至十七世经。但自十七世纪以后,这个要塞就废弃不用了,只留下部分的城墙和残缺的城楼。至于平原中的各城,也只剩下亚实基伦仍屹立废墟中。”(参看预言3B)17/314


韩富乐论到预言5B时,曾这样报告说:“城中住宅的屋墙部分还在,这地方现在虽然十分荒凉(甚至在城内有果园和花园的人也不住在城里),但是将来犹太人重回自己故土时,他们很可能仍在亚实基伦的旧址中重建新城。”17/314


戴维斯(G.T.B.Davis)曾经详细描写过现在亚实基伦城的情形:“以色列复国后,犹太人看出这座靠海的亚实基伦城,地位优越,因此他们决定将他重建为以色列的城市。耶路撒冷邮报说,亚实基伦将被‘设计得好象一个花园城市’。”9/48


戴维斯继续说:“亚实基伦经过好几世纪的荒芜后,如今已成了一座花园城。地中海海岸果然被‘犹大家’所得,而‘犹太人也得以躺卧在亚实基伦的房屋中。’(西番雅书二节7节)。”(参阅预言5B)9/48


戴维斯的结论很值得我们留意:“亚实基伦正如预言中所说的全然毁灭了!非利士人也从地上完全被‘铲除’,今天世上再找不到一个非利士人!(参阅预言1B)但是最后经过长期荒凉的亚实基伦(参阅预言3B),又从废墟中重新建造起来,变成一座花园新城。上帝仍然与他的百姓同在,使他们脱离被掳的光景,定居在这一度荒凉而现今又被重建的亚实基伦城中!”9/49


由此可见先知的预言不但准确,而且和考古学中所找出诸城的资料完全吻合。至于迦萨城,他的历史则显得神秘。

董彼得(Peter Stoner)写道:“迦萨城存在的历史很久,因此人们都以为有关迦萨的预言必然是错的。但是后来经过仔细研究圣经中迦萨城的地点,才发现现今的迦萨城并非座落在古迦萨城原来的位置上。有人重新探寻古迦萨城的旧址,才发现他早被埋在沙丘之下,的确成了光秃的废墟。对于一个被埋在沙丘下的城市,除了用‘光秃’两字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形容呢?”(参阅预言2B)47/83


尤昆哈特(John Urguhart)曾仔细评述整个迦萨城消失的情形:“……先知的预言已经完全应验了,即使古迦萨能为自己辩论,也将无话可说。凯斯博士(Dr.Keith) 发现现在的迦萨城,并不建造在原来的地方,因此不是先知预言的对象。原先巴勒斯坦上的迦萨城,要较新迦萨城更近海边两哩路。在此放眼看去全是一列列的沙丘,古城早已被埋在重叠起伏的沙砖当中。古迦萨城成了一片废地,连一个可供休息的小茅亭也找不到,只是光秃秃的一片,甚至连一根柱子和石头的痕迹也找不到。人们站在这里不会知道矗立在这片荒漠下的原是一座古城,他们甚至找不到一丝绿色,能舒展人的眼力。”49/105


4A.预言应验的可能性


董彼得(Peter Stoner)在《科学讲座》一书中结论说:“有关迦萨和亚实基伦四项预言,若靠人为的方法使其应以验,其成功的机会有多少呢?它的可能性是5(巴勒斯坦要消失)×100(迦萨被埋在沙丘之下)×5(亚实基伦荒凉的机会)×5(亚实基伦变成为牧放群羊之地的机会)分之一,或说是1.2×104之一的可能性。”47/84


换句话说,这两座城的预言要得应验,其成功的机会只有一万二千分之一。


5.摩押──亚扪


另有两个小王国,一是摩押,在死海以东,一是亚扪,在摩押以北,也是上帝审判的目标。


1A.经文与日期


以西结书廿五章:(公元前592──570年)


3节:要向亚扪人“说:‘你们当听主耶和华的话。主耶和华如此说,我的圣所被亵渎,以色列地变荒凉,犹大家被掳掠。那时,你便因这些事说阿哈!’”


4节:“所以我必将你的地交给东方人为业,他们必在你的地上安营居住,吃你的果子,喝你的奶。”


耶利米书四十八章:


47节:“耶和华说:‘到未后,我还要使被掳的摩押人归回’。摩押受审判的话到此为止。”


耶利米书四十九章:


6节:“后来我还要使被掳的亚扪人归回,这是耶和华说的。”


2A.预言


1B.亚扪人要被东方人掳去,他们要住在亚扪人的土地上,吃那地的果子(以西结书二十五章4节)。


2B.“东方人”要在亚扪建造他们的宫殿(以西结书廿五章4节)。


3B.摩押和亚扪人要归回,仍住在自己的地方(耶利米书四十八章47节;四十九章6节)。


3A.历史事实


在明白上帝对这两国的预言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地方的背景和历史。福斯(Howard Vos)写道:“研究这一带的地形我们可以发现,此地山中有许多坚固的要塞,过去兵力充足,因此在公元前354年时,亚扪人便能派一万旅军队到阔加尔(Quarqur)与亚述的雪耐斯王(Shalmanesser)作战。当耶利米预言亚扪要成为荒凉之地时,也正是他最富强的时候,在人看来这样的大灾难根本不可能发生。”(参阅预言1B)50/131


根据福斯的研究,1B及2B的预言都已应验了:“当时有统治约但一带的亚都拉酋长(Emir Abdullah)在亚扪地建造自己的王宫,这正应验了另一部分的预言──东方人要占据亚扪,且要修筑宫殿住在那里。近来此派的阿拉伯酋长,已成为阿拉伯军事联盟中的领袖,率领阿拉伯积极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作战。今天亚扪城的人口已超过二万,也是大马士革──海志(Hejaz,沙地阿拉伯西北沿红海的一省城,首都是回教圣地麦加)路的必经之地,并且有其他国家的官员居住其中。这座城在1920年时只有两三百人的人口,但如今已发展得相当可观了。”50/136


福斯简要地指出:“目前东方人的确继承了摩押地……”不过现在摩押和亚扪都开始醒悟过来。我下面要引用戴维斯的说法,让我们且记住戴氏所说的第三项预言。

戴维斯在1931年的著作中曾提到摩押和亚扪,他说:“这两个地方(摩押和亚扪)经过好几世纪的沉睡后,正在迅速地苏醒过来。外约但(Trans_Jordan)的首都亚扪,正是亚扪人的旧址。在大卫王的时代,此地曾被大卫的统师约押和以色列人所征服。十二年前(1919年左右),此地只是两三百人的小村庄,但如今已变成两万人口的繁华大都市,也是阿拉伯领袖亚都拉酋长居住的地方。”10/60,62


今天居住在摩押和亚扪的人,可能并非当初摩押人和亚扪人的后裔,就算这是真的,只要我们稍微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力,很容易就能想见此事在未来继续演变的情形。


福斯又说:“摩押的历史演变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甚至连俗世的百科全书上也有这样的记载说:‘为何摩押会消失,而以色列仍拥有强大的军力?不错,摩押人一直受到沙漠游牧部族的压迫,这块地也成为其他部族争相掠夺的对象,以至后来当罗马人统治此地时,也不得不建造起城堡、军营等防卫工事,至今,此地还可见到一些罗马人建的城堡废墟。有关摩押的历史只有从以色列人的历史,特别是先知的预言书中可以找到’。”(参阅大英百科全书,有关“摩押”一章)。50/215

董彼得对摩押、亚扪二地预言应验可能性所作的估计,是一千分之一。{参阅“科学讲座”(Science Speake,Moody Press,1963年出版)}。


“摩押和亚扪预言应验的可能性是:①被东方人接收的可能性是1/5;②东方人要在亚扪地修筑宫殿和住处的可能性是1/10;③摩押和亚扪人要归回本土的可能性是1/20,这样整个预言应验的可能率则是103分之一(1/103)。”47/92


6.西拉与以东


1A.序言


有关座落在死海东南部的以东,和他的首都西拉城的预言,正如前面两个预言迦萨──亚实基伦和摩押──亚扪一样地简单明了。以赛亚和耶利米曾论到有关此城的三项预言,但如果我们有机会详细研究其中的内容,就越发觉得其中资料的丰富,整个预言也越发显得引人入胜。西拉应当算是世界上最神秘的一座城,因为每当人们谈到他时,总是带着神秘的口吻。当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个地区时,却发现有关此城的预言并不止三项,而是七项,因为:


“共有六个先知,曾先后预言过以东的灭亡;以赛亚、耶利米、以西结、约珥、阿摩司和俄巴底亚。”50/137


以东显然是个罪恶昭彰的国家。

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写道:“先知们对以东的预言说得很多,不但次数多,而且是用各种不同的文字写成。若要一一记下,恐篇幅都不够。更有许多的记载,显示出这些预言的应验不但准确而且是完全的。”45/217,218


2A.经文与日期


以赛亚书三十四章:(公元前783年至704年)


6节:“耶和华的刀满了血,


用脂油和羊羔、公山羊的血,


并公绵羊腰子的脂油滋润的。


因为耶和华在波斯拉有献祭的事。


在以东地大行杀戮。”


7节:“野牛、牛犊和公牛要一同下来,


它们的地喝醉了血,


它们的尘土因脂油肥润。”


10节:“昼夜总不熄灭,


烟气永远上腾。


必世世代代成为荒废。


永永远远无人经过。”


13节:“以东的宫殿要长荆棘,


保障要长蒺藜和刺草,


要作野狗的住处、鸵鸟的居所。”


14节:“旷野的走兽,要和豹狼相遇;


野山羊要与伴偶对叫;


夜间的怪物,必在那里栖身,


自找安歇之处。”


15节:“箭蛇要在那里作窝。


下蛋、抱蛋、生子,聚子在其影下;


鹞鹰各与伴偶聚集在那里。”


耶利米书四十九章:(公元前六二六年至五八六年)


17节:“以东必令人惊骇;


凡经过的人,就受惊骇,


又因他一切的灾祸嗤笑。”


18节:“耶和华说,必无人住在那里,


也无人在其中寄居,


要象所多玛、蛾摩拉和邻近的城邑


倾覆的时候一样。”


以西结书廿五章:(公元前五九二年至五七○年)


13节:“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我必伸手攻击以东,


剪除人与牲畜。使以东从提幔起,


人必倒在刀下,地要变为荒凉,直到底但。”


14节:“我必藉我民以色列的手报复以东,


以色列民必照我的怒气、


按我的忿怒在以东施报,


以东人就知道是我施报,


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以西结书三十五章:


5节:“因为你永怀仇恨,


在以色列人遭灾、


罪孽到了尽头的时候,


将他们交与刀剑。”


6节:“所以主耶和华说,


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


我必使你遭遇流血的报应,


罪必追赶你……。”


7节:“我必使西珥山荒凉,


令人惊骇,


来往经过的人我必剪除。”


3A.预言与解释


1B.以东要变成荒原(以赛亚书三十四章13节)。


2B.必无人居住(耶利米书四十九章18节)。


3B.被外邦人征服(以西结书廿五章14节)。


4B.被以色列人征服(以西结书廿五章13节)。


5B.一部充满血腥味的历史(以西结书卅五章5节、6节;以赛亚书卅四章6─7节)。


6B.使以东从提幔起,地要变成荒凉。(以西结书廿五章13节)。


7B.野兽要在那里栖身(以赛亚书卅四章13─15节)。


8B.商业中止(以赛亚书卅四章10节;以西结书卅五章7节)。


9B.凡看见的人都必惊骇(耶利米书四十九章17节)。


还有许多评论以东的记载,现列举如下:

海金(David Higgins)说:“以东可怕的结局和它之所以会遭此结局的原因是很明显的。以东要变成荒凉的野地,因为他曾粗暴地对待过以色列人。(约珥书三章19节)(这与廿节犹大和耶路撒冷必存到永远,恰成强烈的对比。)所有其他攻击以东的预言,可以说都是从这两节经文引伸出来的。”19/47


海金继续说:“以赛亚书卅四章预言说,凡过去人民居住之地,或是宫殿,或是城堡的所在地,如今要有野兽和蒺藜到处爬行。到以东去旅行的人,看见预言应验得如此彻底,无不惊讶。”19/57


4A.史实


1B.预言以前的时期


以东的历史本来就是从动乱中开始的,且一直很少安定过。为了对以东历史有较多的了解,下面我们要追溯到先知尚未论及以东的预言以前的以东历史。乔治·鲁宾逊(Georgl L.Robinson)在其《上古文明之石棺:西拉、以东与以东人》(Sarcophagus of an Ancient Civilization;Petra,Edom And the Ekomites; Macmillian Co.,1930)一书中说到:“扫罗死后,以东随刻表露出他们对以色列的仇恨心理。当大卫正忙于应付叙利亚北部的琐巴王哈大底谢时,以东常侵犯犹大南部,有时甚至威胁到京都耶路撒冷城。但自大卫返回后,以东这个古老的国家终被新兴的以色列国所制服。有一万八千名的以东人,被杀在死海南端的盛谷 。”44/348


“大卫征服了以东,从此以东便屈服在犹大之下,一直到以色列国分裂,约兰作犹大王时为止。”(参看列王记下八章16至22节)50/179


(注:“国际标准圣经百科全书”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把约兰王在位时期定在公元前八五三年至八四一年,是所有先知在职以前的时期。)20/1580


海金写道:“约兰王死后五十年,犹大王亚玛谢(公元前八○○年至八七五年)进犯以东,夺取他们的要塞西拉城。”19/36

福斯(Howard Vos)说:“以后以东虽挣脱以色列的统治,但却落在更重的捆绑和辖制中,他从此一直受亚述王国的统治。”50/179


福斯继续说:“以后亚述国势渐弱,有迦勒底人(即亚述人、巴比伦人)起来,结群扫荡外约但,把以东和其附近的国家一并吞灭了。”50/180


2B.预言以后的时期


亚述败落,也同时正是攻击以东的预言全部应验的时候。以下是预言应验后的以东历史。“拿毕提人(Nabeaatns)很可能也就是以西结书二十五章4节中所说‘东方人的后裔’。公元前第六世纪时,拿毕提人轻而易举地将以东驱逐出去,夺取了他们最主要的城堡西拉城。”(参阅预言3B)19/40


兰姆(Bernard Ramm)在《基督徒信仰的确据》(Protesfant Christian Evidences,Moody Press,1957)一书中谈到预言4B,说明犹太人征服西拉与以东的情形:“犹太人征服以东人,可从犹太史书马克比前书五章3节(I Maccabees 5:3)和约瑟夫(Josephus Antiquities)的《考古文献》一书中得到证明。以东人连续受到海克纳斯(John Hyrcanus,234─104 B.C.,犹太人的祭司,马克比家族子孙)和西门(Simon of Gerasa)的攻击,犹太人征服以东的预言,在此就全然应验了。”43/103


在主耶稣降生的时代,西拉城仍十分繁荣。戴维斯(George Davis)曾引用生在那时代的史揣伯(Strabo)说:“西拉城实在是个很繁华的城市,是亚洲最大商业贸易交通的终点站之一,也是阿拉伯人经营香料和乳香的市场。”9/52


“翁格氏圣经字典”(Ungers,Bible Dicetionary,Moody Press,1957,Revised 1966)中也提到罗马帝国时代的以东:“以东人已被犹太人所同化,希腊和罗马作家们称他们为‘依都亚玛’人(Indumaea)。在罗马的提多大将(Titus)攻取耶路撒冷之前,有西方的依都玛亚人被送进圣城中,他们乘机大肆蹂躏和残杀犹太人。从那时起,以东人便从此自历史中完全消失了。”48/268


当罗马人围攻耶路撒冷时(公元70年),也正是犹太人最需援助之时,以东人却来大肆残杀。海金(Davisd Higgins)写道:“在大肆屠杀以色列人之后,以东人重返本邦。但随着耶路撒冷在公元七十年时的倾覆,这些属以扫后裔的以东人,也就从此整个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参看预言5B)19/44,45


但西拉城堡固的城堡至今仍在,大英百科全书告诉我们说:“西拉城在第七世纪回教徒入侵以前就已开始衰退(参阅预言3B)。第十二世纪时,十字军在此建造一座城堡,取名谢尔(Sel)。除此之外,只有游牧民族往返其间,直到一八一二年瑞士的旅行家勃克哈特(J.L.Burckhardt)发现这地方时,它仍一直保持当年的荒凉光景。(参阅预言8B)13/Xvii751


乔治·鲁宾逊(Goerge Robinson)说:“自从一八一二年勃克哈特发现这片荒漠后直到如今,也只偶尔有一些探险家和旅行家冒险到这地方来。”44/4


针对一些从根本上怀疑以东之存在的学者们,享利·莫理斯(Henry Morris)在其《圣经与现代科学》(Bible and the Modem Science,Moody Press,1951),一书中这样解释说:“圣经虽然再三提到以东和以东人,但在俗世的历史里,却被人们完全遗忘了。直到十九世纪时,在埃及和亚述遗留的古迹中,人们才发现有关以东人的记载,最后以东的首都西拉城的古迹──这座雄伟壮观的‘岩石城’(注:西拉即岩石的意思)才为人们所发掘,因此那些怀疑以东历史不过只是传说而已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37/93


针对以上的说法,戴维斯另外补充说:“以东的首都西拉城,实为古代奇观之一。全城只是一块大岩石,城中许多的建筑都是从大岩石上凿出来的。这座玫瑰红的大岩石所凿成的大城,实在壮观无比,同时也很实用,很难被敌人所攻取,城外只是一道峡谷般狭窄的入口,真可谓一夫挡关,万夫莫开。”9/50─52

今天的西拉城又是何等的光景呢?说起来他就好象艾伦坡(Edgar Allen Poe)的恐怖小说一样,但事实确是如此。乔治·史密斯(Gorge Smith)曾引用许多作者的话生动地描写以东:


“先知的预言已完全应验,而且其精密和准确的程度真是令人吃惊。玛格勒斯上尉曾到此地三次。他说:‘一群群的老鹰、鹞鹰和猫头鹰在我们头上盘旋不已,好象对每个走进他们巢穴的人都十分恼怒似的,更为这城增添了凄凉肃杀的气氛’。有人说,这地方恐怕是龙(或蟒蛇)的住处,他看来象是给荒野的龙栖息的地方。萧伯纳也曾描写过以东地的情形,这片荒野及沙漠之地如今已成了蜥蜴毒蛇遍布的地方,它们狰狞可怖遍布全地。渥尼尔也说:‘阿拉伯人常常避免走进这些依玛都亚城的废墟,因为那里有大群毒蝎结队而行’。柯瑞先生这样形容说:‘西拉城的毒蝎多得可怕,即使是在大雪天里,我们还能看到毒蝎攒集在石头底下,有时一块大石头下就有两只!’一位阿拉伯的酋长与他的弟弟曾与柯瑞先生一起去看过这个地方,他告诉柯瑞先说:‘狮子和豹在西拉城山上到处可见,只是他们不下到平地来’。英文‘Stayr’一字通常是指奇怪的动物,圣经中偶尔也用到这个字,用来表示看到怪异、可疑的东西。这个字可指一种‘粗野多毛的东西’,因此用来形容西拉山上成群的野山羊倒是非常恰当。”(参看预言1B,2B,7B,9B)45/211,222


海金(David Higgins)将预言及其应验的情形综合起来报导说:“以东的荒凉事先已再三被预言过,但在先知的时代,这样的预言在人看来,似乎并没有实现的可能。就在以东人被逐之后,当地又有玛巴提人(Mabateaus)兴起,为以东地带来了繁荣进步与文明,并且一直持续了有好几个世纪。上帝说过:‘我要使你们的城荒凉’。今天这里果然荒凉了,这真是一个悄无声息的见证,证实上帝的话语的可靠性。西拉城是先知预言应验最显著的一个例子。这里原是古代的一个大都会,其中的戏院可以容下四千人,它的庙宇、祭坛和古迹等,现在却孤寂地伫立在那里,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日渐落没。”(参阅预言1B,2B,8B)19/55


史都华(Herbert Stewart)在“预言精华”(The Stronghold of Prophecy,Marshall,Morgan and Scott,1941)一书中,进一步地描写以东的情形,他说:“满地都是破损的石柱,碎石成堆,到处都是废墟,并有毒蝎和夜鹰盘旋其中。勃克哈物(J.L.Burckhardt)本是最勇敢的旅行家,但他也说,不到西拉城不知道什么叫‘恐怖’二字。每当夜幕低垂时,豺狼在岩石上的吼叫声此起彼落,真是阴森恐怖。荆棘和蒺藜长满了这一度是宏伟的庙宇和华丽的宫殿的地方,使得游客无立足之地。凡是圣经中所提到的野兽,在过去几个世纪以来,都已在这荒野的城中找到了安歇的地方(以赛亚书三十四章,10_14节;耶利米书四十九章16节)”(参看预言1B,7B,8B)46/71,72


乔治·鲁宾逊(George Robinson)在《上古文明之石棺:西拉、以东和以东人》(The Sarcophagus of an Ancient Civilization:Petra,Edom and the Edomites,Macmillan Company,1930)中描写到他对西拉城的感觉:


“西拉城不但是个令人迷惑的地方,也是非常引人入胜的一片土地。你对它的初次印象终生难忘,它能使你情绪激动不已,使你领会何为敬畏;你更会发现上帝的工作是如何藉着人,但不出于人来完成。如果你以前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在这里你终于可以体会出来。这个地方令人觉得遥不可及……好象尚未被人所发现,也好象不易被人所发现。我想世上哪里有一座城在失落了一千年之后,虽被人偶然所发现,却仍留下这许多辉煌,让去那儿旅行的人拍案叫奇呢?”44/9

另外有关西拉城生动的描写,是出自凯斯(Alexander Keith)《基督教真理的凭据》(Evidence of the Truth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书中的一段记载:“但愿那些不相信上帝的人能与我一样地站在这里放眼观看,同时手持圣经研读一个受上帝默示之人所写的话,讲到这个盛极一时的城市,将如何成为一片荒漠之地。我仿佛看见当初嘲笑这预言的人,正无言以对地站在那里,脸色惨白,嘴唇发颤,心中极其惊愕恐惧,因为这些废墟正以响亮、有力的声音向他呼喊,正如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人在呼喊一样。即使他不信摩西和先知们的预言,但也得相信上帝在这片荒凉废墟中所显露的神迹。”26/339


5A.应验之预言的详讨


现在我们来仔细研讨每项预言应验的情形。关于预言1B我们已经说得很多,以东果然已成了一个荒凉之地。预言2B我们前面也提到过。以后回教徒在公元后第六世纪夺取以东,这正切确地应验了预言3B中所说的,以东“要被外邦人所征服”。预言4B提到以东将被以色列人所征服:这是记载在以西结书廿五章14节,上帝要用以色列人向以东报复。试想当初先知预言此事时,以色列人正处于被巴比伦王奴役的时代,要说出这样的预言真是有点荒诞不经。然而大约经过四世纪以后,这个预言果然在马克比(Judas Maccabeus,注:公元前二世纪犹太之爱国者,曾导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起来推翻叙利亚之统治,直到公元前73年)与海克纳斯(John Hyrcanus,注:Simon Maccabeus之子,生于234-104 B.C.犹太领袖及大祭司)的时代被应验,当时有成千的以东人被屠杀,全国被迫行犹太人的割礼。为了应付许多现实的问题,当时的以东人都入了犹太籍。19/58,59


第五项预言中说到,以东要有一段充满血腥的历史。只要研究以东的历史,读者必能一目了然。首先亚述人侵犯此地,将以东人掳去为奴,后来尼布甲撒王前来大肆杀戮,又有拿毕提人(Nabateans,注:拿毕提原是古阿伯之一王国,座落在今日约旦国以西。)到此定居,大大减少了以东人的数目。此后约有四万的以东人死在犹太首领马克比(Judas Maccabeus)的手下。19/55


预言6B是有关提幔的,这在韩富乐(Floyd Hamilton)所著的《基督徒信仰的根本》(The Basis of Christian Faith,George H.Doran Co.,1927)一书中有较详细的记载:“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今天座落在以东东部的提幔城仍然是繁华的大城,它也是那一带所有荒凉之地当中唯一依然兴旺的城市!还有哪一个预言的应验会比这更令人啧啧称奇的呢?所有那片土地上其他的城市都遭受了万劫不复的命运,但世上却有一个人在全地中单单选择了提幔,预言它能存留好几世纪,而其它附近的城都要变为荒野,这样的预言其命中率会有多少呢?只有上帝能预知这样的结果,若有一本记载这类预言的书,它必然就是上帝写的书。”17/312,313


预言7B是关于野兽的,我们前面已讨论过。


预言8B说到商业和贸易要中止。海金说:“先知预言以东要变为荒渎,其间商业也将完全停滞。以赛亚说:‘永永远远无人经过’。(以赛亚书卅四章10节)。以西结也说:‘来往经过的人我必铲除’。(以西结书卅五章7节)。以东的商业要中止真是令人无法想象,因为在当时此地原是各地商业和贸易往来的交点。但是预言最后还是应验了……”19/56


从布莱凯(William G.Blaikie)的《圣经历史手册》(A Manuel of Bible History,Thomas Nelson and Sone 1904)中我们可以看见:“许多人都反对这项预言,因为他们认为‘必无人经过’这句话并没有完全应验。今天仍有许多旅行的人从以东经过,这种反对是不值一提的。以前原是一条繁荣熙攘的商业线,但如今却没落到连一支商队都看不见,预言当然就能算已经应验了。”5/141


预言9B论到凡看见以东的人都必惊骇,这点前面也很清楚地谈过了。海金总结说:“耶利米指出,凡经过以东的人都要惊讶以东荒凉的情形……,以东地繁华的城市如今都成为荒野。许多好奇的旅行家们,如今只能望着山上已废弃的城堡要叹息不已了。”(参看预言9B)19/59


6A.概率与结论


董彼得(Peter Stoner)在1963年慕迪出版的《科学讲座》(Science Speaks)一书中,举出三项预言应验的可能性:关于以东的预言,其命中率实在很小,我们可以推算如下:①以东要被征服的机会──十分之一,②要永远变为荒凉的机会──十分之一,③从此再无人居住──一百分之一。所以整个预言能成就的可能性是104分之一,也就是一万分之一。


许多人也许觉得这样估计预言很难令人领会。我们最好把它拿来与现在的环境作比较。以东地宽约六十哩,长一百一十哩,其面积约有六千六百平方哩,相当于今天美国新泽西州的面积(新泽西州有七千五百平方哩的面积),现在我们仔细想想这个预言:①新泽西州要变为荒凉之地。②它要被人征服,永无人来此居住。③东方人要跨越大海侵犯这地。④它也要被北方人所征服。⑤这州将比美国其他各州更腐败,更充满血腥味。⑥它要完全被毁灭,一直到费城为止。⑦这州要变成野兽骚扰的地方。


如果今天有人这样地预言,他不是要受人嗤笑,就是被人视为神经病。因为这样的话太荒唐了,说不定全世界三亿人口都要起来反对他。然而这话却应验在以东。以东当时是个人口稠密而强大的国家,以色列本土肢离破碎,人民被掳至巴比伦。在那种情况下,以西结的预言看来似乎只是无稽之谈,根本不可能实现──但它却一字不误的实现了。无情的现实正在我们眼前,预言是真的,上帝的忿怒也是真的;以西结是真的,西拉的废墟也是千真万确存在的。


7.底比斯与孟裴斯


在古代历史中似乎没有哪一个国家比埃及更具吸引力了。以西结曾预言这些地方的许多城市,但现在我们只研究其中的两座城:底比斯(名挪)与孟裴斯(名挪弗)。尤昆哈特(John Urquhart)的《预言之奥妙》(The Wonders of Prophecy,C.C.Cook)一书,乃是我们研究埃及历史最宝贵的资料。


1A.经文与日期


以西结书三十章:(公元前592至570年)


13节:“主耶和华如此说,


我必毁灭偶像,


从挪弗(孟裴斯)除灭神像。


必不再有君王出自埃及地,


我要使埃及地的人惧怕”


14节:“我必使巴忒罗(注:孟裴斯南方以北的埃及地)荒凉,


在琐安中使火着起,


向挪(底比斯)施行审判。”


15节:“我必将我的忿怒倒在埃及的保障上,就是训上,


并要剪除挪(底比斯)的众人。”


2A.预言


1B.神要毁坏孟裴斯的偶像(以西结书三十章13节)。


2B.底比斯要被毁灭(原文作分裂),被火焚烧(以西结书卅章14节)。


3B.要剪除底比斯的众人……(以西结书卅章15节)。


4B.不再有君王出自埃及(以西结书三十章15节)。


3A.史实


首先我们来看看孟裴斯的历史。尤昆哈特(John Urquhart)为我们提供了初步的资料:“埃及人当初命此城名为巴挪弗(Pa-Nouf),巴挪弗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知的埃及古城孟裴斯。此城据说是米尼士(Menes,注:公元前三十四世纪埃及南北朝的统一者)所建,也是埃及史上第一座开始制定崇拜神像及神庙中敬奉仪式的城市。依此看来,孟裴斯必然是个很受人崇敬的地方。”49/45


由孟裴斯早期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个以拜偶像闻名的地方。《新旧约全书批评性、试验性与实践性之注释》(A Commentary:Critical,Experimental and Practical on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61)一书,对孟裴斯曾有如下的记载说:“孟裴斯是埃及中王国(Middle Egypt)的首都,也是‘偶像’之城。历史上虽无明文记载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曾毁坏这些偶像,但我们知道后来的波斯王康比西士(Cambyses)在与埃及作战时,曾夺下埃及门户贝鲁辛城(Pelusium)──即圣经中的‘训’城(位于尼罗河上,地中海岸)。他的战略即是将猫狗排在军队之前,因埃及人视猫狗为圣物,因此不肯上前应战,康比西士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夺下贝鲁辛城。他入城后屠杀圣牛Apis,并焚毁了许多的偶像。”21/iv 318(参看预言1B,尤哈特把这段史期定在公元前525年,是在先知预言之后)。


这实在是很大的讽刺,耶和华最憎恶拜偶像的事,孟裴斯的败亡就因犯这罪的缘故,以下是尤昆哈特描述埃及的光景:

“如果我们考察主耶稣时代的孟裴斯城,再看先知的预言,更会觉得预言中的话根本不可能应验。史揣伯(Strabo)视孟裴斯为仅次于亚历山大的第二大城,但自从开罗兴起后,孟裴斯从第七世纪起就开始没落。虽有部分城被人迁移,但它并未完全自土地上消失。十三世纪的旅行家拉第福(Abdul-Latif)宣称孟裴斯的市中心部分仍在,且依然悦人眼目。按他的描写,孟裴斯依然是‘一群优美建筑的组合’。”49/46


尤昆哈特又继续说到孟裴斯目前的光景。他说:“约在一世纪之前,有人甚至对这城的旧址发生怀疑,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预言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49/46

许多旅行家由此经过,尤昆哈特列举几人,维基逊氏(Wilkinson)在发现诺大的一座城只剩下这样小的地方时,真是不胜惊讶。还有艾得华女士(Miss Amelia B.Edwards) 在其所作《尼罗河上游一千哩》(A Thousand Miles Up the Nile,pp.97-99)书中记载说,“古代堂皇的建筑如今已成零散稀疏的废墟,而且这一点遗留下的残迹也不值得仔细观赏。所剩之古迹少而又少,一口气就可将其遍数。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以前会有这样繁华的一座城座落在这里。”49/47,48


底比斯的历史就完全不同了。根据尤昆哈特的解释,上帝对底比斯的审判极为严厉,历史家们不明白预言,但却很实在地提出预言已被应验的事实。底比斯城曾遭遇空前的大打击,但没有一次是发生在预言之前。尤昆哈特指出以西结生在尼布甲尼撒王在位的时期,在王去世十三年后,波斯人起来统治中东一带,康比西士王在公元前525年进犯埃及,疯狂似地摧毁了底比斯底。他焚毁神庙,打碎高大的偶像,后来底比斯虽然很快地又复兴起来,但已元气大伤,再不能恢复当年的繁荣。49/26,27


尤昆哈特又记载底比斯在主耶稣降生前一个世纪时所受的第二次大攻击。虽然经过第一次的毁灭,底比斯仍在那一带诸城当中保持雄厚的经济势力,直到公元前八十九年,敌人围攻这城达三年之久,底比斯才终于倾覆,且从此湮没无闻。该城的土被掘起,正应验了以西结书卅章14、15节的话──底比斯的众人被切铲,再也不得归回本土。49/27


尤昆哈特又举出一位名叫迪多鲁士(Diodorus Siculus)的史学家,他在公元前五十年左右曾见过没落后的底比斯城,甚为仰慕此城的宗教价值。他说:“即使在没落的景况下,人们仍可看出它雄浑风雅的一面。城的圆周约有一又四分之三哩,城墙的厚度是廿四尺宽,六十六尺高。由于过去历代王朝工匠们的精心设计,才造成这座城如此雄伟壮观!”49/25


史揣伯(Strabo)也曾在公元前25年左右亲访底比斯城。他说此地已分裂成许多小村落,即便直到现在它仍保持肢离破碎的局面,预言甚至将每一细节都详细列入,这点确实不得不令人惊奇。49/28


在比较这两座城时我们要记住:底比斯被分裂,城中百姓也被剪除,而孟裴斯城中的偶像要被毁坏,实际上整座城都要被摧毁,韩富乐(Floyd Hamiltom)在《基督徒信仰的根基》(The Basis of Christian Faith)一书在这样解释说:“如果我们比较现在的孟裴斯就会发现,底比斯的偶像依然比比皆是,神庙墙上仍留有许多神像,面对预言应验的准确性,我们怎能不惊讶呢?为什么这两座城的预言不会碰巧相反呢?为什么不是底比斯的偶像被毁,孟裴斯分裂成为小村落?为什么在埃及全部诸城当中,只有孟裴斯的偶像要被毁坏呢?”17/308


从贝布克斯(Brugsch Bey)所著的《法老王统治下的埃及》(Egypt Under the pharaohs)一书中,尤昆哈特也发现有关两城的一段比较性文字。贝氏视孟裴斯为偶像之城,上帝既然恨恶偶像,他必然厌恶这城──虽然在当时这城似乎不可能遭毁灭。底比斯是在孟裴斯城最兴盛时摧毁的,但其间的偶像犹存,而孟裴斯的审判不久后也临到了。49/45


最后一项预言4B常被人所忽略,但是它甚至到今天还可以应用。预言中说再没有君王从埃及本地出来,这点已经全部应验。预言并没有说埃及从此将永远成无政府状态,但是说它的政府要由外族人来领导。果然波斯人在公元前525年征服埃及,埃及在以后的一百七十年间一直是波斯王国下一个判乱的省份。公元前350年,欧克士(Ochus)终于粉碎埃及,从那时起埃及就一直在外国人的统治之下。49/42


最后尤昆哈特指出,如果我们综观这些预言的前后,它们正说明上帝对罪恶和骄傲的审判。上帝掌管一切,他既不会忘记自己口中发出的警戒,也不忘记他对人类的应许。49/42


8.尼尼微


我们应当特别记得以下两个地方的预言,因为这项上预言十分相似。古代历史上有两座主要的城市,一是尼尼微,一是巴比伦。等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两个城在当时都是出奇地强大,不但人口稠密,同时崇黩尚武精神,且都是极端强盛的军事王国,然而就在它们武力和影响力发展至颠峰的时候,上帝的预言临到这两座富强的大城,不多久两城就相继灭亡。尼尼微城只被围攻三个月,巴比伦则未费一兵一卒就不战而降。


首先我们来研究尼尼微,这是亚述帝国恶贯满盈的首都。上帝差先知那鸿去传悔改的道,但却没有一个人悔改,于是那鸿就传出上帝审判尼尼微的旨意。


1A.经文


那鸿书(公元前661年至612年)


一章8节:“但他必以涨溢的洪水淹没尼尼微,


又驱逐仇敌进入黑暗。”

一章10节:你们象丛杂的荆棘,象喝醉了的人。


又如干枯的碎秸全然烧灭。

二章6节:“河闸开放,宫殿冲没。”


三章10节:“但他被迁移,被掳去,


它的婴孩在各市口上也被摔死。


人为他的尊贵人拈阄,


他所有的大人都被链子锁著。”

三章13节:“你地上的人民如同妇女;


你国中的关口向仇敌敞开;


你的门闩被火焚烧。”

三章19节:“你的损伤无法医治,


你的伤痕极其重大;


凡听你信息的,必都因此向你拍掌。


你所行的恶,谁没有时常遭遇呢?


2A.预言与解释


1B.要被毁灭,象喝醉酒的人。(那鸿书一章10节)


2B.是那涨溢的洪水淹没而毁灭的。(那鸿书一章8节;二章6节)


3B.要被焚烧。(那鸿书三章13节)


4B.要全然毁灭(“你的损伤无法医治”),且不再被建造。(那鸿书三章19节)


3A.预言的日期


有关那鸿书写作的日期,我们可以参考麦辛吉(George Meisinger)的著作:“那鸿书最早和最晚可能写成的日期,大致可从经文本身查考出来。最早出现的日期是在那鸿书三章8节里,先知看见挪亚扪城(即底比斯城)被征服。根据亚逊年代志的记载,底比斯是在公元前663年被亚述王亚实巴尼巴所毁的。”(参看John Bright所著A History of Israel;philsdelphia;Westminster Press,1960,p.289


那鸿书最后的日期,亦可从经文内容中看出来,因为该先知视尼尼微城的倾覆是将来才会发生的事,可见本书写在尼尼微城倾覆之前,根据“巴比伦历代志”的资料,我们知道尼尼微城是在公元前六一二年时败亡的。(参阅D.J.Wiseman 所作Chronicles of Chaldean kings (68-5-556 B.C) In the British Museum;London;Published by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1956,pp.24-26)35/12


4A.背景


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尼尼微,就会发现它四周的河流,在尼尼微城的历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麦尔(Walter Maier)在《那鸿书》(The Book of Nahum,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1959)一书中写道:“亚述王西拿基立抱怨几世纪以来,尼尼微城外的河水经常泛滥两岸,给许多殿宇的根基带来损害,成为导致它们倒塌的重要原因。同时损坏许多殿宇的根基,这可能是促使他们倒塌的原因。西拿基立王当政的时代,水势湍急,危险性很大,因此他下令将河流改道,使河水畅通无阻。同时他用大片的石灰石来巩固殿宇的根基,使其上的平台不致因河水泛滥而被冲毁。”


尼尼微的防御工程一向令人叹为观止,根据“国际标准圣经百科全书”第二十卷(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p.2148-51 [20])中,史学家迪多鲁士(Diodorus Siculus)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尼尼微城大致的格局。


它的大小与所有古城均不相同:


其内墙:一百呎高(约十层楼的高度)


五十呎厚(可供六或七辆汽车并排而行)


三辆战车可并肩前进


城墙上的守望楼有两百呎高(约廿层楼的高度)


十五座城门


壕沟:一百五十呎宽


城圆周共七哩长

雷亚(Austen H.Layard)是研究尼尼微和巴比伦历史的权威人士,在其所著的《尼尼微和巴比伦废墟中之新发现》(Discoveries Among the Ruins of Nineveh and Babylon,Harper and Brothers,1953)一书中写道:“尼尼微城的东墙一向是易受攻击的一面。如果敌人由东边来,他们势必要先能攻下没有独立碉堡的坚厚外墙,再攻过两道壕沟与两道内墙才能进入城内。这种防御工事非常壮观,不但外墙固牢不可破,内墙的厚度与高度亦不弱,只比外墙略小而已。


(据悉从内墙到外墙的距离共是两千零七呎,如果外墙是两百呎宽,那么整个城墙的防御工事约有两千两百呎宽的厚度,几乎是半哩的宽度了。)

从这城防御工事的遗迹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迪多鲁士(Diodorus Siculus)的话确实不错。城墙确实有一百呎高,其上可供三辆战车同时并肩而行。同时从迪氏的记载中,我们发现全城四周确实有坚固的石墙环绕保护,而并非只是城内某些特殊的地区或皇室地带才有石墙环绕,古代历史家的观察在这方面是不正确的,他们在考察巴比伦古迹时也曾犯过同样的错误。内墙是用石头和砖块砌成,外墙则是用沟中挖出来的泥土、砂砾与碎瓦修筑而成,壕沟的修筑工程亦很壮观,全靠百姓无数的努力,将坚硬的砾岩挖掘而成。


5A.史事


关于尼尼微的历史,我们可以参考麦辛吉(George Meisinger)在德州达拉市神学院所写的硕士论文《尼尼微之倾覆》(The Fall of Nineveh):


“一位名沙玛提克斯(Pasmmetichus)的埃及革命家,曾在反叛亚述国的动乱中一度得势,最后终于推翻亚述在埃及的势力。此外座落在巴比伦对岸的以拦地,在亚述王亚实巴尼巴(Ashurbanipal)去世之前就已丧失。诸如此类的失土事件虽是无足轻重,但已证明上帝的手正在攻击亚述,它们即将告别历史舞台。最令历史学家们不解的是,这国家在公元前六六三年还是发展达最巅峰的时期,却会在五十一年内突然灭亡,完全湮亡且从此自历史中消失了。”35/65


尼尼微的城墙仍然完好,但亚述国本身却粉碎了。

麦辛吉继续写道:“公元前614年的夏天,赛克斯王(Cyaxares)大举进攻,他曾损坏一部分的城墙,但很显然他无法将它攻破。于是他转向草原地带,首先夺取尼尼微城西北数哩外的塔华斯城(Tabis),再转南攻陷宁录城(Nimrud)。”(参看M.E.L.Mallawan,Nimrud and its Remains,London;Collins St.James Place,196,二卷,pp.388-391)35-82


“就算尼尼微城将陷之前的几年,因为政治及军事上节节失利的缘故,使得城中士气一蹶不振,但我们仍不明白公元前612年河水泛滥时,亚述军队军心大溃的原因。从尼尼微城内民心恐怖慌乱的情形看来,正显示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发生了。”35/88


针对这个现象,麦辛吉继续推敲说:“根据先知那鸿的预言,尼尼微城并不完全是被敌军强大的军力所攻陷的。即使运用最高超的军事战略;利用最成熟的军事知识和使用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攻取尼尼微城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百呎高的城墙,官兵镇守的城楼,再加上一百五十尺宽的壕沟,似乎无人能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就把它征服。”35/88

但最后致命的一击却来得很快:“亚述王亚实巴尼巴的末期,玛代人(Medes)联合尤曼(Umman)和曼达(Manda)各部联军,闪电似的汇合成大军……好象一群秃鹰袋里囊中之物,等待最后一刻。这群秃鹰在公元前612年扑向它们的目标,将它完全吞噬。”(参看何氏著“近东古代史”(H.R.Hall The Ancient History of the Near East,London;Methuen and CO.Ltd.1932,p.511)35/97


三个月就将尼尼微城攻下,看来真是叫人难以置信。埃及革命军沙玛提克斯围攻巴勒斯坦的亚实突城,曾花费二十九年的工夫(亚实突比尼尼微还小),但玛代联军在三个月就攻下尼尼微城,这真是太令人惊讶了。不过那鸿早已预言过这个大城要轻易地灭亡。他说尼尼微的倾覆要象摇撼无花果树一样,树上成熟的果子全要落在想吃之人的口里。(那鸿书三章12节)35/87


我们现在再来看亚契(Gleason Archer)的《旧约概论》(A Survery of Old Testament Introduction,Moody Press,1964)中,对尼尼微城的说明:“那鸿书二章6节中说到一项奇特但很准确的预言,后来的历史也都记载尼尼微主要的城墙是被洪水冲走的,因此玛代人和迦勒底人能利用倒塌的城墙进攻,轻易地夺下尼尼微来。”(参阅预言2B)1/341


尼尼微城倒塌很大,以下是根据史家迪多鲁士的史料改写而成的:

“亚述王露宿城外,他对自己军事地位上的失利毫不知情,反而过度陶醉在自己的胜利当中,因此戒备之心松驰,终日与士兵们沉溺在狂饮作乐当中。逃兵将这种情况报告给敌方,于是敌军大将阿拔士(Arbaces)率领他的纪律严明的军队在夜间举行突袭。阿拔士大胜,亚述残军惊恐失措地逃回城内,伤亡损失惨重。这次的战败显然完全归咎于亚述军的酗酒和组织涣散,它不过是敌军实际围城的前奏而已。亚述军的统帅沙达纳巴路(Sardanapallus),在战败后加强全城和全国的防卫工程,此时城中有一句流行的话说:‘只要城中河水不对尼尼微构成威协,敌人便永远不能攻下它’。沙达纳巴路自认河水泛滥是绝不可能的事,否则敌人永远无法夺取这城,因此觉得十分安全。”


此时亚述敌军对自己能一度获胜亦雀跃不已,只是他们始终无法攻破尼尼微城高峻的城墙。城中居民储存了许多粮食,足够他们抵抗敌军三年的攻击。但三年以后,一场大雨使河水暴涨,冲破了一段城墙,河水淹没部分城市。亚述王此时大为恐慌,不料城中流行的预言果然应验了,在绝望之余,他下令收拾所有宝物,率领他的嫔妃进入宫廷内室,将殿门封闭放火自焚而亡。敌军发现城中已不攻自破,便大举冲入城中,将全城占据。阿拔士被加冕为王掌握全国大权。

“尼尼微城的灰烬在其他卫城中可以看见,这足以证明公元前612年巴比伦人、塞西亚人(Seythians,居住在黑海沿岸)和玛代人的大肆劫掠,尼尼微城从此衰败,失去它的重要性。”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现代人对尼尼微城的原记载:

弗利(Joseph P.Free)在《考古学与圣经历史》(Archaeology and Bible History,Scripture Pree,1972)中说:“一世纪前,这些圣经中常提及的城市,诸如……尼尼微……等只是不成形的土堆,有的城市甚至令人无法辨别,他们永远被人遗忘了。”(参阅预言4B)15/5


齐拉(Edward Chiera)在《泥版上见真理》(They Wrote on Clay,E.By George C.Camer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6)一书中补充说:“尽管今天世上许多关于巴比伦及亚述文化的记载,如果一个旅行家对这些文明尚没有很清楚的认识,他很可能来回走过这片土地多次,却根本不知道他正踏在巴比伦和尼尼微的旧址上。即使有心考察究竟的旅行家们,他们从圣经中知道这两座城的存在,因而一心想去发现它们的旧址,仍很可能在废墟中走过多次却一样地不察觉。”(参阅预言4B)6/40


翁格(Merrill Unger)在《翁格圣经字典》(Unger's Bible Dictionary,Moody Press)中,记载过尼尼微沦陷的光景:“公元前六一二年,这座古代华美的城市──亚述国的首都尼尼微完全被毁,正如希伯来的先知所预言的一样,它从此成了历史的一个谜,直到十九世纪时才被雷亚爵士(Sir Austen Layard)和其他人所发现,如今这个地方已经完全被挖掘出来了。”48/795


有些批评家甚至不信尼尼微城的存在,麦辛吉(George Meisinger)针对他们说:“这一度强悍无比的国家的历史,一直未被列入世界史年鉴当中。直到十九世纪,一位不屈不挠的英国考古学家雷亚爵士(Sir Austen Henry Layard),才揭开这个国家在历史上的一个谜。过去这个被埋藏多年的古国,一直不将它的秘密公诸于世,但自雷亚爵士的考古工作开始之后,成千上万被挖掘出来的线索,印证了亚述国过去几世纪辉煌的历史。过去几世纪以来有关这个帝国存在的记载,只能直接或间接地由圣经中找到,几个世纪过去了,因为缺乏考古学的证据,‘证实’圣经的记载,许多人开始怀疑历史上是否真有这样一个国家存在。历史家们为之困惑不解,让怀疑派的学者更加倍地对圣经冷嘲热讽──亚述人岂能绝迹得如此彻底!”34/4,5


翁格说:“此时考古学家面临一个极大的困境:尼尼微城实在太大了,也许根本没有把它完全挖掘出来的可能。一个现代的村庄正好座落在古城较大的皇宫上面,此外另有一大片不便挖掘的坟场,座落在古城的其他地区之上。挖掘废墟的工人,必须挖掘过卅到四十五呎的厚土才能到达亚述遗迹的地层。”48/796

玛拉旺(M.E.L.Mollawan)在《宁录城与其遗迹》(Nimrud and Its Remains,1966)一书中,很生动地描述尼尼微城毁灭的情形。他说:“城陷的情形与城中的灾难十分相似。我们从亚述王雪玛耐斯碉堡中皇冠室的光景,可以推想到城陷时的情形。城墙泥灰已经硬化,被火烤成黄色,同时透过整片砖墙的煤烟把墙熏成深黑色。当时熊熊的大火将这间宫室南边的墙烧弯了而向内倾,有随时倒塌的危险。室中的地板被埋在一公尺半的灰烬当中,满地都是灰土,煤炭和零碎的古物……成百件残缺不全的象牙雕刻,被烧成黑灰色,有的甚至被烧得发亮。在灰烬中还掺杂着一些未曾燃烧的粟、大麦、燕麦等 。我曾参观过许多被大火焚毁后的古城──象迦勒底的吾珥、尼尼微,座落在赫伯(Habur)与巴力(Balih)山谷中的亚帕其亚城(Arpachiyah),但没有一座城象尼尼微被烧得如此彻底。当我们走进时,竟还有阵阵的煤烟味弥漫在空气中。经过这样一场的大焚烧,部份的墙向屋内倒塌,墙全是土砖砌成的,墙坍后的碎砾共有三公尺高,再加上地板上一公尺半的灰烬。这些碎砾与灰烬将全屋封住,同时也封住了屋内一切的东西,直到一九五八年我们找到这个地方时为止。33/ii 434


6A.应验之预言的详述


预言中提到洪水,麦尔(Walter Maier)在《那鸿书》(The Book of Nahum,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1959)里也举出显明的证据证明这点:“先知那鸿书预言过三次,尼尼微城将被洪水毁灭(一章8节,2章6节,2章8节)。这三次强调洪水的淹没都不是象征式的说法,‘涨溢的洪水’、‘河闸开放’、‘如同聚水的池子’这些并不是出于诗人想象中的描写。”32/118


麦辛吉(George Meisinger)说:“后来的事实证明,即使联合的敌军全力攻击,尼尼微城亦不会轻易倾覆,因此史学家们转而研究洪水的说法。目前大家已找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尼尼微城的灭亡确实与洪水有关,这也是一般比较令人满意的说法。洪水破坏了部分尼尼微城的防御系统,才使敌人得以入城大肆劫掠,施展报复。”35/96


麦尔又说:“我们由巴比伦所遗留下的石板中,也能推断出先知那鸿的预言已经应验了。根据巴比伦的年代纪来看,尼尼微城是在亚笔月倾覆的。尼尼微的雨季通常是三月,所以四月和五月间正是河水涨至最高点的时候,这个时间算起来差不多正好就亚笔月。”32/118,119


麦辛吉(George Meisinger)论及尼尼微城的倾覆时,曾引用加德(Gadd)的看法说:“关于尼尼微城迪多鲁士(Diodorus)的记载几乎尽人皆知,迪氏则是引用早期西特西亚(Ctesias)的说法。迪氏说敌军曾围攻尼尼微城三年之久,但均未得逞,直到第三年局势才有所改观。这里所说的三年之久,显然是由赛克斯王(Cyaxres)在公元前614年初次攻城开始,但这三年的战事并非连续不断。巴比伦历代志中很清楚的记载玛代人(Medes)在公元前613年时,曾退出围攻亚述的战场,同年亚述大军被命令转向攻击巴比伦。这一年绵绵不断的大雨使幼发拉底河河水暴涨,不但淹没了部份的城市,且使城墙倒坍约有一万二千一百四十呎左右。“35/89,90


巴基尔(George Badger)也记载说:“那鸿书一章8节和二章6节所记载洪水的事确实都已应验,我们在古扬捷(Koyoonjuk)和宁录(Nimrud)河床下数呎之处勘测出含有小石与沙砾的地层,它亦可证明洪水是事实。”3/1,78,79


但有些学者认为今天的底格里斯河并不经过古尼尼微城的旧址。因此它不可能为古城带来水灾。


麦尔在所著的《那鸿书》中也回答了他们的问题,同时提供一些资料让他们作进一步的考察之用:……一般学者都同意底格里斯河当时正流过尼尼微墟的西部。请参阅:


 

    1. Karl Ritter,Die Erduknde (1822-59),p.224

       


       

    1. 亚爵士著《尼尼微与巴比伦》(Sir Austen H.Layard,Nineveh and Babylon,1875,p.77

       


       

    1. 琼斯著《尼尼微旧址考》,登于皇家亚洲协会杂志第十五卷(Felix Jones,“Nineveh's Locadtion” Journal of Royal Asiastic Society 1875,XV,p.316,323)。

       


       

    1. 派斯著《从底格里斯河至尼尼微城东部》(F.E.Peiser,“Tigris to the East of Nineveh,Miltteilungen der Vorderasiatischen Gesell,schaft,Ⅲ,p.277,278)。

       


       

    1. C.F.Lehmann and Paul Haupt,Israel,seine Entwickelung im Rahman der Weltgeschichte,1911,p.149.

       


       

    1. 英百科全书第十一版,Claude Hermann Walter Jones 著“底格里斯河的位置”(1911,十九卷,第3行,P.421)。32/120

       


麦辛吉说:“有些人辩论底格里斯河即使在水位高的时候亦不可能高于河川的闸门,但如今仍持这种看法的人已渐减少。”35/93


其实不但底格里斯河有泛滥的可能,它的两个支流也可能是使河水泛滥的原因:

麦尔在《那鸿书》(The Book of Nahum,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copyrighted 1959)中继续说:“造成尼尼微泛滥成灾的第二条河可能是柯沙河(Khosr)。由河坝修建工程看来,这两个水坝都是典型亚述人的建筑。观察家们相信在这两个水坝上各有一道水门,用以调开水量。敌军只要在此关闭水门,把河水聚流起来,然后再把水闸打开,让河坝内的水倒灌入城,汹涌的河水足可将水门冲破,灌入城中较低洼的地区,这样便加速了尼尼微城的灭亡!即使在今天我们看到变宽了的柯沙河时,仍不禁会想起先知的话:‘尼尼微成一个聚水的池子(那鸿书二章8节)。’”32/121,122


第三条能泛滥成灾的河流是提比杜河(Tebiltu),它也有水闸控制流量,同样有可能造成汹涌的洪水。“提比杜”亚述文原是“毁坏”、“撕裂”之意,正如它的原名一样,它也可以变成一条滔滔不绝的怒河!32/123


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分别看见先知的预言是如何被应验的:


1. 尼尼微城好象一个喝醉酒的人倾覆了。

兰姆(Bernard Ramm)在《基督徒信仰的确据》(Protestant Christian Eviedence,Moody press,1957)中说:“玛代人之所以攻城得逞,部分当归功于尼尼微人过份的自信,他们以为敌人从此已被击败,因此疏于防守,终日喝酒作乐。43/107


他们可以很肯定地说:


2.尼尼微城果然被洪水淹灭了。


3.尼尼微城会被火焚毁。


4.尼尼微完全被毁灭。


9.巴比伦


巴比伦是古代文明的首都,巴比伦帝国的首府,也是当时贸易、文化、学术的中心,这座神秘的大城同时也是先知预言的主要对象。


1A.经文与日期


以赛亚书十三章 (公元前783年至704年)


19节:“巴比伦素来为列国的荣耀,


为迦勒底人所矜夸的华美,


必象神所倾覆的所多玛、蛾摩拉一样。”


20节:“其内必永无人烟,世世代代无人居住。


阿拉伯人也在那里支搭帐棚,


牧羊的人也不使羊群卧在那里。”


21节:“只有旷野的走兽卧在那里,


咆哮的兽满了房屋。


驼鸟住在那里,野山羊在那里跳舞。”


22节:“豺狼必在他宫中呼号,


野狗必在他华美殿内吼叫。


巴比伦受罚的时候临近,


他的日子必不长久。”


以赛亚书十四章:


23节:“我必使巴比伦为箭猪所得,


又变为水池。


我要用灭亡的扫帚扫净他。


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耶利米书五十一章:


26节:“人必不从你那里取石头为房角石,


也不取石头为根基石。


你必永远荒凉。这是耶和华说的。”


43节:“他的城邑变为荒场、旱地、沙漠,


无人居住、无人经过之地。”


2A.预言


1B.巴比伦要象所多玛和蛾摩拉一样。(以赛亚书十三章19节)


2B.再无人居住。(耶利米书五十一章43节;以赛亚书十三章20节)


3B.亚拉伯人不在那里支搭帐棚。(以赛亚书十三章20节)


4B.羊群也不卧在那里。(以赛亚书十三章20节)


5B.旷野的走兽卧在巴比伦的废墟中。(以赛亚书十三章21节)


6B.人不取那里的石头建造房屋。(耶利米书五十一章26节)


7B.他的城邑将少有人问津。(耶利米书五十一章43节)


8B.巴比伦要变为沼泽。(以赛亚书十四章23节)


3A.史实


关于巴比伦的历史,大英百科全书中有如下的记载:“在十九世纪以前,有关巴比伦和亚述的史实,多半是根据旧约圣经和少数希腊作家们的作品而来。直到十九世纪,考古学家们才从这个国家的废墟当中,挖掘出许多石碑及古书。是当楔形文字的手稿和写在稿本上的文字被译成普通文字后,巴比伦和亚述国的历史和文明才为人知。”(参阅预言1B,2B)13/ii 950


巴比伦是个富庶的城市。雷亚爵士(Sir Austen H.Layard)在《尼尼微和巴比伦废墟中这新发现》(Discoveries Among the Ruins of Nineveh and Babylon,Harper and Brother,1853)一书中写道:“早在巴比伦征服尼尼微之前,它就以发达的商业闻名于世,在贸易的往来和交流方面,没有哪个国家比得上巴比伦的。它座落在船只往来频繁的河道上……一面的航道可达距离地中海一百哩内的地方,另一面的航道则直通印度洋的波斯湾。与这条大河(幼发拉底河)平行的另一条河,在大小和重要性上毫不逊色。底格里斯河,流过亚述一片肥沃的土地,把当地丰美的产品运到巴比伦城。当时尽管国内只有中等的技术和企业,巴比伦仍是东方世界的商业中心,也是东西贸易往来的交汇点。”30/456


巴比伦是个繁忙熙攘的城市。弗利(Joseph Free)《考古学与圣经历史》(Archaeology and Bible History,Scripture Press,1972)一书中谈到城中宏伟的建筑:“由考古学家们在巴比伦遗址中所掘出的碑铭,我们可以读到当年尼布甲尼撒王大兴土木的壮举。现存于伦敦的东印度皇家碑铭上有六行巴比伦的文字,记载当时巴比伦为扩建和美化巴比伦城,曾下令实施宏伟的建筑工程。”15/228


巴比伦城的建设计划始于纳布波拉撒王(Nabopolassar),芬堡(Charles Feinberg)在《以西结的预言》(The Prophe Cy of Ezekiel,Moody Press,1969)一书中补充说:“在公元前第七世纪后期和第六世纪前期,纳布波拉撒王和他的儿子尼布甲尼撒决定重建巴比伦城,它的遗迹至今仍在,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巴比伦开始享誉于世。13/ii 948


巴比伦的四周全是沼泽。雷亚爵士(Sir Austen H.Layard)说:“根据古代学者们共同的看法,巴比伦被幼发拉底河一分为二。如今遗留下来的废墟多半是该河的东岸,西岸留下的遗迹很少,至于那一带的平原,则根本无迹可寻。为何会如此呢?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幼发拉底河一向有改道的倾向,河道常常消失在河床西的沼泽当中。我们发现该区的低洼之地,早期饱尝河水泛滥成灾之苦。根据古代的说法,建造巴比伦城的亚述女王撒米拉密(Semiramis),曾修筑提防以阻止河水泛滥。后来的女王则利用涨溢的洪水,在城外挖了一个大湖。同时根据一些史料我们得知,巴比伦的西部有大沼泽环境,正好可阻止敌人的入侵,这些沼泽的水源都来自幼发拉底河。”30/420


根据《国际标准圣经百科全书》(Inter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clyopedia,Wm.B.Eerdamns Publishing Co.1960)和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巴比伦城的格局是十分壮观的:


一百九十六方哩


边长十四哩


有三十呎宽的壕沟围绕全城


双层的城墙


外墙:


高三百十一呎──相当于三十层高楼的建筑


宽八十七呎──约是十一辆汽车并行的宽度


可容八辆战车并排而行


有一百座铜门,各装有铰链和横木

二百五十个守望台,比外墙各高一百呎。20/350;18


公元前第五世纪的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与薛罗凤(Xenophon),均曾描写过巴比伦帝国灭亡时的情形。


波斯人在试攻巴比伦后,发现自己没有办法摧毁这些高大的城墙及坚固的城门。此时正好有两个巴比伦的逃兵逃至波斯军营中,同时波斯王居鲁士(即古列王)(Cyrus)的参谋克里赛塔斯(Chrysantas)发现幼发拉底河正由这雄伟的城墙下流过,其宽度和深度足够容波斯军队涉过。于是居鲁士王下令他的军队挖掘大壕沟,并命那两个逃兵从城内部署内应的计划,准备里应外和。当波斯军队为使幼发拉底河改道而全力挖掘时,城内的巴比伦人却毫不知情,一面讥笑城外这些无用的敌军,一面照样狂欢作乐,敬拜自己的神,庆祝自己战胜波斯。却不知此时居鲁士已成功地将巴比伦城下的幼发拉底河改道,由河道中带兵攻进城内。我们可以说巴比伦是不攻自破的,这要归功于那两个在城内接应的逃兵,同时巴比伦人的盲目轻敌也是导致其失利的重要原因。(参阅以赛亚书廿一章5节;四十四章27节;耶利米书五十一章36节。有关巴比伦最后的王伯沙撒之死,参看以赛亚书十四章18-20节;耶利米书五十一章57节)。


就这样,巴比伦在未动一兵一卒的情况下灭亡了,正如翁格在“翁格氏圣经字典”( Merrill Unger's Bible Dictionary,Moody Press,1957,revised 1966)里的记载:“公元前539年10月13日,巴比伦城落在波斯王居鲁士手中,从那时起,这城就开始没落。后来的波斯王泽克西斯(Xerxes)曾对其大肆洗劫,亚历山大大帝想从废墟中重建它的神朝,但因费用高得惊人,只得作罢。以后在继承亚历山大之后的几位帝王期间,巴比伦城衰落得更快,不久就变成一片不毛之地。”(参看预言1B)48/116


亚历山大的去世的确是不幸的事。拉鲁(Gerald A.Larue)在《巴比伦与圣经》(Babylon and the Bible,Baker Book House,1919)中写道:“亚历山大去世后,他手下的几名大将立即开始瓜分全国疆土。此城的统治权再三易主,最后落在希腊王塞留西士(Seleucids)手中。这一度繁华壮丽的城市,如今已是残破不堪,重建它的经费和建造新城一样昂贵,塞留西士决定放弃此城,而另筑一新城。新建的塞留西士城就在离巴比伦以北四十哩的地方,濒临底格里斯河。当时一切商业贸易的中心,也开始慢慢由巴比伦转移到塞留西士城去了。”29/79


巴比伦的败落是渐进的,拉鲁继续说:在罗马奥古斯都大帝当政期间(公元前27年至公元40年)史揣伯曾到过古巴比伦的旧址,他说:“这座大城已变成一片沙漠了。”29/79,80


公元363年,罗马朱利安大帝与波斯的统治者交战,在一次战役中,毁坏了巴比伦的城墙,在此以先,波斯人曾整修过巴比伦部分城墙,作为私人狩猎场。(参阅预言5B)29/80


“在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南边约五十四哩的地方,就是当时显赫一时的巴比伦城,它如今已一片荒凉,不过是盖满沙土的废墟罢了。”(参阅预言1B,2B)29/11


现代的科学家一直对巴比伦的败落惊讶不已。戴维斯(George Davis)写道:“著名的考古学家金伯瑞教授(Kerman Kilprect),在他的著作《十九世纪圣经地理之探讨》(Explorations in Bible Land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中说:……古代巴比伦的文明和现代没落的情形,真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参阅预言1B),野兽、雄猪、豺狼、野狗,偶而还有狮子栖身在丛林中。(参阅预言5B)9/78,79


挖掘古城的考古学家们,面对所掘出的古巴比伦的遗迹,亦不得不肃然起敬。

柯德威(Robert Koldeway)对挖掘古巴比伦有其独特的贡献。在其所著的《巴比伦城挖掘工程》(The Excavation at Babylon,Macmilan and Co.1,1914)中说:“一般古城城墙只有三公尺厚,最多不过是六公尺到七公尺,但巴比伦的城墙却是十七到廿二公尺。许多埋葬在地下的古城,其上土堆高度一般不过二、三公尺到六公尺,但巴比伦城上的土堆却高达十二公尺到廿四公尺。由废墟面积我们不难看出,过去这里一定是人口兴旺,建筑宏伟壮观。”28/V


凯勒(Werner Keller)在其“圣经历史”(Bible as History,William and Company,1956)一书中解释说:“德国的考古学家们为了挖掘幼发拉底河上尼布甲尼撒王所修建的玛都克(Marduk)神庙,首先着手清除一百万立方呎的碎石和瓦砾。若将其周围建筑计算在内,这座神庙约有一千五百呎长,一千八百呎宽。神庙对面是玛都克神殿的高塔。”27/299,300


用更形象的说法描述这座神庙的规模,它一边就有五个足球场那么长,(五百码)另一边甚至达到六个足球场的长度。


4A.应验之预言的详讨


从上述的巴比伦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项预言1B已经应验。巴比伦要被毁灭,象所多玛和蛾摩拉一样(以赛亚书十三章19节)。但请注意,预言中并没有说它被毁的经过会象所多玛和蛾摩拉一样。


雷亚爵士(Sir Austen H.Layard)《尼尼微和巴比伦废墟中之新发现》(Discoveries Among the Ruins of Nineveh and Babylon,Harper and Brothers,1853)一书中,生动地比较了巴比伦废墟与所多玛及蛾摩拉的废墟。他同时也讨论到预言2B,3B,4B与5B(没有阿拉伯人,没有羊群,只有旷野的走兽卧在废墟当中):“……巴比伦成为丑陋赤裸的旷野,夜鹰在稀疏的矮树林中啼叫,豺狼在犁沟中潜行。的确,这座‘素来为列国的荣耀,为迦勒底入所矜夸的华美之城’,已遭受到了与所多玛,蛾摩拉一样的厄运。旷野的走兽在此躺卧,原为巴比伦的住宅如今地充满了呜咽的野兽。夜鹰住那里,野山羊在其中跳舞。野兽在荒僻的宫中咆哮,野狗在殿内吠叫,它的结束果然来到了。”(以赛亚书十三章19到22节)30/413


韩富乐(Floyed Hamilton)也印证以上的说法:“旅行家们都报导说巴比伦城再没有人居住;阿拉伯人中流行许多迷信,因此他们不敢在那里支搭帐棚;那里的土壤不适于种植,也全然不适于作牧场。”17/310


董彼得(Peter Stoner)也说:“今天在巴比伦见不到羊圈。”47/93,94


雷亚爵士(Sir Austen H.Layard)针对预言所说“旷野的走兽卧在巴比伦的废墟中”一事,这样补充说:“一大群灰色的夜鹰在此成群结队,常常成百地聚居在巴比伦废墟附近的矮树丛中。”30/414


现代的旅行家们和考古学家们一提到巴比伦,似乎就不免要提到寄居在那里的动物。

董彼得在《科学讲座》(Science Speaks,Moody Press 1963)一书中谈到预言中所说“人不再取那里的石头”(预言6B)一事:“巴比伦城中的许多砖砂和建筑材料,曾被周围城市的居民拿来用作修建房屋的材料,唯有那些进口的昂贵大石仍留在城中,没有被人移动过。”47/94


这第六项预言(6B)确实有点令人费解。在耶利米书五十一章26节中说到“人”(原文作“他们”),但没有表明指代对象,它很可能是指此城的征服者。若是这样,那么波斯王居鲁士大帝就将预言应验了。事实上巴比伦的砖头到处可见,只是我们确认一块砖能否被称为石头,或者耶利米指的是用来建造城基的大石头?


预言7B说到“无人经过它的废墟”,史东乐解释说:“虽然几乎所有古代的城市都是旅行家们常到之地,但巴比伦却少有人问津。”47/94


第八项预言说到“巴比伦要变为沼泽”,这点由大英百科全书中记载可以看出它也已经应验了:“巴比伦城的一大部分都埋在深深的淤泥当中。汉摩拉比时代的巴比伦城,如今只余下一点蛛丝马迹而已,几乎都陷在水中。”13/二卷,950


雷亚爵士继续说:“古巴比伦城以南之地,几世纪来都已变为沼泽……河流的堤防因多年失修早已破损,河水倾泻各地。”30/480


5A.结论与其概率


有关巴比伦的八个预言如今全都应验了。韩富乐(Floyed Hamilton)在《 基督徒信仰的根基》(The Basis of Christian Faith,George H.Doran Co.1927)呼吁我们要:“注意关于巴比伦和埃及这两个预言的不同点!巴比伦要消失,但埃及是沦为一个次等国家,且将一直会是一个次等的国家。试想这个截然不同的事实,怎会与预言完全吻合,而不会颠倒呢?17/311


凯勒(Werner Keller)举出一项很值得注意的事实:“巴比伦城过去不但是商业的大都会,而且也是一个宗教中心,由挖掘出的碑铭文我们可以立即得出这一结论。巴比伦城中除有五十三座大神庙外,还有五十五座玛都克神的祠堂,三百座土地庙,六百座天神庙,一百八十个女神依施塔雨(Ishtar)的祭坛,一百八十个男神尼格雨(Nergal)和阿达德(Adad)的祭坛,以及其他十二种不同之神的祭坛。”27/299


古代有许多宗教膜拜中心,象埃及的孟裴斯一底比斯、巴比伦、尼尼微及耶路撒冷等,只是当中的几个例子而已。外邦异教之神绝不可能与独一真神耶和华并论,这些假神慢慢地都消失了,尤其在主耶稣降生以后,这点尤为显著。耶和华不仅不容许将异教诸神与自己相提并论,他还要制作假神的城市的罪,也要定那些崇拜假神之城的罪。会说威齐的话是一回事,真正将预言付诸实现又是另一回事。纵观今天的历史,上述所有崇拜假神的国家,有那一国还存在着的?

董彼得在《科学讲座》一书中将前面述及的七项预言,就其应验之可能性作了一番估计,结果发现它们全部应验的可能性竟低到五十亿分之一,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现将巴比伦每项预言应验的可能性估计如下:(1)巴比伦要灭亡──十分之一;(2)不再有人居住──一百分之一;(3)阿拉伯人不再于此支搭帐棚──二百分之一;(4)羊群也不卧在那里──四分之一;(5)野兽要卧在废墟中──五分之一;(6)人不再取那里的石头建造房屋──百分之一;(7)它的废墟将无人问津──十分之一。这样整个预言的可能性就是5×109分之一;即五十亿分之一。


在比较巴比伦与尼尼微这两座姊妹城的预言时,我们发现两点类似的地方值得讨论。第一是关于城的防御工事,即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要围攻这两座城仍会令敌军束手无策,只有到飞机和炮弹发明之后,这种城墙式防御工事才算是过时了。

巴比伦 尼尼微

十四平方哩


一百五十呎宽的壕沟


四周有壕沟

守望楼有两百呎高

双层的城墙

(约是廿层楼高的建筑)

三百一十一呎高

城墙:

(约三十层楼高的建筑)

高一百呎(约十层楼高的建筑)

八十七呎宽(可容十一部汽车并行)

宽五十呎(可容六部汽车并行)

一百座铜门

 

城内有足够的土地供耕种之用

三部战车的宽度


从这个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件事,世间没有一座城够高、够厚;没有一道护城的壕沟够深、够宽;也没有一个防御工事够坚固,足以抵挡住上帝对他的审判。人不能自筑城墙把上帝关在外面,人也永远不能凭理性主义或其他的所谓“知识”来否定他的存在。


其次是有关这两座城倾覆的可能性。尽管尼尼微和巴比伦在某些地方十分相似,但它们彼此还是有不同之处,正如今天世上没有两座城是完全一样(如比较纽约和洛杉矶的不同)。如果今天有人问你,纽约和洛杉矶哪一个城会灭,你可能说两个都不会,也可能说其中一个城要灭亡,但绝对不可能断言两个城都要灭亡。同样尼尼微和巴比伦变为废墟至今仍是个谜,正如今天说纽约和洛杉矶要全然被毁一样原不可能,但它们还是渐渐衰亡,以至最后消失殆尽──再也没有人住在那里。


6A.总结


以下所引用的几段话是对巴比伦城最好的结论。其中包括一段从考古学家齐拉(Edward Chiera)写给他妻子的信中摘录下来的一段话。原文刊登在《泥版上见真理》一书的序言里(They Wrote on Clay:The Babylonian Tablets Speak Today by Edward Chiera;Ed.by George C.Camer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6)。当时齐拉正在挖掘基屈城的遗址。基屈城座落在离巴比伦以东约八哩的地方,以下就是这位考古学家个人的感想:


“我今晚照例来到埋葬古城神庙高塔的土堆上……


“从下往上看,这座神庙的高塔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高。巴比伦人不是一直想盖塔通天么?只要爬上塔顶人就可找到答案了。塔也许还不超过五百呎,但站在塔顶上仍可鸟瞰一片广袤无垠的平原……巴比伦的废墟就在眼前。塔的底端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土丘,这些正是基屈城的遗迹,也是米索不大米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古时曾将幼发拉底河的水输至各地的运河网,如今却成了一个个的小土堆散布各方。连幼发拉底河也都离开这里,另行改道了……

“这真是一座死城!我曾去过庞贝(Pompeii),和奥斯提亚城(Ostia),我也曾在巴勒斯坦空旷的长廊上漫步过,但那些城尚未完全死去,它们只是暂时被遗弃而已;在那些城中人声仍随时可闻,生活的步伐仍在勿勿迈进。它们在人类文明进展的中过程中曾贡献过自己一份的力量,只是如今文明离他们往他处去了。


“但在这里一切都是死的。没有一根石柱、一面拱门留下可以证实人类的建筑在此存在过,一切都已毁如尘土。这座神庙中的高塔原是当时最堂皇、最威风的建筑,如今已面目全非,早非当时的形状。它当年的七大舞台如今在那里呢?当年直升到塔顶的壮丽楼梯如今在那里呢?那间盖在塔顶的神龛又在那里呢?除了一个个的土堆,我们什么也看不到,我们所见的只是百万块石砖而已,塔顶上还留下几扇墙的痕迹,但也早已不成形了。无情的岁月与人们对它的遗忘,终于使这城成为一片死寂。


“我脚下有许多小洞穴,是狐狸和野狗掘出的地洞。夜里它们偷偷地从洞穴中爬出来寻找食物,小小的身影就融进那漆黑的夜色。今晚,由于我这个不速之客它们都躲在洞里,或许正在埋怨我为什么要搅挠它们的安宁。土堆上布满了动物的残骸,向人炫耀着它们多年来的成果。……,没有一丝声音打破这片死寂……


“一只野狗在吼叫,又象咆哮,又象威吓。阿拉伯村庄内的家犬立即响应它的挑战。眨眼的工夫这片宁静被它们的吠叫声打破了。


“……一股说不出的力量使我在此留连忘返,我应该设法找出此地成为荒场的原因来。为什么一个繁华的城市,一个帝国的首府会完全从历史中消失?是不是先知预言的应验,使得一座宏伟壮丽的神庙变成野狗的窝?或是因为当时此地的人民罪恶滔天导致这样的结果?或者这只是所有人类文明演变的典型代表。当一种文明发展至最高峰时,总要遭到突然的灭亡?今天我们在这里想发现它过去的秘密,但谁知可不可能有一天我们现在一切的成就,也要变成后人探索的对象呢?”


10.哥拉汛、伯赛大、迦百农


新约圣经中所应验的预言也是很奇特的,这将是我们现在所要讨论的主题。我们可以引用戴维斯(George Davis)的话作为这一部分的引言,他说:“从新约圣经中,我们读到四座美丽的古城,它们都座落在临近加利利海滨的地方。这四座城是迦百农、哥拉讯、伯赛大和提比里亚。如今其中三城都已灭亡,只剩下提比里亚至今还在。”9/33


在马太福音里,主耶稣提到有关这几座城的预言。


1A.经文与日期


马太福音十一章:


20节:耶稣在诸城中行了许多异能,


那些城的人终不悔改,


就在那时候责备他们说:


21节:“哥拉汛哪!你有祸了。


伯赛大阿!你有祸了。


因为在你们中间所行的异能,


若行在推罗、西顿,


他们早已披麻蒙灰悔改了。”


22节:“但我告诉你们,


当审判的日子,


推罗、西顿所受的,


比你们还容易受呢。”


23节:“迦百农啊,你已经升到天上,


将来必坠落阴间。


因为在你那里所行的异能,


或行在所多玛,


它还可以存到今日。”


24节:“但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


所多玛所受的,


比你还容易受呢。”


虽然圣经中没有明确地提及这些城要怎样毁灭,但不可否认,上帝的审判和震怒已清楚显现在这三座城的门楣上,历史上也都记载有关于它们独特的故事。


2A.史实


大英百科全书很简短地提到迦百农:“……这是以色列国境内靠近加利利海西北部的一座古老城市,但如今已是一片荒原……它在当初虽然享有盛名,但如今,它的名字已从历史中完全消失,考古学家们甚至还要为它的所在地争论不休!”13/4,826


戴维斯(George Davis)在《圣经预言今日之应验》(Bible Prophecies Fulfilled Today)一书中记道:“大约在公元400年左右,一次大地震毁灭了迦百农,无疑地,哥拉汛和伯赛大也是同时被毁的。9/36


戴维斯又说:“古伯赛大城座落在加利利海岸,该地区景色十分优美,因此在公元700年时,大马色的阿拔利德王一世(King Albalid I)决定从此废墟中建一座华丽的宫殿,作为冬季避寒的行宫。经过十五年的工夫,行宫的框架终于竖立起来,但因阿拔利德王的去世,这座宏伟的宫殿终究没有完工。以过几世纪以后,这座宫殿也就变成了废墟,唯一还余下的只是一些根基石和尚未镶嵌完毕的彩色碎石地板。考古学家们用沙土把地板遮盖住,以免遭人破坏,因此现在连一点宫殿的遗迹也找不到了。”9/36,37


马克吐温(原名Samuel Clemens)在其所著《海外风光》(Innocents Abrodad)一书中描写达和湖(Lake Tahoe的风光:湖面极为平静,岸上有鸟儿和松鼠在嬉戏,水中有各式各样的生物,给这静寂的湖水带来了生机。这里虽然孤寂,但并不令人感到凄凉、萧条、与加利利海完全不同。如果这些渺无人烟的荒漠,这些被尘封的荒原,都不能使它们在这一片粗旷的荒原轮廓中黯然失色,那么再看迦百农令人悲悯的虚墟以及笨拙的提比亚村庄……。7/238,239


戴维斯解释迦百农的情形说:“几世纪以来,迦百农的会堂就象被毁的迦百农一样,一直埋在地下。……有人一开始想从废墟上重建新的会堂,于是他们重新竖立起高大的墙和石柱,但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部份重建的会堂突然倒塌下来,就象几世纪以前阿拔利德王,在伯赛大的宫殿尚未完工之前就倒下死去一样。”9/38

《翁格圣经字典》(Unger Bible Dictionary by Merrill Ungers,Moody Press,1957,revised 1966)针对这三座城的情况作了一个总结:“圣经中论及迦百农及其他两座不信之城的结局,果然奇妙的应验了。(马太福音十一章23节)许多人相信今天以色列国中的塔汉城(Tell Hum)就是当年迦百农的旧址,如今成了一片废墟,并与哥拉汛与塔布哈城(Tabgha)紧紧相连。当考古学家在此挖掘时,曾挖出一座第三世纪时的犹太人会堂。”48/180


戴维斯总结这章预言时,最后提到提比里亚:“主耶稣没有说到一句提比里亚要受审判的话,虽然该城中有一部份的地方被摧毁过好几次,但后来又都被重建起来。”9/40


戴维斯又说:每一次我们来到提比里亚和加利利海一带,我们不由得想到上帝的话真是信实而大能的。正如我们的主所预言的,这三座城全都毁灭了,只有提比里亚,因为主没有审判它,因此经过漫长的十九个世纪以后,它依然屹立不倒,欣欣向荣。9/41


11.耶路撒冷城的扩张


耶利米作先知的时间是公元前626年至586年间,他在耶利米书三十一章38-40节中作出一项惊人的预言,就是耶路撒冷城将来的兴建与扩张。


1A.经文与日期


耶利米书三十一章:(公元前626至586年)


38节:耶和华说“日子将到,这城必为耶和华建造,从哈楠业楼直到角门。”


39节:“准绳要往外最出,直到迦立山,又转到歌亚”。


40节:“抛尸的山谷和倒灰之处,并一切田地,直到汲沦溪,又直到东方马门的拐角,都要归耶和华为圣,不再拔出,不再倾覆,直到永远。”


2A.预言的应验


如果不对照本章后面的地图来看,这项预言读来也许不容易明白。戴维斯(George Davis)曾根据麦德逊(G.Olaf Maston)的一本小册《美国在巴勒斯坦殖民地指南》(The American Colony Palestine Guide)中的资料,在所著的《预言之应验证实圣经之可靠》(Fulfilled prophecies That Prove the Bible,pp.88-104)中谈到这项预言的应验,我们将戴氏的资料改写录在下面。10/88-104


“预言中常提到这座屡遭毁坏的耶路撒冷城,我们很难从圣经其他部分中找到一个有关的耶路撒冷城的预言,比耶利米说的更准确、更细致的。”10/90


耶利米用很清楚的路标,确定出此城扩张的范围。这些路标已存留了好几世纪,一直到最近耶路撒冷城扩建之后才除去。换句话说,这些标志是在先知预言应验以后才被拆毁的。

撒迦利亚书中也记载了一段有关耶路撒冷的预言,可用作补充耶利米未完之话,它记载在撒迦利亚书十四章第10节:


“全地从迦巴直到耶路撒冷南方的临门,要变为亚拉巴。耶路撒冷必仍居高位,就是从便雅悯门到第一门处,又到角门,并从哈楠业楼,直到王的酒酢。”


现在让我们一点点来追溯这项预言。某些耶路撒冷当年的路标,我们现在可能要用新的名称来代替,但我们尽可能保留与古耶路撒冷城有关的地理背景。耶利米时代的耶路撒冷城,其实是在今天耶路撒冷城的南方,从许多地图中我们都可看出这城一直是向北方扩张的。

现矗立在耶路撒冷城中的回教奥玛寺(Mosque of Omar),其西北角就是哈楠业楼,而今天的约法门(Joffa Gate)就是古代的“角门”。


上述这两处地方都是在耶路撒冷城内,且从耶利米时代到近代,都已扩建得差不多了。以后的扩张由城外开始,一直到迦立山,也就是角门的北边。这个地区自本世纪起才开始出售,大部分是被犹太人买去的。现在的迦立山已成为苏俄调停驻军的所在地,目前该区正顺着圣经指定的范围扩张。

史乃尔(Schneeller)孤儿院原来是一所德国的工业学校,正座落在歌亚山上。随着这所学校兴建,耶路撒冷城愈发往北方扩张。根据以下史东乐所绘制的地图,这里应属于4号区。直到不久以前,这一带还是新耶路撒冷城西北郊区发展的最北的极限。由于约法路(Joffa Road)是通过此区的主要交通干道,耶城很自然的就顺著着这个方向向北发展,这里则属于地图上的3号区,这一区的人口增长要比歌亚山一带快。


“抛尸的山谷”目前是以色列政府种植林木的地带,也是地图中的第5区,这片山谷以前是一片墓地,也是撒迦利亚预言之地。“王的酒酢”是在“抛尸谷”的北部,最近几年才开始发展。附近有一区自从1925年业门的犹太人归回该地后,发展更为迅速。我们再继续看看耶利米的预言,如果我们有机会早几年到歌亚的东南部参观,我们就会看见“倒灰之处”,但自1900年到1930年间,由于城内大兴土木的缘故,这些“倒灰之处”,都已逐渐消失。这些都是真正的灰烬,是过去圣殿献祭时所留下来的,把它们当作建筑用的灰泥倒是很好的材料,因此已经渐渐被人搬走利用了。这地区人口逐渐增加,地图上原是一片不毛之地,如今已发展成人口稠密的地区,史东乐将它定为第6号区。


有一段时间,这些就是耶路撒冷城暂时扩张的范围,至于第7、8、9区,只是汲沦谷中汲沦溪外荒野之地。但自1931年以来,耶城也开始朝此方向发展,许多崭新的住宅区如雨后春笋般地在这一带建立起来。“马门”原是旧城的东墙,如今已被拆毁,但离新建的“金门”不远。


新兴的耶路撒冷城尚未与预言所说的范围完全吻合,但却是一点一点地沿著耶利米所设下的路线在扩张。耶利米曾一步步地指出耶城将如何扩张,这话如果然逐渐应验。其他预言中所指的城向南扩展的情形,如今也一一地应验了。

耶利米在三十一章40节中的预言,可以算是自1880年到1935年间所应验预言的总结:“……都要称耶和华为圣,不再拔出,不再倾覆,直到永远。”


戴维斯在其所著的《预言的应验证实圣经之可靠》(Fulfilled Prophecies That Prove the Bible)一书作于1931年之前,还早在以色列复国(1948)之前,但他却大胆地假设说:“究竟要到几时耶路撒冷城才会重归耶和华为圣呢?它又怎样才能发生呢?在这个充满政治和种族冲突的时代,问这个问题比回答这个问题容易多了。但我们相信只要时候到了,这些事必然会成就。正如许多其他的预言都能够应验一样,它的实现也一定来得十分自然。”10/104


下面的地图将列出先知预言中的所提及的路标,以及戴维斯著作中所引用的经文,我们将其分别列出,好使读者更易明白预言应验的“步骤”。董彼得除了绘制地图外,他也对此预言应验的可能性也作了一次估计,今将分述如下:

“耶和华说:‘看哪!日子将到,这城必为耶和华建造,从哈楠业楼直到角门’。”


准绳要往外量出,直到迦立山,


又转到歌亚。


抛尸的山谷,


倒灰之地并一切田地、直到汲沦谷,又直到东方马门的拐角,


都要归耶和华为圣,不再拔出,不再倾覆,直到永远。

──耶利米书三十一章38,39,40


董彼得说:“耶路撒冷早期的扩张,原只包括第1及第2号区(参看地图),这是在苏利门(Suleiman)城墙以内。直到五十年前,耶路撒冷才向城外的第3号区扩张。”47/48


“预言中有九点关于耶路撒冷城扩张的情形。首先它说此城要扩张,其次依次列出扩张的次序。”47/48


董彼得也提到预言应验的可能性:

“要我们随便找出耶路撒冷城扩张的九个步骤并不难,这城的旧址有六个特定的‘角’,它的扩展总该从一个‘角’开始。如果确是由一角开始,那么第二个扩展的步骤应该是其它角中的任何一角,或者说是向1号区以外的方向伸张,因此这样说来,第二次的扩展可能是余下八区中的任何一区,如此类推全部九个区域。从人的观点来看,耶利米预言应验的可能率只是8×1010分之一。47/48


也就是八百亿分之一。


12.巴勒斯坦


1A.经文与日期


利未记二十六章: (公元前1520至1400年)


31节:“我想使你们的城邑变为荒凉,


使你们的众圣所成为荒场,


我也不闻你们馨香的香气。”


32节:“我要使地成为荒场,


住在其上的仇敌就因此诧异。”


33节:“我要把你们散在列邦中,


我也要拔刀追赶你们,


你们的地要成为荒场,


你们的城邑要变为荒凉。”

以西结书三十六章: (公元前592至570年)


33节:“主耶和华如此说:


我洁净你们,


使你们脱离一切罪孽的日子,


必使城邑有人居住,


荒场再被建造。”


34节:“过路的人虽看为荒废之地,


现今这荒废之地,仍得耕种。”


35节:“他们必说:


‘这先前荒废之地,


现在成如伊甸园,


这荒废凄凉毁坏的城邑,


现在坚固有人居住。’”

十二项预言中最后一部分是指巴勒斯坦地,这也是所有预言当中唯一不需要引证资料来说明的预言,因为它的应验正很清楚地展现出我们眼前。但如果我们在这项预言上再下点工夫,就会发现它更多新奇有趣之处。利未记是摩西五经中的一部。翁格圣经字典把它写作的日期定在公元前1520年至1400年间,也就是摩西生活的时代。而以西结书是在公元前592年至570年间写成的。只要我们仔细考察预言应验的情形,就可想象这些预言是在日后补写的说法实为无稽之谈。今将有关巴勒斯坦的预言列之如下:


2A.预言


1B.巴勒斯坦各城要变荒凉。(利未记二十六章31,34节)


2B.圣殿要成为荒场。(利未记二十六章31节)


3B.地要成为荒场。(利未记二十六章32,33节)


4B.巴勒斯坦要被仇敌居住。(利未记二十六章32节)


5B.以色列民要散在列邦中。(利未记二十六章32节)


6B.犹太人要受迫害。(利未记二十六章33节)


7B.巴勒斯坦要重被犹太人所收回。城邑要复兴,地要再被耕种(以西结书三十六章33-35节)。


3A.预言的应验


这些预言一直到主耶稣以后才应验,尤昆哈特(John Urquhart)的著作《预言之奥妙》一书,(The Wonders of Prophecy,C.C.Cook Co.)是我们所能找到最好的资料。他曾深入地研究过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历史,在该书114至115页中,他讨论了有关此地的预言。


首先他从以色列人迁进神应许给他们的迦南地说起。摩西在利未记里就警告过百姓说,如果他们违背耶和华神的旨意,上帝的审判就要临到他们头上,正如利未记二十六章31至33节中所记载的。


这事果然在公元70年间应验了。当时罗马的军队在这块土地上大肆杀戳、摧毁和破坏,该地居民拼死抵抗,罗马人怀恨在心野蛮报复,将犹太教一切东西毁坏贴尽(参看预言2B)。圣殿被焚毁,只剩一群肮脏可厌的野猪住在伯利恒门外徘徊。自那时起,犹太人再也没有献过祭,旧约时代流传下来的祭礼也从此中断(参看预言2B)。犹太人散居列邦已成众所周知的事实。他们被人驱逐,流离失所,不过当罗马人初次毁灭巴勒斯坦时,这预言还没有完全实现。当时的犹太人虽受迫害,但并没有彻底的分散,直到公元135年,这项预言才全部应验。当时的罗马大帝哈德里安(Hardrian)将犹太地全部充公,并卖给外邦人。从那时起,巴勒斯坦就一直被犹太仇敌的外邦人所统治。以后这片地的统治权再三异主,而占有这地的人不外有两种特点:他们不仅是外邦人,且是仇视犹太人的。(参看预言4B,5B


犹太人分散的事实,反倒保全主的城邑不致沦为荒场。因为新的统治者一再大兴土木,使这地不致荒凉。当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时,他在圣经历史上著名的地点建起新兴的教会。那时巴勒斯坦的国势强盛,甚至当第七世纪波斯进犯时,也无法一举攻取。后来耶路撒冷又曾抵挡阿拉伯人的攻击达四个月之久,一直到十一世纪十字军东征时,仍然可以看出巴勒斯坦各城强大的势力。然而先知对这些城邑的预言并非儿戏,它最后全都应验了,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参看预言1B)49/114-119


凯勒(Werner Keller)在《圣经历史》(The Bible as History,willam and Co.1956)中,谈到一些在公元70年时所发生的事:“考古学家们找不到任何以色列人在公元70年后仍在巴勒斯坦居住过的证据,他们甚至连一块刻有犹太碑文的墓碑也找不到。犹太的会堂全遭毁坏,甚至连安静的迦百农城中的神殿也变成废墟。残酷无情的命运之手,终于在以色列国运中划下一道休止符。(参看预言1B,2B,5B)27/408


马克吐温在他所著《海外风光》(Innocents Abroad)中曾提到巴勒斯坦,他记下在1869年时他所看见的情形:“在巴勒斯坦三十里的范围里,我找不到一座村庄,只有几顶阿拉伯人的帐蓬,但没有一所固定的建筑物。有时一个人可以骑马走上十哩路还见不到十个人。”(参看预言3B)7/213


也有些作家试图从描写出这片荒野中美的一面来,但马克吐温却不以为然:“许多到过这地方的作家们,他们的报导总有两种明显的倾向。有人说:‘这里的美丽风光真是难以形容’,然后在文中堆砌上许多优美的辞藻,其实细读其内容,我们知道作者所看到的,不过只是一片无人问津的水塘,一片荒凉的山丘和孤树而已。也有作家绞尽脑汁,想在这废墟之上描画出一个人间乐园来。但后来却无心因为加了一句‘一只悲戚庄严的鹳鸟’,最终说出此地真象……这些人对巴勒斯坦景色的感受,无论是深怀敬意或是百感交集,总是过份应用他们的幻想力,以致影响他们正确的判断力。但无论如何,他们所虚构这些令人听来快慰的故事,总归还是出自他们的一片诚意的。”7/242

马克吐温也提到那些犹太人可恶的仇敌:“我们在一个地方休息,吃过午餐后,又来到一个叫艾米拉哈(Ain Mellahah)的地方。那天我们走的路程并不太远,但我们的向导却不愿再往前行,于是他编造了一个谎言吓唬我们,说前面住着许多凶暴的阿拉伯人,经过他们的领域时,连小睡片刻都是件危险的事。这些阿拉伯人可怕极了!他们身上经常佩带着一把生锈的燧发枪,枪身比人还高。枪上却没有准星,其射程尚不及抛砖远,而且又极不准确。他们的腰带上佩着两三支旧的马枪,因一直没用的缘故,都已锈烂不堪,在这种武器伤害到你之前,你有足够的时间去到安全区域,但是枪身可能会爆炸,炸烂阿拉伯人的头!”(参看预言4B)7/210


这位作风粗旷的作家甚至引用圣经利未记中的话(二十六章32-34节),连他也不得不承认,没有人能在1869年站在艾米拉哈地,还不承认先知的预言已经应验了。7/214


诺维兹(Rabbi-Nowitz)是一位犹太的教法师,他曾调查过这一带,想考察犹太人有否重返这地的可能性。尤昆哈特引用他的话说:“诺维兹曾在1882年到达巴勒斯坦,想看看这个所谓‘飘泊而又疲惫的民族’是否仍有可能重返自己的老家。他在观察后,立刻放弃了这种想法,他不得不承认巴勒斯坦的土地过于贫瘠,再加上土耳其政府所施加的各种压迫,以色列人是不可能重归故土的。”49/116,117


甚至到1927年时,这里还只是一片“废墟之地”。


韩富乐(Floyd Hamilton)在《基督徒信仰的根基》(The Basis of Christian Faith,Gerge H.Doran Co.,1927)中写道:“根据先知的预言,这地各城均要荒凉,成为荒废之地。今天的巴勒斯坦正是个废墟之地,世上没有一个地方会象巴勒斯坦一样,留下这么多荒废的城市和村庄。一片过去人口稠密的地方,如今却成了不毛之地。土地极其贫瘠,只能供养以前一小部分的人口而已。”17/316


但是正如戴维斯(George Davis)在“圣经预言今日之应验”(Bible Propheies Fulfilled Today,Million Testament Campaign 1955)中最后所指出的:“犹太人在离开他们老家两千年后开始重归故土,一百多万的犹太人回到这片土地上来,这真是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迹。但更叫人惊奇的是,有关这个奇迹的预言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已经由耶利米准确无误地宣告出来了。”(参看7B)9/1


预言中说到这地要再被耕种:“好几世纪以来,以色列南部的纳格弗(Negev)早已变成一片干旱、孤寂的荒野。虽然那儿仍有一些小镇和村庄,但其中大部份的居民不外是流浪的游牧民族,今天这个长期荒芜的纳格弗区,已从一片荒漠开垦成为丰腴肥沃之地。”9/80


预言中也提到巴勒斯坦的城邑要被重建。戴维斯说:“多年来别是巴(Beersheba)一直是一座在酣睡中的阿拉伯小镇,城中只有粗陋的建筑和住宅,但自从以阿之战,犹太人把此城夺回之后,别是巴就开始改观。起初的改变很缓慢,也不十分显著。但当我在1950年访问该城时(也正是以阿之战后第三年),城中进步的情形就显而易见了。三年后我再重返别是巴城,它的改变更是一日千里。许多犹太人开始在这里定居下来,现代化的住宅代替了以往脏乱的土屋。他们带我去参观城外的地区,现在已成了别是巴的商业中心,他们又另外划定了一个特别区,准备以后在此设立建筑工厂。如今此城的人口已增至两万多人,且一直在发展进步当中。”9/85


4A.应验之预言的详讨及其应验之可能性


巴勒斯坦如今是一片熙攘繁忙的地方,而且一直不断地在发展。以色列人遭受了1900多年的压迫,他们到处漂泊流浪,甚至没有一片立足之地。然而自一九四八年起却能东山再起,重建自己的国家。过去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家,一旦给他们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之,他们就都能齐心协力,励精图志,甚至动摇世界局势,这些都是举目共睹的事实。现在让我们再看史东乐对这项预言的估计和它应验的可能性。


董彼得估计巴勒斯坦预言应验的可能性约是二十万分之一。我们在此列出有关此地之几项预言其应验的可能性,然后再分别详细讨论。17/90,91


1B.城邑要变为荒凉(十分之一的机会)


2B.圣殿要成为荒场(二分之一)


3B.地要成为荒场(十分之一)


4B.仇敌要住在巴勒斯坦(二分之一)


5B.犹太人要分散(五分之一)


6B.犹太人要被逼迫(十分之一)


7B.犹太人要回归,要再建城邑,地要再被耕种(十分之一)


我们将尤昆哈特(John Urquhart)在《预言之奥妙》(The Wonders of Prophecy,pp.233-235)中的一段话予以改写登在下面,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选择巴勒斯坦的预言作为本章的结束,其实这与利未记廿六章33节中所说“刀剑要追赶犹太人”这句话有关。49/233-235


犹太人所受的迫害和痛苦,正代表人类所能遭遇的最恶劣的境遇。第二世纪时,在塞浦路斯、埃及、巴比伦和古利奈的犹太人起来反抗时,结果遭到惨无人道的血腥镇压。所有犹太人都被塞浦鲁斯政府处以极刑,任何踏上塞浦鲁斯岛的犹太人也将一律处以死刑,甚至当船受遭难,船上的犹太人亦不能在岛上停留,否则有杀身之祸。埃及人也残酷地蹂躏他们,有人说,当时埃及人被杀的,要比跟随摩西一同逃离埃及的人还多(约六十万人)。犹太人的历史不外就是一部饱受欺凌的血泪。他们曾帮助波斯人夺下耶路撒冷城,大肆屠杀当时被囚的基督徒和波斯的基督徒俘虏,未想这样一来却招致更多不幸的后果。不久之后,隐者彼得(Peter the Hermit,注:法国僧侣)开始在德国组织第一次的十字军东征,以保护基督徒的家园。东征途中,他们大肆屠杀沿途所见的犹太人。但显然没有人从这段历史吸取任何教训,因为五十年后,同类的事再度发生在德国莱茵河以西的地区。每一次当地人民起来暴动时,犹太人总是遭池鱼之殃 


米尔曼(Milman)在《犹太人的历史》(History of the Jews,PP.222.223)一书中指出,外邦人大肆屠杀犹太人的举动,并非因为具体事件所引起,只是因为人们从内心深处就含有对犹太人无穷的恨意。米尔曼更进一步地指出,当欧洲盛行黑死病时,人们也认为是犹太人引起的。当时欧洲流行一种狂热的宗教运动,信仰此派宗教的人游行街头,走在十字架象的后面,为他们的罪自虐己身。他们象一群盲目失去理智的暴徒,大肆屠杀法兰克福和其他各地的犹太人,并且宣称这样作是为了上帝的荣耀和使自己罪得救赎的缘故。还有些谣言指责犹太人在外邦人的水源中下毒,将他们的孩童钉死在十字架上,并偷窃、亵渎天主教弥撒中所用的待经。在任何国家中,犹太人都不受法律保护,也享受不到任何公平的待遇。他们四处流浪,散布在德国中部、奥地利、法国、莱茵河以西、东欧的西里西亚、德国的勃兰登堡、普鲁士、波希米亚(捷克西部)、立陶宛和波兰各地。他们在这充满罪恶的世界里,一直是被人憎恨的外乡人。


尤昆哈特又藉米尔曼的话指出,甚至象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这样开明的君主,也曾对犹太人施以暴政。


犹太人在英国的遭遇相对好一些,但是在约克郡暴发的一次骚乱,在英国贵族与平民的淫威之下,就有五百至一千五百个犹太人丧生。到1200年底时,犹太人所有的财产都被剥夺净尽,然后被无情地驱逐出境,永不许再返回大英帝国的国境,直到查理二世时为止。


曾有一段时期,法国好象是犹太人的乐园,他们得以任高职、享高位,也有人受到良好教育,然而他们后来所遭受的压迫和凌辱,却比以往仍处劣境中时为甚。他们曾一度作过贵族们的顾问,后来却沦为贵族后裔的奴隶。法王腓利二世(或称腓立奥斯都王,Philip Augustus,1180-1223)在位时,曾夺去他们所有的财产,然后将他们全部驱逐出境。事后又宣告只要肯付一笔赎价,他们仍可归回法国,结果却是骗人的圈套,而且当犹太人发觉时已经太迟了。1239年,巴黎的群众起来排斥犹太人,与从前德国人对付他们的手法一样。在1400年和1794年间,法国将全国境内的犹太人都驱逐出境。


犹太人在西班牙的遭遇与法国相比,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犹太人在许多其他国家所遭受的野蛮待遇,是家喻户晓的。

“他们所受的轻视和迫害也是众所周知的,先知那段令人心惊胆寒的预言,直到今天仍在应验。”49/235,236


这时我们或许会想起,以前一个法利赛的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倾覆前所说的一段话:

“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马书三章23节)


在这个充满仇恨与不公正的世界里,必然存有一位慈爱公义和明察秋毫的上帝,能将这一切的仇恨消除。总而言之,宇宙间必然有一位公义的上帝能消除人间的不平。感谢上帝,世间也的确有一位这样的上帝存在!


先知预言实现的可能性


董彼得的《科学讲座》(Science Speaks)对这方面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47/95-98


下列是八个我们前面所讨论过的预言,另加三个董彼得所提供的资料,我们试将它们应验的可能性一一列举如下:


推罗


7.5×107分之一


撒玛利亚


4×104分之一


迦撒和亚实基伦


1.2×104分之一


耶利哥


2×105分之一


金门(耶路撒冷城内)


103分之一


锡安城被犁


102分之一


耶路撒冷的扩张


8×1010分之一


巴勒斯坦


2×105分之一


摩押和亚扪


103分之一


以东


104分之一


巴比伦


5×109分之一


这十一项预言如今都一一应验了,如果它们是靠人的智慧所写成,那么它们全部应验的可能性,就是上述各项连乘积的倒数,换句话就应是5.76×1059分之一。


也许有人说上述有些预言估计数字太大了,应该减低些才对;也有人说,以上有些预言是彼此互相有关连的,因此估计数字也该小些才对。也许他们说的不错,我建议他们重读这些预言,然后自己估计其中的可能性,他们会发现所得的数字还是很大。他们还可以把圣经中其他的预言一同计算在内,考虑它们应验的可能性。例如,以西结书二十八章20-30节中的西顿;路加福音十章13,15节中的迦百农和伯赛大,以西结书二十九章12-14节;三十章13节中的埃及为例等。我相信即使用最保守的数字,我们还是可以从许多已经应验的预言中找出它们概率的数字来。


还有一些人会说,圣经上的这些记载并非预言,只不过是在事实发生后被人补写上去的。这种说法是荒唐的,因为所有这些预言都是在旧约时代写成的,每一项都是在耶稣诞生之前写的。而这些预言中只有一项是在主耶稣以前应验的,另外两项中的一小部分也是在主耶稣以前应验的。除此之外,其他一切的预言都是在主耶稣的时代以后才应验的。即使我们把主耶稣时代以前已经应验的预言删去,所余下之预言其实现可能性的比率数字仍是很大,使人没有争辩的余地。

现在我们来想想5.76×1059分之一的这个可能性吧,为了方便,我们把小数略去,就算5×1059分之一好了。假如我们有这么多的银币,你能想象该会堆成多大的一堆吗?


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一百万倍(1,000,000),如果用5×1059个银币,我们可以铸造出1028个象太阳一样大小的银球。


在我们的银河系统里,至少有100,000,000,000个星球,而每个星球平均和我们的太阳一样大小。与我们的银河系统遥相呼应的。还有其他的银河系统,每个也都包含同样多的星球。如果我们每分钟可数出250个星球,那么要全部计算完100,000,000,000个星球,共需费上七百五十年的工夫。但你所数的才不过是一个银河系内的星球而已(注:此处所列之数字,均以一、二位数代表。有人计算过,整个宇宙共有两个兆银河系统(2×1012),在每一个银河系统中包含一千亿个星球(1×1011)。这5×1059块银币足足以把这些所有的银河中所有的星球造五十万次!


假设我们现在拿其中一个银币作上记号,在把它们堆成银球之前,在这一大堆银币当中。再请一人蒙上眼睛,到这许多造好的大银球中去找出那枚作上记号的银币,你想他成功的机会有多少?这样的任务岂不真有如海底捞针一样的困难?假设这位蒙眼的人,每小时能走六十哩,他日夜不停也要花五年的工夫才能绕完一个星球一次,这样再要从那个星球中找出一枚作有记号的银币,那机会就微乎其微了。何况一个星球走完五年的时间,一个银行系统不就要花上5千亿年的时间(5×1011)了。又假设这人的速度很快,能在一秒钟内查遍一千亿个星球(只花一秒钟,而非5千亿年),他也仍要花上3×106年才能看完所有的星球,换句话说,他要从30亿年前就开始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他能找到银币的机会真是微乎其微。


这十一个预言若是出于人的智慧被编造的,而且都能一一实现,它的可能性就象上面那个蒙眼的人能找到那枚作了记号的银钱一样低得近于绝不可能,但这些预言都逐一应验了,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神默示了这些预言,因为除此以外我们再找不出更合理的解释。

以赛亚书四十一章23节,先知向众神发出挑战:“要说明将来的事,好叫我们知道你是上帝。”


耶和华接受这个挑战,他已经预言了许多未来要发生的事。虽然这些预言的成就须上千年时间,但仍然都照他所预言的一一实现了。神已经彰显他是一位大能智慧的神,因此除了接受他,我们别无选择。


结论


十字军东征最后的失败,在表面上看来,似乎对基督徒的信仰是极大的打击,但事实上却是基督徒的一大胜利,因为它促使了许多预言的应验。在本章所提及的预言当中,有多少城市是直接因为十字军的侵犯而灭亡的(推罗、西拉、撒玛利亚及亚赛基伦)。希奇的是在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后,就可以发现,所谓基督教的大敌,事实上却是上帝所用的一名小卒。为要在教会史上完成上帝的旨意。

从我们所研究的种种事实里,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上帝的手一直亲自显现在人类历史当中。传送这些预言的先知们,没有能力左右预言是否应验,他们也从未宣称这些预言是凭他们自己说的。他们是传递上帝话语的先知,是真神的仆人,因此上帝必然直接负责并应验这一切有关审判的预言。

第十二章 基督徒经历的特色

第十二章 基督徒经历的特色

1A.序言

1B.甚么是基督徒的经历

基督徒的经历乃是当一个人与复活的耶稣建立起个人亲密的关系,并藉着圣灵的工作,他在精神、道德与心灵各方面所经历的一种改变。

2B.基督徒经历的必要性

基督徒的经历必须与我们生活各方面都能产生密切的联系。兰姆(Bernard Ramm)在《基督徒信仰的确据》(Protestant Chrisitian Evidence,Moody Press出版)中说:“凡被人认为是真理的,一定是与人的生活的经验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基督教只有动听的信条与哲理,却不能与一个人的生活和经验发生直接又密切的联系,那么它是否仍能为人所接受,是否仍能吸引成千成万的人前来遵守这些信条,将是很大的问题。因为基督教是真实的,它必然和宇宙及全人类生活的各方面都能产生紧密的联系,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伟大的哲学与神学思想──例如基督教中三位一体的一神论思想──它也能与人类的现实生活发生密切的关系。”36/208

如果基督教信仰不能被我们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那么它就是没有价值的一种信仰。反过来说,如果主耶稣的降生、受难与复活,均非历史上所确实发生过的事,那么基督徒的经历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两方面必须互依互赖,不可分割,而有关这两方面的证据也是俯拾皆是。耶鲁大学著名的史学家来德里(Kenneth Scott Latourette)在“自耶稣纪元以来”(Anno Domini,Harper and brother 出版)一书中写道:“在人类历史当中,从没有一个世纪象过去三、四十年来一样,深远、普遍地受到耶稣的影响。成千成万的人生命有了新的改变,他们也都实际地尝试着去过耶稣所立为榜样的生活。”25/227

来德里又继续说:“人类所认为最需要的一些活动,终于都因着耶稣基督的缘故得以展开──许多人内在生命有所改变,政治秩序得以重新确定,货物的出产和批发得以平均分配以满足人的需要,身体有疾病的人得到医治,种族与国际间的关系得以改善,人类在学术、宗教及人类智慧的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根据这些成果,我们就知道耶稣的降世,他的生、死与复活乃是人类历史上所发生过最重要的一件事。从他对人类的影响上看来,耶稣实乃人类历史的核心。”28/227

下列的大纲希望有助于读者有效地使用本章资料

1A.序言

1B.基督徒对经历的定义

2B.基督徒经历的必要性

2A.基督徒经历的特色

1B.其中心耶稣基督

2B.其客观的真实性

3B.其类似性

3A.基督徒经历的见证

2A.基督徒经历的特色

1B.基督徒经历的中心──耶稣基督

有许多人认为人们之所以归向耶稣,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基督徒的说服力;再就是受基督“神话”的重大影响,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产生一种强大的心理攻势使其改变;他们认为所谓布道家也不过就是一个心理医生,能将一个懦弱,无助的人改变过来,转而相信自己理论的一种人。

有些人甚至认为基督徒的经历,可以用心理学上的“条件反射”来解释,他们认为任何人只有一直受基督教思想的熏陶,就能产生一种“灵性上的催眠作用”,只要遇到适当的状况,很自然地就会产生某种机械式的反应。

李德尔(Paul Little)在《知你为何相信》(Know why you believe,Scripture press出版)一书中总结说:“要想一味地用心理作用来解释基督徒的经历,实与事实不符”。他说:“我们可以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基督徒的经历,但这并不能用来解释这种经历因何而产生的,也不能因此抹杀它的真实性。”27/178

耶稣基督是一个基督徒经历产生的根源。基督教和世间其它的宗教之所以不同,原因就在于此,唯有基督教能赐给人一种全新的生活力。

傅恩(Robert O.Ferm)在《基督徒重生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christian conversion,Fleming H.Revell出版)一书中说到重生的特性:“对基督徒来说,这个新能力的来源就是耶稣基督。基督徒与非基督徒的不同,不在于他们的心理状态不同,基督徒生命之所以能有所改变,乃是因为他与耶稣联合为一的缘故。”16/225

再进一步来说,这个信仰的“对象”,并非是头脑哲理上的一种发明,而是有血、有肉、具有历史性的实体。我们由前面几个章节中已经列举过许多证据证明这一点。

基督徒所信仰的上帝不是一个眼所不能见、心所不能觉的未知之神,圣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位神有某些独特的属性和性格。基督徒所信仰的神,不象某些宗教所供奉的一些诡秘神祗,人人可以知道的名字。他藉着差他的独生子──降世的耶稣已将自己彰显给世人看。基督徒相信他们的罪已经得到上帝的赦免,因为他们的罪,已由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流下的宝血洗净了;基督徒也相信耶稣现在活在他们中间,因为他已经从死里复活,这乃是历史上的一件事实。

2B.主观经历背后的客观事实

最近在一堂历史课上,我有机会为自己的基督教信仰作见证,就在我快要讲完话之时,那位历史教授开口了:“麦先生,你要知道我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事实,却不是个人的见证。虽然我的确也看到世上许多人在信耶稣后,他们生命有了很大的改变。”我打断他的话说:“谢谢您,请让我先讲完,然后我们再回过来讨论您的问题。”

等我讲完耶稣如何改变了我的生命的见证后,我对全班的同学这样说:“也许你们当中许多人会问:‘耶稣能改变你的生命,能改变又怎样?’有一件事使我敢确定两千年前耶稣复活了,是因为我看到成千上万的人,当他们相信了耶稣以后,生命都得到了改变,与耶稣建立了亲密的个人关系。这些人来自社会的每一阶层,来自世界的每个国家。有头脑卓越的大学教授,也有不学无术的村夫、渔民,然而当他们开始信靠耶稣时,他们的生命均开始改变。

“有人批评这些人的改变只是一种幻想,或出于一种理想,也有人说这种改变根本证明不了什么。但是对任何一个基督徒来说,在他们主观的经历背后,都应有一个客观的事实,这个客观的事实,就是耶稣基督和他从死里复活这件事实。”

“比方说,如果现在有个学生走进你们的教室说:‘嘿!大家且听着,在我的右脚球鞋里有一个烧熟的蕃茄,这个蕃茄真是改变了我的一生。它为我带来平安、爱心和喜乐,这都是我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不但如此,它现在还能使我在十秒钟内跑完百码竞赛。’

“如果他的人生真如他所说,确实有所改变,那么你就很难和他争辩(尤其是当你眼睁睁地看他在跑道上越过你的时候),一个人主观的见证是很难被推翻的,必然有某些客观的事实能支持这人的见证,所以你没有办法说他的见证是离谱的。

“但是当我们审查任何一种主观的经验时,都应当至少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试验它的真实性。第一、隐藏在主观经历背后的客观事实是什么?第二、有多少人能藉此客观事实而产生相同的主观经历?现在我们且试把这两点,应用在那个右脚里有个‘烧过的蕃茄’的学生身上。

“对第一个问题,他必然会回答说:‘我的客观事实就是有一个烧过的蕃茄在我右脚的球鞋里。’对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问:‘在这间教室,这所大学,这个国家以及这整个美洲大陆上,有多少人是因为在右脚的球鞋里藏着一个烧过的蕃茄,而经历到平安、爱心和喜乐的呢?’

“说到这里,这群主修历史的大学生们都笑了起来。这怪不得他们,因为很显然,对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必然是‘没有一个人’。”

现在且容我将这两种试验应用在我个人的主经历上:

什么是我主观经历背后的客观事实?是什么使我的生命改变呢?

答:是耶稣基督这个人,和他从死里复活这件事实造成我的改变。

2.有多少人是因耶稣基督这个客观的实体,而能经历到主观的经验呢?

答:这类的证据实比比皆是,本章将试列出成千成万人中的少数例子,这些人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行业,却因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主耶稣的缘故,经历到生命中从未享受过的平安和喜乐。是的,就连邀我去他的班上演讲的那位历史教授,自己也说:“我的确也见过世上许多人在信仰耶稣以后,他们的生命有了很大的改变。”

有人说这些改变都只是幻觉而已,那么我们可真要说,啊,那真是何等强而有力的一种幻觉!

姆霖教授(E.Y.Mullins)说:“一个经历过内心种种痛苦挣扎的酒鬼,后因接受耶稣为其生命主宰而获得新生命,他会如何回答这些批评他的改变只是出于幻觉的人呢?他必会说:‘如果这真是一种幻觉,那我真该为这幻觉感谢上帝,因为他用幻觉使我的孩子有衣穿、有鞋穿、也有食物可吃。这个幻觉改变了我,把这一度像地狱般的家庭改变成一个充满喜乐、平安的家庭。’如果我所经历的只是一种幻觉,那么求上帝也把这种幻觉赐予普天下因酗酒而无力自拔的人,他们曾是酒的奴隶,那是太可怕的一种事实。”31/294,295

有关这方面的辩论读者可进一步参阅李德尔先生(Paul Little)所著《你为何相信》(Know Why You Believe)一书中的一章《基督徒经历可信吗?》(Is christian experience valid?)

3B.基督徒经历的类似性

无论地点、时间(环境及背景)有多么不同,奇怪的是基督徒的经历却有许多类似之处;他们均承认无论自己智力、年龄、种族和国族有多么不同,耶稣一律能满足一个人灵魂深处的需要。以下所引用的话正可证明这点。

兰姆(Benard Ramm)说“我们基督徒都觉得我们的经历在本质上十分相似……我们不但讨论同样的事,我们对这些事的感受与评价亦很类似,这真可谓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我们的心灵之所以能如此相通,主要是因为我们同信一神、同信一救主,也为相同的福音所拯救的缘故。”36/214

姆霖(E.Y.Mullins)说:“对我来说,我至少拥有别人所驳不倒的证据,能证实这位深深影响我的耶稣确实是客观地存在着的。而除了我个人的经历外,我另外还可以加上成千成万基督徒的经历 ,这样的人自耶稣时代起就有,直到如今,好似一根斩不断的线;同时在新约圣经中我发现许多与我个人类似的经历,清楚地表明造成这些生命改变的原因,这一切的见证更使我确信我个人基督徒经历的真实性。今日的基督徒,他们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要清楚、肯定地向世人见证自己基督徒经历的真实性。”31/284,285

欧波特(Gordon Allport)说:“基督教……包括一切。对喜欢研究理论的人,基督教能适用在所有科学所能发现的问题上,而且还能更进一步地向科学挑战。对社会问题有兴趣的人,它能提供保障社会安定的方法,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它甚至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战争问题。对注重美学的人,它提供一个完备的、和谐的与美的观念,对那些关心经济和政治问题的人,它告诉我们生产与政权的真意,并提供我们一定的准则,使我们知道应如何采取行动。”

欧波特继续说:“基督教的目标和理想永远超越人的成就之上,没有人可以自称是完美的,即使最圣洁的信徒,也知道自己距离最完美的境界仍有很大距离。基督徒的目标十分高远,因此没有人可以完全达到。就算你可以达到那个境界,你也绝不会因此自足,总希望继续追求,追求那丰富的生命。”37/20-21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基督徒的信仰之所以显得特殊,乃是因为其中所包容的内涵十分特殊之故。傅恩(Robert O.Ferm)总结说:“也因着这个缘故,我们坚持反对人们以心理学的观点,来研究基督徒生命的改变。若要研究基督教为何能改变信徒之生命,从事此项研究的人,本身必须先成一位研读圣经的人,否则他会缺乏分辨真伪经历的准则。他不但要研读圣经,明白其中的道理,且须被上帝的灵所重生,否则他是无法从事这种研究的。”16/225

3A.无数重生改变后的生命见证

以下我们要列出许多男男女女的见证,说明基督徒的经历具有类似性。尽管每个人的背景、文化、行业各有不同,但他们都一致能指出一个相同的信仰对象,就是那位能赐他生命力改变他生命的耶稣。成千成万的基督徒都有这种类似的见证,由此你就会发现过去两千年来,耶稣对世人所造成的影响究竟有多么深远。

基督徒的经历是真的吗?千百万个基督徒都如此相信,并且世间不断有许多新的生命在诞生,他们生活的见证也支持这种说法。

读了以下五十七个见证后,你就会发现上帝已经藉许多不同的方式向人显现,他已经充分地向每个人显明他自己。

不同的行业

1.物理学家

“在美国史丹福大学研究所进修了两年之后,我在1956开始从事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专门探讨地球大气圈上层的物理现象……慢慢地我开始认识宇宙的奇妙之处──但我同时也发现人类的大难题,人手中拥有太多具有摧毁力的核子武器……生命很快地自我身旁消逝……我极不快乐……我几乎成为一个酗酒的人。

“后来我去看一位闻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我又研究佛教、儒教、道教和神学。我开始对佛教中所说的涅槃感兴趣……我真想死,但一想到有地狱在等着我,便不敢自杀。

“……1962年时,有一群基督徒朋友出现在我生活中。我向这些新朋友请教困扰我的这些问题,我曾求诸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却都没有寻得答案。我自己也不能相信,他们竟从圣经中给我找到令我满意的回答……有一次,加州落阿特城(Los Altas)第一浸信会的牧师克瑞夫博士(Ralph Kraft)……问我说:‘你是个基督徒吗?’

“我问答说:‘不,我不是。’”

“‘那么你愿意成为基督徒吗?’”

“我解释道:‘我还不能确定,我的精神病医生经常劝我,在我做任何事之前都应先找出做这件事的动机来……哦,是的,我愿意成为一个基督徒。’”

“以后的几个星期中,神迹接二连三地发生在我身上,我看见上帝的手在我身上作的工作。圣经对我说实在是一本大能的书。以往的老问题、老欲望都一一消退了,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可以站起来,觉得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人。过去许多年来的研究和探寻,都不能领我到一个安息之地,但如今我开始对事实有另一种崭新的认识,因这个新而实际的人生,是建立在耶稣基督这块坚固的磐石上。”2/72-76连多菲(Lambert Dolphin,Jr)

2.电脑专家

“当基督徒的生命有了改变之后,上帝赦免了我们所有的罪,但他并没有抹去我们对自己罪的记忆,我们自己还会想起来。但藉着耶稣基督我们可以对神说:‘这些都请你担当吧,’这意思也就是说,请上帝冻结我们心理上某些思想,赐我们另外的思想。人与电脑不同,电脑不知道何为爱,它也不曾犯罪。但两者却有一点是相似的,两者都需要靠指令才能运行。人的行为和反应完全听从大脑的指挥,而大脑如何指挥则按它过去的经验作出决定。以打高尔夫球为例,除非我们决定挥动球杆,否则这场游戏就不能实现。只有我们先下决心后,我们才能从事过去没有从事过的活动。”

“属灵的重生本身乃是一大神迹,这样的事已经发生在我个人身上。即使是现代最好的一部电脑,如果其中某处存储了一些废而无用的资料,它给出的答案就必然不合乎我们的理想。大多数复杂的电脑均需要经过多次的修改。人根据其经验做出种种复杂的决定,然后才能形成大脑的指挥方式,就象电脑本身是不能自主那样,人无论怎样都不能根据自身的愿望抹煞先前的经验和决定过去储入电脑的一切错误资料必须先除掉,然后再将新的资料存入电脑当中,如此所得来的答案才会理想。这就是发生在我个人身上的事,当我恳求耶稣进入我心中,并求他管理我,不再做他不喜欢我做的事时,正如电脑能提供新答案一样,一切都改变了。”41/819

狄克斯博士(Gerhard Dirks)是美国IBM电脑公司的研究和发展部操作顾问,他出生于德国,持有莱比锡大学的法律博士学位,在美国拥有许多现代电脑记忆系统的专利权。

3.警察

“对法律找一向采取骑墙作风,虽身为警官,事实上我也是某个流氓团伙中的一分子。我见过许多人因犯罪所招至的悲剧,卷入的人终生受害,财物损失,生命荒废,甚至因此死亡。

“但当耶稣进入我心中后,我对整个人生的看法都改变了。作为一个基督徒警察,我对事物的看法也和以前完全不同。当我值勤时,我不断提醒自己乃是为上帝值勤巡逻,并要借这些机会把上帝奇妙的救赎计划去告诉别人。”

傅罗依(Melvin Floyd)在1969年,被美国青少年评审委员会选为“全美十大杰出青年”之一。33

4.应召女郎

录自布莱希(Arthur Blessitt)的《归向基督》(Turned On To Jesus):

“一天晚上阿尔的店里生意清淡,我看见琳达穿着一件三点式游泳衣躺靠在一张椅子上。

“她先开口说:‘我现在一切都很好,以前的难题现在都一一解开了。’”

“‘你骗人,你自己知道。’我说你从来没有快乐过,一向心里很苦。如果你真快乐的话,你也不必服用麻醉剂来消除自己心中的罪恶感了。

“‘布莱希,我能应付各种人,就是你最难缠。不错,我心里的确很苦,今天我还想在高速公路上从阿尔车中跳出来自尽,了此一生。只是阿尔抓住我的手臂,把我拉了回来。’

“于是我用了一个多钟头的时间把耶稣介绍给他。

“但出于我意料之外的,这次琳达都听进去了,她和我一同跪下来祷告,她的眼泪流满双颊,睫毛上的油膏随着泪水,在她面上染出一条条的黑纹。祷告完后她抬起头来,眼睛闪耀发光。

“她欢喜地说:‘我得救了!耶稣找到了我,我要回到我的孩子那里去。’

“当我们仍跪着的时候,门铃响了。我站起来去开门。

“你们晚上还营业吗?”一个五十开外,剃着平头的顾客站在门外,戴着一付牛角镶边的眼镜问道。

“‘是的,请进来吧’

“他走了进来,我递给他一张福音传单,他把它贴近脸细细读着,脸上同时显出困惑的表情来,然后再看看跪在地上的琳达,随即转身向门外走去,‘我一定是走错地方了。’”4/128

5.二次大战时的纳粹空军驾驶员

“莫尔德(Modelers)是二次大战时纳粹空军中的一位上校军官,也是所有德国空军战斗员中的佼佼者,曾获飞行员最高荣誉奖章──铁十字形的骑士勋章上面雕刻着橡树叶和钻石。

他从那架被子弹打得千疮百孔的飞机中爬了出来,目光呆滞,冻僵的手颤抖着,全身因心情过分激动,哆嗦不已。刚从死神手中逃脱出来,在那生死悠关的一刹那,他突然脱口而出:‘上帝啊,天地全能的神──帮助我脱离这危险,只有你能救我!’他的话在机舱中发出回响──‘只有上帝能救我……’

“回到空军总部后,莫德尔把自己独自关在屋内,他真要好好想一想,显然现在希特勒和纳粹主义已经不能再吸引他。他回想到自己在史坦廷的老家,他那敬畏上帝的双亲,史坦廷镇上那位和霭的牧师。他想起幼年时所听到十字架的故事──上帝藉耶稣彰显他博大的爱,他为罪人死,为象他这样的一个罪人而死。如果他当时没有呼求这位大能的上帝,他一定逃不过那场灭顶之灾,恐怖的经历使他对信仰有了新的认识。

“如今因脱离了纳粹的梦魇,他觉得心情轻松愉快多了,有上帝与他同在的感觉,平安充满他的心,他坐下来,把内心的感想……写下来准备寄给他在史坦廷的牧师……

“莫尔德每天都与他的战友们谈到他的新信仰,也谈到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所彰显的大爱,只是他的话令他的长官大为不满。这位德国最优秀的空军战斗员,突然死于一次神秘的意外事故中──那些纳粹将领们认为,这下可以令他永远缄默下来……。

“但莫德尔的好友们,把他写给史坦廷牧师的信抄成许多份分发给大家,德国秘密警察立即起来采取行动,大事搜捕,任何人只要能告发一个接受莫德尔信仰的人,立即可获得奖金四万元。”9/22-25

6.前罪犯

“许多日子以来,狄阿肯杰罗(Leo D.Arcangelo)就这样在他小小的牢房中踱着方步,他内心真是烦透了──其实任何人只要面临他将遭遇的事,也会与他有同样的反应的。

“当狄氏才十一岁的时候,他曾在电车上扒窃一个女人的手提袋,这也是他小偷生涯的开始。

“这样连续偷了五年,直到在费城一家百货公司行窃时被当场抓获。那是第一次被捕。

“出狱后不久,狄氏开始干起贩毒的勾当,以后多次被捕:1954年10月,因在身上私藏并使用毒品被捕,1955年1月因扒窃被捕,不久之后又因在洛杉矶交保后逃脱再度被捕。

“……正当他在牢房内踱步时,他突然注意到墙上歪歪斜斜地写着几行字。

“‘当你走到人生旅途的绝路上,当你的心在痛苦中熬煎,似乎除了呻吟外再无别路可走,那么请你求告耶稣吧,他才是你该找的一个人。’

“从那天他开始认真地思想这句话。

“我已经来到人生旅途的绝境,我一生中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什么都没有,只有痛苦的过去,和悲惨暗淡的将来。

“耶稣,我需要你的帮助,我的人生真是一团糟,我已来到人生的绝境,再多绝望的哭嚎也无法挽救我。如果你有力量改变我,请你现在就来改变我,使我的明天能有新的转机。”

“这是有生以来,狄氏第一次觉得生命中除了绝望外,另一线生机出现。

“1958年9月狄氏出狱后,经他的努力,不但获得高中毕业文凭,又自纽约州西撤斯特州立学院(West Cester State College)及费城圣公会改革宗教神学院毕业。

“如今他热心从事监狱工作,也在各地教会及青年聚会中传播福音。”

7.牧师

“在我最初传道的两间教会里,我只传我所知道的事,如诚实、信心(虽然我不明白它真正的意义)、荣誉、好习惯,鼓励会友踊跃参加聚会、劝勉大家好好以行善来服侍上帝。我只讲这些果子,却不追究为何人会结出这样的果子来。在那些日子里,我年轻且有干劲,只是后来我发现单有这两条还不够。

“我妻子的宗教信仰则包括信上帝、崇尚美、讲求社会与个人的伦理道德、注重美学、喜爱音乐、热爱大自然;我相信人需要改变,布道时也这样传讲,却不知怎样才能做到。

“不久我的婚姻开始发生问题,因为我们夫妻间的信仰有太大的差别。于是我们两个下定决心,要来好好研究耶稣基督这个人,我们在加拿大与一些人利用七周的时间,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帮助的情况下查考圣经……我突然领悟到,如果我肯把自己的意志放在上帝的手中……这岂不等于遵行他的旨意吗?……他正在召唤人们起来跟从他……我将自已完全交托给这位上帝,这位今后一生要向我显现的主……上帝的光照在我身上,我哭得象个孩子一样,我对妻子说:‘我错过了,我曾错过太多的东西。这几年来我所传的道全是与社会与个人道德准则有关的,却从未提及福音……。’这个福音乃是邀请复活的耶稣来住在我心里,他赐我安乐,并向我保证我过去的罪已完全蒙他赦免。我依然关心社会问题,只是我不再靠人的努力,我将问题交给耶稣……神的能力将会显现。22/125-127

史库勒博士(Dr.Don Schooler) 

8.德克萨斯州达拉市牛仔足球队教练

“圣奥古斯西丁说:‘神啊!你为自己创造了我们,我的心将不得安宁,直到你里面找到平安与喜乐。

“我是在三十三岁那年发现这个真理的,我一生中最遗憾的一件事,就是没有早日信主。如果早几年就决心信靠他,我的人生岂不变得更加美好么?”

蓝德瑞(Tom Landry)

9.高尔夫球手

“自从接受耶稣为我个人的救主以后,在我个人的生活经历中,我知道他是由死里复活的神,且至今依然活着。他已经赦免我一切的罪,将永生赐给我,又赐我平安、喜乐和人生的意义,他所赐的喜乐远非这世界所能赐的。”

查勒(Kermit Zarley)

10.美国最闻名的网球选手叙述他一生最大的胜利──战胜自己

“每当回忆起过去的网球赛,史密丹(Stan Smith)就不禁要问:‘我奇怪我的自信心那里去了,我不是一向对自己的球技很有信心吗?’

“当然不是都有信心的,至少在大二之前不是,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只是个平凡的网球选手。但大二的那年,我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遇见一群运动员,这群人与我过去所认识的运动员完全不同他们把耶稣介绍给我,使我觉得又新鲜又兴奋。在那年的年末,我终于把自己的一生交在他的手中,我求他赐给我更丰富更有意义的生命。他帮助我寻回自己,并赐我自信心。我沮丧的情绪一扫而空,我也恢复过去的自信。

“耶稣帮助我胜过自己,现在我明白为什么在凡事上都应该活出他的荣耀来。”44

史密丹(Stan Smith)

11.长跑健将

“基诺( Kipchoge Hezekiah Keino)是一个重生的基督徒,他也是非洲最优秀的长跑选手,他不仅在三千米的比赛中打破世界记录,也是第一个能在四分钟内跑完一哩路程的非洲人。

‘我的岳父常读圣经给我听,他也常向我解释一些难懂的圣经经节,许多时候我们在一起讨论上帝的话,直到三更半夜还不罢休。圣经使我知道自己确实需要救恩……,于是我恳求上帝的赦免,接受他为我的救主,我非常愿意人人都过基督徒的生活,作一名赛跑选手,我必须接受许多严格的训练,才能在比赛中获胜……但或胜或败,我都知道有上帝在带领我,他对我们的生命备有奇妙的计划和目的。’”49

基诺(Kipchoge Keino)

12.棒球明星

“我在纽约的扬基(Yankees)职业棒球队打了半年球,经常收到美国各地球迷的来信……许多人称赞我在年青人当中的工作,也有人称赞我是个虔诚的教徒,甚至有人来信说:‘我真希望自己也能变得象你一样,只是我偏偏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人,宗教我也试过,只是对我不起作用。’

“我也认为宗教是不会起作用的,而且永远都不会,世上许多人试过各种不同的宗教,有些宗教还被人称为是基督教中的一种呢!如果我告诉人‘宗教’能给他带来平安及永远的生命,我就是个伪君子。但我可以把一位仍活着的救主──耶稣基督介绍给你。认识他乃是一种奇妙的经历,独有他能将救恩赐给我们,一般的宗教制度救不了我们。真正的基督教绝非逃避主义,也不是靠行善上天堂,而是与一位复活的主耶稣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正如上帝的话所说的:‘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

李察生(Bobby Richardson)

13.1965年美国小姐

“俗语说的不错,人心所想的,口里就说出来。对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一个漂亮的大学四年级女生而言,她认为最重要的事,就是将自己的一生完全地交托给耶稣。

每当回想起选美这件事,范戴克小姐总说:我以一个基督徒的身份参加这样的选美会,总不免引起一些保守派基督徒人士的批评和非难。但我之所以要成为美国小姐是有原因的,就是要借这个机会把我们所爱、所服侍的耶稣介绍给别人。

“……当她回忆起在选美会中最后等待宣布名次的紧张时刻时,不禁笑了起来:‘我坐在前五名的席位上,心里默默祷告神,求神让那位主持人能问及我的信仰,这样我就能把耶稣介绍给坐在电视机前成千成万地观众们了。

“后来轮到急智问答时,主持人问我:‘我知道你身上常常带着一本圣经,你认为圣经是你的护身符吗?’

“‘不,我不认为圣经是我的护身符,圣经对我乃是最重要的一本书。我与上帝的关系不能称为宗教,而是一种信仰。我信他、依靠他、甚至就在今天这样一个晚上我还在祷告,愿意他的旨意成就。’

“范戴克后来说:‘他问的这个问题真是再好不过了!”

‘我求神帮助我回答这个问题,他果然垂听了我的祷告。’”

范戴克(Vonda Kay Van Dyke)

14.百万富翁之女

“从亨黛琼朴实的衣着上,没有人会想到她会是个百万富翁的女儿,她父亲以德克萨斯州达拉市为基地所建的事业,包括油矿、牛群、电子工业、地产、投资事业、药品和化妆品业的资产,据估计达好几亿美元。

“作一个百万富翁的女儿究竟是何滋味呢?亨黛琼带着南方温柔的口音说:‘我是在一个不传讲救恩的教会中长大的,但以后我随父亲改换到另一个尊崇圣经真理的教会聚会。在我十五岁那年,我开始注意到教会中有些人,他们生命的底蕴与一般人不同,我很想知道这种品质究竟是什么。我甚至以为只要我仔细观察模仿他们,我的生命也能产生同样会丰富起来。后来有人问我是不是基督徒,我因为不明白信教与接受耶稣作自己生命的救主两者有何不同,因此很自然的就回答说:我是。但就象凡能开进车房的并不一定都是车子的道理一样,我常到教会去,也不证明我就是基督徒。

‘后来有人把启示录三章20节读给我听: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的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是个十分理智的人,对什么事都喜欢分析得清清楚楚;在做基督徒之前,我也要先衡量一下得失。后来我觉得是值得一试的,因此在十五岁的那年,我邀请耶稣进入我生命当中。’

“只是当时她尚不知自己的决定,对日后服事神的工作才只是一个起步而已。

“这位德克萨斯州的千金,喜欢用吉他伴奏演唱福音诗歌,如今在各地的退修会、布道会、青年及妇女聚会中,都经常洋溢着她的歌声。

“我愿意把耶稣基督所能赐予人的丰盛生命,与凡愿接受她的人分享。

“这真比百万金钱更有价值。”47

亨黛琼(June Hunt)

15.卡通画家

“我从小是个独生子,在我被征入伍的那个星期,我的母亲过世了。

“在我当兵之前,我遇见镇上的一位牧师……我开始到那所教会去参加聚会。

“……我愈研读圣经,我发现自己愈爱神。

“……但我却不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是什么时候决定把全部献给它的,我只是突然就已经信了。

“我常常感谢上帝对我、也对我们许多人百般忍耐,每当我读到耶稣的话,我便深受感动,也使我愈发觉得跟随他的重要性。耶稣对我有何意义?在耶稣里我们可以看见上帝,也知道上帝对我们的感觉。”43

豆豆卡通画家萧滋(Charles Schulz)

16.女作家

“到我三十三岁的那年,我几乎已没有兴趣再去思想‘我为何活在世上’这类的问题。对哲学的探索固然能激发我的思想,却也使我的心灵觉得虚空,研究世间的各式宗教又使我觉得精疲力竭。我知道自己想认识真理的欲望还不够强烈,也无法象别人那样凭智慧在理想指引下到高不可及的神那里去。

“但后来我的一生终于被我儿时的伙伴瑞莉(Ellen Riley)所改变。在分别十八年后我们得以再度重逢。这时的瑞莉已是十分热心的一位基督徒。她自纽约市回到家乡来度假,我也正巧自芝加哥回来。当她看见我时,真被我的外貌吓了一跳,过去一度活泼、爽朗的我,如今却是一个疲惫、乏味、毫无生趣的妇人。她说我看起来好象是只泄气的皮球。

“……‘你信的到底是那种神?我问她。她说:‘我信的上帝曾藉着耶稣基督到世界上来,向我们显现他的大能,并救我们脱离罪恶的。’

“……就这样,在1949年10月2日的星期天下午,在极力与她争辩后,我突然停下来望着她说:‘好吧,也许你是对的。’就这样我接受了耶稣,上帝是不需要我们办理任何手续去认识他的。

“自那时起,日复一日我不断地经历一与上帝联合后生命上的改变。现在我盼望着每天早上醒来的那一刻,因他是促使我起床的原因。”

布丝(Eugvnia Price)

17.商人

“根据做生意的经验,我形成的最基本的观点。就是所有有着明确经营计划的人都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自己一目了然的图表。在图表画好之后,他就必须凭信心相信图表的资料,以及其上所订的各项计划。

“对基督徒来说,圣经就是我们的图表。它是我们生活最高的权威,并能满足我们一切的需要。耶稣必须作我们一生的主,我们对他应绝对忠心,这乃是人生最要紧的事。 

“……上帝藉着耶稣为人类开辟出一条新路,只有在我们把生命交托给他以后,我们才能蒙上帝的悦纳,达到他的要求。

“……但这种与上帝所建立的关系,必须是个人间的关系……一个人不能对上帝采取中立的态度。”

安使忠(Elmer W.Engstrom)是美国无线电企业公司执行委员会的主席。自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毕业后,曾获十所不同大学所授之理学、法学和工程荣誉博士学位。

18.医生

“二次大战结束后,我开始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哈瑞斯堡城行医,为了方便我个人的事业,有人介绍我加入一个社交团体,这个社交圈中,常举行鸡尾酒会及乡村俱乐部的舞会。我想这倒不错,利用着这些酒会,我可以消除一天的疲劳,也可以逃开紧张的现实生活。

“但到1952年,我每周至少要参加两次以上的酒会来松弛自己的神经。在此之前,我已嗜酒如命,此时我更加无法自拔。

“我的事业一蹶不振,更糟的是连我的太太也开始蔑视我。我不得不承认自己需要帮助。

“我有一个亲兄弟,他在一年前接受耶稣为救主,有一天他邀我去参加一个基督徒商人举办的聚餐会,聚餐时很多人站起来见证他们的生命有了何等大的改变。其中一个人,他过去的情形与我的十分相似,但后来耶稣改变了他。

“……这些人的确和我过去所交往的朋友大不相同,当我有困难时,他们都乐意伸出手来帮助我。最好的是他们告诉我,我内心真正需要的是认识主耶稣基督。

“1959年5月21日,在一次出差途中,我深深悔悟过来,祷告上帝拯救我。过去我也知道自己是个迷途的人,需要上帝的帮助,但当我把这些想法转换成话语,对上帝说:‘你要我做什么, 我都乐意去做’时,一切都不同了,我经历到一种不可思议的新生命。喜乐的眼泪流下我的双颊,因为心中所有罪的重担全卸掉了。上帝给了我确据,使我知道自己在耶稣里是个新生的人。从那时起,我滴酒不沾,酒对我已经完全失去了吸引力。现在我的问题不是酒,而是自觉认识耶稣的程度还不够。“11/65,69

腓立士(Vernon R.Phillips)

19.农夫

“年青时我最大的抱负,就是要作一个成功的农夫,我决定不上大学,因为家中的农场需要我帮忙,我也喜欢从事农业。

“从表面上看,我干得挺不错,我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当时我还不知道自己有病,这种病是药物所不能医治的──就是罪病。

“后来我听到罗马书三章23节那句话,才知道原来我所有诸如去教堂之类的举动,都不能使自己脱离罪恶。那节经文说:‘人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世上没有一个义人,连一个也没有。’

“这样看来,我的需要是不能靠自己去满足的,我需要上帝的大能来帮助我,这样我可以随时回到他那里求医治。耶稣基督一次又一次地赦免我,他已经洗净了所有罪的污垢。

“我为自己能把耶稣介绍给别人而觉得兴奋无比,这也是为什么我是英国基督徒商人委员会中的一员,我希望能带领别人,认识上帝而使人得救。”15

法拉斯(Murray G.Faris)

20.美参议员

“我相信除非我们美国人肯于信耶稣,且尽心尽意地爱他,否则我们绝无能力应付我们这一代所面临的挑战。一切有关耶稣的事都是不同寻常的,就我个人来说,我愈来愈希望凡我们所作的事都是为他做的。

“有卅一年的功夫,我为自己活着,但现在我愿意将我有生之年全为耶稣而活。我求上帝的饶恕,并将我的生命交托给他。上帝也用他的话向我保证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在这个动荡不安、变化莫测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每座城市、每个国家以至全世界都需要真正的平安。圣经上‘上帝在基督里,使世人与他自己和好’这句话是一句不变的真理。由于事奉上帝,我们便从他那里得到平安和人生的意思,使我们自己成为天国的使者。

“跟随主耶稣基督的生活,才是一种充满情趣、挑战和喜乐的生活。他全然值得我们为他而活。他的话何等真实:‘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而且得的更丰盛。’

“耶稣召唤我们去过的不是一种乏味、平凡的生活,他要我们去做门徒,过一个被他能力所充满的生活。不论我们的使命为何,我们都必须对他至死忠心,他是我们至高的准则。一个人若没有耶稣作他人生的目标,他永远找不到生命真正的意义,人生也得不到满足。我能很诚恳地说,只有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他,我们才能明白何为真正的满足。”

美俄利根州参议员哈非德(Mark Hartfield)

21.前联合国大会主席

“当我们眼睁睁地望着这整个世界就要在我们眼前瓦解时,我们不由得要问三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世界灭亡后还会有什么事发生?耶稣在这些未来的世界中占何地位?我们对整个情况能有何影响?’

“总结一句话来说:属灵的生命只存在于耶稣基督里,只有在他里面,也只有借助他,我们才能回答以上那三个问题,只有他能帮助我们避免世界即将面临的大劫难。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在这时代中所作的任何决定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然而这些历史性的事实却都要过去,其中的生命也要随之消逝,怎么样的生命才不会消逝呢?只有永远的生命不消逝。这是历史上的人所发的第一个问题,也将是人间的最后一个问题。我相信‘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翰福音十七章3节)……相信耶稣是我们人生最初也是最终的意义。无论你是谁,我都问你一个问题,‘你相信耶稣基督吗?’”28

马力克(Charels Malik)是1959年联合国会员大会主席

22.都市计划专家

“我受过良好的教育,很早就已经为自己打下稳固的经济基础,童年时又生长在很好的环境当中。但我最大的问题就是自我,我一向以为自己是一切事物的主宰。

“……看起来凡是我做的事必定成功无疑。

“……事实上我是个陶醉在自我当中的人,慢慢地我开始酗酒。

“……有大学给我体育奖学金,我成为该校的篮球队员……也是各个篮球赛争邀的对象。

“……但以后十年中,我却成为一个被社会所遗弃的人。这段期间,我常换工作。因为酗酒过度旷工太多,我不得不在被开除前自动辞职,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发酒疯时的情景,我甚至以为自己真的疯了。一觉醒来,我看见天堂和地狱呈现在我的眼前。酒醒时身体复原后,我开始研读所有关于酗酒方面的书籍,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疯,于是再去痛饮一阵。每次因发过酒疯后,我的酒量必定大增,最后我抛弃我的家庭出走了。

“一天晚上,一个老朋友来看我,显然他的人生有了很大的改变,我应他邀请参加过几次基督徒商人举办的早祷会,又参加过他们所举办的年会。

“……他寄给我一张福音传单,标题是‘自天上来的玛拿?’这真令我火冒三丈,他们这些自以为高尚的人把自己当成什么了?

“但也是凭借这份单子,我终于和耶稣基督发生了生命上关系。

“……[自那时起]我常常有机会到各地演说,讲解都市计划的模型。我能借这些演说的机会,用几句话来向人传福音,告诉众人主如何改变了那个看来毫无希望的生命。”34

潘查理(Charles H.Penn)

23.哲学家

“裘德博士(Dr.Cyril E.M.Joad)是英国伦敦大学哲学系系主任……他起初相信耶稣只是一个人而已,上帝是宇宙的一部分,当宇宙被毁时,上帝也会跟着被毁灭。他也相信罪的存在。他相信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人类必然可以在地上建立起乌托邦的理想国来。

“1948年,洛杉矶时报杂志栏中刊登了一张这位老学者的照片,图下并刊载着在他生命中所发生的戏剧性转变。裘德博士自己说,多年来他一直攻击基督教信仰,但如今他承认罪才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两次的大战和很可能一触即发的另一次大战,使他得到如下的结论:‘人是有罪恶的。现在他相信唯有圣经能解释罪的来由,而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才是解决罪的唯一方法。’在他去世前,裘德博士成了一个十分热心的基督徒。”/2,3

24.心理学家

“这位心理专家待人十分有礼,因此他没有告诉自己的邻人,当他搬来时,房东对他的警告:‘那个狂热的基督徒会从早到晚劝你入教。’

“鲁达教授的脸上带着拉丁式温和的微笑回答说:‘让他来吧!我有办法和他们斗智,说不定我还可以把他改变成象我这样一个自由思想者呢?’鲁达教授一点也不担心那个热心的基督徒邻居。他懂得宗教和心理学,他自己不是在天主教信仰的环境中长大的吗?如今他也不再接受那些古老的教条。他有心理学的博士学位,也是南美阿根廷大学的逻辑学教授,并在该校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工作和教学课程主要偏重在人格发展方面。他不禁在想,也许我可以从这个基督徒传道人的身上,作些人格发展的分析研究呢。

“但参加了几次那位传道人教会中的聚会,又与他交换过几次有关信仰上的意见之后,和他想纠正对方错误的初衷完全相反,鲁达最后还是决定相信耶稣了。他这样说:‘我是个专门研究人格发展的心理学家,曾分析过成百成千人的心理,我一直想发现是什么内在的力量控制一个人生活的态度。但当我遇见康波(Charles Campbell)时,我觉得这个人的人格是不能用理性来解释和分析的。直到我自己变成基督徒后,我才知道改变他生命的主要因素乃是耶稣基督。今天对我来说,最能证明基督教真实性的就是我自己生命中奇妙的改变。过去的焦虑、烦恼没有了,取而代之的乃是平安和信靠上帝的心。虽然我信耶稣以后,人生的难处好象更多了,但耶稣却赐我无穷的能力去战胜一切。”19/59-64

25.前流氓头子

以下摘自尼基哥鲁兹(Nicky Cruz)的自传──《逃》书中作者自述他悔改的经过:

“威克逊牧师又开始说话,他说到我们要认自己的罪并悔改,就在那时,我彷佛感到比我平日所服用的毒品药力更强千百倍的电流通过全身,我再无法控制自己的动作、行为和言语。我好象被人抛入漩涡中,完全无力抵抗。我不明白身体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只知道一切过去的恐惧都消灭了。

“威克逊牧师又说:‘神在这里,上帝现在就在这房子里,上帝是特别为你来的。如果你希望人生有所改变,现在就正是时候。’然后他带着权威性的口吻说:‘站起来,凡要接受耶稣基督,愿自己生命得改变的人请站起来,走到前面来。’

“我看见以色列(另一个太保帮的首领)站了起来,说:‘哥儿们,我要走到前面去,有谁跟我来?’

“我也站了起来,转向我的喽啰们,向他们挥挥手说:‘我们来吧!’一排排的椅子立刻起了一阵骚动,大家都向前走去。有二十五个毛毛帮的人都随我向前走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十个另外一个太保帮的年青人。

“……我要跟随耶稣基督。

“……我不禁喜极而泣,奇妙的事果真发生了,却非我们能控制的……我太高兴了。”

自从尼基的生命改变后,他进入大学攻读。每个周末,他都忙着横跨美国各州,向年青人传讲他信耶稣的经过。

单是去年一年,尼基借助美国各地的布道会、教会聚会,中学、大学及各种其他的集会,他就有机会向廿万青年人传福音。8/126,127

26.囚犯

“我是个黑人,年仅二十三岁,但我已经准备面对死亡,只要他们一叫我的号码,我立刻就准备去见上帝了。我真高兴,就在这个星期我作了一个梦,我梦见自己正向天堂走去,主耶稣与我同行。他才走两步,我已跨出四步,他问我为什么要走的那么快,我告诉他我心里迫切地向往到天堂去。后来我到了那里,许多天使过来,环绕在我身边。那是一个快乐的梦,它将陪伴着我一同走上电椅。

“有些人也许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一个进监狱时还是无神论的囚犯,现在却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但这实在是我心中的感受,你若想更清楚地知道,且容我告诉你在一天早上,我是如何遇见上帝的。

“去年3月23日,正当我入狱不久。一个黑妇人──琼斯太太(Flora Jones),她是奥立佛浸信会的会友(Oliver Baptist Church),到监狱来邀请我去参加为囚犯举行的福音聚会。当时我和另外几个囚友玩牌玩得兴趣正浓,就取笑她说:‘去做什么?我根本不信上帝的存在!’然后又继续玩牌,但她一直要求我去。其实我心里也知道自己是个罪人,为此我尤其不想发现上帝的存在──因此我就不理睬这个妇人。

“但突然她说的一句话,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如果你不信上帝,也不妨作个小小的实验。今夜临睡前,求他半夜叫醒你,然后求他赦免你的罪’。她说这句话可真要有信心,也是这点抓住了我的心。

“我没有去参加聚会,但却没有忘记作那个小小的实验。我躺在帆布床上喃喃地说:‘神啊!如果你真存在,就在凌晨两点45分时叫醒我。’

“窗外正是寒冷的冬天,连屋内的门窗都结了冰。起先的几个钟头,我睡得很熟。但不久我开始辗转难眠,最后完全清醒过来。牢房内很冷,但我浑身发热出汗,这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见几个囚犯的呼吸声,及旁边不远处一个犯人的鼾声。我听见外面有脚步声,是值班的警卫在巡逻。他走过我牢房时,我拦住他问:‘现在几点了?’

“他看看怀表,‘差十五分三点。’

“‘那不正是两点45分吗?’ 我又问,自己的心突然狂跳起来。

“警卫不耐烦地走了过去,他没有看见我,我从小帆布床上下来,双膝在地上跪了下来。我不记得向上帝说了什么,但我求他怜悯我这个杀人的凶手,这个罪大恶极的罪人。那夜他救了我,从那时起我相信并接受了上帝的儿子耶稣。

“我本来打算在第二天去痛殴另一个囚犯的,那天早上当我走到他面前时,他及时躲开说:‘我不要跟你打架,你以前是个拳击手。’

“‘我不是来打架的,我只是来看你’。好多囚犯围过来观战,结果都大失所望。

“上帝已经救我脱离一切罪恶,我为什么还要打架?后来有人散布谣言说我是在装腔作势,想以此免除死刑。

“我的案子最后终于得以上诉美国伊利诺州的最高法庭,但他们仍判决我死刑,这消息当然使我震惊,但却没有使我失去对上帝的信心,我知道他必与我同在,我一点也不害怕。

(一位叫汤尼斯(Pete Tanis)的传道人,过去一直在芝加哥的太平洋花园传道会(Pacific Garden Mission)中工作,专门负责监狱布道的工作。他接续这段故事,说到盖瑟(Ernest Gaither)最后临终前几小时的情形。)

“有人请我在午夜前一小时去看盖瑟,当时狱中的气氛十分沉闷,警卫在牢房外一直和盖瑟交谈,企图以此转移他对午夜受刑的注意力。只是警卫们的话语无伦次,好象一个明明不知该说什么话的人勉强自己说话一样。

“我走进去,盖瑟笑着跟我打招呼。一个黑人牧师正和他一起读圣经,他把圣经递给我,叫我也读一段。我选择腓立比书第一章开始朗读,盖瑟将身体向前拢来:‘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1/149-155

不同的国籍和地区

27.香港

“我出生在一个拜偶像的家庭里,所以我也拜偶像,因此之故,取笑那些基督徒同学成了我最津津乐道的事。

“但有一天晚上,有个人递给我世界文字布道团印成的一份福音传单──‘全能者’。读它时,我心中深受感动,于是在其背后写下自己的姓名、住址,并寄给有关人士。

“现在我已经认识了耶稣,我是个基督徒了。”42

李康洁(凌晨译)

28.日本

“麻纪(Kosuke Maki)是日本东京大学工程物理系的毕业生,他曾获政府颁发的人人倾心的最佳研究奖,此后又曾进入不同的大学和神学院继续深造。

“他的管家曾是早期日俄战争的大将军,从小养育他,把他训练成一个生活严谨有规律的人。

“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已经接受耶稣基督,以后我应召入伍与苏联作战。日本战败后,我失去贵族的身份及一切财产,生活变得十分清苦,我对上帝的信心也开始动摇。

“两年后,我的好友即将去世之前,他对我说:‘麻纪,我觉得毫无希望,心中没有平安。我自己是学医的,却发现科学和金钱均非绝对的,请你帮助我!’我真恨自己,因为我什么也不能做。在极端痛悔中,我接受了上帝奇妙的救恩。在我们隐密的思想里,只有耶稣才是我们寻求的答案。耶稣是我们或生或死都可以把握的唯一希望。”21

29.巴西

“他的名字叫巴巴,在1954年之前,他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白人。

“从自已沙文帝族的亲戚那里,他听说有人自外面可怕的世界闯进沙文帝的领域中来了。但巴巴不能肯定这些谣言是否正确,因为他们告诉他,这些入侵者的脸是白色的。沙文帝族的猎队有一次在古鲁林河边看见这群白人,他们称这些白人为上帝。全族的人用短箭向这些传教士射击,但是均未能射中。

“巴巴终于鼓起勇气和另外两个印第安人到伯都维(Batovi)去,准备看个究竟。不知哪儿来的勇气,他竟能壮着胆子去摸摸这些传教士的手臂,要看看他们到底是不是有血有肉的人。

“渐渐地,语言的隔阂消除了,巴巴帮助杨汤姆(Tom Young)学会复杂的沙文帝语,自己也很得意地学会说几句葡萄牙文,不但如此,他也肯专心听杨汤姆讲的道理。

“有一天,巴巴终于默默地用沙文帝语对这位上帝的儿子说:‘耶稣,你是好人,我是坏人,求你进到我心里,好叫我也变成好人。’

“巴巴成了沙文帝族中的第一位传道人──也是同族中第一个向族人传讲耶稣之事的人。

“他那发光的面孔,见证了上帝在他心中所完成的工作。许多沙文帝的族人都信从了巴巴所传的道,在他本族中已经有三百人相信了耶稣。”45

30.萨依(即刚果)

“一天晚上我为了别人的太太,而卷入一场大纠纷,结果我被关进监狱……。想不到我的好友竟然出卖我,这使我怒火中烧,丧失了理智。我拿着一根大木棍,疯狂地冲向我的朋友,用力打他,他当场就死了。我则被判无期徒刑,和另外一个杀人犯连锁在一起。每晚他都对我谈到有关他生命之救主的事。十个月后他被转调他处。我想办法弄来一本圣经,却被警卫发现,拿去烧掉了。……另有两个囚犯,他们也很想知道有关耶稣的事,每天帮我偷偷将圣经藏在他们囚衣的皮带下面……我将自己的生命交托给他。圣经中的保罗成为我效法的榜样……。我一生没有其它的志向,只愿事奉上帝,常常赞美他,我愿永远成为上帝的仆人。”22/90,91

马维加(Appollo Maweja)

31.美国印地安人

“波伊彩(June Wright Poitras)从小生长在南俄利冈州印地安人的聚居地中,但她一点也不喜欢印地安人的生活,也不以其印地安人的文化传统为荣。

“她原是为要驶往俄利根州波特兰城水道的船只行命名礼的……负责典礼的人事后送她一卷典礼时的录音带,她重新听见波特兰城的牧师邓可伯(Kenneth Dundelberger)有力的证词,使她深受感动……她接受耶稣为她个人的救主和生命之主。

认识耶稣不但是她的救主,也是她最亲密的朋友,这帮助她对印地安人的生活和传统有了新一层的体验。”20

32.捷克

“十六岁时,我是个无神论者,十八岁时,我沉沉地睡着了,渐渐我梦到:

“……天上有声音说:‘你们要谨慎,免得有人迷惑你们。因为将来有好些人冒我的名来说,我是基督……他们要看见人子有能力、有大荣耀,驾着天上的云降临。’

“……我突然醒来,心狂跳不已。我试着告诉自己,刚才不过是场梦罢了。但是当时上帝与我同在的感觉非常清晰。我不禁下床跪在床边祷告说:‘主啊,赦免我,接纳我。’

“整夜我不断地祷告,天将破晓时,有另一个声音出现在我心中说 :‘你做的是什么呢?现在你得放弃过去一切所努力的成果,你的朋友会讥笑你、轻视你,甚至逼迫你,若要反悔现在还来得及。’

“我心里非常害怕,但上帝在我心里说:‘不要怕,我的灵会帮助你作见证。’

“……现在我是苏俄边境上一间小教会中的牧师,如果我不幸被捕入狱,也算不得什么;因为不论我在那里事奉他,他都能加添我力量。

“耶稣说,唯有先改变人心,社会才能改变。耶稣实在是一位划时代的改革家,他使我在他新造的世界秩序里服侍神。”

查西基(Jan Chelcicky)

33.越南

“一群哈兰族(Halang)的长老们一同来到越南高地的省会(Kontum),他们找到一位越南牧师,向他说明此行的目的,因为哈兰族的村民都想研读上帝的话。他们说,经过他们的仔细观察,只有基督徒的生活最快乐、最好。所以可否立刻请几位老师教导他们?

“丁……是哈兰族的族长,美国威克里夫圣经翻译协会派遣一对夫妇一古伯氏(Jim and Nancy Cooper)来此学习哈兰语言。他们多半是从丁所告诉他们的故事中,学习哈兰的语法结构。

“这位哈兰族长所说的故事多半与向污灵献祭有关,他还提到哈兰人所必须遵守的许多禁忌,听起来村民似乎很难取悦这些鬼神,丁对这点非常敏感。不久他的妻子病了,以后房子又被火烧毁,村中人就说,一定是灵生气了,因为他把本族的风俗告诉了外人。但丁没有气馁,仍跟着古伯氏夫妇工作。

“丁也帮助古伯夫妇将圣经翻成哈兰文,他慢慢对所翻译的福音书产生兴趣。丁总习惯把要说的话留个纸条,放在古伯的书桌上或打字机上,这些便条上的话不是说他这周五要早回家,就是要求早点发薪。但一天早上,纸条上却写着‘耶稣使我快乐’。那些长老们就是因为看见丁的改变,才来到省会寻找教导圣经的老师的。”48

国际学生

34.加拿大安大略省

“当我还是高中学生的时候,我就有很重的自卑感,以后上了大学,这种心理依然没有改变。

“大学二年级那年,我开始常服镇静剂,离了它我什么都做不成。

“……我将自己献给他──包括我的心智、意志和我的感情。

“……我慢慢发现上帝给我带来的改变。我过去是个惯听别人指挥的人,如今我开始能带领别人。我开始有信心,但却不是盲信自己自信心,而是信靠在我里面作工的神,这帮助我能以新的态度来面对我的学业。

“……上帝将一个完全失败的人改变过来,我愿一生靠着上帝的能力来事奉他”7/10

高大卫(David Cale)

35.泰国

“虽然我生长在佛教家庭里,但我一直相信宇宙间必有一位至高的主宰,只是我不知道他是谁。

“……恐惧、孤单和空虚的感觉一直占据我的心。

“……我的上司问我,他望着我说:‘你怎么了?’

“耶稣也使我改变对自己家人的态度。我过去常替他们担忧,但如今我把他们都交在上帝的眷佑之下。

“……上帝已赐我一颗新的心灵,也赐了我一个新的生命。”7/21

魏丽亚可文(Valaiporn Viriya Kovint)

36.肯尼亚

“一个人和他的活动显然是两回事,但我从不认为耶稣是个人,只感觉他是某些活动的中心而已。

“……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发现,仅仅热衷于基督教的活动是不够的。若真要认识上帝,我就应当请耶稣基督进入我心中。

“……耶稣在我的生命中,确实做了几顶重大的改变。我发现了更有意义的人生。上帝转移我对宗教活动的热忱,使我能亲自认识耶稣基督本身。”7/17

卡鲁哥(Sawson Nginyo Karugo)

37.加拿大安大略省

“我不喜欢作个自私自利的人,但自己却毫无能力改变。

“……我离家上大学,试着去了解许多新事物,也慢慢开始怀疑上帝的存在。我参加过一次基督徒退修会,但只是为了取悦父母而已。

“……当我到了退修会的会场时,那些年青人所流露出来的喜乐与彼此的爱心深深打动我,因为我以往认识许多人,他们寻找快乐却总不能得到。

“……我必须现在就接受。

“……自那时起我的人生完全改变了,我心中充满喜乐,急于把耶稣介绍给别人。

“神也改变了我对家人的态度。

“……我不再只顾自己,我愿随时伸出手来帮助别人。”7/10,11

高贝丝(Beth Cale)

38.芬兰

“在我以往的生活中,我从来没有想过上帝的事。

“……开始是在芬兰的大学里……

“……在那里我遇见一群学生,他们因自己与神之间有亲密的关系,十分喜乐。我不禁怀疑,自己为何不能象他们那样对生命具有绝对的把握。后来他们告诉我只要邀请耶稣基督进入心里,作我救主和生命的主,我就可以认识上帝,于是我立刻将自己的生命交在上帝慈爱的管理之下。

“……上帝在我生命中造成了最大的改变,是他改变了我对别人的态度。现在我为别人所能作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告诉他们如何能藉着神的儿子──耶稣基督,与神建立起亲密的个人关系,今天四处都有人已经预备好,在等着要听上帝爱他的大好消息哩。”7/5

范东尼(Olli Valtonen)

39.巴拿马

“我实在无法整理自己紊乱的思路,一切都太抽象、太空虚了。

“……于是我接受耶稣进入我的生命当中。

“我开始看出自己生命的改变,就当我接受耶稣的那一刻,我生平第一次经历到上帝与我同在的确据,我相信只有藉着他的帮助,我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护士。”7/29

罗瑞丝(Maria Rodriguez)

40.英国

“管他什么上帝不上帝的,这是我十四岁前对上帝所存的态度。

“……但等我上了大学以后,我却发现人生除了在等老、等死外,并无更大的意义。

“……一天晚上,我开始读圣经新约。

“……那夜,我祷告说:‘耶稣,如果你真的存在,这本书所形容与你有关的记载都是真的话,那么求你进到我心里,我要认识你。’

“……当时涌入我心中的平安与喜乐,实在难以用笔墨来形容。上帝果真改变了我的生命。

“藉着生命中大大小小的许多改变,我发现上帝乃是真实的,我仍天天与他有接触。”7/4

戴乐(David Taylor)

41.印度

“以往我的生活重心,完全放在如何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上,几乎每件事都令我忧心、沮丧。

“……后来我下了一个结论,上帝不过是人类想象力下的一个产物,是病态之人的奴仆。

“我也有机会参加一次校园生活(College Life)的聚会。

“……讲员说到,拿撒勒人耶稣的使命乃是与全人类有关,我觉得自己一向所信的哲学已被人证明是错的。

“……自从耶稣进入我心中后,我发现生命真正的目的和意义,过去的沮丧心情也因此一扫而空。

“……当我变为基督徒的时候,也正值学校举办学生竞选活动,候选人可以在不同的班上分别作五分钟的演讲。

“于是我走进一间教室,说:‘现在我要介绍一位最伟大的候选人,请你们投他一票。’接着我告诉大家这个人的特征,我最后说:‘他是唯一值得你们投他一票的人,他的名字是拿撒勒人耶稣。’”7/20

阿伯罗(Charlie Abero)

42.瓜地马拉

“所谓误解,就是对某人某事或某物存有错误的观念,这两个字也正好形容我对上帝的看法。

“……我和几个朋友开始一起研究哲学和心理学。

“……我最终得到结论:世界上所以有这么多问题,实在都是上帝的错。

“……后来一位学员传道人告诉我,我若想进一步认识上帝,必须先邀请耶稣进入我心中,我就这样做了。

“现在我才明白,上帝就是爱。”7/29

贾满尼(Arturo Jimenez)

43.德国柏林

“自杀似乎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出现了大问题时,我无法解决。我的人生已变得毫无意义,我觉得宇宙若不是没有上帝的存在,就是上帝把我当把戏在嘲弄我。在绝望的心情中,我开始读尼采、萨特及其他哲学家作的作品,他们都说上帝已经死了,但这种说法并不能满足我。

“我认得的一个女孩开始告诉我,她与耶稣之间所建立起的新关系。

“……我向上帝祷告,请他进入我的心中,掌管我的生命。

“耶稣果真进入我心中,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意义, 我仍然遇到象过去一样的问题,但因为有耶稣在我心里,我能面对它,解决它。

“……我高兴已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他。”7/495

尼哲克(Christa Nitzsnhke)

由其他宗教转归向真神

44.来自犹太教

“每当我走进犹太人的会堂,心中总会涌起许多问题……

“我吃饭时应用什么盘子真与神有关吗?禁食并遵守犹太教传统的教条真的那么重要吗?难道金钱、物质生活、性爱和功利就是我们人生努力的目标吗?

“……我从圣经中读到,上帝要差遣一位完全的牲祭来,为我的罪作救赎,人将之称为弥赛亚。

“但我怎么知道这位弥赛亚是谁呢?但在犹太教的圣经中,我看出所有关于弥赛亚的预言都是指着他说的──如他要生在伯利恒城,必由童贞女所生,他要被人钉死在十字架上,但却要由死里复活。

“历史上只有一个人能值得我们考虑──他就是耶书亚(Yeshua),也就是外邦人称为耶稣的那个人。

“我这个原就不太虔诚的年轻犹太信徒,跪在自己的房间里,祷告说:‘弥赛亚啊!你若真在那里,请现在进入我心中,用你救赎的宝血洗净我的罪!’

“那感觉就象呆在一间幽暗的房子里、突然有人把灯打开一样。

“远在千万里之外的上帝,突然间好象比我的母亲、姐妹,甚至我的双手,我的气息还亲近我!我终于找到过去一直在寻找的平安、喜乐,我的人生重新变得实际且有目的。”6

国际犹太救世运动主席勃特曼(Manny Brotman)

45.来自其他宗教

萨巴罕(John A.Subhan)是印度南部海得拉巴城的卫理圣公会主教,他是由其他宗教信仰改信耶稣基督的。萨氏自小生长在加尔各答一个富裕的家庭里,他的祖先是十六世纪前来征服印度的蒙古人,且曾在大蒙帝国的朝廷中任过官。

“事情的发生十分简单,一个朋友一天送他一本福音书,若是几年前有人把这种书送给他,不论心中有多么空虚,他也必会把书撕得粉碎。但他现在心中切切渴望能了解耶稣所启示的真理,这种渴慕之情始终不曾平息过,而自己那群信仰神秘主义的朋友,也同时加强了他探求这方面知识的决心,于是他决定要好好研究一下这本书。当然,他还是觉得这是一本‘不正常’的书,但他想其中一定至少包括一部分耶稣原先启示的真理,至于它的内容若有亵赎上帝的地方,必然很容易就看出来,那些可恶的基督徒若敢随意更改增添福音的内容,他必会查觉,也可以略去不读。

“但他初读圣经后却甚觉惊讶,第一,虽然他以吹毛求疵,小心翼翼的态度来读福音书,全书中他却找不到一处亵赎神的字,也没有来自魔鬼的话。第二,根据他常识的推理,他认为一本圣书内若包含卑劣的字眼,其背面必有它的动机和原因。经他对福音书的仔细研究,他却找不到任何不良的动机。书中高度的伦理教训,丝毫看不出有被人更改过的痕迹,也没有任何简便易行的伦理观念。在继而阅读福音书的故事当中,他也得到相同的结论,耶稣钉十字架的故事不可能是门徒创造的,他们不必使基督教的创立者披戴这样羞辱的记号。如果他们的创立者真经历过这样的羞辱,门徒在撰写福音书时也会对这事略加修改,或根本略去。神的儿子竟遭这样羞辱,岂不等于抹杀他尊贵的身份么?这年青心中的种种疑问,与他过去对新约圣经所存的成见,两者不断争战,显然不久他就能寻见新的曙光。

“当他第二遍再读福音书时,他已深深相信这是一本真实的书,其中记的是上帝的话和他向世人所启示的真理。阅读圣经和以前朗诵其他经书所产生的效果显然极为不同。

“就在他第二遍阅读福音书的时候,萨巴罕变成了一个基督徒。他深信基督教乃唯一真实的宗教。他决定接受耶稣为他个人的救主,这个见证甚是特别,因为除了那本福音书外,并没有基督徒朋友。

“萨巴罕对自己信仰的经历,用以下几句话总结说:‘基督教并不只是相信几个教条而已,当然这也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你与耶稣基督建立起一种亲密的个人关系。它不仅要求你将信仰付诸实施,它也是信徒每天所过的一种生活方式。’”13/51-61

46.来自印度教

“孙亚拿那(Anath Nath Sen)出生在印度的加尔各答……

“还很年轻的时候,他已经非常虔诚地接受了祖先的宗教信仰,也严格遵守印度教中一切的律法、礼仪和习俗。他不但是虔诚的印度教徒,而且特别对印度教中的护持神喀里喜那(Krishna)尤显忠诚,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越发憎恨这外来的基督教。他与一群年轻人,尽力拦阻基督徒的聚会。有时制造噪音、有时丢石头,当这些方法均不生效时,他便组织青年队,收购福音传单,诗歌和圣经,在那些传教士面前将它们烧了。

“有一年,孙亚拿那和他的伙伴们,准备去烧毁一间茅舍,这茅舍是传教士们用来当作阅览室和书室用的。但行动前一夜,他偷偷潜入书室。由于好奇,顺手偷走了一本圣经。回到自己的寝室后,他开始读起来。他首先读到登山宝训,再读到耶稣呼召罪人悔改。半夜时,他读到路加福音记载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故事。主耶稣的教训是和平的,面对十字架的苦难,他的态度也是和平、不反抗的。这故事震憾了他的心灵,于是他取消了烧毁茅舍的计划,使那些与他同谋的伙伴大感惊讶。他们认为他是个懦夫,只是没有人肯公开反对他。

“孙亚拿那心中仍切望在自己祖先的宗教里,找到所渴望的真理。他往印度各地去朝圣,与一群苦修僧一同修道,但心中却并不满足。后来一位传教士和他作了朋友,借着这位传教士,他才知道原来耶稣曾在历史上存在,只有他才是世界真正的救主。

“他开始走上将自己生命奉献给上帝的道路,他曾详细描述自己当初得救的经历说:‘我听见主耶稣的声音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我说不出究竟是不是我耳朵所听到的声音呢,或是心灵深处的声音?’但他又说:‘这对我来说,真是一种奇妙的启示。自那时起,我这才知道,只有耶稣是世人的教师,我下决心追求认识他,并敬拜父为真神。’”13/41-45

47.来自印度教

“按照印度教的阶级制度,我们属于其中的锡克派(Sikh),这个教派对印度教中的教训极为重视。我母亲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她每天黎明即起,沐浴更衣后,便开始诵读印度教的经典。

“我常读印度教的经典,有时直读至深夜,为求得内心的平安。

“我常请婆罗门的僧士为我解答心灵上的许多难题。

“‘你不能一下就到达心灵至高的境界,要获得它必须花很长的时间,你急什么?如果你今生心中得不到满足,来生总可以得到,你只要继续努力就是了。’他总这样对我说。

“后来我的母亲和兄长在数月内相继去世,这对我打击甚大。想到我再也看不见他们,心里真是无比的沮丧、绝望。因为按印度教灵魂转世的说法,我不知他们来世投胎时会变成谁,也不知道我自己来世又会投胎成谁。

“在印度教里,一个象我这样伤心的人,唯一的安慰就是将自己完全投入所信仰的宗教当中,屈服在无情的印度教条之下,单单相信苦修和因果报应的说法。

“但不久我的生活又起了另一个改变,为要得到较好的教育,我被送到我们蓝伯镇上,一间美国长老会差会所办的小学就读。我对基督教有偏见,因此坚持不肯上每日的圣经课程。但我的老师却坚持我选读此课,使我很反感,因此第二年我就离开了这间小学,转到三里外原一间政府所办的学校就读,我在那里读的了几个月的书。

“过去福音书中谈到神爱世人的道理颇能吸引我,但我还觉得那是一个不真的说法。有一天我下定决心反对基督教,就在我父亲和其他人面前,把圣经撕破烧了。

“按我当时的想法,烧掉圣经是件好事,然而我内心不安的程度却是与日俱增。有两天的时间,我心中非常难受,第三天,我实在受不了了,在清晨三时,我起床沐浴后,我祷告说,宇宙间若真有一位真神存在,他必会向我显现,指示我救恩的途径,平息我内心的不安。我又下定决心,若在天亮前我的祷告未蒙答复,我要走到镇上的火车道上,准备卧轨自尽。

“一直等到清晨四点半,一面祷告,一面等待,期望自己会看见印度教的神祗喀里喜那(Krishna)菩萨,或其他印度教中的神,但他们都没有出现。突然间屋内有一道光照亮了全屋,我打开门,想看看这光是从那里来的,却发现外面天尚末亮,仍是漆黑一片。我回到屋内,那光好象愈照愈明亮。在光中出现的并非我所期望的任何神祗,却是我一直以为早已死去的耶稣。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道光耀,慈爱的面孔和他对我说的几句话:‘你为什么逼迫我?我已经为你、为全世界的人钉死在十字架上了。’这些话仿佛闪电一样进入我心中,在里面焚烧。我终于仆倒在他面前,心中充满说不出的喜乐和平安,从此我的人生改变了。老的孙大信(即作者本人)死了,一个新的孙大信,为服事这位复活主的孙大信诞生了。

“这个新生命十分特别,它赐我能力带领别人来认识耶稣,但绝非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盼望,别人也能享受这种奇妙的喜乐经验。暑假时,我回到苏巴都(Subathu)和喜姆拉城(Simla),但不是为回学校,而是去受洗,然后直接到各地去传福音。

“没有基督我就成了一个没有盼望的人,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恐惧。但现在有神与我同在,他将我心中的恐惧转变为爱,将绝望变为生趣盎然。惧怕只是暂时的,只有爱是永存的,信心和爱乃是灵魂的卷须,能吸收神所发出的光与热,向天的方向生长;攀附在上帝的爱中成长。若没有上帝,人的灵魂要落在无助的黑暗中,最后将枯萎地死去。”

孙大信乃是印度教中悔改归向真神的人中,最不平凡的一位。后来他一直在自己的同胞中传扬耶稣基督救人的福音,并曾数度冒极大的危险去西藏传道,最后一次到西藏后,就再没有返回印度。39/

48.来自撒但教

“我父母亲都是教会中的会友,我也常随他们去教会,但这都不过是例行公事而已。耶稣不过是一个模糊、遥不可及的影子,对我来说并无多大意义。每当我问父母有关上帝的事,他们总是不回答,却对我说:‘那有这么多的问题好问。’他们说:‘只要我们相信就够了,何必多问?’但我不能这样,对我的问题,教会一样也是无能为力。

“但我并不放弃,一直在寻求,希望找到一个东西来填满我空虚的心灵。十七岁的那年,我遇见一个与鬼交往的人。

“我这位新朋友对我说:你唯一活下去的方法就是靠玩纸牌和占星术。来让我做给你看。

“不久我就对这事着迷,我这位朋友好象受到一种奇怪的幽灵控制似的,在一种半昏迷的状态中,将算命的纸牌摊开在我面前,对我过去的生活说得准确地吓人,她还有医病的奇怪能力,甚至常常有医生把病人送到他那里去。

“一天她对我说,‘哪!这里的一盒副牌是给你的,你每天都要先用牌算过命后,再开始一天的生活’。她帮我把那副牌摊开,并教会我算命的方法,我学会几种不同的纸牌术,不久也能用纸牌来卜卦了。

“以后的几个月里,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受这个神秘女人所控制,她一步步地带我走进幽灵的世界,终于有一天对我说:‘现在你可以算是我们当中的一分子了,你愿意起誓加入我们吗?’

“我无力地点点头表示同意,心里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割破手指,我用血写道:哦,撒但!我把自己交给你,我的心,我的身体,我的灵魂都交给你。

“现在我完全靠纸牌和占星术过日子,若没有纸牌的指示,我甚至不敢呼吸一下。

“魔鬼已完全占据我的心,它不断地折磨我。我做了许多不可告人的事,才十九岁我已是个道德完全沦丧的人。

“忧郁、沮丧充满我,我的脾气也变得反复无常,心情紊乱不安,使我不能专心作护理的工作,工作效率也大受影响。

“1960年3月我划出自己的星象图,图中预测我会在7月26日结束自已的生命。根据占星术的显示,我的人生已无用处。到了7月25日的晚间,我一人漫游在黑暗的街头,心中茫然地想摸索出一条生路来。想到死我就不禁战栗起来。

“这时突然有一阵优美的音乐流入我痛苦的心灵当中,原来前面路上架起一个大帐篷,有人正在举行布道会,我偷偷地走了进去。音乐止住了,一个讲员站起来,是全欧布道会(Great Europe Mission)的潘乃(Leander Penner)先生在讲道,他说:‘今天晚上,我要告诉你们福音奇妙的大能。’

“我真想站起来拔脚就跑,只是全身乏力。多年来我常去教会,但从来没有听过有关耶稣的事上帝应是我个人的救主,曾亲自为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哦,我多么盼望能挣脱撒旦的捆绑啊!

“‘只有耶稣能打败撒旦的能力,’传道人说道。最后他邀请听众到台前去,接受耶稣为救主。我推开人群,向台前挤去,对这位传道人说:‘象我这样的一个罪人也有希望吗?如果你说的全是真的,我也要得到解放,请为我祷告。’

“那位传道人为我祷告,然后一再向我保证,只要人求告上帝,耶稣能,上帝也愿意,饶恕甚至是世上最大的罪过。最后他又引用约翰福音六章37节上的话‘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来安慰我。

“但我不能求神帮助我,我每次想这样求告时,就觉得有一只无形的手扼住我的脖子。

“传道人劝我说:‘你先回家吧,我们会特别为你开一个祷告会,你明晚再来。’

“我真想哭:‘明天恐怕就太迟了!我怀着无限恐惧的心情回到家里。

“一个漫长恐怖的夜晚过去了。我一夜无眠,我害怕第二日的到来。慢慢地黎明的曙光射入我的房间,我机械化的离开我的纸牌,然后上班去了。

“在我去医院的路上,必须经过一条河。走近河边时,我不禁打起冷颤来;不久我就会躺在河底。在我工作的地方,我再次企图逃脱撒旦的掌握,我用颤抖的手拨了那位传道人的电话号码:‘你能不能马上来一趟?这是关乎生死的大事!’

他仓促地赶来后,我问他说:‘耶稣真有能力胜过撒旦吗?’

‘是的,当然。’他一再向我保证。

“我把占星术的盒子交给他,里面放着一张折叠着的死亡咒符。我催他说:‘你读读这个,如果你的耶稣现在不能救我,我只好今天下午跳河自杀了,你看我死的时间,地点和方式都被定好了。’

“他迫切地祷告,我觉得全身好象被撕裂一样,浑身不由自主地抽动着。眼泪润湿了我的双颊,我无助地极力想达到上帝那里去,却没有办法;我想祷告,但仍象昨夜一样,一股无形的力量抓着我。我哭喊着说:‘没有用的,我做不到。’

“‘你是做不到,但上帝可以。’他热切地答着。

“这位传道人迫切的祷告近半小时的时间,我心中的交战也变得激烈无比。经过一阵剧烈的抽搐,我的双膝瘫软摔倒在地,我恳求耶稣将这可怕的魔鬼,由我身上驱赶出来。耶稣的大能终于得胜了,平安的感觉洋溢在我心中,我知道现在我可以活下去了。

“有一个星期的工夫,我鼓足勇气生活,不再靠那些巫术左右我的生活。我战战兢兢地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交给潘乃先生。慢慢地我踏上一条安稳及清醒的属灵旅程。在这条新的人生旅途中,我也曾遇到不少挫折,有时会觉得恶魔再度出现,但只要我求上帝,耶稣的力量总是够我用的。

“今天感谢上帝的恩典,我得以在一家圣经会中心工作,协助编印和分发福音传单,我每天祷告时总这样说:‘主啊!还有许多人仍受魔鬼的捆绑,求你使我变成祝福,去帮助他们。’”2/68-71

悔改的怀疑论者

49.蓝赛爵士(Sir William Ramsay)

“蓝赛爵士在1881年时,已是一个杰出的标准青年,他的品格、教养和渊博的学识都是无懈可击的。他心中盼望认识真理,但因一直在怀疑主义的环境中受教育,因此他只认为圣经不过是骗人的玩意儿。

“后来他公开宣布将往圣经发源地──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一带作探险旅行。为了这趟旅行,他花费好几年的功夫详细做了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并希望藉着这次的探险,他可以证明圣经不过是早期一群雄心勃勃的僧侣们笔下的产物,并非如圣经本身所自称的,是来自天上的一本书。他认为经中最弱的一环,是关于保罗旅行传道的记载,这些事迹从未有人作过彻底的实地调查工作。因此他计划用圣经中的《使徒行传》为指南,依照保罗旅行的路线实地去走一趟,好证明保罗当时根本没有象圣经所说的,作过什么旅行传道的。

“……装备齐全后,他便向圣经的发源地出发了。在利用十五年的时间挖掘证据后,蓝赛爵士终于在1896年出版一大卷研究心得,书名《罗马公民与旅行家保罗》(St.Paul the Traveler and the Roman Citizen)

这卷书在当时的怀疑派学者中,激起相当大的一场风波和恐慌,书中所表现的态度,与数年前该书作者出发前的原意正好完全相反,使那些反对圣经的人深觉懊悔,更令他们不解的是在以后二十年间,蓝赛爵士(Ramsay)竟不断地出版新书,一本本地根据这些锄头所掘出的新证据,证明整本新约圣经的无误性。因着这许多驳不倒的证据,过去许多不信派的怀疑论者,也因此接受了基督教的信仰。蓝氏的书颇经得起时代的考验,直到如今,他的著作尚未遭致他人的反驳,也没人企图去反驳它们。”38/195-197

50.莫理逊(Frank Morison)

“莫理逊是英国的律师兼新闻记者,他一直想证明耶稣的复活不过是神话而已,但没想到经过他的研究探讨,却使自己接受了这位复活的救主,事后他为此写成一书,名为《历史性的大审判》(Who Moved the Stone?)。

“我要用耶稣最后的一段生平为研究对象,因这最后的几周实乃一幕令人惊心动魄的戏剧,带着突出的时代背景,再加上独特的心理和人为因素,揭露基督徒最原始的信仰与主观的假设,我要来看看耶稣这人究竟是谁。

“整整十年了,我已不需要再说明当初我为何会开始研究耶稣的生平,考证其生平资料的来源及亲自断定证据的真伪,并根据所面临的问题对复活一事下断论,我要说的是这项研究工作改变了我的全部思想。过去一直认为不可能真正发生的古老故事,却为我带来新的认识。当这最后几周的历史变得愈希奇、愈深沉时,我相信它的信心也愈来愈肯定。这个故事中一些奇异的部分实在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只是我最后才真正领悟到这整个史实中那个驳不倒的逻辑部分。”30/11,12

51.路易士(C.S.Lewis)

“路易士( C.S.Lewis)是英国的作家与教授,一向以其才智、想象力和清晰的表达能力闻名于世。直到1931年之前,他一直是位怀疑派的学者。在其所著之“路易士信摘(Letters Form C.S.Lewis)一书中记有他自己的故事:

“在1928年3月31日,路氏写给他父亲的一封信中,有如下的话:

“在我们校园里,有一场基督徒信仰的大复兴运动……是由勃克曼博士(Buchman)主持。他召集许多青年人(有人说其中亦包括女性在内,但我不相信),他们彼此认罪。听来颇滑稽是不是?但你有什么办法压制他们?那反使他们变成殉道者了……”29/126

“1930年他致信巴非尔(Owen Barfield)说:

‘大事不妙,我里面的“灵”或“真”,开始以攻势出现,行动如神一般。请最晚在周一前赶来,否则我可能已经进修道院矣’”25/141

“路易士的兄弟说到他信主的经过:

‘我记得很清楚,在1931年那一天,我们一起到动物园去……就在这次的远足中,路易士决定加入教会。在我看来,他并非突然走入这种新生命的境界,而是由心灵深处的隐疾中渐渐复原过来。’……29/19

“1933年致好友巴非尔(Owen Barfield)信中这样写道:

‘自从我开始祷告,我发现自己偏激的个性也得以改变过来,亲身的体验显然比爱自己更为重要。你不会把种子丢在火里教它如何长成树,但在把它埋在地里之前,它必须能先变成好种子才行。’……19/2155

“在1963年路易士去世前,他写成许多基督教的书籍,如《神迹》(Miracles)、《苦难的问题》(The Problem of Pain)及《基督教简义》(Mere Christianity)等 。

在《基督教简义》(Mere Christianity)一书中,他这样说:

“一个人,一个纯粹是人的人,却能说出那样的教训来,他绝不只是个伟大的道德家而已。他若不是疯子,就是一个大魔鬼。你自己必须作一个选择,这位耶稣,他若不是神的儿子,不是疯子,就是一个比疯子还不如的人。你可以把他当傻瓜,不睬他,你可以把他当作恶魔,唾其面、杀其身,你也可以跪在他的脚前称他为主、为神。但我们千万不可自欺欺人地称他是位伟大的教师,他没有叫我们选择他作教师。”51/40,41

52.华莱士(Lew Wallace)

《宾汉》一书的作者华莱士,原先是想写一本书来证明耶稣也不过是个凡人而已,没想写作时因研读圣经而信了耶稣。

“华氏称《宾汉》一书乃是他所写最好的一部作品,这也难怪,因为该书曾成为他属灵经历上的最大转机。为准备写作耶稣的生平,他研读圣经,结果变成一个基督徒。有一次,华氏的一个无神论的朋友对他说,只要几年之内,他可爱的印地安那乡村上的小教会,就要被埋葬在其他宗教之下,只能留在人们记忆当中。华氏当时对上帝与耶稣一无所知,因此也不知应如何与此友争辩。当他谈到自己为何会开始写《宾汉》这本书时,他说当他与那位朋友谈到这个问题时,他才发现自己对上帝、来世、耶稣基督与上帝的神性完全一无所知。于是他下决心要好好地下一番功夫研究,希望自己能得出一项结论来。他将圣经当作蓝本,希望自己过去在法律系所受的逻辑训练能有助于他寻得结论,然后预计经过一段很可能是平淡乏味的研究后,他也许能收集一些资料,将耶稣的生平故事写得更为生动、活泼一些。但他却没有想到,当时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在帮助他完成此项工作。没有一个敞开心胸寻求真理的人,在读完圣经后仍不相信耶稣的神性的。当华氏研究到耶稣时代的历史背景,当时社会的腐败及人心需要救主的情形,他发现要当时的人相信耶稣就是救主是很自然的事。他写《宾汉》一书,记载从伯利恒到各各他山三十三年间所发生的事,就为了要帮助读者也能看清这一点。”12/116,117

53.巴比尼(Giovanni Papini)

“虽说巴比尼乃意大利最有名的文学家,但当1921年他写成《耶稣生平》(Life of Christ)时,却令他的朋友和崇拜他的人大感惊讶。因为巴比尼一向是个无神论者,常扬言攻击教会,自命为破除一切神秘主义观念的人。这样的人能描述出一副庄严的耶稣画像来么?绝不可能!

“是什么造成他的改变呢?他的改变使人不禁想起当年扫罗在大马色路上的改变。巴比尼正象其他许多的无神论者一样,外表刚硬,其实内心痛苦。他痛恨人类竟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也明白人若不改变,人类的前途实在渺茫。正如他日后的说法,当时他渴求寻见一点点信心的渣子。

“第一次大战爆发时,他举家迁到山地的农村中去,与农民同住,他也同时观察到农民们所过的敬虔生活,奇妙的事开始发生在他身上。有些晚上,村民读圣经时,也邀请他高声朗读新约圣经中的故事。他过去曾对圣经采取不信的态度,但此后圣经上的话开始使他有不同的感受。不久他决定重写耶稣的生平故事,持笔不久,他就发现世间唯有耶稣的教训才能真正改变人心。”

《耶稣的生平》(Life of Christ)全书中充满着这样的思想,我们引用一位杰出批评家的话说:‘多年来,这本书重整人心,带领成万的人辛苦地步向另一个更象基督的世界’。”14/8

为福音受苦的实例 

54.越南的殉道者

“威克里夫的圣经翻译协会有一位菲律宾的麦基先生(Gaspar Makil),他在翻译1963年3月14日被游击队在他妻女目睹下,活生生地给枪杀了,他们同时另外杀害了麦基夫妇四个月在的女儿珍妮,另有一位传教士和南越士兵,麦基三个月的儿子汤米则身受重伤。他的家人和另一位传教士原乘着一辆吉普车,在南越交通最拥挤的二十号公路上奔驰,途中遭二十名游击队员拦劫。麦基是在美国攻读工程学位时,悔改信主的。在被差往南越前数日,他这样写道:‘我们不知在南越有什么在等着我们,上帝既呼召我们去传道,上帝必与我们同在。我们或去或留全在上帝的手中,万事万物的起始、终结都有上帝自定的时候,上帝不误事,上帝顾念我们生活中的每一细节。’”29

55.为奥卡族印地安人殉道的五名传教士

“1956年1月8日,一则新闻震撼了整个世界。南美厄爪多尔最残暴的奥卡族,刺杀了一位名叫孙耐德(Nate Saint )的传道人与他的四位同工:伊里约德(Jim Elliot)、杨德林(Roger Younderian)、马可利(Ed Mc-Cully)及弗来明(Peter Feming)。后经官方的调查证实此一悲剧后,厄爪多尔的军队和在邻近地区工作的另一队传教士组成一支探险队,在现场将这几位殉道者安葬。他们发现殉道者所用的飞机完全被毁,机垫的布条也被撕得粉碎。

“这架飞机的驾驶员乃是我的亲兄弟,他与他的几个同工们当时正开始展开向奥卡族族传道的工作。他们要到亚玛逊河的丛林中,将耶稣基督的福音介绍给这些没有文字,仍生活在石器时代的印地安人。

“自他们死后,接二连三的有奇迹发生,那五位谋杀传教士的奥卡族凶手一个个地都接受耶稣做他们的救主,自我们来到奥卡族中以后,尚不及两年的时间,五位凶手中的四位受洗了。第五位是与第二批信主的人一同受洗的,这次则是由我的另一位兄弟腓立为他们施洗,这些凶手们的妻子也个个打开心门,接受耶稣,并受了洗。”

孙拉结(Rachel Saint)

我已心满意足

我已心满意足

亚奎那(Thomas Aquinas)曾说过,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均在寻求快乐。我需要快乐,又有谁不要呢?这句话在几年前正是我的最好的写照。

我一直讨厌孤独,我常问自己:我是谁?当时若有人劝我吸毒,我必然会立刻接受的,因为我心中充满了挫折、空虚的感觉,我希望能为自己的人生问题找到满意的答案。

最初,我想也许受教育是个好办法,放眼看我们四周的领袖人物,那个不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呢?于是我进了大学,我常与同学谈及这方面的问题,但大家都没有答案。我的教授们,他们能告诉我如何去追求一个舒适的生活,却没有办法告诉我怎样去过一种满足的生活。

接着我想也许声望能带给我快乐,因此我开始参加竞选大学一年级的系代表,我拉到不少选票,因此顺利地被选上了。最初那种感觉真不错,你有机会认识校园中的每个人,掌权作重要的决定,又能指使你手下的人。但几个星期过去,新鲜感就随着消失了。许多学生带着他们的问题来找我谈。但我只能对他们说:“孩子们,我没有办法帮你忙,我自己的问题都顾不了。”

这时我注意到校园中另有一群学生与教授们,他们却与众不同,他们没有被环境所压倒,反而好象是驾驭在难处之上似的。

我快不快乐,过去一定要看环境而定,如果万事如意,我就快乐,如果事事不如意,我就不快乐。如果我的女友爱我,我则有如行在九重天之上,如果她离我而去,我就沮丧到极点。

在观察他们好一阵之后,我单枪直入地问这些基督徒们:“是什么使你们生活改变的?”一个年青女孩仰着头,笑着对我说:“耶稣基督”。

我望着她说:“小姐,别给我来这一套,宗教我是看够了,教会我也看够了,别来跟我传教。”但她却说:“我没有跟你传教呀!我也没有劝你上教会,我只提了一下耶稣这个名字。”于是我向她道歉。

这些基督徒告诉我,基督教并不是一种宗教,乃是一种关系。这有如当头一棒,因我一直很注重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何,然后你知道怎样来着?他们竟向我挑战,要我去考查耶稣关于自己是上帝的儿子的宣称。我心想这真是好笑了(我过去一直觉得基督徒有两个大脑,一个迷失了,另一个又出门去找那个迷失了的。)但这些人一直向我挑战,于是我最后答应下来。

结果,我却找到许多前所未知的历史证据。我上过许多人文主义的课程,听惯那些傲慢的教授在台上所发表的意见,所以我也一直认为,如果这些教授不信基督教,也没有人能拉我去信。但现在我却突然发现,我是根据教授们的偏见拒绝基督教的。 

我心中起了很大争战,我是法律预修科的学生,我现在相信上帝藉着耶稣来到世界上,上帝为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后来又由死里复活,直到今日上帝仍是活着的。但我的意志却不允许我的心去接受这个真理,我成了一个在理智上不诚实的人。

每一次当我见到这群快乐的基督徒,我心中的争战就来得更激烈一点。你尝过当你心情不好时,却坐在一群快乐的朋友旁边的滋味吗?我有,那滋味可真不好受。不久,我知道我该好好做个决定了,因为我甚至连夜里都睡不安宁──我知道我若不设法把这件事解决,我也许会发疯。

我有两种选择的佘地,我可以邀请耶稣基督进入我心里,做我的主与救主,我也可以一口拒绝与上帝发生关系。

幸好我还头脑清楚,能将这件事彻底地想想。十九年来我一直对自己的生活不满,现在我遇见一群朋友,他们说他们在耶稣身上为自己的生命找到满意的答案,我若不把这耶稣拿来试一试,岂不是个傻瓜么?我知道若全世界就只有我这么一个罪人,耶稣还是会来为我死的。

在12月的一个晚上,8点30分,我成了基督徒。我记得,因为我亲自在场。

那晚,我确定没有人在偷看。我的朋友唯一看见我跪在地上的时候,也不外是我忙着调电视时。但那夜我跪下来,祷告说:“主耶稣,谢谢你,因你为我死在十字架上。”接着我告诉上帝,我知道自己是个罪人,“罪”这个字在过去我是绝口不提的,我以前认为只有象说谎、杀人、行不道德的事才是罪,但我现在知道故意藐视神、对神视而不见就是罪,于是我求神饶恕。

接着我祷告说:“耶稣,我邀请你进入我生命当中,作我的救主与主,我也把自己的意志交在你手里。”最后,我凭着信心,感谢神已经进入我心里。

站起来时什么都没有发生,天没有打闪电,我也没有长出两个翅膀。但接下来有六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我的生命却起了革命性的改变。

我大约在第六到第八天左右开始看出自己的改变。过去我是个不安定的人,我总得到某个地方去,或跟某人在一起,我受不了孤独的时候,我的心思好象迷宫,对凡事我都不能多想。但那夜当我作过那项最重要的决定之后,我第一次开始有平静的感觉,这不是说我心中不再有争战的时刻,但我能知道怎么处理它了,因我心里有了真正的平安。这种感觉很难形容,希望你也肯来试试,便知道了。

过去我是个坏脾气的人,很容易和人起争执,但当我变成基督徒以后,几时我感觉到心中的平静几时就变得没有脾气了。我的朋友固然注意到我的改变,但我的敌人却比他们发现的更早。

在做基督徒前,我心中藏着许多恨意,我并没有真正把这些恨意表现出来,但它们却都在我心里。我看不起黑人、黄种人、印地安人与白人。为什么?因为凡与我不同的人,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威胁,我是个没有安全感的人。

但有一个人却是我真正最恨的──那就是我的父亲。在我看来,他是镇上酗酒最凶的一个人,我的高中同学常把他在镇上发酒疯的情形,当作笑话说给大家听。我听后跟他们一同笑,但心中却暗暗流泪。当我朋友来我们家玩时,我常用绳子把他绑在屋外的马厩里,骗朋友说他有事出去了。我甚至好几次在他的威士忌酒瓶中下毒想毒死他。

但等我变成基督后,上帝却把我心中的恨拿去。父亲到医院来看我,他说:“孩子,你怎样会爱一个象我这样的父亲”?我说:“爸爸,六个月前我是不会的,但现在因为有耶稣住在我心里,我不但爱你,也能爱其他人”。

我告诉他耶稣如何改变我的生命,45分钟后他跪下来,接受耶稣作他生命的主。当他再抬起头来时,他立刻成了一个新人,仿佛有人伸手把灯打开似的。自从信主后,他只碰过一次酒瓶。

十三个月后他死了,但在这十三个月当中,我们镇上及邻镇上有许多人因为看见我父亲改变了的生命,也因此信了耶稣基督。

这就是我为什么相信耶稣基督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革命领袖,这也就是我为什么相信与人分享自己的信仰,乃是我对自己生命最好的一种投资。

过去我因为心里没有平安,我必须经常忙个不停。但现在我忙却有另一个原因:因为我心中有平安,我现在已是个心满意足的人了。

耶稣的家谱

耶稣的家谱

马太福音一章与路加福音三章所记的两份耶稣家谱,在初看之下似乎是相矛盾的,但我们若能仔细考察,就可发现事实上并不然。

马太福音的家谱是由亚伯拉罕记至约瑟,马太福音一章16节说:“雅各生约瑟,就是马利亚的丈夫,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是从马利亚生的。”由这份家谱中,我们可以看出约瑟乃是大卫的后裔。按犹太人的习惯,王位只传男裔(参看列王纪上二章4节),因此约瑟与他的后裔均有权继承大卫家的王位。(注:约瑟因娶玛利亚,因此与玛利亚有关连,耶稣因为玛利亚所生,因此与玛利亚有关连,但按法律来说,耶稣仍算是约瑟的儿子。)

至于路加福音三章的家谱则是倒过来记的,由耶稣追溯至大卫,再溯至亚当及上帝。路加福音三章23节说:耶稣开头传道,年纪约有三十岁。依人看来他是约瑟的儿子,约瑟是希里的儿子。马太福音中约瑟是雅各的儿子,此处却称它是希里的儿子。据推测约瑟可能是希里女婿。因为路加一、二章是以马利亚为记事中心,因此路加很可能为继续描写马利亚此时所扮演的角色,而在三章时列出她的家谱。由这份家谱中,我们一样可以追溯出马利亚与耶稣均属大卫的后裔,又同属亚当,由此可见按肉体来说,耶稣仍有继承大卫王座的权力。

本书参考资料之重要作者简介

本书参考资料之重要作者简介

李德尔(Paul Little)曾任基督徒学联团契(IVP)宣道部负责人,并分别在欧洲及南美洲29个国家180个校园中布道过。数度任芝加哥三一学院布道学课程的客座教授。1975年因车祸丧身。

滕慕理(Merrill C.Tenney)是芝加哥近郊惠敦基督教大学的研究院院长,乃该校圣经与哲学教授,曾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史托德(John R.W.Stott)英国伦敦众灵教会主牧师(Al Souls Church,London),数度任IVP三年一度的宣道大会讲员。

尼克(William Nix)曾分别在北美底特律圣经学院、奇尔高学院(Kilgore)、德州拉图诺学院(Le Tourneau College)及芝加哥三一神学院中任教。曾在奥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U.of Okla).

史伯辛普生(W.J.Sparrow-Simpson)英国艾佛城(Ilford,Eng)圣玛利医院院牧,曾赠书予牛津实用神学图书馆,是英国甚为人所尊重的学者。

董彼得(Peter Stoner)1953年以前任加州巴沙丁那市立学院(Pasadena City College)数学及天文学系系主任;1953年至1957年任加州魏士蒙学院(Westmont College)科学组组长,现为魏士蒙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盖司乐(Norman L.Geisler)分别自惠敦大学获哲学学士及神学硕士学位,曾在底特律圣经学院攻读,现任芝加哥三一神学院圣经与哲学教授。

弗利(Joseph P.Free)现北美明尼苏达州贝米吉州立学院考古学历史系教授(Bemidji State College),曾任芝加哥惠敦大学考古学研究部负责人。

艾得闪(Alfred Edersheim,1825-1889)曾就读于维也纳大学,匈牙利语文教授,牛津大学讲师,教授希腊七十士译本课程。

安德森(J.N.D.Anderson)曾教授回教律法多年,是伦敦大学高等法律研究所所长及东方法律系教授。

亚契(Gleason Leonard Archer,Jr)哈佛大学(AB,MA,PhD),索佛克法律学院(Suffolk Law School,LLB)及普林斯顿大学神学院(BD)毕业。

何德(Fenton John Anthony Hort,1828-1892)曾就读于剑桥大学。1857年时任剑桥附近St.Ippolyts教会牧师,经常任剑桥大学主考官及客座讲师、教授,曾有六年时间在剑桥以马内利学院教授有关新约圣经及教会先父著作之课程,1878年荣任英国三一学院胡新(Hulsean)教席教授。

伯卢斯(F.F.Bruce)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赖兰(Rylands)荣誉席教授,教授圣经批判课程。

孟沃华(John Warwich Montgomery)芝加哥三一神学院教会史及基督教思想史教授兼系主任,毕业自康乃尔大学、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PH.D),并获法国史查斯堡大学神学博士学位(University of Strabourg,ThD)。

翁格(Merrill Unger)曾获美霍普金斯大学学士及博士学位,德州达拉市神学院神学硕士及博士(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 ThM,ThD),现在该校任教。

莫志杰(Bruce M.Metzger)普林斯顿神学院新约文字及文学教授。

亨利·莫理斯(Henry M.Morris)毕业于明尼苏达州立大学(U.of Min MS,Ph D)及德州来斯大学(Rice U.BS)曾任维吉尼亚州立理工学院水利工程教授及该校土木系系主任,现任加州圣地牙哥城基督徒科学研究中心主任(Christian Science Research Center)及该地基督教大学(Christian Heritage College)副校长。

凯文(ErneSt F.Kevan)是英国伦敦圣经学院院长,曾获伦敦大学神学学位(BD&ThM)。

华费尔(Benjbmin Warield)美匹资堡西方神学院(Western Theo.Seminary)新约文字及文学讲师。1892年获北卡罗来那州戴维生学院(Davidson College)及新泽西州书法家院(College of New Jersey)法律博士学位,1911年获宾州拉飞业大学(Lafayette College)文学博士学位,1913年得荷兰尤垂其大学神学博士学位(U.of Utrecht),后继何纪教授(Archibald Alexander Hodge) 任普林斯顿神学院系统神学教授直到1921年逝世前为止,倍受学术界敬崇。

杨以德(Edward J.Young)毕业于美斯坦福大学,曾在费城著普西学院(Dropsie College)受希伯来民族背景及种族同源学说的训练,并花费两年时间前往巴勒斯坦、埃及、意大利及西班牙研究古代经文,又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受教。自1936年起一直在费城西敏寺神学院教授旧约圣经课程。

路易士(C.S.Lewis)直到1963年逝世前,一直是剑桥大学中古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教授。

福斯(Howard F Vos)毕业自惠敦大学(AB)、达拉市神学院(ThM,ThD)、西北大学(MA,PhD)、南卫理公会大学及芝加哥东方研究所。现任芝加哥三一神学院历史教授。

甘迈高(Michael Green)英国圣约翰大学校长,曾在牛津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又在剑桥大学攻读神学。

葛林理(J.Harold Greenlee)奥克拉荷马州罗拔兹大学(Oral Roberts Univ.)新约圣经教授。

尔勒(Ralph Earle)堪萨斯市拿撒勒神学院新约圣经系系主任。

德里慈(Franz Julius Delitzsch,1813-1890)曾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1846年德国罗斯托(Rostock)神学教授,1850年至易兰根(Erlangen)任教。

魏思考(Brooke Foss Westcott,1825-1901)曾在剑桥三一神学院及英国伯明汉爱德华六世大学攻读,并以最高荣誉毕业。

魏思曼(Donald J.Wiscman)自1948年始任大英博物馆埃及与亚述馆副馆长,英国皇家学院及牛津大学毕业,曾往伊拉克、哈兰、南土耳其一带从事考古挖掘工作,且是近东各国考古勘测队中的一员,伦敦大学古亚述文化教授。

韩斯登堡(Frnst Whilhelm hengstenberg,1802-1869)17岁时荣获破例进入柏林大学就读,在校期间为自己东方语文及哲学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21岁时已能对其所作之阿拉伯研究工作发表论述。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序言

  1. Beattie,F.R.Apologetics,Richmond:Presbyterian Committee of Publication,1903.
  2. Carnell,E.J.Christian Commitment,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1957.
  3. Fisher,G.P.The Ground of Theistic and Christian Belief,London:Hodder&Stoughton,1902
  4. Little,Paul.Know Why You Believe.Wheaton:Scripture Press Publications,1967.
  5. Montgomery,John Warwick,.History and Christianity,Downers Grove,III,.60515:Inter-Varsity Press,1972.Used by permission.
  6. Montgomery,John Warwick,.The Shape of the Past.Ann Arbor:Edwards Brothers,1962.
  7. Pinnock,Clark.Set Forth Your Case.Nutley:Craig Press,1967.
  8. Ramm,Bernard.Protestant Christian Evidences.Chicago:Moody Press,1954.Used by permission.
  9. Robertson,Austin,.Apologetics Defensively and Offensively Stateed.Unpublished Th.M.Thesis: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1961.
  10. Simpson,Carnegie P.The Fact of Christ.Sixth edition.n.d.,n p.
  11. Smith,Wilbur.Therefore Stand.Grand Rapids;Baker Book House,1945.
  12. Trueblood,Elton,Philosophy of Religion,New York:Harper&Raw,1957.
  13. Van Til,C.Class Notes on Apologetics,1953.
  14. Van Til,C.the Intellectural Challenge of the Gospel.London:Tyndale Press,1950.
  15. Anderson,J.N.D.Christianity:A Witness of History.downers Grove Ⅲ.60515:Inter-Varsity Press,1970.Used by permission.
  16. Horn,Robert M.The Book That Speaks for Itself.Downers Grove,Ⅲ.60515:Inter-Varsity Press,1970.Used by permission.
  17. Estborn,S.Gripped by Christ.London:Lutterworth Press.1965.
  18. Blaiklock,E.M.Layman's Answer:An Examinadtion of the New Theology,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968
  19. Green,Michael.Runaway World.Downers Grove,Ⅲ.60515:Inter-Varsity Press,1968.Used by permission.

第一章至第四章

    1. Albright.willian F.“the Eliminaiton of King ‘So’.” The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No.171.October,.1963,P.66.
    2. Albright,William F.From the Stone Age to Christianity.Baltimore:John Hopkins Press,1946.
    3. Anderson,J.N.D.Christianity:The Witness of History.London:Tyndale Press,1969.Used by permission of Inter-Varsity Press,Downers Grove,IL 60515.
    4. Anderson,J.The Bible the Word of God.Brighton:n.p.,1905.
    5. Aritotle.Art of Poetry.
    6. Bruce.F.F.The Books and the Parchments.Rev.ed.Westwood:Fleming H.Revell Co.,1963.
    7. Bruce,F.F.The New Testament Documents:Art They Reliable?Downers Grove,Ⅲ.60515:Inter-Varsity Press,1964.Used by permisson.
    8. Collett,Sidney.All About the Bible.Ole Tappan:Revell,n.d.
    9. Culver,Robert D.“The Old Tesament as Messianic Prophecy.”Bulletin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Vol.VII,No.3,1964.
    10. Dodd,C.H.More New Testament Studies.Manchester:University Press,1968.
    11. Earle,Ralph.How We Got Out Bible.Grand Rapids:Baker Book House,1971.
    12. Encyelopaedia Britannica.Vol.3.Reprinted by permission,copyright by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1970.
    13. Eusebius,Ecclesiastical History.VⅢ,2.Loeb.Ed.,II,259.
    14. Geisler,Norman L.And William E.Nix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Bible.Chicago:Moody Press,1968.
    15. Glueck,Nelson.Rivers in the Desert,History of Neteg.Philadelphia:Jewish publications Society of America,1969.
    16. Grant,F.C.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of the New Testament,1946.
    17. Green,Michael.Runaway World.Downers Grove,Ⅲ.60515:Inter-Varsity Press,1968.Used by permissions.
    18. Green,William Henry.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The Text.New York:C.Scribner's sons,1964,Used by permission.
    19. Greenlee,J.Harold.Introduction to New testament Textual Criticism.Grand Rapids:William B.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1964,Used by Permission.
    20. Hall,F.W.“Ms Authorities for the Text of the Chief Claaical Writers.”Companion to Classical Text.Oxford:Clarendon Press,Used by permission.
    21. Harrison,R.K.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Grand Rapids:William B.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1969.Used by permission.
    22. Hort,Fenton John Anthony and Brooks Foss Westcott.The New Testament in the Original Greek.New York:Macmillan Co,1881.Vol.1.
    23. Kenyon,Frederic G.The Bible and Modern Scholarship.London:John Murray,1948.
    24. Kenyou,Frederic G.Handbook to the Textual Criticism of the New Testament.London:Macmillan and Company,1901.
    25. Kenyon,Frederic G.Our Bible and the Ancient Manuscripts.New York:Harper and Brothers,1941.
    26. Kenyon,Frederic G.The story of the Bible.Grand Rapids:William B.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1967.Used by permission.
    27. Klausner,Joseph.Jesus of Nazaeth.New York:The Macmillan Co.,1946.
    28. Latourtte,Kenneth Scott.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New York:Harper&Row,1953.
    29. Lea,John W.The Book of Books.Philadelphia:n.p.,1922.
    30. Lea,John W.The Greatest Book in the World.Philadelphia:n.p,.1929.
    31. Liplady,Thomas.The Influence of the Bible.New York:Fleming H.Revell,1924.
    32. McAfee,Cleland B.The Greatest English Classic.New York:n.p.,1912.
    33. Metzger,Bruce M.The Text of the New Testament,New York an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
    34. Montgomery,John Warwick.History and Christianity.Downers Grove,Ⅲ,60515:Inter-Varisity Press,1971.Used by permission.
    35. Pfeiffer,R,.H.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New York:Hrper Row,1948.
    36. Ramm,Bernar.Protestant Christian Evidences.Chicage:Moody Press,1957.Used by permission.
    37. Ramm,Bernard.“Can I Trust My Old Testament?”The King's Business.Feb.1949.
    38. Robertson,Archibald T.An Introduction to the Textual Criticism of the New Testament.London:n.p.,1907.
    39. Roberstion.A.T.Introduction to the Textual Criticism of the New Testament.Nashvile:Broadman Press,1925.
    40. Sanders,C.Introcduction in Reseach in English Literary History,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1952.
    41. Schaff,Philip.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Vol.1(8 vols).Grand Rapids: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60.Used by permission.
    42. Schaff,Philip,Companion to the Greek Testament and the English Version.Rev.Ed.New York Harper Bros.,1883.
    43. Smith,Wilbur M.The Incomparable Book.Minneapolis:Beacon Publications,1961.
    44. Souter,Alexander.The Test and Canon of the New Testament.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12.
    45. Stott,John R.W.Basic Christianity.Downers grove,Ⅲ.60515:Inter-Varsity Press,1971.Used by permission.
    46. Streeter,Burnett Hillman.The Four Gospels.London:Macmillan&Co.,1930.
    47. Turner.H.E.W.The Historicity of the Gospels.London:A.R.Mowbray,1963.
    48. Wilson,Robert Dick.A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f the Old testament.Chicago:Moody Press,1959,Used by permission.
    49. Greenslade,stanley Lawrence (ed.).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Bibl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3.
    50. Unger,Merrill F.Unger's Bible Dictionary.Rev.Ed.Chicago:Moody Press,1951.Used by permisison.
    51. Young,Edward J.“The Authority of the Old Testament.”The Infallible World (a symposium) (Philadelphia: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mpany,1946.
    52. Murray,John.“The Attestation of Scripture.”The Infallible Word (a symplsium).Philadelphia: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mpany,1946.
    53. Warfield,Benjamin B.Introduction to Textual Criticism of the New Testament.Severnth edition.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907.
    54. Skilton,John H.“The Transmission of the Scripture.”The Infallible Word (a symposium.) Philadelphia:Presbv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mpany,1946.
    55. Kenyon,Frederic G.The Bible and Archaelolgy.New York:Harper& Row,1940.
    56. Archer,Gleson,A Survey of the Old testament.Chicago:Moody Press,1964 Used by permission.
    57. Horn,Robert M.The Book That Speaks for Itself.Downers Grove,Ⅲ.60515:Inter-Varsity Press,1970.Used by permission.
    58. Moyer,ElginBib S.Who Was Who in Church History.Rev.ed.Chcago:Moody Press,1968.Used by permission.
    59. Montgomery,John W.“Evangelicals and Archaeology.”Christianity Today.Copyright Auust 16,1968.Used by permission.
    60. Albright,W.F.The Archaeology of Palestine.Rev.Ed.harmodsworth,Middlesex:Pelican Books,1960.
    61. Wiseman,Donald F.“Archaeological Confirmation of the Old Testament,” Revelation and the Bible.Edited by Carl Henry.Grand Rapids:Baker Book House,1969.
    62. Albright,Williamf.“Old Testament and the Archaeology of the Ancient East.”Found in Old Testament and Modem Study by Harold Henry Rowle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
    63. Albright.William F.Archaeology and the Religions of Israel.Baltimo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56.
    64. Albright,William.Recent Discoveries in Bible Lands.New York:Funk and Wagnalls,1955.By courtesy of the publisher.
    65. Archer,G.L.A Survery of Old Testament Introduction.Chicago:Moody Press,1964.Used by permission.
    66. Albright,William.The biblical period friom Abraham to Ezra.New York:Harpeer& Row,1960.
    67. Burrows,Millar.What Mean These Stones?New York:Meridian Books,1956.
    68. Collier,Donald.“New Radiocarbon Method for Dating the Past.”Biblical Archaeologist Reader.Edited by G.E.Wright and D.N.freedman.New York:Doubleday&Co.,1961.
    69. Elder,John.Prophets,idols and diggers.Indianapolis,New York:Bobbs Merrill,1960.
    70. Frank,Henry Thomas.Bible,Archaeology and Faith.Nashville:Abingdon Press,copyright 1971.
    71. Free,Joseph.Archaeology and Bible History.Wheaton:Scripture Press Publications,1969.
    72. Freedman,D.N.and J.C.Greenfield (eds.).New Directions in Biblical Archaeology,garden City:Doubleday and Co.,1969.
    73. Heidel,Alexander.The Babylonian Genesi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3.
    74. Kline,M.G.Treaty of the Great King.Grand Rapids:Wm.B.Eermans Publishing Co.,1963.Used by permission.
    75. Lapp.Paul W.Biblical Archadeology and History.New York:World Publishing Co.,1969.
    76. Unger,M.F.Archaeology and the Old Testament.Chicago:Moody Press,1954.Used by permisison.
    77. Vardaman,Jerry.Archaeology and the Living Word.Nashville:Broadman Press,1965.
    78. Vos,Howard,Can I Turst My Bible? Chicago:Moody press,1963.Used by permission.
    79. Vos,Howard.Genesis and Archaeology.Chicago:Moody Press,1963.Used by Permission.
    80. Vos,Howard.An Introduction to Bible Archaeology.Chicago:Moody Press,1956.Used by permission.
    81. Whitcomb.John C.,Jr.Darius the Mede.Philadephia: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1963.
    82. Wright,G.E.Biblical Archaeology.Philadelphia:Westminster Press,1957.
    83. Wright,G.E.And D.N.Freedman.Biblical Archaeologist Redader,New York doubleday and Company.1961.
    84. Wright,G.E.“Some Radiocarbon Dates.”Biblical Archaeologist reader.Edited by Wright and Freedman.Garden City:Doubleday and Co.,1961.
    85. Bruce,F.F.“Archaeological Confirmation of the New Testament.”Revelation and the Bible.Edited by Carl Henry.Grand Rapids:Bakder Book House,1969.
    86. Tenney,Merrill C.“Reversals of New Testament Criticism.”Revelation and the Bible.Edited by Carl Henry.Grand Rapids:Baker Book House,1969.
    87. Unger,Merrill F.Archaeology and the New Testament.(A companion volume to Archaeology and thd Old Testametn.) Grand Rapids:Zondervan Publishing Hluse,copyright 1962,Used by permssion.
    88. Bruce,F.F.“Archaeological Confirmation of the New Testament.”Revelation and the Bible.Edited by Carl Henry.Gromd Rapids:Bader Book House,1969.
    89. Garstang,John.Joshua judges.London:Constable,1931.
    90. Ramsay,Sir W.M.The Bearign of Recent Discovery on the Turstworthiness of the New Testament,.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915.
    91. Blaikock,E.M.The Acts of the Apostles.Grand Rapids: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1959.Used by permisison.  

  1. Blaikock,Edward Musgrave.Layman's Answer:An Examination of the New theology.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 1968.
  2. Ramsay,W.M.St.Paul the Traveller and the Roman Citizen.Grand Rapids:Baker Book House,1962.
  3. Ramsay,W.M the Bearing of Recent Discovery on the Trustworthiness of the New Testament.Grand Rapids:Baker Book House,1953.
  4. Morris,Henry.The Bible and Modern Science.Rev.ed.Chicago,Moody Press,1956.Used by permission.
  5. Stonehouse,Ned B.“The Authority of the New Testament.”The Infallible Word.Philadelphia:Presbyterian and Refomed Publishing Company,1946.

第五章

  1. Bruce,F.F.The New Testament Documents:Are They Reliable? Fifth Revised edition.Downers Grove,Ⅲ.69515:Inter-Varsity Press,1972.Used by permisison.
  2. Klausner,Joseph.Jesus of Nazarth.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25.
  3. Montgomery,John Warwick.History and christianity.Downers Grove,Ⅲ.60515:Inter-Varsity Press,1964,Used by permission.
  4. Moyer,Elgin.Who Was who in church History.Chicago:Moody Press,1968.
  5. Pines.Shlomo,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t hebrew University,Jerusalem;David Flusser,professor at Hebrew University,New York Times press release,Feb.12,1972,carried by “Palm Beach Post _times,”Sunday,Feb.13,1972,“CHRIST DOCUMENTATION:Israelis Scholars Find Ancient Document They Feel Confirms the Existence of Jesus.”
  6. Beiz,Otto.What Do We Know About Jeaus? SCM Press,1968.

第六章至第七章

  1. Alford,Henry.The greek Testament.Cambridge:Deighton,Bell,and Co.,1868.
  2. Anderson,Robert.The Lrd from Heave.n.London:James Nisbet and Co.,Ltd.,1910.
  3. Bruce,F.F.(ed.)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Grand Rapids:Wm.B.Eermains Publishing Co.,1971.Used by permission.
  4. Campbell,A.Glen.The greed Terminology of rthe deity of Christ.Unpublished Th.M.Thesis.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Dallas,Texas,Jan.1948.
  5. Chafer,Lewis Sperry.Systematic theology.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 Press,1947.
  6. Deland,Charles Edmund.The Mis-Trials of Jesus.Boston:Richard G.Badger,1914.
  7. Felder,Hilarin.Christ and the critics.Translated by John L.Stoddard.London:Burns Oates and Washburn Ltd.,1924.
  8. Godet,F.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of St.John.Edinburgh:T.&T.Clark,1892.
  9. Green,Michael.Rungway World.Downers Grove,Ⅲ.60515:Inter-Varsity Press.1968.Used by permission.
  10. Greenleaf,Simon.The Testimony of the evangelists.Grand rapids:Baker Book House,1966.
  11. Jefferson,Charles Edward.The Character of Jesu.New York:Thomas Y.Crowell Co.,1908.Copyright renwed by Charles E.Jefferson,1936.By permission of the publisher.
  12. Raymond E.Brown,Joseph A.fitzmeyer,and Roland E.Murphy (eds.).The Jerome Biblical Commentary.Complied by Raymond e.Brown.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1968.
  13. ShaffHerzog.The jewish Encyclopedia.New York:Funk and Wagnalls Co.,1904.By courtest of the publisher.
  14. Lenski,R.C.H.The Interpretation of St.John's Gospel.Columbus:Lutheran book Concern,1942.
  15. Linton,Irwin H.The Sanhedrin Verdict.New York:Loizeaux Brothers,Bible Truth Depot,1943.
  16. Little,Paul.Know What You Believe.Wheaton:Scripture Press Publications,inc.,copyright 1970.
  17. Marshall,Alfred,The interlinear Greek-English New Testment.Rev.ed.Grand Rapids: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coyright 1969.
  18. Meldau,Fred John.101 Proofs of the Deity of Christ from the Gospels.Denver:The Cristian Victory Publishing Co.,1960.
  19. Montefiore,C.G.The Synoptic Gospels.London:Macmillan and Co.,Ltd.,1909,1927(two volumes).
  20. Morris,Leon.New Intermational Commentary,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Grand Rapids: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71.Used by permission.
  21. Morison,Frank.Who Moved the Stone?London:Faber and Faber Ltd.,1958.
  22. Pfeiffer,Charles F.and Everett F.Harrison (eds.).The Wycliffe Bible Commentardy.Chicago:Moody Press,1962.Used by permisison.
  23. Pinnock,Clark H.Set Forth Your Case.Nutley:The Craig Press,1967.
  24. Mead.Frand (ed.).The Encyclopedi aof Religious Quotations.Westwood:Fleming H.Revell,n.d.
  25. Robinson,Wm.Childs.Our Lord.Grand Rapids.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37.Used by permission.
  26. Robinson,Wm.Chlds (ed.).Who Say Ye That I Am?Grand Rapids: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49.
  27. Roberston,Archibald Thomas.Word Pictures in the New Testament.Vol.I_V.Nashville; Broadman Press,1930.
  28. Ryle,J.c.Expository Thoughts on the Gospels.(St.Mark).New York Robert Carter and Brothers,1866.
  29. Scheffrahn,Karl and Henry Kreyssler.Jesus of Nazareth Who Did He Claim to Be?Dallas:Pat Booth,1968.
  30. Schultz,Thomas.The Doctrine of the person of Christ with an Emphasisupon the Hypostatic Union.Unpublished dissertation.Dalls: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May,1962.
  31. Spurr,Frederick C.Jesus Is Gold.London:A.H.Stockwell&Co,1899.
  32. Stevenson,Herbert F.Titles of the Triune God.Westwood:Fleming H.Revell Co.,1956.
  33. Stott,J.R.W.Basic Christianity.Downers Grove,Ⅲ 60515:Inter-Varsity Press,1971.Used by permission.
  34. Swete,Henry barclay.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Mark.London:Macmillan and Co.,Ltd,1898.
  35. Tenney,Merrill C.John:The Gospel of Belief.Grand Rapids:Wm.B.Eerdamans Publishing Co.,1948.Used by permission.
  36. Vincent,Marvin R.Word Studies in the New Testament.4 vols.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24.
  37. Grounds,Vernon C.The Reason for Our Hope.Chicago:Moody Press,1945.Used by permission.
  38. Hort,F.J.A.Way,Truth and the LIFE.New York:Macmillan and Co.,1894.
  39. Latourette,Kenneth Scott.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New York:Harper&Row,1953.
  40. Lewis,C.S.Mere Christianity.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52.
  41. Lewis,C.S.Miracles A Preliminary Study.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47.
  42. Schaff,Philip.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8 vols.Grand Rapids: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10 (reprint from original,1962).Used by permission.
  43. Schaff,Philip.The Person of Christ.New York:American Tract Society,1913.Used by permission.
  44. Lecky,William E.History of European Morals form Augustus to Charlemagne.New York:D.Appleton and Co.,1903.
  45. Mill,John S.Three Essays of Religion.

第八章

  1. Alnutt,Franklin.Contact.Vol.1,No.1.
  2. The Applogy of Aristides.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Rendel Harris.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893.
  3. Ballard,Frank.The Miracles of Unbelief.Edinburgh:T&T Clark,1908.
  4. Box,Hubert S.Miracles and Critics.London:Faith Press,Ltd.,1935.
  5. Broadus,John A.Jesus of Nazareth.Grand Rapids:Bader Book House,1963.
  6. Chase,F.H.Essays on Some Theological Questions of the Day.H.B.Swelf,ed.London:Macmillan&Co.,1905.
  7. Fairbairn,A.M.Christ in Modern Theology.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893.
  8. Fairbairn,A.M.Philosophy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1908.
  9. Fuller,Reginald H.Interpreting the Miracles.London:SCM Press,Ltd.,1963.
  10. Garvie,A.E.Studies in the Inner Life of Christ.New York:Hodder and Stoughton,1907.
  11. Garvie,A.E.Handbook of Christian Apologetics.London:Duckworth and Co.,1923.
  12. Gruenler,Royce Gordon,Jesus,Persons Kingdom of God.St.Louis:United Church Press,1967.
  13. Hort,F.J.A.Way,Truth and the Life.New York:Macmillan and Co.,1894.
  14. Hunter,A.M.The Work and Words of Jesus.Philadelphia:Westminster Press,1950.
  15. Jefferson,Charles Edward.The Character of Jesus.New York:Thomas Y.Crowell Company,1908.Copyright renewed by charles E.Jefferson,1936.By Permission of the Publisher.
  16. Johnson,Paul H.“Master Plan.”Westchester:Good News Publishers,n.d.
  17. Martyr,Justin.Apologies and Dialogue With Trypho.Fathers of the Church.Translated by Thomas Falls.New York:Christian Heritage Inc.1948.
  18. Klausner.Yeschu Hanostri.Quoted by Lapide in Christian Century.Vol.87,Oct.1970,p.1249.
  19. Latourette,Kenneth Scott.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LIV,January 1949.
  20. Latourette,Kenneth Scott.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New York:Harper and Row,1953.
  21. Lecky,William Edward Hatpole.History of Euroean Morals from Augustus to Charlemagne,New York:D.Appleton and Co.,1903.
  22. Lewis,C.S.Miracles.New York:Macmillan and Co.,1947.
  23. Little,Paul E.Know Why You Believe.Wheaton:Scripture Press Publications,Inc.,1967.
  24. Machen,J.Gresham.The Virgin Birth of Christ.Grand Rapids:Bader Book House,1965.
  25. Maclear,G.F.Cambridge bible for Schools,St.Mark.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893.
  26. Martin,J.C.“Converted Catcher.”Oradell,N.J.:American Tract Society,Sports Division,n.d.Reprinted by permission.
  27. Mead,frand(ed.)The Encycolpedia of Religious Quotutions.Westwood:Fleming H.Revell,n.d.
  28. Morris,Henry M.The Bible Has the Answer.Grand Rapids:Baker Book House,1971.
  29. Mullins,E.Y.Why is Christianity True?Christian Culture Press,1905.
  30. Ordonez,rose Marie.I Was Blinb But Now I See.Colorado Springs:International Studenst,Inc.,n.d.
  31. Origen.Contra Celsum.Translated by Henry Chadwick.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3.
  32. Orr,James.The Virgin Birth of Christ.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07.
  33. Peake,W.S.Christianity,Its Nature and Its Turths,London:Duckworth and Co.,1908.
  34. Ramm,Bernard.Protestant Christian Evidences.Chicago:Moody Press,1957,.Used by permission.
  35. Rice,John R.Is Jesus god?4th rev.ed.Murfreesboro,Tenn:Sword of The Lord Publidshers,1966.
  36. Robinson,William Childs.Who Say Ye That I Am?Grand Rapids:Willam 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49.Used by jpermission.
  37. Rogers,ClementF.The case for Miracles.London: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1936.Used by permission.
  38. Romanes.G.J.Thoughts on Religion,Chicago:Open Court Publishing Co.,1898.
  39. Ross,G.A.Johnston.The Universality of Jesus.New York:Fleming H.Revell Co.,1906.
  40. Schaff,philip.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Grand Rapids: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10 (reprinted from original,1962).Used by permission.
  41. Schaff,Philip.The Person of Christ.New York:American Tract Society,1913.Reprinted by permission.
  42. Schonfild,Hugh.According to the Hebrews.London:Gerald Duckworth& Co.,1937.
  43. Scott,Martin J.Jesus as Men Saw Him.New York:P.J.Kennedy and Sons.1940.
  44. Smith,Wilbur.Have Your Considered Him?Downers Grove,Ⅲ.60515:Inter-Varsity Press,1970.Used by perission.
  45. Stauffer.Ethelbert.Jesus and His Story.Translated by Richard and Clara Winston,New York:Alfred a.Knopf,copyright 1960.
  46. Stott,John R.W.Basic Christianity.Downers Grove,Ⅲ.60515:Inter-Varsity Press,1971.Used by permission.
  47. Thomas,W.H.Griffith.Christianity is christ.Chicadgo:moody press,1965.Used by permission.
  48. Unger,Merrill F.Unger's Bible handbook.Chicago:Moody Press,1967.Used by permission.
  49. Westcott,B.F.Gospel of the Resurrection.London:Macmillan and Co.,1868.
  50. Westcott,B.F.Gospel of Life.London:Macmillan and Co.,1903.
  51. Wolff,Richard.The Son of Man,is Jesus Christ Unique?Lincoln:Back to the bible broadcast,1960.
  52. William of Cantebury (trans.).Genuine Epistles of the Apostolical Fathers.London:Samuel Bagster,1840.
  53. Young,John.Christ of History.London:Strahan&Co.,1868.
  54. Ten Scientists Look at Life.Westchester:Good News Publishers (tract).
  55. “The Incomparable Christ.”Oradell,N.J.American Tract Society.Reprinted by permission.

第九章

    1. Blinzler,Josef.The Trial of Jesus.Translated by isabel and Florence Mchugh,Westminster,Md.:The Newman Press,1959.
    2. Bowker,John,the Targums and Rabbinic Literature.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3. Cohen,A.The Teachings of Maimonides.London:George Routledege& Sons,Ltd.,1927.
    4. Cooper,David L.,“God and Messiah.”Los Angeles:Biblical Research Society.
    5. Delitzsch,Franz.Biblical Commentary on the Prophecies of Isaiah.Vol.1.Translated by James Martin.Grand Rapids: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1950.Used by permission.
    6. Driver,S.R.Noted on the Hebrew Text and the Topography of the Books of Samuel.Oxford:Clarendon Press,1966.Used by permission.
    7. 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Vol.8,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1960 edition,copyright Americana Corporation.
    8. Ethridge,J.W.The Targums of Onkelos and jonathan Ben Ussiel on the Pentateuch.Vol.1.New York:KTAV Publishing House,Inc.,1968.
    9. Ethridge,J.W.The Targums of Onkelos and Jonathan Ben Ussiel on the Pentateuch.Vol.2.New York:KTAV Publishing House,Inc.,1968.
    10. Fausset,A.R.A Commentary Crical,Experimenttal nad Practical On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Vol.Ⅲ.Grand Rapids: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1961.Used by Permission.
    11. Friedlaender,M.Essays on the Writings of Abraham Ibn Ezra.Vol.IV.London:Trubner and Company,n.d.
    12. Geisler,Norman,Christ:The Theme of the Bible.Chicago:Moody Press,1969,Used by permission.
    13. Heinisch,Paul.Christ in Prophecy.The Liturgical Press,1956.
    14. Hengstenberg,E.W.Christ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t and a Comentary on the Messianic Predictions.Grand Rapids:Kregel Publications,1970.
    15. Mattew Henry's Commentary on the Whole Bible.Vol.Ⅰ.Wilmington;Sovereign Grace Publishers,1972.
    16. Mattew Henry's Commentary on the Whole Bible.Vol.Ⅱ.Wilmington;Sovereign Grace Publishers,1972.
    17. Kligerman,Aaron Judah.Messianic prophecy in the Old Testament,Grand Rapids: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copyright 1957.Used by permission.
    18. Laetsch,Theodore.Bible Commentary.Jeremiah.St.Louis: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copyright 1953.
    19. Laetsch,Theodore.Bible Commentary:The Minor Prophets.St.Louis: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copyring 1970.
    20. LeMann,M.M.Jesus Before the Sanhedrin.Translated by Jlius Magath,Nashville:Southern Methodist Purlishing House,1886.
    21. Minkin,Jacob S.The World of Moses Maimonides.New York:Thomas Yoseloff,1957.
    22. Nezikin,Seder,The Babylonian Talmud.Translated by I.Epstein.London:The Soncino Press,1935.
    23. Stenning,J.F.(ed.).The Targum of Isaiah.London:Clarendon Press,1949.Used by permission.
    24. Stoner,Peter W.Science Speaks.Chicago:Moody Press,1963.Used by permission.
    25. Unger,Merrill F.Unger's Bible Dictionary.Chicago:Moody Press,1971:Used by permission.  

    1. McClain,Alva J Daniel's prophecy of the Seventy Weeks.Grand Rapids: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copyright 1972.Used by permission.  

    1. Josh Mc Dowell class notes.  

  1. The Ency clopedia Americana.Vol.16.Reprinted by permission.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1960 edition,copyright Americana Corporation.
  2. Used by permission of Berean Mission,Inc.St.Louis,MO.

第十章

    1. Aderson,J.N.D.Christianity:The witness of History,copyright Tyndale Press 1970.Used by permiaaion of Inter-Varsity Press,Downers Grove,Ⅲ.60515.
    2. Anderson,J.N.D.“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Christ”(copyright).Christianity Today.March 29,1968.Used by permission.
    3. Anderson,J.N.D.Wolfhart Pannenberg and Clark Pinnock.“A Dialogue on Christ's Resurrection.”Christianity Today April 12,1968 copyright.Used by permission.
    4. Alford,Henry.The Greek Testament:With a Critically Revised Text:A Digest of Various Readings:Marginal Reference to Verbal and ldiomatic Usage:Prolegomena:And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Vol.1.Sixth edition.London:Deighton,Bell,and Co.,1868.
    5. Arndt,Wm.F.and F.Wilbur gingrich.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Literature.Chic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opyright 1952.
    6. Bruce,Alexander Balmin.The Expositors Greek New Testament.Vol.1-The Synoptic Gospels.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903.
    7. Bruce,A.B.The Training of the Twelve.Grand Rapids:kregel Publications,1908.
    8. E.Le Canus.The Life of Christ.Vol.Ⅲ.New York:The Cathedral LibraryAssoc.,1908.
    9. Chandler,Samuel.Witnesses of 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Christ.London:n.p.,1744.
    10. Chrysostom.Homilies on the Gospel of Saint Matthew.Found in a Select Library of the Nicene and Post-Nicene Fathers of the Christian Church.Vol.X.Edited by Philip Schaff.New York:The Christian Literature Company,1888.
    11. Clark,G.W.The Gospel of Matthew.Philadelphia:American Baptist Publication Society,1896.
    12. Jamieson Robert,A.R.Fausset and david Brown (eds.) A Commentary Critical.Experimental,and Practical on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Vol.V.Grand Rapids: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48.Used by permission.
    13. Cook,Frdderick Charles(ed.).Commentary on the Holy Bible.London:John Murray,1878.
    14. Currie,George.The Military Discipline of the Romans from the Close of the Republic.An abstract of a Thesis publish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graduate Council of Indiana University,1928.
    15. Day,E.Hermitage.On the Evidel for the Resurrection.London: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1906.
    16. Hastings,James.Dictionary of the Apostolic church.Vol..Edinburgh:T.&T.Clark,1918.
    17. Hastings,James,John A.Selbie,and John C.Lambert(eds.).A Dictionary of Christ and the Gospels.Vol ll..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09.
    18. Smith William(ed.).Dictionary of greek and Roman Antiquities.Rev.ed.London:James Walton and John Murray,1870.
    19. Edersheim,Alfred.The Life and Times of Jesus the Mdessiah.Vol.Ⅱ.Grand Rapids: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62.Used by permission.  

  1. Edersheim,Alfred.The Temple:Its Ministry and Services.Grand Rapids: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58.Used by permission.
  2. Farrar,Frederick W.The Life of Christ.Dutton,Dovar:Cassell and Co.,1897.
  3. Green,Michael.Man Alive,Downers Grove,Ⅲ.60515:Inter-Varsity Press,1968.Used by permission.
  4. Greenleaf,Simon,Testimony of the Evangelists,Examined by the Rules of Evidence Administered in Courts of Justice.Grand Rapids:Baker Book House,1965 (reprinted from 1847 edition).
  5. Hanson,George.The Resurrection and the Life.London:William Clowes&Sons,Ltd.,1911.
  6. Hardy,G.B.Countdown,Chicago:Moody Press,1970.
  7. Hinsie,L.E.And J.Shatsky,Psychiatric kictiona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8.
  8. Holloman,Henry W.An Exposition of the Post-Resurrection Appearances of Our Lord.Unpublished Th.M.Thesis: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May 1967.
  9. Ignatius,Epistle to Trallians.Found in Ante-Nicene Christian Library:Translations of the Writings of the Fathers.Edited by Alexander Roberts and james Donaldson.Vol.1.Edinburgh:T.&T.Clark,1867.
  10.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5 vols.Edited by James Orr,John L.Nielsen,and James Donaldson.Vol.1.Edinburgh:T.&T.Clark,1867.
  11. Kevan,Ernest F.The Resurrection of Christ.London:The Campbell Morgan Memorial Bible Lectureship,Westminster Chapel,Bucklingham Gate,S.W.1,June 14,1961.
  12. Latham,Henry.The Risen Master.Cambridge:Deighton,Bell,and Co.,1904.
  13. The Jewish Encyclopedia.New York:Funk and Wagnalls Company,n.d.
  14. Lewis,Charlton T.And charles Short (eds.).A Latin Dictionary.Oxford:Clarendon press,n.d.Used by permission.
  15. Lenski,R.C.H.The Interpretation of St.Matthew's Gospel.Columbus:The Wartburg Press,1943.
  16. Lewis,C.S.Miracles,A Preliminary Study.New York:Thr Macmillan Company,1947.
  17. Little,Paul E.Know Why You Believe.Wheaton:Scripture Press Publications,Inc.,1967.Used by permission.
  18. Maine,Henry Sumner.Ancient Law.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1888.
  19. Martyr,justin.Found in Ante-Nicene Christian Library:Translations of the Writings of the Fathers.Edited by Alexander Roberts and James Donaldson,Vol.Ⅱ.Edinbrgh:T.&T.Clark,1867.
  20. Matheson,George.The Representative Men of the New Testament.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904.
  21. Mattingly,John P.Crucifixion:Its Origin and Application to Christ.Unpublished Th.M.Thesis: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May 1961.
  22. Milligan,William.The Resurrection of Our Lord.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27.
  23. Danby,herbert(trans.).The mishnah.London:Geoffrey Cumberleg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3.
  24. Montgomery,John Warwick.History and Christianity.Downers Grove,Ⅲ.60515:Inter-Varsity Press,1964.Used by permission.
  25. Morison,Frank.Who Moved the Stone? London:Faber and Faber,1967.
  26. Douglas,J.D.(ed.).The New Bible Dictionary.Grand Rapids: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62.Used by permission.
  27. Paley,William.A view of the Evidences of Christianity.14th ed.London S.Hamilton,Weybridge.1811.
  28. Pannenburg,Wolfhart.Jesus-God and Man.Translated by L.L.Wilkins and D.A.Priche.Philadelphia:Westminster Press,copyright MCMLXVⅢ.Used by permission.
  29. Peru,Paul william.Outline of Psychiatric Case-study.New York:Paul B.Hoeger,Inc.1939.
  30. Fallow's Samuel(ed.).The Popular and Critical Bidle Encyclopaedia and Scriptural Dictionary.Vol.Ⅲ.Chicago:The howard Severance Co.,1908.
  31. Hoch,Paul H.,Joseph Zubin and Grhune Stratton(eds.).Psychopathology of Perception.New York:n.p.,1965.
  32. Ramm,Bermard.Protestant Christian Evidences.Chicago:Moody Press,1957.Used by permission.
  33. Robertson,A.T.Word pictures in the New Testament New York:R.R.Smith Inc.1931.
  34. Roper,Albert.Did Jesus Rise from the Dead?Grand Rapids: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copyright 1965.Used by permission.
  35. Schaff,Philip.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Vol.1.Grand Rapids:William B.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1962.Used by permission.
  36. Smith,Wilbur M.A Great Certainty in This Hour of World Crisis.Wheaton:Van Kampen Press,1951.
  37. Smith,Wilbur M.“The indisputable Fact of the Empty Tomb.”Moody Monthly,copyright May,1971.Reprinted by permission from Moody Bible institute.
  38. Smith,Wilbur M.“Scientists and the Resurrection.” Christianhity Today.Copyright April 15,1957.Used by permission.
  39. Smith,Wilbur M.Therefore stand:Christian Apologetics.Grand Rapids:Baker Book house,copynight 1965.
  40. Sparrow-Simpson,W.J.The Resurrection and the Christian Faith.Grand Rapids: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copyright 1968.(reprinted from 1911 edition of Langsmans) Green,and Co.Published under the title,the resurrection and Modern Thought.Used by permission.
  41. Stott,John R.W.Basic Christianity.Downers Grove,Ⅲ,60515:Inter-Varsity Press,1971.Used by permission.
  42. Straton,Hillyer H.“I Believe:Our lord's Resurrection.”Christianity Today.Copyright March 31,1968.Used by permission.
  43. Strauss,David friedrich.The life of Jesus for the people.Vol.1.2d ed.London:Williams and Norgate,1879.
  44. Tenney,Merrill C.The Reality of the resurrection.Chicago:Moody Press,1963.Used by permission.
  45. Writings of Quintus Sept.Flor.Tertulliaus.Found in Ante-Nicene Christian Library:Translations of the writings of the Fathers.Edited by Alexander Roberts and James Donaldson.Vol.XI.Edinburgh:T.&T.Clark,1867.
  46. Thorburn,Thomas James.The Resurrection Narratives and Modern Criticism.London:Kegan Paul,Trench,Trubner&Co.Ltd,1910.
  47. Tucker,T.G.Life in the Roman world of ndero and St.Paul.New York:The Macmillan Co.,1910.
  48. Vincent,Marvin R.Word Studies in the New Trstament.Vol.1.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00.
  49. Hanson,Anthony(ed.) Vindications:Essays on the Historical Basis of Christianity.New York:Morehouse-Barlow Co.,1966.
  50. Vine,W.E.Expository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Words.Vol.Ⅱ.London:Edinburgh,1939.
  51. Whedon,D.D.Commentary of the Gospels Matthew-Mark.Vol.9.New York:Hunt and Eaton,1888.
  52. Whitworth,John F.Legal and Historical Proof of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Dead.Harnsburg:Publishing House of the united evangelical Church,1912.
  53. Moyer,Elgin S.(ed.).Who Was Who in Church History.Chicago:Moody Press,1962.Used by permission.
  54. Rosscup,james.Class Notes.La Mirada,CA.:Talbot theological Seminary,1969.

第十一章

 

  1. Archer Gleason L.A Survey of Old Testament Introduction.Chicago:Moody Press,1964.Used by permission.
  2. Arrian.History of Alexader and Indica.Translated by E.Lliff Robson (with a English translation from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edited by T.E.Page).2Vol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4.
  3. Badger,George Percy.The Nestorians and Their Rituals.London:n.p.,1852.
  4. Beck,John Clark,Jr.The Fall of Tyre According to Ezekiel's Prophecy.Unpublished Master's,Dallas Thelolgical Seminary,1971.
  5. Blakie,William G.A M annual of Bible History.London:Thomas Nelson&Sons,1904.
  6. Chiera,Edward.They Wrote on Clay:The Babylonian Tablets Speak Today.Edited by george C.Cameron.Rev.e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6.
  7. Clemens,Samuel L.(Mark Twain).Innocents Abroad or the New Pilgrim's Progress.Vol.Ⅱ.New York:harper&Brothers Publishers,1869.
  8. Curtius,Quintus.History of Alexander.Translated by John C.Rolfe (from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edited by T.E.Page).2vol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6.
  9. Davis,George T.B.Bible Prophecies Fulfilled Today.Philadelphia:Million Testaments Campaigns,Inc.,1955.
  10. Davis,George T.B.Fulfilled Prophecies that Prove the Bible.Philadelphia:The Million Testaments Campaign,1931.
  11. Delit sch,franz.Biblical Commentary of the Prophecies of Isaiah.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James Martin.2vols.Grand Rapids:william B.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1963(reprint of 1877 edition).Used by permission.
  12. Siculus,Diodorus.Biliotheca Historica.Traslated by Francis R.Walton,(from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edited by T.G.Pag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7.
  13.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Reprinted by permission,copyrigyt,Encyclopaedia Britannica,1970.
  14. Feinberg,Charles Lee.The Prophecy of Ezediel.Chicadgo:Moody press,1969.
  15. Free,Joseph P.Archaeology and Bible History.Wheaton:Scripture Press Publications,1950.
  16. Gillett,E.H.Ancient Cities and Empires.Philadelphia:Presbyterian Publication Committee,1867.
  17. Hamilton,Floyd E.The Basis of Christian Faith.New York:George H.Doran Company,1927.
  18. Herodotus.Translated by Henry Cary (from the Bohn's Classical Library).London:George Bell and Sons,1904.
  19. Higgins,David C.The Edomites Considered Historically and Prophetically.Unpublishrd Master's Thesis,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1960.
  20. Orr,James(ed.).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Grand Rapids:William 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60.Used by permission.
  21. Jamieson,Robdert,A.R.Fausset and David Brown.A Commentary:Critical,Experiential and Pracctical on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Grand Rapids:William 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61.Used by permission.
  22. Jidejian,Nina.Tyre through the Ages.Beirut:Dar E1-Mashreq Publishers,copyright1969.
  23. Josephus,Flavius.Jewish Antiquities.Translated by Ralph Marehus (from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5vol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
  24. Keil,C.F.Biblic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The Prophecies of Jeremiah.Translated by David Patrick.Vol.Ⅱ.Grand Rapids:William 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64.Used by permission.
  25. Keil,C.F.Biblic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The Prophecies of Jeremiah.Translated by David Patrick.Vol.Ⅱ.Grand Rapids:Willian 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64.Used by permission.
  26. Keith,Alexander.Evidence of the Truth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London:T.O.Nelson and Sons,1861.
  27. Keller,werner.The Bible as history.Translated by William Neil.New York:William and Company,1956.
  28. Koldewey,Robert.The Excavations at Babylon.Traslated by Agnes S.Johns.London:Macmillan and Company.1914.
  29. Larue,Gerald A.Babylon and the Bible.Grand Rapids:Baker Book House,1919.
  30. Layard,Austen H.Discoveries among the Ruins of Nineveh and Babylon.New York:Harper and Brothers,1853.
  31. Luckenbill,Daniel Daved.Ancient Record of Assyria and babylonia.2vol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opyright 1926.
  32. Maier,Walter A.The Book of Nahum:A Commentary.St.Louis: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copyright 1959.
  33. Mallowan,M.E.L.Numrud and Its Remains.3 vols.London:Collins,St.James place,1966.
  34. Maurice,Thomas.Observations on the Ruins of Babylon,Recently visited and Described by Claudius James Rich,Esq.London:John Murray of Albermarle St.,1816.
  35. Meisinger,George E.The Fall of Nineveh.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1968.
  36. Michaud,Joseph Francois.History of the Crusades.2vols.Philadelphia:George Barrie.
  37. Morris,Henry M.The Bible and Modern Scisades.2vols.Philadelphia:George Barrie.
  38. Myers,Philip Van Ness,General History for Colleges and High Schools.Boston:Ginn and Company.1889.
  39. Nasir-I-Khurran.Diary of a Journey Through Syria and Palestine in 1047 A.D.London,n.p.,1893.
  40. Douglas,J.D.(ed.)New Bible Dictionary.Grand Rapids:William B.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1962.Used by permission.
  41. Newton.Benjamin Wills.Babylon:Its Future History and Doom.London:Wertheimer,Lea and Co.,1890.
  42. Pliny the Elder.Natural History.Translated by H.Rackham and W.H.S.Jones.(from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1.
  43. Ramm,Bernard.Protestant Christian Evidences.Chicago:Moody Press,1957.Used by permission.
  44. Robinson,George Lvingstion.The Sarcophagus of an Ancient Civilization.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1930.
  45. Smith,George.The Book of Prophecy.London:Logmain,Green,Reader,and Dyer,1865.
  46. Stewart,Herbert.The Stronghold of Prophecy.London:Marshall,Morgan and Scoot Publications,Ltd.,1941.
  47. Stoner,Peter W.Science Speaks:An Evaluation of Certain Christian Evidences.Chicago:Moody Press,1963.Used by permission.
  48. Unger,Merrill F.Unger's Bible Dictionary.Rev.ed.Chicago:Moody press,1966.
  49. Urquhart.John.The Wonders of Prophecy.New York:C.C.Cook,n.d.
  50. Vos,Howard Frederick.Fulfilled Prophecy in Isaiah,jeremiah,and Ezekiel.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1950.
  51. Wright,Thomas.Early Travels in Palestine.London:Henry G.Bohn,1848.
  52. Xenophon.The Anabasis of Cyrus.Translated by Carleton L.Brownson (from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edited by T.E.Pag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0.
  53. Young.E.J.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Grand Rapids: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1956.Used by permission.
  54. Jamieson,Robert,A.R.Fausset,David Brown.A Commentary Critical.Experimental and Practical on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Vol.IV,Jeremiah-Malachi.Grand Rapids: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61,Used by permission.

第十二章

    1. Adair,James R.Saints Alive.Wheaton:Van Kampen Press,1951. 
    2. Adair,James R.And Miller,Ted (eds.).We Found Our Way Out.Grand Rapids:Baker Book House,1964.
    3. “Bobby Richardson Day.” (tract) Oradell,N.J.American Tract Society.Reprinted by permission.
    4. Blessitt,Arthur.Turned on to Jesus.New York:Hawthorne Books,Inc.,1971.
    5. Bright,Bill.“Jesus and the Intellectual.”Campus Crusade for Christ Intemational,1968.
    6. “But You Don't LookVery Jewish.”(pamphlet) The Messianic Jewish Movement International,1971.Used by permission.
    7. Collegiate Challenge.International Issue.Vol.Ⅱ,No.2.
    8. Cruz,Nicky.Run Baby Run.Plainfield,N.J.:Logos Books,1968.
    9. Dennis,Clyde H.(ed.).These Live On.Westchester,Ⅲ:Good News publishers,1966.
    10. Engstrom,Elmer W.“Christ and the Century of Change.”Collegiate Challenge.Vol.5,No.2,pp.12,13.San Bernardino:Campus Crusade for Christ International.
    11. Enlow,David R.Men Made New.Grand Rapids: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copyright 1964.Used by permission.
    12. Erdman,Walter C.More Sources of power in Famous Lives.Nashville:Cokesbury Press,1937.
    13. Estborn,S.Gripped by Christ.London:Lutterworh Press,1965.  

  1. Family Treasury pf Great Biographies.Vol.III.Pleasantville,N.J.: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1970.
  2. Faris,Murray G.“Disease Free.”Contact.Glen Ellyn:Christian Business Men's Committee,Int.,March,1972,p.9.
  3. Ferm.Robert O.The Psychology of Christian Conversion.Westwood,N.J.:Fleming H.Revell Company,1959.
  4. “Football Was the name of the game.” (tract) Oradell,N.J.:American Tract Society.Reprinted by permission.
  5. Hatfield,Mark O.“Excellence:The Christian standard.”Collegiate Challenge.Vol.4,No.3,pp.6,7.San Bernardino:Campus Crusade for christ international.
  6. Hefley,James.C.Living Miracles.Grand Rapids: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copyright 1964.Used by permission.
  7. “How June poitras Found God.”Indian Life.Vol.6,No.2,p.7.Rapid City:American Indian Mission.
  8. “Japanese Feudal Lord Finds the Answer.”Collegiate Challenge.Vol,1,No.8,p.7.San Bernardino:Campus Crusade for Christ International.
  9. Jones,E.Stanley.Conversion.New York:Abingdon Press,copyright 1959.
  10. Joon Gon Kim.Xerox copy of personal testimony from International Office,Campus Crusade for Christ International.
  11. “Journey's End.”(tract) Oradell,N.J.:American Tract Society.Reprinted by permission.
  12. Latourette,Kenneth Scott.Anno Domini.New York:Harp and Brothers,1940.
  13. Lewis,W.H.Letters of C.S.Lewis.London:Geoffrey Bles Ltd.,1966.
  14. Little,Paul E.Know Why You Believe.Wheaton:Scripture Press Publications,Inc.,1967.
  15. Malik,Charles.“Hops for a World in Crisis.”Collegiate Challenge.Vol.7,No.2,PP.32-35.San Bernardino:Campus Crusade for Christ International.
  16. “Moody Alumni Martyrs.”Chicago:Moody Bible Institute.
  17. Morison,Framk.Who Moved the Stone?London:Faber and Faber,1958.
  18. Mullins,E.Y.Why is Christianity True?Chicago:Christian Culture Press,1905.
  19. “My Most Important Decision.”(tract)Copyright 1971.Good News Broadcasting Assn.,Inc.Oradell,N.J.:American Tract Society.Reprinted by permission.
  20. “On patrol for God.”(tract)Oradell,N.J.:American Tract Society.Reprinted by permission.
  21. Penn,Charles H.“A Blighted Life Can Be Changed.”Contact Glen Ellyn:christian Business Men's Committee,Int.,September,1971.
  22. Price,Eugenia.“Personally Involved.And Transformed.”Collegiate Challenge.Vol.1,No.4,pp.6,7.Campus Crusade for Christ International.
  23. Ramm,bernard.Protestant Christian Evidences.Chiago:Moody Press,1953.Used by permission.
  24. “The Roots of Religion.”Pastoral Psychology.Vol.V,No.43,April,1954.
  25. Rowell Earle Albert.Prophecy Speaks.Tacoma Park,Washington:Review and Herald Publishing Association,1933.
  26. Sadhu sundar singh.With and Without Christ.New York: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1929.
  27. Saint,Rachel.“Ten Years After the Massacre.”Decision.Copyright January,1966,by Billy Graham Evangelstic Association.
  28. “A Scientific Approach.”Decision.Copyright November,1966,by the Billy Graham Evanglistic Association.
  29. “She Was an Atheist Until She Met a God of love.”Pray.World literature Crusade,February,1969.
  30. Schulz,Charles.Collegiate Challenge.Vol.4,No.3.pp.3-5.Campus Crusade for Christ International.
  31. Smith,stan.“My Way of playing.”Reprinted by permisision from Guideposts Magazine,copyright 1972,PP.22,23 by Guideposts Associates,Inc.,Carmel,New York 10512.
  32. “3 Steps from Darkness.”(tract) Lake worth,Florida:South America Mission.
  33. Van Dyke,Vonda Kay.Collegiate Challenge.Vol.4,No.1,pp.3-5.Campus Crusade for Christ International.
  34. Wells,Ginny.“Worth More than a Billion.”Moody Monthly.Chicago:Moody Bible Institute,copyright June,1972.Reprinted by permission.
  35. “What is Happiness for a Vietnamese Tribesman ?”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Xerox Copy of personal testimony).
  36. “World record Holder.”(tract)Oradell,N.J.:American Tract Society.Reprinted by permission.
  37. Wurmbrand,Richard.Tortured for Christ.Glendale,CA.:Diane Books,1967.
  38. Lewis,C.S.Mere Christianity.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52.
  39. Chelcicky,Jan.“My last Days as a Communist.”Reprinted by permission friom Guideposts Magazine,copyright (1971) by Guideposts Associates,Inc.,Carmel,New York 10512.